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审悲中的甘美——浅谈唐宋词中的悲感产生的理论基础 |
吕君丽
|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5 |
0 |
|
2
|
顺从性情——谢灵运诗学性情论研究 |
杨齐
|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5 |
1
|
|
3
|
汉代诗歌“风”意象解析 |
李琨
|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1
|
|
4
|
试论屈原悲情遗风之传承 |
邢娟妮
|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6 |
0 |
|
5
|
论金庸小说的悲情意识 |
李存
|
《红河学院学报》
|
2004 |
0 |
|
6
|
台湾民众的悲情意识:缘起、影响及其化解 |
罗会钧
王栋梁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5
|
|
7
|
浅探《青青河畔草》中“乐景写哀”技法的形成 |
许斌
|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5 |
1
|
|
8
|
悲感金石 情回天地——中国古典悲情诗的审美形态分析 |
吕客
|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0 |
|
9
|
“异代可同调”——杜甫师承庾信诗法之一例 |
吴怀东
|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10 |
0 |
|
10
|
孔子在川上叹什么——“逝者如斯夫”的本义与两千年来的误读 |
俞志慧
|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6
|
|
11
|
论《世说新语》的情感世界 |
唐小英
周晓琳
|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0 |
|
12
|
论瘦鹤轩词的幽怨情怀与艺术特色 |
骆新泉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
2016 |
0 |
|
13
|
试论核心素养下的中学语文“愁情” |
尚兴荣
|
《当代家庭教育》
|
2022 |
0 |
|
14
|
论《史记》的悲世情怀 |
熊敬忠
刚帮伟
|
《安顺学院学报》
|
2014 |
0 |
|
15
|
泛说右江流域壮族嘹歌 |
农冠品
|
《百色学院学报》
|
2004 |
7
|
|
16
|
情韵兼胜 幽微婉美——《淮海词》愁情探析 |
朱晓慧
|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CAS
|
2003 |
0 |
|
17
|
有情天地内 多感是诗人——论唐代落第举子的节日敏感 |
滕云
|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9 |
0 |
|
18
|
略论古典诗歌中“西风”意象的隐喻意义——从《天净沙·秋思》说起 |
陈圣争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14 |
0 |
|
19
|
人生失路 行将何之——阮籍《咏怀诗》八十与屈原《悲回风》之比较 |
史国强
|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
200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