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T2反转恢复压脂序列对骶丛神经损伤诊断价值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有来 杨超群 +4 位作者 蒋军健 庞浩鹏 周林江 陆九州 徐雷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6-250,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T2反转恢复压脂(TIRM)序列在骶丛神经损伤的MRN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0例临床诊断为骶丛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检查,后行骨盆前腹膜后手术... 目的探讨磁共振T2反转恢复压脂(TIRM)序列在骶丛神经损伤的MRN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0例临床诊断为骶丛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检查,后行骨盆前腹膜后手术入路探查及术中肌电图检查。将手术探查所见与术前MRN表现比较,观察神经损伤情况。结果10例患者冠状位TIRM序列共显示闭孔神经、腰骶干、S1神经根、S2神经根、盆内段坐骨神经共93段,经手术证实受损神经37段,其损伤MRN征象:6段神经连续.但增粗、边缘模糊、信号升高;22段神经连续,但走行迂曲或僵硬、粘连、信号不均、结构不清;3段神经完全离断,正常信号消失,断端退缩;3段伴创伤性神经纤维瘤形成。T2反转恢复压脂序列(T2-TIRM)诊断骶丛神经损伤条数与手术结果的符合率为81.08%(30/37)。结论T2-TIRM序列能很好的显示骶丛神经,对骶丛神经损伤作出准确诊断,可在术前明确有无骶丛神经损伤及其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丛神经损伤: 磁共振神经成像 磁共振T2反转恢复压脂序列
原文传递
骶丛的血供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宋宇宏 徐达传 +2 位作者 黄美贤 刘树元 刘建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1-273,277,共4页
目的:探讨骶丛的动脉来源、分布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3具成人新鲜尸体标本,采用明胶-氧化铅微血管显影法观察骶丛的动脉分布。(2)选择15具灌注红色乳胶的防腐固定成人尸体标本,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骶丛的动脉来源和分布... 目的:探讨骶丛的动脉来源、分布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3具成人新鲜尸体标本,采用明胶-氧化铅微血管显影法观察骶丛的动脉分布。(2)选择15具灌注红色乳胶的防腐固定成人尸体标本,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骶丛的动脉来源和分布。结果:骶丛根部的血供主要来源于骶髂腰动脉系统(sacral Iliac lumbarar terysystem,SILAS)、臀上动脉和臀下动脉。各动脉的分支之间互相吻合。L4根部血供以第4腰动脉为主;L5根部血供以髂腰动脉为主,L5~S3由骶外侧动脉分支供应,血管平均为(2.2±1.4)支(1~4支)。坐骨神经臀段出骨盆处,以臀下动脉、阴部内动脉以及梨状肌肌支供血为主,营养支动脉有(5.3±1.2)支(3~7支)。结论:骶丛的血供主要来自于SILAS,每一个动脉分支从不同方向进入骶丛后分为升支和降支,在骶丛内相互吻合。相邻血管区域的血供可以代偿,为骶丛损伤的外科救治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丛 神经损伤 放射显影 血供
下载PDF
经臀后侧入路行髂骨截骨扩大坐骨大孔显露骶丛神经的临床应用
3
作者 王树锋 李峰 +5 位作者 薛云皓 李文军 栗鹏程 殷耀斌 杨辰 李斌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44-749,共6页
目的探讨经臀后侧入路行髂骨截骨扩大坐骨大切迹显露盆腔内上骶丛神经及骶丛神经汇合处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11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行经臀部后侧入路骶丛神经损伤手术探查或肿瘤切除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 目的探讨经臀后侧入路行髂骨截骨扩大坐骨大切迹显露盆腔内上骶丛神经及骶丛神经汇合处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11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行经臀部后侧入路骶丛神经损伤手术探查或肿瘤切除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38.0±9.3)岁(范围:26~56岁)。骶丛损伤8例,其中全骶丛损伤4例,上骶丛损伤1例,骶丛神经汇合损伤3例;骶丛神经肿瘤2例。神经损伤或发现肿瘤到手术时间平均10.4个月(范围:1.5~60.0个月)。术中均经臀部后侧入路将坐骨大切迹上方的髂骨进行截骨以扩大坐骨大孔,通过此截骨窗口显露盆腔内损伤的上骶丛或上骶丛神经肿瘤,并进行神经修复或肿瘤切除。记录患者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切口和截骨的愈合情况。结果10例患者均顺利经臀部入路行髂骨截骨扩大坐骨大孔,显露上骶丛神经,完成盆腔内上骶丛神经及骶丛神经汇合处损伤的手术探查、神经修复或骶丛肿瘤切除。髂骨截骨块长(2.9±0.4)cm(范围:2.5~3.8 cm),宽(2.5±0.5)cm(范围:1.5~3.4 cm)。术中出血量[M(QR)]800(800)ml(范围:400~2000 ml)。术中无大血管损伤,术后无血肿形成,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29.8个月(范围:1.5~54.0个月),9例患者回植髂骨截骨块已愈合,1例术后随访时间1.5个月,尚未完全愈合。结论经臀后侧入路行髂骨截骨扩大坐骨大切迹,可暴露骨盆内上骶丛神经远段和骶丛神经汇合处,并有足够空间行上骶丛神经的探查、肿瘤切除及神经移植修复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丛 创伤与损伤 手术入路 髂骨截骨 坐骨大切迹
原文传递
神经减压内固定及电针治疗骶骨骨折神经损伤
4
作者 朱峰峰 欧国峰 +7 位作者 董博 李小群 袁普卫 刘继华 刘德玉 郝阳泉 史国号 霍洪亮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92-696,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减压内固定术后辅以电针治疗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5年1月~2017年5月治疗的59例骶骨骨折合并骶丛神经损伤患者,其中30例神经减压内固定术后在针灸康复科行电针治疗(电针组);余29例行单纯复位内... [目的]探讨神经减压内固定术后辅以电针治疗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5年1月~2017年5月治疗的59例骶骨骨折合并骶丛神经损伤患者,其中30例神经减压内固定术后在针灸康复科行电针治疗(电针组);余29例行单纯复位内固定术(常规组)。根据ASIA评分标准对下肢进行感觉和运动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59例患者均顺利手术,手术时间(121.74±41.31) min,出血量(340.53±163.38) ml。所有患者均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术后CT显示59例骶骨骨折愈合。术前16例鞍区感觉减退和有膀胱、肛门括约肌及性功能障碍者,末次随访时完全恢复11例,部分恢复4例,无恢复1例。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ASIA感觉评分和运动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相应时间点两组间感觉评分和运动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若换算感觉评分增量和运动评分增量,电针组感觉评分增量和运动评分增量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骶丛神经损伤的骶骨骨折患者应尽快行神经管扩大减压、骨折复位内固定,同时术后及时给予电针治疗,能有效提高骶丛神经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骨折 骶丛神经损伤 神经减压术 电针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