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何处是吾乡——《梁格庄会葬图》中的文士与画家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涛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5-108,共14页
清末民初鼎革之际,社会体制发生深刻裂变。在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中,身负新旧之学的文人大多需要重新寻找自我的身份定位,而其定位的路径与形式则因人而异。余绍宋即属其中典型。他自幼秉承中国传统教育,又曾负笈东洋... 清末民初鼎革之际,社会体制发生深刻裂变。在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中,身负新旧之学的文人大多需要重新寻找自我的身份定位,而其定位的路径与形式则因人而异。余绍宋即属其中典型。他自幼秉承中国传统教育,又曾负笈东洋饱受西学熏陶,入民国后出任司法部公职。余绍宋雅好丹青赏鉴,与当时活跃于京华的文人学者多有交往。他曾任司法部高官,组织宣南画社经年有余,可谓博学通才。余绍宋于1920年为纪念其表伯梁鼎芬过世所绘《梁格庄会葬图》,表面看也许只具纯粹纪事意义,但是深究画面内涵与题跋内容、题跋者身份,结合其公余生活整体审视,可以推测,这幅画作背后其实隐含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动机与心理诉求。余绍宋所衷心期许的是中国传统文士身份,他的精神世界更多地倾心于传统文人天地。他用《梁格庄会葬图》为逝去的古典时代奏响了一曲挽歌,也为自我的身份认同与价值重塑,编织了一张专属于传统文士天地的意义之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绍宋 梁格庄会葬图 文士 身份
原文传递
艺术、政治与仪式——再探中国古代“蚕织”图像的传播与社会功能
2
作者 尹鹏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2,共8页
“蚕织”图像,指涉及蚕织劳作活动的图形和影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此类图像主要存在于工艺美术与绘画领域。本文以宋代“蚕织”图像所涉及的三类绘画主题—“豳风图”“耕织图”和“蚕织图”诞生的历史背景与受众群体为切入点,对以往... “蚕织”图像,指涉及蚕织劳作活动的图形和影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此类图像主要存在于工艺美术与绘画领域。本文以宋代“蚕织”图像所涉及的三类绘画主题—“豳风图”“耕织图”和“蚕织图”诞生的历史背景与受众群体为切入点,对以往该领域研究中有关此类图像社会功能的观点,进行了重新思考。文中对“蚕织”图像的不同受众群体在该图像传播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特别关注他们所起的作用与其自身社会分工间的联系,由此梳理出该图像在不同社会阶层间完整的传播链条,并讨论了这一传播链条对中国古代农业社会治理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织”图像 士大夫 传播途径 社会功能 身份共识
下载PDF
“文”“儒”之变:宋濂的身份重建与元明之际的士风转移
3
作者 崔振鹏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112,共11页
元明易代之际,士人群体的社会地位及自我认知发生剧变,宋濂是身处其中并推动潮流的关键人物。元末仕路难行,士人多栖身于“文人”之列,宋濂早年亦有攻习和创作古文辞的长期经历。但随着对理学的深度接受,宋濂的自我期许由“文人”转向... 元明易代之际,士人群体的社会地位及自我认知发生剧变,宋濂是身处其中并推动潮流的关键人物。元末仕路难行,士人多栖身于“文人”之列,宋濂早年亦有攻习和创作古文辞的长期经历。但随着对理学的深度接受,宋濂的自我期许由“文人”转向“儒者”,他以自我书写等方式推动自身转型,以一介布衣标举“真儒”理想,力图重新揭橥士人的身份价值。逮乎明初,宋濂已出仕并以“儒宗”形象示人,其积极参与新朝礼乐教化,劝导士人不务文辞而明体适用,推动了一代士风转移。宋濂之所以成为有明“开国文臣之首”,与其对士人身份的根本思考与长期实践有关,这改变了“流而为文人”的学术史趋势,也启发了易代之后士林的身份自觉与文化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濂 士人身份 易代 自我书写 理学
下载PDF
ORCID的现状、风险与对策 被引量:3
4
作者 窦天芳 张书华 张蓓 《数字图书馆论坛》 CSSCI 2022年第2期47-52,共6页
ORCID是全球学者唯一标识。本文通过系统调研阐述ORCID的发展现状及运营机制,深入分析ORCID的数据采集机制和数据共享规则。同时结合翔实数据评估ORCID对学术领域的影响及其带来的数据垄断风险,最后提出我国加强学者身份标识建设的对策... ORCID是全球学者唯一标识。本文通过系统调研阐述ORCID的发展现状及运营机制,深入分析ORCID的数据采集机制和数据共享规则。同时结合翔实数据评估ORCID对学术领域的影响及其带来的数据垄断风险,最后提出我国加强学者身份标识建设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CID 学者身份 姓名拼写歧义 数据垄断 数据共享 风险
下载PDF
文人与文学:汉唐时期的文学阐释与文人的自我理解 被引量:1
5
作者 郑伟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9-158,238,共11页
汉魏至唐代,古代文人群体的崛起伴随着身份上的焦虑,文人的自我概念也处在不断调整之中。从东汉王充首倡“著作者”的文人观念,到魏晋六朝通过建构审美自律和文人趣味的方式来确立文人的身份认同,再到初唐官方经学给出文人士大夫处在社... 汉魏至唐代,古代文人群体的崛起伴随着身份上的焦虑,文人的自我概念也处在不断调整之中。从东汉王充首倡“著作者”的文人观念,到魏晋六朝通过建构审美自律和文人趣味的方式来确立文人的身份认同,再到初唐官方经学给出文人士大夫处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与角色,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人的自我概念与他们的文学理解之间构成了相互选择、相互建构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一般心理结构,由此也给出了后世学者思考文学问题的基本框架。虽说古代文人从来都追求个体心灵的完满自足,甚至陷溺于审美主义、道德境界和知识趣味的受用之中不能自拔,但是从大历史观的视野来看,文人士大夫的心理诉求在经历了充分个体化的实现之后,最终还是要面向社会政治落实其存在基础。汉唐时期文人身份的自我调整所体现的就是这种发展趋向,在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 著作者 士大夫 身份认同 《毛诗正义》
原文传递
晚明以降戏曲活动中士人与伶人角色的融合与转换 被引量:2
6
作者 杨金柱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68-77,共10页
晚明以降,伴随士人家庭戏班与梨园盛况的兴起,戏曲活动参与主体——士人与伶人之间的关系较前代更为复杂。这一时期,许多有过科举或仕进经历的士人群体不仅在剧本创作上苦心孤诣,在教习声乐、参与搬演中如切如磋、取长补短,而且在有意... 晚明以降,伴随士人家庭戏班与梨园盛况的兴起,戏曲活动参与主体——士人与伶人之间的关系较前代更为复杂。这一时期,许多有过科举或仕进经历的士人群体不仅在剧本创作上苦心孤诣,在教习声乐、参与搬演中如切如磋、取长补短,而且在有意无意之间打破士与伶的传统界限,部分文士以伶人装扮“登场客串”。明清之际,一些文士在科举不顺或是家道中落后,从最初兴致驱动下的“登场客串”到“下海串戏”,再发展到被迫入籍戏班“以曲谋生”,有的文士从行为到心态都走向了优伶之列。与此同时,部分伶人则在学习交流中主动向士人靠拢,不仅在文化艺术上不断提升,清代中期,有的甚至直接通过冒籍科考、脱籍纳捐等方式,从身份与地位上完成了从“伶”到“士”的跨越与突破。在明清鼎革之际和晚清时期,部分伶人还展现出不输于士人的凌云气节。士伶关系出现一定程度上的角色融合与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戏曲 士人 伶人 角色 身份 融合 转换
下载PDF
The Scholar's Robe: Materi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Power in Early Modern China
7
作者 Minghui Hu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2016年第3期339-375,共37页
This essay explores the history of the scholar's robe as a nexus of materi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power. It focuses on the controversial garment --called ren 衽-found pervasively in the Confucian canon and confirmed... This essay explores the history of the scholar's robe as a nexus of materi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power. It focuses on the controversial garment --called ren 衽-found pervasively in the Confucian canon and confirmed in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But for hundreds of years there have been disagreements and changes concerning which specific term is identified with which part of the robe, especially involving the use of ren in the scholar's robe. The bulk of my analysis deals with two prominent scholars' monographs on the robe: Huang Zongxi's Investigation of the Robe (Shenyi kao) and Jiang Yong's pointed rebuttal titled Mistakes in "Investigation of the R obe" ( Shenyi kao wu). The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configurations of both works are analyzed in depth in order to contrast two op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Chinese superiority versus cosmopolitan universal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olar's robe long garment Huang Zongxi Jiang Yong cultural identity
原文传递
北朝士人的“士”身份认同与文学书写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柳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42-49,共8页
与北朝胡族统治者不断寻找其入主中原的合法性依据一样,北朝士人在面对他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时,也在寻找自己出处的合法性依据。在此过程中,北朝士人对其“士”身份的认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北朝士人认同异民族统治,并出仕异民族政... 与北朝胡族统治者不断寻找其入主中原的合法性依据一样,北朝士人在面对他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时,也在寻找自己出处的合法性依据。在此过程中,北朝士人对其“士”身份的认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北朝士人认同异民族统治,并出仕异民族政权的合法性支撑。这都深刻影响到了北朝包括墓志在内的文学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 士大夫 身份认同 异民族统治 北朝文学
下载PDF
文化身份与文化心理的对立统一:闻一多从诗人到学者的嬗变 被引量:1
9
作者 顾金春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9-184,共6页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闻一多基本上停止了诗歌创作,兴趣转向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学术研究,经历了从诗人到学者的文化身份转变过程。这次文化身份转变具有特殊的意义,表面上看,诗人与学者的文化身份是对立的,但其内在文化心理却没有发生本质...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闻一多基本上停止了诗歌创作,兴趣转向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学术研究,经历了从诗人到学者的文化身份转变过程。这次文化身份转变具有特殊的意义,表面上看,诗人与学者的文化身份是对立的,但其内在文化心理却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存在统一性。换句话说,闻一多的文化心理是统一的,一以贯之的,改变的只是表达的方式和载体而已。反映在其学术研究中,无论是研究对象、研究的内在精神、研究方法还是研究的语言表达方面,都与诗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诗人与学者两种文化身份的融合与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诗人 学者 文化身份 文化心理 对立统一
原文传递
士大夫身份意识与汪琬墓志铭的书写策略
10
作者 郭英德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4-181,共8页
清前期著名古文家汪琬继承唐宋以降的文化传统,着力讲求墓志铭的书写策略,借以鲜明地表达他所理解的士大夫群体的观念、情感、理想和趣味。汪琬的墓志铭书写特意强调撰写者“文学蔚蔚”的文化身份,强烈表达撰写者“以其风声说人”的情... 清前期著名古文家汪琬继承唐宋以降的文化传统,着力讲求墓志铭的书写策略,借以鲜明地表达他所理解的士大夫群体的观念、情感、理想和趣味。汪琬的墓志铭书写特意强调撰写者“文学蔚蔚”的文化身份,强烈表达撰写者“以其风声说人”的情感旨趣,自觉行使撰写者“自重特立”的话语权力,力图塑造一种独具风貌的“在野”士大夫形象。这一书写策略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既受制于、也强化着汪琬的士大夫身份意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琬 墓志铭 士大夫 身份意识 书写策略
下载PDF
从“蛮裔”到“神州”——论宋代岭南社会文化的转型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廷林 《地域文化研究》 2019年第2期28-37,153,共11页
宋代是岭南社会文化发展的关键转型期。唐宋以前,军事征伐与经济掠夺是国家管控岭南的主要措施和目的。宋代国家治理岭南的理念与方式有很大转变,持续推进文教教化,推动岭南文教空前发展,消弭岭南文化与中原文明间的差异。岭南读书人群... 宋代是岭南社会文化发展的关键转型期。唐宋以前,军事征伐与经济掠夺是国家管控岭南的主要措施和目的。宋代国家治理岭南的理念与方式有很大转变,持续推进文教教化,推动岭南文教空前发展,消弭岭南文化与中原文明间的差异。岭南读书人群体渐趋壮大,士人阶层作为新的社会阶层开始形成,对促进礼乐文明在岭南的传播和文化认同起到关键作用。这一转型奠定了后世岭南文化产生全国性影响的基础,对岭南社会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 文教教化 士人阶层 文化认同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艺术体制的主要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童强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9-136,共8页
艺术体制是艺术生产的社会条件,本文探讨了中国传统时代艺术体制的三大特征:一是古代艺术家是传统工匠与士大夫两种身份的有机结合;二是科举制度塑造了士大夫群体,书画艺术作为精神世界的寄托,构成士大夫特有的生活方式,诗书画印的结合... 艺术体制是艺术生产的社会条件,本文探讨了中国传统时代艺术体制的三大特征:一是古代艺术家是传统工匠与士大夫两种身份的有机结合;二是科举制度塑造了士大夫群体,书画艺术作为精神世界的寄托,构成士大夫特有的生活方式,诗书画印的结合形式直接与士大夫的生活形态相关;三是艺术家的声望序列与官员等级序列本是各自评价的,但艺术家声望经常借重官员的地位与影响。艺术体制的研究表明了传统艺术的创作与当时的社会体制特别是权力体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大夫 科举 身份 权力结构 艺术声望
原文传递
魏晋南朝的棋品等级与士族政治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鑫 《古代文明》 CSSCI 2017年第1期71-83,共13页
棋品制的出现与汉魏以降围棋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魏晋名士将围棋作为展现自身独特的文化风貌的手段,因而围棋得以作为魏晋风度外化的物质载体而流行。作为一种等级序列,棋品在外在形式上模仿了王朝实行的九品官品制度。从现有材料来看... 棋品制的出现与汉魏以降围棋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魏晋名士将围棋作为展现自身独特的文化风貌的手段,因而围棋得以作为魏晋风度外化的物质载体而流行。作为一种等级序列,棋品在外在形式上模仿了王朝实行的九品官品制度。从现有材料来看,棋品制产生的时间应该是在东晋,认为棋品形成于曹魏的观点并无充分的依据。东晋南朝时期,棋品的评定主体经历了"个人—官方机构—皇帝"的变迁,这与人物品评的演进趋势相一致。南朝时期棋品等文化等级评定的盛行体现了门阀士族在政治上受到打击后力图在文化领域建立独立于政治秩序的文化等级秩序的努力。而棋品评定主体的变化则显示皇权已经将文化这一士族传统的优势领域纳入到了自己的控制之下,即政治秩序与文化秩序在很大程度上重合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棋品 魏晋南朝 士族 皇权
下载PDF
“士”的身份认同与桐城派转向
14
作者 叶艳明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40-48,共9页
受易代的遗民心态和桐城派自身的“利禄观”影响,桐城派在身份认同上呈现出一种尴尬的境况。为摆脱尴尬,桐城派尝试借政治权力、循官方渠道实现经世理想、通过个人著述实现学术理想。桐城派以科举、教育、交游的方式,进入到一个以“士... 受易代的遗民心态和桐城派自身的“利禄观”影响,桐城派在身份认同上呈现出一种尴尬的境况。为摆脱尴尬,桐城派尝试借政治权力、循官方渠道实现经世理想、通过个人著述实现学术理想。桐城派以科举、教育、交游的方式,进入到一个以“士”为核心、以“仕”为手段的“士”的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壮大的时期,并完成了以“学术思想”为起点,以“改造社会”为终点的“士”的身份认同。这标志着桐城派由单一的散文流派转向学术思想学派。这种转向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以己鉴他”式的兼综融汇,即经典重读和文史互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派 身份认同 共同体意识 转向
下载PDF
元稹与“四李”交游述论
15
作者 田恩铭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26-32,共7页
元稹分别在长安、江陵、通州、浙东等地为官时期,与李景俭、李建、李绅、李德裕交谊甚深。与李景俭、李建、李绅的交往,自早期长安为官就开始了,并在屡遭贬谪之苦中,与挚友抒发内心之苦闷。与李德裕的交游自任职翰苑始,并贯穿于人生的... 元稹分别在长安、江陵、通州、浙东等地为官时期,与李景俭、李建、李绅、李德裕交谊甚深。与李景俭、李建、李绅的交往,自早期长安为官就开始了,并在屡遭贬谪之苦中,与挚友抒发内心之苦闷。与李德裕的交游自任职翰苑始,并贯穿于人生的后半阶段。元稹与李景俭、李建堪称"生死交"。又与李绅、李德裕并称"翰苑三俊",三人均是长庆元年科场案的关键人物。"四李"乃是白居易以外,元稹交往的重要对象,与"四李"交游对元稹的为人、为文均有影响。从对元稹交游的钩稽来看,儒士、诗人、官员之身份,乃是上述中唐士人的共有身份,仅就仕宦而言,元稹亦是中唐文儒之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稹 中唐 士族身份 文学活动
下载PDF
儒者视阈下的“文人”及其批评理念的演进——以唐宋为中心
16
作者 熊湘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4期89-95,共7页
汉末至六朝,文学的发展使得儒者与文人身份的诸多差异被人关注。唐前期“文儒”的理想范型蕴含了时人对“文人”的认同,使“文人”在身份价值上向儒者靠近。中唐以后,由于重文风气的弊陋、文人仕进之路的受阻,“文人”概念又缩回到“能... 汉末至六朝,文学的发展使得儒者与文人身份的诸多差异被人关注。唐前期“文儒”的理想范型蕴含了时人对“文人”的认同,使“文人”在身份价值上向儒者靠近。中唐以后,由于重文风气的弊陋、文人仕进之路的受阻,“文人”概念又缩回到“能文”上面来。在道学的演进中,文人身份的内涵背离儒者,并经历了价值上由褒到贬的过程。从不通经上升到不明道、不知道,儒者对文人的批评逐步升级。在儒者的批评中,“文人”身份逐渐标签化,与“文”形成意义割裂和价值错位的关系。而儒者与文人之间固定化的身份级差,为各自的领域定立了内在秩序,丰富了各自的批评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儒者 文人 身份认同 批评
下载PDF
“发愤以抒情”视域下对士人处境的思考
17
作者 孟令军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50-57,共8页
"发愤以抒情"是屈原骚赋的基调,它是个人忧愤和忠君爱国的情感交织,是个体与国家政治相冲突的真切表现。士人阶层作为我国古代社会的特殊群体,在西汉时期处于从属地位,其文化属性大于政治属性,到东汉其重视度提升,对士人的品... "发愤以抒情"是屈原骚赋的基调,它是个人忧愤和忠君爱国的情感交织,是个体与国家政治相冲突的真切表现。士人阶层作为我国古代社会的特殊群体,在西汉时期处于从属地位,其文化属性大于政治属性,到东汉其重视度提升,对士人的品行也有了新的关注,而魏晋士人有着高度的自我觉醒意识,宋代士人则呈现出士人面对双重角色的自我矛盾。士人阶层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其自身双重身份的属性也越发明显。士人阶层自我身上呈现出的政治角色和文化角色的这种张力,是士人在入仕时不可避免的尴尬,也是文学和政治之间的固有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愤以抒情” 士人 双重身份
下载PDF
论《诗经》士人文化主体精神与社会认同
18
作者 张宝林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104-106,共3页
《诗经》时代的"士"是一个"阶级"、也是一种"职业"。由于社会的变革,"士"阶级不断扩大,在理性觉醒和时代精神感召下,具有文化知识的士人阶级渐次形成并走向政治舞台,体现出具有进步意义的民本... 《诗经》时代的"士"是一个"阶级"、也是一种"职业"。由于社会的变革,"士"阶级不断扩大,在理性觉醒和时代精神感召下,具有文化知识的士人阶级渐次形成并走向政治舞台,体现出具有进步意义的民本思想和"德政精神",由此一种新的士人主体文化精神形成并在社会践行,成为社会文化核心精神。民本思想的显露,疏远了神权巫术,承认了人的至高无尚作用。士人的新思想、新观念朦胧性的成熟及人格理想的形成,同充满活力和野心的时代相结合,得到了社会认同。而诸子百家思想就在这士人文化母体中孕育并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人文化 民本思想 社会认同
下载PDF
士大夫与地方士绅:论后村词的双重视野
19
作者 邓静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202-210,共9页
在南宋中后期古典文学向世俗文学转变的过程中,士人阶层的分化与身份转型比如“地方士绅”“江湖游士”一度受到学界关注,南宋后期文坛宗主刘克庄因拥有多重身份而备受瞩目。以往多将其视为辛派中人,但与稼轩词“英雄失路”不同,后村词... 在南宋中后期古典文学向世俗文学转变的过程中,士人阶层的分化与身份转型比如“地方士绅”“江湖游士”一度受到学界关注,南宋后期文坛宗主刘克庄因拥有多重身份而备受瞩目。以往多将其视为辛派中人,但与稼轩词“英雄失路”不同,后村词多表现南宋政治乱象下衰世式的“英雄失志”,频繁抒发的归隐之志也流于形式。在地方世界中,以词频繁酬赠带有经营地方人际网络和游戏文字的意图,但士大夫文学传统仍然制约着士人创作惯性,频繁使用的典故、理学话语与其内在情志的贫瘠反而形成更高层次的矛盾,与梦窗词有着内在的时代共性。后村词中的多重视野显示了南宋后期词体中士大夫精神的衰退与挣扎,与南宋后期文学世俗化遥相呼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村词 士大夫 地方士绅 身份转型 世俗化
下载PDF
双重博弈结构下士大夫法律观及现代法治思考
20
作者 石超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08-112,共5页
作为社会性的法,法学研究与法律制度构建均需要"本土化"与"人性"的双重历史考量。作为古代社会精英的士大夫,出身于古代宗亲体制下的家庭,积极入仕治国,进可操手法律运行,成为社会治理之中坚;退亦可修身与齐家,是... 作为社会性的法,法学研究与法律制度构建均需要"本土化"与"人性"的双重历史考量。作为古代社会精英的士大夫,出身于古代宗亲体制下的家庭,积极入仕治国,进可操手法律运行,成为社会治理之中坚;退亦可修身与齐家,是社会结构中"身份利益"与"精神信仰"兼具的最具流动性的群体。该种"身份"与"信仰"双重博弈结构特性衍生出的"强""弱"激励配置,解释了我国古代社会家法何以被预留自治、程序不被重视等问题。中国人的关系存在比法治信仰更为强势束缚现代法治建设,道德化策略难以挽回当今"司法不被信任"的社会心理。制度化策略应是我国新一轮司法改革大背景下法治建设的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大夫 法律身份 法律观 现代法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