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特征及其泥沙运移趋势 被引量:15
1
作者 肖志建 李团结 廖世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8-65,共8页
根据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资料,探讨表层沉积物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应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方法(GSTA模型)分析了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的泥沙净输运趋势。结果表明,伶仃洋表层沉积物共有6种类型,其中以黏土质粉砂分布最广泛。受... 根据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资料,探讨表层沉积物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应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方法(GSTA模型)分析了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的泥沙净输运趋势。结果表明,伶仃洋表层沉积物共有6种类型,其中以黏土质粉砂分布最广泛。受径流、潮流、波浪和陆架水入侵等多种动力作用,伶仃洋表层沉积物颗粒在北面最粗,南面次之,中间最细,东面略粗,西面略细;分选由中部向东、西两岸逐渐变好,但总体分选差;不同级配的泥沙分布和沉积特征存在差异。伶仃洋泥沙运移规律较复杂,泥沙呈现出向西南输运的总趋势;内伶仃洋四周泥沙受各种力作用,呈现出顺时针方向的环流运移,中心区域为最大浑浊带,泥沙以垂直落淤为主。淇澳岛以南至澳门半岛以东海域受粉砂和黏土向西扩散影响,泥沙向西运移。大屿海峡及外伶仃岛附近海域为高盐水入侵通道,泥沙向西北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粒度参数 泥沙输运 运移趋势 珠江河口 伶仃洋 GSTA模型
下载PDF
珠江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特征及其泥沙运移趋势 被引量:12
2
作者 肖志建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81-488,共8页
根据现场采集的1 30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珠江河口及邻近海域的表层沉积物特征。在此基础上,应用Gao-Collins的粒径趋势分析模型(GSTA模型),计算了珠江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净输运趋势,并结合有关动力沉积背景讨论了其实际意... 根据现场采集的1 30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珠江河口及邻近海域的表层沉积物特征。在此基础上,应用Gao-Collins的粒径趋势分析模型(GSTA模型),计算了珠江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净输运趋势,并结合有关动力沉积背景讨论了其实际意义。结果表明:珠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类型共有8种,其中以粘土质粉砂和粉砂分布最广泛。受径流、潮流、沿岸流、波浪和陆架环流等动力作用,表层沉积物颗粒呈现出研究区西南部及北部口门附近的泥沙较粗,中部和东部的泥沙较细。东部(即大鹏湾及大亚湾以南的陆架区域)和西南部的分选略好于珠江河口及近岸10 m以浅区域,珠江河口及近岸10 m以浅区域的分选又略好于研究区的中南部区域(万山群岛的东南面及担秆列岛以南的区域),但泥沙总体分选差。不同级配的泥沙分布和沉积特征不一致。珠江河口及邻近海域泥沙运移规律较复杂,珠江河口及近岸区域(10 m以浅)泥沙主要向南和西南运移;外海陆架区泥沙主要向东运移;大亚湾和红海湾以南至60 m以浅区域的泥沙呈现向南运移的趋势。黄茅海北面的泥沙向西南运移;大襟岛和荷包岛以南及两岛之间是高盐陆架水入侵通道,泥沙整体向北运移;黄茅海中部泥沙以垂直落淤为主,水平运移趋势不显著,只略微向西输运,故黄茅海河口湾中西部床面有淤浅的趋势。在(113.52E,21.76N)点附近存在一个巨大的泥沙辐聚中心,其东北、西北和南面泥沙均向该点运移辐聚;在万山岛至桂山岛周边区域泥沙呈现出逆时针方向的环流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粒度参数 泥沙输运 运移趋势 珠江河口 GSTA模型 南海北部
下载PDF
粤西海陵湾底质沉积特征与泥沙输运路径 被引量:9
3
作者 任杰 刘沛然 戴志军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1年第1期96-100,共5页
在分析粤西海陵湾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的基础上 ,应用泥沙搬运矢量模型计算了泥沙净输运趋势 .结果表明 ,海区南北两端均存在着一个泥沙聚集区 ,北侧是径流与涨潮上溯流交绥的响应 ,南侧是波浪与落潮下泄流交绥的响应 .分选性好的中部广... 在分析粤西海陵湾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的基础上 ,应用泥沙搬运矢量模型计算了泥沙净输运趋势 .结果表明 ,海区南北两端均存在着一个泥沙聚集区 ,北侧是径流与涨潮上溯流交绥的响应 ,南侧是波浪与落潮下泄流交绥的响应 .分选性好的中部广大区域受单一动力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粒级参数 泥沙输运路径 广东 沉积环境
下载PDF
中国渤黄海的沉积物源及输运路径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马晓红 韩宗珠 +2 位作者 艾丽娜 林霖 孙宣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6-101,共6页
基于中国渤黄海120个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研究了其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与物源和水动力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底质类型主要有黏土质粉砂、粉砂、砂质粉砂、粉砂质砂、砂和砂-粉砂-黏土6种类型,以砂质粉砂和黏土质粉砂为主,整体粒度较细... 基于中国渤黄海120个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研究了其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与物源和水动力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底质类型主要有黏土质粉砂、粉砂、砂质粉砂、粉砂质砂、砂和砂-粉砂-黏土6种类型,以砂质粉砂和黏土质粉砂为主,整体粒度较细、分选较差,在老铁山水道、莱州湾、北黄海北部等水动力较强区域分选相对较好且沉积物粒径相对偏粗。根据沉积物粒度参数、物源、输运路径将研究区划为5个沉积区,分别为渤海湾、滦河口粉砂沉积区,黄河口、莱州湾砂质沉积区,渤海中部粉砂质沉积区,北黄海西部黏土质粉砂沉积区,北黄海北部砂质沉积区。物源和水动力条件控制了研究区沉积物粒度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粒度 物源 输运路径 渤黄海
下载PDF
长江口北槽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和输运趋势探讨 被引量:7
5
作者 谢火艳 王如生 +1 位作者 张国安 李占海 《上海国土资源》 2016年第2期84-88,95,共6页
基于长江口北槽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结果,使用粒径趋势分析法,研究了北槽底质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和输运趋势。结果表明:北槽表层沉积物总体较细,沉积物组分以砂质粉砂和粉砂为主。北槽底床沉积物的总体分选性较差,偏态系数则处于极正偏... 基于长江口北槽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结果,使用粒径趋势分析法,研究了北槽底质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和输运趋势。结果表明:北槽表层沉积物总体较细,沉积物组分以砂质粉砂和粉砂为主。北槽底床沉积物的总体分选性较差,偏态系数则处于极正偏和近对称之间;峰度系数小于1.8,为低峰态,频率曲线比较平缓。北槽深槽表层沉积物为双向输运,在低能环境下向陆搬运,在高能环境下向海搬运;北槽南边坡与深槽类似,而北槽北边坡表现为向陆搬运。在北槽深槽和南、北边坡出现输运差异,与它们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北槽 沉积物 粒径特征 运移模式
下载PDF
基于气力提升技术的河道泥沙输送试验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陈秋良 巫世晶 +1 位作者 李小勇 王爱华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97-403,共7页
为了验证气力提升技术在河道清淤过程中的应用效果,依据70%浸没深度的普遍工况,搭建了采用气力提升技术的泥沙输送试验平台.在0~4.5 m/s的进气速度下,开展了泥沙提升效率试验,探究了最佳提升效率所对应的进气速度.同时基于Matlab图像处... 为了验证气力提升技术在河道清淤过程中的应用效果,依据70%浸没深度的普遍工况,搭建了采用气力提升技术的泥沙输送试验平台.在0~4.5 m/s的进气速度下,开展了泥沙提升效率试验,探究了最佳提升效率所对应的进气速度.同时基于Matlab图像处理功能,着重对0.6与1.0 m/s进气速度下的流型进行分析,得到了最佳提升效率附近对应流型的固体颗粒运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管内流型以及颗粒的运动特性直接受进气速度的影响.在浸没深度一定的情况下,河沙提升效率由进气速度所决定.通过研究不同进气速度下的流型,进而探究不同流型的形成原因,得知当进气速度达到1.0 m/s时,气相被充分离散成均匀细泡,气体与液固两相发生了强烈的动量交换,气体携带的绝大部分动能转移到了固液两相,该进气速度下的提升效率最高,此时的流型亦为气力提升最佳流型.通过测量得到清淤效率与进气速度的关系,验证了气力提升技术应用于河道清淤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清淤 泥沙输送 气力提升技术 流型分析 进气速度 提升效率
下载PDF
铜鼓浅滩泥沙起动和运移形态 被引量:3
7
作者 秦崇仁 张金凤 《水道港口》 2003年第1期8-13,共6页
对铜鼓浅滩泥沙的起动、运移形态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铜鼓浅滩泥沙具有典型的淤泥质泥沙的运移特征。当水流单独作用时 ,该地泥沙很难起动 ,而在波浪或波、流共同作用下 ,该地泥沙一旦起动 ,即“悬扬”后将以悬移质形态运移。根... 对铜鼓浅滩泥沙的起动、运移形态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铜鼓浅滩泥沙具有典型的淤泥质泥沙的运移特征。当水流单独作用时 ,该地泥沙很难起动 ,而在波浪或波、流共同作用下 ,该地泥沙一旦起动 ,即“悬扬”后将以悬移质形态运移。根据其流变特性和矿物成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鼓浅滩 泥沙起动 泥沙运移形态 悬扬 淤泥质泥沙
下载PDF
甬江及口外海域潮流泥沙数值模拟 被引量:4
8
作者 蒯宇 陶建峰 +1 位作者 张青 张长宽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8-67,共10页
建立了甬江河道及口外海域平面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对2015年6月半个月的潮流场和悬沙场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吻合良好。计算得到了研究区域洪季的余流场和输沙格局,结果表明:甬江口外余流整体由西北指向东南,河道余流指向下游... 建立了甬江河道及口外海域平面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对2015年6月半个月的潮流场和悬沙场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吻合良好。计算得到了研究区域洪季的余流场和输沙格局,结果表明:甬江口外余流整体由西北指向东南,河道余流指向下游;除口门局部水域,甬江口外输沙格局基本与余流场一致,悬沙经涨潮流的作用被带入甬江河道,致使河道内近口门处的输沙格局由口门向内;甬江口局部区域输沙格局与余流场存在差异的原因是悬沙输移与潮流运动存在时间上的滞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甬江口 余流 悬沙输移 输沙格局
下载PDF
珠江口黄茅海枯季表层沉积物特性及输移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贾良文 文艺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0-66,共7页
应用2010年1月和2011年4月黄茅海枯水大潮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度分析资料,研究了黄茅海枯季表层沉积物特征,应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模型,研究了其表层沉积物输移趋势。研究表明,黄茅海枯季表层沉积物类型以粘土质粉砂(YT)为主,沉积物... 应用2010年1月和2011年4月黄茅海枯水大潮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度分析资料,研究了黄茅海枯季表层沉积物特征,应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模型,研究了其表层沉积物输移趋势。研究表明,黄茅海枯季表层沉积物类型以粘土质粉砂(YT)为主,沉积物分选较差,偏态以近对称为主,峰态多为中等。湾顶至拦门沙内坡以北,表层沉积物向下输移;拦门沙内坡至大杧岛以北,表层沉积物向上输移;大杧岛至湾口,其中,大杧岛至荷包岛以西,中口为自南向北搬运为主,向上转为东南向西北输移为主,大杧岛至荷包岛以东为自北向南搬运为主;表层沉积物输移具有明显的偏西倾向。黄茅海水动力的空间变化是表层沉积物输移的基本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茅海 表层沉积物 特性 输移
下载PDF
黄河的输沙量:过去、现在和将来——距今15万年以来的黄河泥沙收支表 被引量:49
10
作者 任美锷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51-563,共13页
黄河于150 ka BP切穿三门峡,东流入海.黄河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和植被的变化对黄河输沙有决定性的影响.15万年以来,黄河进入华北平原的泥沙约70 000×108 t,其中10 ka BP以前占80%.10 ka BP以后的输沙量中,最后104... 黄河于150 ka BP切穿三门峡,东流入海.黄河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和植被的变化对黄河输沙有决定性的影响.15万年以来,黄河进入华北平原的泥沙约70 000×108 t,其中10 ka BP以前占80%.10 ka BP以后的输沙量中,最后1040年黄土高原滥垦时期占60%.黄河泥沙的归宿,建造华北大平原占73%,流入海洋占26%.现在,黄河每年流入北黄海的泥沙不足0.2×108 t,其输运主要受海洋环流系统的影响.现在黄海每年向东海输运悬浮沉积物0.2×108~0.3×108 t,主要为废黄河三角洲及水下三角洲受侵蚀再悬浮的黄河泥沙.1996-2000年黄河下游连年断流,利津站的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只有1950-1979年30年平均的19%左右.今后20~30年内,由于气候变暖、工业、城市等引黄水量增加,黄河的入海泥沙量仍将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输沙量 黄土高原 15万年黄河泥沙收支表 海洋中黄河泥沙的输运
下载PDF
北戴河西海滩人工养护前后沉积物粒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11
作者 包敏 王永红 +3 位作者 杨燕雄 邱若峰 庄振业 张甲波 《海洋地质动态》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5-34,共10页
通过对北戴河西海滩养护前、养护初、3个月和一年后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度实验,获得沉积物粒度参数,并结合Gao—ACollins粒径趋势模型,对海滩养护后沉积物粒度变化特征及其对养护海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经波浪等动力作用后,养护后... 通过对北戴河西海滩养护前、养护初、3个月和一年后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度实验,获得沉积物粒度参数,并结合Gao—ACollins粒径趋势模型,对海滩养护后沉积物粒度变化特征及其对养护海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经波浪等动力作用后,养护后的新海滩沉积物整体呈粗化、分选性变好趋势;海滩沉积物以推移质和跃移质为主;沉积物净运移趋势由离岸搬运为主变为沿岸搬运占优势;填沙物质特征对填沙区及其上、下游沉积物粒度特征有影响,但这种影响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小;潜堤等硬工程设施对养护海滩的稳定具有积极作用。一年后,养护海滩保存良好,填沙物质的选择较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戴河 海滩养护 粒度变化 沉积物输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