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为何西方城市设计无法完整展示中国城市美学——山水诗画视角下的三个问题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陶涛 刘泉 《城市规划》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9-85,共7页
从规划设计实践经验来看,发端于欧美的西方城市设计方法在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实践中得以传承和发展,但在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过程中,却无法完整地展示中国城市美学的特征。在中国城市营造的传统方法中,士人的山水诗画文化和审美传统对中国... 从规划设计实践经验来看,发端于欧美的西方城市设计方法在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实践中得以传承和发展,但在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过程中,却无法完整地展示中国城市美学的特征。在中国城市营造的传统方法中,士人的山水诗画文化和审美传统对中国城市美学的塑造意义重大,而以视觉感知为主要手段的西方城市设计方法缺少对中国城市美学复杂维度需求的回应,具体包括难以对诗画意境的风貌特色、心游写意的总体结构和五感复合的空间景观3个方面进行表达。通过比较,总结西方城市设计无法完整展示中国城市美学的症结,最后提出对中国式城市设计路径探索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设计 城市美学 城市风貌 山水城市 诗画 士人
下载PDF
“非制”的王言:明代中旨的政治文化考察
2
作者 唐佳红 《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3-76,178,共15页
明代的“中旨”由于从未形成确切的制度规定,因而更多体现为一种基于明人政治观念与现实诉求而变化的可塑性认识而非固定的文书形式。在明代政治情境下,“中旨”具有内外两层政治意涵:一是作为王言象征的权威性与纯粹性,经由明代君主专... 明代的“中旨”由于从未形成确切的制度规定,因而更多体现为一种基于明人政治观念与现实诉求而变化的可塑性认识而非固定的文书形式。在明代政治情境下,“中旨”具有内外两层政治意涵:一是作为王言象征的权威性与纯粹性,经由明代君主专制体制而得以确认;二是其名称中隐含与外廷相对的“非制”性,与阁票形成一种自明的对举关系。明代的中枢体制以皇帝为中心,由宦官、内阁、六科、部院构成一个亲疏降杀的层级体系,内廷与外廷的观念易受内阁倾向扰动,由此造成明人对中旨与票拟的矛盾态度,有异于学界的一般认识。中旨具有祖制合法性,在明代政治实践中多被作为一种政治话语为各种政治群体所利用。自晚明内外日益暌隔,内阁的内转趋势加强,中旨几成内外沟通的唯一手段,其在士大夫追美明初面议的前提下也被赋予王言的意义,在门户之争中发挥作用。联系明前期的面议君裁体制的崩解与随之而来的中枢权威的失落,晚明士人对中旨体制的体认,或可视为儒家理想诉诸祖制的一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旨 内批 票拟 明代 士大夫 皇权
下载PDF
鸦片战争后的社会转型与士大夫角色转换
3
作者 张德顺 于冠生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479-483,共5页
鸦片战争后 ,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群体经历着社会转型后角色转换的历程 ,传统经世思想出现新的变化 ,对器物层面、制度层面、文化思想层面、价值取向的重新审视与定位 。
关键词 鸦片战争后 士大夫阶层 社会转型 角色转换 经世思想 制度 文化思想 价值取向
下载PDF
庙堂与江湖:从修省弭灾看明代士大夫的时代性格 被引量:1
4
作者 余焜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77-82,共6页
在明代政治舞台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士大夫群体,其鲜明的时代性格在修省弭灾这一政治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传统儒家文化浸染下的政治精英,士大夫们在明代各个时期的修省弭灾活动中总是心忧社稷,努力捍卫儒家正统思想主流意识形态的地... 在明代政治舞台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士大夫群体,其鲜明的时代性格在修省弭灾这一政治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传统儒家文化浸染下的政治精英,士大夫们在明代各个时期的修省弭灾活动中总是心忧社稷,努力捍卫儒家正统思想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同时其修己致治、家国天下的情怀也得到彰显。士大夫是明代修省弭灾的重要参与者,其政治情怀、道德架构和人格旨趣在这项旨在祈福禳灾的政治活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不论在朝还是在野,都散发着浓郁的家国一体、社稷为重的家国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士大夫 修省弭灾 儒家思想 时代性格
下载PDF
从“文士”到“士大夫”的演变看唐宋休闲文化变化趋势
5
作者 肖潇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67-72,共6页
休闲文化能够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阶层的生活风尚和人文旨趣。从唐到宋,知识分子阶层出现了从“文士”到“士大夫”的演变过程。他们在唐宋休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是休闲活动的主体,也是休闲文化的主要创造... 休闲文化能够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阶层的生活风尚和人文旨趣。从唐到宋,知识分子阶层出现了从“文士”到“士大夫”的演变过程。他们在唐宋休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是休闲活动的主体,也是休闲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播者。在唐宋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唐宋文士、士大夫由于政治和文化身份的转变,他们的休闲方式、休闲特点和休闲思想呈现某些差异,蕴含着由动到静、由恢弘到精雅、由放达到内敛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士 士大夫 休闲文化 变化
下载PDF
自觉与觉他——后五四时代革命知识分子自我认同的转变
6
作者 张文涛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20年第2期89-105,198,199,共19页
五四运动之后,阶级观念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开来,中国革命的主题受其影响亦发生重大变化,参与到革命进程中的读书人的自身定位也随之而变.在革命再起的复杂语境下,之前失败的革命被视为“士大夫革命”而遭否定,革命知识分子“士”的认同也... 五四运动之后,阶级观念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开来,中国革命的主题受其影响亦发生重大变化,参与到革命进程中的读书人的自身定位也随之而变.在革命再起的复杂语境下,之前失败的革命被视为“士大夫革命”而遭否定,革命知识分子“士”的认同也一并终结.早期共产党人自我认同的转变最为彻底.在他们的影响之下,部分青年学生积极回应阶级观念,将学校中的不平等现象理解为“阶级”问题,把自身想象成处于被压迫者地位的“无产阶级青年”,在思想上成为社会革命的预备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学生 士大夫 知识分子 社会革命 阶级观念
下载PDF
词汇与理念:宋代政治概念中的“公议” 被引量:7
7
作者 陈晔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3-82,共10页
在前代基础上,宋代公议、公论二词使用频率提高,意义范围、涉及领域扩大。对于公议的认定标准,宋代士大夫在传统去私即公的态度选择基础上,因党争与反变法的需要,着意强调合众即公的客观数量标准。而随着儒学复兴浪潮下道学的流行,公出... 在前代基础上,宋代公议、公论二词使用频率提高,意义范围、涉及领域扩大。对于公议的认定标准,宋代士大夫在传统去私即公的态度选择基础上,因党争与反变法的需要,着意强调合众即公的客观数量标准。而随着儒学复兴浪潮下道学的流行,公出于理的先验判定思路亦得到提倡,出现了以天理统摄去私、合众的主张。此外,宋人对公议永恒性、公共性方面论说,促使其作为政治原则的强化。理想政治运作应该采纳、体现公议是当时的流行观念。依照公议行事,自认为有传达公议的义务,则成为当时士大夫行动伦理的必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大夫政治 公议 政治原则 行动伦理
下载PDF
仕途以外:清代士绅的文教作用——以长洲彭氏为例
8
作者 沈欣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2-133,161,共12页
清代的很多士绅在居乡期间,乐于承担地方社会众多文教类事务。他们以"经世"的情怀积极行动,或为宗族文教提供经济支持,或在地方教授生徒、经理文教活动、募修文教场所。这些作为一方面是对政府在地方社会统治的一种有益补充,... 清代的很多士绅在居乡期间,乐于承担地方社会众多文教类事务。他们以"经世"的情怀积极行动,或为宗族文教提供经济支持,或在地方教授生徒、经理文教活动、募修文教场所。这些作为一方面是对政府在地方社会统治的一种有益补充,对普及提高民众文化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也为居乡士绅提供了仕途以外的另一种追求,即以知识为资本,实现经邦治国、济世安民的理想抱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洲 彭氏 士绅 文教 经世
原文传递
从旅游观念看明代文人士大夫的闲暇生活 被引量:22
9
作者 陈宝良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5-50,共6页
自明代中期以后,对旅游的肯定已成一时之风,而旅游则已经成为文人士大夫闲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明代士大夫旅游观念系统的梳理,指出文人与道学家在旅游观念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士大夫的旅游体验又作了详... 自明代中期以后,对旅游的肯定已成一时之风,而旅游则已经成为文人士大夫闲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明代士大夫旅游观念系统的梳理,指出文人与道学家在旅游观念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士大夫的旅游体验又作了详细的分析,并对明代的游人进行了具体的细化,将其归为贵人之游、豪士之游、布衣之游与民众之游四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文人 士大夫 旅游观念 闲暇生活
下载PDF
关于"道理最大"——兼谈宋人对于"祖宗"形象的塑造 被引量:16
10
作者 邓小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2期116-126,共11页
 有关"道理最大"的对话之意义,在于它反映出当时决策层施政措置中明显的理性趋向。"道理最大"说建立起一种独立于君主欲念之外的客观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君王至上"体制的一种精神限制。而经士...  有关"道理最大"的对话之意义,在于它反映出当时决策层施政措置中明显的理性趋向。"道理最大"说建立起一种独立于君主欲念之外的客观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君王至上"体制的一种精神限制。而经士大夫筛选,寄托着他们理念的"祖宗之法"则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士大夫阶层对时政的不满与变更的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理最大” “祖宗之法” 宋朝 士大夫
下载PDF
东汉庄园的兴起及其文化意蕴 被引量:4
11
作者 徐华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刊)》 2002年第3期1-7,共7页
西汉以自耕农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到东汉以庄园为主体经济结构的转变 ,客观上形成了汉晋之际社会思潮变迁的重要依托。作为新兴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单位 ,东汉庄园对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使一部分士人从原有的大一统思想... 西汉以自耕农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到东汉以庄园为主体经济结构的转变 ,客观上形成了汉晋之际社会思潮变迁的重要依托。作为新兴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单位 ,东汉庄园对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使一部分士人从原有的大一统思想和依附地位中剥离出来 ,而且发展出了较为独立的群体性格、个体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意蕴 庄园 东汉 士大夫 独立精神 经济结构 田庄经济 兴起原因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士大夫及士风和名节——以宋朝士大夫为中心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曾瑜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5-61,共7页
本文针对在中华古史研究中盛行一种以士大夫为中心的史观提出不同见解,认为历史演进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教科文、军事等多方面的综合演进,而被剥削、受压迫的广大劳动大众是历史演进的主干和主角。古代的士大夫与近代的知识分子一词... 本文针对在中华古史研究中盛行一种以士大夫为中心的史观提出不同见解,认为历史演进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教科文、军事等多方面的综合演进,而被剥削、受压迫的广大劳动大众是历史演进的主干和主角。古代的士大夫与近代的知识分子一词有相近之处,其中的大多数只是卑鄙龌龊之徒,更有巨恶大憝之辈,不应将所谓士大夫的群体视为社会精英,但士大夫中也确有个别的真正精英人物。本文强调了在当代提倡名节或气节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大夫 士风 名节 气节
下载PDF
论宋代的妒妇
13
作者 李建霞 胡胜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6-143,共8页
宋人对妒妇现象特别重视,相关记载不绝于书。按照发泄嫉妒情感的方式的不同,宋代妒妇可分为悍妒型、狡妒型、自虐型三种类型。从情感、家庭和社会稳定的角度,宋人对妒妇现象多持批评态度。宋代妒妇产生的原因众多,礼制和法律对妻、妾、... 宋人对妒妇现象特别重视,相关记载不绝于书。按照发泄嫉妒情感的方式的不同,宋代妒妇可分为悍妒型、狡妒型、自虐型三种类型。从情感、家庭和社会稳定的角度,宋人对妒妇现象多持批评态度。宋代妒妇产生的原因众多,礼制和法律对妻、妾、婢判然有别的地位规定,宋代社会对“齐家”的重视,婚姻不尚阀阅、以财产论婚姻以及士大夫以离婚为耻,都助长了妇妒之风。宋代妒妇现象的出现,既是不平等婚姻制度的产物,也是女性主体意识畸形觉醒的体现。宋人止妒的失败证明了不推翻旧有的婚姻制度,任何措施都不能解决妒妇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妒妇 士大夫
下载PDF
士大夫与知识分子 被引量:2
14
作者 汪国风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86-92,共7页
士大夫是中华文明的国粹,其知识结构是熔文史哲经于一炉的人文知识,主要历史使命是通过道统与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完善来维护社会安定,社会功能颇似方向盘;知识分子则是西方文明的精英,其知识结构是分门别类的自然知识和实用知识,主要历史... 士大夫是中华文明的国粹,其知识结构是熔文史哲经于一炉的人文知识,主要历史使命是通过道统与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完善来维护社会安定,社会功能颇似方向盘;知识分子则是西方文明的精英,其知识结构是分门别类的自然知识和实用知识,主要历史使命是通过知识的传承、积累与创新来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功能就像发动机。士大夫与知识分子两者具有质的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大夫 知识分子 两种文化 知识结构 社会功能
下载PDF
北宋政情、政风下的转对制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晔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40-50,共11页
转对是关乎君臣沟通的重要的奏对制度,其兴起虽可远溯至中唐,但迭经晚唐、五代的变迁,实际上已日渐衰微。宋初因现实政治的需要,转对得以在五代的模式下重整,形制、功用去唐已远,本是一种临时性议政求言举措。降至仁宗时期,言路已广,皇... 转对是关乎君臣沟通的重要的奏对制度,其兴起虽可远溯至中唐,但迭经晚唐、五代的变迁,实际上已日渐衰微。宋初因现实政治的需要,转对得以在五代的模式下重整,形制、功用去唐已远,本是一种临时性议政求言举措。降至仁宗时期,言路已广,皇权亦固,加之朝野纷纷,转对是否必要竟成疑问,幸有士大夫为求扩大政治参与而对其意义再度强调与发掘,该制存在价值方在新的意义体系中得到承认。此后历经神宗朝的实践,转对在北宋晚期虽因政情所限,运行尚乏活力,但已由当时的政治文化陶铸成一种稳定的集体行为与制度惯例,影响着此后的政治运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转对 听政 政治参与 士大夫
原文传递
士大夫身份意识与汪琬墓志铭的书写策略
16
作者 郭英德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4-181,共8页
清前期著名古文家汪琬继承唐宋以降的文化传统,着力讲求墓志铭的书写策略,借以鲜明地表达他所理解的士大夫群体的观念、情感、理想和趣味。汪琬的墓志铭书写特意强调撰写者“文学蔚蔚”的文化身份,强烈表达撰写者“以其风声说人”的情... 清前期著名古文家汪琬继承唐宋以降的文化传统,着力讲求墓志铭的书写策略,借以鲜明地表达他所理解的士大夫群体的观念、情感、理想和趣味。汪琬的墓志铭书写特意强调撰写者“文学蔚蔚”的文化身份,强烈表达撰写者“以其风声说人”的情感旨趣,自觉行使撰写者“自重特立”的话语权力,力图塑造一种独具风貌的“在野”士大夫形象。这一书写策略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既受制于、也强化着汪琬的士大夫身份意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琬 墓志铭 士大夫 身份意识 书写策略
下载PDF
两宋士大夫法律素养之考量——兼与“两宋士大夫‘文学法理,咸精其能’说”商榷 被引量:4
17
作者 白贤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15,共9页
"文学法理,咸精其能"并非两宋士大夫法律素养的普遍状态。从两宋时期"吏强官弱"的司法生态以及"阿云之狱"中士大夫们的整体表现,可以看出两宋士大夫群体的法律素养并不是很高。对于中国古代法律文化而言... "文学法理,咸精其能"并非两宋士大夫法律素养的普遍状态。从两宋时期"吏强官弱"的司法生态以及"阿云之狱"中士大夫们的整体表现,可以看出两宋士大夫群体的法律素养并不是很高。对于中国古代法律文化而言,只有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判断,才有益于该问题的进一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士大夫 法律素养 考量
下载PDF
兰陵萧氏早期之世系及其门第之兴起考论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永平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9,共9页
《南齐书》、《梁书》所载兰陵萧氏早期谱系不尽可信,主要是齐、梁间为提升其家族门第而伪造。兰陵萧氏在东晋南迁后,属于“北人次等士族”,表现出尚武的特征,被高门士族鄙视为寒门。刘宋兴起,由于其家族与刘氏皇族联姻,地位不断上升,... 《南齐书》、《梁书》所载兰陵萧氏早期谱系不尽可信,主要是齐、梁间为提升其家族门第而伪造。兰陵萧氏在东晋南迁后,属于“北人次等士族”,表现出尚武的特征,被高门士族鄙视为寒门。刘宋兴起,由于其家族与刘氏皇族联姻,地位不断上升,齐、梁建国,其家族精英迅速士大夫化,其门第有所改变,隋唐时期,萧氏成为江左侨姓士族的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陵萧氏 世系 门第 寒门 士族
下载PDF
熙丰变法与宋仁宗形象的提升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林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10,共7页
宋仁宗赵祯在位42年,基本上算是个平庸之君。他在位期间,臣僚对他的评价并不高。不过,其形象却在身后得到极大的提高,这一过程始于熙丰变法时期。神宗与王安石强力推行新法,遭到元老重臣的反对。但神宗不为所动,元老重臣转而反对变法,... 宋仁宗赵祯在位42年,基本上算是个平庸之君。他在位期间,臣僚对他的评价并不高。不过,其形象却在身后得到极大的提高,这一过程始于熙丰变法时期。神宗与王安石强力推行新法,遭到元老重臣的反对。但神宗不为所动,元老重臣转而反对变法,鼓吹祖宗之法不可变,更积极地制造赞颂祖宗之法的舆论,仁宗的形象也被美化。仁宗形象的提升与宋代政治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仁宗 形象 熙丰变法 士大夫
下载PDF
从南宋士大夫的议论看宋代的荐举之弊 被引量:3
20
作者 胡坤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2-106,124,共6页
宋代的荐举制度在铨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选人能否改官,全凭荐举一途。这就造成了宋代选人奔竞、举主滥荐而吏部铨吏也借此因缘为奸的现象。到了南宋时期,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对此无不忧心。在南宋人的文集中,大... 宋代的荐举制度在铨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选人能否改官,全凭荐举一途。这就造成了宋代选人奔竞、举主滥荐而吏部铨吏也借此因缘为奸的现象。到了南宋时期,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对此无不忧心。在南宋人的文集中,大量记载了南宋人对荐举之弊的议论,并寻求治弊的良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士大夫 荐举之弊 议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