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发型脊柱侧凸行生长棒矫正手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及颈椎矢状位失平衡的风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庆雷 《颈腰痛杂志》 2021年第5期620-624,共5页
目的探讨早发型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行生长棒矫正手术前后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并分析颈椎矢状位失衡的风险因素,为临床及早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8年7月在本院骨科接受生长棒矫正手术的4... 目的探讨早发型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行生长棒矫正手术前后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并分析颈椎矢状位失衡的风险因素,为临床及早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8年7月在本院骨科接受生长棒矫正手术的41例EOS患儿资料,统计患者人口学资料、手术情况等临床资料;并分别于手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在脊柱全长正侧位X片上测量其颈椎矢状位参数(T_(1)S、C_(2-7)Cobb角、C_(2-7)SVA等);此外,测量患儿手术前后的胸椎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弯/胸腰弯Cobb角,以及最大后凸Cobb角,C_(7)-S_(1)的SVA参数值,计算其生长棒术后的胸弯矫形率、最大后凸Cobb角矫形率。对41例EOS患儿手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依据C_(2-7)SVA值进行颈椎矢状位失衡与否的判定,进行潜在风险因素的组间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41例EOS患者末次随访时的T_(1)S、C_(2-7)Cobb角、C_(2-7)SVA值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C_(2-7)SVA值进行判定,41例中,13例随访期间出现颈椎矢状位失衡(失衡组),另28例颈椎矢状位平衡在正常范围(正常组)。经单因素分析,正常组患儿的年龄、T_(1)S变化值、PJK占比均明显小于失衡组;正常组的体质量指数、最大后凸角矫正率均明显大于失衡组。将上述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OR=11.293,P=0.000)是EOS患儿生长棒术后颈椎矢状位失衡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生长棒矫正手术对EOS患儿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可产生一定影响,其中术后有PJK者应警惕出现颈椎矢状位失衡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型脊柱侧凸 生长棒 颈椎矢状位参数 风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