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新世大暖期蒙古高原东部先民定居化现象及其成因的探讨 被引量:4
1
作者 赵潮 包青川 +1 位作者 胡晓农 陈文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83-1395,共13页
考古证据揭示在8500~7000 cal.a B. P.左右的全新世大暖期,蒙古高原东部的呼伦贝尔、西辽河上游、阴山东北麓地区曾一度出现过定居化的生活迹象。各地区依托适应于本土环境的经济基础,发展出定居化程度有所差别的社会生活模式。本研究... 考古证据揭示在8500~7000 cal.a B. P.左右的全新世大暖期,蒙古高原东部的呼伦贝尔、西辽河上游、阴山东北麓地区曾一度出现过定居化的生活迹象。各地区依托适应于本土环境的经济基础,发展出定居化程度有所差别的社会生活模式。本研究综合分析3个地区代表性遗址的聚落、房址形态、陶器、石器工具组合、动、植物遗存,对其所展现的定居模式、定居程度和定居经济基础进行分析与对比,研究表明呼伦比尔地区定居化生活的经济基础侧重于对多重生态区域内的中小型动物资源的利用,其中水生资源占有较大比重;而西辽河上游和阴山东北麓则采取狩猎采集与原始农业相结合的生业经济,动植物资源利用并重。西辽河上游和阴山东北麓发展出有一定社群规模的村落式定居社会,其中西辽河流域先民的定居化程度高于阴山东北麓和呼伦贝尔地区。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变化,改善了高原地区的水热条件,增强了草原地带的生态多样性,为先民集约化利用栖居地周围的多种动植物资源并在气候条件许可的地带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契机,对多样性资源的集约利用,奠定了定居化生活的经济基础。但定居化的发展趋势伴随着大暖期的结束而终止,体现出草原地带的史前先民在环境变迁背景下灵活弹性的适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高原东部 全新世大暖期 定居 生业经济
原文传递
从坝上考古新发现试析内蒙古高原早期聚落的定居和生业
2
作者 曲宇蒙 《草原文物》 2024年第1期61-71,共11页
历史上的坝上地区农牧交错、生态环境复杂、生计方式不稳定。由于旧、新石器时代考古学遗存相对较少,使学界对坝上地区早期聚落和生业的认识十分局限。2010年以来,相继发现的裕民、四麻沟、兴隆和四台等考古学遗存逐渐初步揭开了坝上地... 历史上的坝上地区农牧交错、生态环境复杂、生计方式不稳定。由于旧、新石器时代考古学遗存相对较少,使学界对坝上地区早期聚落和生业的认识十分局限。2010年以来,相继发现的裕民、四麻沟、兴隆和四台等考古学遗存逐渐初步揭开了坝上地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聚落的面貌。综合分析已发表的考古学材料,发现这一区域在进入新石器时代后经历了定居程度不断加强的过程,生计方式也逐渐复杂。这一过程对理解坝上地区早期人地关系和文化社会变迁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坝上地区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聚落 定居 生业
下载PDF
史前生计聚落系统演变中的长期定居与季节性定居
3
作者 邓鑫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2-92,共11页
流动性是研究史前狩猎采集者人群的重要概念,流动采食是该人群的生产方式,也是他们最基本的适应策略"。宾福德(Lewis R.Binford)认为受所处环境内资源分布的影响,狩猎采集者的流动采食策略可以分为采食者(Forager)和集食者(Collect... 流动性是研究史前狩猎采集者人群的重要概念,流动采食是该人群的生产方式,也是他们最基本的适应策略"。宾福德(Lewis R.Binford)认为受所处环境内资源分布的影响,狩猎采集者的流动采食策略可以分为采食者(Forager)和集食者(Collector)两种类型,后者通常以长期性的定居点为轴,在固定的季节或时间前往特定资源获取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计聚落系统 长期定居 季节性定居 判定指标 史前时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