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术治疗双节段颈椎病术后矢状位参数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亚锋 贾象元 +5 位作者 刘楚吟 袁林 马慧 杨浩田 赵学千 贾育松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30-34,共5页
目的:探讨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术后矢状位参数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1年5月行双节段椎间融合且使用ROI-C融合器的患者,建立Excel数据库,观察胸1... 目的:探讨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术后矢状位参数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1年5月行双节段椎间融合且使用ROI-C融合器的患者,建立Excel数据库,观察胸1倾斜角(T1S)、C_(2-7)Cobb角、C_(2-7)矢状面轴向距离(C_(2-7)SVA)及手术节段角(SA)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变化。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分析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各数据是否存在差异;Pearson相关或秩相关(Spearman法)分析各数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35例患者,男12例,女23例;年龄为46~69岁,平均为(57.94±6.05)岁;随访时间为6~38个月,平均为(9.23±7.97)个月。手术节段C_(3-4)、C_(4-5)1例,C_(4-5)、C_(5-6)20例,C_(5-6)、C_(6-7)14例。末次随访时T1S、C_(2-7)Cobb角及手术节段角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T1S与C_(2-7)Cobb角、T1S与C_(2-7)矢状面轴向距离、T1S与手术节段角及C_(2-7)Cobb角与手术节段角之间存在正相关性(P<0.05)。结论:对于双节段颈椎病患者,使用ROI-C融合器行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术能够改善颈椎矢状位参数,恢复颈椎矢状位平衡,对于颈椎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术 矢状位参数 双节段 零切迹融合器 颈椎病
原文传递
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非手术治疗后骨折愈合情况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张鑫 张艳锋 《颈腰痛杂志》 2022年第1期60-63,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非手术治疗后骨折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7月-2018年7月采用非手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79例,治疗前均测量其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 目的探讨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非手术治疗后骨折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7月-2018年7月采用非手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79例,治疗前均测量其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 angle,TKA)、脊柱矢状轴(sagittal axis of spine,SAS)和C_(7)椎体中心到骨折椎体中心的垂直线距离(DSVA)、腰椎骨盆匹配值(PI-LL)等指标。治疗6个月后,依据骨折愈合情况分为两组:骨折愈合组和不愈合组。对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进行比较,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非手术治疗后骨折不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79例中,12例治疗6个月后出现骨不连,发生率为15.2%,均纳入不愈合组。不愈合组患者的年龄显著高于愈合组(P<0.001);两组性别、骨密度值和骨折椎体分布均无组间明显差异。愈合组患者的SVA(P=0.000)、DSVA(P=0.000)和PI-LL值(P=0.000)均显著低于不愈合组,而PI、PT、LL、TKA等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SVA>6.7 cm(OR=1.792)、PI-LL>31°(OR=2.651)是骨折不愈合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治疗前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对OVCF患者非手术治疗后的骨愈合结局有明显影响,尤其是PI-LL>31°和DSVA>6.7 cm将显著增加骨不连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 骨不连 PI-LL
下载PDF
早发型脊柱侧凸行生长棒矫正手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及颈椎矢状位失平衡的风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庆雷 《颈腰痛杂志》 2021年第5期620-624,共5页
目的探讨早发型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行生长棒矫正手术前后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并分析颈椎矢状位失衡的风险因素,为临床及早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8年7月在本院骨科接受生长棒矫正手术的4... 目的探讨早发型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行生长棒矫正手术前后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并分析颈椎矢状位失衡的风险因素,为临床及早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8年7月在本院骨科接受生长棒矫正手术的41例EOS患儿资料,统计患者人口学资料、手术情况等临床资料;并分别于手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在脊柱全长正侧位X片上测量其颈椎矢状位参数(T_(1)S、C_(2-7)Cobb角、C_(2-7)SVA等);此外,测量患儿手术前后的胸椎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弯/胸腰弯Cobb角,以及最大后凸Cobb角,C_(7)-S_(1)的SVA参数值,计算其生长棒术后的胸弯矫形率、最大后凸Cobb角矫形率。对41例EOS患儿手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依据C_(2-7)SVA值进行颈椎矢状位失衡与否的判定,进行潜在风险因素的组间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41例EOS患者末次随访时的T_(1)S、C_(2-7)Cobb角、C_(2-7)SVA值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C_(2-7)SVA值进行判定,41例中,13例随访期间出现颈椎矢状位失衡(失衡组),另28例颈椎矢状位平衡在正常范围(正常组)。经单因素分析,正常组患儿的年龄、T_(1)S变化值、PJK占比均明显小于失衡组;正常组的体质量指数、最大后凸角矫正率均明显大于失衡组。将上述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OR=11.293,P=0.000)是EOS患儿生长棒术后颈椎矢状位失衡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生长棒矫正手术对EOS患儿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可产生一定影响,其中术后有PJK者应警惕出现颈椎矢状位失衡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型脊柱侧凸 生长棒 颈椎矢状位参数 风险因素
下载PDF
单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K线倾斜角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周青松 陈骞 +5 位作者 冯俊飞 杨洋 刘凯鑫 冉汉清 赵强 何江涛 《四川医学》 CAS 2021年第8期832-836,共5页
目的探讨单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术后K线倾斜角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因颈椎病行ACDF的患者38例。测量术前、术后以及随访的T1倾斜角(T1s)、C 2-C 7 Cobb角、C 2-C 7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 目的探讨单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术后K线倾斜角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因颈椎病行ACDF的患者38例。测量术前、术后以及随访的T1倾斜角(T1s)、C 2-C 7 Cobb角、C 2-C 7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 2-C 7 SVA)和K线倾斜角。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评价临床预后。分析矢状位参数之间以及与ND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①在ACDF术后矢状位参数中,K线倾斜角与C 2-C 7 SVA(r=0.405,P=0.000)、T1倾斜角(r=0.723,P=0.000)呈正相关;C 2-C 7 Cobb角与C 2-C 7 SVA(r=-0.216,P=0.041)和T1倾斜角(r=-0.220,P=0.037)呈负相关;C 2-C 7 SVA与T1倾斜角呈正相关(r=0.211,P=0.045)。术前与术后K线倾斜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在颈椎矢状位参数与ND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中,术前NDI评分与术前C 2-C 7 SVA(r=0.517,P=0.000)、K线倾斜角(r=0.482,P=0.000)呈正相关;随访NDI评分与术后T1倾斜角(r=0.253,P=0.016)、C 2-C 7 SVA(r=0.316,P=0.002)、K线倾斜角(r=0.480,P=0.000)呈正相关。线性回归模型显示,当随访K线倾斜角>19.18°时,随访NDI评分>25(R 2=0.230,P=0.000)。结论K线倾斜角是评价颈椎矢状面平衡、预测单节段ACDF临床预后的另一项重要指标。当K线倾斜角>19.18°时,患者的临床预后可能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K线倾斜角 颈椎矢状位参数 NDI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