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1篇文章
< 1 2 9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 被引量:976
1
作者 刘纪远 匡文慧 +13 位作者 张增祥 徐新良 秦元伟 宁佳 周万村 张树文 李仁东 颜长珍 吴世新 史学正 江南 于东升 潘贤章 迟文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4,共12页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本文采用相同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信息源和相同的技术方法,对中国1980年代末到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进行定期更新。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发展土地利用动态区...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本文采用相同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信息源和相同的技术方法,对中国1980年代末到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进行定期更新。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发展土地利用动态区划的方法,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时空特征。我们发现:1990-2010年的20年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南减北增,总量基本持衡,新增耕地的重心逐步由东北向西北移动"是耕地变化的基本特征;"扩展提速,东部为重心,向中西部蔓延"是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基本特征;"林地前减后增,荒漠前增后减,草地持续减少"是非人工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特征。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两个10年相比,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原有的13个土地利用变化区划单元演变为15个单元,且部分区划单元边界发生变化。主要变化格局特征为黄淮海地区、东南部沿海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四川盆地城镇工矿用地呈现明显的加速扩张态势;北方地区耕地开垦重心由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转向西北绿洲农业区;东北地区旱作耕地持续转变为水田;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南部、黄土高原和西南山地退耕还林还草效果初显。近20年间,尽管气候变化对北方地区的耕地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但政策调控和经济驱动仍然是导致我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2000年后的第一个1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人为驱动因素已由单向国土开发为主,转变为开发与保护并重。在空间格局变化的分析方法方面,应用"动态区划法"开展世纪之交两个10年中国LUCC空间格局变化的分析,有效揭示了20年来中国LUCC"格局的变化过程",即动态区划边界的推移、区划单元内部特征的变化与单元的消长等;以及"变化过程的格局",即土地利用变化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土地利用变化 特征 空间格局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时空特征的研究──基于卫星遥感数据 被引量:475
2
作者 刘纪远 dls.iogac.on 布和敖斯尔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29-239,T002,共12页
为实现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的卫星遥感研究,须建立时间序列完整的空间型遥感数据平台。在此基础上,通过建模分析,可以有效地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现代过程,其中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动态特征和空间动态特征。为探讨基于卫星遥感数... 为实现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的卫星遥感研究,须建立时间序列完整的空间型遥感数据平台。在此基础上,通过建模分析,可以有效地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现代过程,其中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动态特征和空间动态特征。为探讨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研究的方法论,采用陆地卫星TM分层抽样方法,对全国土地利用类型区域组合、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和土地利用动态度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现代过程 时空特征 卫星遥感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patterns, and causes of land-use changes in China since the late 1980s 被引量:266
3
作者 LIU Jiyuan KUANG Wenhui +13 位作者 ZHANG Zengxiang XU Xinliang QIN Yuanwei NING Jia ZHOU Wancun ZHANG Shuwen LI Rendong YAN Changzhe WU Shixin SHI Xuezheng JIANG Nan YU Dongsheng PAN Xianzhang CHI Wenfe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4年第2期195-210,共16页
Land-use/land-cover changes (LUCCs) have links to both human and nature inter- actions. China's Land-Use/cover Datasets (CLUDs) were updated regularly at 5-year inter- vals from the late 1980s to 2010, with stand... Land-use/land-cover changes (LUCCs) have links to both human and nature inter- actions. China's Land-Use/cover Datasets (CLUDs) were updated regularly at 5-year inter- vals from the late 1980s to 2010, with standard procedures based on Landsat TM/ETM+ im- ages. A land-use dynamic regionalization method was proposed to analyze major land-use conversions.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ces, and causes of land-use changes at a national scale were then examined. The main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as fol- lows. Land-use changes (LUCs) across China indicated a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ast 20 years (1990-2010). The area of cropland change de- creased in the south and increased in the north, but the total area remained almost un- changed. The reclaimed cropland was shifted from the northeast to the northwest. The built-up lands expanded rapidly,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east, and gradually spread out to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Woodland decreased first, and then increased, but desert area was the opposite. Grassland continued decreasing. Different spatial patterns of LUC in China were found between the late 20th century and the early 21st century. The original 13 LUC zones were replaced by 15 units with changes of boundaries in some zones. The main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changes included (1) an accelerated expansion of built-up land in the Huang-Huai-Hai region, the southeastern coastal areas, the midstream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Sichuan Basin; (2) shifted land reclamation in the north from northeast China and eastern Inner Mongolia to the oasis agricultural areas in northwest China; (3) continuous transformation from rain-fed farmlands in northeast China to paddy fields; and (4) effective- ness of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in the southern agricultural-pastoral ecotones of Inner Mongolia, the Loess Plateau, and southwestern mountainous areas.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although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land-us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spatial pattern China
原文传递
TM影像的居民地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被引量:169
4
作者 杨存建 周成虎 《遥感学报》 EI CSCD 2000年第2期146-150,T001,共6页
从对居民地的遥感信息机理分析入手 ,分析了居民地在LandsatTM2、TM3、TM4、TM5、TM7等各个波段上与其它地类的可分性。并探讨了增强居民地与其它地类的方法。同时进一步对各地物的谱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 ,以水泥顶和瓦... 从对居民地的遥感信息机理分析入手 ,分析了居民地在LandsatTM2、TM3、TM4、TM5、TM7等各个波段上与其它地类的可分性。并探讨了增强居民地与其它地类的方法。同时进一步对各地物的谱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 ,以水泥顶和瓦顶房屋为主的居民地 ,其TM2、TM4、TM7的光谱值比较接近 ,而其它地物除新修道路外 ,都不具备这一特征。这一特征可以用如下表达式来表达 ,TM2 TM4<T1;TM4 TM7<T2 ;TM7 TM2 <T3。通过对T1、T2、T3选取合适的阈值 ,就可以将居民地提取出来。以福清市中部的影像为例 ,通过试验 ,当T1、T2和T3,分别取值为 10、8和 5时 ,即可将该区的居民地提取出来。其点位精度可以达到 82 % ,面积精度可以达到 80 %。其中 ,居民地中的部分绿地没有被提取出来 ,这对灾害的评估更为有效。总之 ,该研究表明 ,通过简单的谱间结构阈值法是可以将以水泥顶房屋和瓦顶房屋为主的集村居民地提取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居民地 谱间结构 TM影像 信息提取
下载PDF
农业旱灾监测中的地表温度遥感反演方法——以MODIS数据为例 被引量:173
5
作者 覃志豪 高懋芳 +2 位作者 秦晓敏 李文娟 徐斌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4-71,共8页
以目前农业旱灾监测中应用较广泛的多波段MOD IS卫星遥感数据为例,探讨农业旱灾遥感监测中所需要的地表温度反演问题,尤其是反演算法的选择、基本参数的估计和具体反演中的工作流程,为快速地进行农业旱灾监测中的水热遥感参数估计提供... 以目前农业旱灾监测中应用较广泛的多波段MOD IS卫星遥感数据为例,探讨农业旱灾遥感监测中所需要的地表温度反演问题,尤其是反演算法的选择、基本参数的估计和具体反演中的工作流程,为快速地进行农业旱灾监测中的水热遥感参数估计提供方法选择。虽然MOD IS有8个热红外波段用来监测地表热量变化,但波段31和32特别适用于农业旱灾监测中所需要的地表温度遥感反演。因此,在算法上,我们将选择计算过程相对简便但反演精度又很高的两因素分裂窗算法。详细地讨论了如何快速地估计分裂窗算法中大气透过率和地表比辐射率这两个基本参数。从实际应用来看,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能快速地用来反演我国农业旱灾监测中所需要的农田地表温度参数,并获得很好的反演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旱灾 土壤墒情监测 MODIS数据 地表温度 遥感反演 分裂窗算法 地表比辐射率 大气透过率
下载PDF
多卫星遥感数据的信息融合:理论、方法与实践 被引量:95
6
作者 何国金 李克鲁 +2 位作者 胡德永 从柏林 张雯华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A辑)》 CSCD 1999年第9期744-750,共7页
首先介绍了信息融合技术的有关内容,进而对多卫星遥感数据融合的研究历史及现状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在此基础上,以地质应用为目标,探讨了多卫星数据融合的小波变换方法,研究了不同长度的小波基对融合结果的影响,提出了改进的小波融... 首先介绍了信息融合技术的有关内容,进而对多卫星遥感数据融合的研究历史及现状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在此基础上,以地质应用为目标,探讨了多卫星数据融合的小波变换方法,研究了不同长度的小波基对融合结果的影响,提出了改进的小波融合模型(CMWD)。同时,对比评价了基于小波变换CMWD、IHS变换、PCA 分析的融合结果在提高空间分辨率、保持原始图象光谱信息的优劣。最后,提出了基于MultiAgent思想的多卫星遥感信息融合系统框架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信息融合 小波变换 CMWD
下载PDF
秸秆焚烧导致南京及周边地区一次严重空气污染过程的分析 被引量:130
7
作者 朱彬 苏继锋 +2 位作者 韩志伟 尹聪 王体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85-592,共8页
2008年10月28~29日南京及周边地区发生了一次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PM10、CO、SO2等大气污染物浓度急剧增高.本文综合利用地面空气污染监测资料、卫星遥感火点监测资料、气象观测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及气流后向轨迹模拟,分析了该次污... 2008年10月28~29日南京及周边地区发生了一次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PM10、CO、SO2等大气污染物浓度急剧增高.本文综合利用地面空气污染监测资料、卫星遥感火点监测资料、气象观测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及气流后向轨迹模拟,分析了该次污染事件发生的天气条件和大气边界层特征以及大气污染物的来源、输送路径.结果表明,苏中、苏北地区秸秆焚烧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向南京及周边地区输送,并结合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天气形势和边界层条件,即:均压场结构、500hPa以下弱的垂直速度、涡度和散度、较低的边界层高度及逆温层的存在,以及地形因素是导致这次大气污染事件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焚烧 卫星遥感 后向轨迹 大气扩散条件
下载PDF
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中国城乡建设用地扩张时空特征遥感分析 被引量:107
8
作者 刘纪远 刘文超 +1 位作者 匡文慧 宁佳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5-369,共15页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系列影响。为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对国土开发空间布局做出科学的规划。为此,一些学者开展了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方案研究,其研究...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系列影响。为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对国土开发空间布局做出科学的规划。为此,一些学者开展了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方案研究,其研究成果支持了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制定,该规划于2010年底颁布实施。为分析各类主体功能区在规划颁布前后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特征,评估规划对区域开发的指导作用,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的问题,有必要采取有效手段对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的国土开发活动进行监测和评估。为此,本研究团队在已完成的2000年和2010年两期全国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库的基础上,更新了2013年全国土地利用数据库,生成分期的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数据集;并对国家尺度各类主体功能区,以及东部、中部、西部、东北4大区域在主体功能区规划颁布前10年间(2000-2010年)和后3年内(2010-2013年)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特征与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2013年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城乡建设用地在该类主体功能区国土面积中的占比明显不同,体现了国土开发按照不同主体功能布局的梯级特征。2与2000-2010年相比,2010-2013年优化开发区城乡建设用地年增长率明显降低,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用地年增长率均大幅增加;其中重点开发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的城乡建设用地年均扩张面积已经超过了优化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城乡建设用地年均扩张面积和动态度仍处于最低的水平。3在区域尺度,优化开发区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用地年均增量明显高于其他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中,西部地区在年增加面积和增加速率两方面均高于其他区域;农产品主产区中,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内城乡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卫星遥感 土地利用变化 城乡建设用地扩张 中国
原文传递
城市热岛的遥感研究进展 被引量:85
9
作者 胡华浪 陈云浩 宫阿都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05年第3期5-9,13,共6页
系统总结了应用遥感技术开展城市热岛研究的数据、方法与成果。对国内外学者有关城市热岛的形态结构、过程变化及成因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评述,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城市热岛遥感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贼市热岛 卫星遥感 进展
下载PDF
河口表层悬浮泥沙气象卫星遥感定量模式研究 被引量:65
10
作者 李四海 恽才兴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4-160,共7页
根据多时相NOAAAVHRR卫星遥感数据和准同步实测表层含沙量资料 ,分别利用经暗像元大气校正的遥感图像灰度值、R1-R2 相关关系曲线的斜率 ,以及泥沙指数等参数 ,建立泥沙遥感定量模式 (灰度法、斜率法和泥沙指数法 ) ,并对 3种模式的效... 根据多时相NOAAAVHRR卫星遥感数据和准同步实测表层含沙量资料 ,分别利用经暗像元大气校正的遥感图像灰度值、R1-R2 相关关系曲线的斜率 ,以及泥沙指数等参数 ,建立泥沙遥感定量模式 (灰度法、斜率法和泥沙指数法 ) ,并对 3种模式的效果和适用性进行了比较。灰度法由于只用了单个波段的光谱信息 ,模式的相关性较差 ;斜率法通过计算R1-R2 关系曲线的斜率 ,达到大气校正的目的。但由于在泥沙浓度交界面上存在斜率值跃变现象 ,会影响最终效果 ;泥沙指数法综合应用了Ch1,Ch2波段的光谱信息 ,模式的相关性较好 ,可获得层次丰富泥沙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卫星遥感 定量模式 图像灰度 斜率 泥沙指数 河口 悬浮泥沙 泥沙运动
下载PDF
基于卫星遥感的水体信息提取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85
11
作者 李丹 吴保生 +2 位作者 陈博伟 薛源 张翼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7-161,共15页
水体时空分布特征对于水资源监测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而包括水体分布在内的地物覆盖类型分类和变化分析是遥感技术最常见的应用。对大区域的水体参数提取,尤其是高山无人区的水体的定量分析,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进行水体位置、面积、形状... 水体时空分布特征对于水资源监测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而包括水体分布在内的地物覆盖类型分类和变化分析是遥感技术最常见的应用。对大区域的水体参数提取,尤其是高山无人区的水体的定量分析,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进行水体位置、面积、形状和河宽等水体参数提取,不仅节省人力、保障安全,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已经成为一种快速获取水体参数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该文从4个方面对卫星遥感在水体信息提取上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水体在电磁波波谱各波谱段的反射特性;1980年以来国内外基于雷达和光学遥感数据提取水体信息的研究状况和具体应用方向;各种水体信息提取方法的工作原理和优缺点;应用卫星遥感技术提取水体信息面临的挑战和尚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利用遥感技术提取水体遥感信息的发展趋势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监测 水体时空分布 卫星遥感 定量分析 水体参数提取
原文传递
MODIS水体指数模型(CIWI)研究及其应用 被引量:78
12
作者 莫伟华 孙涵 +2 位作者 钟仕全 黄永璘 何立 《遥感信息》 CSCD 2007年第5期16-21,共6页
本文通过分析MODIS与水体识别相关的1~7波段地物光谱图像特征及相关水体指数模型的识别效果,提出了新的水体指数模型(CIWI)。该模型采用植被指数与近红外波段7的进一步组合,有效地解决了水体与云、植被、城镇等其他信息的分离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MODIS与水体识别相关的1~7波段地物光谱图像特征及相关水体指数模型的识别效果,提出了新的水体指数模型(CIWI)。该模型采用植被指数与近红外波段7的进一步组合,有效地解决了水体与云、植被、城镇等其他信息的分离问题,特别是明显地增强了水体与城镇的分离度,实现了水体信息的有效提取。通过应用2004-2005年的MODIS资料对广西贵港市平龙水库进行水体信息遥感监测表明,CIWI水体指数模型优于其他水体指数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指数 卫星遥感 MODIS 洪涝监测
下载PDF
秸秆焚烧影响南京空气质量的成因探讨 被引量:77
13
作者 尹聪 朱彬 +3 位作者 曹云昌 苏继锋 王晓英 王洪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7-213,共7页
综合利用卫星遥感的火点和云覆盖信息,结合气团后向轨迹分析,探讨了由秸秆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物的区域尺度输送和本地源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气象条件下,污染物可以发生区域尺度的输送,上风火点与下风城市的污染有明显... 综合利用卫星遥感的火点和云覆盖信息,结合气团后向轨迹分析,探讨了由秸秆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物的区域尺度输送和本地源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气象条件下,污染物可以发生区域尺度的输送,上风火点与下风城市的污染有明显的相关,将空气污染分为局地型(如,2006年5月31日、2009年11月8日)、区域型(如,2008年10月28日),以及局地区域相结合型(如,2006年6月14日、2007年6月5日、2008年6月2日)3种.应用本文的方法,在有云时,可以通过部分火点和气团后向轨迹分析推测污染物源地.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分析表明,秸秆焚烧若伴随高空(500hPa)有槽(或位于槽前),低空存在弱切变,气流由周边向中心辐合;同时,若在均压场控制下,等压线稀疏,风速较小或静风,污染物则易积聚而不易输送;逆温层的形成将污染物禁锢在混合层以下,不利于垂直扩散;再加上较大的相对湿度,有利于霾的形成,造成严重空气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焚烧 卫星遥感 后向轨迹
下载PDF
卫星遥感结合地面观测估算非均匀地表区域能量通量 被引量:62
14
作者 马耀明 王介民 +1 位作者 Massimo Menenti Wim Bastiaanssen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80-189,共10页
卫星遥感在研究非均匀陆面上地-气间能量和水循环过程时有其独到的作用。文中介绍了一种利用LANDSATTM资料进行非均匀陆面上区域能量平衡研究的参数化方案。并以夏季和深秋两个景的TM资料为个例,结合“黑河实验”(HEI... 卫星遥感在研究非均匀陆面上地-气间能量和水循环过程时有其独到的作用。文中介绍了一种利用LANDSATTM资料进行非均匀陆面上区域能量平衡研究的参数化方案。并以夏季和深秋两个景的TM资料为个例,结合“黑河实验”(HEIFE)期间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实验区非均匀陆面上地表特征参数及能量平衡各分量的区域分布及季节差异,同时将所得的结果与地面观测的“真值”作了比较,所得的这些结果是基本可信的。这种方法仍然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对此也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实验 非均匀地表 卫星遥感 能量通量
下载PDF
大气遥感与卫星气象学研究的进展与回顾 被引量:64
15
作者 吕达仁 王普才 +1 位作者 邱金桓 陶诗言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52-566,共15页
大气遥感作为大气科学中的重要基础与技术支柱,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一门年轻学科。中国大气科学工作者在这方面也紧密结合国家需求与国际学术前沿,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理论研究,技术发展与实验研究,以及在气象、环境和国防应... 大气遥感作为大气科学中的重要基础与技术支柱,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一门年轻学科。中国大气科学工作者在这方面也紧密结合国家需求与国际学术前沿,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理论研究,技术发展与实验研究,以及在气象、环境和国防应用等多方面开展了活跃的研究与发展工作。作者主要对中国科学界在大气遥感与卫星气象学发展方面作简要回顾,并着重介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大气遥感的基础与方法研究方面的一些进展,以及对大气遥感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大气遥感的简要发展过程、卫星气象的早期发展、卫星红外遥感的基础理论研究、大气微波遥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大气激光遥感研究、大气光学遥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遥感 大气科学 卫星气象学 激光雷达
下载PDF
塔里木河流域冰川变化及其对水资源影响 被引量:71
16
作者 刘时银 丁永建 +5 位作者 张勇 上官冬辉 李晶 韩海东 王建 谢昌卫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82-490,共9页
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变暖趋势显著的背景下,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疆等地区的降水、出山径流出现持续增加现象,冰川也呈加速萎缩状态。作者从区域冰川研究入手,研究在这种气候暖湿转变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冰川变化的响应及其影响。通过... 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变暖趋势显著的背景下,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疆等地区的降水、出山径流出现持续增加现象,冰川也呈加速萎缩状态。作者从区域冰川研究入手,研究在这种气候暖湿转变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冰川变化的响应及其影响。通过应用大比例尺地形图、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及航空摄影照片获得了塔里木河流域3000多条冰川1960年代初以来的变化,表明该流域近30多年来冰川呈总体萎缩状态,冰川退缩已给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变化带来了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塔里木河 冰川变化 水资源 卫星遥感
下载PDF
基于卫星遥感的秸秆焚烧监测及对空气质量影响分析 被引量:68
17
作者 厉青 张丽娟 +2 位作者 吴传庆 孙中平 刘晓曼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2-37,共6页
每年6月是我国小麦收割的主要时节,也是秸秆焚烧发生的严重时期。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2007年6月全国秸秆焚烧状况,并以某市为例,结合气象资料分析秸秆焚烧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秸秆焚烧主要分布在冬小麦生产区,华北平... 每年6月是我国小麦收割的主要时节,也是秸秆焚烧发生的严重时期。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2007年6月全国秸秆焚烧状况,并以某市为例,结合气象资料分析秸秆焚烧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秸秆焚烧主要分布在冬小麦生产区,华北平原是秸秆焚烧集中区域,火点数占全国的86.9%;秸秆焚烧主要发生在6月上半月,火点数占全月的87.3%。相关分析表明,该市700、800km范围缓冲区内火点数变化趋势与空气污染指数有较好一致性,相关系数均达0.54,当秸秆焚烧发生在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下时,将导致空气质量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秸秆焚烧 火点分布 空气质量
下载PDF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及其应用展望 被引量:68
18
作者 董瑶海 《上海航天》 2016年第2期1-8,共8页
介绍了我国第二代地球静止轨道风云四号(FY-4)气象卫星的构型、有效载荷与平台分系统组成、主要任务、主要功能和性能指标,以及与欧美第三代气象卫星的对标情况。阐述了FY-4卫星各主要观测要素的测量和数据获取原理。研制的FY-4卫星的... 介绍了我国第二代地球静止轨道风云四号(FY-4)气象卫星的构型、有效载荷与平台分系统组成、主要任务、主要功能和性能指标,以及与欧美第三代气象卫星的对标情况。阐述了FY-4卫星各主要观测要素的测量和数据获取原理。研制的FY-4卫星的主要技术特点是高精度、定量化、星上处理算法和控制方案在轨可维护(编程改变)、星务自主管理,设计中采用了高精度转角测量及扫描控制、高精度定标、微振动抑制、平台-载荷统一基准及在轨测量、星上实时补偿的图像导航配准,以及高精度卫星质心测量与控制等创新技术。列出了FY-4卫星可提供的云检测等34种数据产品。FY-4卫星的研究成果将显著提升我国后续定量遥感卫星的研制水平,其成功发射和在轨应用将为我国和国际气象组织的数字天气预报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止轨道气象卫星 FY-4卫星 定量遥感 大气高光谱垂直探测 转角测量 扫描控制 定标 微振动 平台-载荷统一基准 导航配准 质心测量与控制
下载PDF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成像特性及其应用前景 被引量:67
19
作者 陆风 张晓虎 +6 位作者 陈博洋 刘辉 吴荣华 韩琦 冯小虎 李云 张志清 《海洋气象学报》 2017年第2期1-12,共12页
风云四号是中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系列卫星,该系列卫星的设计目的是满足中国气象局2020年前后的业务应用和服务需求。风云四号系列的首发星为科研试验星,代号FY-4A,已于2016年12月1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从FY-4B开始,风云四... 风云四号是中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系列卫星,该系列卫星的设计目的是满足中国气象局2020年前后的业务应用和服务需求。风云四号系列的首发星为科研试验星,代号FY-4A,已于2016年12月1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从FY-4B开始,风云四号系列卫星将提供业务服务。成像仪是风云四号系列卫星的核心载荷之一,其成像性能比目前使用的风云二号系列卫星在时间空间分辨率、光谱通道等方面有显著提升。本文将就该仪器的工作特点、观测模式设置、光谱通道的选取和特点进行介绍,由于FY-4A卫星正在进行为期一年的在轨测试,本文还将展示在轨测试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卫星 风云四号 成像 光谱通道 遥感
下载PDF
遥感干旱应用技术进展及面临的技术问题与发展机遇 被引量:66
20
作者 郭铌 王小平 《干旱气象》 2015年第1期1-18,共18页
干旱是全球各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气候现象,也是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全球气候变化和社会发展加剧了干旱的影响程度,增强了干旱灾害的风险,给全球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安全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威胁,提高干旱... 干旱是全球各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气候现象,也是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全球气候变化和社会发展加剧了干旱的影响程度,增强了干旱灾害的风险,给全球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安全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威胁,提高干旱监测和早期预警技术水平是应对、管理干旱和减轻干旱脆弱性的基础。近30 a来随着全球对地观测技术的迅速发展,卫星遥感监测干旱技术取得很大进步,在全球干旱监测和早期预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干旱是多学科交叉的复杂问题,其发展过程缓慢、时间和空间表现特征差异很大,遥感监测干旱技术在应用中还存在许多技术问题,对抗旱防灾提供支撑的力度仍不够。本文在简要总结卫星遥感监测干旱应用技术的基础上,对各种指数(模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指出卫星遥感干旱监测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和未来发展机遇;针对我国卫星遥感干旱应用现状,提出了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应该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卫星 遥感 干旱指数 进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