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专论金属表面缓蚀剂自组装单分子膜的STM研究进展 Ⅱ.常用金属表面的缓蚀剂自组装单分子膜 被引量:12
1
作者 孔德生 万立骏 +1 位作者 陈慎豪 杨武 《腐蚀与防护》 CAS 2003年第12期507-512,共6页
缓蚀剂的作用机理与缓蚀剂分子在金属表面形成的自组装单分子膜及其作用密切相关。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可以实时、原位、三维实空间观察原子/分子的技术优势,在分子水平上认识金属 缓蚀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金属腐蚀科学的理论研... 缓蚀剂的作用机理与缓蚀剂分子在金属表面形成的自组装单分子膜及其作用密切相关。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可以实时、原位、三维实空间观察原子/分子的技术优势,在分子水平上认识金属 缓蚀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金属腐蚀科学的理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STM对部分常用金属表面有机缓蚀剂自组装单分子膜的结构、分子取向、晶面结构效应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缓蚀剂 自组装单分子膜 吸附层结构 分子取向
下载PDF
纳米科学研究中的扫描探针显微学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栋 万立骏 +1 位作者 王琛 白春礼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1-294,共4页
简要介绍了扫描探针显微术(Scanning Probe Microscopy, SPM)在纳米科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特别介绍了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术(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STM)在此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以及所获成果等. 内容涉及STM技术... 简要介绍了扫描探针显微术(Scanning Probe Microscopy, SPM)在纳米科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特别介绍了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术(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STM)在此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以及所获成果等. 内容涉及STM技术的工作原理及特点、纳米结构的研究和表征、纳米结构的构筑及分子电子学器件的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科学 扫描隧道显微术 纳米结构 分子电子学
下载PDF
纳米Ti膜形成过程的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谢天生 杜昊 +2 位作者 孟祥敏 孙超 闻立时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3-117,共5页
用磁控溅射方法在聚合物薄膜基体上制备出不同厚度的纳米 Ti膜.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观察结果表明,初期膜是由直径小于2nm的形核粒子和粒子团聚体组成.粒子沉积呈岛状生长形成纳米晶粒结构随薄膜厚度增加,平均晶粒尺寸... 用磁控溅射方法在聚合物薄膜基体上制备出不同厚度的纳米 Ti膜.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观察结果表明,初期膜是由直径小于2nm的形核粒子和粒子团聚体组成.粒子沉积呈岛状生长形成纳米晶粒结构随薄膜厚度增加,平均晶粒尺寸增加,形成大尺寸晶粒的连续薄膜.分析和讨论了薄膜生长过程的结构特征及溅射条件对薄膜结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控溅射 纳米TI膜 扫描隧道显微镜 纳米金属薄膜
下载PDF
Si(111)-(7×7)表面上Ge量子点的自组织生长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永平 闫隆 +2 位作者 解思深 庞世谨 高鸿钧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96-299,共4页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了Si(111) (7× 7)表面上Ge量子点的自组织生长 .室温下用固相外延法在硅基底上沉积亚单层的Ge ,然后在适当的温度下退火可以聚集形成有序的Ge量子点 .由于Ge在Si(111) (7× 7)表面选择性的吸附而形成有...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了Si(111) (7× 7)表面上Ge量子点的自组织生长 .室温下用固相外延法在硅基底上沉积亚单层的Ge ,然后在适当的温度下退火可以聚集形成有序的Ge量子点 .由于Ge在Si(111) (7× 7)表面选择性的吸附而形成有序的Ge量子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镜 自组织生长 量子点 表面吸附 Ge Si(111)-(7×7) 半导体
原文传递
表面科学中的单分子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万立骏 王琛 白春礼 《物理》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38-144,共7页
简要介绍了表面科学中单分子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特别介绍了扫描隧道显微术 (scanningtunnelingmicroscopy ,STM)在此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以及所获成果等 .内容涉及STM技术的特点、材料的表面结构、表面吸附分子... 简要介绍了表面科学中单分子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特别介绍了扫描隧道显微术 (scanningtunnelingmicroscopy ,STM)在此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以及所获成果等 .内容涉及STM技术的特点、材料的表面结构、表面吸附分子的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科学 单分子研究 扫描隧道显微术 纳米科学
原文传递
p-nitrobenzonitrile纳米有机薄膜的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时东霞 巴德纯 +3 位作者 解思深 庞世瑾 高鸿钧 宋延林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03-606,共4页
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 (STM)在p nitrobenzonitrile(PNBN)单体有机薄膜上进行信息记录点的写入研究。通过在STM针尖和高定向裂解石墨 (HOPG)衬底之间施加一系列的电压脉冲进行信息记录点的写入 ,得到了一个信息点点径小于 1nm ,对应存储... 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 (STM)在p nitrobenzonitrile(PNBN)单体有机薄膜上进行信息记录点的写入研究。通过在STM针尖和高定向裂解石墨 (HOPG)衬底之间施加一系列的电压脉冲进行信息记录点的写入 ,得到了一个信息点点径小于 1nm ,对应存储密度高达 1 0 13 bit cm2 的信息存储点阵。电流-电压 (I-V)曲线表明 ,薄膜上非信息点存储区域是高电阻区 ,而信息点存储区域是导电区 ,具有 0-1信息存储特性。PNBN单体有机薄膜的存储机制可能是规则排列的PNBN分子在强电场作用下由有序向无序的转变 ,使得薄膜的电阻由高阻态向低阻态转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密度信息存储 扫描隧道显微镜 纳米有机薄膜 p-nitrobenzonitrile
下载PDF
纳米团簇晶体的制备和结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贾金锋 窦瑞芬 +8 位作者 李绍春 刘洪 徐茂杰 刘熙 王俊忠 厉建龙 薛其坤 李志强 张绳百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04年第5期40-50,共11页
利用表面调制“幻数团簇”的方法制备出Al、Ga和In的纳米团簇人造晶体。这种方法是用Si(111) 7× 7表面作为“模板”生长尺寸相同和分布有序的纳米团簇。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 (STM )原位分析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确定了金属纳米团簇... 利用表面调制“幻数团簇”的方法制备出Al、Ga和In的纳米团簇人造晶体。这种方法是用Si(111) 7× 7表面作为“模板”生长尺寸相同和分布有序的纳米团簇。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 (STM )原位分析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确定了金属纳米团簇的原子结构以及这些结构的形成机理。我们的研究表明对生长动力学的精确控制是制备团簇晶体的关键所在。此外 ,这种方法并不局限于制备某一种金属团簇。人造纳米团簇具有高的热稳定性和独特的结构使它们有希望在实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 纳米团簇 金属团簇 结构研究 原子结构 表面 有序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制备 生长动力学
下载PDF
粘胶基碳纤维表面结构的STM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吴琪琳 胡杨 潘鼎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1-173,共3页
本文建立了用具有原子级分辨能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 (STM)研究粘胶基碳纤维 (RCF)表面结构的方法。在较大尺度的STM图像上 ,RCF表面显得很粗糙 ,“峰”和“谷”的特征非常明显。增大放大率时 ,发现了约10nm宽的条状结构 ,其排列与纤维轴... 本文建立了用具有原子级分辨能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 (STM)研究粘胶基碳纤维 (RCF)表面结构的方法。在较大尺度的STM图像上 ,RCF表面显得很粗糙 ,“峰”和“谷”的特征非常明显。增大放大率时 ,发现了约10nm宽的条状结构 ,其排列与纤维轴成一定角度 (45°~ 90°)。首次获得了RCF原子级的STM图像 ,在原子级尺度上 ,其原子排列并不规则 ,相邻原子间距为 0 .14 2nm ,最近六元环中心的距离是 0 .2 5 3nm。与高定向降解石墨 (HOP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镜 粘胶基碳纤维 表面结构 stm
下载PDF
Lyocell基炭纤维表面微结构的STM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吴琪琳 潘鼎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09-213,共5页
 采用SEM揭示出Lyocell基炭纤维(LCF)表面比粘胶基炭纤维(RCF)表面光滑,而后者粗糙的表面上还存在裂纹和沟槽,这也是导致RCF强度偏低的一个原因。尝试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原子级分辨率来研究LCF的表面微结构。在500nm×500n...  采用SEM揭示出Lyocell基炭纤维(LCF)表面比粘胶基炭纤维(RCF)表面光滑,而后者粗糙的表面上还存在裂纹和沟槽,这也是导致RCF强度偏低的一个原因。尝试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原子级分辨率来研究LCF的表面微结构。在500nm×500nm观测范围内,发现了由25nm宽,150nm长的条状微结构组成的约150nm2大小的沿纤维轴呈近乎45°角排列的块状结构;并测得LCF表面碳原子间距离为0.331nm,结果表明Lyocell基炭纤维表面尚未形成完整的碳网六元环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yocell基炭纤维 表面微结构 stm Lyeoell纤维 扫描隧道显微镜 碳网六元环结构
下载PDF
有机纳米信息存储中的结构转变 被引量:2
10
作者 时东霞 巴德纯 +3 位作者 庞世瑾 宋延林 高鸿钧 aphy.iphy.ac.cn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990-993,共4页
采用真空热蒸发方法制备了有机单体薄膜对硝基苯腈p nitrobenzonitrile (PNBN)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 (STM)在PNBN薄膜上进行信息记录点的写入 ,通过在STM针尖和高定向裂解石墨 (HOPG)之间施加电压脉冲 ,直接观察到了信息记录点写入前后... 采用真空热蒸发方法制备了有机单体薄膜对硝基苯腈p nitrobenzonitrile (PNBN)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 (STM)在PNBN薄膜上进行信息记录点的写入 ,通过在STM针尖和高定向裂解石墨 (HOPG)之间施加电压脉冲 ,直接观察到了信息记录点写入前后薄膜发生的局域结构转变 .信息记录点的写入机制主要是这种纳米范围结构变化所导致的薄膜由高阻态向低阻态转变 ,高阻态对应 0 ,低阻态对应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nitrobenzonitrile(PNBN)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结构转变 纳米电子学 真空热蒸发 有机纳米信息存储薄膜
原文传递
Construction of tunable supramolecular networks studied by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被引量:4
11
作者 ZENG QingDao WANG Chen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10年第2期310-317,共8页
In this review we describe a family of organic-based host frameworks which can accommodate guest molecules.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test the adjustability of this class of mimic structures that may lead to new inte... In this review we describe a family of organic-based host frameworks which can accommodate guest molecules.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test the adjustability of this class of mimic structures that may lead to new interesting functions. Emphasis of our research is placed upon four aspects: 1) thermal properties, 2) surface photochemistry, 3) fullerene adsorption, and 4) guest inclusion. It is envisioned that such approach of nanoporous molecular networks might be developed into a new family of useful soft frameworks for studies toward shape-selective catalysis, molecular recognition, self-assembly, and host-guest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ecular recognition SELF-ASSEMBLY molecular template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stm)
原文传递
表面改性碳纤维电极的STM微观形貌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维波 林瑞峰 +1 位作者 李学萍 肖绪瑞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3,共3页
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技术,分析了经硫酸化学及电化学表面氧化处理前后碳纤维表面的微观形貌变化.处理前碳纤维的微观结构是乱层石墨结构;处理后碳纤维表面的石墨微晶变得清晰规整,同时大大增加了石墨微晶层面边缘碳原子的数目.碳原... 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技术,分析了经硫酸化学及电化学表面氧化处理前后碳纤维表面的微观形貌变化.处理前碳纤维的微观结构是乱层石墨结构;处理后碳纤维表面的石墨微晶变得清晰规整,同时大大增加了石墨微晶层面边缘碳原子的数目.碳原子间不饱合的C-C键吸附氧而形成含氧官能基团,改善了电极表面的浸润性,提高了电极表面吸附的反应物浓度;同时增加了电化学反应活性中心,因而提高了碳电极的电化学反应活性.电化学处理比化学处理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表面改性处理 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极
下载PDF
利用下端腐蚀法制备纳米级STM探针 被引量:2
13
作者 崔庆国 张露 +2 位作者 谢佳乐 杨秀凡 王俊忠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9-44,共6页
在深入分析电化学腐蚀原理的基础上,发现了一种提高针尖的尖锐程度的新方法,即:利用下端腐蚀方法得到了比传统的上端腐蚀方法更尖锐的针尖.通过对腐蚀电压、腐蚀溶液浓度、切断时间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下端腐蚀法制备纳米级STM探针的最... 在深入分析电化学腐蚀原理的基础上,发现了一种提高针尖的尖锐程度的新方法,即:利用下端腐蚀方法得到了比传统的上端腐蚀方法更尖锐的针尖.通过对腐蚀电压、腐蚀溶液浓度、切断时间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下端腐蚀法制备纳米级STM探针的最佳综合条件;并通过对前人方案的修改和完善,研制了一套自动控制切断电路装置,该电路装置可以任意设置切断条件,以此得到不同粗细的针尖;最后将据此制作的纳米级针尖成功地应用于Unisoku-STM仪器的扫描,得到了清晰、稳定的原子级分辨Bi(0001)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化学腐蚀 液膜法 自动切断电路 stm探针制备
下载PDF
锰硅化物在Si(111)-7×7表面的制备及其STM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丹 邹志强 孙静静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9-102,共4页
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了室温至610℃的条件下锰在Si(111)-7×7表面的反应生长情况,制备出了锰纳米团簇和几种锰硅化物。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低于260℃时,生成了占据在衬底7×7结构亚单胞上大小统一的锰纳米团簇;温度高... 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了室温至610℃的条件下锰在Si(111)-7×7表面的反应生长情况,制备出了锰纳米团簇和几种锰硅化物。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低于260℃时,生成了占据在衬底7×7结构亚单胞上大小统一的锰纳米团簇;温度高于500℃时,生成的锰硅化物可分为三类:纳米线、平板状的岛和三维不规则的岛。除此以外,390℃至610℃锰硅化物岛的成核密度符合传统成核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镜 Si(111)-7×7重构表面 纳米团簇 锰硅化物 传统成核理论
下载PDF
枝状分子表面组装结构的形成与结构转变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旭 万立骏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67-978,共12页
本文是对近期有关枝状分子在石墨表面吸附组装研究的综述.利用扫描隧道显微技术,系统研究了5-甲氧基间苯二酸类枝状分子在石墨表面组装结构的形成及结构转变,发现虽然该类枝状分子大都可以在石墨表面自发有序组装,但是最终形成的组装结... 本文是对近期有关枝状分子在石墨表面吸附组装研究的综述.利用扫描隧道显微技术,系统研究了5-甲氧基间苯二酸类枝状分子在石墨表面组装结构的形成及结构转变,发现虽然该类枝状分子大都可以在石墨表面自发有序组装,但是最终形成的组装结构不仅与分子本身结构例如烷基链的数目有关,与分子浓度有关,还与所用溶剂有关.分子浓度和溶剂的变化,影响组装体系内的相互作用力如分子与基底间的作用力、分子间氢键的作用力等,影响分子迁移和结构转变的动力学过程,从而影响枝状分子组装的最终结构.研究揭示了特定体系中枝状分子组装结构与分子浓度、所用溶剂的定量和定性关系.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枝状分子组装规律,进而可以通过改变相关技术参数,调控得到不同的枝状分子表面组装体,为实现可控构筑分子表面组装结构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术 枝状分子 自组装 浓度效应 溶剂效应 结构转变
原文传递
扫描隧道显微镜微动台的有限元分析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权哲浩 林玉池 +2 位作者 仝凌志 金日光 赵美蓉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4-76,79,共4页
设计了一种以基于尺蠖运动原理的微动台为核心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机械机构,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微动台部分的结构进行分析,对其静态、模态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微动台具有较大的行程和较好的稳定性,载物力可以达到16.7 N,最小... 设计了一种以基于尺蠖运动原理的微动台为核心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机械机构,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微动台部分的结构进行分析,对其静态、模态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微动台具有较大的行程和较好的稳定性,载物力可以达到16.7 N,最小步距约8.8 nm,行程14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镜 微动台 压电陶瓷 尺蠖运动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液相外延p型碲镉汞表面区与腐蚀凹坑的不同扫描隧道谱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庆余 任秀荣 +2 位作者 李茂森 徐德政 查访星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2-225,共4页
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对经过溴甲醇溶液腐蚀处理的液相外延碲镉汞材料进行了表征.发现经过腐蚀处理(3%浓度,2.5 min)的样品表面出现高密度的凹坑结构,凹坑深度约几十纳米,横向尺度在几十到几百纳米之间.扫描隧道谱测量表明,腐蚀... 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对经过溴甲醇溶液腐蚀处理的液相外延碲镉汞材料进行了表征.发现经过腐蚀处理(3%浓度,2.5 min)的样品表面出现高密度的凹坑结构,凹坑深度约几十纳米,横向尺度在几十到几百纳米之间.扫描隧道谱测量表明,腐蚀样品表面平坦区呈现较大表观带隙,需考虑针尖诱导的能带弯曲效应,而凹坑区在零偏压区的扫描隧道谱线则近似为线性变化,说明该区域包含较高的带隙态并直接参与隧穿,从而掩盖了带隙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碲镉汞 扫描隧道显微镜 隧道谱
下载PDF
开设扫描隧道显微镜实验课的尝试 被引量:3
18
作者 郑金菊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2003年第2期39-42,共4页
介绍了在大学本科生中开设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实验课的目的意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尝试取得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镜实验课 大学 实验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纳米测量学
下载PDF
Si衬底上生长的MnSi薄膜和MnSi_(1.7)纳米线的STM和XPS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石高明 邹志强 +2 位作者 孙立民 李玮聪 刘晓勇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395-401,共7页
本文采用分子束外延方法制备出MnSi薄膜和MnSi1.7纳米线,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进行观察,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系统地分析了MnSi薄膜和MnSi1.7纳米线的Mn2p和Si2p.结果表明厚度为~0.9nm的MnSi薄膜表面为√3×√3重构,MnSi1.7纳米线长... 本文采用分子束外延方法制备出MnSi薄膜和MnSi1.7纳米线,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进行观察,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系统地分析了MnSi薄膜和MnSi1.7纳米线的Mn2p和Si2p.结果表明厚度为~0.9nm的MnSi薄膜表面为√3×√3重构,MnSi1.7纳米线长500—1500nm,宽16—18nm,高~3nm.MnSi薄膜的Mn2p1/2和Mn2p3/2峰位与MnSi1.7纳米线相同,均分别为649.7eV和638.7eV.结合能在640—645eV和~653.8eV处的锰氧化合物的Mn2p3/2和Mn2p1/2峰证明在短暂暴露于空气中后MnSi薄膜和MnSi1.7纳米线表面有氧化层形成.相对于纯Si的Si2p谱,两种锰硅化合物的Si2p谱向低结合能方向发生了位移,表明随着锰硅化合物的形成Si的化学环境发生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光电子能谱 扫描隧道显微镜 纳米线 薄膜
原文传递
基于小波变换的STM图像处理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红秀 李鸿琦 张振宇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CAS CSCD 2005年第1期60-63,共4页
根据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特点,阐述了将小波变换应用于扫描隧道显微镜的降噪、增强及融合的方法.对于STM扫描获得的石墨原子图像,选用不同的小波基函数和分解层数进行分解和重构,结果表明,利用小波变换对扫描隧道显微镜图像进行处理... 根据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特点,阐述了将小波变换应用于扫描隧道显微镜的降噪、增强及融合的方法.对于STM扫描获得的石墨原子图像,选用不同的小波基函数和分解层数进行分解和重构,结果表明,利用小波变换对扫描隧道显微镜图像进行处理是有效的、可行的,图像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变换 图像处理 子图像 小波基函数 扫描隧道显微镜 图像质量 重构 stm 降噪 增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