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rigami meets electrospinning:a new strategy for 3D nanofiber scaffolds 被引量:1
1
作者 Juqing Song Guanglin Zhu +4 位作者 Huichang Gao Lin Wang Nanying Li Xuetao Shi Yingjun Wang 《Bio-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CIE 2018年第4期254-264,共11页
Inspired by the constitution of things in the natural world,three-dimensional (3D)nanofiber scaffold/cells complex was constructed via the combination of electrospinning technology and origami techniques.The nanofiber... Inspired by the constitution of things in the natural world,three-dimensional (3D)nanofiber scaffold/cells complex was constructed via the combination of electrospinning technology and origami techniques.The nanofiber boxes prepared by origami provided a limited space for the layer-by-layer nanofiber films,and the human fetal osteoblasts (hFOBs)seeded on the both sides of the nanofiber films were expected to facilitate the bonding,of the adjacent nanofiber films through the secretion of extracellular matrix.Specifically,the hFOBs presented 3D distribution in the nanofiber scaffold,and they can stretch across the gaps between the adjacent nanofiber films,forming the cell layers and filling the whole 3D nanofiber scaffold.Eventually,a 3D block composed of electrospun nanofiber scaffold and cells was obtained',which possesses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bone tissue engineering.Interestingly,we also created 3D nanofiber structures that range from simple forms to intricate architectures via origami,indicating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electrospinning technology and origami techniques is a feasible method for the 3D construction of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SPINNING ORIGAMI 3D construction NANOFIBER scaffold/cells complex
下载PDF
聚乙烯醇/柞蚕丝素蛋白材料作为肌腱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吴琳琳 李敏 +2 位作者 赵晋 陈登龙 周志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1-186,共6页
目的检测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柞蚕丝素蛋白(wild antheraea pernyi silk fibroin,WSF)电纺膜与肌腱细胞的细胞相容性,探讨其作为肌腱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以质量分数为98%的甲酸为溶剂,配制浓度均为11%的WSF溶液... 目的检测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柞蚕丝素蛋白(wild antheraea pernyi silk fibroin,WSF)电纺膜与肌腱细胞的细胞相容性,探讨其作为肌腱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以质量分数为98%的甲酸为溶剂,配制浓度均为11%的WSF溶液、PVA溶液及PVA/WSF(质量配比为9∶1)溶液,采用电纺丝技术制备WSF、PVA及PVA/WSF电纺膜,扫描电镜观察电纺成丝情况。取5只3日龄SD大鼠尾腱,体外分离培养肌腱细胞并传至第3代进行实验。取浓度为1×106个/mL肌腱细胞分别与PVA及PVA/WSF电纺膜复合培养,4、12 h采用MTT法测量细胞黏附率。取浓度为4.5×103个/mL肌腱细胞,分别于PVA、1/2 PVA、1/4 PVA、PVA/WSF、1/2 PVA/WSF、1/4 PVA/WSF电纺膜浸提液中培养,MTT法测定培养1、3、5、7 d的吸光度(A)值,并进行毒性等级评价。取PVA、PVA/WSF电纺膜分别与细胞密度为1×106个/mL的肌腱细胞悬液100μL复合培养制备细胞-材料复合物,7 d后行HE染色观察,1、3、5、7 d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WSF甲酸溶液无法电纺成丝,PVA和PVA/WSF甲醛溶液均可成功电纺成丝。肌腱细胞与PVA、PVA/WSF电纺膜复合培养4 h后,其细胞黏附率分别为26.9%±0.4%、87.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400,P=0.000);复合培养12 h后,其细胞黏附率分别为35.2%±0.6%、110.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500,P=0.000)。体外浸提液毒性评价结果显示,培养后1、3、5、7 d各种电纺膜间细胞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 PVA和1/4 PVA浸提液细胞毒性等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材料复合物的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显示肌腱细胞均可黏附于PVA、PVA/WSF电纺膜表面,但PVA/WSF电纺膜上细胞较多。结论 PVA/WSF电纺膜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有望成为肌腱组织工程的理想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腱组织工程 聚乙烯醇 柞蚕丝素蛋白 电纺丝技术 支架材料 肌腱细胞 大鼠
原文传递
硝酸银染色法鉴定生物瓣支架材料体外再内皮化程度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冯滨 刘迎龙 +1 位作者 谢宁 宋来凤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910-914,共5页
目的探讨生物瓣支架再内皮化程度的形态学观察方法,为体外构建心脏组织工程瓣提供手段。方法选择经液氮保存的同种主动脉带瓣管道作为生物瓣支架,0.1%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dodecylsulphate,SDS)脱去表面的内皮细胞(endothelialcells,EC... 目的探讨生物瓣支架再内皮化程度的形态学观察方法,为体外构建心脏组织工程瓣提供手段。方法选择经液氮保存的同种主动脉带瓣管道作为生物瓣支架,0.1%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dodecylsulphate,SDS)脱去表面的内皮细胞(endothelialcells,ECs),纤维连接蛋白(bironectin,FN;80μg/ml)预覆盖瓣膜;选择从正常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经体外定向诱导分化的ECs作为种子细胞,以>1~2×105个/cm2密度种植于瓣膜支架上,采用含20%胎牛血清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等的DMEM-HG培养基静态培养,0.5%硝酸银染色,于培养的7、14和20d在立体显微镜下观察、摄片,确定其内皮化程度。结果同种生物瓣表面的ECs完全脱去,而细胞外基质成分保存良好;种植细胞与生物瓣支架复合体静态培养的第7、14和20天,其内皮化程度分别为73%、85%和92%。结论硝酸银染色鉴定生物瓣支架再内皮化的方法,简便、经济,是体外构建心脏组织工程瓣形态学观察的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瓣膜 硝酸银染色 生物瓣支架 内皮细胞
下载PDF
原子力显微镜在组织工程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梁志红 周长忍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9-201,共3页
近年来原子力显微镜在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进展迅速,除了用于表面拓扑形态的表征,原子力显微镜还在表面纳米结构制备、材料和细胞力学性质、细胞生物学等多个方面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组织工... 近年来原子力显微镜在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进展迅速,除了用于表面拓扑形态的表征,原子力显微镜还在表面纳米结构制备、材料和细胞力学性质、细胞生物学等多个方面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组织工程学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 组织工程 支架材料 细胞
原文传递
老年人牙周膜细胞附着于纳米-羟基磷灰石上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毛钊 尹英 +1 位作者 毛曦 储成林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8期815-818,I0003,共5页
目的:老年人牙周膜细胞的再生能力相对较低,选择合适的支架材料很重要。文中观察接种在三维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材料上的老年人牙周膜细胞组织形态学表现。方法:将原代培养的老年人牙周膜细胞接种于三维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上,在培... 目的:老年人牙周膜细胞的再生能力相对较低,选择合适的支架材料很重要。文中观察接种在三维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材料上的老年人牙周膜细胞组织形态学表现。方法:将原代培养的老年人牙周膜细胞接种于三维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上,在培养15 d后,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并与青年人牙周膜细胞进行比较。结果:老年人牙周膜细胞接种到支架材料上15 d后表现为星形或多角形,有良好伸展性和对支架材料的黏附性,一定量的钙结节生成,但产生的钙结节量较青年人牙周膜细胞少。结论:老年人牙周膜细胞可以在三维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材料上良好生长。三维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材料可以作为老年人牙周组织工程治疗中的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牙周膜细胞 三维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材料 牙周组织工程
下载PDF
细胞外基质凝胶支架与嗅鞘细胞体外生物相容性的研究
6
作者 刘娜 张誉 +2 位作者 倪厚杰 杨二方 唐洲平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2年第4期240-242,255,共4页
目的:体外研究细胞外基质凝胶支架与新生大鼠嗅鞘细胞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利用自备的细胞外基质凝胶支架分别建立二维与三维的培养体系,通过免疫荧光技术、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和MTT法研究嗅鞘细胞在ECM凝胶支架中的形态特点、生长与增... 目的:体外研究细胞外基质凝胶支架与新生大鼠嗅鞘细胞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利用自备的细胞外基质凝胶支架分别建立二维与三维的培养体系,通过免疫荧光技术、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和MTT法研究嗅鞘细胞在ECM凝胶支架中的形态特点、生长与增殖的情况。结果:本实验观察到在2种培养体系中嗅鞘细胞均生长良好,尤其在三维培养体系中细胞密度和胞体体积大于对照组,支架内嗅鞘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展现了更好的形态特征。MTT法检测二维培养体系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吸光度值,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体外ECM凝胶支架与嗅鞘细胞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由两者构成的三维结构和生物活性的复合体有可能应用于神经组织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外基质凝胶 生物支架 嗅鞘细胞 生物相容性
下载PDF
肿瘤细胞3D无支架培养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药效评价中应用
7
作者 陈艳阁 汪海峰 《上海医药》 2024年第1期75-79,共5页
作为三维(3D)细胞培养技术之一的3D无支架培养技术,其广泛应用于肿瘤3D细胞模型的构建之中。了解当前肿瘤细胞3D无支架培养技术的应用情况,以及肿瘤3D细胞模型的构建成果对于抗癌药物的研发与评价很重要。本文介绍了构建肿瘤3D细胞模型... 作为三维(3D)细胞培养技术之一的3D无支架培养技术,其广泛应用于肿瘤3D细胞模型的构建之中。了解当前肿瘤细胞3D无支架培养技术的应用情况,以及肿瘤3D细胞模型的构建成果对于抗癌药物的研发与评价很重要。本文介绍了构建肿瘤3D细胞模型的超低吸附着板培养法、悬滴培养法、磁悬浮培养法和旋转式细胞培养系统以及它们的局限性,并简述了肿瘤3D细胞模型用于药效评价的新进展,以期为肿瘤3D细胞模型的构建及抗癌药的药效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肿瘤细胞模型 无支架细胞培养技术 药效评价
下载PDF
自组装多肽纳米纤维材料在神经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王佰川 邵增务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61-863,共3页
目的综述自组装多肽纳米纤维材料(self-assembling peptide nanofiber scaffold,SAPNS)的基础研究及其在神经组织工程中的研究现状。方法广泛查阅近期国内外SAPNS研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回顾和综合分析。结果SAPNS可促进神经干细胞的黏... 目的综述自组装多肽纳米纤维材料(self-assembling peptide nanofiber scaffold,SAPNS)的基础研究及其在神经组织工程中的研究现状。方法广泛查阅近期国内外SAPNS研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回顾和综合分析。结果SAPNS可促进神经干细胞的黏附、增殖和分化以及神经元轴突向外生长和延伸,促进ECM的合成并能抑制神经胶质细胞的黏附和分化,很好地模拟了细胞在体内的生长环境。结论SAPNS是一种理想的基质材料,为损伤神经组织的修复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组织工程 自组装多肽纳米纤维 神经干细胞 修复
原文传递
不同接种方法下hBMSCs在生物珊瑚支架中的空间分布和基因表达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朱慧勇 孙蕾 +1 位作者 陈建芬 王慧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45-850,共6页
目的比较采用两种不同方法接种的hBMSCs在生物珊瑚支架中的三维空间分布和基因表达。方法采用传统接种法(A组)和纤维蛋白凝胶接种法(B组)构建hBMSCs和生物珊瑚支架复合体。A组孵育3h,B组孵育30min后检测两组细胞接种效率。培养后2、7、1... 目的比较采用两种不同方法接种的hBMSCs在生物珊瑚支架中的三维空间分布和基因表达。方法采用传统接种法(A组)和纤维蛋白凝胶接种法(B组)构建hBMSCs和生物珊瑚支架复合体。A组孵育3h,B组孵育30min后检测两组细胞接种效率。培养后2、7、14、21d,两组分别取材行DAPI染色后,荧光显微镜观察,采用AxioVision图像分析软件测量每个切片10倍物镜视野中的细胞数量,以切片的不同水平区域(从表面到底部为L1~L5)和垂直区域(从中心到边缘)比较两组细胞分布情况;采用实时荧光RT-PCR检测成骨分化基因骨凝集素(osteonectin,ON)、核心结合因子α1(core binding factorα1,Cbfα1)和骨钙素(osteocalcin,OC)表达。结果B组细胞接种效率为88.32%±4.20%,明显高于A组66.51%±12.33%(P<0.01)。培养后2d,两组细胞水平区域分布由L1~L4逐渐减少(P<0.05);垂直区域细胞数目比较,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成骨分化基因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后7d,A组细胞数目较2d时逐步减少,各水平区域间细胞数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细胞数目和各成骨分化基因表达量迅速增加,各水平区域细胞数目趋于平衡,细胞分布均匀(P>0.05),ON和Cbfα1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后14d,A组各水平及垂直区域内的细胞数目均较7d时急速减少(P<0.05),B组细胞增殖良好且细胞总数与7d时相近;B组OC基因表达量达峰值,两组间各基因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后21d,两组各水平区域细胞数目和两组间各基因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垂直区域细胞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后7、14、21d,B组大部分区域细胞数目均较A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纤维蛋白凝胶接种较传统方法接种可使hBMSCs在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珊瑚支架 纤维蛋白凝胶hBMSCs 细胞分布 成骨分化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