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城市热岛效应对冬夏季降水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37
1
作者 孙继松 舒文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11-320,共10页
利用北京地区20个气象观测站最近30年(1975-2004年)冬季(12~2月)、夏季(6~8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和降水日数资料,研究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最近30年来,北京城区与北部山区之间的温度... 利用北京地区20个气象观测站最近30年(1975-2004年)冬季(12~2月)、夏季(6~8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和降水日数资料,研究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最近30年来,北京城区与北部山区之间的温度梯度在明显加大,其中,冬季温度梯度的平均增幅为0.6℃/10a,夏季约为0.2℃/10a。(2)在北京城区南北两侧,冬季和夏季的降水日数、降水量的相对变化趋势明显不同:相对区域平均而言,在城区及南部近郊区,冬季降水日数和降水量都在明显增加;夏季,城区北侧的降水日数呈加速增长趋势,尽管南部平原郊区的相对降水日数变化不大,但降水量在相对减少。(3)城市热岛效应对不同季节降水分布的影响,可能是城乡温度梯度与盛行风相互作用的结果,就北京地区而言,地形的存在,强化了城区与北部郊区之间的温度梯度:冬季盛行北风气流,在北部郊区,热岛效应强迫产生的边界层下沉运动有可能造成局地降水天气过程相对减少,城区及其南侧则相反;夏季盛行南风气流,随着城市热岛效应的增强,发生在北部近郊区的弱降水天气过程趋于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岛效应 年代际变化 降水 季节变化
下载PDF
2017~2018年北京大气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特征 被引量:38
2
作者 李欢 唐贵谦 +6 位作者 张军科 刘琴 闫广轩 程萌田 高文康 王迎红 王跃思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364-4373,共10页
为探究近年来北京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过程中PM2.5及其中水溶性无机离子(WSIIs)特征,于2017~2018年在北京城区进行了连续1 a的PM2.5样品采集,对其中9种主要WSIIs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为(77.1±52.1)μg·... 为探究近年来北京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过程中PM2.5及其中水溶性无机离子(WSIIs)特征,于2017~2018年在北京城区进行了连续1 a的PM2.5样品采集,对其中9种主要WSIIs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为(77.1±52.1)μg·m^-3,最高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春季[(102.9±69.1)μg·m^-3]和夏季[(54.7±19.9)μg·m^-3].WSIIs年均浓度为(31.7±30.1)μg·m^-3,对PM2.5贡献比例为41.1%,季节贡献特征为:秋季(45.9%)>夏季(41.9%)>春季(39.9%)≥冬季(39.2%).SNA是WSIIs的重要组成,春、夏、秋和冬季在总WSIIs中的占比分别可达86.0%、89.5%、74.6%和73.0%.随温度升高,NO3^-和SO4^2-分别呈现出了先升高后降低以及波动性升高的趋势;而当相对湿度低于90%时,2种离子浓度均随相对湿度增加而升高,反映了光化学和液相过程对2种离子组分的贡献差异.随污染加重,WSIIs整体贡献比例大幅升高,且各类WSIIs演化特征各异,其中,NO3^-浓度和贡献均持续升高,而SO4^2-和各类源自扬尘的离子组分(Mg^2+、Ca^2+和Na^+)贡献降低.观测期间WSIIs主要来源包括二次转化、燃烧源和扬尘源,对燃煤和机动车的管控是其减排的重要途径.后向轨迹分析表明,源自北京市南部和西部的气团对应着较高的PM2.5浓度和WSIIs占比,且二次离子贡献显著;而源自西北和北部的气团对应的PM2.5浓度和WSIIs占比则较低,但Ca^2+贡献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水溶性无机离子 季节特征 演化特征 源解析 北京
原文传递
渤海、北黄海海冰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35
3
作者 白珊 刘钦政 +1 位作者 吴辉碇 王咏亮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3-41,共9页
渤海和北黄海的冰情随着历年冬季气候差异而不同 .暖冬海冰覆盖范围不足海域的 1 5% ,而寒冬可覆盖海域 80 %以上 .概述了海冰监测及资料来源 .冰覆盖面积、外缘线位置和冰况等级等被作为反映结冰海域冰情的指标 .用大连和营口站的气温... 渤海和北黄海的冰情随着历年冬季气候差异而不同 .暖冬海冰覆盖范围不足海域的 1 5% ,而寒冬可覆盖海域 80 %以上 .概述了海冰监测及资料来源 .冰覆盖面积、外缘线位置和冰况等级等被作为反映结冰海域冰情的指标 .用大连和营口站的气温表示渤海、北黄海海域的局地气候 .用 1 952~ 2 0 0 0年大连的月平均气温描述冰情的变化 .给出冰情指数由 1 952 / 1 953年到 1 999/ 2 0 0 0年随大连站月平均气温变化 .影响渤海和北黄海冰情和气候的因子很多 ,诸如大气环流的演变和太阳活动等 .分析了多种因子与冰情的滞后相关 ,指出 2 0世纪 90年代渤海冰情持续偏轻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相当一致 ;渤海和北黄海冰情的年际变化与El-Nino现象以及太阳活动周期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 年际变化 季节演变 渤海 黄海 气候变化 厄尔尼诺
下载PDF
我国前冬和后冬气温年际变化的特征与联系 被引量:29
4
作者 韦玮 王林 +1 位作者 陈权亮 刘毓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24-536,共13页
基于我国160个台站观测的月平均地面气温资料,通过考察冬季各月气温之间的联系将11月和12月划分为前冬,次年的1月至3月划分为后冬,并利用160站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分解和依... 基于我国160个台站观测的月平均地面气温资料,通过考察冬季各月气温之间的联系将11月和12月划分为前冬,次年的1月至3月划分为后冬,并利用160站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分解和依赖于季节的EOF(SEOF,season-reliant EOF)分解对近62年来我国前冬和后冬气温各自的年际变化特征、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对应的大气环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前冬和后冬气温年际变化的前两个EOF模态在空间上均表现为全国一致的变化和南北相反的变化;其时间系数的分布表明,当前冬出现全国性偏暖(冷)或北冷(暖)南暖(冷)的气温异常时,后冬出现类似气温异常和相反气温异常的概率均在50%左右。进一步,通过SEOF分解得到了年际变化时间尺度上我国冬季气温演变的两个主要模态。第一模态(SEOFl)为前冬到后冬同相演变型,即前冬全国一致偏暖(冷)时后冬亦全国一致偏暖(冷),该模态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明显的年代际增暖;第二模态(SEOF2)表现为前冬到后冬反相演变型,即前冬全国一致偏冷(暖)而后冬全国一致偏暖(冷),该模态以年际变化为主。对环流场的分析表明,中纬度大气过程特别是大气遥相关型的变化是同向和反向两种演变模态产生的主要原因。SEOF1的环流表现为对流层中层斯堪的纳维亚遥相关型在整个冬季的持续性同号异常,与此相伴的海陆气压差强度和东亚高空急流强度的变化使得前、后冬中的东亚冬季风环流呈一致加强或减弱,从而引起同相演变模态。SEOF2的环流在前冬表现为欧亚遥相关型的特征,整个对流层的变化都很显著,而后冬的环流信号主要在对流层中低层显著,此时表现为类似斯堪的纳维亚遥相关型的特征且符号发生了反转,从而引起反相演变模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冬 后冬 气温 年际变化 季节演变 大气环流
下载PDF
华北降水季节演变主要模态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26
5
作者 郝立生 丁一汇 +1 位作者 闵锦忠 张晓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7-234,共18页
使用华北地区120站降水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环流资料和Kaplan扩展海温资料(Kaplan et al,.1998),对华北降水季节演变主要模态及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北降水季节演变存在两个... 使用华北地区120站降水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环流资料和Kaplan扩展海温资料(Kaplan et al,.1998),对华北降水季节演变主要模态及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北降水季节演变存在两个主要模态,第一模态夏季降水在中北部偏多、南部偏少,第二模态夏季北部偏少、中南部偏多,两者明显不同。第一模态主要受ENSO演变过程和印度洋偶极子(IOD)事件的控制,第二模态主要受IOD演变过程控制。印度洋海温异常明显比赤道东太平洋异常幅度小,但对华北夏季降水的影响比ENSO更加明显。影响华北季节降水演变两个模态的季风环流明显不同:第一模态在春季,东亚北部开始出现类似夏季风的异常形势,到夏季时,春季建立的异常东亚夏季风环流进一步加强,而且印度夏季风偏西风环流在华南并入东亚夏季风;第二模态在春季,东亚地区也开始出现偏南风异常,到夏季,东亚偏南夏季风异常进一步加强,但越过长江后迅速转向向东,在华南无明显印度夏季风环流并入。另外,影响两个模态的水汽通道和水汽源地也明显不同:第一模态在夏季,影响华北的水汽通道有三条,即西南风水汽通道、东南风水汽通道和偏西风水汽通道,其中西南风水汽通道最为重要,水汽源地主要在南海和东海;第二模态在夏季,影响华北夏季降水的主要是西南风水汽通道,水汽源地主要在孟加拉湾和南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降水 季节演变 主要模态 影响因子
下载PDF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不溶微粒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25
6
作者 尤晓妮 李忠勤 +1 位作者 王飞腾 朱宇曼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164-1170,共7页
冰芯中的不溶微粒是反映大气粉尘的良好指标,亦是冰芯定年的重要方法。为了探究不溶微粒在雪层中的季节变化特征,对采自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4130m处的雪冰样品进行不溶微粒分析。表层雪中粗微粒浓度在一年中有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12—... 冰芯中的不溶微粒是反映大气粉尘的良好指标,亦是冰芯定年的重要方法。为了探究不溶微粒在雪层中的季节变化特征,对采自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4130m处的雪冰样品进行不溶微粒分析。表层雪中粗微粒浓度在一年中有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12—3月、6~9月;总微粒只有一个峰值区,出现在4~8月。对比同期气象资料发现,其受降水、大气环流以及局地风影响显著。结合雪层物理剖面和微粒在雪层中的浓度发现:污化层是粗颗粒(直径大于10μm)聚集的区域。对该粒径范围的微粒浓度峰值进行跟踪,发现不溶微粒在雪层中的浓度和位置变化与融水、物理成冰过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号冰川 不溶微粒 数量浓度 季节变化
下载PDF
东亚高空温带急流区经向风的季节变化及其与亚洲季风的关系 被引量:23
7
作者 张耀存 王东阡 任雪娟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07-715,共9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东亚高空温带急流的位置、强度、结构和季节转换特征及其与亚洲季风的关系,发现温带急流在300hPa高度上最为明显,在风场分布上表现为全风速大值脊线延伸区和流线密集区,冬季主要活动于120°E以西的45...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东亚高空温带急流的位置、强度、结构和季节转换特征及其与亚洲季风的关系,发现温带急流在300hPa高度上最为明显,在风场分布上表现为全风速大值脊线延伸区和流线密集区,冬季主要活动于120°E以西的45°—60°N地区,在逐日风场上对应着急流发生频数的高值区域,并与副热带急流有清晰的分界。对比温带急流和副热带急流中的经向风强度发现,温带急流区的北风分量明显强于副热带急流中的南风分量,在温带急流的形成和季节变化过程中经向风分量起着重要作用。温带急流所在区域为对流层纬向温度梯度大值区,同时经向温度梯度也比较大,因而温带急流位于具有最大纬向温度梯度同时又有南北方向温度梯度这样一个特定的区域,从而形成了温带急流与副热带急流不同的结构特征和季节变化,而东亚地区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温度梯度及其季节转换是引起温带急流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此外,温带急流的强度与副热带急流位置之间具有协同变化关系,温带急流区经向风强度的季节转换时间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季节转换、亚洲夏季风爆发和江淮流域梅雨开始也有着密切关系,与中国东部地区冬季和夏季的降水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从气候平均的角度来看,温带急流强度变化早于亚洲季风爆发和梅雨开始时间,因而对亚洲季风爆发和梅雨开始有预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急流 亚洲季风 季节变化
下载PDF
亚澳季风各子系统气候学特征的异同研究 I.夏季风流场结构 被引量:21
8
作者 陈际龙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91-1102,共12页
利用1979-2003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了亚澳季风各夏季风子系统(南亚夏季风、东业复季风、北澳夏季风)流场结构及其季节演变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南亚夏季风和北澳夏季风纯属热带季风,盛行纬向气流和纬向风垂直正切变,... 利用1979-2003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了亚澳季风各夏季风子系统(南亚夏季风、东业复季风、北澳夏季风)流场结构及其季节演变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南亚夏季风和北澳夏季风纯属热带季风,盛行纬向气流和纬向风垂直正切变,即低层西风、高层东风,但北澳夏季风的强度明显弱于南亚夏季风,而东亚夏季风由热带季风和副热带季风组成,盛行经向气流和经向风垂直正切变,即低层南风、高层北风,且纬向气流高低层配置相对复杂,相对北澳夏季风而言,南亚夏季风的低层西风强而深厚,而东亚夏季风的低层南风强而深厚。从热带季风区流场结构的季节演变过程看,这三个夏季风子系统均为垂直斜压结构。三者的共性还表现在热带季风区纬向气流高低层配置的季节性转向,即夏季风爆发时从低层东风、高层西风转换为低层西风、高层东风,夏季风撤退时从低层西风、高层东风转换为低层东风、高层西风。此外,南亚夏季风的季内变化平稳,而东亚夏季风和北澳夏季风的季内变化剧烈;东亚夏季风的经向跨度大、维持时间最长,而北澳夏季风的经向跨度小、维持时间最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夏季风 东亚夏季风 北澳夏季风 流场结构 季节演变
下载PDF
Indices of the Summertim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被引量:17
9
作者 陆日宇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6期1004-1028,共25页
By averaging June-July-August (JJA) mean geopotential height anomalies at 850 hPa over the specified areas, the author proposes two innovative and succinct parameters to objectively define the zonal and meridional dis... By averaging June-July-August (JJA) mean geopotential height anomalies at 850 hPa over the specified areas, the author proposes two innovative and succinct parameters to objectively define the zonal and meridional displacements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NPSH) in summer, respectively. Thus, these two indices and the present results may provide a basis for validating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simulating the WNPSH. For the zonal index, the specified area is the west edge (110°–150°E, 10°–30°N) of the WNPSH. For the meridional index, the specified area is the northwest edge (120°–150°E, 30°–40°N) of the WNPSH.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se two indices are found to be independent. The results from a composite analysis based on the meridional index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previous studies based on case analyses. The two indices are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indices announced by the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NCC) in China, on the interannual timescale. Despite slight differences,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presented indices are basically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NCC indices, and thus the circulation and precipit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t indices exhibit similar features to those associated with the NCC indices. Furthermore, an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ssociations of the present indices and the NCC indices shows that the presented indices are better than the NCC indices. An important result is that the zonal index is related to a more outstanding anomaly of precipitation, especially in East Asia and the Philippine Sea, both based on the presented indices and the NCC indices. The two indices can also be used to describe the seasonal march of the WNPSH during summer, namely, the poleward and eastward shifts. It is found that climatologically, the WNPSH shifts poleward and eastward rapidly in middle July, but the amplitudes of the poleward and eastward shifts are more remarkable in the summers when the WNPSH is located poleward and 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PSH indices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seasonal evolution
下载PDF
北京南部城区PM2.5中碳质组分特征 被引量:20
10
作者 董贵明 唐贵谦 +6 位作者 张军科 刘琴 闫广轩 程萌田 高文康 王迎红 王跃思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374-4381,共8页
为了解《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后北京市大气PM2.5中碳质组分特征,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污染较重的南部城区进行了PM2.5连续采样,对其中的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进行了全面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大气PM2.5、OC和EC浓度变... 为了解《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后北京市大气PM2.5中碳质组分特征,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污染较重的南部城区进行了PM2.5连续采样,对其中的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进行了全面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大气PM2.5、OC和EC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4.2~366.3、0.9~74.5和0.0~5.5μg·m^-3,平均浓度分别为(77.1±52.1)、(11.2±7.8)和(1.2±0.8)μg·m^-3,碳质组分(OC和EC)整体占PM2.5的16.1%.OC质量浓度季节特征表现为:冬季[(13.8±8.7)μg·m^-3]>春季[(12.7±9.6)μg·m^-3]>秋季[(11.8±6.2)μg·m^-3]>夏季[(6.5±2.1)μg·m^-3],EC四季质量浓度水平均较低,范围为0.8~1.5μg·m^-3.二次有机碳(SOC)年均质量浓度为(5.4±5.8)μg·m^-3,四季贡献比例范围为45.7%~52.3%,年均贡献为48.2%,凸显了二次形成的重要贡献.随污染加重,尽管OC和EC贡献比例均降低,但浓度水平却成倍升高,OC和EC浓度在严重污染天分别是空气质量为优天的6.3和3.2倍.与非供暖时段相比,供暖时段PM2.5、OC和SOC浓度分别增加了14.4%、47.9%和72.1%,体现了OC对供暖季PM2.5污染的重要贡献.PSCF分析表明,位于北京西南的山西省和河南省部分区域是PM2.5和OC的主要潜在源区,且PM2.5潜在源区更为集中;EC的PSCF高值(>0.7)区域较少,主要位于北京南部,如山东省和河南省部分地区,且北京市及周边地区贡献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碳质组分 二次有机碳 季节变化 演化特征 潜在源贡献因子
原文传递
东亚地区夏季7~8月大气环流季节演变异常的内部动力学过程 被引量:16
11
作者 廖清海 陶诗言 王会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8-36,共9页
利用NCEP/NCAR1958~1999年月平均再分析数据集,本文分析了7-8月东亚大气环流季节演变异常,包括提前和延迟这两种情形,及其与沿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内部动力学过程的联系,比较了与气候季节演变进程的差异.结果表明,存在着两个地理... 利用NCEP/NCAR1958~1999年月平均再分析数据集,本文分析了7-8月东亚大气环流季节演变异常,包括提前和延迟这两种情形,及其与沿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内部动力学过程的联系,比较了与气候季节演变进程的差异.结果表明,存在着两个地理位置固定的遥相关型,探讨了二者位相与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关系,讨论了此类波列的出现与内部动力学过程的可能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演变 遥相关 副热带西风急流 低频变率 东亚夏季环流 内部动力学
下载PDF
北黄海冷水团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姚志刚 鲍献文 +3 位作者 李娜 李希彬 万凯 宋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15,共7页
利用2006—2007年春、夏、秋、冬4个航次的CTD数据,对北黄海冷水团的季节变化及其消长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春季,冷水团特征开始出现,6℃冷水占据了调查区域的1/3,冷水团中心的盐度值大于32psu。成山头以东的高盐水舌主轴从冬季的1... 利用2006—2007年春、夏、秋、冬4个航次的CTD数据,对北黄海冷水团的季节变化及其消长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春季,冷水团特征开始出现,6℃冷水占据了调查区域的1/3,冷水团中心的盐度值大于32psu。成山头以东的高盐水舌主轴从冬季的124°E西移至123.3°E处;夏季,北黄海冷水团特征最为明显,核心温度约6℃,盐度高于32psu,盘踞在50m等深线以深的深槽中,温、盐呈现明显的双峰结构。与前人的结果相比,本文低温中心的位置偏东;秋季,北黄海冷水团强度减弱,但仍存在2个低温中心,并且高盐中心位于38.5°N,122.5°E附近;在垂直方向上,冷水团与上层水之间以温跃层为分界:温跃层春季时形成,位于20~30m;夏季达到最强,跃层在10~20m;秋季减弱,跃层深度降至30~40m;至冬季温跃层完全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冷水团 季节变化 温盐分布 黄海暖流
下载PDF
中全新世时期我国西南风气候季节演变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周波涛 赵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1-220,共10页
利用CCSM3海洋-大气耦合模式模拟结果,探讨了中全新世(6kaB.P.)我国东部西南风气候的季节演变规律。结果表明,6kaB.P.我国东部南风最早于1月出现在20°~25°N区域,此后逐渐增强,到秋季转为北风。随着南风强度从春季到夏季的强... 利用CCSM3海洋-大气耦合模式模拟结果,探讨了中全新世(6kaB.P.)我国东部西南风气候的季节演变规律。结果表明,6kaB.P.我国东部南风最早于1月出现在20°~25°N区域,此后逐渐增强,到秋季转为北风。随着南风强度从春季到夏季的强化,南风同时向北和向南扩展。我国东部西风于1月出现在23°~34°N,之后也逐渐加强,并于6~8月发生北跳,9月开始转为东风。这些特征与当今西南风爆发进程相类似,不过也存在一些显著差异,尤其是在夏季。与当今气候相比,6kaB.P.强南风建立时间偏晚,夏季我国东部西南风强度偏强,南风向北扩展更明显。这与6kaB.P.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之间更大的热力差异以及西南涡和西太平副热带高压的加强有关。研究还表明6kaB.P.西南风异常可进一步导致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增加和雨带偏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全新世 西南风气候 数值模拟 季节演变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PM_(2.5) pollution in Beijing after the improvement of air quality 被引量:16
14
作者 Xiaojuan Huang Guiqian Tang +9 位作者 Junke Zhang Baoxian Liu Chao Liu Jin Zhang Leilei Cong Mengtian Cheng Guangxuan Yan Wenkang Gao Yinghong Wang Yuesi W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2期1-10,共10页
Follow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ictest clean air policies to date in Beijing,the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s of PM_(2.5) have changed over the past few years.To improve pollution reduction polic... Follow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ictest clean air policies to date in Beijing,the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s of PM_(2.5) have changed over the past few years.To improve pollution reduction policies and subsequent air quality further,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changes in PM_(2.5) over time.In this study,over one year(2017-2018)field study based on filter sampling(TH-150C;Wuhan Tianhong,China)was conducted in Fengtai District,Beijing,revealed that the annual average PM_(2.5) concentration(64.8±43.1μg/m^3)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previous years and the highest PM_(2.5) concentration occurred in spring(84.4±59.9μg/m^3).Secondary nitrate was the largest source and accounted for 25.7%of the measured PM_(2.5).Vehicular emission,the second largest source(17.6%),deserves more attention when considering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motor vehicles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gaseous pollutants.In addition,the contribution from coal combustion to PM_(2.5) decreased significantly.During weekends,the contribution from EC and NO3−increased whereas the contributions from SO4^2−,OM,and trace elements decreased,compared with weekdays.During the period of residential heating,PM_(2.5) mass decreased by 23.1%,compared with non-heating period,while the contributions from coal combustion and vehicular emission,and related species increased.With the aggravation of pollution,the contribution of vehicular emission and secondary sulfate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while the contribution of NO3−and secondary nitrate continued to increase,and accounted for 34.0%and 57.5%of the PM_(2.5) during the heavily polluted days,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seasonal variations Chemical composition Source apportionment Pollution evolution
原文传递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气候学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王慧 丁一汇 何金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8-430,共13页
西北太平洋季风区(5°~25°N,120°~160°E)是亚洲-太平洋季风区与亚洲-澳大利亚季风区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一个独立的季风区.文中对西北太平洋夏季风进行了气候学研究,发现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爆发发生在31候(6月上旬... 西北太平洋季风区(5°~25°N,120°~160°E)是亚洲-太平洋季风区与亚洲-澳大利亚季风区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一个独立的季风区.文中对西北太平洋夏季风进行了气候学研究,发现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爆发发生在31候(6月上旬)前后.爆发后,夏季风经历了3次活跃-中断循环,每个循环都相应于独立的干期和湿期.第1个循环是从6月初到7月中旬,降水与低层西风的中心主要位于5°~10°N.第2个循环是7-下旬至9-下旬,降水与低层西风明显向东北方向移动,位于10°~20°N.这个循环是西北太平洋夏季风最强盛的时期.第3个循环是从9月末到10月末,降水与低层西风又向南退回到5°~10°N,达到了西北太平洋夏季风最弱的阶段.这个循环的结束也就预示着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结束.西北太平洋季风区有明显的季节内振荡(ISO),这种气候的季节内振荡(CISO)主要由30~60 d与10~20 d两种周期组成,但是主要以30~60 d的低频振荡为主.根据西北太平洋的对流和低层西风在不同位相分布的分析,可以看出西北太平洋的低频对流和西风是向西向北传播的.西北太平洋的季风降水、对流与西风的活跃-中断循环在很大程度上受30~60和10~20 d低频振荡的调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 季节演变 低层西风 季节内振荡 西北太平洋 夏季风 气候学 季风降水 低频振荡 季风区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mulated East Asian westerly jet biases and seasonal evolu-tion of rainbelt over eastern China 被引量:15
16
作者 ZHANG Yaocun GUO Lanl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5年第14期1503-1508,共6页
A possible reason for the unreasonable simula- tion of maximum rainfall location, intensity and seasonal evolution over eastern China in CCM3 has been investigated. The analyses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 A possible reason for the unreasonable simula- tion of maximum rainfall location, intensity and seasonal evolution over eastern China in CCM3 has been investigated. The analyses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mulated East Asian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 biases and the seasonal evolution of rainbelt over eastern China. Comparisons of the simulated and observed precipitation distributions indicate that the simulated maximum rainfall location, intensity and seasonal evolution are inconsistent with reality. The simu- lated westerly jet center is located to the north of 40°N, which shifts eastward and northward and strengthens, com- pared with NCEP/NCAR reanalysis.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re exist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 tween the maximum rainfall amount and zonal wind at 200 hPa over the Great Bend of the Huanghe River. Thus the simulated unrealistic heavy precipitation in the inland area of western China is related to the biases in the location and intensity of the East Asian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 Further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from south to north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and the larger sensi- ble heating over the southeast Tibetan Plateau are responsi- ble for the westerly jet location and intensity biases. There- fore, much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accurate simulation of the surface heating nea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location and intensity of the East Asian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 for the improvement of precipitation simulation over East A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东部地区 中国 雨林地区 数字模拟 温度分布
原文传递
亚洲季风区感热凝结潜热对副高带季节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舒锋敏 简茂球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1-130,共10页
利用1958~1998年NCEP/NCAR的逐日再分析资料,探讨了亚洲夏季风建立期间感热、凝结潜热和副高带季节演变的气候特征,并重点分析它们相互耦合的特征。结果表明:亚洲季风区的地表感热、凝结潜热影响印缅槽生成和阿拉伯副高西移的机制是相... 利用1958~1998年NCEP/NCAR的逐日再分析资料,探讨了亚洲夏季风建立期间感热、凝结潜热和副高带季节演变的气候特征,并重点分析它们相互耦合的特征。结果表明:亚洲季风区的地表感热、凝结潜热影响印缅槽生成和阿拉伯副高西移的机制是相似的,5月初,印度半岛较强的感热通量和中南半岛较强的凝结潜热共同影响副高带的断裂及印缅槽的生成,5月底~6月上旬阿拉伯半岛较大的感热通量和印度半岛西侧较强的凝结潜热有利于阿拉伯副高的西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季风区 感热通量 凝结潜热 副热带高压带 季节演变
下载PDF
两个典型ENSO季节演变模态及其与我国东部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12
18
作者 宗海锋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64-1283,共20页
本文根据1950~2014年月平均海温和大气环流资料以及中国160站降水等资料,利用扩展经验正交函数(EEOF)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太平洋海温季节演变的主导模态,并探讨了各模态与中国东部降水和东亚环流季节变异的关系及... 本文根据1950~2014年月平均海温和大气环流资料以及中国160站降水等资料,利用扩展经验正交函数(EEOF)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太平洋海温季节演变的主导模态,并探讨了各模态与中国东部降水和东亚环流季节变异的关系及其联系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ENSO(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季节演变存在2个主导模态,包含4种类型:El Ni?o持续型、La Ni?a持续型、La Ni?a转El Ni?o型和El Ni?o转La Ni?a型。发现不同模态和类型的ENSO季节变化过程我国东部降水距平的分布和强度都有明显差异。El Ni?o持续型和El Ni?o转La Ni?a型,冬春季和初夏均处在El Ni?o背景下,降水异常分布存在一定共性,但盛夏和秋季分别受El Ni?o和La Ni?a影响,降水异常分布差异十分明显,前者雨带北跳慢、位置偏南而后者雨带北跳快、位置偏北。La Ni?a持续型和La Ni?a转El Ni?o型也是如此,冬春季和初夏降水异常分布大致相似,但盛夏和秋季分别受La Ni?a和El Ni?o影响,前者雨带北跳快、位置偏北而后者雨带北跳慢、位置偏南。因此,利用ENSO做我国降水的气候预测时,不能只着眼于前期冬季El Ni?o或La Ni?a事件,还应考虑其未来演变所属的可能模态和类型。对他们之间联系的物理过程分析表明,不同ENSO季节演变模态和类型主要通过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及西风带经向型/纬向型环流调整及伴随的低纬暖湿水汽输送以及中高纬冷空气活动变化来影响我国东部降水。其中,西太平洋菲律宾群岛附近异常反气旋(或气旋)、赤道Walker环流和北半球Hadley环流分别是联系ENSO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和东亚西风带经向型/纬向型环流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季节演变 模态和类型 中国东部降水
下载PDF
中国大陆雨季时空差异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肖潺 宇如聪 +1 位作者 原韦华 李建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4-92,共9页
利用1961—2012年1710个地面气象台站观测的逐日降水资料,对中国大陆雨季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雨季最早到来的地方是藏东南、滇西北的横断山脉中西部地区;接着江南地区进入雨季;之后随着夏季风的爆发,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雨季。而... 利用1961—2012年1710个地面气象台站观测的逐日降水资料,对中国大陆雨季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雨季最早到来的地方是藏东南、滇西北的横断山脉中西部地区;接着江南地区进入雨季;之后随着夏季风的爆发,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雨季。而雨季结束最早的地区在江南地区,较迟结束的地区在华西地区、南海地区,最迟是在新疆西北部地区。就雨季持续时间而言,华北地区和西藏西部及其与新疆南部相接的部分地区雨季持续时间最短,横断山脉中西部地区、华西地区和南海地区雨季较长。通过对多年平均逐候降水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能较好地将主要的降水季节演变特征分离出来,分析发现,第1、第2和第3模态分别反映了夏季、春季和秋季降水为主要特征的降水空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季节演变 经验正交函数 区域差异
下载PDF
华南降水季节演变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11
20
作者 赵恩榕 简茂球 李春晖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0-370,共11页
利用中国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35年华南降水季节演变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相关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华南地区降水季节分布型在1990年代初期发生了年代际转变,其中,华南西部降水在1990年之前为双峰型分布,1... 利用中国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35年华南降水季节演变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相关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华南地区降水季节分布型在1990年代初期发生了年代际转变,其中,华南西部降水在1990年之前为双峰型分布,1990年之后变为以6月为峰值的单峰型分布;华南东部降水在1990年之前是以5月、8月为峰值的弱双峰型分布,1990年之后变为以6月、8月为峰值的显著双峰型分布。华南东、西部降水季节分布的年代际变化分别与华南全区6月降水量的年代际增加以及8月华南东、西部降水显著反相的年代际变化(东多西少)密切相关。1990年之后,大雨及以上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强是导致上述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华南6月降水年代际的增强与南海区域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脊线位置的年代际异常偏南密切相关。7月华南地区降水的年代际增加与西太副高年代际东撤及影响华南地区的热带气旋频数年代际增多有关。8月华南东、西部降水显著反相的年代际变化(东多西少),一方面受印度洋及南海上空夏季风年代际减弱的影响,使得输送到华南西部的水汽减少,另一方面西太副高的年代际增强并西伸,使得源自副高西南侧的水汽更直接输送至华南东部地区有关;同时也与登陆和影响华南东、西部的热带气旋的年代际增多和减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降水特征 华南 季节演变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