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S-222对中华鲟和施氏鲟的麻醉试验 被引量:50
1
作者 陈细华 朱永久 +3 位作者 刘鉴毅 杨德国 杜浩 危起伟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9-42,共4页
以20—100mg/L的MS-222(Tricaine Methanesulphonate)在水温15~25℃条件下对中华鲟(Adpenser sinemis)和施氏鲟(A.schrerwkii)的麻醉效果进行试验,中华鲟或施氏鲟分别达到不同程度的麻醉状态甚至出现死亡。30—40mg/L的MS-22... 以20—100mg/L的MS-222(Tricaine Methanesulphonate)在水温15~25℃条件下对中华鲟(Adpenser sinemis)和施氏鲟(A.schrerwkii)的麻醉效果进行试验,中华鲟或施氏鲟分别达到不同程度的麻醉状态甚至出现死亡。30—40mg/L的MS-222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鱼的活动量明显下降,可保持镇静并维持身体平衡和正常体位,麻醉48h后,在清水中数分钟内可恢复正常游动状态,适合于长途运输。50—100mg/L的MS-222对中华鲟和施氏鲟具有较强的麻醉作用,适合于进行短时间的操作,如捉拿、称重、测量、外科手术、体外标记等。中华鲟和施氏鲟在高剂量MS-222的作用下,在进入生物学死亡阶段前,存在一个临床死亡阶段,这个阶段长达1h左右,在这个阶段,对它们进行“人工呼吸”是行之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施氏鲟 MS-222 麻醉 临床死亡
下载PDF
六种鲟鱼消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1
2
作者 叶继丹 卢彤岩 +2 位作者 刘洪柏 赵吉伟 孙大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90-595,共6页
测定了两个生长阶段 6种鲟鱼幼鱼胃、肠道和肝脏中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幼鲟消化酶活性在两个生长阶段变化不明显。 6种鲟鱼不同消化器官蛋白酶活性以肠道为最高 ,肝脏为最低 ,肝脏中的蛋白酶活性明显低于胃、肠道 (P <0 0... 测定了两个生长阶段 6种鲟鱼幼鱼胃、肠道和肝脏中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幼鲟消化酶活性在两个生长阶段变化不明显。 6种鲟鱼不同消化器官蛋白酶活性以肠道为最高 ,肝脏为最低 ,肝脏中的蛋白酶活性明显低于胃、肠道 (P <0 0 1)。不同消化器官脂肪酶活性 ,以肠道为最高 ,且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胃、肝脏 (P <0 0 1) ,胃中的脂肪酶活性与肝脏中的脂肪酶活性差异不明显 (P >0 0 5 )。不同消化器官淀粉酶活性 ,以肠道为最高 ,且明显高于胃、肝脏 (P <0 0 1)。幼鲟在第一阶段 ,肝脏中没有淀粉酶活性 ,其活性出现在第二阶段 ,且在此生长阶段 ,肝脏中的淀粉酶活性达到胃中的水平 (P >0 0 5 )。对 6种鲟鱼而言 ,除个别存在较大差异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鲟 小体鲟 西伯利亚鲟 俄罗斯鲟 杂交鲟 中华鲟 消化酶活性
下载PDF
达氏鳇、施氏鲟及其杂交种(施氏鲟♂×达氏鳇♀)形态差异与判别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颖 刘晓勇 +1 位作者 曲秋芝 孙大江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7-32,共6页
采用形态学和多变量形态度量方法,对养殖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及其杂交种(大杂交)(达氏鳇(♀)×施氏鲟(♂))的形态差异和判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养殖施氏鲟、达氏鳇及大杂交头部形态差异明显... 采用形态学和多变量形态度量方法,对养殖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及其杂交种(大杂交)(达氏鳇(♀)×施氏鲟(♂))的形态差异和判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养殖施氏鲟、达氏鳇及大杂交头部形态差异明显,口唇形状、吻须形状及长度、鳃盖膜形态差异显著。在7项可数性状中,大杂交胸鳍、侧骨板、腹骨板和鳃耙数偏母本性状(HI>55),臀鳍条数明显地偏父本性状(HI<55),背骨板数偏离双亲性状,背鳍条数为中间性状。可数性状的平均杂交指数为74.97,总体上偏向于母本。可数性状中鳃耙数可作为判断三者所属的指标;(2)单因子方差分析显示,大杂交与施氏鲟有5个比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达氏鳇有4个比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3)聚类分析表明,大杂交与达氏鳇在外观形态上更为近似,二者聚在一枝,然后与施氏鲟聚集;(4)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41.429%、37.809%、7.869%和5.790%,累积贡献率为92.896%,主成分分散图表明大杂交在形态差异上独立于施氏鲟和达氏鳇;(5)采用逐步判别分析获得5个比例性状构建了区分上述三个种的判别函数,判别函数预测分类总体准确率达96.67%,其中对大杂交的判断准确率达100%。研究认为,杂交鲟在形态上较接近于其母本达氏鳇,但可以通过形态判别分析将大杂交与母本达氏鳇和父本施氏鲟进行区分判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氏鳇(Huso dauricus) 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大杂交 形态差异 判别分析
下载PDF
五种鲟鱼线粒体控制区异质性和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巍 朱华 +2 位作者 胡红霞 田照辉 董颖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87-496,共10页
利用保守引物得到5种鲟鱼的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D-loop)全长,长度在795~813bp。序列中包括了CBS(conserved sequence block)和TAS(term ination-associated sequence)区域。利用最大似然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 利用保守引物得到5种鲟鱼的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D-loop)全长,长度在795~813bp。序列中包括了CBS(conserved sequence block)和TAS(term ination-associated sequence)区域。利用最大似然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发育树分成两枝,呈现明显的生物地理分布。分析表明,现有的鳇属鱼类不是单系群起源。5种鲟鱼D-loop序列都存在长度和数目不等串联重复序列,长度在78~82bp之间,重复序列拷贝数在4~6次不等,因此造成了mtDNA广泛的异质性现象。不同种类的重复序列单元十分相似,达氏鳇和史氏鲟重复序列单元相似度为82.93%,西伯利亚鲟和俄罗斯鲟重复序列单元相似度为90.59%。在串联重复序列后是一段不完全重复序列。通过与已有同种的重复序列比对发现不同鲟鱼重复序列相同,不同地理区域相同物种的重复序列可能发生过分子内重组。这些表明重复序列在鲟鱼进化上具有相关意义,推测重复序列可能产生在种分化前,重组发生在种分化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控制区 西伯利亚鲟 史氏鲟 小体鲟 达氏鳇 俄罗斯鲟 重复序列 异质性
下载PDF
人工养殖施氏鲟鱼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被引量:10
5
作者 户业丽 程波 +3 位作者 吕中 钱创建 陈筱 蓝泽桥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7-229,共3页
采用比色法对人工养殖施氏鲟鱼组织中羟脯氨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施氏鲟鱼皮、鳍、肉及肝中羟脯氨酸的含量分别为0.68%、0.301%、0.028%、和0.012%,其中施氏鲟鱼皮组织中羟脯氨酸的含量最高,这与其胶原蛋白含量高一致。
关键词 施氏鲟鱼 羟脯氨酸 比色法 胶原蛋白
原文传递
饥饿和不同饵料对杂交鲟(达氏鳇(♀)×施氏鲟(♂))仔稚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宋聃 张颖 +3 位作者 麦丽坎 刘晓勇 曲秋芝 孙大江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6-81,共6页
研究了饥饿、投喂水丝蚓和人工饲料对杂交鲟(达氏鳇(♀)&#215;施氏鲟(♂))( Huso dauricus (♀)&#215;Acipens-er schrenckii (♂))仔稚鱼生长、存活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饥饿和投喂不同饵料对杂交鲟仔稚鱼的... 研究了饥饿、投喂水丝蚓和人工饲料对杂交鲟(达氏鳇(♀)&#215;施氏鲟(♂))( Huso dauricus (♀)&#215;Acipens-er schrenckii (♂))仔稚鱼生长、存活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饥饿和投喂不同饵料对杂交鲟仔稚鱼的生长、存活、肥满度和消化酶活性影响显著。饥饿条件下,5d后杂交鲟幼鱼生长基本停滞,10d后负生长,与投喂饵料组的生长性能差异显著。消化酶活性方面,0~10 d,饥饿组的胃蛋白酶活性一直低于投喂饵料组,至20 d饥饿组的胃蛋白酶显著高于其它组;各处理组的脂肪酶活性变化规律各不相同,但是饥饿组的脂肪酶活性低于其他两组;各处理的杂交鲟幼鱼淀粉酶活性虽然有起伏波动,但是15 d后饥饿组快速升高并显著高于其他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鲟(Huso dauricus (♀) ×Acipenser schrenckii (♂)) 生长 消化酶活性
下载PDF
4种鲟鱼养殖亲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王巍 朱华 胡红霞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5-111,共7页
近年鲟鱼人工繁殖技术促进了鲟鱼养殖业的发展,但在选育初期未对后备亲鱼进行遗传背景分析,为了抑制种质资源退化和防止近交衰退,繁育场需要对现有后备亲鱼进行遗传背景分析。本文利用线粒体控制区(D-loop)部分序列对4种养殖鲟鱼后备亲... 近年鲟鱼人工繁殖技术促进了鲟鱼养殖业的发展,但在选育初期未对后备亲鱼进行遗传背景分析,为了抑制种质资源退化和防止近交衰退,繁育场需要对现有后备亲鱼进行遗传背景分析。本文利用线粒体控制区(D-loop)部分序列对4种养殖鲟鱼后备亲鱼群体(共120个样本)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种鲟鱼D-loop部分序列长度不同(451~469 bp),种间存在1~18 bp的插入/缺失,种内无插入/缺失位点。每个群体至少包含4个单倍型,序列相似性大于98%。不同单倍型间有4~12个简约信息位点,遗传距离0.002~0.024。核苷酸多样性以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最低(π=0.002),小体鲟(A.ruthenus)最高(π=0.010),单倍型多样性则以俄罗斯鲟(A.gueldenstaedtii)最低(H=0.352),西伯利亚鲟(A.baerii)最高(H=0.706)。通过分析认为,4种鲟鱼后备亲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偏低,建议在利用这4种鲟鱼后备亲鱼进行种质保存和繁殖时要充分注意遗传距离及近交繁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鲟 俄罗斯鲟 小体鲟 史氏鲟 后备亲鱼 线粒体控制区 遗传多样性
原文传递
棕黑锦蛇和赤峰锦蛇是相近种或是亚种关系 被引量:5
8
作者 周正彦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3-286,共4页
在中国的蛇类中,有两个种名(schrenckii与anomala)曾先后被归隶于锦蛇属(Elaphe)。由于此二者体形大小相近,仔蛇的颜色斑纹相似,生活习性相差不大,分布区连续且局部重叠,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同一物种的两个亚种,近年也有人主张它们分别是... 在中国的蛇类中,有两个种名(schrenckii与anomala)曾先后被归隶于锦蛇属(Elaphe)。由于此二者体形大小相近,仔蛇的颜色斑纹相似,生活习性相差不大,分布区连续且局部重叠,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同一物种的两个亚种,近年也有人主张它们分别是两个独立的物种。本文介绍已发表关于二者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半阴茎构造、染色体组型、血清蛋白电泳和血清酯酶同工酶酶谱、分布情况及分类意见。目的是了解对它们的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或问题,提出进一步探索它们分类地位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OMALA schrenckii 形态 生活习性 分布
下载PDF
棕黑锦蛇鳞片特征、脂肪酸和肌肉单糖分析
9
作者 黄笑然 杨文建 +4 位作者 万祥旭 周思宇 周宝丽 孟鑫 金志民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12期141-144,150,共5页
为鉴定棕黑锦蛇(Elaphe schrenckii)鳞片特征,测定蛇油中脂肪酸和肌肉单糖的种类和相对含量,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得到蛇油和肌肉多糖,通过气相色谱仪分析甲酯化的蛇油中脂肪酸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同时,多糖经水解和衍生后通过气相色谱法... 为鉴定棕黑锦蛇(Elaphe schrenckii)鳞片特征,测定蛇油中脂肪酸和肌肉单糖的种类和相对含量,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得到蛇油和肌肉多糖,通过气相色谱仪分析甲酯化的蛇油中脂肪酸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同时,多糖经水解和衍生后通过气相色谱法分析肌肉中单糖的种类和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为2.02,不饱和脂肪酸占比较高,脂肪酸相对含量由大到小依次是油酸(34.200%)、棕榈酸(22.600%)、亚油酸(22.200%)、硬脂酸(5.280%)。肌肉多糖中单糖主要有葡萄糖和葡萄糖醛酸2种,其中葡萄糖占比69.13%,葡萄糖醛酸占比14.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黑锦蛇(Elaphe schrenckii) 鳞片 脂肪酸 单糖
下载PDF
施氏鲟Asnanos1基因序列分析及其在雌雄不同组织中表达 被引量:2
10
作者 肖懿哲 朱友芳 +3 位作者 孙玉龙 张鑫 张子平 王艺磊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7-23,共7页
本研究首先从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性腺转录组中获得nanos1(Asnanos1)基因全长c DNA,并对其序列的准确性和特征分别进行PCR验证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进一步利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Asnanos1基因在雌、雄施氏鲟的性腺、心脏、... 本研究首先从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性腺转录组中获得nanos1(Asnanos1)基因全长c DNA,并对其序列的准确性和特征分别进行PCR验证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进一步利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Asnanos1基因在雌、雄施氏鲟的性腺、心脏、鳃、脑、肾、肝脏、脾脏等组织中的表达量。利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Asnanos1基因在雌、雄施氏鲟的性腺、心脏、鳃、脑、肾、肝脏、脾脏等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显示:Asnanos1的c DNA全长为1 389 bp,其中,5′非编码区(UTR)为414 bp,3′UTR为279 bp,ORF为696 bp。该基因共编码231个氨基酸。Asnanos1基因在施氏鲟除心脏以外的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雌、雄鱼的鳃、脑、肾、肝脏、脾脏等组织中表达量无显著差异,但在卵巢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织(P<0.05)。所得到的结果可为人工培育全雌施氏鲟苗种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nanos1 基因 荧光定量RT-PCR 雌雄个体组织 基因表达
下载PDF
Spatial Ecology of Translocated and Resident Amur Ratsnakes(Elaphe schrenckii) in Two Mountain Valleys of South Korea 被引量:1
11
作者 Jung-Hyun LEE Daesik PARK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SCIE 2011年第4期223-229,共7页
The translocation of snakes has been viewed as a useful tool to augment declining populations and to mitigate human-wildlife conflicts, even though released snakes often exhibit relatively high mortality. We radio-tra... The translocation of snakes has been viewed as a useful tool to augment declining populations and to mitigate human-wildlife conflicts, even though released snakes often exhibit relatively high mortality. We radio-tracked 13 Amur Ratsnakes (Elaphe schrenckii) in the Woraksan National Park in South Korea from July 2008 to May 2009. Two of these snakes were residents, and 11 had been illegally captured in areas remote from the study site and were donated by the park office.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six of the translocated snakes were lost: two were killed by predators, one died of unknown causes, and the radio signals of three of the snakes were lost. In the field, the ratsnakes laid eggs in early August, moved into hibemacula in late November, and moved away from the hibemacula in mid-April. Compared to the resident snakes, five of the translocated snakes traveled approximately 1.3 times farther per week, and the home ranges of the translocated snakes were three to six times larger than those of the resident snakes. In addition, the translocated snakes were found underground more frequently than the resident snakes. The management recommendations resulting from this study will guide biologists and land use managers in making appropriate decisions regarding release sites and the use of gravid females in the translocation of this endangered ratsn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ur Ratsnake conservation Elaphe schrenckii RADIOTELEMETRY TRANSLOCATION
下载PDF
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两种促性腺激素β亚基的原核表达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红霞 贝锦新 +2 位作者 刘晓春 张勇 林浩然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9-92,共4页
采用遗传工程方法,重组表达史氏鲟两种促性腺激素β亚基蛋白。选用原核表达载体pET-22b(+),分别插入史氏鲟GtHⅠ&Ⅱβ亚基成熟肽cDNA序列,构建成C端含有6个组氨酸(6-His)融合蛋白标签的表达质粒;分别转化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DE3)... 采用遗传工程方法,重组表达史氏鲟两种促性腺激素β亚基蛋白。选用原核表达载体pET-22b(+),分别插入史氏鲟GtHⅠ&Ⅱβ亚基成熟肽cDNA序列,构建成C端含有6个组氨酸(6-His)融合蛋白标签的表达质粒;分别转化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DE3)并诱导表达2个基因。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重组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GtHⅠβ亚基大约14 000,GtHⅡβ亚基15 000左右。分别用抗6个组氨酸融合标签的单克隆抗体及兔抗鲟鱼GTH多克隆抗体对2个表达蛋白进行West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重组蛋白表达正确且有较高的免疫活性。GTHⅠβ重组蛋白在2 h就有明显的表达,6 h后随着时间增加表达量不再增加;25℃诱导重组蛋白产量比37℃诱导产量低。获得的重组蛋白质将可用于建立鲟鱼GtH的放射免疫测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促性腺激素 β-亚基 蛋白质 遗传工程
下载PDF
施氏鲟促卵泡激素受体基因cDNA的克隆、表达及调控
13
作者 高雪 韩世成 +3 位作者 马波 吕伟华 王念民 张颖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6-64,共9页
为研究促卵泡激素受体基因(FSHR)在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性腺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分布及调控作用,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RACE技术克隆得到施氏鲟促性腺激素(FSHR)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对其编码氨基酸序列的特征、... 为研究促卵泡激素受体基因(FSHR)在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性腺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分布及调控作用,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RACE技术克隆得到施氏鲟促性腺激素(FSHR)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对其编码氨基酸序列的特征、基因表达及调控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施氏鲟FSHR基因的cDNA全长为2696 bp,编码661个氨基酸,属于含有信号肽、跨膜结构且分泌到细胞外的疏水性蛋白。氨基酸同源性及进化分析表明,施氏鲟与小体鲟(A.ruthenus)FSHR序列一致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PCR结果显示,FSHR mRNA的表达具有广泛性,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性腺、垂体中的表达量较高,显著高于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LHRH-A注射实验显示:不同浓度组中,施氏鲟性腺组织中FSHR mRNA的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相比,1μg/kg组在诱导3 d时性腺组织中FSHR mRNA的表达量达到最高,极显著高于3μg/kg和5μg/kg组。与性腺组织中FSHR mRNA表达模式不同,垂体中FSHR mRNA的表达呈升高后降低趋势,3μg/kg组在注射后第3天达最大值。综上结果表明,LHRH-A可通过调控FSHR的表达参与施氏鲟的早期性腺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促性腺激素(FSHR)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基因表达
下载PDF
施氏鲟胰腺分布的初步研究
14
作者 林可君 祁保民 尚迎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9-52,共4页
通过组织学方法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的胰腺在体内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氏鲟的胰腺弥散分布于肝内、肠道及胃的周围,以肠道周围分布最多;另外脾脏内也有胰腺分布。肝脏前部无胰腺分布,中部分布较多,后部分布较少。
关键词 施氏鲟(Aciperiser schrenckii) 组织学 胰腺分布
下载PDF
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稚鱼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80
15
作者 庄平 李大鹏 +3 位作者 王明学 张征 章龙珍 张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6期735-738,共4页
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养殖密度分别为 0 .2 32、0 .6 6 5、1.34 7和 2 .46 9kg·m-2 的流水环境中 ,各密度组的史氏鲟稚鱼的生长表现为不等速性 ,但生长离散没有加剧 .试验持续 2 8d后 ,各组的生长表现出显... 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养殖密度分别为 0 .2 32、0 .6 6 5、1.34 7和 2 .46 9kg·m-2 的流水环境中 ,各密度组的史氏鲟稚鱼的生长表现为不等速性 ,但生长离散没有加剧 .试验持续 2 8d后 ,各组的生长表现出显著差异 ,生长效率、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都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 ,而饵料转化率和净增重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特定生长率 (SGR)与养殖密度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密度 史氏鲟 稚鱼生长 特定生长率 饲料转化率 人工饲养
下载PDF
光照、水流和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稚鱼摄食、行为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4
16
作者 李大鹏 庄平 +2 位作者 严安生 王明学 章龙珍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4-61,共8页
研究了光照强度和周期,水流速度,养殖密度对史氏鲟摄食、生长和行为的影响。光照周期在一定的照度和时间范围内对史氏鲟稚鱼的摄食和生长没有显著影响。水流和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的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高水流速度和低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的... 研究了光照强度和周期,水流速度,养殖密度对史氏鲟摄食、生长和行为的影响。光照周期在一定的照度和时间范围内对史氏鲟稚鱼的摄食和生长没有显著影响。水流和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的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高水流速度和低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的生长有着积极的影响,生长效率、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都随流速的增大和养殖密度的降低而增大,条件系数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而净增重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各密度组的史氏鲟稚鱼的生长离散没有加剧。在流速为0.06m·s^(-1)和0.18m·s^(-1)范围内,稚鱼的生长效率(GE)与流速(V)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关系式为GE=46.106+142.04V(r=0.5216)。特定生长率(SGR)与养殖密度(SD)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其关系式为SGR=4.9728-0.4914SD(r=-0.6553)。3种环境因子对稚鱼的食欲未有明显影响,但饵料转化率会随养殖密度的增大和流速的降低而显著性增大。史氏鲟稚鱼在照度100~1100lx之间的趋光率为49.55%,无显著的趋光性;当亮区照度在13000lx以上,椎鱼100%避光。处于全黑条件下的稚鱼的体色却普遍变浅,呈灰白色;而另两种光周期条件下的稚鱼体色深黑,全光照条件下的稚鱼体色与自然光周期下的一样。在试验流速范围内,水流刺激还将影响稚鱼的某些行为,在流水环境中稚鱼喜聚集和逆水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照 水流 养殖密度 史氏鲟 稚鱼 摄食 行为 生长
下载PDF
饥饿和补偿生长对史氏鲟幼鱼摄食、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67
17
作者 高露姣 陈立侨 宋兵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9-284,共6页
报道了饥饿和再投喂对史氏鲟幼鱼摄食、生长以及生化组成的影响。22±2℃条件下,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幼鱼白肌的RNA/DNA比值不断减小,体重逐渐下降,后者与同期对照组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饥饿7d,鱼的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 报道了饥饿和再投喂对史氏鲟幼鱼摄食、生长以及生化组成的影响。22±2℃条件下,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幼鱼白肌的RNA/DNA比值不断减小,体重逐渐下降,后者与同期对照组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饥饿7d,鱼的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则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分别在饥饿14d和21d时下降幅度最大,提示史氏鲟幼鱼动用储存物质的顺序依次是糖原、脂肪和蛋白质。而饥饿过程中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则有所上升。恢复投食后,饥饿幼鱼的摄食强度增大,生长加快,其中7d、14d饥饿组幼鱼的RNA/DNA比值达到或接近正常投喂组水平,但21d饥饿组的比值仍明显低于正常投喂组(P<0.05)。恢复投食30d后,7d和14d饥饿组幼鱼体重接近对照组(P>0.05),21d饥饿组的终体重未能赶上对照组(P<0.05),这表明史氏鲟幼鱼的补偿生长随饥饿时间不同而异。试验结束时,各处理组鱼体生化组成与正常投喂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氏鲟 幼鱼 饥饿 再投喂 生长 生化组成 RNA/DNA比值
下载PDF
盐度驯化对史氏鲟鳃Na^+/K^+-ATP酶活力、血清渗透压及离子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61
18
作者 赵峰 庄平 +4 位作者 章龙珍 黄晓荣 田宏杰 张涛 冯广朋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4-449,共6页
对史氏鲟在盐度驯化过程中鳃Na+/K+-ATP酶活力、血清渗透压及血清离子(Na+、K+、Cl-)浓度进行了检测和分析,探讨了史氏鲟驯化过程中血清渗透压调节机制。研究表明:史氏鲟在不同盐度(10、20、25)下经过驯化,鳃Na+/K+-ATP酶活力显著高于... 对史氏鲟在盐度驯化过程中鳃Na+/K+-ATP酶活力、血清渗透压及血清离子(Na+、K+、Cl-)浓度进行了检测和分析,探讨了史氏鲟驯化过程中血清渗透压调节机制。研究表明:史氏鲟在不同盐度(10、20、25)下经过驯化,鳃Na+/K+-ATP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鳃Na+/K+-ATP酶活力(P<0.05),其活力是对照组的2~2.5倍。驯化过程中,3种不同盐度阶段下鳃Na+/K+-ATP酶活力首先表现为下降,随着驯化时间的延长,活力逐渐增加,最后下降并趋于平稳。血清渗透压也随盐度的增加而上升,盐度10时最高,达到(328.77±26.78)mmol.kg-1,此后逐渐下降并稳定在290mmol.kg-1左右,略高于淡水中血清渗透压。不同盐度下,血清渗透压和鳃Na+/K+-ATP酶活力的变化趋势相同。3种不同盐度下史氏鲟血清K+浓度平均值保持在3.00~3.30mmol.L-1之间,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3种盐度下血清Na+和Cl-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盐度的增高而增高,盐度20时达到最高。盐度20以下血清Na+和Cl-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史氏鲟血清渗透压调节可以分为3个阶段:一是应激反应阶段,主要表现为鳃Na+/K+-ATP酶活力受到抑制,陡然下降;二是主动调节阶段,鳃Na+/K+-ATP酶被重新激活,且活力逐渐上升;三是适应阶段,鳃Na+/K+-ATP酶趋于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氏鲟 盐度驯化 Na^+/K^+ -ATP酶 血清离子 渗透压调节
下载PDF
施氏鲟幼鱼的饥饿和补偿生长研究——对消化器官结构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9
19
作者 高露姣 陈立侨 +1 位作者 赵晓勤 庄平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13-419,共7页
在20~24℃饲养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幼鱼主要消化器官结构和酶活性变化的影响。幼鱼分别饥饿0d(对照组)、7d、14d和21d,然后恢复投喂30d。结果表明,饥饿后,消化道管腔变窄,管腔壁变薄,胃和肠的皱褶... 在20~24℃饲养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幼鱼主要消化器官结构和酶活性变化的影响。幼鱼分别饥饿0d(对照组)、7d、14d和21d,然后恢复投喂30d。结果表明,饥饿后,消化道管腔变窄,管腔壁变薄,胃和肠的皱褶减少,变浅,肝脏出现萎缩现象,饥饿组与对照组鱼的比肝重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同时,饥饿组幼鱼的消化道上皮细胞高度下降,腺细胞缩小,肝细胞内脂滴减少。至饥饿后期,肠上皮细胞和肝细胞的线粒体出现肿胀和脊断裂现象,部分肝细胞核仁解体。恢复投喂30d后,除饥饿21d组外,饥饿7d和14d幼鱼的胃、肠和肝脏结构基本恢复至正常状态。饥饿对施氏鲟幼鱼的消化酶活性有明显影响,饥饿7d时,所测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均有明显下降,但随饥饿时间的延长,不同的消化酶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分析结果还表明,胃中淀粉酶和脂肪酶只是对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起初步消化作用,它们对食物的消化作用不如胃蛋白酶重要,肝脏中则始终没检测到淀粉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鲟幼鱼 饥饿 再投喂 消化器官 形态结构 组织结构 消化酶活性
下载PDF
急性盐度胁迫对施氏鲟的皮质醇、代谢反应及渗透调节的影响 被引量:52
20
作者 童燕 陈立侨 +4 位作者 庄平 章龙珍 彭士明 宋超 李二超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9期38-44,共7页
以淡水组为对照,通过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96h的急性盐度(15和22)胁迫试验,研究了幼鱼对水体盐度突变的血浆皮质醇和代谢反应,并探讨了施氏鲟适应环境盐度变化的渗透调节机理。结果表明,盐度胁迫导致幼鱼的血浆... 以淡水组为对照,通过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96h的急性盐度(15和22)胁迫试验,研究了幼鱼对水体盐度突变的血浆皮质醇和代谢反应,并探讨了施氏鲟适应环境盐度变化的渗透调节机理。结果表明,盐度胁迫导致幼鱼的血浆皮质醇、血糖及乳酸浓度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随后各项指标逐渐下降,并分别于24、48、96h时基本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盐度15组的血浆皮质醇、血糖及乳酸浓度分别在胁迫5、24和48h时达峰值,而盐度22组则分别在0.5、24和24h时即达峰值,且胁迫后0.5h时的皮质醇浓度、12h时的血糖及12~48h时的乳酸浓度均显著高于盐度15处理组(P〈0.05);各处理组的Na^+浓度随着盐度的升高及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而Cl^-浓度在15和22盐度组中匀先升高后降低,血浆K^+浓度在盐度组(15和22)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突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并在24h达最大值,胁迫12h和24h时22盐度组幼鱼血浆渗透压的浓度显著高于15盐度组(P〈0.05)。15和22盐度组的Na^+/K^+-ATP酶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12h时达最高值,随后下降,但在12~96h内均处于较高的水平,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盐度突变可在第一时间内导致施氏鲟血浆皮质醇浓度显著升高,而血糖及乳酸的变化则明显滞后于皮质醇的变化,且通过对幼鱼血浆中皮质醇、血糖及乳酸浓度变化的分析,发现通过机体的生理调整,至96h时施氏鲟幼鱼对水体盐度突变有了较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鲟 盐度胁迫 皮质醇 代谢 渗透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