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 被引量:340
1
作者 龙花楼 刘彦随 邹健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6-434,共9页
在界定农业主导、工业主导、商旅服务和均衡发展四个乡村发展类型的基础上,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乡村发展类型进行了划分。基于乡村对社会具有的功能构建了乡村性指数(RI)以刻划不同发展类型的乡村性强弱,并对东部沿海地区各发展类型的... 在界定农业主导、工业主导、商旅服务和均衡发展四个乡村发展类型的基础上,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乡村发展类型进行了划分。基于乡村对社会具有的功能构建了乡村性指数(RI)以刻划不同发展类型的乡村性强弱,并对东部沿海地区各发展类型的乡村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东部沿海地区57.6%的县市一、二、三产业得到均衡发展;农业主导、工业主导和商旅服务业主导的发展地域类型分别占总面积的18.64%、11.99%和11.75%;农业主导乡村发展类型中乡村性较强(RI>0.5)的地域占到59.1%;工业主导乡村发展类型中乡村性弱(RI<0.4)和居中(0.4<RI<0.5)的地域分别占到33.4%和42.8%;商旅服务业为主导的乡村发展类型中,大部分地域(42.7%)乡村性弱,乡村性强和居中的地域分别占到27.3%和30.0%;均衡发展类型中乡村性弱的地域占17.2%,乡村性较强的地域占到37%,接近半数(45.8%)的均衡发展类型其乡村性居中。并指出,当今全球化和社会经济重构背景下乡村的多功能性发展和立足当地(Place-Based)的乡村发展模式,使得某些县域的乡村性指数值与其他同类地区差异较大,以及同一乡村性指数值可能对应不同的乡村发展类型。最后提出了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科领域亟需加强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重构 乡村发展类型 乡村性指数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乡村发展格局与类型 被引量:122
2
作者 李裕瑞 刘彦随 龙花楼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637-1647,共11页
以黄淮海地区为例,评价分析了该区2000-2008年乡村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格局,并利用自组织特征映射(SOFM)人工神经网络聚类算法划分了区域乡村发展类型。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全区乡村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乡村综合发展指数年均增长7... 以黄淮海地区为例,评价分析了该区2000-2008年乡村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格局,并利用自组织特征映射(SOFM)人工神经网络聚类算法划分了区域乡村发展类型。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全区乡村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乡村综合发展指数年均增长7.71%;(2)县域乡村发展格局无明显变化,但乡村综合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仍在增大,乡村综合发展指数的变异系数由0.346增加到0.350;(3)县域人均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与乡村发展水平呈日益强化的显著负相关关系;(4)基于SOFM聚类算法,将黄淮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划分为8大类。本文认为:在城乡转型发展新时期,黄淮海地区乡村发展应立足地域类型特征,突出核心优势、明确限制因子,因地制宜、分区推进;县域人均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与乡村发展水平关系“倒挂”的现象应引起足够重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区乡村发展,亟需推进宏观层面的制度和政策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发展水平 乡村发展类型 指标体系 SOFM人工神经网络 黄淮海地区
原文传递
乡村转型发展特征评价及地域类型划分——以“苏南-陕北”样带为例 被引量:114
3
作者 龙花楼 邹健 +1 位作者 李婷婷 刘彦随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95-506,共12页
以"苏南-陕北"样带为案例区,评价分析了该区2000~2005年、2005~2008年乡村转型发展态势,并揭示了样带乡村转型发展的地域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2000~2005年期间,样带各县乡村发展度普遍较低但转型度普遍较高,低水平的乡... 以"苏南-陕北"样带为案例区,评价分析了该区2000~2005年、2005~2008年乡村转型发展态势,并揭示了样带乡村转型发展的地域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2000~2005年期间,样带各县乡村发展度普遍较低但转型度普遍较高,低水平的乡村发展度与较高转型度造成样带各县不同程度的城乡不协调发展;2005~2008年期间,样带乡村系统普遍较快发展,各地城乡系统间的差异化发展局面得到初步改善;(2)"苏南-陕北"样带乡村转型发展呈现显著的地带性演变特征,各地转型发展的特征与结果同其所处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模式、政策要求等基本属性相匹配;(3)基于样带乡村转型发展评价结果,将样带划分为8个乡村转型发展地域类型区,各类型区之间因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的差异而选择不同乡村转型发展模式,并由此驱动资源环境和城乡经济系统的差异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转型发展 城乡协调 评价体系 地域类型 “苏南—陕北”样带
原文传递
我国农村发展地域差异及类型划分 被引量:44
4
作者 刘慧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1-75,共5页
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分异规律一样,作为区域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经济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该文采用泰勒(Theil)区域不平衡指数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研究表明我国的农村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东中西三大地带性差异... 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分异规律一样,作为区域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经济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该文采用泰勒(Theil)区域不平衡指数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研究表明我国的农村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东中西三大地带性差异,其中以非农产业的差距最大,这种差异在1993年以前处于不断扩大的趋势,之后,经济总量的差距趋于缩小,但农民收入水平的差距继续扩大。为了反映不同地区农村发展更深层次的差异,笔者进一步提出了农村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并根据该指标体系采用层次聚类法将全国划分为六大农村地域经济类型,总结分析了不同农村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地域差异的形成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发展 地域差异 类型 中国 农村经济 农村产业结构
下载PDF
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划分与乡村性评价——以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33
5
作者 李孝坤 李忠峰 +1 位作者 翁才银 王述维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2-47,F0003,共7页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乡村人口多、贫困人口多、贫困范围广,认识评价其乡村性,明确乡村发展方向,对于推进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都具有现实意义。根据2010年《重庆统计年鉴》数据,选择各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相对比重指标将重庆...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乡村人口多、贫困人口多、贫困范围广,认识评价其乡村性,明确乡村发展方向,对于推进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都具有现实意义。根据2010年《重庆统计年鉴》数据,选择各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相对比重指标将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县域划分为第一产业主导型、工矿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和均衡型等乡村发展类型;并以之为基础,选取城镇化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地产出率、农业产值与非农业产值比、高速公路密度、广播电视覆盖率等指标评价判断各县域的乡村性。结果表明,同类及不同类乡村发展类型的县域之间的乡村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工矿业主导型乡村发展类型中乡村性弱的仅有3个区,乡村性显著的有2个区县;均衡型乡村发展类型中乡村性居中县域有4个,乡村性强和显著的也有4个县;第一产业主导型和商旅服务型乡村发展类型的县域乡村性强或显著,可见,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县域乡村性总体较强。最后,提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两大方向,一方面加大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高乡村社会现代化水平和乡村文明水平;另一方面,因地制宜,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使乡村和农民依靠自身拥有的资源要素增值致富,增强乡村持续发展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 乡村发展类型 乡村性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
原文传递
乡村发展类型与模式研究评述 被引量:20
6
作者 姚龙 刘玉亭 《南方建筑》 2014年第2期44-50,共7页
乡村发展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它包括乡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迁、社会和居民的发展等。已有研究侧重对乡村发展类型与模式进行探讨,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及职能、空间地域等多方面来总结乡村发展类型,从动力要素... 乡村发展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它包括乡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迁、社会和居民的发展等。已有研究侧重对乡村发展类型与模式进行探讨,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及职能、空间地域等多方面来总结乡村发展类型,从动力要素、空间体系、历史条件、地域特色等多视角提炼乡村发展模式。本文对乡村发展类型与乡村发展模式两个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和评述,明确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发展 乡村发展类型 乡村发展模式
下载PDF
重庆市县域乡村类型划分及格局特征——基于乡村发展水平和转型评价 被引量:16
7
作者 郑祖艺 廖和平 +1 位作者 杨伟 赵振洋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4-112,共9页
2005年以来,我国乡村进入迅速发展并逐步转型阶段,为明确重庆市乡村发展阶段、划分乡村转型发展类型、刻画乡村转型空间格局,通过建立乡村发展水平评价和转型类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自然断裂法、系统聚类法等方法,将重庆市乡村聚类为6个... 2005年以来,我国乡村进入迅速发展并逐步转型阶段,为明确重庆市乡村发展阶段、划分乡村转型发展类型、刻画乡村转型空间格局,通过建立乡村发展水平评价和转型类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自然断裂法、系统聚类法等方法,将重庆市乡村聚类为6个乡村转型综合类型区.结果显示,2004-2015年重庆市总体乡村发展差异明显,两极化较严重,但统筹城乡等措施已初见成效,乡村自身发展动力得到明显增长;类型区呈现出一定空间分异规律:乡村发展水平由都市区至"两翼"地区逐步降低,都市区外围区县发展迅速;转型类型由距都市区向外呈圈层结构,由近及远表现为"以城带乡-城乡协调-以城带乡转型".并针对不同类型区分析其发展特征和转型路径,提出乡村发展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发展水平 乡村转型发展 类型划分 空间格局 重庆市
下载PDF
多功能视角下县域乡村发展水平评价与类型划分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田超 程琳琳 殷婷婷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29-838,共10页
【目的】开展乡村发展水平评价和类型划分的综合研究,对厘清乡村发展的内部差异和主导因素,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研究区域,选择多功能视角下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在内的19个指标,通过综合评价法对各乡... 【目的】开展乡村发展水平评价和类型划分的综合研究,对厘清乡村发展的内部差异和主导因素,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研究区域,选择多功能视角下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在内的19个指标,通过综合评价法对各乡村三生功能、发展水平及类型划分进行研究,进而根据各县域乡村主导功能类型的识别结果,探索各乡村差异化发展的有效路径。【结果】各乡村发展水平差异相对较大,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空间分布呈现东西部发展水平较高,中部相对较低的态势。三生功能指数的变化与其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密切相关。根据主导功能的识别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生产建设区、生活保障区、生态保育区和综合发展区,其中,生态保育区和综合发展区所占比例最大,为33.30%,生产建设区所占比例最小,仅为11.10%。【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明确乡村功能定位,探究区域内部发展差异,优化主导功能区划,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功能 县域乡村 发展水平 类型划分 主导功能
下载PDF
河南省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及乡村性空间分异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周艳兵 郝星耀 +2 位作者 刘玉 郜允兵 任艳敏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7-452,共6页
基于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划分了2012年河南省126个县域的乡村发展类型;通过建立乡村性指数评价模型,并借助ArcGIS和SPSS软件深入分析2000-2012年县域乡村性的时空分异格局。结果表明,2012年河南省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均... 基于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划分了2012年河南省126个县域的乡村发展类型;通过建立乡村性指数评价模型,并借助ArcGIS和SPSS软件深入分析2000-2012年县域乡村性的时空分异格局。结果表明,2012年河南省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均衡发展Ⅰ型、均衡发展Ⅱ型的县域分别为26个、30个、14个、17个和39个,农业主导型和均衡发展Ⅱ型的县域占54.76%,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河南省县域乡村性指数空间分异较为明显,东部高于西部;农业主导型和均衡发展Ⅱ型县域乡村性指数明显高于商旅服务型县域;乡村性指数较高的县域集中分布在冀鲁豫低洼平原区、黄淮平原区东南部和鄂豫皖丘陵山地区东部,地级市市区的乡村性指数明显较低。2000-2012年间河南省县域乡村性指数由0.6844下降到0.5844,均衡发展Ⅰ型县域的乡村性指数下降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发展类型 乡村性 县域经济 河南省
原文传递
京津冀地区乡村经济类型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自强 李静 鲁奇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17,共6页
乡村经济类型是对在发展程度和产业结构上具有相对一致性的乡村经济体的高度抽象,对其进行划分并对其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分析是制定乡村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通过模比系数法进行乡村经济发展程度的划分,分别采用以不同产业占总产值比重的... 乡村经济类型是对在发展程度和产业结构上具有相对一致性的乡村经济体的高度抽象,对其进行划分并对其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分析是制定乡村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通过模比系数法进行乡村经济发展程度的划分,分别采用以不同产业占总产值比重的均值与标准差之和进行主导产业类型的判定,将两个判定结果相结合最终确定京津冀地区乡村经济的类型。依据此方法对1994—2009年京津冀地区乡村经济类型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15年京津冀地区乡村经济发展程度经历了脱贫期、成长期和提升期;主导产业类型从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再向商贸业主导演变,综合发展型乡村的数量则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总体来讲,京津冀地区共有4个区域,其内部的乡村经济类型的演变具有相对一致性,可以分别作为政策扶持的类型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经济类型 乡村发展程度 主导产业类型 京津冀地区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乡村发展格局演化规律与发展路径 被引量:9
11
作者 苏思信 王永生 刘彦随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171-2183,共13页
乡村地域系统分类识别和演化过程研究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重要主题,对指导乡村振兴与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多维度的乡村发展指标矩阵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2001—2018年京津冀地区乡村发展类型、空间格局和演变规律... 乡村地域系统分类识别和演化过程研究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重要主题,对指导乡村振兴与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多维度的乡村发展指标矩阵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2001—2018年京津冀地区乡村发展类型、空间格局和演变规律,提出不同类型乡村发展的路径对策。研究表明:(1)平原-山区分异塑造了京津冀地区乡村类型分异的基本格局——山区分布着生态优先型乡村,发展过程中其乡村类型并未改变;华北平原分布着农业限制型、平均型和综合型乡村,其乡村发展过程遵循“点-轴”系统的演化规律。(2)高原山区的乡村综合发展度保持恒定,平原地区乡村综合发展度变化较大。“以城带乡”发展模式是华北平原乡村综合发展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城市规模和城乡距离是华北平原乡村分异的重要影响因素。(3)乡村发展路径和战略制定应当分类分区、因地制宜。大城市周边综合型乡村有能力探索更高水平的发展模式,多数生态优先型乡村在生态化发展过程中会经受转型阵痛,邯郸、石家庄等地的乡村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京津冀地区乡村振兴进程中应重点关注冀东南、冀东北部分欠发达地区的乡村衰败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耦合协调度 乡村发展 乡村类型 发展路径
原文传递
论发展不平衡视野下的乡村建设行动——兼议乡村转型的两种类型 被引量:4
12
作者 桂华 邹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126,共9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转型过程与社会发展的整体形态紧密相关。改革开放后乡村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农村人财物纳入到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中配置,乡村在消除贫困的同时出现了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启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获得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转型过程与社会发展的整体形态紧密相关。改革开放后乡村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农村人财物纳入到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中配置,乡村在消除贫困的同时出现了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启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获得了优势积累,形成了城市经济带动的乡村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人财物大量流出,乡村不断收缩。由此,我国乡村现代化变迁过程中出现了中西部地区“收缩型”与东部地区“扩张型”两种基本形态。这种现代化不均衡格局及其带来的乡村转型地区差异,要求政府主导的乡村建设行动必须在做到因地制宜的同时,将乡村建设放在城乡关系动态演变这一框架下规划,在行动策略上将不平衡现状当作机遇,利用好城乡二元条件,努力推动发展并实现更高水平的平衡,为进一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转型 发展不平衡 收缩型 扩张型 乡村建设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落类型与发展路径探析——以宁波市为例 被引量:8
13
作者 丁可人 许广通 檀文佳 《城市建筑》 2020年第10期86-90,共5页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我国乡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而"产业兴旺"和"建立现代经济体系"为战略的重要目标。不同于城市的小异大同,广大乡村由于地缘环境、空间形态与社会组织不同,兴衰历程各异,当下村落特征与发展条件...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我国乡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而"产业兴旺"和"建立现代经济体系"为战略的重要目标。不同于城市的小异大同,广大乡村由于地缘环境、空间形态与社会组织不同,兴衰历程各异,当下村落特征与发展条件都迥然相异。以宁波市为例,以乡村振兴首要考量--"发展动力"为依据,将村落整体分为外部依托型、内生潜力型以及普通乏力型三种类型,进而基于类型特征,从村落发展资本和人员组织等问题出发,提出"外援资本主导+纵向私有化组织""内生资本主导+横向集合化组织"与"内外合力驱动+立体化组织"三种针对性发展路径模式,以期为当前乡村振兴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发展动力 村落类型 发展路径 宁波市
下载PDF
中国乡村旅游地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及地域系统类型划分 被引量:4
14
作者 周晓芳 邓俊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5-533,共19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掌握乡村旅游地发展现状、格局和过程,了解地域分异机制和类型特点,可为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决策依据和规划指导。本文在梳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掌握乡村旅游地发展现状、格局和过程,了解地域分异机制和类型特点,可为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决策依据和规划指导。本文在梳理乡村旅游地发展4个阶段的基础上,基于农家乐、民宿POI数据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等,运用GIS空间分析中国乡村旅游地发展不同阶段的格局特点,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角度出发对中国乡村旅游地进行地域系统类型划分和分异机制总结。研究发现:(1)中国乡村旅游地呈现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发展格局,空间过程遵循核心—边缘和点—轴—面结构到复杂结构的演变规律,除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较为发达外,中国乡村旅游地发展整体上仍处于第一阶段。(2)中国乡村旅游地域系统可分为3大类共15个基本类型,不同类型区乡村旅游地不平衡、不充分特点不同,地域分异因素各异。自然生态环境本底结构是乡村旅游地域系统形成的基础,社会经济文化是动力,在乡村旅游功能分化作用下中国乡村旅游地呈现依山、傍水、沿路、环城、附景、彰文的地域分布规律,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趋势加剧。(3)乡村旅游地市场化发展加剧了乡村和乡村旅游地域系统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在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下,应支持不发达地区乡村旅游优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发展格局 地域系统类型 中国
原文传递
新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述评 被引量:7
15
作者 杨美虾 郑帅 阮文奇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85-89,共5页
伴随旅游产品的类型与形式不断开拓创新,乡村旅游成为现代人出行的主要选择。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中国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定为"乡村旅游年"后,我国乡村旅游进入一个全盛的发展阶段,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 伴随旅游产品的类型与形式不断开拓创新,乡村旅游成为现代人出行的主要选择。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中国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定为"乡村旅游年"后,我国乡村旅游进入一个全盛的发展阶段,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既要保护农村现有资源、文化特色,又要用科学、动态的眼光引导乡村旅游的发展,从而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转型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发展 新型城镇化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发展的差异化路径设计——基于发展潜力评估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锋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9,共15页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我国三农工作的重要政策抓手和制度依据,也是未来促进乡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然而,我国的区域经济社会差异和自然地理特点使得不同地区的乡村存在着较大差异,难以通过相同的具体路径实现不同乡村的同步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我国三农工作的重要政策抓手和制度依据,也是未来促进乡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然而,我国的区域经济社会差异和自然地理特点使得不同地区的乡村存在着较大差异,难以通过相同的具体路径实现不同乡村的同步发展,根据乡村的独特属性分类推进乡村现代化是解决当前发展难题的有效措施。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明确区分乡村的潜力特征和分类依据。因此,构建科学的乡村潜力评价指标和分类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作者基于现有乡村振兴研究相关文献,梳理了当前乡村发展潜力及类型评估的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结合实地调研,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乡村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基于“三类空间”框架和指标存在的分值特征,结合乡村实际情况设定了类别划分标准。进一步,通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随机选择的40个乡村发展潜力的评价验证了评估框架的有效性。研究发现:乡村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包含了交通便捷性、用地适宜性水平、人口与经济规模、设施承载水平、产业规模、空间扩展水平、各类资源要素7个维度的因素,下含19个子指标;根据综合评估分数,泾源县40个案例村可划分为移民迁建型、整治优化型、集聚发展型、城镇改造型四个类别,突出了不同类别乡村发展的主要方向。基于此,文章从土地使用制度创新角度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制度创新的具体路径和具有探索性的政策建议,认为在通过分类推进城乡融合的过程中,应当积极推动乡村治理制度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促进乡村发展的各类要素形成集聚效应;同时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优化,有效发挥集体资产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此外还应当搭建村庄改造合作平台,通过构建公共论坛促进乡村合作治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文章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 发展潜力评估 类型划分 制度创新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17
作者 杜金柱 胡志豪 刘佳 《统计学报》 2024年第6期18-30,共13页
基于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并且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新质生产力水平、乡... 基于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并且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新质生产力水平、乡村振兴水平以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不平衡发展特点;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对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对经济发展水平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乡村振兴 经济发展水平 新质劳动者 新质劳动对象 新质劳动资料 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
下载PDF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县域乡村性评价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孝坤 王述维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8-172,共5页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乡村人口多、贫困人口多、贫困范围广,认识评价其乡村性,明确乡村发展方向,对于推进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都具有现实意义。根据2010年重庆统计年鉴数据,选择各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相对比重指标将重庆三峡...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乡村人口多、贫困人口多、贫困范围广,认识评价其乡村性,明确乡村发展方向,对于推进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都具有现实意义。根据2010年重庆统计年鉴数据,选择各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相对比重指标将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县域划分为第一产业主导型、工矿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和均衡型4种乡村发展类型。基于此,选取城镇化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地产出率、农业产值与非农业产值比、高速公路密度、广播电视覆盖率等指标评价判断各县域的乡村性。结果表明:同类及不同类乡村发展类型的县域之间的乡村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工矿业主导型乡村发展类型中乡村性弱的仅有3个区,乡村性显著的有两个区县;均衡型乡村发展类型中乡村性居中的县域有4个,乡村性强和显著的也有4个县;第一产业主导型和商旅服务型乡村发展类型的县域乡村性强或显著。最后,明确了各乡村发展类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经济学 县域 乡村发展类型 乡村性指数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
下载PDF
Cultivating New-type Farmer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被引量:3
19
作者 ZHANG Li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0年第7期14-18,共5页
Under the direction of theory of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impact of rural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oncultivating new-type farmers.Firstly,it increases the input of rural basic education;... Under the direction of theory of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impact of rural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oncultivating new-type farmers.Firstly,it increases the input of rural basic education;secondly,it reinforces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training;thirdly,it promotes the rural medical and public health services;fourthly,it quickens the rural labor transfer.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ruralhuman resources has been analyzed as follows:in terms of the quantity of rural human resources,the status quo is large and quick-developed baseof rural human resources,high labor participatory rate,and constitution of low age;in terms of the quality of rural human resources,the status quois the ubiquitous low quality of rural human resources,low technological level of rural human resources,and overall low physical quality of farmers;in terms of the structure of rural human resources,the status quo is the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distribution and imbalanced regional structuredistribution.The thesis also discusses the edification of theory of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cultivating new-type farmers.First,in terms ofthe control over quantity of rural human resources,it is to keep the stability of family planning policy,and expedite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second,in terms of promoting the quality of rural human resources,it is to bolster the development of reserve rural labor force resources,toconstruct the adult educational training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to build rural primary health care system;third,in terms of adjus-ting the structure of rural human resources,it is to perfect rural human resources market,and adjust rural economical structure and talents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New-type farmers Educational training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China
下载PDF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2
20
作者 谢平楼 《开放导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4-56,共3页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点,有诸多显著优势,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意义重大。应着力发展"两型"产业,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着力节能减排和科枝发展,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关键词 长株潭城市群 两型社会 城乡统筹 新型工业化 创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