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钌离子催化氧化法研究胜利减压渣油组分的化学结构 被引量:19
1
作者 王子军 梁文杰 +1 位作者 阙国和 钱家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9,共9页
利用对芳香碳有高选择性转化能力的钌离子催化氧化法研究了胜利减压渣油中芳香分、胶质和庚烷沥青质3种组分的化学结构。定量测定了与芳香核相连的正构烷基侧链和连接两个芳香核的正构烷基桥的分布。结果表明,该渣油的3种组分都含有... 利用对芳香碳有高选择性转化能力的钌离子催化氧化法研究了胜利减压渣油中芳香分、胶质和庚烷沥青质3种组分的化学结构。定量测定了与芳香核相连的正构烷基侧链和连接两个芳香核的正构烷基桥的分布。结果表明,该渣油的3种组分都含有C1~C33的正构烷基侧链和C2~C22的正构烷基桥。正构烷基侧链的摩尔浓度随其碳数的增加而下降。相对来说,沥青质含有较多的<C10的侧链而>C16的侧链较少。正构烷基桥的浓度按沥青质、胶质、芳香分顺序下降。在3种组分的水相氧化产物中都检测出从邻苯二甲酸到苯六甲酸的一系列苯多甲酸,表明胜利减压渣油中的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都含有缩合程度较高的芳香环系结构。对不同结构苯多甲酸的定量分析表明,沥青质以迫位缩合芳香环系结构为主,芳香分以渺位缩合芳香环系结构为主,胶质介于两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钌离子催化氧化 化学结构 渣油组分 减压渣油
下载PDF
减压渣油中胶状沥青状物质的化学结构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王子军 阙国和 +1 位作者 梁文杰 钱家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9-46,共8页
利用对芳香碳有高选择性转化能力的钌离子催化氧化法研究了减压渣油中轻、中、重胶质和戊烷沥青质的化学结构,定量测定了与芳香环相连的正构烷基侧链和桥链的分布,并讨论了芳香环系的缩合型式。结果表明, 这些石油重质组分中均存在... 利用对芳香碳有高选择性转化能力的钌离子催化氧化法研究了减压渣油中轻、中、重胶质和戊烷沥青质的化学结构,定量测定了与芳香环相连的正构烷基侧链和桥链的分布,并讨论了芳香环系的缩合型式。结果表明, 这些石油重质组分中均存在碳数为C1 ~C30 的与芳香环相连的正构烷基侧链, 其摩尔浓度随链长的增加而下降;也存在由正构烷基桥连接的至少具有两个芳香环系的芳香性分子;在芳香结构中存在着渺位缩合、迫位缩合以及联苯型结构, 其中联苯型结构较少; 从轻胶质、重胶质到戊烷沥青质, 与芳香环相连的正构烷基侧链浓度有所下降,迫位缩合的芳香环系结构增加;戊烷沥青质中以迫位缩合的芳香环系结构为主,胶质组分中渺位缩合与迫位缩合的芳香环系结构各占相当比例。不同油源的胶质、戊烷沥青质在与芳香碳相连的正构烷基侧链的分布以及芳香环系的缩合程度方面表现出一些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渣油 胶质 戊烷沥青质 化学结构 催化 渣油
下载PDF
钌离子催化氧化法研究沥青质经加氢处理后的变化 被引量:9
3
作者 张会成 颜涌捷 +2 位作者 程仲芊 孙万付 关明华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2-38,共7页
利用钌离子催化氧化方法(RICO)研究了渣油中沥青质的化学结构,定量测定了与沥青质芳香核相连的烷基侧链和烷基桥链的分布,推断了沥青质中芳香环系的缩合形式,讨论了沥青质组分在加氢处理过程中的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渣油组分的芳香... 利用钌离子催化氧化方法(RICO)研究了渣油中沥青质的化学结构,定量测定了与沥青质芳香核相连的烷基侧链和烷基桥链的分布,推断了沥青质中芳香环系的缩合形式,讨论了沥青质组分在加氢处理过程中的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渣油组分的芳香环都带有C1~C27的烷基侧链,并且主要是正构烷基侧链;也存在与2个芳香核相连接的C2~C16烷基桥链,它们的摩尔浓度随链长增加而下降。沥青质的RICO氧化产物中检测出从邻苯二甲酸到苯六甲酸的一系列苯多甲酸。沥青质芳香核结构中存在着渺位缩合、迫位缩合和联苯结构,其中联苯结构较少,迫位缩合最多,所以可以将沥青质看作是纯粹的迫位缩合体。随着加氢处理深度的增加,沥青质组分的化学结构发生变化,较大的芳香核在沥青质中富集,使得沥青质组分中的芳香结构逐渐增多,芳香核缩合程度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钌离子催化氧化 沥青质 化学结构 加氢处理
下载PDF
渣油加氢处理后沥青质组成和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黄玉萍 韩江华 +2 位作者 王树青 王卫平 曹谊华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66-971,共6页
采用IR、NMR、XPS等分析手段及钌离子催化氧化(RICO)法,考察了不同加氢反应温度下渣油沥青质组成和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加氢反应温度的升高,沥青质结构中硫质量分数降低,而氮质量分数增加,芳碳率提高;沥青质结构中出现较大的芳香... 采用IR、NMR、XPS等分析手段及钌离子催化氧化(RICO)法,考察了不同加氢反应温度下渣油沥青质组成和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加氢反应温度的升高,沥青质结构中硫质量分数降低,而氮质量分数增加,芳碳率提高;沥青质结构中出现较大的芳香核,芳香环上的取代侧链和芳环间的桥链均变短,分别由C29降至C17、C21降至C7;沥青质RICO产物中的苯多酸由苯甲酸、苯二甲酸为主逐渐变化为以苯四甲酸至苯六甲酸为主,说明沥青质中的群岛型结构有向大陆型结构转化的趋势。加氢温度升至450℃后,沥青质的组成和结构已基本稳定,说明渣油加氢适宜温度为4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渣油 加氢 沥青质 钌离子催化氧化 结构变化
下载PDF
钌离子催化氧化法研究大庆减压渣油组分的化学结构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子军 梁文杰 +1 位作者 阙国和 钱家麟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2-109,共8页
钌离子催化氧化法是对芳香碳有高度选择性的化学降解方法。本文在模型化合物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该方法对大庆减压渣油中芳香分和胶质的化学结构进行了分析。定量测定了与芳香核相连的正构烷基侧链和连接两个芳香核的正构烷基桥的分布。... 钌离子催化氧化法是对芳香碳有高度选择性的化学降解方法。本文在模型化合物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该方法对大庆减压渣油中芳香分和胶质的化学结构进行了分析。定量测定了与芳香核相连的正构烷基侧链和连接两个芳香核的正构烷基桥的分布。其碳数范围分别为C1~C30和C2~C11,随碳数增加其摩尔浓度下降。从两种组分的氧化产物中都检测出了从邻苯二甲酸到苯六甲酸的一系列苯多甲羧。定量分析表明,芳香分以渺位缩合芳香环系结构为主,胶质中的芳香结构比芳香分更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渣油 化学结构 钌离子 催化氧化 渣油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原油沥青质钌离子催化氧化及油源 被引量:14
6
作者 马安来 张水昌 +1 位作者 张大江 卢桂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4-58,共5页
运用钌离子催化氧化(RICO)技术研究了塔里木盆地轮南、塔河、哈得逊地区及TD2井原油沥青质。其RICO产物包括一元酸、二元酸、支链酸、三环萜烷酸、藿烷酸、甾烷酸和4 甲基甾烷酸。键合在沥青质中的烷基侧链和生物标志物不易遭受生物降... 运用钌离子催化氧化(RICO)技术研究了塔里木盆地轮南、塔河、哈得逊地区及TD2井原油沥青质。其RICO产物包括一元酸、二元酸、支链酸、三环萜烷酸、藿烷酸、甾烷酸和4 甲基甾烷酸。键合在沥青质中的烷基侧链和生物标志物不易遭受生物降解作用,特别是甾烷与饱和烃中分布相似。沥青质的RICO研究结果表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为轮南、塔河、哈得逊原油的主力烃源岩。沥青质RICO技术为严重生物降解原油的油源对比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 钌离子催化氧化技术 RIC0技术 生物标志物 油源对比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轮南和塔河油田稠油沥青质钌离子催化氧化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马安来 张水昌 张大江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44-149,共6页
运用钌离子催化氧化(RICO)技术,研究了轮南和塔河油田以及TD2井稠油沥青质。在轮南和塔河油田稠油沥青质分子结构中,键合在沥青质芳核结构中的官能团以烷基侧链为主,烷基桥次之,此外还有一定的支链烷烃及生物标志物,这些化合物绝大部分... 运用钌离子催化氧化(RICO)技术,研究了轮南和塔河油田以及TD2井稠油沥青质。在轮南和塔河油田稠油沥青质分子结构中,键合在沥青质芳核结构中的官能团以烷基侧链为主,烷基桥次之,此外还有一定的支链烷烃及生物标志物,这些化合物绝大部分是以C-C键键合在沥青质结构中的。沥青质中的芳核体系大多以萘、菲、联苯型为主,高度缩合的芳核结构较少。轮南和塔河油田稠油沥青质RICO产物具有较高的一元和二元酸比值,甾烷酸的异构化参数均大于0.40,表明原油具有较高的成熟度;一元酸和甾烷酸的分布均与典型寒武系生源的TD2井稠油具有明显的差异,指示轮南和塔河油田稠油源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 稠油 钌离子催化氧化 生物标志物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Ruthenium-ion-catalyzed oxidation of asphaltenes and oil-source correlation of heavy oils from the Lunnan and Tahe oilfields in the Tarim Basin, NW China 被引量:1
8
作者 马安来 张水昌 +3 位作者 张大江 金之钧 马晓娟 陈清棠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5年第1期28-36,共9页
The identification of marine source rocks in the Tarim Basin is debated vigorously. The intention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asphaltenes in heavy oils from the Lunnan and Tahe oilfields and Well TD2 with ru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marine source rocks in the Tarim Basin is debated vigorously. The intention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asphaltenes in heavy oils from the Lunnan and Tahe oilfields and Well TD2 with ruthenium-ions-catalyzed oxidation technique (RICO), in order to explore its role in oil-oil and oil-source correlations. The RICO products included n-alkanoic acids, α, ω-di-n-alkanoic acids, branched alkanoic acids, tricyclic terpanoic acids, hopanoic acids, gammacerane carboxylic acid , regular sterane carboxylic acids and 4-methylsterane carboxylic acids. The n-alkyl chains and biomarkers bounded on the asphaltenes were of unsusceptibility to biodegradation. The distribution and absolute concentrations of n-alkanoic acids in the RICO products of heavy oils from the Lunnan and Tahe oilfield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Well TD2. The biomarkers bounded on the asphaltenes, especially steranes, have a distribution trend similar to that of the counterparts in saturates. The sterane carboxylic acids and 4-methylsterane carboxylic acids in the RICO products of heavy oils from the Lunnan and Tahe oilfields, dominated by C-{30} sterane and C-{31} 4-methylsterane carboxylic acids, respectively,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heavy oils of Well TD2, whose dominating sterane and 4|methylsterane carboxylic acids are C-{28} sterane and C-{29} 4-methylsterane acids, respectively. The RICO products of the asphaltenes further indicate that the Middle-Upper Ordovician may be the main source rocks for heavy oils from the Lunnan and Tahe oilfiel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钌-离子催化氧化 沥青 重油 塔里木盆地 油源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