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岸边排放污染物浓度场三维浑水水质模型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申满斌 陈永灿 刘昭伟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3-98,共6页
本文建立了考虑泥沙吸附和泥沙冲淤对污染物输移扩散影响的岸边排放污染物浓度场三维浑水水质模型,并模拟了三峡库区涪陵磷肥厂排污口附近的总磷浓度场。浑水水质模型的计算结果与传统清水水质模型的计算结果以及实际观测的结果之间都... 本文建立了考虑泥沙吸附和泥沙冲淤对污染物输移扩散影响的岸边排放污染物浓度场三维浑水水质模型,并模拟了三峡库区涪陵磷肥厂排污口附近的总磷浓度场。浑水水质模型的计算结果与传统清水水质模型的计算结果以及实际观测的结果之间都作了对比,结果发现在同一来流和排污条件下,两种模型计算得到的沿水深平均的污染物浓度场分布比较接近,而沿水深方向的污染物浓度分布有比较明显的差别。与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浑水水质模型的计算结果比传统清水水质模型更接近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水力学 浑水水质模型 泥沙吸附 岸边排放
下载PDF
福岛核污染水中的人工放射性核素及其在海洋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行为
2
作者 张福乐 王锦龙 +2 位作者 黄德坤 于涛 杜金洲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3,共11页
2023年8月24日,日本政府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这将进一步增加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辐射风险。分析了福岛核污染水中主要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浓度,估算了其在福岛核污染水中的储量。根据东京电力公司公布的数据发现,截至2023年3月,福岛核污染... 2023年8月24日,日本政府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这将进一步增加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辐射风险。分析了福岛核污染水中主要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浓度,估算了其在福岛核污染水中的储量。根据东京电力公司公布的数据发现,截至2023年3月,福岛核污染水储罐中^(3)H的浓度为1.9×10^(5)~25.0×10^(5) Bq/L,明显超出日本法律允许的^(3)H的最大排放浓度(6×10^(4) Bq/L);部分核污染水储罐中^(90)Sr和^(129)I的浓度也高于日本法律允许的^(90)Sr和^(129)I的最大排放浓度(30 Bq/L和9 Bq/L)。经估算,在排海前福岛核污染水中^(3)H和^(129)I的储量分别为0.9 PBq和6.2×10^(9) Bq,这与核事故阶段^(3)H和^(129)I泄漏到海洋中的量(0.1~1.0 PBq和6.9×10^(9) Bq)相当。此外,进一步对福岛核污染水中典型放射性核素(如^(3)H、^(14)C、^(60)Co、^(90)Sr、^(129)I、^(134,137)Cs和^(239,240)Pu等)在海洋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行为进行了论述,重点介绍了福岛放射性核素在太平洋海域的迁移路径,及其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和海洋生物中的富集行为。期望为中国应对福岛核污染水排海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岛核污染水 人工放射性核素 洋流输运 沉积物吸附 生物富集
原文传递
电场对高含水率淤泥中Cd2+迁移及去除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叶 汪存石 +4 位作者 吴绍凯 沈文韬 徐剑波 白王军 祝建中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0-66,共7页
为验证淤泥电动修复技术去除重金属污染的有效性,以淤泥典型重金属污染物Cd^(2+)为对象,结合低压直流淤泥扰动模拟装置,研究了电场作用下淤泥土的吸附特性及重金属离子扩散迁移规律。结果表明电场作用下淤泥土对Cd^(2+)的饱和吸附量从0.... 为验证淤泥电动修复技术去除重金属污染的有效性,以淤泥典型重金属污染物Cd^(2+)为对象,结合低压直流淤泥扰动模拟装置,研究了电场作用下淤泥土的吸附特性及重金属离子扩散迁移规律。结果表明电场作用下淤泥土对Cd^(2+)的饱和吸附量从0.438 mg/g提升至0.498 mg/g。淤泥土的XRD表征证实了矿物晶体的变化导致Zeta电位下降使得吸附能力提升。30 V电压下液相中的Cd^(2+)向固相及电极网的迁移量增加,其中阴极电极网中Cd原子含量由0.05%提升至0.19%,主要原因是液相中Cd^(2+)发生了电絮凝。此外,扰动条件下可以加速Cd^(2+)吸附及电化学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泥吸附 电场作用 重金属污染 迁移 电化学反应
下载PDF
黄河泥沙吸附汞污染物静态试验
4
作者 应一梅 付莹莹 +1 位作者 许春红 李海华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3-65,共3页
基于黄河天然混合沙的静水沉降吸附试验,研究了黄河泥沙对汞的吸附规律。结果表明:①质量浓度为5~25kg/m3的泥沙对汞的吸附在0.5 h内基本达到稳定,质量浓度为1 kg/m3的泥沙在0.5 h之后对汞污染物仍有一定的吸附能力,但吸附速率不大;②... 基于黄河天然混合沙的静水沉降吸附试验,研究了黄河泥沙对汞的吸附规律。结果表明:①质量浓度为5~25kg/m3的泥沙对汞的吸附在0.5 h内基本达到稳定,质量浓度为1 kg/m3的泥沙在0.5 h之后对汞污染物仍有一定的吸附能力,但吸附速率不大;②泥沙级配对汞的吸附有一定的影响,粗沙的吸附能力略低于细沙和中沙;③在中低含沙量时,含沙量增加会引起吸附表面积增加,吸附量和含沙量呈线性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吸附 汞污染物 试验研究 黄河
下载PDF
氯代芳烃在黄河底泥中吸附—絮凝—沉降规律及机理 被引量:20
5
作者 刘振儒 赵春禄 +2 位作者 李桂平 李广科 陈为民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60-363,共4页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黄河底泥对以氯苯为代表的氯代芳烃类有机物的吸附规律及机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絮凝剂(铝铁共聚物)对氯苯去除率的影响及机理。结果表明,黄河底泥对氯代芳烃类有机物的吸附主要通过其表面及微孔作用...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黄河底泥对以氯苯为代表的氯代芳烃类有机物的吸附规律及机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絮凝剂(铝铁共聚物)对氯苯去除率的影响及机理。结果表明,黄河底泥对氯代芳烃类有机物的吸附主要通过其表面及微孔作用。加入絮凝剂后氯苯的去除率明显提高,这是由于絮体在形成过程中的凝聚、卷扫、网捕作用使水体中微小胶体颗粒得以沉降,进而增加了有机物的去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吸附 絮凝 氯代芳烃 黄河 水质监测
下载PDF
有机锡污染物在海洋沉积物中的迁移和转化 被引量:19
6
作者 全燮 陈硕 +2 位作者 薛大明 赵雅芝 杨凤林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1-26,共6页
有机锡是普遍存在于港口海域中的毒性化合物,沉积物是其重要的栖息地。本文综述了有机锡在部分海域沉积物中的分布,介绍了可能存在的吸附和转化机理,以及影响吸附和转化的因素。
关键词 有机锡 沉积物 吸附 转化 海洋污染 污染物
下载PDF
腐殖酸、细颗粒泥沙对粉末活性炭吸附苯酚特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林永波 肖玲玲 蔡体久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14-516,共3页
通过一系列实验,探讨了粉末活性炭吸附水中苯酚时,腐殖酸(HA)浓度和细颗粒泥沙用量对苯酚吸附量和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中性条件下,随着HA浓度的增加,粉末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量减少;在不同质量细颗粒泥沙的影响下,苯酚的去除... 通过一系列实验,探讨了粉末活性炭吸附水中苯酚时,腐殖酸(HA)浓度和细颗粒泥沙用量对苯酚吸附量和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中性条件下,随着HA浓度的增加,粉末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量减少;在不同质量细颗粒泥沙的影响下,苯酚的去除率基本不变;在未加HA时,粉末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行为用Langmuir吸附等温式拟合效果最好,对苯酚的最大吸附量为150.60mg/g,而在有HA存在时,粉末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行为用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拟合效果最好,对苯酚的最大吸附量为28.49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苯酚 腐殖酸 细颗粒泥沙 吸附等温线
下载PDF
水生植物对生态沟渠底泥磷吸附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9
8
作者 李红芳 刘锋 +3 位作者 肖润林 何洋 王迪 吴金水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7-163,共7页
以用于小流域源头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3条生态沟渠为研究对象,采集入口处(S1)、中间段(S2)和出口处(S3)沟渠底泥,分析其属性和磷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沟渠底泥全磷含量在0.19~0.60 g·kg^(-1)范围内,且沿水流方向有增大趋势;草酸提... 以用于小流域源头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3条生态沟渠为研究对象,采集入口处(S1)、中间段(S2)和出口处(S3)沟渠底泥,分析其属性和磷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沟渠底泥全磷含量在0.19~0.60 g·kg^(-1)范围内,且沿水流方向有增大趋势;草酸提取态磷(Pox)及有机质含量与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R2=0.920和P<0.05,R2=0.549,n=9);而底泥的p H值则随着水流方向有降低的趋势。Langmuir方程拟合吸附数据发现,底泥吸附/解吸平衡磷浓度(EPC0)、磷最大吸附量(Smax)和磷吸附键能参数(Kc)分别为0.08~0.38 mg·L^(-1)、555.6~909.1 mg·kg^(-1)和0.18~0.52 L·mg^(-1)。样点S2(挺水植物梭鱼草和沉水植物绿狐尾藻交接种植区)的Smax最大、EPC0最小,样点S3次之,而样点S1的Smax最小、EPC0最大。这说明水生植物的种植和合理配置,不仅能够影响底泥基本属性的变化,且能增强底泥对磷的吸附作用,有利于降低生态沟渠的磷输出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沟渠 水生植物 底泥磷吸附 LANGMUIR方程
下载PDF
黄河沉积物对磷酸盐吸附的固体浓度效应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王晓丽 郭博书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2010年第1期55-58,共4页
研究黄河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用修改的Langmuir吸附模型将黄河沉积物对P的吸附数据进行有效拟合,通过吸附实验和模型计算得到描述黄河天然沉积物对P吸附特性的参数值.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沉积物有向上覆水释放磷的倾向;沉积物对磷的吸... 研究黄河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用修改的Langmuir吸附模型将黄河沉积物对P的吸附数据进行有效拟合,通过吸附实验和模型计算得到描述黄河天然沉积物对P吸附特性的参数值.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沉积物有向上覆水释放磷的倾向;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存在明显的固体浓度(Cs)效应,吸附滞后角随着Cs的增加而增大,在解吸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即不可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沉积物 吸附 固体浓度效应
下载PDF
沉积物中磷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邓焕广 陈振楼 张兴正 《广州环境科学》 2004年第1期8-10,共3页
文章总结了对磷的吸附解析的研究以及对磷的将来研究热点;介绍各个因子对于磷吸附解析的影响,以及各种磷的分类方法,分析了各种沉积物中磷的分析方法的优缺点。
关键词 沉积物 分析方法 吸附 生物地球化学 测量方法 污染源
下载PDF
大亚湾近岸沉积物对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吸附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建林 林植青 郑建禄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22-428,共7页
用大亚湾近岸沉积物进行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吸附研究。测得各放射性核素的吸附分配系数(Kd)分别为:85Sr,160;134Cs,330;60Co。6400;141Ce,9500;59Fe,9400;54Mn,15000。并测得核素吸附分配系数随悬浮物浓度(Cp)和示踪剂活度... 用大亚湾近岸沉积物进行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吸附研究。测得各放射性核素的吸附分配系数(Kd)分别为:85Sr,160;134Cs,330;60Co。6400;141Ce,9500;59Fe,9400;54Mn,15000。并测得核素吸附分配系数随悬浮物浓度(Cp)和示踪剂活度(A)变化的规律。当悬浮物浓度(Cp)增加时,85Sr和’59F的Kd值显著降低,141Ce,54Mn和60Co的Kd值稍有降低,而134Cs的Kd值几乎不变。当核素示踪浓度增加时,141Ce和59Fe的Kd值随着增大,而60Co,85Sr和134Cs的Kd值稍有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沉积物 放射性同位素 吸附
下载PDF
次级河流底泥对Pb的吸附-解吸及其环境风险评估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莹 陈玉成 杨志敏 《上海环境科学》 CAS CSCD 2011年第6期245-248,253,共5页
为研究河流底泥对Pb吸附一解吸的特性并评估其环境风险,利用一次平衡法研究了次级河流重庆大溪河的底泥对Pb吸附一解吸特性,发现Langmuir方程X-1000c/,(1+2C)和Freundlich方程X-334.97C^-21.74可以描述底泥对Pb等温吸附的行为;... 为研究河流底泥对Pb吸附一解吸的特性并评估其环境风险,利用一次平衡法研究了次级河流重庆大溪河的底泥对Pb吸附一解吸特性,发现Langmuir方程X-1000c/,(1+2C)和Freundlich方程X-334.97C^-21.74可以描述底泥对Pb等温吸附的行为;Elovich方程5'-230.47+26.93Int和双常数方程lns=5.51+0.08Inf更适合描述底泥对Pb吸附动力学的行为。用保留因子R评估了环境风险,结果表明:随水体中Pb含量的增加,R降低,环境风险呈几何级数增加。根据Pb的平衡浓度X与保留因子RR到趋势方程InR=-1.29X-I-7.88,得出大溪河底泥Pb的保留因子R为24075.59L/kg,Pb的环境风险较低。用该趋势方程与同类对Cd的试验所得的趋势方程InR=-0.53X+9.87相比较,得到大溪河中Pb在底泥中的迁移及环境风险变化趋势大于Cd。计算了河流水质分别达到5类水体水质时Pb和cd所对应的保留因子R,以作为河流底泥中Pb、Cd的环境风险评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级河流 底泥 PB 吸附-解吸 环境风险
下载PDF
徒骇河沉积物和沿岸土壤对磷酸盐的吸附动力研究
13
作者 张菊 邓焕广 杨晓霞 《广州环境科学》 2009年第1期6-9,48,共5页
通过实验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徒骇河沉积物和沿岸土壤对磷酸盐的吸附作用,发现二者均具有较强的对磷酸盐的吸附作用,沉积物的吸附作用强于土壤,沉积物在2h内即可达到吸附平衡,土壤在12h内达到平衡;在中等扰动条件下,随着磷酸盐浓度的上升... 通过实验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徒骇河沉积物和沿岸土壤对磷酸盐的吸附作用,发现二者均具有较强的对磷酸盐的吸附作用,沉积物的吸附作用强于土壤,沉积物在2h内即可达到吸附平衡,土壤在12h内达到平衡;在中等扰动条件下,随着磷酸盐浓度的上升,沉积物和土壤的磷酸盐吸附容量均明显增加,沉积物的吸附容量大于土壤,这种吸附能力对徒骇河水体的磷酸盐缓冲作用起着积极的作用;徒骇河沉积物和沿岸土壤对磷酸盐的吸附等温曲线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沉积物 磷酸盐 吸附 徒骇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