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日本汉诗文中的隐逸憧憬——以《怀风藻》及敕撰三集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陆晚霞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5年第4期88-94,共7页
本文试从奈良时期的《怀风藻》及平安初期的敕撰三集所收的汉诗文作品中读取诗人们心中怀抱的隐逸憧憬。通过对具体诗句的分析,发现这种憧憬具体表现为一种喜山乐水的情怀,一种对闲雅无事境界的追求意识。同时注意到这些作品对大隐、朝... 本文试从奈良时期的《怀风藻》及平安初期的敕撰三集所收的汉诗文作品中读取诗人们心中怀抱的隐逸憧憬。通过对具体诗句的分析,发现这种憧憬具体表现为一种喜山乐水的情怀,一种对闲雅无事境界的追求意识。同时注意到这些作品对大隐、朝隐、吏隐、招隐等概念或有关隐逸的典故往往反其意而用。这种创作特点一方面表现出诗人对隐逸的浓厚兴趣和广博了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早期汉诗文受时代性的制约,为王朝统治歌功颂德的性格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逸 喜山乐水 闲雅无为 时代性
原文传递
西非多妻制家庭的众妻及其隐居生活——影片《酋长的第五位新娘》的影视人类学观察
2
作者 范长风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42-147,共6页
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现象的产生是历史、经济和文化多种条件作用的结果,不能用先进-愚昧、我族-他族的两分法做简单化分析。从历史、文化传统、宗教、生计、战争和社会变迁的多向度视角解释西非多妻制及其诸妻的隐居、贸易和他们的婚姻关... 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现象的产生是历史、经济和文化多种条件作用的结果,不能用先进-愚昧、我族-他族的两分法做简单化分析。从历史、文化传统、宗教、生计、战争和社会变迁的多向度视角解释西非多妻制及其诸妻的隐居、贸易和他们的婚姻关系,可能更有助于理解多妻制产生的真正原因。这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一妻多妾的婚姻模式的研究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人类学影视片最大的优势是具有直观的现实感,而文化撰写的优势在于它“深描”影视片无法涵盖的“他者”文化,使得研究更具文化的纵深感和深邃的历史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夫多妻 隐居 贸易 嫉妒 影视人类学
下载PDF
葛西善藏短篇小说中知识分子闭锁生活的探析
3
作者 李姝蓓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475-478,共4页
葛西善藏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私小说作家,其创作生涯贯穿日本的大正时代,他不仅继承了日本传统的文学理念"真"与"物哀",并且在创作中融入自己对于艺术和生活的态度,对后世的私小说作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葛西... 葛西善藏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私小说作家,其创作生涯贯穿日本的大正时代,他不仅继承了日本传统的文学理念"真"与"物哀",并且在创作中融入自己对于艺术和生活的态度,对后世的私小说作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葛西善藏以自身为原型,主要围绕日本大正时代知识分子的实际生活与内在心理进行描写。葛西善藏塑造的知识分子在艺术、家庭与情感的世界面前选择了封闭的消极方式,正是这些人物形象所置身的社会环境、所具备的传统因子以及所持有的危机感,使得葛西善藏成为了日本破灭型私小说的代表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西善藏 知识分子 闭锁生活
下载PDF
唐墓壁画山水题材源流——兼论韩休墓“山水图”布局及其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郭美玲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4-106,共13页
"山水"是唐墓壁画的主要题材。韩休墓北壁独屏山水图的发现使山水图再次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相关研究大多未脱离"独屏"和"山水图"二词。此幅山水图固然重要,但却并非首见,将其与青州傅家画像石、太原金... "山水"是唐墓壁画的主要题材。韩休墓北壁独屏山水图的发现使山水图再次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相关研究大多未脱离"独屏"和"山水图"二词。此幅山水图固然重要,但却并非首见,将其与青州傅家画像石、太原金胜村唐墓壁画等墓葬图像材料综合考察,可梳理有唐一代墓葬中独屏山水图的源流。此外,韩休墓山水图借"U"型山谷的布局表达对高隐的景仰之情,亦为韩休个人志趣及盛唐隐逸风尚的双重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图 源流 “U”型布局 终南别业
原文传递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觅——李清照隐于闺阁心态试论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绪霞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86-90,共5页
李清照曾经有过与男性平等交流、发展和拥有美满爱情的梦想,然而男权社会剥夺了女性出仕的机会,也使她们疏离于在中国文化中与政治互为表里的诗、文等文体,在婚姻中她们也处于劣势。在对女性的现实处境深刻体认之后,李清照形成了隐于闺... 李清照曾经有过与男性平等交流、发展和拥有美满爱情的梦想,然而男权社会剥夺了女性出仕的机会,也使她们疏离于在中国文化中与政治互为表里的诗、文等文体,在婚姻中她们也处于劣势。在对女性的现实处境深刻体认之后,李清照形成了隐于闺阁、自我完善的“道艺处士”生活模式。“道艺处士”的艺术积累为后来李清照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准备了条件,李清照也证明了女性在“词”这种体裁上的优势。国破家亡使李清照意识到了自己的局限,她走出闺阁,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完成了否定之否定的精神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清照 男性本位社会 隐于闺阁 易安居士 道艺处士 隐逸心态
下载PDF
苏诗新解二题
6
作者 杨罗生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2-48,共7页
本文对苏轼的诗《题西林壁》和《惠崇春江晓景》的题旨进行了全新的解释。《题西林壁》的主旨是对禅宗般若蜜智的理解 ,而《惠崇春江晓景》则是表达“归隐阳羡”之企盼。
关键词 般若蜜智 归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