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荆江三口60 a来入湖水沙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9
1
作者 胡光伟 毛德华 +2 位作者 李正最 曾毅 冯畅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9-142,共14页
为了掌握荆江三口入洞庭湖径流泥沙演变规律,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小波分析以及均值差异t检验法等方法,对荆江三口(松滋口、太平口和藕池口)入洞庭湖1951—2011年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进行了分析,在总结三口水沙过程演变规律的... 为了掌握荆江三口入洞庭湖径流泥沙演变规律,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小波分析以及均值差异t检验法等方法,对荆江三口(松滋口、太平口和藕池口)入洞庭湖1951—2011年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进行了分析,在总结三口水沙过程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了荆江三口入洞庭湖径流泥沙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荆江三口径流量发生显著变化集中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而输沙量突变点发生在1950年代,此后三口水沙演变始终表现出显著的递减趋势;②太平口和藕池口的径流量和输沙量演变周期保持一致,均为31 a的周期变化,松滋口和宜昌站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具有相同的周期性,分别为16 a和33 a的周期变化;③人为因素只是加速荆江三口分流分沙衰减趋势,但并不是致使其水沙演变发生突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演变 小波分析 M—K检验 荆江三口
原文传递
延河流域水土保持对径流泥沙的影响 被引量:27
2
作者 李传哲 王浩 +2 位作者 于福亮 杨爱民 严登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1年第1期1-8,共8页
采用Mann-Kendall统计检验方法和Pettitt系列显著性突变点的无参数识别方法分析延河流域径流和泥沙演变趋势及突变点,基于流量历时曲线分析延河流域突变点前后径流和泥沙变化特征,研究了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径流和泥沙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Mann-Kendall统计检验方法和Pettitt系列显著性突变点的无参数识别方法分析延河流域径流和泥沙演变趋势及突变点,基于流量历时曲线分析延河流域突变点前后径流和泥沙变化特征,研究了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径流和泥沙的影响。结果表明:延河流域径流和输沙量均呈减少趋势,输沙量在1971和1996年有2个显著性的突变点,对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措施减少河川径流量和输沙量。随着突变点后期水土保持措施力度的加大,水土保持措施拦蓄径流和泥沙的作用逐渐增强。水土保持措施使径流高流量部分减少,常流量和低流量部分增加,表明水土保持措施可削减汛期流量,增补枯季流量。突变点后期输沙量较之变化前期整体呈减少趋势。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水土保持和水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径流 泥沙 演变趋势 延河流域
下载PDF
1956-2011年鄱阳湖水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李微 李昌彦 +1 位作者 吴敦银 陈多多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32-838,共7页
近年来,鄱阳湖水沙研究集中在鄱阳湖"五河"各水文站的单站分析上,且水沙数据采用大多仅至21世纪初期,对缺测资料未进行有效插补。将鄱阳湖作为一个研究整体,分析了鄱阳湖水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以便为鄱阳湖泊形态变化研究以及水、沙... 近年来,鄱阳湖水沙研究集中在鄱阳湖"五河"各水文站的单站分析上,且水沙数据采用大多仅至21世纪初期,对缺测资料未进行有效插补。将鄱阳湖作为一个研究整体,分析了鄱阳湖水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以便为鄱阳湖泊形态变化研究以及水、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运用水沙相关、上下游泥沙相关法对部分缺测泥沙进行插补,获得1956-2011年的鄱阳湖入、出湖水沙系列数据。利用数理统计法、水沙双累积曲线法、Mann-Kendall法分析鄱阳湖入、出湖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特征,并且探讨了水沙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1)入湖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年内分配相一致,而长江水沙的倒灌影响了出湖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年内分配;(2)鄱阳湖入湖悬移质泥沙从90年代开始下降趋势加剧,而出湖悬移质泥沙1956-2000年整体呈下降趋势,2001-2011年呈现上升趋势;(3)鄱阳湖入、出湖年输沙量出现明显的突变点分别在1998年左右、2003年左右;(4)径流量总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近10a来径流量略下降,主要受到降水量变少的影响,入湖输沙量变化受"五河"流域的水库蓄水拦沙、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加强、人类河床采砂等因素影响;而出湖河段河床深度下切、江湖水面比降加大、人类在鄱阳湖采砂扰动河(湖)床均加大了近10a来出湖悬移质泥沙的输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水沙特征 演变趋势 突变分析
原文传递
上方汇水对黄土坡面侵蚀方式演变及侵蚀产沙的影响 被引量:15
4
作者 张新和 郑粉莉 +1 位作者 汪晓勇 李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5-110,共6页
【目的】定量评价坡面上方汇水对坡下方土壤侵蚀方式演变及侵蚀产沙的影响。【方法】利用由位于坡面上部的供水装置和位于坡面下部的试验土槽组成的试验系统,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不同降雨强度和坡度条件下,上方汇水对黄土坡面片蚀... 【目的】定量评价坡面上方汇水对坡下方土壤侵蚀方式演变及侵蚀产沙的影响。【方法】利用由位于坡面上部的供水装置和位于坡面下部的试验土槽组成的试验系统,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不同降雨强度和坡度条件下,上方汇水对黄土坡面片蚀-细沟侵蚀-切沟侵蚀方式演变过程及侵蚀产沙量的影响。【结果】当坡面接受上方汇水后,各侵蚀方式演变速度明显加快,侵蚀产沙量迅速增大,且坡面侵蚀产沙增加幅度随上方汇水流量的增加而增大;在坡度和降雨强度相同条件下,坡面侵蚀产沙量和上方汇水引起的坡下方的净侵蚀产沙量,均随坡面上方汇水流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大;受降雨强度、坡度和坡面侵蚀发育不同阶段的影响,坡面汇水引起的净侵蚀产沙量占总侵蚀产沙量的15.36%-78.15%。不同降雨强度和坡度条件下,坡面侵蚀产沙量与上方汇水流量呈幂函数关系。【结论】坡面上方汇水强度对坡面侵蚀方式演变和产沙过程具有重要影响,若能有效控制坡面上方汇水,将可有效减少坡面侵蚀产沙量,抑制沟蚀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方汇水 侵蚀产沙作用 侵蚀方式演变 模拟降雨 黄土坡面
下载PDF
近60年洞庭湖区水沙演变特征及趋势预测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晖 尹辉 +1 位作者 白旸 王月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39-142,共4页
基于洞庭湖1951—2009年年径流泥沙量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和阶段分析法对近60a来洞庭湖水沙的演变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以年份序列为自变量,对洞庭湖水沙累积量进行多项式函数拟合,结果表明:①近60a来,洞庭湖区除四水入湖水量的趋... 基于洞庭湖1951—2009年年径流泥沙量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和阶段分析法对近60a来洞庭湖水沙的演变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以年份序列为自变量,对洞庭湖水沙累积量进行多项式函数拟合,结果表明:①近60a来,洞庭湖区除四水入湖水量的趋势性不显著以外,三口入湖水沙量、四水入湖沙量和城陵矶出湖水沙量均呈较显著的减少趋势;②洞庭湖水沙在演变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③洞庭湖水沙的演变特征及趋势与下荆江裁弯工程、葛洲坝截流工程、三峡工程等水利设施的建设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 演变特征 趋势 洞庭湖
下载PDF
1951-2011年湘江径流泥沙演变过程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胡光伟 毛德华 +1 位作者 李正最 许滢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6-172,共7页
根据湘江主要控制站1951—2011年长时间序列径流与泥沙资料,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小波分析法和均值差异T检验法等,揭示了湘江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演变特征与规律,并分析了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径流量呈微弱增加趋势,而输... 根据湘江主要控制站1951—2011年长时间序列径流与泥沙资料,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小波分析法和均值差异T检验法等,揭示了湘江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演变特征与规律,并分析了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径流量呈微弱增加趋势,而输沙量下降趋势明显;(2)时间序列上径流量未发生突变,而输沙量在1997年发生了突变,表现为1997年后有显著下降趋势;(3)小波分析表明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存在20和7a的周期性变化规律;(4)60a来湘江年径流量可以分为1951—1954和1992—2002年两个多水期,1955—1991和2003—2011年两个少水期。径流泥沙集中度与集中期分析表明输沙量年内分配不均匀性更为明显,输沙主要集中在每年6月;(5)年输沙量显著减少主要是水利工程拦沙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输沙量 演变规律 影响因素 湘江
下载PDF
赣江尾闾河段水沙特性及河床演变 被引量:14
7
作者 陈珺 嵇敏 +1 位作者 林江 陈界仁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5,共5页
为了解赣江尾闾河段的水沙特性与河床演变规律,通过对该河段水文、泥沙和地形演变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探讨了该河段的径流、输沙、水沙关系、分流比、冲淤变化、河床稳定性、演变影响因素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近年来,赣江尾闾河段输沙量... 为了解赣江尾闾河段的水沙特性与河床演变规律,通过对该河段水文、泥沙和地形演变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探讨了该河段的径流、输沙、水沙关系、分流比、冲淤变化、河床稳定性、演变影响因素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近年来,赣江尾闾河段输沙量明显减小;河段分流比呈西河增大、东河减小的趋势;全河段演变以冲刷为主,且河道上段的冲刷量远大于中下游河段;东、西河纵横向稳定系数呈上游往下游递减趋势;万安水库的运用、河道采砂、鄱阳湖水位的降低是赣江尾闾河段冲刷的主要因素;万安水库运用时间的增长及河道采砂管理的规范化,将有利于赣江尾闾河段的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闾河段 水沙特性 河床演变 赣江
下载PDF
1951-2014年洞庭湖水沙阶段性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代稳 吕殿青 +1 位作者 李景保 王金凤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2-150,176,共10页
基于洞庭湖1951—2014年实测径流量和输沙量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和有序聚类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分析洞庭湖水沙演变特征,并以回归曲线拟合及归一化曲线对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以期确定影响洞... 基于洞庭湖1951—2014年实测径流量和输沙量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和有序聚类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分析洞庭湖水沙演变特征,并以回归曲线拟合及归一化曲线对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以期确定影响洞庭湖水沙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入出湖径流量、输沙量的突变年份有差异,入湖径流量、出湖径流量为1971年,入湖输沙量为1985年,出湖输沙量为1970年;(2)洞庭湖入湖径流量具有以分段衰减为特征的演变过程,1972—1977年表现最明显;(3)入湖输沙量呈现分段衰减的阶段性演变特征,2004—2014年间多年平均输沙量减幅最大,衰减率为75.34%;(4)入湖、出湖径流量在1951—1971年和1978—1985年主要受降水量变化驱动,1972—1977年和1986—2014年主要受沙滩子自然裁弯、葛洲坝水电站、五强溪水库、三峡工程等人类活动影响;(5)1951—1971年入湖径流量的多寡对入湖输沙量产生一定影响,1972—2014年影响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因素是水利枢纽工程。因此,洞庭湖流域水沙过程的不同阶段其主导驱动因素有所差异。其中,入湖径流1972—1977,2004—2014年2个阶段及出湖径流1976—1985,2004—2014年2个阶段以水利枢纽工程驱动为主,其余2个以降水量变化驱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输沙量 演变特征 驱动因素 洞庭湖
下载PDF
近60年长江中游宜昌站水沙变化与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郭文献 李越 +2 位作者 张陵 赵荣生 王鸿翔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9-73,58,共6页
根据长江中游宜昌站1952~2015年长时间序列径流泥沙资料,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小波分析法和均值差异T检验等方法,揭示宜昌站径流泥沙的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径流量无显著下降趋势,而输沙量下降趋势明显;(2)径流量... 根据长江中游宜昌站1952~2015年长时间序列径流泥沙资料,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小波分析法和均值差异T检验等方法,揭示宜昌站径流泥沙的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径流量无显著下降趋势,而输沙量下降趋势明显;(2)径流量在2005年发生突变,输沙量在2002年发生突变;(3)通过小波分析发现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存在以20~24a为主周期的变化规律;(4)年径流量可分为1952~1955,1961~1968,1979~2001年3个多水期和1956~1960,1969~1978,2002~2015年3个少水期,输沙量可分为1952~1993,1998~2002年2个多沙期和1994~1997,2003~2015年2个少沙期;(5)年输沙量显著减少主要为水库拦沙、河道采砂和水土保持工程等人类活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输沙量 演变规律 影响因素 宜昌站
下载PDF
潼关水文站1919~2015年水沙演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金萍 张鑫 肖宏林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2-115,共4页
分析潼关水文站的水沙演化特征对分析黄河水沙变化有重要意义,采用三门峡水库入库潼关水文站1919~2015年共97年水沙数据,借助Manna-Kendall趋势检验法、R/S分析法、经验模态分解法及Pearson相关分析法,探讨该水文站在较长时间尺度下的... 分析潼关水文站的水沙演化特征对分析黄河水沙变化有重要意义,采用三门峡水库入库潼关水文站1919~2015年共97年水沙数据,借助Manna-Kendall趋势检验法、R/S分析法、经验模态分解法及Pearson相关分析法,探讨该水文站在较长时间尺度下的水沙关系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潼关水文站径流量与输沙量具有显著下降趋势,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种变化趋势将持续;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径流量与输沙量主要具有明显的年际及年代际周期性变化,IMF1分量对径流、泥沙序列有重要影响。研究成果可为黄河水沙变化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输沙量 经验模态分解法 相关性 演化特征
下载PDF
近50年来乌江水沙特征变化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郭文献 李越 +1 位作者 查胡飞 王鸿翔 《水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26,60,共6页
为了评价乌江流域近50余年来河流径流泥沙变化特征,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均值差异T检验、双累积曲线法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武隆水文站长时间实测径流泥沙数据进行探究表明,年径流量无明显下降趋势,而年输沙量下降趋势显著;研究... 为了评价乌江流域近50余年来河流径流泥沙变化特征,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均值差异T检验、双累积曲线法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武隆水文站长时间实测径流泥沙数据进行探究表明,年径流量无明显下降趋势,而年输沙量下降趋势显著;研究期间内年径流量未发生突变,年输沙量在1992年发生突变;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存在以25~28 a为主周期的变化规律;武隆站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可划分为1956年~1976年,1977年~1993年,1994年~2015年3个阶段,水沙关系在1974年~1993年变化最为明显;水库拦沙是导致年输沙量显著减少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输沙量 变化特征 武隆站 乌江
下载PDF
近50年黄河下游水沙情势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鸿翔 赵颖异 +1 位作者 刘静航 郭文献 《水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8-54,共7页
根据黄河下游花园口水文站长时间序列资料,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法等方法对其多年水沙变化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花园口水文站1960年~2016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花园口站年径流量于1985年发... 根据黄河下游花园口水文站长时间序列资料,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法等方法对其多年水沙变化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花园口水文站1960年~2016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花园口站年径流量于1985年发生突变,年输沙量于1998年发生突变;运用小波分析得出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存在13 a和21 a的周期性变化规律;1987年~1997年累计减沙量为32.34亿t,1998年~2016年累计减沙量为82.40亿t;径流泥沙演变规律受气温、降水和人类活动等多个因素影响,其中多种人类活动对水沙变异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园口站 径流量 输沙量 演变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小浪底水库运行以来对黄河下游河道河床演变特性的影响
13
作者 王远见 王强 +2 位作者 刘彦晖 刘刚 江恩慧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5-515,共11页
小浪底水库自1999年10月下闸蓄水,23年来深刻改变了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径流泥沙过程,进而引起了下游河道的再造床。本研究以1960—2022年长序列水文泥沙、断面地形、遥感影像等多源资料为基础,从径流泥沙、冲淤演变、形态调整三个方面... 小浪底水库自1999年10月下闸蓄水,23年来深刻改变了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径流泥沙过程,进而引起了下游河道的再造床。本研究以1960—2022年长序列水文泥沙、断面地形、遥感影像等多源资料为基础,从径流泥沙、冲淤演变、形态调整三个方面阐明了小浪底水库运行以来对下游河道河床演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库拦沙效果显著,下泄水量在年内分配更加均匀、沙量则向汛期更加集中;大流量和高含沙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发生频率均有所降低;悬沙调整不明显,床沙粗化显著。(2)扭转了黄河下游河道持续淤积的趋势,冲淤调整主要发生在花园口至高村的游荡性河段;冲刷效率持续下降,主槽过流能力得到显著恢复。(3)游荡性河段横断面形态向窄深发展,二级悬河发育得到有效缓解,整体河势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研究成果丰富了多沙河流修建水库对下游河道影响的科学认识,也可为小浪底水库优化调度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泥沙 冲淤演变 形态特征 游荡性河段 黄河下游
下载PDF
黄河下游河道萎缩成因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姚文艺 高航 +1 位作者 冷元宝 曲少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20,共8页
基于原型定位观测资料分析,结合河工动床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计算,研究了黄河下游河道的萎缩成因,并提出了河道萎缩的含义,以及表征河道萎缩的因素及其判别因子。研究表明,河道萎缩的根本原因是水沙过程变异与河道边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基于原型定位观测资料分析,结合河工动床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计算,研究了黄河下游河道的萎缩成因,并提出了河道萎缩的含义,以及表征河道萎缩的因素及其判别因子。研究表明,河道萎缩的根本原因是水沙过程变异与河道边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河槽过水断面面积变化量、同流量水位变化量、河底平均高程抬升速率和横断面形态等可作为河道萎缩的表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萎缩 水沙变异 河床演变 黄河下游河道
下载PDF
洞庭湖水沙阶段性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隆院男 吕倩 +1 位作者 闫世雄 刘易庄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55-69,共15页
【目的】通过分析洞庭湖三口年断流天数及同流量水位变化情况,研究其与径流量及输沙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水利工程建设情况,探究人类活动对洞庭湖水沙变化的影响。【方法】基于洞庭湖出入湖主要控制站1961—2017年实测水沙数据,采用Man... 【目的】通过分析洞庭湖三口年断流天数及同流量水位变化情况,研究其与径流量及输沙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水利工程建设情况,探究人类活动对洞庭湖水沙变化的影响。【方法】基于洞庭湖出入湖主要控制站1961—2017年实测水沙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及Pettitt突变检验法分时段分析洞庭湖出入湖水沙演变特征。【结果】1)三口年均径流量持续减少,三口年径流量及汛期径流量在1985年左右发生显著突变。三口五站同流量水位抬高明显,三口输沙量随分流量的减少而减少,藕池口的输沙量下降幅度最大,三口总入湖输沙量在1990年发生显著突变;2)四水径流量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年输沙量和汛期输沙量均在1985年以后呈显著减少趋势;3)洞庭湖出入湖总径流量呈减少趋势,出入湖年输沙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出湖年输沙量的减少速度相对较慢,尤其是在2008年以后,出湖输沙量比入湖的多。【结论】下荆江裁弯、葛洲坝枢纽、三峡工程以及四水控制性工程的建设是造成洞庭湖水沙过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三峡水库的运行使得三口分沙及太平口、藕池口非汛期分流量减少幅度达90.0%以上。四水水沙变化受湖南省大中型水库建设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径流量 输沙量 演变特征 水利工程
下载PDF
窟野河流域水沙演变的尺度效应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赵溦 王向东 +1 位作者 张晓明 乐茂华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6-61,共6页
流域下垫面的变化影响着流域的水文水沙特性,不同尺度及流域下垫面的变化特性也会对窟野河输沙率及径流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对已有数据和研究资料的分析比对,从1980-2013年以窟野河三个不同尺度的流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尺... 流域下垫面的变化影响着流域的水文水沙特性,不同尺度及流域下垫面的变化特性也会对窟野河输沙率及径流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对已有数据和研究资料的分析比对,从1980-2013年以窟野河三个不同尺度的流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尺度情况下下垫面变化对水沙演变影响,用灰色分析法计算影响其变化的驱动因素的关联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演变 尺度 窟野河流域 双累积曲线法 Mann-Kendall校验法 灰色分析法
下载PDF
The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Drainage Networks and Erosion Evolution Stages of Ten Kongdui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China 被引量:3
17
作者 阳辉 师长兴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7年第2期165-173,共9页
The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drainage in the ten kongduis of the upper Yellow River were obtained using the box counting dimension, and the evolution stages of the watershed topography were defined by different rang... The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drainage in the ten kongduis of the upper Yellow River were obtained using the box counting dimension, and the evolution stages of the watershed topography were defined by different ranges of the fractal dimensions of river networks(D_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ractal scaleless range of the Maobula River is 20–370 m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artificial judg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est and fitting error. Other kongduis show good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fractal scaleless range as well. The box counting dimension can be used as a quantitative index of watershed topography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stream networks is independent of the threshold contributing area used for extracting the drainage networks from the DEM. The values of D_g in the upper ten kongduis are in the range of 1.08-1.14. Both the runoff yield and the sediment yield are positively and linearly related with D_g. The positive relation between the sediment yield and D_g reflects the effect of landform features on sediment yield in the young and/or mature stages of landform evolution of the study area. By revising the critical value of D_g, the value of D_g of the basin in the young evolution stage is less than 1.06, while it is more than 1.06 for the basin in mature or old evolution stage. The upper ten kongduis are in the mature stage of landform ev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n kongduis fractal dimension runoff yield sediment yield landform evolution stage
原文传递
西江流域干支流水沙时空分布变化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易灵 许景锋 +1 位作者 尹开霞 侯贵兵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3-66,71,共5页
采用南宁、贵港、大湟江口、梧州和高要站近60年的实测径流量和输沙量系列,从沿程变化、年际变化和年内变化三个方面分析了西江流域干支流水沙时空分布变化。结果表明:西江流域水沙主要来源于西江干流,各站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基本随里... 采用南宁、贵港、大湟江口、梧州和高要站近60年的实测径流量和输沙量系列,从沿程变化、年际变化和年内变化三个方面分析了西江流域干支流水沙时空分布变化。结果表明:西江流域水沙主要来源于西江干流,各站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基本随里程增加而增大;年径流量、年输沙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干流浔江、西江河段下降趋势程度大于支流郁江河段,各站年径流量年代间基本呈“枯-丰-枯-丰-枯”变化,大湟江口、梧州和高要站年输沙量年代间呈“低-高-低-高-低”变化;西江流域干支流径流、输沙年内分配十分不均,大型水库建设均降低了径流、泥沙年内分配的不均匀性,使得汛期径流、泥沙占比均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江流域 黄金水道 径流量 输沙量 时空分布
下载PDF
1956-2018年资江干流径流输沙演变规律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胡光伟 张明 +2 位作者 黄作维 邓武军 刘玉安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22,共7页
研究资江径流泥沙演变规律与变异特征,了解资江干流径流变异与输沙量变化情况,为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政策建议。根据资江流域干流主要控制站1956-2018年长时间序列径流量和输沙量数据,运用累积距平法、M-K法、集中度与集中期、小... 研究资江径流泥沙演变规律与变异特征,了解资江干流径流变异与输沙量变化情况,为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政策建议。根据资江流域干流主要控制站1956-2018年长时间序列径流量和输沙量数据,运用累积距平法、M-K法、集中度与集中期、小波分析法和均值差异T检验法等分析资江年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演变规律与特征。结果表明:(1)径流量不同年代时段的变化率-18.2%~25.8%,Z统计值为0.7058,径流量变化趋势不显著;而输沙量减少趋势较为明显,Z统计值为-5.0592,通过信度99%的显著性检验;(2)资江年径流量未发生明显的突变,而输沙量在1995年发生了突变;(3)资江径流存在第一主周期为26a的周期性,输沙量存在第一主周期为34a的周期性规律;(4)资江径流量变化存在1956-1966年、1982-1988年2002-2015年3个少水期,1967-1981年、1989-2001年、2016-2018年3个多水期,输沙量变化存在1956-1976年、1988-1997年2个多沙期,1977-1987年、1998-2018年2个少沙期;(5)径流量集中度为31.8%,输沙量集中度为73.7%,资江径流泥沙年内分配不均匀性特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输沙 变异特征 演变规律 非参数检验 资江流域
下载PDF
Geomorphic change in Dingzi Bay, East China since the 1950s: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y and fluvial input
20
作者 Qing TIAN Qing WANG Yalong LIU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2期385-396,共12页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geomorphic evolution of Dingzi Bay, East China in response to human activity and variations in fluvial input since the 1950s.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data from multiple mathematical methods, a...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geomorphic evolution of Dingzi Bay, East China in response to human activity and variations in fluvial input since the 1950s.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data from multiple mathematical methods, along with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Remote Sen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nd Global Position System technolog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nual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discharged into Dingzi Bay display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s overall, and marked downward steps were observed in 1966 and 1980. Around 60%-80% of the decline is attributed to decreasing precipitation in the Wulong River Basin. The landform types in Dingzi Bay have changed significantly since the 1950s, especially over the period between 1981 and 1995. Large areas of tidal fiats, swamp, salt fields, and paddy fields have been reclaimed, and aquaculture ponds have been constructed. Consequently, the patterns of erosion and deposition in the bay have changed substantially. Despite a reduction in sediment input of 65.68% after 1966, low rates of sediment deposition continued in the bay. However, deposition rates changed significantly after 1981 owing to large-scale development in the bay, with a net depositional area approximately 10 times larger than that during 1961-1981. This geomorphic evolution stabilized following the termination of large-scale human activity in the bay after 1995. Overall, Dingzi Bay has shown a tendency towards silting-up during 1952-2010, with the bay head migrating seaward, the number of channels in the tidal creek system decreasing, and the tidal inlet becoming narrower and shorter. In conclusion, large- scale development and human activity in Dingzi Bay have controlled the geomorphic evolution of the bay since the 1950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 load runoff human activity geomorphic evolution Dingzi Ba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