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髓损伤中的小胶质细胞:M1/M2表型极化发挥神经毒性/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传鸿 俞兴 +1 位作者 杨永栋 赵赫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2265-2272,共8页
背景:大量研究发现,小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后被激活,发挥着神经保护和神经毒性的双向作用,与继发性损伤密切相关。目的:对脊髓损伤后M1/M2表型小胶质细胞的特征、以M1/M2表型为靶点的脊髓损伤干预研究进展及针对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未... 背景:大量研究发现,小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后被激活,发挥着神经保护和神经毒性的双向作用,与继发性损伤密切相关。目的:对脊髓损伤后M1/M2表型小胶质细胞的特征、以M1/M2表型为靶点的脊髓损伤干预研究进展及针对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等内容进行综述。方法:第一作者在2021年5月以"microglia,spinal cord injury,M1 phenotype,M2 phenotype,polarization,activation,activated,regulation"为检索词在PubMed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在阅读文题及摘要后根据入选与排除标准筛选检索到的文章,最后共纳入文献76篇进行归纳总结与综述。结果与结论:(1)小胶质细胞独特的细胞起源与发育环境赋予它特殊的生物学功能,生理状态下的小胶质细胞依靠高度活跃的分枝状突起持续监测脊髓组织内微环境变化,发挥免疫监视功能。(2)脊髓损伤发生后,小胶质细胞快速响应微环境异常信号,极化为M1和M2表型,分别发挥神经毒性与神经保护作用。(3)大量基础实验证实,中药提取物、现代临床药物、基因表达调控、细胞移植、生物材料等干预措施可调控小胶质细胞的M1/M2表型,改善啮齿动物脊髓损伤模型的预后。但目前对于M1/M2型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及比例的最佳调控目标尚无统一结论,同时缺乏靶向作用于小胶质细胞的活体给药方式,未来应深入探究促进M1/M2型小胶质细胞功能平衡的方法,将脊髓损伤后的炎症反应限定在有利于损伤脊髓修复的水平上,随着对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极化表型精准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相应的基础研究成果有望用于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继发性损伤 小胶质细胞 M1表型 M2表型 炎症反应 神经保护 综述
下载PDF
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9
2
作者 李帅 范一鸣 +2 位作者 刘方煜 张洪宇 王岩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2062-2068,共7页
背景: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与损伤的严重程度和部位相关,尽管对脊髓损伤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多年,但目前仍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恢复受损脊髓的功能。目的:对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征、近年来有关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研究以及相关治疗策略... 背景: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与损伤的严重程度和部位相关,尽管对脊髓损伤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多年,但目前仍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恢复受损脊髓的功能。目的:对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征、近年来有关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研究以及相关治疗策略进行综述。方法:在PubMed数据库中,以“spinal cord injury,astrocyte”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在万方数据库、CNKI中以“脊髓损伤,星形胶质细胞”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为2010年1月至2020年10月,按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归纳总结,排除了与研究目的无关、年代较为久远以及重复性文章,纳入符合标准的61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理功能多样且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稳定性极为重要,在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也可活化为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进一步对神经系统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以星形胶质细胞为靶点治疗脊髓损伤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减少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促进轴突生长和再髓鞘化。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类型和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相关治疗策略的安全性问题及成本问题也需进一步解决,因此还需要更深入地探索星形胶质细胞对于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继发性脊髓损伤 星形胶质细胞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再生 综述
下载PDF
热休克蛋白在脊髓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贺学岗 张广智 +3 位作者 马占军 高一诚 郭旭东 康学文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20年第4期339-344,共6页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可造成损伤平面以下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 HSPs)是机体受到应激后保护细胞或组织,使其免受进一步伤害的重要分子之一,在脊髓损伤后表达升高,并通过...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可造成损伤平面以下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 HSPs)是机体受到应激后保护细胞或组织,使其免受进一步伤害的重要分子之一,在脊髓损伤后表达升高,并通过促进血管生成、抑制炎症反应、抑制神经元凋亡、抗氧化应激等作用减缓脊髓损伤的进一步加重。本文主要就脊髓损伤后热休克蛋白的产生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SCI) 热休克蛋白(HSPs) 继发性脊髓损伤 作用机制
下载PDF
脊髓损伤后室管膜区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反应的系列问题 被引量:5
4
作者 范一鸣 刘方煜 +2 位作者 张洪宇 李帅 王岩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37-1142,共6页
背景:脊髓损伤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损伤,目前尚未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将其治愈。脊髓损伤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承受巨大的痛苦,而高昂的治疗费用以及严重的后遗症,已成为患病家庭的主要负担。随着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的... 背景:脊髓损伤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损伤,目前尚未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将其治愈。脊髓损伤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承受巨大的痛苦,而高昂的治疗费用以及严重的后遗症,已成为患病家庭的主要负担。随着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研究发现利用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修复受损脊髓传导束有巨大潜力,这也为重建功能神经环路带来了希望。目的:综述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如何反应及其调控因素。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万方、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反应的相关文章,英文检索词为“spinal cord injury,endogenous neural stem cell”,中文检索词为“脊髓损伤,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70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后室管膜区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被激活,迁移至受损部位,分化为功能性神经元及胶质细胞,限制损伤进一步扩大,修复受损的神经结构,这一过程受到了继发性脊髓损伤时释放的多种因子的影响,而对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来源及其被激活的机制,以及如何诱导其向更利于修复脊髓损伤的方向分化仍需要更深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神经干细胞 内源性 脊髓损伤 继发性脊髓损伤 室管膜细胞 综述
下载PDF
大鼠颈椎骨折错位致脊髓损伤模型的继发性损伤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姜杰 丁寅 +4 位作者 周剑 黄志平 吴秀华 陈建庭 朱青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5-169,共5页
目的建立大鼠颈椎骨折错位致脊髓继发性损伤模型。方法 2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11)和对照组(n=6),3只处死取颈椎测量C4/5水平椎管和椎体矢状径。实验组利用颈椎骨折错位脊髓损伤装置在C4/5之间快速(200 mm/s)错位1.65 mm,造... 目的建立大鼠颈椎骨折错位致脊髓继发性损伤模型。方法 2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11)和对照组(n=6),3只处死取颈椎测量C4/5水平椎管和椎体矢状径。实验组利用颈椎骨折错位脊髓损伤装置在C4/5之间快速(200 mm/s)错位1.65 mm,造成颈椎骨折错位和颈脊髓损伤,采用自制器械固定颈椎。对照组除未行错位外与实验组相同。术后进行行为学(前肢运动和梳理试验)评价8周,和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组行为学评分各个观察时间点均较对照组低。脊髓HE染色切片见实验组脊髓萎缩,灰质破坏,空洞,对照组未见明显异常。实验组损伤中心残留面积(2.79±0.98)mm2,明显小于对照组(6.36±0.08)mm(2P=0.034)。结论成功建立了大鼠颈椎骨折错位脊髓继发性损伤模型,大鼠C4/5骨折错位1.65 mm导致明显的脊髓组织损伤和运动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性脊髓损伤 颈椎 骨折错位 SD大鼠.
下载PDF
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通过控制炎症和氧化损伤减少M1型小胶质细胞并促进H2O2处理后PC12细胞的存活 被引量:1
6
作者 孙晓鹏 史航 +7 位作者 张磊 刘中 李克威 钱玲玲 朱星宇 杨康佳 付强 丁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目的探究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EMSCs-exo)对脊髓继发性损伤的潜在修复作用。方法从大鼠鼻黏膜中分离培养EMSCs,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鉴定。采用超速离心法获取EMSCs-exo,并通过透射电镜、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TA)和Westernblot... 目的探究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EMSCs-exo)对脊髓继发性损伤的潜在修复作用。方法从大鼠鼻黏膜中分离培养EMSCs,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鉴定。采用超速离心法获取EMSCs-exo,并通过透射电镜、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TA)和Westernblot进行鉴定。利用差速贴壁法纯化小胶质细胞,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鉴定。根据BCA法测得的蛋白浓度对EMSCs-exo进行定量分析。设置对照组、含100μg/L脂多糖(LPS)的组和含LPS及37.5mg/L或75mg/LEMSCs-exo的组对小胶质细胞进行处理。设置对照组、含400μmol/LH2O2的组和含H2O2及37.5mg/L或75mg/LEMSCs-exo的组对PC12细胞进行处理。通过Western blot和qRT-PCR测定小胶质细胞各组Arg1和iNOS蛋白和mRNA表达量。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上清中IL-6、IL-10和IGF-1的浓度。通过CCK-8和AnnexinV-FITC/PI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PC12细胞各组的活力和凋亡情况。结果免疫荧光染色显示EMSCs高表达标志物Nestin、CD44、CD105、Vimentin。透射电镜显示EMSCs-exo呈典型的杯状结构,NTA显示其平均粒径为142nm,Westernblot显示其表达外泌体标志蛋白CD63、CD81、TSG101,不表达Vimentin。当小胶质细胞在LPS环境中时,75mg/L的EMSCs-exo能够有效提高其Arg1蛋白量、降低iNOS蛋白量(P<0.05),且相比于37.5mg/L的浓度,其更能有效提高其Arg1mRNA水平和IGF-1、IL-10(P<0.05)的生成,降低iNOSmRNA水平和IL-6的生成(P<0.05);也更有效促进H2O2环境中PC12细胞的存活,降低凋亡率(P<0.05)。结论75mg/L的EMSCs-exo在体外有效减少M1型小胶质细胞比例,减轻氧化应激下的神经元凋亡,促进神经元存活,因此在控制脊髓继发性损伤中具有一定应用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小胶质细胞 炎症 氧化应激 脊髓继发性损伤
下载PDF
Dynamic changes in intramedullary pressure 72 hours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被引量:1
7
作者 Xin Zhang Chang-Bin Liu +9 位作者 De-Gang Yang Chuan Qin Xue-Chao Dong Da-Peng Li Chao Zhang Yun Guo Liang-Jie Du Feng Gao Ming-Liang Yang Jian-Jun L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5期886-895,共10页
Intramedullary pressure increases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and this can be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secondary spinal cord injury. Until now there have been no studies of the dynamic changes of intramedullary pressure ... Intramedullary pressure increases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and this can be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secondary spinal cord injury. Until now there have been no studies of the dynamic changes of intramedullary pressure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In this study, telemetry systems were used to observe changes in intramedullary pressure in the 72 hours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 to explore its pathological mechanisms. Spinal cord injury was induced using an aneurysm clip at T10 of the spinal cord of 30 Japanese white rabbits, while another 32 animals were only subjected to laminectomy.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measurement was assessed. Intramedullary pressure was monitored in anesthetized and conscious animals. The dynamic changes of intramedullary pressure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stage I(steep rise) 1–7 hours, stage Ⅱ(steady rise) 8–38 hours, and stage Ⅲ(descending) 39–72 hours. Blood-spinal barrier permeability, edema, hemorrhage, and histological results in the 72 hours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 were evaluated according to intramedullary pressure changes. We found that spinal cord hemorrhage was most severe at 1 hour post-spinal cord injury and then gradually decreased; albumin and aquaporin 4 immunoreactivities first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peaking at 38 hours. These results confirm that severe bleeding in spinal cord tissue is the main cause of the sharp increase in intramedullary pressure in early spinal cord injury. Spinal cord edema and blood-spinal barrier destruction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intramedullary pressure in stages Ⅱ and Ⅲ of spinal cord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secondary spinal cord injury telemetry PATHOLOGICAL mechanism rabbit CONSCIOUS anesthetized HEMORRHAGE EDEMA pressure measurement blood-spinal barrier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颈椎脱位复位后继发脊髓损伤 被引量:3
8
作者 郝定均 袁福镛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5年第4期216-217,共2页
本文报告颈椎脱位复位后继发或加重脊髓损伤14例.其中发生在颅骨牵引后9例,手法复位后4例,手术复位后1例.复位前神经功能正常5例,有轻微损伤9例,复位后发生全瘫7例,有感觉无运动7例.本文讨论了继发损伤的原因及其预防.
关键词 颈椎脱位 复位后 脊髓损伤 继发损伤
下载PDF
脊髓继发性损伤中自噬和凋亡相互调节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3
9
作者 周快 蔡卫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36-339,共4页
脊髓损伤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包括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脊髓原发性损伤在受伤后立刻发生,且神经细胞不可再生,所以阐明脊髓继发性损伤的具体分子机制,有利于探索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案。目前,自噬对脊髓损伤预后的作用仍有很大争议,甚... 脊髓损伤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包括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脊髓原发性损伤在受伤后立刻发生,且神经细胞不可再生,所以阐明脊髓继发性损伤的具体分子机制,有利于探索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案。目前,自噬对脊髓损伤预后的作用仍有很大争议,甚至不同研究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这可能是由于自噬能清除细胞内受损的蛋白质和细胞器,而蛋白质和细胞器对细胞存活具有重要作用。自噬、凋亡常共同存在,相互作用,共同调节脊髓损伤。本综述总结了自噬、凋亡在脊髓继发性损伤中的相互调节机制,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凋亡 脊髓继发性损伤
原文传递
脊髓损伤患者和医护人员对脊髓二次损伤知晓的现状调查 被引量:2
10
作者 唐小慧 肖树芹 +1 位作者 邬盈盈 夏艳萍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1年第8期754-757,共4页
目的调查脊髓损伤患者和相关科室医护人员对脊髓二次损伤的知晓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方便抽样的方法分别对某三甲医院260例脊髓损伤患者、145名护士和45名医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患者在受伤以前对脊髓二次损伤知晓率较低,仅20%左右... 目的调查脊髓损伤患者和相关科室医护人员对脊髓二次损伤的知晓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方便抽样的方法分别对某三甲医院260例脊髓损伤患者、145名护士和45名医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患者在受伤以前对脊髓二次损伤知晓率较低,仅20%左右,现场实施保护措施的占41.5%;医护人员对脊髓二次损伤认知率较高,护士90%,医生100%。结论应大力宣传脊髓二次损伤知识,提高大众知晓率,减少脊髓损伤后的二次损伤。医护人员应强化健康教育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二次损伤 医护人员 健康教育
下载PDF
已酮可可碱干预大鼠继发性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11
作者 郑若昆 赵铎 陈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304-307,i005,共5页
目的:探讨已酮可可碱(PTX)对大鼠继发性脊髓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Allen重物打击法(W D)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120只致伤SD大鼠分为3组,A组为单纯脊髓损伤组;B组为损伤后甲强龙(M P)干预组;C组为损伤后已酮可可碱(PTX)干预组。分伤... 目的:探讨已酮可可碱(PTX)对大鼠继发性脊髓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Allen重物打击法(W D)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120只致伤SD大鼠分为3组,A组为单纯脊髓损伤组;B组为损伤后甲强龙(M P)干预组;C组为损伤后已酮可可碱(PTX)干预组。分伤后4h、8h、24h、3d、7d5个时间点,观测损伤部位脊髓组织的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及病理形态,TUNEL标记细胞凋亡情况,比较各组间差别。结果:B、C组各时间点损伤部位脊髓组织中丙二醛含量较A组明显下降(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较A组明显升高(P<0.05),病理形态改变较轻;B、C组凋亡细胞少于A组(P<0.05),B组和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已酮可可碱可显著抑制氧自由基生成,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对继发性脊髓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继发损伤 神经细胞凋亡 甲基强的松龙 已酮可可碱
下载PDF
针刺对继发性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剑歌 程素利 +5 位作者 徐家淳 李岩 周震 焦召华 张仁倩 赵志恒 《天津中医药》 CAS 2015年第8期509-512,共4页
继发性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针刺治疗对于继发性脊髓损伤所造成截瘫的恢复有肯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在改善神经源性膀胱与减轻截瘫性疼痛等合并症方面也有较好的疗效。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在动物实验中发... 继发性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针刺治疗对于继发性脊髓损伤所造成截瘫的恢复有肯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在改善神经源性膀胱与减轻截瘫性疼痛等合并症方面也有较好的疗效。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在动物实验中发现针刺对脊髓的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进一步从神经和生化方面揭示了针刺治疗继发性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对近10年来针刺对继发性脊髓损伤的治疗现状和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性脊髓损伤 针刺 作用机制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预防继发性脊髓损伤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姚冬梅 杨拯 +4 位作者 黄叶 李文洁 熊六波 陈兵 张晓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5期248-251,共4页
随着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EGb)药理作用机制的阐明,发现银杏叶提取物有多种功能,如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抗血小板活化因子、扩张血管、减轻炎症反应、抗细胞凋亡,对继发性脊髓损伤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根... 随着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EGb)药理作用机制的阐明,发现银杏叶提取物有多种功能,如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抗血小板活化因子、扩张血管、减轻炎症反应、抗细胞凋亡,对继发性脊髓损伤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根据EGb能保护血管内皮、清除自由基、抑制炎症反应、抗细胞凋亡及抑制谷氨酸毒性等作用,对预防继发性脊髓损伤作如下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性脊髓损伤 银杏叶提取物 预防
下载PDF
水通道蛋白-4与钾离子通道4.1在脊髓水肿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陈铁戈 党跃修 +3 位作者 王明 张东亮 郭永强 张海鸿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52-559,共8页
脊髓水肿是脊髓继发性损伤非常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础,影响着脊髓损伤的修复与预后。水通道蛋白-4广泛分布于机体各器官,在脑和脊髓中高表达。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4.1是近年发现的表达于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上的蛋白,在功能上与水通道... 脊髓水肿是脊髓继发性损伤非常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础,影响着脊髓损伤的修复与预后。水通道蛋白-4广泛分布于机体各器官,在脑和脊髓中高表达。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4.1是近年发现的表达于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上的蛋白,在功能上与水通道蛋白互通。水通道蛋白-4和内向型整流钾离子通道4.1在脊髓水肿形成和消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对抑制胶质瘢痕形成,促进兴奋性毒物的清除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水肿 水通道蛋白-4 内向型整流钾离子通道4.1 脊髓继发性损伤 中枢神经系统 星形胶质细胞
下载PDF
脊髓继发性损伤大鼠脊髓前角5-羟色胺阳性细胞的变化研究
15
作者 丰力 李克 张晖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36期28-29,共2页
目的观察继发性脊髓损伤大鼠5-羟色胺阳性反应物的变化。方法用组织化学和图象分析方法观察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原内5-羟色胺细胞的变化。结果继发性脊髓损伤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原5-羟色胺细胞免疫反应减弱(P<0.01)。结论 5-羟色... 目的观察继发性脊髓损伤大鼠5-羟色胺阳性反应物的变化。方法用组织化学和图象分析方法观察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原内5-羟色胺细胞的变化。结果继发性脊髓损伤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原5-羟色胺细胞免疫反应减弱(P<0.01)。结论 5-羟色胺阳性反应物减少这可能与继发性脊髓损伤发生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性脊髓损伤 5-羟色胺 大鼠
下载PDF
nor-BNI拮抗不同剂量强啡肽A_(1-13)及A_(2-17)鞘内注射致瘫
16
作者 李明 单晓巍 +2 位作者 郭明芝 叶晓健 洪新如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8期449-452,共4页
利用SD大鼠,观察了预先鞘内注射阿片肽K受体拮抗剂nor-BNI拮抗不同剂量DynA_(1-13)及DynA_(2-17)蛛网膜下腔注射致瘫的结果。结果表明:nor-BNI能对抗低剂量,而不能对抗高剂量DynA_(1... 利用SD大鼠,观察了预先鞘内注射阿片肽K受体拮抗剂nor-BNI拮抗不同剂量DynA_(1-13)及DynA_(2-17)蛛网膜下腔注射致瘫的结果。结果表明:nor-BNI能对抗低剂量,而不能对抗高剂量DynA_(1-13)所致瘫痪;DynA_(2-17)不作用于阿片受体,其鞘内注射仍能引起双后肢瘫痪,nor-BNI对其无拮抗作用。结果提示:强啡肽A在脊髓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除经由阿片肽K受体介导外,尚存在非阿片样介导途径,强啡肽A的致瘫机理是阿片样和非阿片样联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继发性 阿片受体 强啡肽A 药物副作用
下载PDF
大鼠脊髓损伤及继发损伤时脊髓诱发电位与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恒胜 刘连生 廖维宏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65-169,共5页
本文采用改良Allen’s法,分别以50g/cm和100g/cm打击大鼠T13~L1脊髓,造成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分别观察伤后24小时内的SpEP和CMEP的变化,以了解不同程度损伤对SpEP和CMEP的影响及SpE... 本文采用改良Allen’s法,分别以50g/cm和100g/cm打击大鼠T13~L1脊髓,造成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分别观察伤后24小时内的SpEP和CMEP的变化,以了解不同程度损伤对SpEP和CMEP的影响及SpEP、CMEP的变化与脊髓继发性损伤发展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两种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均可造成大鼠脊髓SpEP,CMEP的明显变化,尤以SpEP变化明显。损伤越重,电位改变越明显.②在脊髓损伤后1~24小时内,伤后10分钟SpEP,CMEP波幅却有明显降低,4~8小时进一步降低。两次降低有明显差异。SpEP峰潜伏时延长,以4~8小时显著。表明原发损伤后在受损部位存在继发性损伤,提示阻止继发损伤的时间应早于伤后4小时,并尽可能提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脊髓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下载PDF
低氧诱导因子1α在继发性脊髓损伤中的时序性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18
作者 牛庆飞 贾长青 +3 位作者 王楠 陈晓春 赤仁杰 柏树令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1-95,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继发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lα,HIF-lα)的表达规律,探讨其在继发性SCI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66只,雌雄不限,体重(250±20)g,随机分为正...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继发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lα,HIF-lα)的表达规律,探讨其在继发性SCI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66只,雌雄不限,体重(250±20)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6只)、假损伤组(B组,6只)和SCI组(C组,54只)。A组不作任何处理;B组大鼠仅行椎板切除术;C组大鼠在椎板切除术后采用脊髓静压法建立T10静压SCI模型。A、B组于术后1h,C组于术后1、3、6、12h及1、2、3、7、14d各处死6只大鼠,取损伤区脊髓组织行HE染色,采用SABC法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HIF-1α阳性表达情况并计数。结果各组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HE染色示,A、B组脊髓组织结构致密,细胞核圆而大、染色浅、核仁清晰。C组术后1~12h,损伤局部神经元核固缩,胞体缩小,胞质深伊红染色;1~3d,轴突肿胀,出现空泡,白质内神经髓鞘散乱、崩解破裂;7、14d,胶质细胞增生明显,损伤段脊髓变细,部分灰质崩解坏死,可见囊腔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A组HIF-1α阳性细胞少,B组稍增多。C组术后1、3h,HIF-1α阳性产物开始增多,主要在脊髓前角神经元和少量胶质细胞中表达;术后1d达峰值,1~3d维持较高水平,此后逐渐减少;14d时仅可见少量白质中的胶质细胞。A、B组间HIF-1α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5,P=0.137)。C组各时间点HIF-1α阳性细胞数均高于A、B组(P<0.05),C组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I后HIF-1α表达开始升高,与继发性SCI缺血缺氧密切相关,其表达规律与损伤时间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诱导因子1Α 继发性脊髓损伤 缺血缺氧 大鼠
原文传递
Chronic complications of spinal cord injury 被引量:37
19
作者 Nebahat Sezer Selami Akkus Fatma Gülcin Ugurlu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5年第1期24-33,共10页
Spinal cord injury(SCI) is a serious medical condition that causes function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oeconomic disorder. Therefore, patients with SCI experience significant impairments in various aspects of their life... Spinal cord injury(SCI) is a serious medical condition that causes function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oeconomic disorder. Therefore, patients with SCI experience significant impairments in various aspects of their life. The goals of rehabilitation and other treatment approaches in SCI are to improve functional level, decrease secondary morbidity and enhance health-relatedquality of life. Acute and long-term secondary medical complications are common in patients with SCI. However, chronic complications especially further negatively impact on patients'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and quality of life. Therefore, prevention,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secondary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SCI is critical for limiting these complications, improving survival,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The management of secondary chronic complications of SCI is also important for SCI specialists, families and caregivers as well as patients.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data about common secondary longterm complications after SCI, including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s, urinary and bowel complications, spasticity, pain syndromes, pressure ulcers, osteoporosis and bone fractures.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risk factors, signs, symptom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pproaches for secondary long-term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S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nal cord injury Chronic complications Management of complications Long-term morbidity secondary morbidity of spinal cord injur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