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5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圣性与物质性:民俗旅游开发与现代转型中的文化冲突 被引量:11
1
作者 施媛媛 彭璐珞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7-104,共8页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日益增长,民俗旅游成为越来越多人节假日出行的选择,越来越多的民俗文化得到开发和再开发。在此过程中,原生态民俗文化不可避免地与外来文化发生互动。然而,民俗文化包含风俗习惯、历史传...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日益增长,民俗旅游成为越来越多人节假日出行的选择,越来越多的民俗文化得到开发和再开发。在此过程中,原生态民俗文化不可避免地与外来文化发生互动。然而,民俗文化包含风俗习惯、历史传统与形而上学的宇宙观,承载着当地居民的情感与认同,具有一定的神圣性;而旅游本身是一种商业与娱乐行为,属于物质性领域。本文将文化分域理论引入民俗旅游研究中,指出民俗旅游开发与改造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就是神圣性与物质性的矛盾,具体体现在旅游业的全球化发展模式中和游客与民俗地社区自身的需求冲突中。在旅游开发的实践中,旅游开发者和文化管理者需要权衡神圣性与物质性的矛盾,提高自身的文化敏感性,在开发过程中保持民俗文化活力的同时减少相应的冲突,并对居民和游客进行合理的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圣性 物质性 民俗旅游 全球化 文化冲突
原文传递
试论回族文化的神圣性与世俗性的良性互动 被引量:5
2
作者 余葶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7-100,共4页
回族文化是站在中国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相互吸纳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在这一独特的文化背景下 ,建构起了自己将世俗文化与神圣信仰文化有机结合的亚文化体系 ,其神圣性与世俗性相应产生了一系列的良性互动。这种互动对诸如回族的形成 ,... 回族文化是站在中国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相互吸纳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在这一独特的文化背景下 ,建构起了自己将世俗文化与神圣信仰文化有机结合的亚文化体系 ,其神圣性与世俗性相应产生了一系列的良性互动。这种互动对诸如回族的形成 ,回族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气质的塑造 ,对回族道德建设 ,以及回族文化在与多种文化和文明融合对话的互动中所处的地位和态势 ,都产生了良好的作用和影响。探讨和研究回族文化的“二重性” ,对于更深地理解回族文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族文化 神圣性 世俗性 关系
原文传递
宪法权威论 被引量:7
3
作者 宋槿篱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4期44-48,共5页
宪法的正当性、现实性、救济性、稳定性和神圣性 ,构成了宪法权威的主要内容。树立真正的权威 ,要从制度形态的宪法权威到达现实形态的宪法权威 ,更须有赖于主体的宪法意识 ,要在主体心目中树立起权威的理念。
关键词 宪法权威 正当性 现实性 救济性 稳定性 神圣性
下载PDF
神圣与世俗的交融——西双版纳傣族赕佛消费体系的象征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4
4
作者 龚锐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3-49,共7页
西双版纳傣族的赕佛,是一种非常神圣的宗教现象,但在社会变化中,赕佛消费已经开始从神圣向世俗跌落。南传上座部佛教某些仪式上的世俗化并不会失去往日的威严和神圣,更不会消失。傣族民众会以一种更贴近自然和生活的方式来接纳和传承它... 西双版纳傣族的赕佛,是一种非常神圣的宗教现象,但在社会变化中,赕佛消费已经开始从神圣向世俗跌落。南传上座部佛教某些仪式上的世俗化并不会失去往日的威严和神圣,更不会消失。傣族民众会以一种更贴近自然和生活的方式来接纳和传承它的精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傣族 赕佛消费 神圣 世俗化 象征
下载PDF
朝圣与转山——丹巴藏族转山考察 被引量:5
5
作者 刘亚玲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5-59,共5页
神圣是宗教学、民族学、哲学界的经典论题。在"朝圣"一词不断整合本土"绕境"、"转山"等词汇时,本土活动的呈现与论述尤为重要。本文尝试以丹巴藏族转山活动为例,描述和探讨了转山背后的神圣性及其相关联... 神圣是宗教学、民族学、哲学界的经典论题。在"朝圣"一词不断整合本土"绕境"、"转山"等词汇时,本土活动的呈现与论述尤为重要。本文尝试以丹巴藏族转山活动为例,描述和探讨了转山背后的神圣性及其相关联的国家力量,并由此分析了墨尔多山的重要地位及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圣 转山 丹巴藏族 墨尔多山
下载PDF
论醒狮文化传统存续的内在基础——以民众需求与观念认同为视角 被引量:5
6
作者 谢中元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5-11,共7页
醒狮文化传统的持久存续,与岭南民众尤其是舞狮人、用狮人的现实需求,以及传承群体对醒狮礼仪的观念认同息息相关。醒狮的传承主体对醒狮文化的认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醒狮文化神圣性的认同;二是对醒狮礼仪的坚守。稳定延续着的... 醒狮文化传统的持久存续,与岭南民众尤其是舞狮人、用狮人的现实需求,以及传承群体对醒狮礼仪的观念认同息息相关。醒狮的传承主体对醒狮文化的认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醒狮文化神圣性的认同;二是对醒狮礼仪的坚守。稳定延续着的需求与认同作为核心要素,构成醒狮文化传统存续的内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狮 需求 认同 神圣性 礼仪
下载PDF
神圣与世俗之间:大学体育社团中的社会人格培养——以北京大学山鹰社为例
7
作者 张仁杰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100,共9页
高等教育的扩张和普及加剧了学业竞争和焦虑,伴随而来的是对人的品格和性情的影响,个人面临“原子化”发展趋势和风险。培养学生的社会人格,使其将自身的发展融入社会的传统、礼俗和仪轨,并与他人、集体建立融洽关系,成为高等教育的重... 高等教育的扩张和普及加剧了学业竞争和焦虑,伴随而来的是对人的品格和性情的影响,个人面临“原子化”发展趋势和风险。培养学生的社会人格,使其将自身的发展融入社会的传统、礼俗和仪轨,并与他人、集体建立融洽关系,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论题。基于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相关论述,以北京大学体育社团山鹰社为例,分析体育社团在培养社会人格中的作用。认为:在山鹰社的实践中,纪律精神形塑了对集体和个人的身份认同;在共同的生命体验中形成了对群体的依恋;作为自然教育的攀岩与登山使人成为具有内在坚定性的自主的人。社会人格的培养面临自然与社会、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冲突,根本原因在于世俗生活中神圣性的缺失,应通过教育活动和集体生活将其神圣性融入世俗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体育社团 社会人格 神圣性 世俗性
下载PDF
论神圣长江与人的敬畏感
8
作者 周宪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5-203,I0005,共10页
敬畏自然是中华民族早熟的生态智慧的体现,在当下“长江病了”的危机中,对母亲河的敬畏成为重新调整人与自然关系及长江生态保护的关键一环。爬梳从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到当代对长江敬畏之心的重新唤起,乃是探究长江文化美学精神的新理... 敬畏自然是中华民族早熟的生态智慧的体现,在当下“长江病了”的危机中,对母亲河的敬畏成为重新调整人与自然关系及长江生态保护的关键一环。爬梳从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到当代对长江敬畏之心的重新唤起,乃是探究长江文化美学精神的新理路。如何将古代生态智慧与当代科学理论相融合,如何在新时代激发人们普遍的对母亲河长江的敬畏感,便成为当前长江文化研究的题中之义。创新性提出母亲河长江的神圣性范畴,并借助古典儒家哲学资源深刻阐发其神圣性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将长江神圣性与敬畏感相关联,聚焦长江文化中人与环境的复杂情感关系,强调民族共同体对长江神圣性之敬畏乃是长江文化及其当代生态意识传承与塑造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亲河长江 神圣性 敬畏 亲环境倾向
下载PDF
祭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形成与现实意义
9
作者 王霄冰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4期119-128,共10页
祭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祭典的祭祀对象是上古帝王和历代名人而显得特殊,其保护实践饱受争议。公共祭祀的行为源于上古巫祭,在王朝时期得以制度化,形成了一整套的祭祀礼仪。今天仅有少数祭典得以传承,一般以地方公共祭典的形式举办,多... 祭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祭典的祭祀对象是上古帝王和历代名人而显得特殊,其保护实践饱受争议。公共祭祀的行为源于上古巫祭,在王朝时期得以制度化,形成了一整套的祭祀礼仪。今天仅有少数祭典得以传承,一般以地方公共祭典的形式举办,多数已入选政府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祭典类非遗的意义主要有三点:一是在国家层面,强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增强内在凝聚力,激发爱国情怀;二是在地方层面,活化利用好这笔遗产,可为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三是在个人层面,能为处于物化状态的当代人提供神圣体验和精神滋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与中华文明的精神追求,共同构成了支撑当代中国人的两大信仰力量。保护祭典类非遗的关键,在于深入挖掘祭典的文化内涵和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要义,以重塑祭典的神圣性、审美性与社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祭典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记忆 神圣性
下载PDF
从崇神到重理:近代土家族居室空间设计规范体系的建构
10
作者 赵衡宇 孙悦 金波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8-113,共6页
近现代土家族山地民居营造广泛吸纳儒家文化与先进技术,并保持本土化生活方式的优势价值,表现出多元共融的设计思想,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基于器物层、行为层与文化层的三层次论,文章对门室格局、神龛板壁、火塘席居等室内核心设计要素的... 近现代土家族山地民居营造广泛吸纳儒家文化与先进技术,并保持本土化生活方式的优势价值,表现出多元共融的设计思想,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基于器物层、行为层与文化层的三层次论,文章对门室格局、神龛板壁、火塘席居等室内核心设计要素的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土家族居室空间规范化、体系化的演变趋势:居室生活空间从崇神性逐步趋向功能实用性,建筑内外各界面设计逻辑缜密,体系高度成熟,不仅保持了民族性、地域性特征,更具有跨域性、融合性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室空间 设计规范 神圣性 理性
下载PDF
从忧郁个体到伟大心灵:威廉·詹姆斯实用主义的个体宗教观
11
作者 肖永虹 《社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5-119,共25页
19世纪末,威廉·詹姆斯开启的个体宗教转向深刻地影响了美国公民宗教传统的重建。本文尝试从思想史的争讼出发,讨论詹姆斯的宗教功能论重构现代社会道德生活的独特方法及其与美国公民宗教传统的复杂关联。詹姆斯的个体宗教研究从忧... 19世纪末,威廉·詹姆斯开启的个体宗教转向深刻地影响了美国公民宗教传统的重建。本文尝试从思想史的争讼出发,讨论詹姆斯的宗教功能论重构现代社会道德生活的独特方法及其与美国公民宗教传统的复杂关联。詹姆斯的个体宗教研究从忧郁个体的问题入手,通过剖析作为一种生存体验的忧郁,在现代个体的心灵问题与救赎宗教传统之间建立了关联,并以重新诠释救赎经验来寻找能够解放狭隘人格的生命意蕴和情感力量。在詹姆斯看来,个体对人类普遍命运的具身化体认才是激活现代民主神圣性的机制。阐明这一重新创造的神圣性传统,不仅有助于我们在道德生活中检视现代忧郁个体的问题,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美国社会民主传统的新的动力学——在日常生活中关切同胞生活苦乐的道德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忧郁个体 神圣性 民主 实用主义 社会理论
下载PDF
青海湖官方祭祀的历史沿革与神圣性确立
12
作者 刘子平 马成俊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9-86,共8页
青海湖官方祭祀是特殊的文化事象,它根植于中华土壤,并从四海祭祀中分离出来成为官方重要的祭祀活动。明清期间,经国家的社会治理后青海湖的神圣性得以确立并开始近祭会盟;民国时期,青海湖官方祭祀不断革新,使其成为环湖地区的特色文化... 青海湖官方祭祀是特殊的文化事象,它根植于中华土壤,并从四海祭祀中分离出来成为官方重要的祭祀活动。明清期间,经国家的社会治理后青海湖的神圣性得以确立并开始近祭会盟;民国时期,青海湖官方祭祀不断革新,使其成为环湖地区的特色文化事象。梳理该文化事象历史,认为青海湖官方祭祀虽然是统治者维系统治权的工具,但在促进国家统一、边疆稳定、地方文化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国家意志建构地方文化中的典型;对我们当下如何建设共建、共享的精神文化空间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官方祭祀 历史沿革 神圣性 文化功能
下载PDF
礼仪与民俗:从屯堡人的礼俗活动看日常生活的神圣化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2,共8页
屯堡人礼俗活动的高度象征化、深度混融性以及内在超越性,使得日常生活本身成为神圣进行自我表证的一个路径。当作为一种神显形式的礼仪实践被泛化为一种礼俗生活之时,神圣已非人们日常生活的"在外者",而是内化于其中。礼仪... 屯堡人礼俗活动的高度象征化、深度混融性以及内在超越性,使得日常生活本身成为神圣进行自我表证的一个路径。当作为一种神显形式的礼仪实践被泛化为一种礼俗生活之时,神圣已非人们日常生活的"在外者",而是内化于其中。礼仪实践的泛化,使得神圣的仪式活动与世俗的日常生活的二分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理解这种弥散于生活之中的神圣感,能让人类学的研究在经验上和观念上对从宗教话语体系中衍生出的"神圣论"加以适当修正,从而获得其更为深刻的解释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屯堡 礼俗活动 日常生活 神圣化
下载PDF
文化象征符号的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月亮河乡布依族铜鼓神圣性的再造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青青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6-72,共7页
通过描述贵州省六盘水市月亮河乡布依族的神圣器物——老铜鼓在当地村民生活中的传统实践,依托对旅游人类学中"原真性"概念的再解读,将传统文化的象征物——老铜鼓同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复刻产物——大铜鼓进行对照,提出了铜鼓... 通过描述贵州省六盘水市月亮河乡布依族的神圣器物——老铜鼓在当地村民生活中的传统实践,依托对旅游人类学中"原真性"概念的再解读,将传统文化的象征物——老铜鼓同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复刻产物——大铜鼓进行对照,提出了铜鼓神圣性的传递和构建路径,进而提出民族文化产业化的一种可行模式,既可以通过文化嫁接模式保留当地传统文化的原真性,同时又满足游客体验异文化的需求,从而依托旅游产业的吸附力将外部资源引入民族地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地方传统文化的原真性又得到了完整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布依族 铜鼓 神圣性 原真性
原文传递
“不在场的在场”:图像叙事及其对空间神圣性的确定 被引量:5
15
作者 孟令法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7-156,共10页
神圣空间之所以"神圣",不仅在于其不同于一般建筑空间的外在形态,更在于其内部结构与装饰效果的崇高性,而空间内秩序排列的图像则反映了这种情状。图像叙事的田野研究是一种当下观照,而传统因素的"在场"则为图像之... 神圣空间之所以"神圣",不仅在于其不同于一般建筑空间的外在形态,更在于其内部结构与装饰效果的崇高性,而空间内秩序排列的图像则反映了这种情状。图像叙事的田野研究是一种当下观照,而传统因素的"在场"则为图像之社会文化史意义的梳理带来便利。不过,图像之于空间的神圣性,还需"不在场的在场"的确定。"不在场"并非"不可见"的想象,而是可以借由代际传承的族群知识,或经由"降神"仪式"显圣"于既定图像的心理折射,即"在场"。因此,对神圣空间的研究,除了空间形态、神祇起源及仪式规程,也应关注空间内图像的布列格局及其叙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场 不在场 图像叙事 文化空间 神圣性
下载PDF
礼的本质及其法律意义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邵方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CSSCI 2007年第4期82-86,共5页
本文主要探讨礼的神圣性之演化和礼的本质,中国古代之礼虽然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祭祀活动,具有神圣性,但是这一特性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逐渐演化,礼由最初沟通人、神关系的中介发展为春秋时代以礼为人世事务最终支配观念的原则。论文从... 本文主要探讨礼的神圣性之演化和礼的本质,中国古代之礼虽然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祭祀活动,具有神圣性,但是这一特性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逐渐演化,礼由最初沟通人、神关系的中介发展为春秋时代以礼为人世事务最终支配观念的原则。论文从对礼的本质论述中更进一步分析了礼的法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神圣性 本质
下载PDF
当代武侠小说侠隐结局的人类学考察——以金庸武侠为例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巍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6-123,共8页
当代中国武侠小说中大侠的命运结局展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在归隐与死亡的宿命中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齐一化。然而这种独特的归隐宿命并不常见于更早期文本中的侠客,他们不仅可以建功立业追随王权,也可以功成名就娶妻生子。归隐或死亡的... 当代中国武侠小说中大侠的命运结局展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在归隐与死亡的宿命中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齐一化。然而这种独特的归隐宿命并不常见于更早期文本中的侠客,他们不仅可以建功立业追随王权,也可以功成名就娶妻生子。归隐或死亡的宿命归结于江湖世界的独立本体化。而身处其中的大侠也由草莽一跃而成为权力肩负者。身处独立江湖的侠客拥有了早期神话和史诗中神祗和英雄的特征及其使命,大侠必须以武功为手段行使他们安定江湖世界的伟大职责,最后以死亡或归隐的方式完成这一职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湖 归隐 死亡 大侠 神性 权力
下载PDF
The Symbiosis of Sacred Space and Secular Experience-Reflecting on Ethnographic Filming
18
作者 LU Fangfang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3年第10期486-492,共7页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ethnographic filming,this article outlines the dynamic process of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aima Tibetan traditional villages with the help of iconic descriptions of Baima Tibetans...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ethnographic filming,this article outlines the dynamic process of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aima Tibetan traditional villages with the help of iconic descriptions of Baima Tibetans’daily lives and sacrificial activities,and explores how Baima Tibetans inherit their culture while adapting to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imagery means du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and how the locals integrate sacred space and secular experience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ir own cultural symbols for the sake of embracing the new era.As far as anthropology-ethnographic descriptions of embodiment are concerned,traditional text research has limitations.In comparison,video graphic anthropology has natural advantages.Its advantages not only lie in the means of images,but also lie in the ability to connect the“sense of things”,mind and nature,realiz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ind and things,and mentality and object.The visual ethnography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method for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to enter the world of his other.This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describe the integration and symbiosis of local subjectivity,local sacred space,and secular experi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credness SECULARITY visual ethnography
下载PDF
从《魏书·礼志》第一卷看拓拔鲜卑祭祀的汉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云鹤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2年第2期50-53,共4页
《魏书.礼志》第一卷主要是记载北魏自道武帝拓拔珪建国至孝文帝元宏时各种祭祀的演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拓拔鲜卑在政治信仰上极其复杂曲折的汉化过程。
关键词 汉化 祭祀 北魏 信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