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nesis of green sandstone/mudstone from Middle Jurassic Zhiluo Formation in the Dongsheng Uranium Orefield, Ordos Basin and its enlightenment for uranium mineralization 被引量:20
1
作者 Ruo-shi Jin Xiao-xi Feng +9 位作者 Xue-ming Teng Feng-jun Nie Hai-yang Cao Hui-qun Hou Hong-xu Liu Pei-sen Miao Hua-lei Zhao Lu-lu Chen Qiang Zhu Xiao-xi Zhou 《China Geology》 2020年第1期52-66,共15页
The middle Jurassic Zhiluo Formation in the Dongsheng is comprised of a big set of green sandstone/mudstone with most of uranium orebodies occurring in close proximity to its footwall.By synthesizing field observation... The middle Jurassic Zhiluo Formation in the Dongsheng is comprised of a big set of green sandstone/mudstone with most of uranium orebodies occurring in close proximity to its footwall.By synthesizing field observations,region analysis,data collected from previous coal and uranium borehole,a regional north-south geological profile across the entire orefield is conducted.Experiments on sandstone/mudstone including rock mineral identification,clastic micromorphology and element geochemistry were carried out.Information from the geological profile indicates that green sandstone/mudstone is widely present in a stable horizon with clear boundaries to the country rock.Microscopic observations and geochemical data on sandstone/mudstone exhibit similar mineral composition with almost identical slightly flat,minor Eu enriched,Ce depleted chondrite-normalized REE patterns.Furthermore,the green clay membrane of the clasts has a complex composition containing chlorite/smectite,green smectite,chlorite,and green kaolinite,with elements including Fe,Mg,Si,and Al.These abov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green sandstone/mudstone underwent resemble sedimentary diagenetic processes as the country rock without transformation by large-scale regional fluid,while the existence of Fe2+-rich membrane is the main factor to the green sandstone/mudstone.Further concentration of the pre-enrichment uranium during diagenetic process led to the final formation for uranium deposits.The above studies are conducive to enrich the metallogenic mechanism of sandstone type uranium deposits and could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for uranium exploration and deploy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 Green sandstone/mudstone DIAGENESIS Zhiluo Formation Minerral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Ordos Basin Inner Mongolia China
下载PDF
Insights into the Tectonic Fractures in the Yanchang Formation Interbedded Sandstone-Mudstone of the Ordos Basin Based on Core Data and Geomechanical Models 被引量:16
2
作者 JU Wei SUN Weifeng HOU Guit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6期1986-1997,共12页
The distribution and intensity of tectonic fractures within geologic units are important to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aken the Upper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terbedded sandstone-mudstone in the Or... The distribution and intensity of tectonic fractures within geologic units are important to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aken the Upper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terbedded sandstone-mudstone in the Ordos Basin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 used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FEM) based on geomechanical models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tectonic fractur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ndstones tend to generate tectonic fractures more easily than mudstones with the same layer thickness, and the highest degree of tectonic fractures will be developed when the sandstone-mudstone thickness ratio is about 5.0. A possible explanation is proposed for the tectonic fracture development based on two important factors of rock brittleness and mechanical layer thickness. Generally, larger rock brittleness and thinner layer thickness will generate more tectonic fractures. In interbedded sandstone-mudstone formations, the rock brittleness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mechanical layer thickness, hence, these two factors will achieve a bal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ctonic fractures when the sandstone-mudstone thickness ratio reaches a specific value, and the development degree of tectonic fractures is the highest at this val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ic fractures interbedded sandstone-mudstone formations sandstone-mudstonethickness ratio Yanchang Formation rock rupture value Ordos Basin
下载PDF
拟声波反演技术在识别煤层顶底板砂泥岩中的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魏文希 师素珍 +1 位作者 孙超 李世杰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6年第1期220-224,共5页
当煤层顶底板为泥岩时,其煤层气含量一般较高。为预测煤层气富集区,通过地震资料和测井数据分析,基于纵波阻抗反演和拟声波阻抗反演技术的方法获得煤层顶底板位置和砂泥岩的分布规律,为煤层气勘探开发提供依据。首先由于煤层纵波阻抗值... 当煤层顶底板为泥岩时,其煤层气含量一般较高。为预测煤层气富集区,通过地震资料和测井数据分析,基于纵波阻抗反演和拟声波阻抗反演技术的方法获得煤层顶底板位置和砂泥岩的分布规律,为煤层气勘探开发提供依据。首先由于煤层纵波阻抗值很低,可在纵波阻抗反演剖面中准确获得煤层顶底板位置;其次利用自然伽马曲线构建拟声波曲线,在横向连续性强的拟声波阻抗反演剖面中,由于泥岩表现为拟声波阻抗高值,砂岩表现为低值,可通过数据分析得到砂泥岩值域范围;最后可以此为依据进行精细划分。实际应用表明,这种方法比传统纵波阻抗反演方法效果更好,分辨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顶底板 砂泥岩 拟声波曲线 测井约束反演
下载PDF
复合酸液解除S120-49-84H井卡钻故障 被引量:6
4
作者 陈在君 韦海防 +4 位作者 李登前 王培峰 李宝军 黎金明 张宇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3-84,88,共3页
水平井已逐步成为长庆苏里格气田开发的主要方式之一,但由于储层的不连续性导致水平井段钻井中经常钻遇或穿越大段泥岩,井眼稳定性相对变弱,如果操作处理不当易发生卡钻。S120-49-84H井完钻后为顺利下入裸眼分段压裂工具,通井过程中发... 水平井已逐步成为长庆苏里格气田开发的主要方式之一,但由于储层的不连续性导致水平井段钻井中经常钻遇或穿越大段泥岩,井眼稳定性相对变弱,如果操作处理不当易发生卡钻。S120-49-84H井完钻后为顺利下入裸眼分段压裂工具,通井过程中发生了卡钻故障,先后采取了大吨活动、泡柴油等多种措施,均未实现解卡。分析研究认为,卡点位置是砂岩井段,提出了浸泡复合酸液的方法来实现解除卡钻故障的技术思路。现场使用盐酸和氢氟酸配成的复合酸液,浸泡20 min就成功解除了卡钻故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酸 卡钻 砂泥岩 滤饼 苏里格气田
下载PDF
砂岩夹泥岩地层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支护对策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冯志华 胡刚 +1 位作者 罗仙 王京力 《北方交通》 2023年第7期87-90,94,共5页
以云南某拟建高速公路为依托,利用Midas NX有限元计算软件对砂岩夹泥岩地层隧道开挖进行了数值分析,通过对地层倾斜、水平、竖直三种代表工况进行开挖模拟,研究发现倾斜地层情况下隧道稳定性更差、支护结构受力更大,对施工最为不利,垂... 以云南某拟建高速公路为依托,利用Midas NX有限元计算软件对砂岩夹泥岩地层隧道开挖进行了数值分析,通过对地层倾斜、水平、竖直三种代表工况进行开挖模拟,研究发现倾斜地层情况下隧道稳定性更差、支护结构受力更大,对施工最为不利,垂直地层分布次之,水平地层分布最安全;不同地层倾角下,锚杆受力具有典型差异,与地层垂直时均受力更大;泥岩地层的塑形分布区更广泛、等效塑性应变范围更为集中,是发生失稳或大变形的主要地质因素。总结了国内类似工程案例,发现砂岩与泥岩组合地层多是在倾斜下出现失稳、大变形,采用及时封闭围岩、加强初期支护、锚杆与层面垂直等措施具有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夹泥岩 隧道工程 数值模拟分析 围岩稳定性 支护措施
下载PDF
Geochemistry of Late Triassic pelitic rocks in the NE part of Songpan-Ganzi Basin,western China:Implications for source weathering,provenance and tectonic setting 被引量:4
6
作者 Yah Tang Longkang Sang +2 位作者 Yanming Yuan Yunpeng Zhang Yunlong Yang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2012年第5期647-660,共14页
Major, trace and rare earth element (REE) concentrations of Late Triassic sediments (fine- grained sandstones and mudstones) from Hongcan Well 1 in the NE part of the Songpan-Ganzi Basin, western China, are used t... Major, trace and rare earth element (REE) concentrations of Late Triassic sediments (fine- grained sandstones and mudstones) from Hongcan Well 1 in the NE part of the Songpan-Ganzi Basin, western China, are used to reveal weathering, provenance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inferred source areas. The 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 (CIA) reflects a low to moderate degree of chemical weathering in a cool and somewhat dry climate, and an A-CN-K plot suggests an older upper continental crust prove- nance dominated by felsic to intermediate igneous rocks of average tonalite composition. Based on the various geochemical tectonic setting discrimination diagrams, the Late Triassic sediments are inferred to have been deposited in a back-arc basin situated between an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the Kunlun- Qinling Fold Belt) and a continental island arc (the Yidun Island Arc). The Triassic sediments in the study area underwent a rapid erosion and burial in a proximal slope-basin environment by the petrographic data,while the published flow directions of Triassic turbidites in the Aba-Zoige region was not supported Yidun volcanic arc source. Therefore, we suggest that the Kunlun-Qinling terrane is most likely to have supplied source materials to the northeast part of the Songpan-Ganzi Basin during the Late Triass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ne-grained sandstone-mudstone Geochemistry Source area weathering PROVENANCE Tectonic setting Songpan-Ganzi Basin China
下载PDF
不同岩性分界面位置对隧道初期支护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刘俊平 尚应超 +2 位作者 李雪峰 杨文波 蒋雅君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9-62,共4页
银(川)西(安)高速铁路贾塬隧道三次长距离穿越不同岩性接触带,严重影响施工进度。本文建立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分析红黏土与砂岩夹泥岩分界面位于隧道不同位置时支护结构的位移及应力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分界... 银(川)西(安)高速铁路贾塬隧道三次长距离穿越不同岩性接触带,严重影响施工进度。本文建立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分析红黏土与砂岩夹泥岩分界面位于隧道不同位置时支护结构的位移及应力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分界面从隧道顶部下移至隧道底部,拱顶沉降和拱腰水平收敛均逐渐增加,仰拱处初期支护应力逐渐增大;初期支护薄弱点在中上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初期支护 数值计算 不同岩性接触带 变形 应力 红黏土 砂岩夹泥岩
下载PDF
松辽盆地西南部DL矿床青山口组砂-泥岩协同成岩作用及其铀成矿效应
8
作者 黄少华 秦明宽 +2 位作者 郭强 刘章月 张亮亮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441-4464,共24页
为查明松辽盆地西南部DL铀矿床青山口组红杂色层砂-泥岩协同成岩作用及其铀成矿效应,系统开展了不同颜色岩石的岩石、矿物、元素及同位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砂、泥岩具有相似的碎屑物组成、黏土矿物组合以及主微量元素含量或比值,反映... 为查明松辽盆地西南部DL铀矿床青山口组红杂色层砂-泥岩协同成岩作用及其铀成矿效应,系统开展了不同颜色岩石的岩石、矿物、元素及同位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砂、泥岩具有相似的碎屑物组成、黏土矿物组合以及主微量元素含量或比值,反映了统一的物源和构造-沉积环境;地层正常的最大埋藏演化达到了中成岩A阶段的早期.砂岩经历了酸碱交替成岩成矿作用演化,沉积-埋藏成岩期普遍发育方解石化、白云石化、菱铁矿化、伊蒙混层化、黄(白)铁矿化、高岭石化及局部(褐)赤铁矿化和铀矿化;古近纪期间深部基性岩浆侵入衍生的碱性热流体使得砂岩发生了(高锰)铁白云石化、绿泥石化、硅化、砷铅矿化以及早期铀矿的叠加改造;表生成岩阶段发育了强烈的(褐)赤铁矿化及其伴生的铀矿体.其中,红色砂岩既有原生同沉积型,也存在后生氧化成因;灰色砂岩为原生弱还原性砂岩叠加了深部流体次生还原后的氧化残留体.所有泥岩表现为碱性成岩作用,黏土矿物以伊蒙混层和伊利石为主;主要发育(褐)赤铁矿化、方解石化、白云石化、伊蒙混层化,且灰色泥岩局部发育黄铁矿化和铀矿化.同一钻孔相邻砂、泥岩在黏土矿物、Ca、Mg、Fe、Mo、U等活动性元素及碳同位素组成方面存在相似的变化规律,指示了原生不同地球化学性质岩石之间在沉积-埋藏成岩阶段短距离发生了一定的物质迁移和流体交换.目的层总体具有青山口-嫩江期同沉积-成岩预富集和潜水氧化初始成矿以及嫩江末以来多元流体耦合叠加层间氧化主成矿的两阶段板状铀成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泥岩 协同成岩 红杂色层 青山口组 砂岩型铀矿 松辽盆地 矿床学 岩石学 矿物学
原文传递
软弱砂泥岩锚固系统数值研究及其应用
9
作者 陈新 《江西建材》 2023年第12期243-244,247,共3页
文中针对文砚高速冲革隧道穿越软弱砂泥岩,掌子面开挖后围岩易失稳发生坍塌等问题,提出倾斜打设系统锚杆的建议。通过数值模拟软件模拟隧道施工垂直打设锚杆和使用倾斜打设系统锚杆两种支护条件下围岩的受力情况,结果表明,使用倾斜系统... 文中针对文砚高速冲革隧道穿越软弱砂泥岩,掌子面开挖后围岩易失稳发生坍塌等问题,提出倾斜打设系统锚杆的建议。通过数值模拟软件模拟隧道施工垂直打设锚杆和使用倾斜打设系统锚杆两种支护条件下围岩的受力情况,结果表明,使用倾斜系统锚杆进行支护可以使初支与围岩联系更加紧密,具有更好的耦合性,能有效控制掌子面稳定。实际应用结果表明,使用倾斜系统锚杆进行支护,可有效控制掌子面变形,减少发生事故的可能,保障施工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泥岩 掌子面 锚固系统 围岩稳定性
下载PDF
一种新的砂泥岩孔隙度估计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滕新保 张宏兵 +2 位作者 曹呈浩 梁立锋 余攀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46-350,共5页
针对不同岩性的储层孔隙类型不同,孔隙度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支持向量回归机(SVR)在孔隙度预测中效果不理想这一问题,提出在孔隙度预测模型中考虑岩性信息的方法。该方法将样本岩性转化为一种与岩性变化相关性好的属性值,以此构造... 针对不同岩性的储层孔隙类型不同,孔隙度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支持向量回归机(SVR)在孔隙度预测中效果不理想这一问题,提出在孔隙度预测模型中考虑岩性信息的方法。该方法将样本岩性转化为一种与岩性变化相关性好的属性值,以此构造出一种新的预测模型。对于模型参数优选,提出使用网格粗选和智能精选相结合的方法,网格粗选确定最优解的近似范围,智能精选(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可以在局部区间搜索到最优解。利用优选出的参数建立预测模型,并将预测结果与实测资料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加入岩性信息提高了模型的预测精度;在参数精选中,使用智能方法的预测精度高于常规网格搜索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持向量回归机 信息融合 参数优选 孔隙度 砂泥岩 测井 核函数
下载PDF
砂泥岩地层常规测井资料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
11
作者 谭宗轩 《化工管理》 2022年第6期62-64,共3页
文章结合实际思考,针对目前砂泥岩地层常规测井资料处理技术进行分析,掌握在砂泥岩油田的评价难题所在,了解砂泥层地层常规测井资料中的各个层位,使岩心的粒度岩性、泥质含量能够在处理环节展现出来。基于此,文章首先简要分析了国内外... 文章结合实际思考,针对目前砂泥岩地层常规测井资料处理技术进行分析,掌握在砂泥岩油田的评价难题所在,了解砂泥层地层常规测井资料中的各个层位,使岩心的粒度岩性、泥质含量能够在处理环节展现出来。基于此,文章首先简要分析了国内外砂泥层地层常规测井资料处理技术现状,其次砂泥层地层常规测井资料处理技术的基本内容及技术路线进行阐述并叙述了其研究成功的经验,最后将砂泥层地层常规测井资料处理技术的应用区间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泥岩 地层 常规测井 资料处理技术 评价技术
下载PDF
砂泥岩薄互层段中断层封闭性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108
12
作者 吕延防 黄劲松 +1 位作者 付广 付晓飞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24-829,共6页
砂泥岩薄互层段内断层是否具有封闭性取决于断层岩与储层的排替压力差。断层岩的排替压力又取决于断层岩泥质含量和成岩程度,断层岩的成岩程度取决于断层岩承受的断面压力,断面压力的大小与断层倾角和断层岩埋深有关。而储层排替压力与... 砂泥岩薄互层段内断层是否具有封闭性取决于断层岩与储层的排替压力差。断层岩的排替压力又取决于断层岩泥质含量和成岩程度,断层岩的成岩程度取决于断层岩承受的断面压力,断面压力的大小与断层倾角和断层岩埋深有关。而储层排替压力与其泥质含量和埋深有关。根据岩石的排替压力封闭原理,提出了砂泥岩薄互层段中断层封闭性的定量评价方法。操作步骤如下:①视断层岩的泥质含量等于断移地层的泥岩层厚度与地层厚度的比值;②建立不同泥质含量岩石排替压力随埋藏深度的变化关系;③计算断点处断面的正压力;④根据地静压力与地层埋深关系,计算该断面压力所相当的地层埋深;⑤在不同泥质含量排替压力与埋深关系图上确定断层岩排替压力;⑥根据储层的泥质含量及埋深,确定储层的排替压力,用断层岩排替压力减去储层排替压力,得到两者排替压力差,该排替压力差即为所研究断层点处的断层封闭能力。在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已知封闭能力断层的验证表明,该方法具有非常好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泥岩薄互层 断层封闭性 断层岩 排替压力 定量评价
下载PDF
不同埋深条件下砂泥岩互层中砂岩储层物性变化规律 被引量:70
13
作者 钟大康 朱筱敏 张琴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63-871,共9页
砂泥岩组合方式在不同埋深条件下影响了砂泥岩界面附近储层的物性。在浅—中等埋藏条件下(深度 <2 5 0 0 m )砂泥岩界面附近的砂岩物性好于内部 ;在深埋藏条件下 ,砂泥岩组合方式、与砂岩接触的泥岩厚度以及砂泥岩的相对厚度比例对... 砂泥岩组合方式在不同埋深条件下影响了砂泥岩界面附近储层的物性。在浅—中等埋藏条件下(深度 <2 5 0 0 m )砂泥岩界面附近的砂岩物性好于内部 ;在深埋藏条件下 ,砂泥岩组合方式、与砂岩接触的泥岩厚度以及砂泥岩的相对厚度比例对砂泥岩界面附近的砂岩物性影响很大。在泥岩夹砂岩的情况下 ,当砂岩厚度极薄、比例极低时砂岩物性很差 ;当砂岩厚度增大到中—厚层时 ,则从砂岩内部某一点开始向砂泥岩界面 ,物性逐渐降低 ,顶底界面都存在一个约为砂层厚度 1/ 5~ 1/ 4的物性过渡带 ;在上泥下砂或下泥上砂的情况下 ,仅在与厚层泥岩接触一侧的砂岩界面处出现物性过渡带。在砂泥岩近于等厚互层的情况下砂岩界面附近物性仍比内部差 ,且随着砂岩单层厚度减薄、厚度比例降低 ,泥岩比例增高 ,砂岩的物性越来越差。在砂岩夹泥岩的情况下 ,砂泥岩界面附近与砂岩内部物性趋于一致 ,物性过渡带消失。这一现象与泥岩的成岩演化密切相关 ,浅—中等埋藏条件下泥岩排出的为低矿化度、富含有机酸的流体 ,在砂泥岩界面附近溶蚀作用强于内部 ;在深埋条件下 ,从泥岩内排出的 K+ 、Na+ 、Ca2 +、Mg2 +、Fe3+与 Si4 +等物质以沉淀为主 ,砂泥岩界面附近胶结强于内部 ,泥岩的厚度越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岩 砂岩储层 埋藏条件 物性 岩组 过渡带 埋深 砂岩厚度 成岩演化 胶结
下载PDF
基于测井资料岩石物理模拟的储层识别法 被引量:19
14
作者 王元君 冉建斌 肖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44-650,共7页
文中基于测井资料岩石物理模拟方法的理论分析,根据中国东部油田两口井的井资料及岩性和试油等资料,利用测井曲线环境校正→选择岩石物理模型→计算弹性参数这一流程,选择了微分等效介质和自适应岩石物理模型对两口井的纵、横波速度进... 文中基于测井资料岩石物理模拟方法的理论分析,根据中国东部油田两口井的井资料及岩性和试油等资料,利用测井曲线环境校正→选择岩石物理模型→计算弹性参数这一流程,选择了微分等效介质和自适应岩石物理模型对两口井的纵、横波速度进行了模拟和预测。利用纵、横波速度、密度参数与弹性模量之间的关系导出纵、横波速度比、剪切模量、拉梅常数和泊松比参数,再根据不同参数的交会图和相关性分析了解岩性、孔隙和流体变化对弹性参数的影响规律,总结出研究区储层的识别依据:①含油层段在纵、横波波阻抗上和密度上表现为低值(纵、横波波阻抗值分别小于8×106(kg·m-2·s-1)和4.15×106(kg·m-2·s-1),密度小于2.28g/cm3);②含油层段泊松比一般小于0.29,当泊松比大于0.29后,含油储层与非储层发生重叠,可通过拉梅常数小于1.25×106(kg·m-1·s-2)作为控制,区分含油储层和非储层;③含油层段纵、横波速度比一般小于1.85,当纵、横波速度比大于1.85、小于2.0时,储层和非储层发生重叠,可用8×106(kg·m-2·s-1)纵波阻抗作为上限约束,识别含油储层;④纵波阻抗与自然伽马曲线交会分析表明,含油砂岩分布在55API以下、纵波阻抗小于8×106(kg·m-2·s-1)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 泥岩地层 岩石物理模拟方法 弹性参数 预测分析
下载PDF
海陆过渡相岩性频繁互层型页岩气潜力评价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区块下二叠统山西组为例 被引量:17
15
作者 吴鹏 高丽军 +5 位作者 李勇 吴建光 石雪峰 康弘男 孔为 吴翔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39,共12页
海陆过渡相页岩气高效勘探亟需建立有利区评价流程及选区参数体系。为此,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区块下二叠统山西组2段(以下简称山2段)页岩气为例,在对区内4口页岩气探井的泥页岩层段岩心观察和含气量、地球化学、岩矿、储层物性、岩... 海陆过渡相页岩气高效勘探亟需建立有利区评价流程及选区参数体系。为此,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区块下二叠统山西组2段(以下简称山2段)页岩气为例,在对区内4口页岩气探井的泥页岩层段岩心观察和含气量、地球化学、岩矿、储层物性、岩石力学等实验测试参数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评价流程和参数指标,评价了山2段页岩气有利区及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①相比于海相页岩,该区海陆过渡相煤系泥页岩层段中相对富气的泥页岩层段中—薄层泥页岩与煤层(线)、致密粉砂岩(砂岩)频繁互层,具有“含气泥页岩层段岩性复杂多样、砂质夹层发育”的特点;②该区海陆过渡相泥页岩有机质类型以混合型、腐殖型干酪根为主,有机质丰度和成熟度较高,生气能力强;储集层具备高储集能力,介孔和微裂缝发育;富有机质夹薄层砂岩条带的岩性组合相对有利富气,且脆性矿物含量高,有利于改造;③结合页岩气富集性与可压性地质参数测井解释、地质综合相类比等方法,建立了“五步四关键三原则”的海陆过渡相页岩气评价流程,形成了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的有利区评价方法。结论认为,该区山2段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前景中等偏上,并落实区内山2段3类页岩气勘探潜力区,其中一类区资源潜力和开发潜力较大,为后期页岩气勘探重点区;三类区单独开发页岩气难度较大,需考虑多层系多类型气协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相 鄂尔多斯盆地 山西组2段 砂泥叠置 页岩气 评价流程 参数体系 评价方法 有利区优选
下载PDF
浸水时间对砂泥岩填料压缩特性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简富献 张宏伟 +1 位作者 张钧堂 游克勤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1-117,共7页
土料压缩特性参数是计算地基沉降变形的重要指标。为明确砂泥岩混合填料在不同浸水时间下压缩特性,设置7组不同时间的浸水方案、2种浸水方式,采用侧限压缩试验探究砂泥岩填料经不同时间浸水后的强度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浸水试... 土料压缩特性参数是计算地基沉降变形的重要指标。为明确砂泥岩混合填料在不同浸水时间下压缩特性,设置7组不同时间的浸水方案、2种浸水方式,采用侧限压缩试验探究砂泥岩填料经不同时间浸水后的强度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浸水试样相比,砂泥岩混合料浸水1 h后轴向变形增大11.48%,浸水5 d后,压缩模量降低了31.22%,压缩系数增大了45.03%;浸水5 d后,轴向变形比浸水1 h增大了47.40%,孔隙比减小了7.71%。长时间浸水降低砂泥岩混合料压缩模量,增大其压缩系数,其压缩变形增大。建议将压缩系数、压缩指数与压缩模量相结合来评判砂泥岩混合料长期浸水条件下的压缩特性。不同浸水时间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在lnε-ln p平面内呈直线,曲线簇呈扫帚状且有汇聚趋势。浸水饱和与真空抽气饱和的试验数据差值小于5%,这两种饱和试验方法对砂泥岩混合料压缩特性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水时间 压缩特性 砂泥岩混合料
下载PDF
重庆涪陵五中滑坡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成国文 李晓 +3 位作者 许家美 赫建明 李守定 马超锋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0-227,共8页
重庆涪陵五中滑坡(130×104m3)发生于2008年1月3日,该滑坡位于涪陵五中西南的迎宾大道内侧,属单斜顺层岩质滑坡。通过详细的现场调查和室内资料分析后认为:中倾坡外的顺层结构、碎裂结构的岩体为滑坡的孕育和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 重庆涪陵五中滑坡(130×104m3)发生于2008年1月3日,该滑坡位于涪陵五中西南的迎宾大道内侧,属单斜顺层岩质滑坡。通过详细的现场调查和室内资料分析后认为:中倾坡外的顺层结构、碎裂结构的岩体为滑坡的孕育和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结构条件,是滑坡发生的结构性因素;泥质砂岩和泥岩属中等膨胀性岩石,遇水极易软化,加之历史上构造应力的作用,形成层间泥化夹层,泥化夹层含膨胀性粘土矿物蒙脱石和伊利石,是造成滑坡发生的控制性因素。诱发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水的作用,坡体岩层间泥化夹层发生软化,降低了力学强度;二是修建公路开挖坡脚进行人工切坡形成有效临空面,坡体具备了临空剪出的条件。随着坡体的蠕动变形,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层间剪切带逐渐贯通,最终导致滑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特征 成因 泥化夹层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深埋煤层工作面涌水量预测方法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杨建 王皓 +1 位作者 梁向阳 黄浩 《煤田地质与勘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5-191,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侏罗纪深埋区中生代地层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呈分阶段的多旋回演化特点,导致煤层顶板含隔水层交替分布;由于地表大部分为毛乌素沙漠,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大,第四系松散层储水能力强,充足的补给水源造成煤层顶板直接充水含水...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侏罗纪深埋区中生代地层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呈分阶段的多旋回演化特点,导致煤层顶板含隔水层交替分布;由于地表大部分为毛乌素沙漠,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大,第四系松散层储水能力强,充足的补给水源造成煤层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富水性较强,其中最主要的充水含水层为七里镇砂岩,以七里镇砂岩为关键层,将煤层至七里镇砂岩概化为一个直接充水含水层。承压水井大降深抽水时,当井中水位低于含水层顶板,井附近的含水层会出现无压水流区,形成承压-无压水井,采用分段法计算流向井的流量,包括无压水区和承压水区。实际工作面回采过程中,井中水位已降低至煤层底板;传统的承压-无压水井公式假设条件为井径较小(≤m级),而实际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随着覆岩导水裂隙带对七里镇砂岩关键充水含水层的破坏,导致整个煤层顶板形成巨大的采空区疏水井(10^(2)~10^(3) m级),且该采空区疏水井半径逐渐增大,传统公式适用性不高。基于《地下水动力学》中的承压-无压水井公式,结合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深埋煤炭开采过程中采空区疏水井演化过程,建立适合于深埋区开采扰动下的采空区疏水井承压-无压水公式;以葫芦素煤矿首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利用地质勘探和井下揭露获得的相关水文地质参数,计算葫芦素煤矿首采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涌水量。结果表明:工作面回采初期,由于导水裂隙带未充分发育,尚未沟通七里镇砂岩,此阶段实际涌水量偏小;中后期导水裂隙带发育至七里镇砂岩,涌水量计算值与实际值较为接近,证明深埋煤层工作面涌水量计算公式可较准确地预测研究区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涌水量。本次建立的深埋工作面涌水量计算公式,广泛适用于我国西部侏罗纪煤田区,可为深埋煤田区煤炭资源安全开采提供科学的水害防治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埋工作面涌水量计算公式 巨型疏水井 砂泥岩互层结构 影响半径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卡拉沙依组砂泥岩段地层对比与沉积相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许璟 蒲仁海 郭倩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55,153,共5页
综合大量岩心分析,多口井的测井、录井岩性及野外露头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石炭系卡拉沙依组砂泥岩段进行了地层对比及地层接触关系的研究,并对该段的沉积相类型及其平面展布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卡拉沙依组砂泥岩段在盆地大部分地... 综合大量岩心分析,多口井的测井、录井岩性及野外露头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石炭系卡拉沙依组砂泥岩段进行了地层对比及地层接触关系的研究,并对该段的沉积相类型及其平面展布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卡拉沙依组砂泥岩段在盆地大部分地区发育砂泥岩沉积,塔东南地区沉积物较粗,塔西南地区砂泥岩中含有膏盐岩,并且该段与上覆含灰岩段地层为不整合接触关系;该段在盆地大部分地区应是以河流—三角洲的陆相沉积为主,向西南方向直到巴楚及其以西地区才开始发育潮坪、潟湖—开阔台地的海相沉积。塔里木盆地在该时期总体为东高西低的古地貌格局,其物源来自盆地东侧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对比 沉积相类型 沉积相展布 石炭系 卡拉沙依组砂泥岩段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岩腔后退近水平砂-泥岩互层危岩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周云涛 石胜伟 +3 位作者 张勇 蔡强 梁炯 程英建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20-1229,共10页
岩腔后退是三峡库区重庆段近水平砂-泥岩危岩稳定性改变的关键。基于岩腔平行后退理论,提出了岩腔泥岩后退的剪切破坏和拉破坏力学机制,考虑岩腔后退参数提出了3类危岩体稳定性计算方法,结合重庆万州太白岩危岩稳定性计算得到如下结论:... 岩腔后退是三峡库区重庆段近水平砂-泥岩危岩稳定性改变的关键。基于岩腔平行后退理论,提出了岩腔泥岩后退的剪切破坏和拉破坏力学机制,考虑岩腔后退参数提出了3类危岩体稳定性计算方法,结合重庆万州太白岩危岩稳定性计算得到如下结论:采用本文方法计算得出滑塌式危岩W12、倾倒式危岩W22、坠落式危岩W4处于稳定状态,倾倒式危岩W59处于欠稳定状态,而坠落式危岩W16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这与2008~2013年现场监测情况相吻合。针对滑塌式危岩W12讨论得出,最小主应力随时间呈线性降低趋势,随着最小主应力持续降低,泥岩先产生剪切破坏后发生拉破坏,泥岩破裂角随着最小主应力降低不断降低;随着岩腔深度加大,稳定系数呈凹曲线降低趋势,岩腔后退是危岩失稳的根本原因;存在一临界岩腔深度,此岩腔深度下危岩将发生失稳破坏,并可据此预测危岩失稳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 后退力学机制 稳定性计算方法 砂-泥岩互层危岩 岩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