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被减流减沙效应及其力学机制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肖培青 姚文艺 +1 位作者 申震洲 杨春霞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0年第2期15-19,共5页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定量研究不同降雨强度下20°坡面草地的减流减沙效应,探讨草被坡面固土作用的力学机制。结果表明:在45、87和127 mm/h降雨强度下,草地坡面土壤的平均入渗率是裸地坡面入渗率的2.1~4.2倍;与裸地相比,草地径流...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定量研究不同降雨强度下20°坡面草地的减流减沙效应,探讨草被坡面固土作用的力学机制。结果表明:在45、87和127 mm/h降雨强度下,草地坡面土壤的平均入渗率是裸地坡面入渗率的2.1~4.2倍;与裸地相比,草地径流流速减少77.3%~79.8%,径流量减少51.9%~99.1%,产沙量减少93.6%~99.2%;从力学角度分析坡面土壤颗粒的受力情况,建立的坡面产沙量与径流切应力的关系模型可用于草被坡面土壤流失量预测;试验条件下,草地临界径流切应力值为2.857 N/m2,裸地临界径流切应力值为0.861 N/m2,坡面产沙量随径流切应力的增大而增大。研究结果对定量评价草被减流减沙作用和深化土壤侵蚀力学过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流减沙 侵蚀产沙量 径流切应力 力学机制 草被
下载PDF
三峡水库淤积计算预测与原型实测结果比较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卢金友 黄悦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6,27,共7页
在分析三峡工程蓄水运行10 a以来水库淤积规律的基础上,对长江科学院在三峡工程初步设计、技术设计以及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等不同阶段的水库淤积预测成果与三峡工程蓄水运行以来库区淤积量、淤积分布以及排沙比的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在分析三峡工程蓄水运行10 a以来水库淤积规律的基础上,对长江科学院在三峡工程初步设计、技术设计以及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等不同阶段的水库淤积预测成果与三峡工程蓄水运行以来库区淤积量、淤积分布以及排沙比的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阶段预测的水库淤积规律与实测的相同,由于预测采用的入库水沙条件及水库运用方式与三峡工程运用以来实际发生的差别较大,因此预测的库区淤积量及排沙比较实测的大,如近似将预测采用的入库水沙条件换算至与实际发生的相近时,则预测成果与实测值接近,表明预测采用的数学模型及预测成果是可靠的。今后需进一步研究揭示水库泥沙运动机理,改进和完善预测模型,并随着实测资料的积累,对数学模型进行不断地率定与改进,以提高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积量 淤积分布 排沙比 对比分析 三峡水库
下载PDF
皇甫川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对洪水影响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康玲玲 姚文艺 +2 位作者 王云璋 王国庆 吴卿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9-32,共4页
通过对治理前、后洪水平均过程线及其特征量的对比分析可知 ,尽管治理后的过程平均降水量稍大于治理前 ,但其洪峰流量和洪量呈减小趋势 ,沙量较治理前减小 2 0 %以上 ,且呈现出涨势减缓、退水变慢的特点 ;降雨与洪峰流量、沙量相互关系... 通过对治理前、后洪水平均过程线及其特征量的对比分析可知 ,尽管治理后的过程平均降水量稍大于治理前 ,但其洪峰流量和洪量呈减小趋势 ,沙量较治理前减小 2 0 %以上 ,且呈现出涨势减缓、退水变慢的特点 ;降雨与洪峰流量、沙量相互关系及其变化分析结果表明 ,发生中小洪水或较大洪水时 ,现状水保措施有一定的削峰减沙作用 ,若遇大洪水 ,则可能因部分库、坝 (塘 )工程水毁而加大洪峰流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措施 洪峰流量 沙量 皇甫川流域
下载PDF
河龙区间水沙变化特点及减水减沙量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晓华 张敏 张学成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32-35,共4页
研究计算了河口镇—龙门区间水土保持治理后和近期的降雨、天然径流量、实测水沙量以及降雨径流关系、水沙关系的变化。结果表明:各因子普遍减小,近期的减幅大于治理后;对于近期,降雨量的减幅最小,沙量的减幅最大;各因子的减少主要发生... 研究计算了河口镇—龙门区间水土保持治理后和近期的降雨、天然径流量、实测水沙量以及降雨径流关系、水沙关系的变化。结果表明:各因子普遍减小,近期的减幅大于治理后;对于近期,降雨量的减幅最小,沙量的减幅最大;各因子的减少主要发生在汛期,更集中在主汛期;主汛期降雨径流关系未发生显著变化,而近期同样实测水量条件下沙量明显减少。根据水文法初步估算了各因素的减水减沙量,分析了降雨和人类活动因素对减水减沙的作用及其随研究时期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天然径流量 实测水量 沙量 减水减沙 河口镇-龙门区间
下载PDF
风沙跃移运动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博 黄新成 +2 位作者 王旭峰 蒋建云 何欢欢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15年第1期4-6,共3页
根据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分析风沙流的特征和风沙运动的基本规律,推导出流体相控制方程。采用离散单元法和硬球模型对单颗沙粒碰撞规律进行分析。微观上通过建立风沙运动颗粒碰撞的数学模型,如跃移颗粒在空间上的碰撞等,得出颗粒的运动规... 根据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分析风沙流的特征和风沙运动的基本规律,推导出流体相控制方程。采用离散单元法和硬球模型对单颗沙粒碰撞规律进行分析。微观上通过建立风沙运动颗粒碰撞的数学模型,如跃移颗粒在空间上的碰撞等,得出颗粒的运动规律,同时模拟出颗粒的受力状况、沙粒速度随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输沙量随高度的分布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运动 硬球模型 输沙量 颗粒碰撞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水电站工程建设对河道泥沙含量变化的影响——以金安桥水电站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柳小强 陈奇伯 +2 位作者 王克勤 余德恒 雷俊杰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90-194,共5页
由于水电工程建设的特殊性,导致弃土弃渣直接进入河道现象比较严重,致使施工区及以下河道泥沙含量发生显著变化,严重影响库区使用寿命和河道行洪安全。本文运用比重法对金安桥水电站工程建设过程中受影响河道的泥沙含量进行测定,以分析... 由于水电工程建设的特殊性,导致弃土弃渣直接进入河道现象比较严重,致使施工区及以下河道泥沙含量发生显著变化,严重影响库区使用寿命和河道行洪安全。本文运用比重法对金安桥水电站工程建设过程中受影响河道的泥沙含量进行测定,以分析其动态变化特征及控制措施。结果显示:(1)施工初期和末期的工程开挖对河道泥沙含量的贡献率较大,分别是多年平均值的3.99倍和4.55倍;(2)年内河道上下游断面泥沙含量变化也较大,2005~2008工程区上下游河道断面泥沙含量变化差异性较大,下游泥沙含量分别比上游高出-1.99%、24.58%、27.19%和375.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建设 水电站 河道 泥沙含量
下载PDF
未来极端降雨情景下黄河可能来沙量预测 被引量:13
7
作者 刘晓燕 党素珍 张汉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3-17,共5页
目前黄土高原主要产沙区的侵蚀产沙环境较20世纪70年代大幅改善,但并不意味着未来不再出现"大沙"年份。基于过去百年实测数据,设计了两种极端降雨情景,分析了黄河主要产沙区的可能产沙量,结果表明:如果黄河主要产沙区普降高... 目前黄土高原主要产沙区的侵蚀产沙环境较20世纪70年代大幅改善,但并不意味着未来不再出现"大沙"年份。基于过去百年实测数据,设计了两种极端降雨情景,分析了黄河主要产沙区的可能产沙量,结果表明:如果黄河主要产沙区普降高强度暴雨,那么在循化以下水库和淤地坝不拦沙且不水毁情况下,潼关年来沙量有可能达到13.1亿t,龙门达到9.0亿t、张家山达到2.6亿t;如果该降雨情景发生在"泾河流域连续干旱11 a"之后,那么潼关来沙量甚至可能达到16亿t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雨 可能来沙量 预测 主要产沙区 黄河
下载PDF
黄河下游河道排沙比、淤积率与输沙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费祥俊 傅旭东 张仁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8,11,共4页
以小浪底水库拦沙后期运用为前提条件,根据黄河下游历次洪水的场次水沙资料,提出了下游河段全段及分段的排沙比关系式,分析表明黄河下游上段河道冲淤幅度较下段大,所以河床演变迅速且不稳定;下段河道断面窄深,经上段对水沙调节后,下段... 以小浪底水库拦沙后期运用为前提条件,根据黄河下游历次洪水的场次水沙资料,提出了下游河段全段及分段的排沙比关系式,分析表明黄河下游上段河道冲淤幅度较下段大,所以河床演变迅速且不稳定;下段河道断面窄深,经上段对水沙调节后,下段冲淤幅度小,河床平稳,但是输沙入海的瓶颈河段。水库调节对下游的减淤效果不大,相反会使入海沙量减少,水库淤积加快及输沙用水增加,水库如何适度拦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沙特性 排沙比 水库调节 入海沙量 黄河下游
下载PDF
近期黄河水沙量锐减的原因分析及认识 被引量:12
9
作者 史辅成 张冉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3,共3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来水来沙量减少幅度较大,对形成这种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对今后黄河的来水来沙丰枯性质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通过对近期部分河段历年暴雨、洪水、泥沙实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认为近期水沙量的减少不仅与近... 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来水来沙量减少幅度较大,对形成这种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对今后黄河的来水来沙丰枯性质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通过对近期部分河段历年暴雨、洪水、泥沙实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认为近期水沙量的减少不仅与近年来黄河中游水利水保措施的快速发展、工农业用水的增加、一些支流开矿截断地下水流等人类活动有关,还与近期中游地区暴雨及大暴雨量级减小及频次减少有关。根据黄河水沙一般以丰、平、枯周期出现的规律,今后中游地区还会发生高强度的暴雨,因此在黄河规划及工程设计中除考虑水利水保减沙作用以外,必须考虑高强度暴雨及大水沙年的加入,这样才能使流域规划和工程设计建立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上,这也关系到治黄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水来沙 水利水保措施 暴雨 洪峰流量 黄河
下载PDF
地下滴灌灌水器负压吸泥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国攀 张毅杰 +4 位作者 宋时雨 杨昊霖 杨振杰 薛翔 余杨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3-68,共6页
为了探究引起地下滴灌系统灌水器负压吸泥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比试验,研究分析了土壤类型、单次灌水量、灌溉次数、灌水器类型、保水剂和灌水间隔等6个因素对灌水器负压吸泥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流量可调式灌水器出水孔外部及内部存在... 为了探究引起地下滴灌系统灌水器负压吸泥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比试验,研究分析了土壤类型、单次灌水量、灌溉次数、灌水器类型、保水剂和灌水间隔等6个因素对灌水器负压吸泥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流量可调式灌水器出水孔外部及内部存在负压吸泥并引起堵塞情况。外部出水孔有3个被堵塞的所占比例最多,为26.7%;泥沙分布主要集中在灌水器出水孔的内侧附近,有极少部分泥沙甚至可以越过内凸边缘,进入灌水器内圈。2压力补偿式灌水器抗负压吸泥的能力强于流量可调式灌水器,压力补偿式灌水器外部出水口及内部未发现有泥沙,而流量可调式灌水器外部出水口及内部有泥沙;灌水器在红壤土中比黄沙土中更容易出现负压吸泥情况,灌水器在红壤土中的内部泥沙量是黄沙土中的1.12~1.76倍。3灌溉方式(单次灌水量、灌溉次数、灌水间隔)对灌水器负压吸泥的影响显著。单次灌水量小的灌水器内部泥沙量较多,灌水器单次灌水量为170 m L内部泥沙量是250 m L的1.61~2.94倍;灌溉次数与负压吸泥量成正比,灌溉次数为16次的内部泥沙量是8次的3.48~5.41倍;在同一灌溉次数的条件下,灌水间隔长度与负压吸泥量成正比。4保水剂能够有效阻隔泥沙进入灌水器内部,在添加了保水剂的灌水器中,其内部未出现负压吸泥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滴灌 负压吸泥 内部泥沙量 灌水间隔
下载PDF
黄河口海洋动力输沙能力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世奇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16,共9页
采用数学模型和资料分析的方法对清水沟时期黄河入海泥沙的输移扩散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数模计算得出:随着河口三角洲的演变,河口海洋动力输沙能力也相应变化,河口沙嘴突出岸线的程度越大,海洋输沙能力越大,输入外海的泥沙越多;对... 采用数学模型和资料分析的方法对清水沟时期黄河入海泥沙的输移扩散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数模计算得出:随着河口三角洲的演变,河口海洋动力输沙能力也相应变化,河口沙嘴突出岸线的程度越大,海洋输沙能力越大,输入外海的泥沙越多;对于特定的岸边界,海洋输沙能力的变化取决于入海水沙搭配关系,在入海沙量相同条件下,来沙系数越小,输送至外海沙量越多,反之亦然。通过实测资料分析指出:黄河口海洋输沙十分复杂,涉及岸边界、各种持续和偶发的动力等诸多因素。实测的冲淤分布往往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很难分离出某种因素单独所起的作用。实测数据显示,河口泥沙冲淤分布与来水来沙条件相关性不强。但总的看来,黄河改道清水沟以来,1977-2000年间,来沙量偏少,输入外海泥沙的比例比其它流路时期偏大,排沙比达54%,平均每年输入外海泥沙的绝对量为2.83亿t。但具体到各个年份,不论是排沙比还是绝对量,年际间差异都很大,每年输入外海的沙量并不局限在2-3亿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清水沟 海洋动力输沙 排沙比
下载PDF
黄河河口三角洲岸线动态平衡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开荣 茹玉英 +1 位作者 陈孝田 侯志军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6-70,共5页
黄河河口三角洲岸线能否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直接关系到河口总侵蚀基准面的变化问题,进而可能对黄河下游的纵剖面调整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首先探讨了黄河河口三角洲岸线动态平衡的概念,然后利用有关的实测资料,运用输往外海沙量对比法和来... 黄河河口三角洲岸线能否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直接关系到河口总侵蚀基准面的变化问题,进而可能对黄河下游的纵剖面调整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首先探讨了黄河河口三角洲岸线动态平衡的概念,然后利用有关的实测资料,运用输往外海沙量对比法和来沙量与造陆面积相关法,对河口三角洲岸线处于动态平衡时的河口来沙量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当河口利津站多年平均来沙量维持在3.17亿t时,其河口三角洲岸线则可能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岸线 动态平衡 来沙量 黄河河口
下载PDF
黄河流域矿区充填复垦泥沙供需状况及输沙路径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晶 殷守强 +3 位作者 于加春 胡振琪 杨震 杨超元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68-277,共10页
引黄河泥沙充填复垦采煤沉陷地是减轻黄河淤积和提升矿区复垦率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该文以黄河主要淤积河段及沿岸150km范围内的23个国家规划矿区为研究区,分别采用沙量平衡法和开采沉陷预计法估算了黄河流域矿区充填... 引黄河泥沙充填复垦采煤沉陷地是减轻黄河淤积和提升矿区复垦率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该文以黄河主要淤积河段及沿岸150km范围内的23个国家规划矿区为研究区,分别采用沙量平衡法和开采沉陷预计法估算了黄河流域矿区充填复垦泥沙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初步分析了适宜引黄充填复垦矿区并设计了概略输沙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950—2013年,黄河主要淤积河段的总泥沙淤积量约为144.31亿t;截至2013年,各规划矿区充填复垦总需沙量约为225.12亿t;综合考虑泥沙供需状况和输沙距离2个因素,包头、义马、焦作、郑州、肥城、黄河北、淄博7个近距离矿区和乌海、平顶山、晋城、鹤壁、新汶5个中距离矿区适宜黄河泥沙充填复垦,需沙量和需调用水量分别为90.19和148.81亿t;各适宜充填复垦矿区的概略输沙路径长度处于21.98~109.02km,总长度约为643km。研究成果可为黄河泥沙充填复垦技术推广提供前期专题性基础数据,为后续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及充填复垦等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排水 煤矿 黄河流域 国家规划矿区 泥沙充填复垦 供需状况
下载PDF
佳芦河流域极端暴雨可能来沙量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方圆 李小平 +1 位作者 肖千璐 李奕宏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56-59,92,共5页
黄河水沙变化情势尤其是来沙量变化趋势判断是确定治黄方略的重要依据。以近年来径流泥沙锐减的黄河中游佳芦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极端暴雨情况下的可能来沙量。结果表明:依据佳芦河流域1962-2017年204场降雨、输沙量实测资料点绘的... 黄河水沙变化情势尤其是来沙量变化趋势判断是确定治黄方略的重要依据。以近年来径流泥沙锐减的黄河中游佳芦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极端暴雨情况下的可能来沙量。结果表明:依据佳芦河流域1962-2017年204场降雨、输沙量实测资料点绘的次洪雨量-沙量双累计曲线在1972年、2002年出现明显拐点,相同降雨量条件下拐点后输沙量明显减少,可把1971年以前作为天然时期、把2002年以后作为现阶段;采用次降雨量拟合法、降雨侵蚀力(降雨因子组合)拟合法、次降雨分时段雨量拟合法、上包络线法等4种方法和大于50 mm场次降雨量拟合的佳芦河次洪输沙量计算公式,拟合效果较为理想;次降雨分时段雨量拟合法分析表明,场次降雨过程中最大1 h降雨量、最大2 h降雨量减去最大1 h降雨量、最大3 h降雨量减去最大2 h降雨量这3个分时段降雨量对次洪输沙量的影响较大;采用4种拟合公式和历史实测极端强降雨组合法设定的极端暴雨,计算的现阶段佳芦河可能来沙量为0.12亿~0.22亿t,与天然时期相比减沙效益为88.7%~94.8%,其中最大可能来沙量0.22亿t是实测最大次洪输沙量0.52亿t的4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能来沙量 极端暴雨 次降雨量 次洪输沙量 佳芦河流域
下载PDF
坡面尺度土地利用空间配置的产沙效应——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靳婷 赵文武 +1 位作者 赵明月 徐海燕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18期160-167,共8页
为了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缓坡地土地利用与水土流失的作用机理,选取中科院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9个缓坡试验小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09—2011年不同土地利用配置方式(谷子地、柳枝稷地、撂荒地、2/3谷子-1/3柳枝稷地、2/3谷子-1/3撂荒... 为了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缓坡地土地利用与水土流失的作用机理,选取中科院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9个缓坡试验小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09—2011年不同土地利用配置方式(谷子地、柳枝稷地、撂荒地、2/3谷子-1/3柳枝稷地、2/3谷子-1/3撂荒地)的侵蚀产沙特征及其与降雨、植被覆盖度的关系以及减沙效益。结果表明:缓坡不同土地利用配置方式的次降雨产沙量大小为谷子地>2/3谷子-1/3柳枝稷地>2/3谷子-1/3撂荒地>柳枝稷地>撂荒地,与短历时高强度降雨关系密切;7月可能是泥沙量产生的敏感时期;短历时高强度暴雨往往是年产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与谷子地相比,柳枝稷地、撂荒地、2/3谷子-1/3柳枝稷地、2/3谷子-1/3撂荒地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减沙效应,减沙效应大小为:撂荒地>柳枝稷地>2/3谷子-1/3撂荒地>2/3谷子-1/3柳枝稷地;植被覆盖度的提高能有效地减少产沙量。研究结果可以为缓坡土地利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配置方式 产沙量 降雨 缓坡地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基于短历时降雨数据的降雨输沙经验模型研究
16
作者 陈松伟 王鹏 李超群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25,共6页
"水文法"是目前分析黄河水沙变化原因的常用方法,而黄河泥沙多产生于黄土高原的暴雨洪水期,雨量集中、历时短、强度大,以往建立的降雨输沙模型中采用的降雨因子多基于日尺度降雨数据计算,不足以反映短历时的暴雨集中程度。基... "水文法"是目前分析黄河水沙变化原因的常用方法,而黄河泥沙多产生于黄土高原的暴雨洪水期,雨量集中、历时短、强度大,以往建立的降雨输沙模型中采用的降雨因子多基于日尺度降雨数据计算,不足以反映短历时的暴雨集中程度。基于无定河降雨摘录资料,以5 min为统计时段,采用动态泰森多边形法计算了短历时降雨特征指标,并通过MK法分析了降雨指标的变化趋势。采用双累积曲线法及MWP法等识别了无定河流域天然下垫面代表时期,构建了无定河流域天然时期降雨输沙经验模型,并与基于日降雨数据的天然输沙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①无定河流域0.1、0.4、0.5 mm/5 min等3种雨强以上降雨总量的变化趋势不显著;②1970年以前可作为无定河流域天然下垫面代表时期;③基于降雨摘录数据的降雨输沙模型更能体现黄土高原暴雨洪水的产沙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输沙量 MK法 MWP法 降雨输沙模型 降雨摘录数据 无定河流域
下载PDF
悬移质积时式采样器取样方法初探
17
作者 许祥生 龙多春 +1 位作者 刘超 左念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39-41,共3页
积时式采样器较好地解决了以水文缆道为测验载体的悬移质输沙率测验问题。本文以汉江下游某站使用调压积时式采样器进行悬移质泥沙采样的方法为例,分析了该站现行取样方法存在的缺陷,对改进其取样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采用本研究方案,... 积时式采样器较好地解决了以水文缆道为测验载体的悬移质输沙率测验问题。本文以汉江下游某站使用调压积时式采样器进行悬移质泥沙采样的方法为例,分析了该站现行取样方法存在的缺陷,对改进其取样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采用本研究方案,可以使悬移质含沙量测验精度得到一定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压积时式取样器 悬移质输沙率 悬移质含沙量 取样方法 取样时间
下载PDF
硬地面侵蚀产沙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31
18
作者 刘小勇 吴普特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3-37,共5页
硬地面由于具有容重大、地表完全裸露、易受人为干扰等特性 ,因而其产沙特性有其自身的规律。在人工降雨实验模拟的基础上 ,对硬地面次降雨侵蚀产沙过程和影响硬地面侵蚀产沙的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 。
关键词 硬地面 产沙量 降雨强度 侵蚀
下载PDF
长江上游河流泥沙近期变化、原因及减沙对策——嘉陵江与金沙江的对比 被引量:23
19
作者 张信宝 《中国水土保持》 1999年第2期22-24,共3页
嘉陵江和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两条重要来沙河流。嘉陵江流域地形起伏小,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的减沙量足以抵消工程建设的增沙量,加之降雨偏少,90年代输沙量明显减少。金沙江上游是少沙区,天然林采伐对主河输沙量影响有限;下游... 嘉陵江和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两条重要来沙河流。嘉陵江流域地形起伏小,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的减沙量足以抵消工程建设的增沙量,加之降雨偏少,90年代输沙量明显减少。金沙江上游是少沙区,天然林采伐对主河输沙量影响有限;下游多沙区地形起伏大,工程建设增沙量远大于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的减沙量,80年代以来,金沙江输沙量呈增加的趋势。建议狠抓预防监督,严格执法,减少工程建设增沙。金沙江下游区,要完善小流域治理措施配置,重视沟底林建设和考虑修建拦沙工程或具有拦沙效益的水利水电工程。要加强对长江上游侵蚀泥沙,特别是金沙江下游区工程建设增沙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关系 输沙量 减沙对策 嘉陵江 金沙江
下载PDF
长江水沙变化对河口水下沙洲发育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钮新强 徐建益 李玉中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31-33,共3页
根据1950~2000年大通站实测水文资料和长江口地形图,对比分析了长江来水和来沙量变化对长江口水下沙洲发育的影响.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长江上游来沙量呈减少趋势,特别是90年代来沙量相对于60年代减少了34.3%.而近50 a来,长江入海径流... 根据1950~2000年大通站实测水文资料和长江口地形图,对比分析了长江来水和来沙量变化对长江口水下沙洲发育的影响.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长江上游来沙量呈减少趋势,特别是90年代来沙量相对于60年代减少了34.3%.而近50 a来,长江入海径流量基本不变,90年代还略有增加.长江来沙量减少而径流量基本不变,使得径流冲刷力相对增强,导致河口区水下沙洲冲刷、河槽容积增加.将目前各沙体-5 m线以上面积与沙体发育面积最大时期相比,白茆沙-5 m线以上面积减少了46.6%;'三沙'减少了20.0%;南北港的青草沙和瑞丰沙减少了49.3%;同时期,长江口各河段河槽横断面在0 m等深线以下的面积不断增加.另外,从水下沙洲由淤转冲的时间来分析,长历时的上游来沙量减少将导致河口地区的溯源冲刷,河口下游受影响最早,然后逐渐波及上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输沙量 水下沙洲 冲淤变化 长江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