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及泥沙颗粒组成与养分流失的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胡宏祥 洪天求 +1 位作者 马友华 刘坤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6-29,共4页
利用自然降雨影响下的农田为试验样地,分析了降雨前后土壤颗粒组成与养分含量的变化,探讨了流失泥沙颗粒组成与养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降雨后,西瓜地与油菜地表土颗粒组成呈现粘粒与粉粒含量减少,砂粒含量相对增加的趋势;土壤养分... 利用自然降雨影响下的农田为试验样地,分析了降雨前后土壤颗粒组成与养分含量的变化,探讨了流失泥沙颗粒组成与养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降雨后,西瓜地与油菜地表土颗粒组成呈现粘粒与粉粒含量减少,砂粒含量相对增加的趋势;土壤养分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水解氮与速效磷下降的幅度很大,西瓜地与油菜地水解氮降雨后降幅分别为9.67%和7.99%,速效磷的降幅分别为9.20%和8.76%;全氮养分降幅很小,西瓜地与油菜地分别为2.17%和1.54%;流失泥沙细小颗粒含量与养分含量随时间基本都呈降低的变化趋势,并且细小颗粒含量与携带流失的养分含量有显著甚至极显著的正相关性;流失泥沙具有富集粘粒和富集养分的特性,油菜地与西瓜地粘粒富集率分别为1.23和1.20,两样地全氮与速效磷的富集率都在1.3以上,而全磷和水解氮富集率基本处在1.1-1.3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泥沙 颗粒组成 水土流失 养分流失
下载PDF
上方来水来沙对细沟侵蚀泥沙颗粒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8
2
作者 肖培青 郑粉莉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4-68,共5页
土壤中细颗粒的流失是土壤质量恶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利用试验土槽和供沙土槽双土槽径流小区系统,分析了黄土坡面在不同降雨强度、不同含沙水流汇入条件下的细沟侵蚀泥沙颗粒组成变化特征,探讨了降雨强度、坡面上方不同含沙水流汇入、细... 土壤中细颗粒的流失是土壤质量恶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利用试验土槽和供沙土槽双土槽径流小区系统,分析了黄土坡面在不同降雨强度、不同含沙水流汇入条件下的细沟侵蚀泥沙颗粒组成变化特征,探讨了降雨强度、坡面上方不同含沙水流汇入、细沟水流流速对细沟侵蚀泥沙颗粒组成变化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上方水流的汇入使侵蚀泥沙中<0 001mm的粘粒含量呈增加趋势,0 05~0 001mm的粉砂粒呈减少趋势,而降雨强度对侵蚀泥沙颗粒组成的影响不甚明显;同时,侵蚀泥沙中粘粒含量随细沟水流流速和细沟侵蚀产沙量的增大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泥沙 颗粒组成 侵蚀产沙量 含沙水流 细沟水流 土壤流失
下载PDF
坡度对侵蚀产沙及其粒径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9
3
作者 张怡 丁迎盈 +3 位作者 王大安 谭诗 杨扬 刘宝元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5-29,共5页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北京山区普通褐土在不同坡度条件下的产流产沙状况和侵蚀泥沙的粒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大,侵蚀模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临界坡度为25°,对应的侵蚀模数为19.7t/hm^2。在研究的5个坡度条...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北京山区普通褐土在不同坡度条件下的产流产沙状况和侵蚀泥沙的粒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大,侵蚀模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临界坡度为25°,对应的侵蚀模数为19.7t/hm^2。在研究的5个坡度条件下,侵蚀泥沙都以粉粒为主。当坡度从0增大至30°,<0.002mm的粘粒含量无明显变化;0.002~0.02mm的细粉粒含量先减少后增加;0.02~0.25mm粗粉粒、极细砂粒和细砂粒含量则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临界坡度为20°,此时细粉粒含量最少,极细砂粒和细砂粒含量最多。与原土相比,侵蚀泥沙在不同粒级存在富集。主要富集粒径随坡度增加先增大后减小。20°坡度时富集粒径最大,为细砂粒(0.1~0.25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度 侵蚀泥沙 粒径分布 人工模拟降雨
下载PDF
不同污染程度沉积物不同粒级有机磷形态及其分布 被引量:15
4
作者 梁海清 王圣瑞 +2 位作者 金相灿 蒙美莲 赵海超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7年第3期380-385,共6页
应用Bowman-Cole法,对污染程度不同的四个湖泊沉积物,在利用干筛法获得各沉积物不同粒级的团聚体后,对其各形态有机磷含量及其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湖泊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有机磷均主要分布在细粒级中;总有机磷和各形态有机磷在不同... 应用Bowman-Cole法,对污染程度不同的四个湖泊沉积物,在利用干筛法获得各沉积物不同粒级的团聚体后,对其各形态有机磷含量及其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湖泊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有机磷均主要分布在细粒级中;总有机磷和各形态有机磷在不同粒级沉积物中的含量均随着污染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沉积物中的有机磷主要以中等活性有机磷形态存在,随着湖泊污染程度的增加,活性有机磷在有机磷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增加,而高度稳定性有机磷的比重下降;沉积物活性较高的活性有机磷(LOP)、中等活性有机磷(MLOP)和中等稳定性有机磷(MROP)与Fe、Al及阳离子交换量(CEC)的相关性高于活性最低的高度稳定性有机磷(HROP),而HROP与Ca的相关性高于其它三种有机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程度 沉积物 粒级 有机磷形态 分布
下载PDF
城市地表颗粒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海燕 石安邦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852-1860,共9页
城市地表颗粒物作为重金属的重要载体,严重危害城市人群和水体,已成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研究对象。阐述了对地表颗粒物重金属的空间、粒径、赋存形态等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意义。通过对国内不同城市不同功能区的重金属(主要... 城市地表颗粒物作为重金属的重要载体,严重危害城市人群和水体,已成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研究对象。阐述了对地表颗粒物重金属的空间、粒径、赋存形态等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意义。通过对国内不同城市不同功能区的重金属(主要为:Zn、Cu、Cd、Pb)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各功能区重金属污染情况为:Cu、Pb:工业区>商业区>交通区>居民区>休闲区;Zn:工业区>交通区>商业区>居民区>休闲区;Cd:交通区>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休闲区,同时各功能区中Zn、Pb含量波动性较大。整体上国内工业区、交通区和商业区地表颗粒物重金属污染严重。与我国的土壤重金属背景值相比,4种金属中Cd污染程度最为严重。探讨了与国外部分城市地表颗粒重金属污染特征之间的差异,指出国内城市重金属含量均值整体上低于欧美发达城市,而国内一线城市重金属含量明显偏高。系统分析了颗粒物重金属的粒级效应,赋存形态以及生物有效性。综述了城市交通活动(主要为交通流量、车辆行驶速度、变速频率、车辆类型、道路特征等)、降雨冲刷事件、雨前干燥期、大气风力作用、和其他因素对地表颗粒物重金属分布特征的影响。某种程度上,道路车辆的行驶速度和变速对颗粒物重金属累积的影响作用大于交通流量。不同降雨事件和雨前干燥期对重金属分布特征影响的研究结论不一,但地表颗粒对大气PM2.5重金属贡献较大。今后应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对城市地表颗粒物重金属的研究:建立颗粒物粒径划分标准;加强重金属在降雨冲刷过程变化规律的分析;探讨地表颗粒物与大气颗粒物重金属转换关系;还应开展中小型城市,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地表颗粒物重金属污染特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颗粒物 重金属 分布特征 粒级效应 赋存形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贵州红枫湖沉积物生物可利用磷分布特征及其与粒径的关系 被引量:16
6
作者 朱元荣 张润宇 +1 位作者 吴丰昌 傅平青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13-520,共8页
应用化学提取法分析了红枫湖主要出入湖河口及湖心沉积物生物可利用磷(BAP)的含量,并探讨了BAP空间分布与总磷(TP)和粒度组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各形态BAP含量顺序为:藻类可利用磷(AAP)>NaHCO3可提取磷(Olsen-P)>水溶性磷(W... 应用化学提取法分析了红枫湖主要出入湖河口及湖心沉积物生物可利用磷(BAP)的含量,并探讨了BAP空间分布与总磷(TP)和粒度组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各形态BAP含量顺序为:藻类可利用磷(AAP)>NaHCO3可提取磷(Olsen-P)>水溶性磷(WSP)>易解吸磷(RDP).沉积物柱芯中BAP迅速降低,剖面变化比TP更为明显.各形态BAP与TP显著相关,除RDP与AAP外,其它形态BAP之间也显著相关.Olsen-P是评价红枫湖沉积物磷的生物有效性的最佳指标.红枫湖沉积物颗粒组成以粘土及粉砂为主,湖心沉积物比河口粒度小.表层(0-5cm)沉积物中Olsen-P和AAP的含量与细组分(粘土)的比例呈正相关,而RDP、WSP与细组分呈负相关性,表明沉积物细组分对深水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生物可利用磷 粒径 空间分布 深水湖泊 红枫湖
下载PDF
半干旱区不同类型沙丘风沙流结构特征 被引量:16
7
作者 杨欢 李玉强 +3 位作者 王旭洋 牛亚毅 龚相文 余沛东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44-1152,共9页
采用两种阶梯式集沙仪和小型气象站于2017年4—5月对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0~75 cm气流层风沙流的总输沙量、输沙率、粒径组成分布和风蚀特征值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1)随着高度增加,总输沙量下降,随着风速增加,总... 采用两种阶梯式集沙仪和小型气象站于2017年4—5月对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0~75 cm气流层风沙流的总输沙量、输沙率、粒径组成分布和风蚀特征值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1)随着高度增加,总输沙量下降,随着风速增加,总输沙量上升; 92.20%~95.60%的输沙量发生在0~21 cm高度。(2)总输沙率(Q)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将Q与地上200 cm风速进行函数拟合,流动沙丘幂函数最佳(R2=0.986),半固定(R2=0.990)和固定沙丘(R2=0.956)指数函数最佳。(3)将各高度的输沙率与地上200 cm风速进行函数拟合,流动沙丘(R2≥0.905)和半固定沙丘(R2≥0.968)拟合度幂函数好于指数函数,固定沙丘(R2≥0.923)指数函数优于幂函数。(4)在一定高度下,3类沙丘输沙率均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增加;在一定风速下,输沙率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递减。(5) 3类沙丘的特征值随着风速的增加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流动沙丘以λ>1为主,表现出持续侵蚀输送沙粒的能力;半固定沙丘当风速>9.0 m·s-1时逐渐出现侵蚀状态;固定沙丘以λ<1为主,近地表风沙以堆积状态为主。(6) 3类沙丘主要由粒径为0.1~0.25 mm的细沙构成,在0~30 cm高度,细沙占输沙量的50.09%~85.11%,在30~75 cm高度,细沙占输沙量的43.53%~75.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流结构 粒度组成 输沙率 科尔沁沙地
原文传递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onghua River sediments and evaluation of their adsorption behavior for nitrobenzene 被引量:15
8
作者 Liu Ruiping Liu Huijuan +1 位作者 Wan Dongjin Yang Mi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7期796-802,共7页
The explosion at a plant of the Jilin Petrochemical Corporation on 13 November,2005,and the spill of an estimated 100 t of toxic substances (nitrobenzene as the main component) into the Songhua River received worldwid... The explosion at a plant of the Jilin Petrochemical Corporation on 13 November,2005,and the spill of an estimated 100 t of toxic substances (nitrobenzene as the main component) into the Songhua River received worldwide attention.This study has focused on the adsorption behavior of nitrobenzene that spilled onto sediments along the Songhua River,which was one of the efforts to evaluate the fate of nitrobenzene after the spillage event.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of these sediments along the Songhua River v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ROBENZENE ADSORPTION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organic carbon content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下载PDF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干支流及消落带泥沙颗粒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阎丹丹 鲍玉海 +3 位作者 贺秀斌 唐强 钟荣华 高进长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89-292,329,共5页
采集长江干支流悬移质泥沙和长江干流典型消落带沉积剖面泥沙,通过分析其颗粒组成了解三峡水库水位变化下泥沙特性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空间上从江津到忠县悬移质泥沙呈现沿程逐渐细化的趋势;时间上旱季高水位时期忠县石宝镇悬移质泥... 采集长江干支流悬移质泥沙和长江干流典型消落带沉积剖面泥沙,通过分析其颗粒组成了解三峡水库水位变化下泥沙特性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空间上从江津到忠县悬移质泥沙呈现沿程逐渐细化的趋势;时间上旱季高水位时期忠县石宝镇悬移质泥沙较粗,而雨季低水位时期悬移质泥沙较细。2010-2011年消落带总沉积泥沙大致呈随采样点海拔的增加而逐渐变粗的趋势,而消落带多年净沉积泥沙粗细变化受海拔影响不大。悬移质和沉积泥沙在时空上的变异多数表现为:砂粒变异系数最大,粘粒次之,粉粒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移质泥沙 沉积泥沙 粒径分布 消落带 三峡水库
下载PDF
非均匀沙床面阻力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周国栋 刘琼轶 +2 位作者 王桂仙 惠遇甲 庞东明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0-47,共8页
天然情况下,河流泥沙组成多为非均匀沙。河流床沙及其粒径组成的非均匀性是影响水流阻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床沙组成的非均匀性对水流阻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在大量实验和实测资料的基础上,首次系统考虑床沙级... 天然情况下,河流泥沙组成多为非均匀沙。河流床沙及其粒径组成的非均匀性是影响水流阻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床沙组成的非均匀性对水流阻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在大量实验和实测资料的基础上,首次系统考虑床沙级配及其组成的非均匀性对水流阻力的影响,认识了床沙组成非均匀性对水流阻力的影响关系,初步得出非均匀性对水流阻力影响的规律,丰富了人们对床面泥沙组成非均匀性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沙 级配 非均匀性 阻力特性 河流泥沙
下载PDF
防城港湾红树林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形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被引量:10
11
作者 梁文 李智 +3 位作者 范航清 谭趣孜 黎广钊 农华琼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84-192,共9页
应用分形理论分析了防城港湾红树林表层沉积物粒径分布及其分形特征,并分析了pH值、C有机质、C硫化物、CTN、CTP、CK、水溶性盐分等环境因子.沉积物由海向陆的砂含量减少,细砾、粉砂和粘土含量增多,平均粒径也呈渐次增大.沉积物分选性... 应用分形理论分析了防城港湾红树林表层沉积物粒径分布及其分形特征,并分析了pH值、C有机质、C硫化物、CTN、CTP、CK、水溶性盐分等环境因子.沉积物由海向陆的砂含量减少,细砾、粉砂和粘土含量增多,平均粒径也呈渐次增大.沉积物分选性都是差到很差,偏态都是正偏态到很正偏态,峰态都是中等尖锐到很尖锐.沉积物各粒径含量与pH值、有机质、硫化物含量相关关系不明显,砂、粉砂含量与CTN、CTP、CK呈显著相关关系.沉积物的分形维数为2.322 1~2.649 1,分维值与环境因子相关关系不明显,与粘土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78,p<0.01).沉积物分形值呈含砾砂(2.322 1)<含砾泥质砂(2.513 0~2.618 1)<含砾泥(2.649 1)的趋势.不同滩位的红树林沉积物分形维数呈现向海侧红树林外光滩(2.322 1~2.560 2)<向海侧红树林林带(2.513 0~2.590 9)<红树林林带中心(2.557 0~2.595 6)<向陆侧红树林带(2.618 1~2.649 1)的规律.沉积物类型、粘土组分、滩位等是影响防城港湾红树林沉积物分形维数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红树林 沉积物 粒径分布 分形维数
下载PDF
摇蚊幼虫扰动对沉积物-水界面结构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汗 燕文明 +3 位作者 宋兰兰 陈沐松 吴挺峰 黄列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7年第5期177-182,共6页
以摇蚊幼虫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时段摇蚊幼虫扰动下沉积物的测定,探讨生物扰动下沉积物-水界面含水率和烧失量的变化规律以及粒径垂向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实验初期,摇蚊幼虫的扰动改变了沉积物的含水率,到了实验的中后期,摇蚊幼虫... 以摇蚊幼虫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时段摇蚊幼虫扰动下沉积物的测定,探讨生物扰动下沉积物-水界面含水率和烧失量的变化规律以及粒径垂向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实验初期,摇蚊幼虫的扰动改变了沉积物的含水率,到了实验的中后期,摇蚊幼虫的活动趋于稳定,含水率变化较小;摇蚊幼虫的扰动增加了沉积物的有机质质量百分比;摇蚊组实验前后沉积物颗粒的粒径变化较大,其中黏粒分布变化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水界面 摇蚊幼虫 含水率 烧失量 粒径分布
下载PDF
北运河上游合流制管网沉积物的月变化与污染物赋存特征 被引量:7
13
作者 海永龙 佃柳 +5 位作者 梁玉帅 赵红桥 徐长贵 郁达伟 郑祥 魏源送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9-216,共8页
合流制管网沉积物是溢流污染的重要来源,明确其月变化和污染物赋存特征,有助于管网沉积物控制和溢流污染负荷削减.本研究现场调查了北运河上游合流制管网沉积物的月变化和污染物赋存特征,结果表明,管网沉积物的粒径分布为大颗粒(10目)、... 合流制管网沉积物是溢流污染的重要来源,明确其月变化和污染物赋存特征,有助于管网沉积物控制和溢流污染负荷削减.本研究现场调查了北运河上游合流制管网沉积物的月变化和污染物赋存特征,结果表明,管网沉积物的粒径分布为大颗粒(10目)、10~40目颗粒和细颗粒(60目)分别占36%、~50%和15%(质量比).管网沉积物在干季初期(10月)大颗粒(灰分)升高,随后细颗粒、有机污染物负荷(VS)逐渐累积升高.沙河库区水环境质量的关键污染物氨氮和总氮,在底泥中的浓度分别在6—9月(汛期)和5月达到峰值,均在40目的颗粒上浓度最高;管道沉积物氨氮和总氮负荷分别在4月和5月达到最高峰,进入汛期后逐步降低.去除40~60目的颗粒能削减80%以上的管网沉积物氨氮和总氮负荷.干季的管网沉积物控制和雨季的溢流口物理处理,能够有效削减溢流污染负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流制管网沉积物 污染负荷 粒径分布 北运河上游
原文传递
喀斯特坡地侵蚀泥沙养分流失与粒径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7
14
作者 周梦玲 郭建斌 +4 位作者 崔明 李桂静 王磊 陆雅佩 武建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4-60,71,共8页
在丹江口库区喀斯特地区,研究分析自然降雨条件下5种不同植被覆盖类型(疏林地(C1)、乔木林地(C2)、坡耕地(C3)、荒草地(C4)、灌草地(C5))坡面侵蚀泥沙的氮、磷、钾养分流失及泥沙粒径分布特征,探讨泥沙养分流失与粒径分布的关系。结果表... 在丹江口库区喀斯特地区,研究分析自然降雨条件下5种不同植被覆盖类型(疏林地(C1)、乔木林地(C2)、坡耕地(C3)、荒草地(C4)、灌草地(C5))坡面侵蚀泥沙的氮、磷、钾养分流失及泥沙粒径分布特征,探讨泥沙养分流失与粒径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1)侵蚀泥沙以粉粒(2~50 μm)、砂粒(50~2 000 μm)为主,0~20 μm颗粒含量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减少。0~2 μm颗粒富集度集中在3.08~6.62,2~20 μm颗粒富集度集中在2.48~3.58,20~2 000 μm颗粒富集度集中在1左右。C4的0~2 μm颗粒含量及其富集度明显高于其他植被覆盖类型。(2)速效钾的流失量远高于速效氮、磷流失量。氮素富集度集中在1左右,TP富集度集中在1.41~1.96,AP富集度集中在5.00~8.77,AK富集度集中在1.79~3.05,泥沙对磷、钾养分有明显富集作用,而对氮素富集作用很小。不同植被覆盖类型中,C4的TP、AK含量显著高于C1、C2、C3、C5(P<0.05),C4有增加TP、AK养分含量的作用,且C2、C4的氮、磷富集度相对较大。C3的养分流失总量最大,C1、C2、C4、C5有明显减小养分流失的作用,其中C2控制养分流失的效果最明显。(3)侵蚀泥沙的TN、TP、AP、AK含量与0~2,2~20,20~50 μm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且与0~2 μm的相关性显著(P<0.05),侵蚀泥沙的养分含量会随着0~50 μm颗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植被覆盖类型 泥沙 粒径分布 养分流失
下载PDF
动水条件下泥沙絮凝体粒径变化分析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海希 邵宇阳 张健玮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62-266,共5页
絮凝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水体中,而在河口海岸动水环境下的黏性细颗粒泥沙的絮凝变化过程是一个重要且有待完善的研究课题。利用长江口北槽现场悬沙样本开展了系统的室内絮凝实验。采用粒径分布与有效粒径两种分析方法,研究了在水流紊动... 絮凝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水体中,而在河口海岸动水环境下的黏性细颗粒泥沙的絮凝变化过程是一个重要且有待完善的研究课题。利用长江口北槽现场悬沙样本开展了系统的室内絮凝实验。采用粒径分布与有效粒径两种分析方法,研究了在水流紊动、盐度和悬沙浓度等不同絮凝因子条件作用下对长江口北槽泥沙絮凝体粒径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紊动剪切率对絮凝体粒径作用为先促进后减小,临界值出现在23. 09 s^(-1),此时最大有效粒径为50. 26μm;而悬沙浓度会抑制絮凝体生长;同时长江口北槽悬沙的絮凝饱和盐度要大于高岭土,约为14. 4 pp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 紊动剪切率 盐度 悬沙浓度 粒径分布 有效粒径
下载PDF
基于激光散射原理的含沙量快速施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蒋建平 朱汉华 吴立键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9-92,共4页
含沙量是水文基本资料收集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采集水样后烘干称重的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对时效性的要求。基于Mie散射原理,提出了采用激光粒度仪分析仪转换含沙量的方法。该方法的实施步骤是:首先配置若干悬移质含沙量已知的水样,然... 含沙量是水文基本资料收集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采集水样后烘干称重的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对时效性的要求。基于Mie散射原理,提出了采用激光粒度仪分析仪转换含沙量的方法。该方法的实施步骤是:首先配置若干悬移质含沙量已知的水样,然后通过激光粒度仪分析其泥沙颗粒级配分布的体积浓度,率定出体积浓度与重量浓度之间的转换关系,在分析泥沙颗粒级配分布的同时快速转换出悬移质含沙量。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在采用激光法进行悬移质泥沙颗粒级配分析的水文测站使用,因为水文测站固定断面悬移质泥沙颗粒级配分布精度可控,建立转换关系简单、速度快、精度高,在悬移质含沙量快速施测方面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沙量施测 悬移质含沙量 激光散射 泥沙颗粒级配 水文测站
下载PDF
超声衰减谱法测量泥沙粒度分布 被引量:4
17
作者 薛明华 苏明旭 蔡小舒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18,共5页
利用超声衰减谱的测量,可以获得泥沙中颗粒粒度分布信息。采用超声耦合相模型和Bouguer-Lambert-Beer-Law散射模型的叠加描述河流泥沙中超声衰减行为,宽频超声换能器测量得到2MHZ至7MHZ间泥沙声衰减谱,结合独立模式的最优正则化反演算法... 利用超声衰减谱的测量,可以获得泥沙中颗粒粒度分布信息。采用超声耦合相模型和Bouguer-Lambert-Beer-Law散射模型的叠加描述河流泥沙中超声衰减行为,宽频超声换能器测量得到2MHZ至7MHZ间泥沙声衰减谱,结合独立模式的最优正则化反演算法,获得了体积浓度4.5%,12.4%,15.8%下泥沙的颗粒粒度分布。结果表明,超声衰减谱法能在体积浓度直至15.8%的高浓度条件下获得泥沙颗粒粒度分布,并且测量得到的平均粒度受浓度变化影响较小。将超声法测量结果与光学图像法测量结果相比较,两种测量方法得到的结果较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衰减谱法 泥沙 粒度分布 声衰减 反演算法
下载PDF
渭河下游河道泥沙分布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胡健 戴清 袁玉平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3-25,共3页
根据渭河下游河道大断面淤积物资料,研究了滩槽床沙粒度特征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认为:渭河下游淤积物组成受来水来沙条件、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和支流入汇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主槽物质沿程细化趋势明显;三门峡水库运用初期,渭河下游... 根据渭河下游河道大断面淤积物资料,研究了滩槽床沙粒度特征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认为:渭河下游淤积物组成受来水来沙条件、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和支流入汇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主槽物质沿程细化趋势明显;三门峡水库运用初期,渭河下游河道受水库淤积影响最为明显,渭淤21以下的水下粒径组成明显细化;1986年以后渭河上游不利的来水来沙造成下游河道严重萎缩,渭淤26以下的主槽粒径大幅度细化;河漫滩的泥沙级配同样具有沿程细化的特点,但细化幅度明显小于主槽物质的变化,而且年代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 粒径分布 河漫滩 床沙 渭河下游
下载PDF
太湖沉积物耗氧速率空间异质性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许倩颖 宋丁全 王建军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49-53,共5页
沉积物耗氧速率(sediment oxygen demand,简称SOD)在综合评价水体水质和环境特征时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参数,对分析水体氧收支平衡和评价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采集了由太湖大浦沿岸到湖心及太湖南岸到湖心不同位点的太湖沉积物,采用微... 沉积物耗氧速率(sediment oxygen demand,简称SOD)在综合评价水体水质和环境特征时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参数,对分析水体氧收支平衡和评价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采集了由太湖大浦沿岸到湖心及太湖南岸到湖心不同位点的太湖沉积物,采用微体积法研究了太湖沉积物SOD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随着离湖岸距离的增加,沉积物SOD逐渐降低;沉积物SOD与沉积物粒度分布和间隙水APA呈极显著正相关(R2=0.867,P<0.01;R2=0.929,P<0.01),与沉积物APA呈负相关,但不显著(R2=-0.331,P>0.05),与有机物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2=-0.794,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耗氧速率 粒度分布 碱性磷酸酶活性 有机质含量
下载PDF
深圳市地表沉积物粒径分布及污染特性研究
20
作者 万颖 王正发 +5 位作者 刘炳义 侯志强 商放泽 胡智华 何梦男 万武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88-94,共7页
该研究以深圳市龙岗区为对象,采集了商业区、居住小区、城中村、科教文卫区、交通用地、公园绿地等6种用地类型的地表沉积物,检测了地表沉积物粒径分布及总氮(TN)、氨氮(NH_(3)-N)、总磷(TP)的含量,分析了不同功能区地表沉积物中粒径分... 该研究以深圳市龙岗区为对象,采集了商业区、居住小区、城中村、科教文卫区、交通用地、公园绿地等6种用地类型的地表沉积物,检测了地表沉积物粒径分布及总氮(TN)、氨氮(NH_(3)-N)、总磷(TP)的含量,分析了不同功能区地表沉积物中粒径分布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功能区不同粒径沉积物中TN、NH_(3)-N与TP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各功能区地表沉积物累积强度差异较大,科教文卫区污染物累积量高于其他功能区,为203.47 g/m^(2),公园绿地累积量最小,为34.95 g/m^(2)。不同功能区地表沉积物TN、NH_(3)-N与TP负荷差异显著,城中村与住宅区的TN、NH_(3)-N负荷较大,而城中村、工业区和公园绿地TP负荷较大。不同功能区粒径>200μm的比例均值为40.5%,沉积物中大颗粒物质占主要部分。沉积物中TN与TP均表现出一定的富集特性,粒径<200μm的沉积物所携带TN、TP污染负荷比例最高分别可达90.1%、78.6%。因此,提高小颗粒物质的去除率是降低沉积物中氮、磷负荷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沉积物 粒径分布 总氮 氨氮 总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