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8年冬春季粤港赤潮爆发海区异常高SST成因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邓松 汤超莲 游大伟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7-21,共5页
根据海洋站、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和历史文献,较系统地分析了1998年冬春季粤港发生大规模赤潮期间广东沿海海表水温(SST)变化特点及异常高SST的原因.结果表明,1997年4月至1998年6月,月平均SST呈准同步变化趋势.赤潮大爆发期间各站的季平均... 根据海洋站、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和历史文献,较系统地分析了1998年冬春季粤港发生大规模赤潮期间广东沿海海表水温(SST)变化特点及异常高SST的原因.结果表明,1997年4月至1998年6月,月平均SST呈准同步变化趋势.赤潮大爆发期间各站的季平均海表水温距平(SSTA)为1.1℃~1.5℃,达到异常高SST标准.其中月平均SSTA达1.5℃~2.O℃.SSTA有两个明显峰期分别出现于1997年12月-1998年1月和1998年4-5月.异常高SST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受强EI Nino影响、冬季风异常弱、南海高压持续偏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爆发 海温异常 广东沿海
下载PDF
ENSO事件中次表层海温距平在10°N附近向西传播的机理 被引量:7
2
作者 巢纪平 蔡怡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85-390,i0001,共7页
在最大温度距平的极值曲面上,对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在这个曲面上的次表层海温距平,一般从西太平洋暖池附近沿赤道向东传播,然后在东太平洋95°W附近向两极传播,并在10°N附近(北半球比南半球清楚)向西传播,再在140°E暖池... 在最大温度距平的极值曲面上,对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在这个曲面上的次表层海温距平,一般从西太平洋暖池附近沿赤道向东传播,然后在东太平洋95°W附近向两极传播,并在10°N附近(北半球比南半球清楚)向西传播,再在140°E暖池海域传向赤道,形成一个信号传播的回路。文章试图研究东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距平信号在10°N附近向西传播的可能机制。低空850 hPa风场的资料分析表明,当ENSO处在暖(冷)位相时,东太平洋沿岸附近将出现经向风,首先在经向风的吹引下,将产生沿岸的Kelvin波,进而在经向风的辐散(辐合)作用下,通过沿岸的上升(下沉)流在各个纬度激发出向西的Rossby波,但理论表明在与观测接近的周期性经向风作用下由Kelvin波产生的沿岸上升(下沉)流在10°N附近最大,因此在那个纬度附近Rossby波的振幅最大,更易将距平意义下的冷(暖)水传向西太平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Kelvin和Rossby波 扰动向西传播 海温距平 ENSO事件 信号传播 次表层 KELVIN波 ROSSBY波 西太平洋暖池
下载PDF
两类ENSO事件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8
3
作者 赵永平 陈永利 +2 位作者 张勐宁 王凡 吴爱明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13,共7页
基于美国马里兰大学提供的海洋同化(SODA)月平均资料,用个例和合成分析方法,剖析了两类ENSO事件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演变特征。结果指出,东部型ENSO事件的初始海温异常源来自赤道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中心沿气候温跃层向东向上传送,... 基于美国马里兰大学提供的海洋同化(SODA)月平均资料,用个例和合成分析方法,剖析了两类ENSO事件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演变特征。结果指出,东部型ENSO事件的初始海温异常源来自赤道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中心沿气候温跃层向东向上传送,至赤道东太平洋表层形成ENSO事件。东部型ENSO冷暖事件互为初始场,在形成某一位相的ENSO事件的过程中也同时为相反位相的ENSO事件准备条件。中部型ENSO事件的初始海温异常源出现在赤道中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中心沿气候温跃层向东向上传送至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形成ENSO事件。中部型ENSO事件多在前次事件减弱中断后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事件 赤道太平洋次表层 海温异常 演变特征
下载PDF
湖南雨凇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因子相关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廖玉芳 陈湘雅 +1 位作者 赵福华 匡方毅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年第2期60-65,共6页
雨凇是冬季影响湖南的一种主要气象灾害。对湖南雨凇与大气环流特征量和海温异常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亚洲区极涡面积和东亚槽位置对中国湖南雨凇天气影响极为重要。当欧亚纬向环流为低指数时,有利于中国湖南雨凇的形成;当东... 雨凇是冬季影响湖南的一种主要气象灾害。对湖南雨凇与大气环流特征量和海温异常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亚洲区极涡面积和东亚槽位置对中国湖南雨凇天气影响极为重要。当欧亚纬向环流为低指数时,有利于中国湖南雨凇的形成;当东大西洋欧洲区阻塞高压面积指数为低指数和乌拉尔山区阻塞高压面积指数为高指数时,中国湖南多雨凇天气发生。冬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和西脊点偏西不利于中国湖南雨凇发展。拉尼娜事件结束年同时为厄尔尼诺开始年的湖南雨凇最为严重,厄尔尼诺事件起始年的湖南雨凇强度最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凇 大气环流 海温异常 相关
下载PDF
北太平洋副极地海洋锋四季变异特征及其与中纬度大气的联系
5
作者 张然 陈圣劼 黄晶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7-442,共16页
基于高分辨率海洋与大气再分析资料,结合统计分析与动力学诊断,揭示了北太平洋副极地海洋锋区(Subarctic Oceanic Frontal Zone,SAFZ)强度四季变异的特征及成因,阐释了与SAFZ四季异常相伴随的中纬度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及其对应的动力学过... 基于高分辨率海洋与大气再分析资料,结合统计分析与动力学诊断,揭示了北太平洋副极地海洋锋区(Subarctic Oceanic Frontal Zone,SAFZ)强度四季变异的特征及成因,阐释了与SAFZ四季异常相伴随的中纬度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及其对应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SAFZ在秋、冬、春季较强,夏季相对较弱。海温经向平流过程是秋、冬、春季SAFZ强度维持的主导因素,而海-气界面净热通量交换过程对夏季SAFZ强度减弱起决定作用。在不同季节,伴随SAFZ强度变异,边界层湍流热通量发生变化,非绝热加热异常引起锋区上方低层气温经向梯度与大气斜压性的异常,进而导致大气瞬变涡旋活动异常。由瞬变涡旋涡度强迫异常主导,中纬度北太平洋及中国东部、东北部等地上空对应产生相当正压结构的大气位势高度场异常与风场异常,相应的大气环流异常场存在季节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极地海洋锋区 海温异常 四季变异 大气瞬变涡旋强迫 中纬度大气环流
下载PDF
南太平洋海温异常及其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刚 李崇银 +1 位作者 谭言科 白涛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39-550,共12页
随着海温观测资料的增多和资料同化技术的发展,南太平洋海温资料质量有了显著提高,这使得南太平洋逐渐成为科学家在研究海气相互作用及影响气候变化的因子时所关注的重点区域。文章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对南太平洋海温(表层和次表层海温)... 随着海温观测资料的增多和资料同化技术的发展,南太平洋海温资料质量有了显著提高,这使得南太平洋逐渐成为科学家在研究海气相互作用及影响气候变化的因子时所关注的重点区域。文章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对南太平洋海温(表层和次表层海温)异常变化特征的研究,涉及南太平洋海温异常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主要模态及特征,南太平洋海温异常与ElNio–Southern Oscillation、南极环状模的关系,以及南太平洋海温异常变化对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的影响(包括南太平洋对南美、东亚及中国地区天气气候的影响)等。在回顾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期引起大家对南太平洋海温异常变化研究的关注,促进对南太平洋海温异常及其气候影响的研究和深刻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太平洋 海温异常 气候变化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我国北方1986年和1997年干旱事件环流异常对比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段海霞 李耀辉 刘芸芸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66-976,共11页
利用中国逐日站点降水资料、逐日季风监测指数及逐日副热带高压指数、74项环流指数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我国北方地区1986年和1997年夏季发生的干旱过程中大气环流及海温异常特征。结果表明:1与1986年相比,1997年旱情持续时间更长... 利用中国逐日站点降水资料、逐日季风监测指数及逐日副热带高压指数、74项环流指数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我国北方地区1986年和1997年夏季发生的干旱过程中大气环流及海温异常特征。结果表明:1与1986年相比,1997年旱情持续时间更长,受旱程度相对更为严重,波及范围更广,且旱区气温偏高;2 1986年和1997年夏季2次北方干旱过程西太副高演变差别明显。1986年西太副高位置整体较常年平均偏东略偏南,面积偏小,强度偏弱,与之相比,1997年副高位置偏西偏南,面积偏大,强度偏强;3 2次过程中上升运动条件和水汽条件相似,旱区主要以下沉运动及下沉运动距平为主,而且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的水汽均不足,导致干旱少雨;4太平洋海温分布的不同,影响了2次过程西太副高南北和东西振荡的差异,进而影响了2次干旱过程干旱区域分布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事件 环流指数 大气环流 海温距平 水汽输送
原文传递
Variation and future trends in precipitation over summer and autumn across the Yunnan region 被引量:2
8
作者 Ziniu XIAO Xiuhua ZHOU +1 位作者 Ping YANG Hua LIU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3期498-512,共15页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changes in precipita- tion over summer and autumn across the Yunnan region of China, and undertook a composite analysis of the atmo- spheric circulations in the troposphere, which included an a...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changes in precipita- tion over summer and autumn across the Yunnan region of China, and undertook a composite analysis of the atmo- spheric circulations in the troposphere, which included an analysis of the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This paper examines in detail the circulation backgrounds of the wet and dry periods in summer and autumn and their correlations with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ummer and autumn precipitation across Yunnan h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over the past 50 years. Furthermore,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century, the summer and autumn precipitation cycle has been in a low precipitation phase. The overlap of two extremely low rain phases has caused frequent droughts in the region. In addition,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fields during these wet and dry periods are very different. These are mainly shown as a meridional wind anomaly in eastern China in the low atmosphere, as a cross-equatorial airflow anomaly, a tropical zonal wind anomaly over the Indian Ocean, and as a related South Asia High and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Further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the SST over the Indian Ocean and the Pacific warm pool critically affect the anomalous summer and autumn precipitation over Yunnan by impacting the monsoon circulations. Future projections for greenhouse gas wann- ing suggest a potential anomalous circulation background between 2010 and 2020 which may result in less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wet season or even drought events across the Yunnan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ipitation over Yunnan circulation back-ground sea temperature anomaly future trend
原文传递
印度洋偶极子与两类ElNi?o的关联及其可能机理 被引量:2
9
作者 董笛 何金海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2-192,共11页
通过合成三种具有代表性的两类ENSO指数,将El Nino事件划分为东部(EP)和中部(cP)型。利用EOF、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探究了印度洋偶极子(IOD)与两类El Nino事件的关联及其产生的可能机理。研究表明,源于热带太平洋一印度洋... 通过合成三种具有代表性的两类ENSO指数,将El Nino事件划分为东部(EP)和中部(cP)型。利用EOF、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探究了印度洋偶极子(IOD)与两类El Nino事件的关联及其产生的可能机理。研究表明,源于热带太平洋一印度洋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IOD事件由两种型态构成,其分别与EP和CP型El Nino事件相联系。与EP型El Nino相联系的IOD事件(第一类IOD)在赤道印度洋50~150m的温跃层附近信号最强,并关于赤道呈南强北弱的准对称海温异常分布;与cP型El Nino相联系的IOD事件(第二类IOD)则在热带南印度洋海表层信号最强。在产生机理方面,EP型El Nino发展时,异常Walker环流在赤道印度洋海表面产生较强的东风应力,使赤道印度洋东部冷水上翻,西部暖水堆积;同时,赤道外南强北弱的异常反气旋环流造成旋度中心区域暖水堆积,形成第一类IOD事件。CP型El Nino发展时,异常Walker环流较弱,中心西移,赤道印度洋东风应力距平较弱,偶极子信号在赤道印度洋不显著;苏门答腊岛南部出现异常反气旋,其东侧偏南风和西侧偏北风分别将高纬冷水和低纬暖水向15~25°s的热带南印度洋输送;同时热带南印度洋东、西部风场分别有较强的辐散、辐合,使东部海温降低、西部升高,形成第二类IOD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偶极子 两类El NINO事件 异常Walker环流 海气相互作用 海温异常
下载PDF
青藏高原雪灾变化对热带海洋海温异常响应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彩红 余锦华 +1 位作者 方珂 杨延华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10-818,共9页
采用青藏高原72个气象台站日积雪观测资料及Hadley中心海温月平均资料,在分析高原雪灾频数与海温异常关系的基础上,利用ECHAM5模式进行雪灾变化对热带海洋关键海域SSTA响应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1)1978-2014年青藏高原冬半年雪灾频... 采用青藏高原72个气象台站日积雪观测资料及Hadley中心海温月平均资料,在分析高原雪灾频数与海温异常关系的基础上,利用ECHAM5模式进行雪灾变化对热带海洋关键海域SSTA响应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1)1978-2014年青藏高原冬半年雪灾频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减幅为3.4次/(10 a),尤以1998年后极为显著。雪灾空间上表现出自北向南递增的分布形式,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喜马拉雅山脉北坡及嘉黎地区,而柴达木盆地及青海东部农业区为雪灾发生低值区。(2)雪灾频数变化与赤道中东太平洋、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相关显著,敏感性试验表明,在El Nino模态强迫下,东亚大槽偏弱,新地岛及乌拉尔山地区形成阻塞高压,偏北气流引导冷空气从西伯利亚通道南下,在高原堆积,阿拉伯海暖湿气流经伊朗高原输送至青藏高原;而在印度洋偶极子型海温模态强迫下,中纬欧亚大陆显示正异常,形成高压,同纬度西北太平洋强的负异常,使西伯利亚冷空气与西北太平洋南下湿润气流在南海转为偏南风进入高原,北印度洋异常气旋使部分南海-孟加拉湾暖湿气流进入高原,为高原降雪提供了水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灾 海温异常 响应模拟
下载PDF
2020年初夏贵州省降水异常特征及其历史相似性分析
11
作者 王玥彤 何东坡 +3 位作者 严小冬 张娇艳 陈早阳 李忠燕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2年第3期56-62,共7页
该文利用1961—2020年贵州省84个气象台站5月20日—7月10日的降水资料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贵州省初夏降水异常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洋、大气环流的联系,以及对比2020年与历史相似年影响因子的异同。对比历史相似年,当初夏降水... 该文利用1961—2020年贵州省84个气象台站5月20日—7月10日的降水资料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贵州省初夏降水异常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洋、大气环流的联系,以及对比2020年与历史相似年影响因子的异同。对比历史相似年,当初夏降水偏多时,大气环流纬向分布呈“两槽一脊”分布型,低压槽稳定维持在东亚中高纬附近。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明显偏西,面积偏大,强度偏强。850 hPa水汽输送场上通过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产生的异常西南风,向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输送水汽,低层水汽输送偏强且辐合带位置相对稳定。前期春季热带印度洋偏暖和太平洋西暖东冷的异常海温加强了菲律宾反气旋,使西太副高稳定维持在西太平洋和东南亚地区,导致贵州省初夏降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异常 时空特征 大气环流 海温异常
下载PDF
海温扰动发展的一种热力学判据
12
作者 吴王杰 沙文钰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23-30,共8页
本文将非线性热力学理论应用到大尺度海洋系统,找到了一个适合于描述海温扰动发展的热力学判据。计算表明:这种热力学判据能够较好地报出海温异常事件,估计海温异常的强弱。本文还利用这种热力学判据分析了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热交换和平... 本文将非线性热力学理论应用到大尺度海洋系统,找到了一个适合于描述海温扰动发展的热力学判据。计算表明:这种热力学判据能够较好地报出海温异常事件,估计海温异常的强弱。本文还利用这种热力学判据分析了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热交换和平流效应对海温扰动演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异常 非线性 热力学 扰动 大气
下载PDF
南海及其邻近地区夏季风爆发的特征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9
13
作者 陈隆勋 刘洪庆 +2 位作者 王文 王予辉 山崎信雄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6-29,共14页
利用OLR和TBB资料,提出一个指标,确定了1975~1993年间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发现与风向转变的日期比较一致。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南海夏季风爆发的过程。随后,还讨论了南海夏季风爆发与海温异常、高原热状况和海陆温差... 利用OLR和TBB资料,提出一个指标,确定了1975~1993年间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发现与风向转变的日期比较一致。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南海夏季风爆发的过程。随后,还讨论了南海夏季风爆发与海温异常、高原热状况和海陆温差变化的关系,发现它与4月份南海、东太平洋赤道以及30~40°NSSTA有关,与海陆温差由冬季的冷陆暖海转变到热陆冷海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季风爆发 海温异常 高原热状况 海陆温差
下载PDF
A Data Analysis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EI Nino/ La Nina Cycle 被引量:6
14
作者 巢纪平 袁绍宇 +1 位作者 巢清尘 田纪伟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5期837-844,共8页
The curved surface of the maximum sea temperature anomaly (MSTA) was created from the JEDAC subsurface sea temperature anomaly data at the tropical Pacific between 1955 and 2000. It is quite similar to the depth distr... The curved surface of the maximum sea temperature anomaly (MSTA) was created from the JEDAC subsurface sea temperature anomaly data at the tropical Pacific between 1955 and 2000. It is quite similar to the depth distribution of the 20℃ isotherm, which is usually the replacement of thermocline. From the distribution and moving trajectory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sea temperature anomalies (STA) on the curved surface we analyzed all the El Nino and La Nina events since the later 1960s. Based on the analyses we found that, using the subsurface warm pool as the beginning point, the warm or cold signal propagates initially eastward and upward along the equatorial curved surface of MSTA to the eastern Pacific and stays there several months and then to (urn north, usually moving westward near 10°N to western Pacific and finally propagates southward to return to warm pool to form an off-equator closed circuit. It takes about 2 to 4 years for the temperature anomaly to move around the cycle. If the STA of warm (cold) water is strong enough, there will be two successive El Nino (La Nina) events during the period of 2 to 4 years. Sometime, it becomes weak in motion due to the unsuitable oceanic or atmospheric condition. This kind process may not be considered as an El Nino ( La Nina) event, but the moving trajectory of warm (cold) water can still be recognized. Because of the alternate between warm and cold water around the circuits, the positive (negative) anomaly signal in equatorial western Pacific coexists with negative (positive) anomaly signal near 10°N in eastern Pacific before the outbreak of El Nino (La Nina) event. The signals move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s. So it appears as El Nino (La Nina) in equator at 2-4 years intervals. The paper also analyzed several exceptional cases and discussed the effect and importance of oceanic circulation in the evolution of El Nino/ La Nina ev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 Nino (La Nina) events curved surface of maximum sea temperature anomaly Kelvin wave and Rossby wave air-sea interaction
下载PDF
北太平洋区域浅层海温与海平面气压场年代际异常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丽平 王盘兴 +1 位作者 李泓 叶萌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7-366,共10页
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研究了北太平洋区域1、7月浅层海温(ST)异常与同期海平面气压(SLP)异常场的关系.结果表明:(1)统计显著的主要是第一模态,且1月的0~80 m层、7月的20~120 m的上层ST′与SLP′第一模态层际差异很小;(2)年代际变化... 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研究了北太平洋区域1、7月浅层海温(ST)异常与同期海平面气压(SLP)异常场的关系.结果表明:(1)统计显著的主要是第一模态,且1月的0~80 m层、7月的20~120 m的上层ST′与SLP′第一模态层际差异很小;(2)年代际变化是该区域海气相互作用的主要时域特征,'突变'发生在1970年代后半期,1月的年代际变化早于7月的1~2年;(3)合成分析表明,年代际变化的环流实质是北太平洋中部前期(1970年代中叶以前)ST持续偏高,相应1(7)月阿留申低压(北太平洋副高)偏弱、位置偏西(变化不明显),而东亚冬(夏)季风偏弱,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区域 浅层海温异常 海平面气压异常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ENSO循环对福建省近地层臭氧浓度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宏 郑秋萍 +1 位作者 温珍治 黄艳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5-153,共9页
ENSO(ElNiño-SouthernOscillation)循环被认为是年际气候变化的最强信号,是由东亚季风异常造成的赤道西太平洋异常纬向风驱动的热带太平洋次表海温距平的循环。利用NOAA提供的ONI(OceanicNiñoIndex)指数资料与福建省近地层质... ENSO(ElNiño-SouthernOscillation)循环被认为是年际气候变化的最强信号,是由东亚季风异常造成的赤道西太平洋异常纬向风驱动的热带太平洋次表海温距平的循环。利用NOAA提供的ONI(OceanicNiñoIndex)指数资料与福建省近地层质量臭氧浓度(ρ(O_(3)))资料,经数理统计、标准化处理,以滞后相关为切入点,开展福建省不同城市O_(3)Z指数与NiñoZ海温距平指数相关性分析,并探讨了ENSO不同相位对福建省ρ(O_(3))产生强迫的程度及其滞后效应。(1)福建省ρ(O_(3))的年际变化与ENSO的年际变化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城市O_(3)Z指数与NiñoZ海温距平指数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且滞后在3个月时二者相关(绝对值)达到最大,加权平均后,相关系数为-0.5102,通过ɑ=0.001显著性检验。(2)不同城市O_(3)Z指数与NiñoZ海温距平指数的相关性有一定的差异,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明显偏小,且滞后性也不同,前者均在滞后1个月后相关系数(绝对值)达到最大值,平均相关系数-0.4048(ɑ=0.01),后者在滞后3个月时相关系数(绝对值)达到最大值,平均相关系数-0.5487(ɑ=0.001)。(3)ENSO循环对福建省ρ(O_(3))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在ElNiño影响时ρ(O_(3))较常年平均值偏低,在LaNiña影响时ρ(O_(3))较常年平均值偏高,且O_(3)年超标天数偏多。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基于ENSO预测,为开展福建省ρ(O_(3))长期趋势预测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循环 Niño Z海温距平指数 O_(3)Z指数 福建省
下载PDF
全球热带海洋海表温度场异常对北极海冰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迪 孙启振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2-54,共13页
本文利用1951−2021年哈德莱中心提供的海冰和海温最新资料以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气候预报中心提供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探讨了北极海冰70余年的长期变化特征,进而研究了其快速减少与热带海温场异常变化之间的联系,揭示了... 本文利用1951−2021年哈德莱中心提供的海冰和海温最新资料以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气候预报中心提供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探讨了北极海冰70余年的长期变化特征,进而研究了其快速减少与热带海温场异常变化之间的联系,揭示了在全球热带海洋海温场变化与北极海冰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的事实。结果表明,北极海冰异常变化最显著区域出现在格陵兰海、卡拉海和巴伦支海。热带不同海区对北极海冰的影响存在明显时滞时间和强度差异,热带大西洋的影响相比偏早,印度洋次之,太平洋偏晚。热带大西洋、印度洋和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影响北极海冰的最佳时间分别是后者滞后26个月、30个月和34个月,全球热带海洋影响北极海冰的时滞时间为33个月。印度洋SST对北极海冰的影响程度最强,其次是太平洋,最弱是大西洋。全球热带海洋对北极海冰的影响过程中,热带东太平洋和印度洋起主导作用。当全球热带海洋SST出现正(负)距平时,北极海冰会出现偏少(多)的趋势,而AO、PNA、NAO对北极海冰变化起重要作用,是热带海洋与北极海冰相系数的重要“纽带”。而AO、PNA和NAO不仅受热带海洋SST的影响,同时也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和大西洋多年代际AMO的影响,这一研究为未来北极海冰快速减少和全球气候变暖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海冰 热带海洋 海温异常 北极涛动 太平洋–北美遥相关 北大西洋涛动
下载PDF
全球海温对太阳射电通量异常的响应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雅清 宋燕 +1 位作者 肖子牛 张红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18-1530,共13页
太阳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太阳活动对海温和降水的影响吸引更多学者的目光.本文通过研究全球0~700 m海温对太阳射电通量(Solar Radio Flux,缩写为SRF)的响应,发现全球海温对太阳活动响应具有空间分布不... 太阳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太阳活动对海温和降水的影响吸引更多学者的目光.本文通过研究全球0~700 m海温对太阳射电通量(Solar Radio Flux,缩写为SRF)的响应,发现全球海温对太阳活动响应具有空间分布不均匀性特征,显著响应的地区集中在太平洋和南大西洋,显著响应的层次主要在0~200 m.利用响应太阳活动显著区域的海温资料,定义一个响应太阳活动的海温异常指数,研究该指数与同期和滞后1年全球冬夏季降水的相关分布,发现指数高时夏季热带中太平洋降水增多,南北半球中高纬地区降水增加,呈带状分布,南极地区降水显著减少;我国江南东部地区、青藏高原和山东半岛降水减少.冬季热带中部太平洋和东南太平洋地区降水增多,赤道西太平洋降水明显偏少,北极地区降水显著偏多,热带西太平洋和孟加拉湾降水减少,南北两个半球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多;我国华南地区广西和广东西部、海南一带降水增多,东北地区降水减少,青藏高原地区降水显著增加.当海温异常指数低时,情况相反.研究结果表明,海温异常通过影响降水放大了太阳活动的作用.由此推测,在考虑夏季降水的预测问题时,由太阳活动引起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温异常对降水的影响应该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射电通量 海温异常指数 降水 放大作用
下载PDF
近赤道太平洋表层和斜温层海温的变化与ENSO
19
作者 赵其庚 李骥 彭淑英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1998年第1期58-65,共8页
用NMC1982~1993年海洋再分析资料集,分析近赤道太平洋(10°S~10°N)海洋上层(0~400m)温度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分析揭示,上层海温的年际变化比季节变化大。在ENSO年或反ENSO年,由于... 用NMC1982~1993年海洋再分析资料集,分析近赤道太平洋(10°S~10°N)海洋上层(0~400m)温度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分析揭示,上层海温的年际变化比季节变化大。在ENSO年或反ENSO年,由于斜温层深度变化大,斜温层附近的海温异常比海表还大,无论在西太平洋暖水区,还是东太平洋冷水区,斜温层附近温度距平都可达±7°℃以上,而且西太平洋暖水区的最大异常出现在赤道两侧4°~9°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温层 海温距平 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
下载PDF
印度洋和南海海温与长江中下游旱涝 被引量:81
20
作者 张琼 刘平 吴国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92-1006,共15页
作者统计分析了 1 95 8~ 1 999年 4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 5~ 8月旱涝事件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42年中旱涝月出现频次相等 ,但洪涝强度远大于干旱强度。对比分析旱涝月的环流异常和海温异常 (SSTA)发现 ,南海地区SSTA和对流层低层... 作者统计分析了 1 95 8~ 1 999年 4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 5~ 8月旱涝事件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42年中旱涝月出现频次相等 ,但洪涝强度远大于干旱强度。对比分析旱涝月的环流异常和海温异常 (SSTA)发现 ,南海地区SSTA和对流层低层经向风异常均与长江中下游旱涝显著相关 ,尤其正SSTA和涝月的关系更为密切 ,因此南海SSTA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的一个强讯号。进一步分析发现 ,夏季南海SSTA与前春赤道南印度洋SSTA存在显著相关 ,可将其作为预报因子。最后得到的预报思路为 :当前春赤道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 ,则夏季南海海温异常偏暖 ,南海低空出现异常偏南风 ,异常多的水汽向我国南方输送 ,长江中下游地区易涝 ;反之当前春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冷 ,夏季南海海温亦异常偏冷 ,南海低空出现异常偏北风 ,向北输送水汽偏少 ,长江中下游易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南海海温 长江中下游地区 旱涝 海温异常 年际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