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4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对海定向钻穿越技术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邹星 贾旭 尹刚乾 《管道技术与设备》 CAS 2015年第2期43-46,59,共5页
文中以渤海某上岸管道项目为例,对海对海的定向钻穿越技术进行了研究。文中介绍了穿越工程的概况,论述了穿越设计原则,研究穿越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包括钻机选型、施工平台布置以及海上施工流程等。研究结果表明:海对海定向钻穿越技术... 文中以渤海某上岸管道项目为例,对海对海的定向钻穿越技术进行了研究。文中介绍了穿越工程的概况,论述了穿越设计原则,研究穿越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包括钻机选型、施工平台布置以及海上施工流程等。研究结果表明:海对海定向钻穿越技术合理可行,相对于常规的开挖铺管方式而言,不仅可以加大海管埋深,最大限度地保护管道,节省施工工期和费用,还减小了对环境和航道交通的影响。研究成果为穿越航道或其他障碍物的海管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对海 定向钻穿越 技术研究
下载PDF
末次冰消期以来黄海海平面变化与黄海暖流的形成 被引量:78
2
作者 刘健 李绍全 +2 位作者 王圣洁 杨子赓 葛宗诗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3-24,共12页
YSDP102孔和YSDP103孔位于南黄海东南侧冷涡所对应的泥质沉积区,它们揭示了自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海侵沉积序列:海侵滞留沉积→潮流砂脊/潮坪~海滩沉积→陆架泥质沉积。该沉积序列上部的陆架泥质沉积厚度可达50余米,... YSDP102孔和YSDP103孔位于南黄海东南侧冷涡所对应的泥质沉积区,它们揭示了自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海侵沉积序列:海侵滞留沉积→潮流砂脊/潮坪~海滩沉积→陆架泥质沉积。该沉积序列上部的陆架泥质沉积厚度可达50余米,在浅地震剖面上其内部存在一个明显的反射界面,从而将泥质沉积体分为上、下两个单元。泥质沉积体呈灰绿色调,含少量自生黄铁矿,但其内反射界面以上的沉积物含水量高。根据两个钻孔岩心中有孔虫的分布规律、泥质沉积层的化学组分、沉积磁组构特征以及现有测年数据,得到如下结论:(1)黄海暖流形成于大约6kaB.P.,(2)泥质沉积层内反射界面以上的沉积物是与黄海暖流伴生的冷涡沉积,(3)黄海地区末次冰消期海侵自略早于14kaB.P.之前开始,至约6kaB.P.海平面达到最高位置。从6kaB.P.至今,海平面经历了几次波动,即在6~4kaB.P.和3~1.9kaB.P.海平面超过现今海平面位置;在4~3kaB.P.和1.9kaB.P.~现代,海平面有所降低,可能与现今海平面高度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变化 黄海 暖流 末次冰消期 全新世
下载PDF
黄、东海冬季底层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 被引量:87
3
作者 程济生 俞连福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9-34,共6页
根据1991年和2000年冬季在黄海中南部和东海中北部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黄、东海底层鱼类群落的资源状况、重要种类的生态优势度与结构、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物量指数明显下降,个体... 根据1991年和2000年冬季在黄海中南部和东海中北部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黄、东海底层鱼类群落的资源状况、重要种类的生态优势度与结构、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物量指数明显下降,个体小型化使生物资源密度显著上升;重要种类成分发生演替,优势度有较大变化;物种丰富度指数(D)下降极其显著,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H′)也有所下降,但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东海 冬季 底层鱼类 群落结构 多样性 空间分布格局 生物量指数 物种丰富度指数
下载PDF
渤海、黄海、东海M_2潮汐潮流的三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57
4
作者 王凯 方国洪 冯士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13,共13页
利用建立的一种新的半隐半显三维数值格式,将渤海、黄海、东海作为一个整体,采用球面坐标系下的三维潮波方程组,考虑了引潮力的作用,数值模拟了渤海、黄海、东海的M2分潮的潮汐与潮流,结果较好地体现了渤海、黄海、东海M2分潮... 利用建立的一种新的半隐半显三维数值格式,将渤海、黄海、东海作为一个整体,采用球面坐标系下的三维潮波方程组,考虑了引潮力的作用,数值模拟了渤海、黄海、东海的M2分潮的潮汐与潮流,结果较好地体现了渤海、黄海、东海M2分潮的特征.通过比较65个验潮站的实测值与计算值,所得计算结果的振幅差平均为6.4cm,相角差为6.1°,计算与实测符合良好.本文给出的问潮图与Fang于1986年给出的实测占数值综合结果基本一致.对选取的47个测流站,比较了各层潮流调和常数Ucosζ、Usinζ、Vcosζ、Vsinη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偏差,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在2.6~4.9cm/s之间.并比较分析了潮流的垂直结构,所得结果与实测符合较好.首次揭示出回流点的水平位置不随深度变化这一特性.最后给出了M2分潮的潮能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潮汐潮流 渤海 黄海 东海
下载PDF
黄海和东海生源要素的化学海洋学 被引量:49
5
作者 刘素美 张经 陈洪涛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8-74,共7页
根据东、黄海地区化学海洋学方面的调查结果 ,概述了东、黄海海区生源要素 (N、P、Si、DO等 )的时空分布和迁移转化特征 ,河流输入和大气沉降对东、黄海生源要素的贡献 ,以及沉积物与上覆海水的营养盐交换。
关键词 黄海 东海 生源要素 化学海洋学
下载PDF
黄、东海温盐跃层的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被引量:44
6
作者 邹娥梅 熊学军 +1 位作者 郭炳火 林葵 《黄渤海海洋》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18,共11页
利用“中韩水循环动力学合作研究”和“中国近海海洋环境综合调查”( 1 996年 4月 -1 999年 1月 )期间各季节 1 2 8°E以西的校正后的 CTD现场水文调查资料 ,对黄、东海温、盐跃层在 4个不同时期 (成长、强盛、消衰和无跃期 )的各... 利用“中韩水循环动力学合作研究”和“中国近海海洋环境综合调查”( 1 996年 4月 -1 999年 1月 )期间各季节 1 2 8°E以西的校正后的 CTD现场水文调查资料 ,对黄、东海温、盐跃层在 4个不同时期 (成长、强盛、消衰和无跃期 )的各特征值的分布特性及其季节变化作了探讨和分析。结果表明 :( 1 )黄海底层显著冷水团的存在 ,使黄海以温跃层占绝对主导地位 ;东海的沿岸海区因受长江径流的影响则以盐跃层为主导。 ( 2 )温跃层的强度主要取决于与其相联的上、下层水团的强弱。冷水团的存在是产生强跃层的根本原因。( 3)夏季东海区双温跃层从浙江近海到济州岛以南水域连成片 ,其分布范围恰好与冬季入侵陆架的黑潮水相一致。 ( 4 )长江冲淡水舌状盐跃层强度等值线在各季节的伸展情况反映了长江冲淡水在各季节的扩散情况 ,一年当中 ,其轴向先从南往北转 ,再从北往南转。 (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盐跃层 特征值 季节变化 黄海 温跃层 分布特征
下载PDF
东海、黄海大型水母类资源动态及其与渔业关系的初探 被引量:57
7
作者 严利平 李圣法 丁峰元 《海洋渔业》 CSCD 2004年第1期9-12,共4页
以 1990~ 2 0 0 3年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监测资料为依据 ,分析了东海北部、黄海南部水母资源的动态及其与渔业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近年来 ,水母数量一直维持很高水平的大型水母为霞水母和口冠水母 ,远高于 2 0世纪 90年代初期的水平 ... 以 1990~ 2 0 0 3年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监测资料为依据 ,分析了东海北部、黄海南部水母资源的动态及其与渔业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近年来 ,水母数量一直维持很高水平的大型水母为霞水母和口冠水母 ,远高于 2 0世纪 90年代初期的水平 ;这些水母分布在 2 8°30′~ 34°N、江浙沿海至 12 7°E ,以 7~ 9月份的相对资源密度指数为高 ;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东海 黄海 水母类资源 渔业
下载PDF
渤海和黄海北部地区负积温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54
8
作者 顾卫 史培军 +2 位作者 刘杨 谢锋 蔡雪鹏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8-173,共6页
论文以日平均气温≤-4℃的累积值和日数作为与海冰有关的气候指标,统计了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及其邻近地区52个气象站≤-4℃积温和日数的逐年资料,并根据52个气象站的气候指标值与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的相关关系,建立空间分布方程,推算... 论文以日平均气温≤-4℃的累积值和日数作为与海冰有关的气候指标,统计了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及其邻近地区52个气象站≤-4℃积温和日数的逐年资料,并根据52个气象站的气候指标值与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的相关关系,建立空间分布方程,推算无资料海区中214个网格点的≤-4℃积温和日数,绘制渤海和黄海北部地区≤-4℃积温和日数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4℃积温的空间分布呈现南北差异大、东西变化小的特征,-100℃等值线与渤海和黄海北部常年冰情分布范围大致相当;冰情较重的偏重低温年、严重低温年的≤-4℃积温保证率在黄海北部和辽东湾不超过40%,在渤海湾和莱州湾只有20%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黄海北部 海冰 时空分布 负积温资源 冰情分布 淡水资源
下载PDF
对黄海—东海研究区深部结构的一些新认识 被引量:49
9
作者 郝天珧 徐亚 +4 位作者 胥颐 Suh Mancheol 刘建华 戴明刚 李志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58-468,共11页
综合地震层析成像与重磁数据的处理结果,选择26°N~36°N,120°E~130°E的范围作为研究区,讨论了黄、东海研究区的深部结构特点及其与周边各地质单元的相互关系,完成了研究区两条剖面的密度结构反演,认为东海陆架地... 综合地震层析成像与重磁数据的处理结果,选择26°N~36°N,120°E~130°E的范围作为研究区,讨论了黄、东海研究区的深部结构特点及其与周边各地质单元的相互关系,完成了研究区两条剖面的密度结构反演,认为东海陆架地区地壳厚度变化与大陆地区相比并不明显,显著减薄开始于冲绳海槽地区,中地壳消失;琉球岛弧处地壳厚度明显再度增加,特别是上地壳的厚度增加最大,推断其原因应与俯冲作用及俯冲带附近板块与地幔的运动速率之差有关.地球物理场“东西分带”是黄海—东海地区壳内结构从西向东变化的反映,但随着深度的增加,研究区的岩石层结构出现以近EW向为优势的构造格局.因此推断深部近EW向的异常是三叠纪时期南北板块碰撞、挤压所致,浅部的NE向条带异常是后期构造运动在岩石层较浅部位构造效应的反映.黄海—东海地区岩石层结构存在浅部与深部优势构造方向不协调的现象.层析成像结果证实了南黄海东缘断层的存在,还勾绘出绍兴—十万大山碰撞带为以40°左右的倾角向NW方向倾斜的高速带,另一条倾向基本相同的高速带则是南、北扬子块体结合带在深部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一东海 岩石层结构 地震层析成像 密度反演
下载PDF
黄海、东海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41
10
作者 金海燕 林以安 +1 位作者 陈建芳 金明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6-53,共8页
分析研究了2001年春季黄海、东海颗粒有机碳(POC),结果表明POC的浓度为2~3815μg/dm^3,其平面分布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特点.海水表层POC浓度与三磷酸腺苷(ATP)呈显著的正相关,这表明2001年真光层POC主要是海洋生物源.对不... 分析研究了2001年春季黄海、东海颗粒有机碳(POC),结果表明POC的浓度为2~3815μg/dm^3,其平面分布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特点.海水表层POC浓度与三磷酸腺苷(ATP)呈显著的正相关,这表明2001年真光层POC主要是海洋生物源.对不同海区POC垂直分布的影响因素做了探讨:长江口附近受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影响,POC呈现表层低、底层高的特征;陆架区POC的垂直分布是生物活动与水文条件(海水混合、层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离岸较远的深水区,影响POC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大洋海水的性质.由海区4个周日连续站的观测结果得知黄海区POC的周日变化主要受生物周日活动的影响,而在东海区POC周日变化除了受生物周日活动影响外,还分别受到潮汐作用以及海水水团周日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 分布特征 影响因子 黄海 东海
下载PDF
东海北部区域底层冷水团的形成及其季节变化 被引量:34
11
作者 苏育嵩 李凤岐 +1 位作者 马鹤来 钱清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S1期1-14,共14页
本文着重探讨东海北部底层冷水(北部冷水)的形成原因、基本特征和季节变化过程。指出北部冷水系冬季黄海沿岸水南下向东海输送低温水并与外海高盐水混合变性形成的。其位置随季节变化而有明显的移动规律,即先由西向东移,而后向北收缩。... 本文着重探讨东海北部底层冷水(北部冷水)的形成原因、基本特征和季节变化过程。指出北部冷水系冬季黄海沿岸水南下向东海输送低温水并与外海高盐水混合变性形成的。其位置随季节变化而有明显的移动规律,即先由西向东移,而后向北收缩。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冷水舌离岸期,北部冷水半封闭期,北缩消亡期和更新期。文中分析了上述变化的原因,较详细地阐述了黄海沿岸水沿陆架下沉与黑潮次—中层混合水爬升的关系及其对北部冷水的影响。分析了北部冷水与黄海冷水团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冷水 黄海冷水团 黄海沿岸水 黑潮次—中层混合水 黄、东海
下载PDF
潮流场对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0
12
作者 朱玉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13,共7页
运用二维潮流数学模型 ,模拟了渤、黄、东海陆架的 M2 潮汐、潮流。结果表明 ,渤、黄、东海陆架的潮流有强弱之分以及往复流和旋转流之别。在此基础上 ,计算了 8种粒径泥沙的潮平均悬移输沙率、潮平均推移输沙率以及相应的输沙率散度。... 运用二维潮流数学模型 ,模拟了渤、黄、东海陆架的 M2 潮汐、潮流。结果表明 ,渤、黄、东海陆架的潮流有强弱之分以及往复流和旋转流之别。在此基础上 ,计算了 8种粒径泥沙的潮平均悬移输沙率、潮平均推移输沙率以及相应的输沙率散度。根据输沙率散度的正负 ,划分了海底冲刷区与淤积区。根据不同粒径泥沙输沙率散度的相对大小 ,确定出海底的主要底质类型为砂质沉积、粉砂质泥沉积和以粉砂为主的混合沉积。计算结果表明 ,海底 3种主要底质类型的分布格局与海底的冲淤格局以及与输沙率矢量的发散和聚合状况基本一致。在渤、黄、东海陆架 ,沙脊主要在强往复流区形成 ,沙席主要在强或较强的旋转流区形成 ,泥质沉积主要在弱潮流区形成。砂质沉积、泥质沉积以及混合沉积这 3种主要底质类型并非孤立存在 ,而是受渤、黄、东海陆架潮流场控制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潮流沉积体系。渤、黄、东海陆架的砂质沉积与泥质沉积并非残留沉积 ,而是潮流沉积。在没有冷涡的情况下 ,黄、东海陆架的典型泥质沉积在弱潮流环境中同样可以形成 ,因此 ,认为冷涡并非黄、东海陆架典型泥质沉积形成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质分布 潮流 沉积动力学 渤海 黄海 东海 大陆架
下载PDF
黄、东海毗邻海域悬浮体与水团的对应关系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8
13
作者 杨作升 郭志刚 +2 位作者 王兆祥 徐景平 高文兵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1年第3期55-69,共15页
对黄、东海毗邻海域由陆架到深海的悬浮体进行了大量加密取样,获得了较准确的结果。给出了悬浮体含量及其三维分布,确定它们与水团及其边界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并从物源、动力和成因等解释了这种对应,提出了水团对悬浮体研究的重要意义... 对黄、东海毗邻海域由陆架到深海的悬浮体进行了大量加密取样,获得了较准确的结果。给出了悬浮体含量及其三维分布,确定它们与水团及其边界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并从物源、动力和成因等解释了这种对应,提出了水团对悬浮体研究的重要意义。研究表明黑潮次—中层混合爬升水及其混合水形成悬浮体含量最低值区,横亘在陆架与深海之间,形成阻隔含有大部分悬浮体的陆架中、下层水体向深海输送的洁净“水障”,台湾暖流北上的顶托也起类似作用,并分析了影响悬浮体含量的各种因素及有关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东海 海域 悬浮体 水团
下载PDF
黄海和东海海域溶解氧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30
14
作者 杨庆霄 董娅婕 +3 位作者 蒋岳文 栾锡亭 马长敏 鞠红岩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9-13,共5页
根据黄海和东海海区四个季度的调查资料 ,描述了溶解氧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黄、东海溶解氧分布的基本特征是北高南低 ,西高东低 ,随着水温的变化 ,不同季节这一差别有所不同。黄、东海溶解氧平均值分别为 495 .4和 42 0 .3μmol/L ,... 根据黄海和东海海区四个季度的调查资料 ,描述了溶解氧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黄、东海溶解氧分布的基本特征是北高南低 ,西高东低 ,随着水温的变化 ,不同季节这一差别有所不同。黄、东海溶解氧平均值分别为 495 .4和 42 0 .3μmol/L ,测定范围分别为 90 .2~ 6 81.9和 133.9~ 6 92 .8μmol/L。以长江口以东H断面为例 ,描述了夏季溶解氧的断面分布特征 ,在 2 0~ 30m水层出现一氧跃层 ,30m以下垂直分布比较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东海 溶解氧 分布特征 海域 分布特征 海洋监测
下载PDF
黄渤海螠虫动物(螠虫动物门)的研究 被引量:27
15
作者 李凤鲁 王玮 周红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4年第2期203-210,共8页
虫动物系动物界的一个小门,属真体腔原口动物。海生,世界种约140种,我国黄渤海目前发现4种,分隶于2目,2科,4属,其中有一新种-青岛池体Ikedosma?qingdaoensesp.nov。现将该4种的分类、分布和... 虫动物系动物界的一个小门,属真体腔原口动物。海生,世界种约140种,我国黄渤海目前发现4种,分隶于2目,2科,4属,其中有一新种-青岛池体Ikedosma?qingdaoensesp.nov。现将该4种的分类、分布和生态特点记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i虫 Yi虫动物门 种类 黄海 渤海
下载PDF
渤、黄、东海透明度的分布与变化 被引量:25
16
作者 朱兰部 赵保仁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11,共11页
本文根据1972~1987年间中国和南朝鲜的海洋调查资料,分析研究了渤、黄、东海海水透明度的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并对其影响因子作了较为详细的讨论。渤、黄、东海海水透明度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和季节变化。其基本特征为:近岸和河口区透... 本文根据1972~1987年间中国和南朝鲜的海洋调查资料,分析研究了渤、黄、东海海水透明度的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并对其影响因子作了较为详细的讨论。渤、黄、东海海水透明度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和季节变化。其基本特征为:近岸和河口区透明度低;远岸和受外海水系影响区高。冬季低;夏季高。控制透明度分布和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有:风和潮流的搅拌作用、大陆径流、沿岸和外海流系、沉积物分布和海洋层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 透明度 分布 变化 渤海 黄海
下载PDF
黄海、东海夏季环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17
作者 朱建荣 丁平兴 朱首贤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23-133,共11页
基于ECOM -si,建立了一个垂向取σ坐标、水平取球面坐标的三维高分辨率湍流闭合的黄海、东海海洋环流数值模式 .考虑实际岸线和水深、边界通量、密度梯度力和风应力 ,应用该模式较成功地模拟出了夏季黄海、东海环流 (黑潮、台湾暖流、... 基于ECOM -si,建立了一个垂向取σ坐标、水平取球面坐标的三维高分辨率湍流闭合的黄海、东海海洋环流数值模式 .考虑实际岸线和水深、边界通量、密度梯度力和风应力 ,应用该模式较成功地模拟出了夏季黄海、东海环流 (黑潮、台湾暖流、对马暖流、黄海冷水团环流和沿岸流 ) ,摸拟结果与以往实际观测和研究结果较为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东海 数值模式 海洋环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南海——我国深海研究的突破口 被引量:27
18
作者 汪品先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共4页
近两年来,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的中国科学家围绕深海研究进行反复研讨,一致认为南海是我国深海研究的首选,并初步形成了"南海深部计划"的研究方案,提出以"构建边缘海的生命史"为主题,从洋壳深海盆的演化、深海沉积、... 近两年来,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的中国科学家围绕深海研究进行反复研讨,一致认为南海是我国深海研究的首选,并初步形成了"南海深部计划"的研究方案,提出以"构建边缘海的生命史"为主题,从洋壳深海盆的演化、深海沉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三方面开展研究的建议方案。他们建议:利用现代技术重新测定南海磁异常条带,争取钻探大洋壳,系统研究火山链;观测现代深部海流和海底沉积过程,从深海沉积中提取边缘海盆演化的信息;认识海底溢出流体与井下流体的分布与影响,揭示微型生物在深海碳循环中的作用。争取在科学和技术全国性合作的基础上,在南海实现我国深海研究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南海深部计划” 大洋壳 边缘海 深海沉积 深海碳循环 全国性合作
下载PDF
黄渤海北部沿海大风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9
19
作者 吴曼丽 陈宇 +4 位作者 王瀛 乔小湜 梁寒 陆井龙 李爽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年第6期65-71,共7页
基于1971—2008年黄渤海北部沿海18个气象站风向、风速历史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利用统计学、小波分析和天气学分型方法分析黄渤海北部辽宁沿海风场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渤海北部沿海大风呈减少趋势,大风主要出现在春季,4月为最多... 基于1971—2008年黄渤海北部沿海18个气象站风向、风速历史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利用统计学、小波分析和天气学分型方法分析黄渤海北部辽宁沿海风场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渤海北部沿海大风呈减少趋势,大风主要出现在春季,4月为最多,11月次之。风向主要以偏北风和偏南风为主,夏半年主要以南风为主,冬半年盛行偏北风。海上大风的天气学分型主要划分为冷锋后部型、高压后部型、台风型和气旋型,其中气旋型包括江淮气旋型、华北气旋型、蒙古气旋型和东北低压型;冷锋后部型大风出现次数最多,气旋型次之,台风型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渤海 沿海大风 气候变化 天气学分型
下载PDF
海浪混合参数化的渤海、黄海、东海水动力环境数值模拟 被引量:18
20
作者 胡好国 袁业立 万振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9-32,共14页
在浪-流耦合的概念下,对PrincetonOceanModel(POM)模式进行改进,增加特征波参数下的海浪混合作用,并把潮流和环流同时模拟,得到了渤海、黄海、东海典型的环流和水文特征,特别是夏季黄海的温跃层现象,夏季长江冲淡水扩展路径以及我国东... 在浪-流耦合的概念下,对PrincetonOceanModel(POM)模式进行改进,增加特征波参数下的海浪混合作用,并把潮流和环流同时模拟,得到了渤海、黄海、东海典型的环流和水文特征,特别是夏季黄海的温跃层现象,夏季长江冲淡水扩展路径以及我国东部海域冬季和夏季典型环流等.研究表明,海浪的作用使海洋上层混合得更均匀,潮流的作用使海洋底层混合得更均匀,二者是温跃层形成的重要原因;考虑潮效应模拟流场,由于潮扩散和潮余流的作用,长江冲淡水路径与实际观测更为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浪 混合 数值模拟 渤海 黄海 东海 水动力环境 POM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