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uilding a Preaching Ministry in the English Church during the Reformation
1
作者 Liu Che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8年第1期186-198,共13页
Martin Luther's concept of "priesthood of all believers" implies that everyone who has been baptised not only becomes a Christian, but also becomes a consecrated priest. There is room for a logical extension of Lut... Martin Luther's concept of "priesthood of all believers" implies that everyone who has been baptised not only becomes a Christian, but also becomes a consecrated priest. There is room for a logical extension of Luther's concept. If every Christian is a consecrated priest and has the right to administer the sacraments for himself, is there any necessity to retain a professional priesthood for the Church? While detailing how Luther's concept entailed the shift of clerical functions from a sacramental priesthood to a preaching ministry as occurred within the evolving Protestant Churches, this paper offers a clarification of what Luther actually meant by his formu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iesthood of all believers sacramental priesthood preaching ministry theEnglish Church
原文传递
Physical (Bodily) Contact Among Parents and Children in the Context of Family Upbringing. Religious Education Approach--Case Study
2
作者 Maria Rantzou 《Sociology Study》 2014年第4期298-315,共18页
Physical (bodily) contact among children and parents every day varies and its effect relates to the all-rou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esent the attitudes and opinions ... Physical (bodily) contact among children and parents every day varies and its effect relates to the all-rou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esent the attitudes and opinions of sixth-grade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regard to how parents interact with them physically as well as how the children would like the corresponding interaction with their parents to develop. The methodology was based on a case study. Data collection was conducted via a questionnaire with closed questions, which was distributed in person to sixth-grade students at two primary schools in the prefecture of Thessaloniki. Som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 that more often children positively receive the ways in which their parents interact with them physically and desire physical contact with their parents even at this age. The involvement of parents and children in the sacramental life of the church seems to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physical contact among them. Gradually, however, children distance themselves from their parents as they enter puberty and seek physical contact with their parents selectively and only on special occasions such as their birthda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sical (bodily) contact non verbal communication PARENTS sacramental life
下载PDF
狄金森的圣事意象与信仰追求 被引量:4
3
作者 洪流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60-63,共4页
艾米莉·狄金森一直试图建立起自己心目中的上帝 ,追求没有基督的神性。她借助基督教教义中的圣事语词 ,讥讽毫无意义的教堂圣事 ,进而走出教堂在自然和自我中寻找神性 ,并最终在自己的诗歌中创造了不朽的圣事 ,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宗... 艾米莉·狄金森一直试图建立起自己心目中的上帝 ,追求没有基督的神性。她借助基督教教义中的圣事语词 ,讥讽毫无意义的教堂圣事 ,进而走出教堂在自然和自我中寻找神性 ,并最终在自己的诗歌中创造了不朽的圣事 ,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狄金森诗歌中的圣事意象表明了诗人对传统宗教的反叛精神和对宗教信仰的独特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狄金森 圣事意象 信仰追求
下载PDF
论依纳爵神操对霍普金斯诗歌中圣礼主义世界观主题的影响
4
作者 马妮娜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12期63-65,70,共4页
圣礼主义世界观是霍普金斯宗教诗歌的一个最重要主题之一,深受依纳爵神操中相关的原则和教义的影响和塑造。其诗歌中反映出的圣礼主义世界观是被依纳爵神操所塑造和指导的,带有深深依纳爵神操的印迹。霍普金斯的诗歌实际上是赞美、崇敬... 圣礼主义世界观是霍普金斯宗教诗歌的一个最重要主题之一,深受依纳爵神操中相关的原则和教义的影响和塑造。其诗歌中反映出的圣礼主义世界观是被依纳爵神操所塑造和指导的,带有深深依纳爵神操的印迹。霍普金斯的诗歌实际上是赞美、崇敬和侍奉上帝的赞美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普金斯 圣礼主义世界观主题 依纳爵神操
下载PDF
洗礼探源 被引量:3
5
作者 林孔华 《天风》 2006年第07S期36-39,共4页
洗礼(Baptism)是基督教两大圣礼之一,也常被称为基督教的入门礼。由耶稣基督亲自设立并吩咐历世历代的教会都要施行。因此,从古至今,洗礼一直是教会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洗礼之所以在古今教会中被如此重视和严格地施行,乃缘于它所蕴... 洗礼(Baptism)是基督教两大圣礼之一,也常被称为基督教的入门礼。由耶稣基督亲自设立并吩咐历世历代的教会都要施行。因此,从古至今,洗礼一直是教会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洗礼之所以在古今教会中被如此重视和严格地施行,乃缘于它所蕴含的丰富意涵。洗礼不只是一个外在的举动,它不仅标志着受洗人跨入了基督教的大门,还代表着受洗人经历了基督的死、葬、生以及与上帝的联合,然后开始全新的、“披戴基督”的生活。洗礼还是一种认罪,宣信的举动,在上帝面前立志认罪悔改,在众人面前见证, 宣告自己的信仰。所以,洗礼就成了教会实践生活中一件不可或缺的至要圣礼,也是效法基督榜样的一种行动。既然洗礼如此重要,就决定着明白它起源的必要。本文就是以此路线进行展开和探索,通过几种可能与基督教有关联的水礼进行辨析,理顺基督教圣礼的发展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洗礼 圣礼
下载PDF
谢默斯·希尼的圣礼诗学
6
作者 袁广涛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5-11,94,共8页
在20世纪世俗化的浪潮中,希尼放弃了天主教信仰。但天主教圣礼主义仍然影响了希尼的诗歌思想和实践。首先,圣礼影响了希尼的世界观尤其是语言观念,身体性语言以及圣礼意象和隐喻成为希尼诗歌的形式特点;其次,圣礼主义对身体的关注契合... 在20世纪世俗化的浪潮中,希尼放弃了天主教信仰。但天主教圣礼主义仍然影响了希尼的诗歌思想和实践。首先,圣礼影响了希尼的世界观尤其是语言观念,身体性语言以及圣礼意象和隐喻成为希尼诗歌的形式特点;其次,圣礼主义对身体的关注契合了希尼的人文关怀,诗人通过书写身体和爱欲,批驳爱尔兰天主教会的禁欲主义;再次,希尼诗中“人之链”的意象表达了普遍的人道意识,赋予诗歌以介入现实的道德潜能。希尼认为“诗歌即神恩”,一方面指诗歌的现实道德力量,另一方面强调了诗歌有超越现实的灵性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默斯·希尼 圣礼主义 身体 人之链
下载PDF
尔曼里仪式中的圣餐——“果碟”象征意义与功能的宗教人类学阐释
7
作者 马晓梅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5-41,共7页
在哲赫忍耶的尔曼里仪式上,"果碟"被视为圣餐,是道乘功修必不可少的神圣用品之一。"果碟"的象征意义源自哲赫忍耶门宦所崇尚的反对宗教世俗化,追求净化信仰的苏菲精神。"九品"是苏菲修行的最高境界,赋予&... 在哲赫忍耶的尔曼里仪式上,"果碟"被视为圣餐,是道乘功修必不可少的神圣用品之一。"果碟"的象征意义源自哲赫忍耶门宦所崇尚的反对宗教世俗化,追求净化信仰的苏菲精神。"九品"是苏菲修行的最高境界,赋予"果碟"这一象征意义旨在从个体伦理修养的角度维系门宦制度下的等级秩序。随着哲赫忍耶门宦制度赖以存在的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宗教语义支配社会秩序和解释世界意义的功能逐渐弱化不可避免,当前,在尔曼里仪式中,"果碟"与"油香"、"宰牲"等仪式食物作为沟通人神的媒介,发挥着增强门宦内部认同与整合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餐 “果碟” 宗教人类学
下载PDF
圣事与叙事——莫里亚克小说中人物的“忏悔”
8
作者 解薇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50-53,98,共5页
法国天主教作家莫里亚克在《黛莱丝·德克罗》和《给麻风病人的吻》两部小说的初稿中采用了"忏悔"的叙事方式,但定稿中却改换人称,删除了忏悔的情节,而后期的两部作品《蝮蛇结》和《昔日一少年》又重现了"忏悔"... 法国天主教作家莫里亚克在《黛莱丝·德克罗》和《给麻风病人的吻》两部小说的初稿中采用了"忏悔"的叙事方式,但定稿中却改换人称,删除了忏悔的情节,而后期的两部作品《蝮蛇结》和《昔日一少年》又重现了"忏悔"的叙事方式。这一叙事方式由出现、消失到重现的过程体现了作家创作生涯中信仰与写作之间的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忏悔 圣事 叙事 神甫
下载PDF
文学“第一命题”批判——对文学神学论理论的现实质疑 被引量:3
9
作者 黄浩 《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5期92-97,共6页
在人们关于文学的“传统认识”里 ,文学似乎就从来未与神学发生过什么“往来”。然而确定无疑的是 :在人类文学史上和现下的文学生活中 ,人们又常常对文学保持着一种宗教化的心理敬畏和神学崇拜。正是在这种神圣的敬畏和崇拜的“先决条... 在人们关于文学的“传统认识”里 ,文学似乎就从来未与神学发生过什么“往来”。然而确定无疑的是 :在人类文学史上和现下的文学生活中 ,人们又常常对文学保持着一种宗教化的心理敬畏和神学崇拜。正是在这种神圣的敬畏和崇拜的“先决条件”下 ,才有了人类今天的文学生活。针对文学中始终存在的这种“前文学”的“神学现象” ,本文首次对其进行了发生学与历史学的研究。作者认为 :尽管文学只是一种世俗现象 ,但是人类却一直对其保持着神学情怀。人类的这种神学本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学神圣论的发生 ,而且事实上成为了文学发展的基本文化动力。作者在本文中第一次对文学神圣论理论及其两种主要观点进行了批判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范畴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文学现象 文学神圣 文学神学说 文学天才说 类宗教神学
下载PDF
悲世悯人之选——论道家“绝圣弃智”观 被引量:1
10
作者 谭力铭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49-53,共5页
在道家思想中,一直存在"绝圣弃智"观念,这一观念在春秋末期被老子提出,后收录于《道德经》。又被战国时代的庄子所继承,并丰富其中内容。对于"绝圣弃智"观念的研究从古到今一直未曾断绝,大多研究者都将其作为批判... 在道家思想中,一直存在"绝圣弃智"观念,这一观念在春秋末期被老子提出,后收录于《道德经》。又被战国时代的庄子所继承,并丰富其中内容。对于"绝圣弃智"观念的研究从古到今一直未曾断绝,大多研究者都将其作为批判道家思想消极的理由之一,也有部分研究者认为这一观念是对社会的另类发展。我们认为,凡是用后世思维去分析前人观念的研究方法都属错误,只有立足于前人所处时代背景,并借助前人思想本身,才能解读出前人观念的真正含义。立足于春秋战国时代背景中,以道家思想来探析"绝圣弃智"观念,试图分析道家先贤们提出这一观念的真实原因,从而理解为何道家思想中会存在"绝圣弃智"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圣弃智 道家思想 全身避祸 悲悯 产生原因
下载PDF
从“绝圣弃智”看老子的教育理念
11
作者 张江婷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31-35,共5页
在以"道法自然"为核心的老子哲学体系中,老子认为社会混乱、百姓困苦的根源在于世俗仁义礼智的教化违背了"大道"。为了使社会恢复应有的秩序,为了统治者"无为之治"能够顺利实施,他提出了文明堕落论、人... 在以"道法自然"为核心的老子哲学体系中,老子认为社会混乱、百姓困苦的根源在于世俗仁义礼智的教化违背了"大道"。为了使社会恢复应有的秩序,为了统治者"无为之治"能够顺利实施,他提出了文明堕落论、人性复归论和"绝圣弃智"论的教育理念。这些观点引发了后世诸多学者的争辩和探讨,直到今天也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和解读。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影响毋庸置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道德经〉 “绝圣弃智” 无为之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