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工况sCO_(2)燃煤循环主汽温压优化分析
1
作者 王天泽 徐进良 +1 位作者 郑毫楠 刘广林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81-2292,共12页
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燃煤循环,优化主汽参数可显著提升系统效率.为了明晰优化结果存在的趋势,本文构建了涵盖锅炉、透平、压缩机及换热器的综合模型,分析了不同容量(W_(net))、质量流量(m)工况下主汽温度(T_(5))、主汽压力(P_(... 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燃煤循环,优化主汽参数可显著提升系统效率.为了明晰优化结果存在的趋势,本文构建了涵盖锅炉、透平、压缩机及换热器的综合模型,分析了不同容量(W_(net))、质量流量(m)工况下主汽温度(T_(5))、主汽压力(P_(5))与系统热效率(η_(th))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W_(net)=300MWe工况,随着T_(5)由570℃增加至650℃,η_(th)由47.5%单调递增至50.4%,这主要源于额定流量下降.随着P_(5)由20 MPa增加至35 MPa,η_(th)起初随着P_(5)的增加逐渐上升,直至P_(5)=30 MPa时η_(th)达到峰值49.6%;随后,η_(th)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这是由锅炉压降下降的正效应与压缩机负担增加的负效应的相对大小决定的.对于m=2500kg/s工况,随着P5增加,η_(th)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直至P_(5)=29MPa时η_(th)达到峰值46.9%;这是由透平做功和压缩机耗功的相对大小决定的.对于W_(net)(100~1000 MWe),m(500~4500 kg/s)和T_(5)(570℃~650℃)单调递增时,最优额定主汽压力P_(5,op)分别由26.3,20.2,26.9MPa增至37.2,35.8,29.5 MPa,均是P_(5)增加带来了更显著的正效应,而负效应相对稳定.本文的结论有助于将特定工况的优化结果推广至不同工况,为超临界二氧化碳燃煤循环的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o_(2)循环 不同工况 主汽参数 优化 系统热效率
原文传递
燃气轮机-超临界二氧化碳联合循环热力学及经济性能分析
2
作者 任鑫 王渡 +1 位作者 薛慕婕 王志刚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0-99,共10页
为深入分析由燃气轮机机组和sCO_(2)循环组成的联合循环的关键参数对系统性能及经济性的影响,建立了燃气轮机-sCO_(2)联合循环的热力学模型和经济性模型。从热力学和经济性两个角度,对关键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以火用效率最高或平准化... 为深入分析由燃气轮机机组和sCO_(2)循环组成的联合循环的关键参数对系统性能及经济性的影响,建立了燃气轮机-sCO_(2)联合循环的热力学模型和经济性模型。从热力学和经济性两个角度,对关键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以火用效率最高或平准化电力成本最低为目标,利用遗传算法对系统关键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提高高温sCO_(2)透平入口温度和sCO_(2)循环流量、降低sCO_(2)压缩机入口温度和分流比均能够提高系统火用效率;上述关键参数均存在一个最佳值使系统的平准化电力成本最低;当天然气价格为4$/GJ时,优化后系统净功率最高为463.4 MW,火用效率最高为54.67%,单位装机容量投资成本最低为347.16$/kW,平准化电力成本最低为35.92$/(MW·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 联合循环 火用效率 平准化电力成本
原文传递
耦合熔盐储热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变负荷发电效率提升方法
3
作者 蒋睿 李明佳 +2 位作者 马腾 杜燊 章子训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21,共11页
针对非设计工况下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循环发电效率大幅度降低,系统运行经济性下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SCO_(2)循环系统变负荷发电效率提升方法。该方法在系统设计方案上,采用多个小容量机组代替传统的单一大容量机组;在运行模式上,... 针对非设计工况下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循环发电效率大幅度降低,系统运行经济性下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SCO_(2)循环系统变负荷发电效率提升方法。该方法在系统设计方案上,采用多个小容量机组代替传统的单一大容量机组;在运行模式上,采用多机组之间串并联相结合的运行模式。通过建立耦合熔盐储热的SCO_(2)循环系统实时动态模型,对比了多机组方案和传统单一机组方案的变负荷发电效率、调峰范围以及运行经济性,计算结果表明:对于额定功率为300 MW的单一机组,当输出功率从额定功率降低至20%额定功率时,其发电效率将从55.01%降低至21.97%;以串并联相结合模式运行的多机组方案相比于单一机组,在全工况范围内可将效率平均提高7.92%,同时可将调峰范围由100%~20%额定功率扩大至100%~3.33%额定功率;在参与调峰时,多机组方案相比于传统单一机组可节省12%的热盐消耗量。所提SCO_(2)循环系统变负荷提效方法对提高电站发电效率和运行经济性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 熔盐储热 变负荷发电效率 多机组方案
下载PDF
燃煤超临界CO_(2)发电系统锅炉换热面布置及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刘超 徐进良 刘国华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507-1518,共12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循环用于燃煤发电系统时,由于循环流量大,锅炉内将产生超大压降,大幅降低循环效率.本团队前期提出的基于1/8减阻原理的分流流动模式能够解决以上问题,同时使锅炉换热面成为模块化设计.当对锅炉换热面模块进行布...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循环用于燃煤发电系统时,由于循环流量大,锅炉内将产生超大压降,大幅降低循环效率.本团队前期提出的基于1/8减阻原理的分流流动模式能够解决以上问题,同时使锅炉换热面成为模块化设计.当对锅炉换热面模块进行布置时,存在两个核心难点,一是由于sCO_(2)入炉温度高,换热系数低,炉膛内冷却壁极易超温;二是sCO_(2)循环热效率对压降敏感,需兼顾压降惩罚.基于此,本文以1000 MWe一次再热燃煤sCO_(2)发电系统为研究对象,耦合热力学循环计算及锅炉热力与冷却壁流动传热计算,以降低冷却壁壁温为目标,兼顾循环热效率,对模块化锅炉的换热面进行了布置及优化.本文提出了烟道内对流换热面的"再分流"设计,可大幅降低压降;提出了一种炉膛冷却壁包含四个模块的创新布置方案("4-Part"方案),与冷却壁包含三个模块的布置方案("3-Part"方案)相比,"4-Part"方案使锅炉内主流、再热的低温工质全部进入冷却壁,可显著降低壁温,同时使循环热效率升高;发现随冷却壁再热模块出口温度的改变,"4-Part"方案存在最优设计工况,最优工况下冷却壁危险点壁温比"3-Part"方案降低18.66°C,达到628.64°C,可使现有材料在现有炉型下满足设计要求.本文提出的一次再热燃煤sCO_(2)锅炉换热面布置方案,为后续燃煤锅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o_(2)循环 燃煤发电 锅炉 模块化设计 换热面布置
原文传递
Energy-and exergy-base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olar powered combined cycle(recompression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cycle/organic Rankine cycle) 被引量:1
5
作者 Harwinder Singh R.S.Mishra 《Clean Energy》 EI 2018年第2期140-153,共14页
Nowadays,the recompression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R-SCO_(2))cycle has emerged as a promising option for 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because of its boundless potential to tackle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In th... Nowadays,the recompression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R-SCO_(2))cycle has emerged as a promising option for 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because of its boundless potential to tackle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In this study,we examine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olar parabolic trough collector(SPTC)integrated combined cogeneration system for the purpose of power generation as well as recovery of waste exhaust heat from the R-SCO_(2) cycle with the help of the organic Rankine cycle(ORC).An exergy and energy analysis was performed for a combined recompression cycle(R-SCO_(2)-ORC)by varying the input variables such as intensity of solar irradiation(Gb),pressure at the inlet of SCO_(2) turbine(P_(5)),mass flow rate of SCO_(2)()&mSCO_(2) inlet temperature of SCO_(2) turbine(T5),inlet temperature of main compressor(T_(9))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high-and low-temperature recuperator(HTR andLTR).Eight organic working fluids were considered for the ORC:R123,R290,isobutane,R1234yf,R1234ze,toluene,isopentane and cyclohexane.The study revealed that R123-based R-SCO_(2)-ORC demonstrates the highest thermal and exergy efficiency:~73.4 and 40.89%at G_(b)=0.5 kW/m^(2);78.8 and 43.9%at P_(5)=14 MPa;63.86 and 35.57%at T5=650 K;74.84 and 41.69%at&mSCO 7kg s;2=/85.83 and 47.82%at T_(9)=300 K;84.57 and 47.11%atHTR 65;=0.85.06 and 47.38%atLTR 65,=0.respectively.Alternatively,R290 showed the minimum value of exergy and thermal efficiency.As can be seen,the maximum amount of exergy destruction or exergy loss occurs in a solar collector field,~58.25%of the total exergy destruction rate(i.e.6703 kW)and 18.99%of the solar inlet exergy(i.e.20562 kJ).Moreover,R123 has the highest net work output,~4594 kJ at T5=650 K and 6176 kJ at T_(9)=300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TC recompression sco_(2)cycle ORC exergy and thermal efficiency exergy destruction rate organic fluids
原文传递
燃气-串级超临界CO_(2)联合循环变工况策略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展君 曹越 +1 位作者 孙韬志 司风琪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7-34,共8页
为优化燃气-串级超临界二氧化碳(GT-CSCO_(2))联合循环的变工况运行特性,建立以5.67 MW燃气轮机为原动机的GT-CSCO_(2)联合循环模型。分别确定各设备的变工况运行方法,提出联合循环变工况运行策略,进而分析GT-CSCO_(2)联合循环的变工况... 为优化燃气-串级超临界二氧化碳(GT-CSCO_(2))联合循环的变工况运行特性,建立以5.67 MW燃气轮机为原动机的GT-CSCO_(2)联合循环模型。分别确定各设备的变工况运行方法,提出联合循环变工况运行策略,进而分析GT-CSCO_(2)联合循环的变工况特性。研究表明:进口导叶达到最小全速角前后燃气轮机排气温度和流量随负荷变化的特性有较大改变,燃气轮机排气温度对底循环的影响大于排气压力;变工况中为维持压缩机入口温度与最终排气温度,底循环流量的减少幅度大于排气流量;负荷在100%~30%之间,GT-CSCO_(2)联合循环热效率由54.80%降低到43.91%,净输出功率与效率约为燃气轮机单机的2倍;与简单回热结构相比,CSCO_(2)循环具有更高的效率,是一种具有良好变工况性能的发电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串级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 变工况 运行策略
原文传递
两种烟气热量全温区吸收方式对三压缩sCO_(2)燃煤发电系统性能影响分析
7
作者 王兆福 徐进良 +2 位作者 孙恩慧 刘国华 郭源东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859-1868,共10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O_(2),sCO_(2))三压缩循环(tri-compression,TC)与再压缩循环(recompression cycle,RC)相比有较大的效率提升,为进一步提升燃煤sCO_(2)发电系统效率,有必要构建TC燃煤发电系统.烟气热量全温区吸收是超临... 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O_(2),sCO_(2))三压缩循环(tri-compression,TC)与再压缩循环(recompression cycle,RC)相比有较大的效率提升,为进一步提升燃煤sCO_(2)发电系统效率,有必要构建TC燃煤发电系统.烟气热量全温区吸收是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应用于燃煤热源时会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主要有两种解决方法,分别为基于能量复叠利用原理构建复合循环(overlap energy utilization,OEU)和尾部烟道添加烟气冷却器(flue gas cooler,FGC).本文以三压缩+再热(tri-compression plus reheating,TC+RH)为基本循环,耦合锅炉水动力模型,基于两种烟气热量全温区吸收方法,构建了OEU和FGC两个燃煤发电系统,针对烟气中低温区余热吸收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由于FGC系统中温区工质吸热能力不足,并且受限于尾部受热面30°C夹点温差,锅炉排烟温度高达172.6°C,锅炉效率仅为90.64%.对于OEU系统,锅炉排烟温度可降低至126.0°C,对应的锅炉效率为92.85%,满足系统性能的要求.另外,FGC系统烟气中温区和低温区的传热?损均高于OEU系统,说明OEU系统锅炉中低温区的烟气与工质能级更加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压缩sco_(2)循环 全温区 能量复叠利用 烟气冷却器 锅炉
原文传递
超临界压力下CO_(2)在旋流通道内对流换热试验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宋嘉梁 陈健 +2 位作者 赵锐 程文龙 陈永东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17,35,共10页
将缠绕管式换热器代替目前普遍使用的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PCHE)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具有潜在前景,而SCO_(2)在变物性和旋流强化支撑体交互作用下的传热与流动试验研究仍十分匮乏。搭建了一套SCO_(2)闭式循环... 将缠绕管式换热器代替目前普遍使用的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PCHE)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具有潜在前景,而SCO_(2)在变物性和旋流强化支撑体交互作用下的传热与流动试验研究仍十分匮乏。搭建了一套SCO_(2)闭式循环测试平台,对超临界压力下CO_(2)在受热竖直旋流通道(管外径6.35 mm、管内径4.57 mm、螺距50 mm、螺旋直径80 mm、总长度1000 mm)中的对流换热特性进行试验研究,并与直管进行对比。揭示旋流通道内SCO_(2)在变物性、浮升力、离心力耦合作用下的湍流传热特性,并基于1071个试验工况数据得出了新的传热准则式,为缠绕管式回热器热力设计方法奠定了基础。该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SCO_(2)测试系统,对缠绕管式SCO_(2)换热器在核电以及光热发电中的应用及推广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缠绕管式回热器 超临界CO_(2)布雷顿循环 旋流通道 竖直向上流动
下载PDF
50MW超临界二氧化碳燃煤发电系统设计与参数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陈玮 罗向龙 +3 位作者 梁颖宗 陈健勇 杨智 陈颖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824-1835,共12页
相比于传统的蒸汽朗肯循环,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布雷顿循环具有发电效率高、系统体积小,噪声低、变工况响应快等优点。然而SCO_(2)燃煤发电尚处于起步阶段,探索小型燃煤发电系统性能对于建设示范工程,推广SCO_(2)燃煤发电技术具有... 相比于传统的蒸汽朗肯循环,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布雷顿循环具有发电效率高、系统体积小,噪声低、变工况响应快等优点。然而SCO_(2)燃煤发电尚处于起步阶段,探索小型燃煤发电系统性能对于建设示范工程,推广SCO_(2)燃煤发电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系统结构复杂,锅炉和回热器等设备设计涉及大量的设备参数、物性和热集成计算,全系统集成设计困难。本文针对SCO_(2)燃煤发电系统包含工质物性参数、循环操作参数、设备结构参数的强耦合而导致设计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高效的SCO_(2)燃煤发电系统全局建模和求解方法,并应用于50 MW再压缩和再热SCO_(2)循环发电系统的设计。设计计算结果表明,再热SCO_(2)循环发电系统的发电效率较再压缩SCO_(2)循环发电系统提高1.8个百分点,煤耗降低0.0125 kg/kWh;此外,50 MW SCO_(2)燃煤发电系统还具有压降小的特点,有利于系统效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o_(2)布雷顿循环 燃煤发电 数学模拟
原文传递
超临界CO_(2)径流透平一维计算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宇轩 郭朝红 +1 位作者 姜玉雁 赵德材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33,共11页
透平作为循环输出功部件,是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布雷顿循环的核心部件之一。本文通过与美国Sandia实验室SCO_(2)径流透平实验数据对比,确定了高精度数值模拟计算模型-SST(Extended wall function)湍流模型。并以此为据,针对SCO_(2)... 透平作为循环输出功部件,是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布雷顿循环的核心部件之一。本文通过与美国Sandia实验室SCO_(2)径流透平实验数据对比,确定了高精度数值模拟计算模型-SST(Extended wall function)湍流模型。并以此为据,针对SCO_(2)布雷顿循环径流透平,对比数值模拟结果重点分析了冲角损失、转子通道损失与间隙泄露损失,确定了适用于SCO_(2)工质的损失模型组合。其中冲角损失选择Wasserbauer-Glassman模型,最佳冲角计算选用Chen的滑移模型;转子通道损失选用CETI模型,间隙泄露损失选用Jansen模型。根据选用损失模型对高压级和低压级两种工况的透平进行多工况流量和等熵效率预测并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结果表明:高压级透平最大偏差不超过2.4%和1.5%,低压级透平最大偏差不超过2.1%和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o_(2)布雷顿循环 径流透平 一维计算 损失模型 流量预测
原文传递
基于SCO_(2)布雷顿循环的双模式核热推进系统性能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秀婷 张昊春 +2 位作者 尹德状 柴晓明 张秀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102-107,共6页
双模式核热推进系统兼具推进和发电功能,是未来航空航天活动的理想动力转换系统。为探讨核热推进系统与布雷顿热电转换模块耦合的性能,本文基于简单回热布雷顿循环建立了双模式核热推进系统,分别对推进模块和发电模块进行了计算分析,探... 双模式核热推进系统兼具推进和发电功能,是未来航空航天活动的理想动力转换系统。为探讨核热推进系统与布雷顿热电转换模块耦合的性能,本文基于简单回热布雷顿循环建立了双模式核热推进系统,分别对推进模块和发电模块进行了计算分析,探讨发电工况循环增压比、升温比以及压缩机入口温度对系统热效率和?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火星探测为目的,推力和比冲满足动力要求;应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布雷顿循环作为发电模块的系统,对其性能进行分析,并在给定参数下计算所得循环热效率32%,?效率53%,为进一步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模式核热推进 sco_(2)布雷顿循环 热效率 㶲效率
原文传递
基于燃机余热和LNG冷能的sCO_(2)朗肯循环系统构建 被引量:1
12
作者 牟文彪 王征 +2 位作者 傅洪军 王瑾 肖刚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99-1606,共8页
构建了以燃气轮机烟气为热源、LNG气化热为冷源的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朗肯循环与天然气直接膨胀耦合的余热发电系统。针对300万t/a LNG气化站,开展了循环参数对热力学性能的敏感性分析以及优化计算。结果表明:该系统的总出力可达528... 构建了以燃气轮机烟气为热源、LNG气化热为冷源的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朗肯循环与天然气直接膨胀耦合的余热发电系统。针对300万t/a LNG气化站,开展了循环参数对热力学性能的敏感性分析以及优化计算。结果表明:该系统的总出力可达528.57 MW,可匹配约342 MW等级燃机,LNG贡献电能为0.095 7 MJ/kg,联合系统燃料热效率达到63.54%;相比传统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净功提高3.5%,燃料热效率提升2.15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天然气 冷能利用 燃气轮机 sco_(2)朗肯循环 直接膨胀
下载PDF
匹配高温氟盐堆的SCO_(2)系统冷端变工况运行特性研究
13
作者 赵全斌 赵凯 +3 位作者 种道彤 刘秀婷 张大林 卓文斌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2-248,共7页
高温氟盐堆与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布雷顿循环耦合的小型发电系统具有高效、紧凑和高固有安全性而被认为在小型核动力/核发电领域具有良好发展前景。本文针对高温氟盐堆与SCO_(2)布雷顿循环的耦合系统开展了系统优化设计与变工况运... 高温氟盐堆与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布雷顿循环耦合的小型发电系统具有高效、紧凑和高固有安全性而被认为在小型核动力/核发电领域具有良好发展前景。本文针对高温氟盐堆与SCO_(2)布雷顿循环的耦合系统开展了系统优化设计与变工况运行特性研究。基于高温氟盐堆热端特征和冷端环境条件设计和对比了多种循环构型下的系统性能,发现对于2种反应堆循环回路系统,采用再压缩循环在循环热效率和紧凑性综合方面具有优势,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冷端系统SCO_(2)布雷顿循环系统变工况运行特性,发现当主压缩入口温度改变时,采用定压比运行模式不仅循环效率高,且对冷端环境温度变化适应性范围也大。因此当环境温度变化时,布雷顿循环推荐采用定压比运行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氟盐堆 sco_(2)布雷顿循环 冷端变工况 定压比运行模式 定转速运行模式
原文传递
微型堆SCO_(2)布雷顿循环系统构型及参数优化
14
作者 梁铁波 唐鑫 +3 位作者 钱奕然 赵全斌 陈伟雄 严俊杰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06-1719,共14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布雷顿循环具有循环效率高、结构紧凑等优点,适合作为微型核反应堆的能量转换系统。本文以不同构型SCO_(2)布雷顿循环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设备模型及系统整体分析模型,进行了系统关键部件选型及热力设计,并开...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布雷顿循环具有循环效率高、结构紧凑等优点,适合作为微型核反应堆的能量转换系统。本文以不同构型SCO_(2)布雷顿循环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设备模型及系统整体分析模型,进行了系统关键部件选型及热力设计,并开展了不同评价指标下系统不同构型参数优化,获得了不同优化目标下最佳构型及最优参数配置。结果表明:以发电效率最大作为优化目标,最优构型再压缩再热循环的发电效率最高达到47.5%;以功率密度最大作为优化目标,最优构型再压缩循环的功率密度最高可达282.42 kW/m^(3);以功率质量比最大作为优化目标,最优构型再压缩循环的功率质量比最高可达98.81 kW/t。通过不同构型对比发现,再压缩构型具有较高的功率密度和功率质量比,能较好兼顾高效性和紧凑型,更适合作为可移动微型堆能量转换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堆 sco_(2)布雷顿循环 构型对比 参数优化
下载PDF
小型氟盐冷却高温堆SCO_(2)布雷顿循环冷端特性研究
15
作者 许家源 赵全斌 +3 位作者 孙剑锋 刘秀婷 张大林 卓文斌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20-1730,共11页
氟盐冷却高温堆与SCO_(2)布雷顿循环耦合发电系统具有固有安全性高、效率高、可模块化建造等优点,但SCO_(2)布雷顿循环系统对于冷端参数十分敏感,严重影响循环系统性能。本文以小型氟盐冷却高温堆SCO_(2)布雷顿循环系统为对象,开展在SCO... 氟盐冷却高温堆与SCO_(2)布雷顿循环耦合发电系统具有固有安全性高、效率高、可模块化建造等优点,但SCO_(2)布雷顿循环系统对于冷端参数十分敏感,严重影响循环系统性能。本文以小型氟盐冷却高温堆SCO_(2)布雷顿循环系统为对象,开展在SCO_(2)冷端扰动下系统的动态特性研究,并探究变负荷过程中冷端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降负荷过程中,主压缩机对入口温度和入口压力的敏感性逐渐增强;低负荷状态下,主压缩机入口温度扰动1℃,出口压力变化最高7 MPa,效率变化最高6.82%;主压缩机入口压力扰动0.1 MPa,出口压力变化最高6.33 MPa,效率变化最高6.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盐冷却高温堆 sco_(2)布雷顿循环 动态特性 变负荷
下载PDF
SCO_(2)再压缩循环的非设计性能及控制策略研究
16
作者 杜亚东 杨策 +2 位作者 余志毅 张涵之 胡晨星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213-3219,共7页
SCO_(2)循环的部件性能随系统负载降低会发生显著变化。因此,本文首先建立了10 MW输出功率的SCO_(2)再压缩循环。然后分别在库存控制和涡轮旁通控制下研究了系统的非设计性能。结果表明,当系统负载减小到10%时,库存控制的热效率降至21.0... SCO_(2)循环的部件性能随系统负载降低会发生显著变化。因此,本文首先建立了10 MW输出功率的SCO_(2)再压缩循环。然后分别在库存控制和涡轮旁通控制下研究了系统的非设计性能。结果表明,当系统负载减小到10%时,库存控制的热效率降至21.04%,再压气机趋向失速;涡轮旁通控制的热效率至13.56%,压气机发生堵塞。基于此,提出了库存–旁通混合控制策略。该混合策略的使用改善了两单一策略下的压气机运行状态,且系统性能介于两单一策略的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o_(2)再压缩循环 负载降低 非设计控制策略 压气机性能
原文传递
燃气-SCO_(2)联合循环的热力学性能及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佳华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8-42,共5页
以燃气循环作顶循环,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布雷顿循环作底循环构建了燃气-SCO_(2)联合循环。建立了关键部件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循环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从分析的角度探索了燃气-SCO_(2)联合循环实现能量梯级利用的理论基础。结果... 以燃气循环作顶循环,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布雷顿循环作底循环构建了燃气-SCO_(2)联合循环。建立了关键部件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循环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从分析的角度探索了燃气-SCO_(2)联合循环实现能量梯级利用的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底循环效率随透平入口参数在低压段(14MPa~20MPa)变化明显,高压段(20MPa~26MPa)趋于平缓。高压条件下,提高透平入口温度对联合循环效率增益作用更明显。分流比与最高循环压力存在最佳配比。压缩机入口压力较低时入口温度对热力性能影响较大,随着压缩机入口压力增加,压力逐渐成为主要影响因素。单个再压缩循环余热回收能力有限,为提高能量利用率可增加底循环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余热回收 sco_(2)布雷顿循环 分析
下载PDF
结合碳捕集的SOFC-sCO_(2)布雷顿循环集成系统性能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泽坤 谢媚娜 +3 位作者 何娴雅 张文娴 谢珊 赵英汝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016-3021,共6页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全固态能量转换装置,被认为是极具前景的绿色发电系统。本研究提出了结合碳捕集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集成系统,通过阳极尾气富氧燃烧实现低能耗碳捕集,并利用s CO_(2...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全固态能量转换装置,被认为是极具前景的绿色发电系统。本研究提出了结合碳捕集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集成系统,通过阳极尾气富氧燃烧实现低能耗碳捕集,并利用s CO_(2)再压缩布雷顿循环回收燃烧室余热提高系统效率。模拟结果显示,该集成系统在设计工况下的净发电效率为59.74%,二氧化碳捕集量为134.50 kg/h。此外,关键工作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合理的阳极尾气再循环比、燃料利用率和燃料流量是确保系统安全高效运行的必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FC 碳捕集 sco_(2)再压缩布雷顿循环 变工况
原文传递
再压缩sCO_(2)-CPG联合循环热力优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佩蔚 曹越 +1 位作者 乔宗良 司风琪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共9页
将CO_(2)地质封存与地热能开采相结合,利用CO_(2)羽流地热(CPG)系统开采超临界CO_(2)(sCO_(2)),并通过再压缩sCO_(2)布雷顿循环进行发电。建立了以太阳能为辅助热源的再压缩sCO_(2)布雷顿循环-CPG联合发电系统模型,研究了两类参数对联... 将CO_(2)地质封存与地热能开采相结合,利用CO_(2)羽流地热(CPG)系统开采超临界CO_(2)(sCO_(2)),并通过再压缩sCO_(2)布雷顿循环进行发电。建立了以太阳能为辅助热源的再压缩sCO_(2)布雷顿循环-CPG联合发电系统模型,研究了两类参数对联合发电系统性能的影响,并根据遗传算法进行全局参数优化以获得最大系统效率及最小度电耗sCO_(2)量。结果表明:再压缩sCO_(2)布雷顿循环-CPG联合发电系统具有较高的热效率,其中,主压缩机入口压力与分流比是影响系统热力学性能的主要参数,通过设计参数优化,系统效率可高达18.47%,度电耗sCO_(2)量减小至60.31 kg/(kW·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G系统 再压缩sco_(2)布雷顿循环 塔式太阳能系统 热力学分析 性能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