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三百年”历史叙事:民国学者的清史书写
1
作者 李文昌 林存阳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7-156,共10页
“近三百年”是民国学者在清史书写中使用较多的一种固定表达,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叙事模式。梁启超先生最先对“近三百年”进行历史界定,赋予其反对封建史观、倡导思想解放、服务社会现实等内涵,试图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提供... “近三百年”是民国学者在清史书写中使用较多的一种固定表达,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叙事模式。梁启超先生最先对“近三百年”进行历史界定,赋予其反对封建史观、倡导思想解放、服务社会现实等内涵,试图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深刻影响了民国时期的清史书写,是这一叙事模式的实际开创者和推动者。“近三百年”历史叙事广泛出现在当时的学术、政治、外交、宗教等诸多研究领域,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史学解释体系,标志着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近三百年”叙事模式的产生,不仅受到近代西方文化强势输入及中西文化论争的影响,而且与清季民初兴起的“反满”思潮有很大关系。“近三百年”本身包含着清代历史的“前因”和“后果”,将有清一代的兴衰史迹、思想变迁拉伸、拓宽,追源竟流,消弭了朝代更迭造成的历史隔阂,较为清晰地展现了清代历史发生、发展、兴盛、衰亡的完整图景,这比以“断代”叙事脉络更为清晰。“近三百年”叙事模式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反对封建史观,以“时段”理论冲击了传统的“断代”叙事,强调整体研究的方法,更加注重以史经世,反映了当时学者思考和解决中国社会历史诸问题的一种方式,代表的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观。这一叙事模式虽受西方文化影响而产生,但转而以中国历史为本位,以历史主动精神反思中国学术、政治与社会,是对清史研究范式的新探索,为当代清史书写提供了理论借鉴。需要指出的是,“近三百年”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当代学者在使用“近三百年”论述清代历史时,有必要对其时间断限、研究范围、理论内涵等进行重新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三百年 清史书写 梁启超 民国学者
下载PDF
马赫与民国时期中国学人的科学论(上)
2
作者 李醒民 《哲学分析》 2023年第4期165-179,199,共16页
马赫的科学论论著风靡世界,为民国时期的学界所知悉。民国学人对马赫的学术贡献和哲学思想评价很高,对其科学论思想推崇最多的非思维经济原理莫属。此外,他们对于马赫的科学批判、因果律或因果性、科学摹写或科学描述思想也比较关注。
关键词 马赫 民国学人 科学论 科学批判 思维经济 因果性
下载PDF
民国学者的七绝体式批评及其方法论意义——以冯振、胡小石为中心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江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3-38,共16页
体式探讨是民国学者七绝研究的两个重心之一,其代表性著作为冯振《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和胡小石《唐人七绝诗论》。前者以诗中对诗意组织有重要作用的"特征字"为标准并兼顾诗句之间的意义类型,分析所选诗作为五十六种;后者则... 体式探讨是民国学者七绝研究的两个重心之一,其代表性著作为冯振《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和胡小石《唐人七绝诗论》。前者以诗中对诗意组织有重要作用的"特征字"为标准并兼顾诗句之间的意义类型,分析所选诗作为五十六种;后者则首次提出"勾勒字"的概念,以"勾勒字"与诗中的时空变换特征为标准,结合创作实际,分析七绝结构类型为"正格"十七种和"变格"一种。从诗学史的角度看,冯、胡二著是对古代诗学中分格总结诗歌篇章结构与总结诗中用字两种理论体式的革命性综合,冯著根植传统,胡著则更具时代性特征。在"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中,冯著采用传统的诗学论著体例,"以归纳之方法,阐七绝之结构";胡著则部分借用"外来的意念"来"照清楚"七绝体式结构,殊途同归,皆成楷模。这启发我们:研究中国的学术问题,固然需要"外来的意念"之启发,但更重要的是以比较的方法与眼光,"把中国还给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学者 七言绝句 冯振 胡小石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 《唐人七绝诗论》
下载PDF
民国期刊所见学人对西南土司问题的探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浩浩 王振刚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74-81,共8页
中国历代王朝致力于缔造“大一统”的盛世,其为了整合边疆民族地区必然要采取因俗而治的治边政策。土司制度兴起于元代,在中国西南地区广泛存在。近代以来,列强扰边,内部动乱。与此同时,西方思潮的涌入,报刊业发展的繁荣促进民国的学术... 中国历代王朝致力于缔造“大一统”的盛世,其为了整合边疆民族地区必然要采取因俗而治的治边政策。土司制度兴起于元代,在中国西南地区广泛存在。近代以来,列强扰边,内部动乱。与此同时,西方思潮的涌入,报刊业发展的繁荣促进民国的学术研究。土司问题关乎国家边疆稳定和政治革新,备受民国学人关注。因此许多学人纷纷于期刊杂志上发表研究西南土司制度、土司沿革、土司的主要特征等相关问题的文章,并展开对土司制度存废以及改土归流路径的争论。这些关于土司问题的研究虽存在瑕疵,但是有学术开创之功,为此后学者的土司研究提供了一些资料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期刊 民国学人 西南土司
下载PDF
民国学人专题数据库构建及其学术特征分析——学术共同体视角 被引量:1
5
作者 余华 姚占雷 许鑫 《图书情报工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8-49,共12页
[目的/意义]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学术发展活跃期,现阶段有不少民国文献数据库,但都是些面向主题的专题库,而民国学人专题数据库是把基于领域面向主题的数据库升级为以人作为维度的专题数据库,体现出学术交流的特点。[方法/过程]... [目的/意义]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学术发展活跃期,现阶段有不少民国文献数据库,但都是些面向主题的专题库,而民国学人专题数据库是把基于领域面向主题的数据库升级为以人作为维度的专题数据库,体现出学术交流的特点。[方法/过程]从数据库整体框架、功能设计与实现方面介绍民国学人专题数据库,依托民国学人专题数据库,依次从学者组织机构、学术成果合著与引证行为等多维度揭示民国时期学术共同体的特点,最后引入时序分析方法,探究学者的科研行为随时间的变化特点。[结果/结论]实证表明,民国时期的学术共同体的变迁受外部政治氛围和内部组织流变影响,而通过对引入时序的学者合著与引证关系的梳理,发现学者对民国时期的学术研究热情持续增进,另外民国期间的学者倾向独立创作,民国之后的学者的合著行为才逐渐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民国学人 专题数据库 学术共同体
原文传递
旅行救国:民国学人对旅行事业的现代性话语构建——从《旅行杂志》的视角评说 被引量:1
6
作者 周博 韩宾娜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7-184,共8页
"旅行"之于民国以降的中国而言是一项现代性事业。"旅行事业""游览产业"的概念在20世纪上半叶被纳入民国学人的国家现代性视域,他们对发展旅行事业之价值的探讨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增加外汇收入和发展地方... "旅行"之于民国以降的中国而言是一项现代性事业。"旅行事业""游览产业"的概念在20世纪上半叶被纳入民国学人的国家现代性视域,他们对发展旅行事业之价值的探讨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增加外汇收入和发展地方经济;利于人之交谊及中国文化之推广;以国交亲善谋国际地位之提升;以旅行教育培养爱国热忱。究其原因,上述探讨是民国学人在抵御外辱和构建民族国家的双重政治话语下,挽救经济国难、重塑国际形象进而"获取近代国家资格"的一种现代性诉求,其话语构建之目标在于以旅行事业助成中国向现代国家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行杂志》 民国学人 旅行事业 国家现代性
下载PDF
民国学人的学术史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皮学军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6-151,共6页
民国时期,我国学术史研究的范式和领域较之清代大有扩展,既出现了梁启超、钱穆等学术史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成果。民国时期是我国学术史研究的承前启后、贯通中西的重要阶段。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学术史研究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总结... 民国时期,我国学术史研究的范式和领域较之清代大有扩展,既出现了梁启超、钱穆等学术史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成果。民国时期是我国学术史研究的承前启后、贯通中西的重要阶段。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学术史研究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总结民国时期学术史研究的得失,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弘扬学术史研究的优良传统和促进新时代学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学人 学术史研究
下载PDF
民国学人对职教师资问题的反思与理想诉求
8
作者 王延强 卢晶 杨赛荣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55-59,共5页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民国学人指出当时的职教师资存在三大问题:没有专门培养机关,导致师资紧缺;缺乏在职培训,致使教学效能不高;生存环境差,留不住人才。为解决这些问题,民国学人提出改革师范教育制度,培养合格职教师资;改革领导体制,...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民国学人指出当时的职教师资存在三大问题:没有专门培养机关,导致师资紧缺;缺乏在职培训,致使教学效能不高;生存环境差,留不住人才。为解决这些问题,民国学人提出改革师范教育制度,培养合格职教师资;改革领导体制,促进职校运行专业化;加强在职培训,提高职教师资素养;改善生存环境,为职教师资提供发展空间等建议。民国学人对职教师资问题的探索与思考不仅推进了当时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亦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学人 职业学校 师资问题 理想诉求
下载PDF
民国学人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反思与理想构建
9
作者 王延强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9-63,共5页
通过调查,民国学人认为当时的农业职业教育存在诸多严重问题,研究缺乏、理论导向不明确,课程设置、教材、教法等不适合实际需要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明确办学目的、改革课程设置、规范教材编写、严格训练师资、改... 通过调查,民国学人认为当时的农业职业教育存在诸多严重问题,研究缺乏、理论导向不明确,课程设置、教材、教法等不适合实际需要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明确办学目的、改革课程设置、规范教材编写、严格训练师资、改善教学方法、扩大农业职教影响、增加经费投入等建议,力图构建理想的农业职业教育蓝图,以发挥职业教育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其设想虽然在当时并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但也可为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学人 农业职业教育 理想构建
下载PDF
坚守与突围:民国学者关于大学训育的论争及其影响
10
作者 孔晓明 周川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3-120,共8页
民国学者对于大学训育的论争源于训育思想的传入、国民政府对于大学训育的重视与实施、大学训育制度实施中出现的诸多困难与问题等因素。论争主要围绕大学要不要实施训育、大学训育要不要进行革新、大学训育要不要实施训教合一等三个方... 民国学者对于大学训育的论争源于训育思想的传入、国民政府对于大学训育的重视与实施、大学训育制度实施中出现的诸多困难与问题等因素。论争主要围绕大学要不要实施训育、大学训育要不要进行革新、大学训育要不要实施训教合一等三个方面展开。论争的焦点是选择坚守还是摒弃大学训育制度;选择固守还是从大学训育进行突围。论争的影响主要有注重对于中国近代大学训育现实问题的研究与批判、促进中国近代大学训育的横向比较研究,从而在理论上推动了大学训育的发展,在实践上促进了大学训育制度的实施与训育工作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学者 训育 大学训育制度 论争 影响
下载PDF
民国时期《谷梁传》研究的特色
11
作者 文廷海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4-109,共6页
民国时期,杜钢百、蒋元庆、张西堂、李源澄、戴增元等学者围绕《谷梁传》的作者、师承、真伪、义例等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杜钢百否定宋代学者“谷梁氏”为“姜字切韵脚”的“姜姓假托”说,推定“谷梁”应为“卜商(或孔商)之转音”,《... 民国时期,杜钢百、蒋元庆、张西堂、李源澄、戴增元等学者围绕《谷梁传》的作者、师承、真伪、义例等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杜钢百否定宋代学者“谷梁氏”为“姜字切韵脚”的“姜姓假托”说,推定“谷梁”应为“卜商(或孔商)之转音”,《谷梁传》作者为卜商(子夏)。蒋元庆、戴增元不仅否定前说,还否认谷梁氏“受经于子夏”,应是“源出子夏之门人”。张西堂从体例、文辞、义理三个方面,将《谷梁传》与《公羊传》进行比较,认为《谷梁传》非《春秋》真传,否定《谷梁传》传经;李源澄则肯定《谷梁传》解经义例的独特价值。民国学者研究《谷梁传》,强调依靠史料证据解决问题,反对前代学者悬揣、意度及捕风捉影等治学弊端,体现了历史主义特色,具有现代学术典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学者 《谷梁传》 义例
下载PDF
民国学人关于中小学图书馆的论述及其当代启示
12
作者 姜晗 《图书馆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60,共9页
民国时期(1912—1949),中小学图书馆伴随教育的现代化和图书馆事业的兴盛而产生、发展。许多民国学人注意到了中小学图书馆的重要性及中小学图书馆实践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并对其展开了论述。民国时期多有质疑中小学是否需要图书馆的声音... 民国时期(1912—1949),中小学图书馆伴随教育的现代化和图书馆事业的兴盛而产生、发展。许多民国学人注意到了中小学图书馆的重要性及中小学图书馆实践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并对其展开了论述。民国时期多有质疑中小学是否需要图书馆的声音,对此,民国学人从教育与图书馆、中小学校与图书馆、学校师生与图书馆3个方面展开,一一论证了创设中小学图书馆的必要性。面对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中的经费、建筑设备、组织、图书、服务与阅读指导问题,民国学人从现实出发论述了各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文章梳理、归纳民国学人论述中的观点、经验、建议,从中发现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并阐发对当代中小学图书馆发展的启示及对其建设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图书馆 民国时期 民国学人 中小学校
下载PDF
民国学者应用、整理和研究《清实录》初探 被引量:2
13
作者 谢贵安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6-146,共11页
民国时期,抱持不同立场的清史馆、文献馆、史语所和北大的学者们,怀着不同的目的,对清朝的历史及其文献《清实录》等予以密切关注、应用、整理和研究。作为清遗民的清史馆馆员及伪满学者罗振玉等,采用《清实录》史料编纂《清史稿》,或... 民国时期,抱持不同立场的清史馆、文献馆、史语所和北大的学者们,怀着不同的目的,对清朝的历史及其文献《清实录》等予以密切关注、应用、整理和研究。作为清遗民的清史馆馆员及伪满学者罗振玉等,采用《清实录》史料编纂《清史稿》,或直接整理该实录早期版本,以达到为旧朝存史的目的。与清遗民相反的是北京大学教授孟森这样的共和派史家,对清廷篡改和修饰《清实录》的行为表达了强烈不满和激烈批评,同时又广泛应用其中可信的史料从事清史研究工作。持中立立场的是信奉科学观念和近代学术方法的史语所徐中舒和故宫博物院的年轻学者方甦生、单士元等,他们对《清实录》的改修和价值,通过实证给予客观的评价。尽管立场和方法各异,但民国学者们一般都比较认真和敬业,使《清实录》的研究一开始就步上较高的台阶,为以后的整理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学者 《清实录》 机构 史学
下载PDF
论民国学者对墨家“兼爱”的阐释--以儒墨关系为中心
14
作者 丁四新 吴晓欣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2-40,共9页
清代乾嘉以来,墨学逐渐走上复兴之路。民国时期,墨子及其学说,尤其是"兼爱"一义成为学者热衷议论的话题。在这一时期,对于"兼爱"的各种讨论基本上以回应孟子的批评为出发点:学者或突出墨家对"孝"的重视,... 清代乾嘉以来,墨学逐渐走上复兴之路。民国时期,墨子及其学说,尤其是"兼爱"一义成为学者热衷议论的话题。在这一时期,对于"兼爱"的各种讨论基本上以回应孟子的批评为出发点:学者或突出墨家对"孝"的重视,力证"兼爱"与"无父"这一标签没有关联;或将"兼爱"视为批判专制和救亡图存的重要手段;或继承孟子的立场,对"兼爱"予以猛烈抨击。此外,个别学者在赞同孟子批评的基础上将批判的矛头着重指向了墨家后学。通过这些梳理和论述,我们可以把握民国学者对儒家、儒学及对儒墨关系的基本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学者 墨家 兼爱 孟子 儒墨关系
下载PDF
民国前期的学人与雁荡山——以1912-1937年为叙述时段
15
作者 张洁 赵颖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101-108,共8页
"雁荡山"因"山奇峰异,水多瀑曲"而"天下奇秀",致使文人墨客纷纷趋游。从时间上看,雁荡山旅游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进入民国以后,虽人迹减少,但仍有大批学人走进雁荡山,不仅给雁荡山留下了众多文化遗产,而... "雁荡山"因"山奇峰异,水多瀑曲"而"天下奇秀",致使文人墨客纷纷趋游。从时间上看,雁荡山旅游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进入民国以后,虽人迹减少,但仍有大批学人走进雁荡山,不仅给雁荡山留下了众多文化遗产,而且给雁荡山带来巨大影响:扩大了雁荡山的知名度;增添了雁荡山的人文景观;记存了雁荡山的原始风貌;促进了雁荡山的规划开发;揭开了雁荡山学人群体游序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学人 雁荡山旅游 学人群体游
下载PDF
民国回族学者汉译伊斯兰教经典的探讨与实践
16
作者 钟银梅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3-68,共6页
民国时期,回族学者就伊斯兰教经典汉译问题进行了多角度探讨,同时也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汉译《古兰经》、“圣训”等伊斯兰教经典的实践尝试,从而开创出汉语通译阿拉伯文经典的全新局面。此举意义深远,它不仅将回族社会明清以来的汉文译著... 民国时期,回族学者就伊斯兰教经典汉译问题进行了多角度探讨,同时也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汉译《古兰经》、“圣训”等伊斯兰教经典的实践尝试,从而开创出汉语通译阿拉伯文经典的全新局面。此举意义深远,它不仅将回族社会明清以来的汉文译著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而且也大大推进了伊斯兰文化的本土化和伊斯兰教的中国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学者 伊斯兰教经典 汉译
原文传递
20世纪30年代学人对康藏教育研究之考察——以《康藏前锋》为中心
17
作者 王伟光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136-142,共7页
《康藏前锋》是20世纪30年代重要的藏学期刊,刊载了当时学人对于康藏地区教育研究的大量学术性文章,内容涉及康藏地区的教育现状、方针、政策以及师资教育、学校教育、宗教教育、社会教育等。学人们针砭时弊,结合康藏地区的环境,提出了... 《康藏前锋》是20世纪30年代重要的藏学期刊,刊载了当时学人对于康藏地区教育研究的大量学术性文章,内容涉及康藏地区的教育现状、方针、政策以及师资教育、学校教育、宗教教育、社会教育等。学人们针砭时弊,结合康藏地区的环境,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理念,对国民政府整治康藏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藏前锋》 民国学人 康藏教育
下载PDF
赵意空其人其学
18
作者 郝岳才 《史志学刊》 2017年第6期43-52,共10页
赵意空是科甲出身的清末县令,宦海沉浮八载,历任六县,辛亥革命中几乎殉清;他也是民国间山西诗、书、画、印、医、学等各界不可或缺的人物。对其一生,特别是清亡后寓晋26年间治学、教学,乃至悬壶济世等多角度的研究,不仅可以弥补晚清&qu... 赵意空是科甲出身的清末县令,宦海沉浮八载,历任六县,辛亥革命中几乎殉清;他也是民国间山西诗、书、画、印、医、学等各界不可或缺的人物。对其一生,特别是清亡后寓晋26年间治学、教学,乃至悬壶济世等多角度的研究,不仅可以弥补晚清"士大夫"阶层思想转型研究之不足,而且对于研究民国山西文化历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遗民 民国学人 赵意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