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rmula for Determining Number of Basic Seedlings at Scattered-Planting with Seedling Dry-Raised on Plastic Trays in Double-Season Rice
1
作者 PAN Xiao-hua CHEN Xiao-rong YANG Fu-sun 《Rice science》 SCIE 2006年第4期271-277,共7页
The tiller emergence in seedling nursery beds and field, and panicle formation in the field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scattered-planting with seedling dry-raised on plastic trays in double-season rice. A significant dif... The tiller emergence in seedling nursery beds and field, and panicle formation in the field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scattered-planting with seedling dry-raised on plastic trays in double-season ric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noted in the non-synchronously-emerged tillers (the tillers that formed from latent buds and did not emerge following the normal tillering law on seedling nursery beds and recovered to grow after scattered-planting or transplanting) as well as the percentage of the available synchronously-emerged tillers between seedlings raised on plastic trays under dry-land conditions (DPT) and seedlings raised on nursery beds under wetland conditions (WB). The seedlings under DPT had some non-synchronously-emerged tillers, but those under WB had not. Therefore, the traditional formula for determining the number of rice seedlings was improved, and the formula for determining the number of basic seedlings under scattered planting with DPT in double-season rice was introduced. For early rice, it was X=Y/{(I+t1r1)[1+(N-n-SN)Rr2]+(SN-3-t1)R2r5}, and for late rice, it was X=Y/{(1+t1r1)[1+(N-n-SN)Rr2]+(N-n-SN-3)Rr2R1r3+(SN-3-t1)R2r5}. Where, X represents reasonable number of basic seedlings per unit area at scattered-planting; Y, number of fitting panicles per unit area; t1, total number of tillers per plant; r1, percentage of the total available tillers; N, total number of leaves of the main culm; n, total number of elongated internodes in the main culm; SN, seedling leaf ages at scattered-planting; R, percentage of the primary tillers emerged in available node-position; r2, percentage of the available primary tillers; R1, percentage of the secondary tillers in the field (except the secondary tillers of the seedlings); r3, percentage of the available secondary tillers; R2, percentage of the asynchronously-emerged tillers after scattered-planting; r5, percentage of the available non-synchronously-emerged tillers after scattered-plan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season rice seedling dry-raised on plastic trays seedling scattered-planting basic population FORMULA
下载PDF
双季水稻塑盘旱育抛栽基本苗公式的建立 被引量:12
2
作者 潘晓华 陈小荣 杨福孙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0-294,共5页
观察了双季水稻塑盘旱育抛栽秧苗期和大田期分蘖的发生及成穗状况,发现水稻塑盘旱育抛栽不仅存在非同伸蘖现象,且同伸蘖的成穗与湿润水育秧移栽也有较大差异。据此对传统的水稻栽培基本苗公式进行了改进,拟合出了双季水稻塑盘旱育抛栽... 观察了双季水稻塑盘旱育抛栽秧苗期和大田期分蘖的发生及成穗状况,发现水稻塑盘旱育抛栽不仅存在非同伸蘖现象,且同伸蘖的成穗与湿润水育秧移栽也有较大差异。据此对传统的水稻栽培基本苗公式进行了改进,拟合出了双季水稻塑盘旱育抛栽基本苗计算公式:早稻为X=Y/{(1+t1r1)[1+(N-n-SN)Rr2]+(SN-3-t1)R2r5};晚稻为X=Y/{(1+t1r1)[1+(N-n-SN)Rr2]+(N-n-SN-3)Rr2R1r3+(SN-3-t1)R2r5}。其中:X—合理的基本苗;Y—单位面积适宜穗数;t1—单株带的所有分蘖数;r1—单株带的所有分蘖的成穗率;N—主茎总叶数;n—主茎伸长节间数;SN—抛栽时的秧苗叶龄值;R—有效分蘖节位上一次分蘖的发生率;r2—一次分蘖的成穗率;R1—二次分蘖(除去秧苗所带分蘖上产生的二次分蘖)的发生率;r3—二次分蘖的成穗率;R2—抛栽后非同伸蘖发生率;r5—抛栽后非同伸蘖的成穗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水稻 塑盘旱育秧 抛秧 基本苗 公式
下载PDF
不同施氮方式及抛栽密度对长秧龄抛秧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小荣 潘晓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322-326,共5页
以两系杂交水稻F1 31S/R40 2和培两优特青为材料 ,研究了不同施氮方式及不同抛栽密度对长秧龄抛秧栽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后期氮肥施用比例提高及抛栽密度的适当加大 ,能够加快长秧龄抛栽水稻群体茎蘖增长速度、提高N素的吸收... 以两系杂交水稻F1 31S/R40 2和培两优特青为材料 ,研究了不同施氮方式及不同抛栽密度对长秧龄抛秧栽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后期氮肥施用比例提高及抛栽密度的适当加大 ,能够加快长秧龄抛栽水稻群体茎蘖增长速度、提高N素的吸收及干物质的积累、扩大叶面积指数、增强单位面积群体光合量、形成更多的有效穗数 ,使产量提高 ;增大抛栽密度 ,适当控制前期施氮量 ,提升后期用氮比例 ,是长秧龄抛秧栽培较为理想的搭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方式 抛栽密度 长秧龄抛秧 产量形成 水稻
下载PDF
双季水稻塑盘旱育抛栽基本苗公式的验证 被引量:5
4
作者 潘晓华 陈小荣 杨福孙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共6页
以自拟基本苗公式计算出的苗数为中等群体,设置上下水平基本苗数各1个为对照,比较了早、晚稻塑盘旱育抛栽不同群体起点产量及其形成的差异。结果表明,中等群体处理的产量结构最优,在三处理中稻谷产量最高,其茎蘖消长与成穗、颖花伤流量... 以自拟基本苗公式计算出的苗数为中等群体,设置上下水平基本苗数各1个为对照,比较了早、晚稻塑盘旱育抛栽不同群体起点产量及其形成的差异。结果表明,中等群体处理的产量结构最优,在三处理中稻谷产量最高,其茎蘖消长与成穗、颖花伤流量、叶面积系数与结构以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总体上最为合理。本研究初步验证了所拟合出的塑盘旱育抛栽基本苗公式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水稻 塑盘早育抛栽 基本苗公式验证
下载PDF
三控施肥对抛栽早稻倒伏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胡文秀 徐宝庆 +2 位作者 胡金和 刘宗发 喻凤琴 《河北农业科学》 2009年第11期35-36,共2页
以攻前保后施肥法和常规施肥法为对照,采用大区比较试验,研究了三控施肥法对抛栽早稻倒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控施肥法通过控制苗峰,增加群体通透性,控制病虫害发生,增加植株抗倒力,减轻倒伏,优化产量结构,提高经济系数,实现稳产... 以攻前保后施肥法和常规施肥法为对照,采用大区比较试验,研究了三控施肥法对抛栽早稻倒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控施肥法通过控制苗峰,增加群体通透性,控制病虫害发生,增加植株抗倒力,减轻倒伏,优化产量结构,提高经济系数,实现稳产、高产。本试验条件下,三控施肥法水稻产量达8 028.7 kg/hm2,较常规施肥法增产6.07%,增收1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控施肥 抛栽早稻 倒伏 产量
下载PDF
旱育长秧龄抛秧稻的栽培特性及技术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小荣 潘晓华 +2 位作者 石庆华 郭进耀 李木英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7,共7页
以旱育中秧龄抛秧、旱床育秧移栽、水育秧移栽为对照 ,对水稻旱长秧龄抛秧栽培生物学特性及其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旱育长秧龄抛秧N ,P ,K吸收和干物质积累量大 ,前期、中期生长优势明显 ,单位面积容纳的穗数与颖花多 ,后期根系... 以旱育中秧龄抛秧、旱床育秧移栽、水育秧移栽为对照 ,对水稻旱长秧龄抛秧栽培生物学特性及其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旱育长秧龄抛秧N ,P ,K吸收和干物质积累量大 ,前期、中期生长优势明显 ,单位面积容纳的穗数与颖花多 ,后期根系生长量大 ,氧化活力强 ,土壤表层 0~ 7cm分布比例高 ,根 /冠值大 ,齐穗期稻株中、下部透光率高 ,但生育进度较移栽慢 ;增加中、后期氮肥施用比例及适当加大抛栽密度 ,有利于叶面积扩展及干物质积累 ,形成更多的有效穗数 ,提高产量。本研究认为 ,适当增大抛栽密度 ,减少前期施氮量 ,提高中、后期用氮比例 ,是提高旱育长秧龄抛秧产量的重要农艺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旱育长秧龄抛秧 生物学特性 栽培技术 生育特性 生态特性 产量
下载PDF
土地细碎化必然导致土地生产效率降低?——对土地细碎化与土地生产效率研究的批判性分析 被引量:23
7
作者 连雪君 毛雁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109-115,共7页
通过文献研究,讨论土地细碎化的内涵及其形成原因,发现对于土地细碎化与土地生产效率关系的研究主要采用地块大小和地块数量2个指标,来自世界各地的经验研究结果显示,农户拥有的地块数量对土地生产效率具有负面作用,地块大小对其具有正... 通过文献研究,讨论土地细碎化的内涵及其形成原因,发现对于土地细碎化与土地生产效率关系的研究主要采用地块大小和地块数量2个指标,来自世界各地的经验研究结果显示,农户拥有的地块数量对土地生产效率具有负面作用,地块大小对其具有正面作用。从地块数量和地块大小对土地生产效率的作用合力来看,土地细碎化导致土地生产效率低下这一传统观点并没有得到完全验证。分析国内外关于世界各地土地细碎化与土地生产效率的经验研究的评述和理论发现,土地细碎化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对土地生产效率会产生不同影响,土地细碎化并不必然导致土地生产效率的降低。提出在推动农村向土地规模化生产转变进程中,应严格考察不同地区土地细碎化及与之相匹配的农户生产条件,特别是农村人地比例的变化,才能得出可靠的土地制度改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细碎化 土地生产效率 农村劳动力 土地规模化 土地制度 分散种植
下载PDF
旱育长秧龄抛栽水稻的养分及干物质积累特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陈小荣 潘晓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3-118,共6页
以两系杂交水稻田两优 40 2和培两优特青为材料 ,研究了旱育长秧龄抛秧栽培 N、P、K的吸收及干物质的积累、转运和分配特性。结果表明 :旱育长秧龄抛秧栽培可以明显提高 N、P、K的吸收和干物质的积累 ,尤其是前期、中期。旱育长秧龄抛... 以两系杂交水稻田两优 40 2和培两优特青为材料 ,研究了旱育长秧龄抛秧栽培 N、P、K的吸收及干物质的积累、转运和分配特性。结果表明 :旱育长秧龄抛秧栽培可以明显提高 N、P、K的吸收和干物质的积累 ,尤其是前期、中期。旱育长秧龄抛秧齐穗后单位面积穗干物质和 N、P、K增量大 ,但茎叶运转率低 ,穗部所占总量比例小 ,N、P、K的生产效率低。旱育长秧龄抛秧抛入大田后分蘖早、快、足 ,单位面积容纳的穗数与颖花量多 ,能够发挥群体优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养分吸收 干物质积累 旱育长秧龄抛秧栽培 产量
下载PDF
低海拔柑橘林下魔芋引种零星种植试验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彭金波 王友海 +8 位作者 费甫华 徐小燕 汤万香 廖文月 向竭 施昌华 席先红 杨洪喜 李明勇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第14期71-71,79,共2页
由于近年来柑橘外销困难,种植效益下降,果农增收困难,为了充分利用宜昌市丰富的柑橘林下空闲地,积极开展了将魔芋从高海拔地区(高山)引种到低海拔地区(丘陵平原)柑橘林下试验种植。结果表明:这种种植模式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又促进了农... 由于近年来柑橘外销困难,种植效益下降,果农增收困难,为了充分利用宜昌市丰富的柑橘林下空闲地,积极开展了将魔芋从高海拔地区(高山)引种到低海拔地区(丘陵平原)柑橘林下试验种植。结果表明:这种种植模式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又促进了农民增收,取得了初步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林 魔芋 零星种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