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审悲中的甘美——浅谈唐宋词中的悲感产生的理论基础
1
作者 吕君丽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2期65-68,共4页
文章从唐宋词产生的审悲快感入手,探讨为何充斥着悲哀、感伤、愁苦的词作能给人带来审美上的愉悦。一方面,结合中国原有的“以悲为美”的文学传统与文人心态、唐宋的时代特点及词人心态探讨其原因;另一方面,结合西方的悲剧美学理论进行... 文章从唐宋词产生的审悲快感入手,探讨为何充斥着悲哀、感伤、愁苦的词作能给人带来审美上的愉悦。一方面,结合中国原有的“以悲为美”的文学传统与文人心态、唐宋的时代特点及词人心态探讨其原因;另一方面,结合西方的悲剧美学理论进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词 悲感 距离化 审美
下载PDF
顺从性情——谢灵运诗学性情论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杨齐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42-46,共5页
南宋诗人谢灵运被钟嵘评为"元嘉之雄"(《诗品》),谢灵运创山水诗一派,诗歌艺术成就显著。同时,谢灵运在诗学理论上也有论述,谢灵运诗学以性情论为宗,"顺从性情"。该文将从概论和内涵两个方面对性情论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 诗学 性情 乐情 悲情 玄佛义理
下载PDF
汉代诗歌“风”意象解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琨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8-20,共3页
在汉代诗歌中,"风"成为当时诗人关注的对象。文章试图通过意象理论来解析汉诗中各种形态的"风"背后的隐藏含义,挖掘出"风"意象所包含的浓浓哀愁,体味诗人当时的命运遭际。
关键词 汉代诗歌 “风”意象 悲情
下载PDF
试论屈原悲情遗风之传承
4
作者 邢娟妮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71-73,共3页
本文阐释形成屈原悲情的个人性格气质,文化传承的矛盾冲突以及他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浅析与屈原有着相似悲情命运的司马迁、李白、苏轼对屈原悲情遗风的文化传承。
关键词 悲情 文化传承 精神主题
下载PDF
论金庸小说的悲情意识
5
作者 李存 《红河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23-27,共5页
 金庸小说在沿用传统武侠小说共有程式的基础上,着力用悲情意识进行革新。通过社会环境对主体的挤压,侠义冲突的空泛,爱恋情意的迷茫,奇幻情节的寓言这四个层面,赋予小说浓重的悲情意识,表达了他用悲的力量来探索人性、人类生存状况的...  金庸小说在沿用传统武侠小说共有程式的基础上,着力用悲情意识进行革新。通过社会环境对主体的挤压,侠义冲突的空泛,爱恋情意的迷茫,奇幻情节的寓言这四个层面,赋予小说浓重的悲情意识,表达了他用悲的力量来探索人性、人类生存状况的信念。这也使得武侠小说达到了一种更高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情 环境 侠义 爱恋 情节
下载PDF
台湾民众的悲情意识:缘起、影响及其化解 被引量:5
6
作者 罗会钧 王栋梁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604-607,共4页
割让台湾与日本的殖民统治、蒋氏父子的专制统治的台湾特殊历史造成了台湾人民祖国认同心理的特殊复杂性和悲情意识的产生。而台湾特殊的政治选情,扩张了台湾民众的悲情意识。台湾民众的悲情意识影响台湾政治,使得台湾政治在很大程度上... 割让台湾与日本的殖民统治、蒋氏父子的专制统治的台湾特殊历史造成了台湾人民祖国认同心理的特殊复杂性和悲情意识的产生。而台湾特殊的政治选情,扩张了台湾民众的悲情意识。台湾民众的悲情意识影响台湾政治,使得台湾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偏离其正常的轨道。同时对两岸关系造成冲击,给两岸和平统一带来新的挑战,危害祖国的统一大业。要想使台湾民众的悲情意识得以化解,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就应当采取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政策,争取岛内民心;落实对台利好政策,加强经济交流合作,理解并尊重两岸人民的特殊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 悲情意识 反独促统 历史因素 政治因素
下载PDF
浅探《青青河畔草》中“乐景写哀”技法的形成 被引量:1
7
作者 许斌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7-9,共3页
在与读者目光相接触的瞬间,能引起大多数读者愉悦的景物描写叫做乐景,反之则叫做哀景。《青青河畔草》中“乐景写哀”技法的运用已十分成熟,乐景在客观上使主人公的哀情在读者的心目中得到了极大的强化,使全诗产生了惊心动魄的力量。客... 在与读者目光相接触的瞬间,能引起大多数读者愉悦的景物描写叫做乐景,反之则叫做哀景。《青青河畔草》中“乐景写哀”技法的运用已十分成熟,乐景在客观上使主人公的哀情在读者的心目中得到了极大的强化,使全诗产生了惊心动魄的力量。客观上的“乐景写哀”现象经楚辞、汉诗而不绝,至《古诗十九首》而蔚为大观。有唐以后,此技法应用的频率和范围更高更广了,清《红楼梦》更是达到了乐景写哀的极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青河畔草》 乐景写哀 技法
下载PDF
悲感金石 情回天地——中国古典悲情诗的审美形态分析
8
作者 吕客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55-58,共4页
悲恋诗、悲怨诗、弃妇诗和悼亡诗是中国古典悲情诗的四种形态,完整地构成了表现古代爱的悲情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蕴。通过分析四个形态来审视中国古代悲情文化的审美内涵,透视中国古代女性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她们的凄凉命运。
关键词 中国古典悲情诗 审美形态 审美价值 文化内涵
下载PDF
“异代可同调”——杜甫师承庾信诗法之一例
9
作者 吴怀东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18-20,共3页
庾信集南朝与北朝、魏晋文学与六朝文学大成,将南朝好尚的声色之美与在北朝的悲剧性人生体验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见美景而伤怀的构思方式和凄艳风格。杜甫继承并发扬光大庾信诗歌经验,使这种特定的审美偏好逐渐发展成为"以乐... 庾信集南朝与北朝、魏晋文学与六朝文学大成,将南朝好尚的声色之美与在北朝的悲剧性人生体验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见美景而伤怀的构思方式和凄艳风格。杜甫继承并发扬光大庾信诗歌经验,使这种特定的审美偏好逐渐发展成为"以乐景写哀"这一普遍使用的技巧和自觉的创作传统。相同、相似的人生经验使得庾信、杜甫诗歌审美偏好相同,虽然"萧条异代不同时",却"异代可同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庾信 杜甫 诗法 “以乐景写哀” “异代可同调”
下载PDF
孔子在川上叹什么——“逝者如斯夫”的本义与两千年来的误读 被引量:6
10
作者 俞志慧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66-72,共7页
自古以来,人们对《论语.子罕》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有着多种理解。第一种理解是在战国到西汉时期,人们依循"君子比德"的思维模式,视"逝者"为一往无前、勇猛精进的态度与精神。这与孔子... 自古以来,人们对《论语.子罕》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有着多种理解。第一种理解是在战国到西汉时期,人们依循"君子比德"的思维模式,视"逝者"为一往无前、勇猛精进的态度与精神。这与孔子的勇者精神相契合,是该句的文本义和作者义。第二种理解是在东汉末至六朝时期,"慷慨有余哀"的时代情绪投射到经典解读上,郑玄以后的经师都以"逝者"为时间,川上之叹是伤逝情怀的流露。这是读者义。第三种理解是北宋到清代,道学家们从中读出了力行精神,并由此直追道体。这里有文本义与作者义,同时也内含着道学家的读者义。近代以后,由于经典的浓度被稀释,汉末魏晋时期"逝者"即"时间"的解读又被重新拾起。"时间过得真快啊"之所以成为"逝者如斯夫"的现代通释,除了教科书、工具书的普及作用外,还因为这个义项最大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逝者如斯夫 勇猛精进 伤逝
原文传递
论《世说新语》的情感世界
11
作者 唐小英 周晓琳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60-62,共3页
儒家抑情,道家忘情,世说重情,《世说新语》刻画了众多风流人物,展现了人物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深情、任情、哀情等,情占据了心的主导地位"。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晋人对亲朋好友,对天地万物,无不充满... 儒家抑情,道家忘情,世说重情,《世说新语》刻画了众多风流人物,展现了人物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深情、任情、哀情等,情占据了心的主导地位"。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晋人对亲朋好友,对天地万物,无不充满着深情,可谓"一往有深情"。在诸多种类的情中,主要是哀情,哀叹生命的短暂,人在时间面前的无可奈何,人亡、物亡、生死之别的悲情、万物匆匆一瞬的哀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情感世界 哀情
下载PDF
论瘦鹤轩词的幽怨情怀与艺术特色
12
作者 骆新泉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23-128,共6页
晚清丹徒籍词人赵彦俞年届六十始在蒋春霖鼓励下尝试作词,七十一岁时成稿《瘦鹤轩词》。因身历太平天国兵燹,又深受淮海词派词风影响,其咏物、记游、凭吊、送别、题词五类题材词作,皆饱含慨叹身世的满腔愁绪和婉约幽怨。其在艺术风格上... 晚清丹徒籍词人赵彦俞年届六十始在蒋春霖鼓励下尝试作词,七十一岁时成稿《瘦鹤轩词》。因身历太平天国兵燹,又深受淮海词派词风影响,其咏物、记游、凭吊、送别、题词五类题材词作,皆饱含慨叹身世的满腔愁绪和婉约幽怨。其在艺术风格上,善用传统意象,情景高度交融;感情基调沉郁,富有幽怨之美;擅化宋人成句,词笔清秀挺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彦俞 瘦鹤轩词 幽怨情怀 艺术特色
下载PDF
试论核心素养下的中学语文“愁情”
13
作者 尚兴荣 《当代家庭教育》 2022年第6期117-119,共3页
高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其中古诗文占了一定比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投入的精力也较多。"愁情"是古诗文中的一大特色,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往往承载着古代诗人、文人的乡愁、离愁、忧国忧民等愁情。本文基于核心素养培... 高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其中古诗文占了一定比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投入的精力也较多。"愁情"是古诗文中的一大特色,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往往承载着古代诗人、文人的乡愁、离愁、忧国忧民等愁情。本文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理念,探讨了如何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体验与感悟其中的愁情,探讨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以及文化传承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素养 中学 语文 愁情
原文传递
论《史记》的悲世情怀
14
作者 熊敬忠 刚帮伟 《安顺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4-6,14,共4页
司马迁以独到的政治眼光和历史价值观记载了中国古代纷繁的历史事件,在伟大著作《史记》中绘制了一系列悲剧人物形象。因作者与著作中的悲剧人物之间有着类似的经历与命运,因面记叙时对笔下的悲剧人物深含同情。《史记》在客观地揭示历... 司马迁以独到的政治眼光和历史价值观记载了中国古代纷繁的历史事件,在伟大著作《史记》中绘制了一系列悲剧人物形象。因作者与著作中的悲剧人物之间有着类似的经历与命运,因面记叙时对笔下的悲剧人物深含同情。《史记》在客观地揭示历史悲剧人物命运的同时,呈现出一种悲世情怀式的美学韵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悲世情怀 史记 悲悯
下载PDF
泛说右江流域壮族嘹歌 被引量:7
15
作者 农冠品 《百色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1-6,共6页
流行于右江流域的壮族嘹歌 ,是歌圩文化的艺术产物 ,是该地区壮族民情、风俗、历史、愿望、技艺传承等丰富内涵的载体 ,嘹歌是一部由壮族民间歌师歌手创造的智慧的结晶 ,是一部经民间长时间传唱相对稳定的抒情组歌的组合。嘹歌由日歌、... 流行于右江流域的壮族嘹歌 ,是歌圩文化的艺术产物 ,是该地区壮族民情、风俗、历史、愿望、技艺传承等丰富内涵的载体 ,嘹歌是一部由壮族民间歌师歌手创造的智慧的结晶 ,是一部经民间长时间传唱相对稳定的抒情组歌的组合。嘹歌由日歌、夜歌、贼歌、建房歌、三月歌及短组歌构成 ;五言体壮欢 ,用土俗字唱本。嘹歌是壮族本土原创民间口碑文学的经典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嘹歌 右江流域 敢仰歌圩 贼歌 建房歌 以歌择配 人间悲情
下载PDF
情韵兼胜 幽微婉美——《淮海词》愁情探析
16
作者 朱晓慧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96-101,共6页
主要探讨北宋著名词人秦观《淮海词》愁情的形成原因、描写特色,挖掘《淮海词》在愁情表现方面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 北宋 秦观 《淮海词》 愁情描写 艺术成就 艺术手法 白描手法
下载PDF
有情天地内 多感是诗人——论唐代落第举子的节日敏感
17
作者 滕云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4期92-95,共4页
唐代实行开科取士,朝廷选拔到治国英才的同时,也造就了庞大的落第群体。落第举子一再遭受失败的打击,心灵变得脆弱而敏感。每当节日来临,他们睹物遇景,总会把节日跟科举相联系。在寒食清明节时他们方逢下第,想起那象征科举登第的杏花开... 唐代实行开科取士,朝廷选拔到治国英才的同时,也造就了庞大的落第群体。落第举子一再遭受失败的打击,心灵变得脆弱而敏感。每当节日来临,他们睹物遇景,总会把节日跟科举相联系。在寒食清明节时他们方逢下第,想起那象征科举登第的杏花开得正盛却与自己无缘,不由得见花落泪;中秋之夜赏月时,仰望一轮明月会更加渴盼蟾宫折桂;除夕之夜新旧年交接之际,难免感叹流年易逝而功名无成。他们在节日中生发出的这种异于常人的特殊感受,折射出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执着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科举 落第举子 节日敏感
下载PDF
略论古典诗歌中“西风”意象的隐喻意义——从《天净沙·秋思》说起
18
作者 陈圣争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1期41-46,共6页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西风"意象出现较早,在后来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西风"形成了它最基本、最核心的一个隐喻意义——离情。这主要表现为去国离家、恋人离思、友人离别、生命离逝等四种情感内容,故尝试着分析"西...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西风"意象出现较早,在后来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西风"形成了它最基本、最核心的一个隐喻意义——离情。这主要表现为去国离家、恋人离思、友人离别、生命离逝等四种情感内容,故尝试着分析"西风"意象的由来、表现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风 意象 隐喻意义 离情
下载PDF
人生失路 行将何之——阮籍《咏怀诗》八十与屈原《悲回风》之比较
19
作者 史国强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91-94,共4页
阮籍《咏怀诗》第八十首和《悲回风》一样,是诗人的绝命诗。其从诗歌营造的肃杀悲凉的意境氛围、诗人对时间意识的自觉和生命价值的探寻及卓而不群、风神潇洒的“佳人”形象三个方面袭取屈原《悲回风》旨意,表达诗人人生失路、不知行将... 阮籍《咏怀诗》第八十首和《悲回风》一样,是诗人的绝命诗。其从诗歌营造的肃杀悲凉的意境氛围、诗人对时间意识的自觉和生命价值的探寻及卓而不群、风神潇洒的“佳人”形象三个方面袭取屈原《悲回风》旨意,表达诗人人生失路、不知行将何之的惶惧和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阮籍 《咏怀诗》八十 屈原 《悲回风》 比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