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裂褶多糖的结构研究 被引量:34
1
作者 李兆兰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4年第3期482-487,共6页
从裂褶菌SchizolhyllimcommuneFr.菌株的菌丝体,提取水溶性多糖、醇析、Sevag法脱蛋白、透析、再径SephadexA—50,SephadexG—200柱层析纯化,得裂褶多糖Spg(1).用酸水解... 从裂褶菌SchizolhyllimcommuneFr.菌株的菌丝体,提取水溶性多糖、醇析、Sevag法脱蛋白、透析、再径SephadexA—50,SephadexG—200柱层析纯化,得裂褶多糖Spg(1).用酸水解、部分酸水解、酶解、PC、TLC、GC、IR、H-NMR、NaIO4氧化,Smith降解等分析,证明Spg是一种β─葡聚糖。主链β(1→3)连接,支链β(1→6)连接,分子量10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褶多糖 Β-葡聚糖 真菌多糖
下载PDF
深层培养裂褶菌胞外多糖的提取及结构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冀颐之 杜连祥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5-20,共6页
对深层培养裂褶菌 (Schizophyllumcommune)胞外多糖的提取工艺及多糖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将等电点法与Sevag法相结合可高效的去除多糖中的蛋白 ,其方法简单有效。纯多糖经凝胶柱层析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为均一组分 ... 对深层培养裂褶菌 (Schizophyllumcommune)胞外多糖的提取工艺及多糖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将等电点法与Sevag法相结合可高效的去除多糖中的蛋白 ,其方法简单有效。纯多糖经凝胶柱层析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为均一组分 ,分子量 4×1 0 4D。通过完全水解 ,纸层析 ,气相色谱分析单糖组分 ,红外光谱 ,酶解反应 ,高碘酸氧化分析结构 ,证明了裂褶菌多糖是以葡萄糖为单一组分 ,β (1 3)和β (1 6)糖苷键组成的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褶菌 多糖 提取 结构
下载PDF
裂褶菌胞内多糖的分离纯化鉴定及其性质 被引量:23
3
作者 李兆兰 李学信 《真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67-272,共6页
裂褶菌菌丝体用热水提取,乙醇沉淀,Sevag法脱蛋白,逆向流水透析,得胞内多糖粗品,经Sephadex A-50、Sephadex G-200柱层析纯化,得胞内多糖纯品,称SPG。纯度经纸层析、Sephadex G-200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 裂褶菌菌丝体用热水提取,乙醇沉淀,Sevag法脱蛋白,逆向流水透析,得胞内多糖粗品,经Sephadex A-50、Sephadex G-200柱层析纯化,得胞内多糖纯品,称SPG。纯度经纸层析、Sephadex G-200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结果表明SPG为单一均匀组分。 SPG水解物经纸层析、薄层层析分析证实它是由葡萄糖组成的一种葡聚糖结构,SPG的部分水解、酶解、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分析表明具有β(1→3),β(1→6)糖苷键。凝胶过滤法测定SPG的分子量约为10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褶多糖 药用真菌 真菌多糖 裂褶菌 分离
原文传递
裂褶菌多糖的构象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周义发 张丽萍 +1 位作者 杨庆尧 张翼伸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53-56,共4页
从裂褶菌中提取一水溶性多糖Sci.气相色谱,高碘酸盐氧比,甲基化分析等确定它为葡聚糖.1-3糖苷键构成其主链,平均三分之一的主链残基在6位带有分枝,红外光谱和三氧化铬氧化表明Scl全部残基为β构型,在不同的温度和不同... 从裂褶菌中提取一水溶性多糖Sci.气相色谱,高碘酸盐氧比,甲基化分析等确定它为葡聚糖.1-3糖苷键构成其主链,平均三分之一的主链残基在6位带有分枝,红外光谱和三氧化铬氧化表明Scl全部残基为β构型,在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酸碱浓度状态下,检查糖链与刚果红形成络合物的能力以及Scl水溶液的粘度和旋光值。推测低温近中性Scl主要呈单股螺旋构象。升温或提高酸碱浓度导致有规则的螺旋构象转变成无规则的线团。高碘酸盐氧化去掉分枝则多股螺旋比例在构象中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褶菌多糖 构型 构象 裂褶菌
下载PDF
粘度法测定水溶液中裂褶多糖分子量 被引量:19
5
作者 周林 郭祀远 +1 位作者 蔡妙颜 李琳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92-695,共4页
通过对Takashi试验数据的分析和计算,完善了粘度法测定裂褶多糖(SPG)分子量的Mark-Hou-wink公式,即在25℃的SPG水溶液中,当[η]≤445 cm-3/g时,[η]=5.19×10-7M1w.59。根据Ah-Hyun用扫描电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获得SPG结构... 通过对Takashi试验数据的分析和计算,完善了粘度法测定裂褶多糖(SPG)分子量的Mark-Hou-wink公式,即在25℃的SPG水溶液中,当[η]≤445 cm-3/g时,[η]=5.19×10-7M1w.59。根据Ah-Hyun用扫描电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获得SPG结构的最新数据,结合Yamakawa推导的[η]-M模型对公式进行分析。通过模型计算、粘度公式计算和凝胶过滤色谱(GPC)获得的SPG的重均分子量(Mw)分别为3.7×105、5.8×105、2.5×107,其中采用理论模型和粘度公式计算的结果较一致,而GPC测试的结果相差较大的原因可能与样品和标准分子量范围不同有关。IR和13C-NMR的数据表明该多糖具有-β(1-6)葡萄糖苷分支的-β(1-3)-D葡聚糖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度 裂褶多糖 分子量 化学结构
下载PDF
裂褶多糖的吸湿和保湿性能初步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周林 郭祀远 +1 位作者 蔡妙颜 李琳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5年第6期708-711,共4页
通过干燥器控制湿度的方法对经冷冻干燥的裂褶多糖(PSG)试样进行吸湿和保湿性能测试,其48h吸湿率和保湿率分别为44.75%、63.06%;168h吸湿率和保湿率分别为112.28%、4.06%。和常用的化妆品保湿剂甘油、透明质酸钠、壳聚糖、聚乙二醇(PEG... 通过干燥器控制湿度的方法对经冷冻干燥的裂褶多糖(PSG)试样进行吸湿和保湿性能测试,其48h吸湿率和保湿率分别为44.75%、63.06%;168h吸湿率和保湿率分别为112.28%、4.06%。和常用的化妆品保湿剂甘油、透明质酸钠、壳聚糖、聚乙二醇(PEG)进行比较,试验条件下0~168h各试样吸湿能力大小为:PSG>甘油>透明质酸钠>壳聚糖>PEG10000;48h综合保湿能力大小为:PSG>甘油>透明质酸钠>壳聚糖>PEG10000;168h综合保湿能力大小为:甘油>PSG>壳聚糖>透明质酸钠>PEG10000。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裂褶多糖的热力学参数进行了测定,其相变起始温度为53.12℃,高峰温度为97.71℃,终了温度为148.30℃,焓变△H为126.743J/g。裂褶多糖表现出良好的吸湿和保湿性能,因而是一种很有开发潜力的天然保湿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褶多糖 吸湿性能 保湿性能
下载PDF
裂褶菌胞外多糖发酵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冀颐之 迟文鹤 杜连祥 《药物生物技术》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7-21,共5页
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裂褶菌产糖的最优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45g/L,酵母膏3g/L, KH2PO4 0.5 g/L,MgSO4 ·7H2O0.5 g/L;最适发酵条件为接种龄66 h,接种量10%,培养温度27℃,装液量20%,初 始pH6。得到摇瓶条件下菌体最大得率... 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裂褶菌产糖的最优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45g/L,酵母膏3g/L, KH2PO4 0.5 g/L,MgSO4 ·7H2O0.5 g/L;最适发酵条件为接种龄66 h,接种量10%,培养温度27℃,装液量20%,初 始pH6。得到摇瓶条件下菌体最大得率20.75 g/L,胞外粗多糖最大得率2.7015g/L,其中纯糖含量为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褶菌 多糖 发酵
下载PDF
裂褶菌胞外多糖的粘度性质及其构象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周林 郭祀远 +1 位作者 蔡妙颜 李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5,共5页
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了裂褶菌胞外多糖(SPG)的分子量;借助乌氏粘度计和旋转粘度计研究了温度、pH、变性剂(脲)和金属离子(Na^+、K^+、Mg^(2+)、Ca^(2+))对裂褶多糖溶液粘度的影响;采用刚果红染色法分析了NaOH和盐的浓度对SP... 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了裂褶菌胞外多糖(SPG)的分子量;借助乌氏粘度计和旋转粘度计研究了温度、pH、变性剂(脲)和金属离子(Na^+、K^+、Mg^(2+)、Ca^(2+))对裂褶多糖溶液粘度的影响;采用刚果红染色法分析了NaOH和盐的浓度对SPG构象的影响。研究表明,所分离的裂褶多糖的重均分子量(Mw)和数均分子量(Mn)分别为2.5×10~7u和1.2×10~7u,特性粘数为625.29mL/g。质量浓度为0.010%的SPG表现为牛顿流体,大于此浓度则表现为非牛顿流体。随着温度的升高(20~70℃),其相对粘度逐渐降低。0.1~0.3mol/LHCl和0.1mol/LNaOH的加入使其粘度有所增加,随着酸和碱浓度的增加,SPG溶液粘度逐渐降低。但加入不同浓度的HCl,其粘度均大于对照值;而浓度大于0.5mol/L的NaOH则会使其粘度降低至对照值以下。不同浓度的金属离子的加入可使SPG溶液的粘度增加,但Mg^(2+)、Ca^(2+)比Na^+、K^+对SPG粘度的影响较大。0.1~0.7mol/L脲使其粘度有所增加。刚果红实验表明,NaOH可以使SPG的三螺旋结构解体,而不同浓度的Na^+、K^+都可以稳定其构象,其中K^+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褶多糖 粘度 构象 高效凝胶渗透色谱 乌氏粘度计 旋转粘度计
下载PDF
固体发酵裂褶菌多糖提取方法比较 被引量:13
9
作者 陈聪 钟葵 +1 位作者 林伟静 周素梅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11-1215,共5页
用热水、超声及微波法提取裂褶菌固体发酵基质中的裂褶菌多糖,研究了超声与微波提取工艺条件,并比较了3种提取方法下多糖的提取率及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结果表明,微波提取法效果最好,在微波功率3.5W/ml、作用时间8min、料水比1∶20条件下... 用热水、超声及微波法提取裂褶菌固体发酵基质中的裂褶菌多糖,研究了超声与微波提取工艺条件,并比较了3种提取方法下多糖的提取率及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结果表明,微波提取法效果最好,在微波功率3.5W/ml、作用时间8min、料水比1∶20条件下,多糖得率达到12.32%(g/100g干基),分别较热水提取、超声提取法增加了70.6%和49.2%;另微波处理可使裂褶菌多糖发生显著降解,所提取主要组分的分子量较热水提取的降低了103个数量级,由此可改善多糖的溶解性。未来可考虑选择微波法作为固体发酵裂褶菌多糖的适宜提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褶菌多糖 固体发酵 微波提取 得率 分子量
下载PDF
高分子质量裂褶菌多糖的纯化及表征 被引量:11
10
作者 周林 郭祀远 郑必胜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47-50,共4页
从裂褶菌发酵液中提取粗多糖,经Sephacryl S-400HR柱层析得到精制的裂褶菌多糖。凝胶柱层析和HPLC法检测其为均一的组分。体积排阻色谱测得其重均分子质量(Mw)和数均分子质量(Mn)分别为2.5×107u和1.2×107u。由HPLC、紫外光谱... 从裂褶菌发酵液中提取粗多糖,经Sephacryl S-400HR柱层析得到精制的裂褶菌多糖。凝胶柱层析和HPLC法检测其为均一的组分。体积排阻色谱测得其重均分子质量(Mw)和数均分子质量(Mn)分别为2.5×107u和1.2×107u。由HPLC、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分析可确定其为β葡聚糖。通过淀粉酶、纤维素酶降解试验以及GC/MS和13C NMR数据分析,确证其精细结构为β(1→3)主链上每隔3个葡萄糖单元产生1个β(1→6)分支。经扫描电镜观察,所制备的高分子量裂褶菌多糖和细菌纤维素的表面形态十分相似,推断该高分子质量的裂褶菌多糖有望应用于食品、生物材料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褶菌多糖 分离纯化 结构鉴定 葡聚糖
下载PDF
裂褶菌胞外多糖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学习记忆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莹 才媛 王琦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4-277,共4页
目的研究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ne Fr)胞外多糖(SPG)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各项指标的影响。方法建立D-半乳糖衰老小鼠模型,以其学习记忆成绩,免疫器官指数,血清、肝、脑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脑中单胺氧化酶(... 目的研究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ne Fr)胞外多糖(SPG)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各项指标的影响。方法建立D-半乳糖衰老小鼠模型,以其学习记忆成绩,免疫器官指数,血清、肝、脑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脑中单胺氧化酶(MAO)活力,肝、脑细胞线粒体DNA含量为指标,对SPG的抗衰老作用进行研究。结果与模型组比较,SPG可恢复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拮抗免疫器官萎缩;提高其血清、肝和脑中SOD活性;减少MDA在体内积累;抑制脑中MAO活性;降低肝、脑细胞线粒体DNA相对含量。最适剂量为200 mg.kg-1。结论高剂量SPG具有明显抗衰老作用(P<0.01),且具有靶向性,对血清和肝组织的抗衰老作用较强,对大脑的改善作用不如前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褶菌胞外多糖 衰老 D-半乳糖 学习记忆能力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单胺氧化酶 线粒体DNA含量
下载PDF
凝胶渗透色谱法研究裂褶多糖酶降解过程中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被引量:5
12
作者 赵欣 郑必胜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4-236,共3页
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检测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酶液饱和度对裂褶多糖在酶解过程中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内切β-1,3-葡聚糖酶降解裂褶多糖可采用饱和度80%的酶液,最适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控制在2 h以内能得到较好的... 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检测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酶液饱和度对裂褶多糖在酶解过程中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内切β-1,3-葡聚糖酶降解裂褶多糖可采用饱和度80%的酶液,最适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控制在2 h以内能得到较好的降解效果。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可以有效监控裂褶多糖降解反应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褶菌多糖 内切-β1 3-葡聚糖酶 凝胶渗透色谱法 分子量
原文传递
固体发酵生产裂褶菌胞外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7
13
作者 高利忠 周素梅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4-216,共3页
对玉米皮固体发酵法生产的裂褶菌胞外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了探讨,重点考查了料液比、温度、时间对裂褶菌胞外多糖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裂褶菌胞外多糖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建立了数学模型。结果表... 对玉米皮固体发酵法生产的裂褶菌胞外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了探讨,重点考查了料液比、温度、时间对裂褶菌胞外多糖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裂褶菌胞外多糖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建立了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在提取温度90℃、时间60min、料液比1∶30的条件下,裂褶菌胞外多糖得率达到人工最优值0.048g/g(以玉米皮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褶菌胞外多糖 得率 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下载PDF
羧甲基裂褶多糖的制备及其保湿活性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郑必胜 胡康 +1 位作者 周立武 何海鸥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54-261,共8页
通过响应面试验研究氯乙酸与裂褶多糖质量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裂褶多糖的羧甲基化取代度的影响。采用体外重量法和体表仪器法,与常用化妆品保湿剂甘油和透明质酸比较,研究羧甲基裂褶多糖的保湿功效。响应面实验结果表明,氯乙酸与裂... 通过响应面试验研究氯乙酸与裂褶多糖质量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裂褶多糖的羧甲基化取代度的影响。采用体外重量法和体表仪器法,与常用化妆品保湿剂甘油和透明质酸比较,研究羧甲基裂褶多糖的保湿功效。响应面实验结果表明,氯乙酸与裂褶多糖质量比为2.38,反应温度为61.58℃,反应时间为2.82 h时有最大取代度0.54。体外保湿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对湿度为43%和81%条件下,吸湿性大小顺序为羧甲基裂褶多糖>甘油>透明质酸>裂褶多糖;在干燥硅胶环境下,保湿性大小为甘油>裂褶多糖>羧甲基裂褶多糖>透明质酸;在相对湿度为43%条件下,保湿性大小顺序为甘油>羧甲基裂褶多糖>透明质酸>裂褶多糖。体表保湿试验结果表明:羧甲基裂褶多糖保湿效果显著优于透明质酸,低于甘油,但是其锁水保湿性强于甘油和透明质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褶多糖 羧甲基化 响应面 保湿功效
原文传递
超声场作用下裂褶多糖溶液的粘度变化规律 被引量:4
15
作者 钟广泉 郑必胜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2007年第5期26-27,共2页
研究了超声降解后裂褶多糖溶液增比粘度变化的规律。发现超声作用时间越长,增比粘度越低,并趋向极限值;裂褶多糖初始浓度对超声降解效果的影响不大,不同初始浓度的裂褶多糖超声后再稀释到相同浓度时增比粘度几乎相同;功率越大,降解后的... 研究了超声降解后裂褶多糖溶液增比粘度变化的规律。发现超声作用时间越长,增比粘度越低,并趋向极限值;裂褶多糖初始浓度对超声降解效果的影响不大,不同初始浓度的裂褶多糖超声后再稀释到相同浓度时增比粘度几乎相同;功率越大,降解后的裂褶多糖增比粘度越低,而且降解后溶液的增比粘度成负相关的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褶菌多糖 超声处理 粘度
下载PDF
响应面优化裂褶菌多糖酶解工艺及抑菌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赵岳 杨娜 +4 位作者 沈晓俊 茅佳 沈灵灵 包栩睿 王鸿飞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9-149,共11页
探索了裂褶菌多糖酶解法提取工艺及酶解产物抑菌的作用。分别从p H、酶解时间、酶解温度和加酶量4个因素考察了对裂褶菌多糖提取率的影响,通过响应面分析进行裂褶菌多糖提取工艺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在液体果胶酶p H为5.5、酶解时间1.2... 探索了裂褶菌多糖酶解法提取工艺及酶解产物抑菌的作用。分别从p H、酶解时间、酶解温度和加酶量4个因素考察了对裂褶菌多糖提取率的影响,通过响应面分析进行裂褶菌多糖提取工艺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在液体果胶酶p H为5.5、酶解时间1.2h、酶解温度50℃、加酶量1%时裂褶菌多糖提取率达54.76%;以大肠杆菌、假单胞菌为供试菌株,通过抑制率来反映其抑菌效果,结果表明裂褶菌多糖对大肠杆菌、假单胞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褶菌 裂褶菌多糖 提取工艺 抑菌
原文传递
裂褶菌放大培养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皓 贾士儒 +3 位作者 郝利民 乔长晟 何锦风 郑文科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9-82,共4页
以裂褶菌菌丝体和胞外多糖为目标产物,研究了裂褶菌从摇瓶、5L发酵罐至50L发酵罐的放大培养条件。根据单位体积发酵液所消耗的通气功率相等和单位体积发酵液通风量相等的准则,进行了主要控制参数-搅拌转速的理论放大计算,确定了裂褶菌50... 以裂褶菌菌丝体和胞外多糖为目标产物,研究了裂褶菌从摇瓶、5L发酵罐至50L发酵罐的放大培养条件。根据单位体积发酵液所消耗的通气功率相等和单位体积发酵液通风量相等的准则,进行了主要控制参数-搅拌转速的理论放大计算,确定了裂褶菌50L发酵罐放大培养的理论搅拌转速为150r/min,通风量为30L/min;通过搅拌转速对菌体和胞外多糖产量影响的研究,确定了在发酵中后期采用阶梯式调整搅拌转速的发酵工艺,成功实现了由摇瓶至50L发酵罐的裂褶菌放大培养,裂褶菌菌丝体和胞外多糖的产量分别由原来的13.25g/L和3.14g/L提高至放大后的17.09g/L和7.74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褶菌 裂褶多糖 深层培养 放大培养
下载PDF
裂褶菌素的结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冀颐之 迟文鹤 杜连祥 《药物生物技术》 CAS CSCD 2003年第5期308-311,共4页
对深层培养裂褶菌 (SchizophyllumcommuneFr)所获得的裂褶菌素进行了结构研究。经凝胶柱层析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裂褶菌素为均一组分 ,分子质量 4× 10 4 u。通过完全水解 ,纸层析 ,气相色谱分析单糖组分 ,红外... 对深层培养裂褶菌 (SchizophyllumcommuneFr)所获得的裂褶菌素进行了结构研究。经凝胶柱层析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裂褶菌素为均一组分 ,分子质量 4× 10 4 u。通过完全水解 ,纸层析 ,气相色谱分析单糖组分 ,红外光谱 ,酶解反应 ,高碘酸氧化和固体核磁共振分析结构 ,证明了裂褶菌素是以葡萄糖为单一组分的 β (1 3 ) D葡聚糖 ,其中每 3个葡萄糖分子上连有一个 β (1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褶菌 裂褶菌素 结构 生物活性
下载PDF
辐照对发酵玉米芯中裂褶菌多糖提取及流变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钟昕 周素梅 +1 位作者 王强 刘红芝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7-72,共6页
对裂褶菌发酵玉米芯进行γ射线辐照处理,研究不同处理条件下辐照对裂褶菌多糖提取率及流变学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在5-20kGy辐照剂量范围内,同一剂量下,多糖提取率随辐照原料水分含量的增加而上升,60%水分含量、10kGy处理下多糖提取... 对裂褶菌发酵玉米芯进行γ射线辐照处理,研究不同处理条件下辐照对裂褶菌多糖提取率及流变学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在5-20kGy辐照剂量范围内,同一剂量下,多糖提取率随辐照原料水分含量的增加而上升,60%水分含量、10kGy处理下多糖提取率达到最高值7.95%。辐照处理对所提取裂褶菌多糖溶液粘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15.0%水分含量、20kGy处理下,多糖的零剪切粘度η0降至最低值10.79 Pa.s;辐照处理对裂褶菌多糖的粘弹性亦有显著影响,G′、G″以及二者之交点Gx值的变化趋势与η0值的基本一致。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γ射线辐照处理对发酵玉米芯中裂褶菌多糖可起到降解、增溶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褶菌多糖 辐照 提取 流变学性质
下载PDF
四种生长因子对裂褶菌胞外多糖产量影响的优化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郑文科 乔长晟 +3 位作者 郝利民 贾士儒 江建梅 张晓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81-183,187,共4页
对VB1、L-谷氨酸、柠檬酸和油酸等四种生长因子对裂褶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进行了优化研究。研究发现,四种因子可不同程度地促进裂褶菌菌丝生长和其胞外多糖的生成。通过单因子实验,初步确定了各种生长因子的适宜添加浓度。采用VB1、L-... 对VB1、L-谷氨酸、柠檬酸和油酸等四种生长因子对裂褶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进行了优化研究。研究发现,四种因子可不同程度地促进裂褶菌菌丝生长和其胞外多糖的生成。通过单因子实验,初步确定了各种生长因子的适宜添加浓度。采用VB1、L-谷氨酸、柠檬酸和油酸为四个实验因素,进行了L16(45)正交实验,四种因子对裂褶多糖产量影响的显著顺序为:油酸>柠檬酸>VB1>L-谷氨酸;获得四种因子的优选水平组合:VB10·5mg/L、L-谷氨酸0·5mg/L、柠檬酸0·05g/L、油酸0·2mg/L;在该优化条件下进行裂褶菌培养,其胞外多糖产量达到5·73g/L,比空白对照样提高了63·71%(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褶菌 裂褶多糖 影响因子 正交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