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治改革观”及其意义——十八大以来法治思维的重大变化 被引量:82
1
作者 陈金钊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1,共11页
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构成了当今中国两个最鲜明的主题。然而,由于法治与改革具有不同的思维走向,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冲突,要想同时搞好这两项伟大的事业,首先需要处理好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有树立正确的法治改革观,进而... 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构成了当今中国两个最鲜明的主题。然而,由于法治与改革具有不同的思维走向,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冲突,要想同时搞好这两项伟大的事业,首先需要处理好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有树立正确的法治改革观,进而才能发挥改革、法治对社会进步的促进功能。目前的中国,不进行改革社会矛盾难以化解,社会转型难以完成;而不推进现代法治建设,改革则可能会失去方向,社会转型会失去目标。法治中国建设事关国家治理体制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以及国家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而我们不能仅仅把法治当成工具,还需要把现代法治作为目标,用法治精神塑造改革的决策和行为过程,引领改革的伟大事业。法治优先、改革附随是法治改革观的主要内容,也是十八大以来法治思维方式的重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中国 法治改革观 法治与改革 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
原文传递
对“以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的解读 被引量:64
2
作者 陈金钊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32,共17页
以法治方式凝聚改革共识,进而推进改革的命题,是对法治与改革关系的重新定位。这既可提升法治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也是下一步改革的指导思想。如何准确地理解法治方式,进而理顺法治与改革的关系,跳出改革的"转型陷阱",... 以法治方式凝聚改革共识,进而推进改革的命题,是对法治与改革关系的重新定位。这既可提升法治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也是下一步改革的指导思想。如何准确地理解法治方式,进而理顺法治与改革的关系,跳出改革的"转型陷阱",化解权利与权力之间的"结构紧张"关系,是理论法学的重要任务。法治方式不是"你治我"或"我治你"的工具,而是一种公共治理的理性思维决策方式。改革与法治都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危机处理方式,但无论哪一种方式的单独运用都可能会出现偏差,因为停滞改革或过于猛烈的改革都可能会激化社会矛盾,而法治走向僵化不仅会放缓改革的步伐,而且也可能强化固有的矛盾。中国既需要改革,也需要法治,改革必须在法治的框架内展开。我们需要在改革、法治与社会的三重关系中理解"以法治方式促进改革"的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改革 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 法治中国
原文传递
论立法与改革决策关系的演进与定位 被引量:28
3
作者 石佑启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7,共7页
改革开放以来,立法与改革决策的关系历经变化,立法经历了从"确认改革成果"到"服务改革大局"再到"引领改革发展"的角色转变,与这一变化相适应,立法理念也从经验主义转向了工具主义,继而选择法治主义。在... 改革开放以来,立法与改革决策的关系历经变化,立法经历了从"确认改革成果"到"服务改革大局"再到"引领改革发展"的角色转变,与这一变化相适应,立法理念也从经验主义转向了工具主义,继而选择法治主义。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立法角色和理念的转型也要求重塑立法与改革决策的关系,这就是以法治主义引领立法理念转变,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协调立法与改革决策的关系,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与有效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法 改革决策 良性互动 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
原文传递
用“法治之理”塑造中国法理学 被引量:17
4
作者 陈金钊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5年第3期1-12,共12页
自法理学引入中国,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法治之理"尽管高度被强调却仍未得到有效重视。与之相随,法理学科以及研究者的身份地位也在传统政治与现代法治之间来回摇摆。然而,在当下的法治中国建设中,法治之理作为社会主义法治... 自法理学引入中国,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法治之理"尽管高度被强调却仍未得到有效重视。与之相随,法理学科以及研究者的身份地位也在传统政治与现代法治之间来回摇摆。然而,在当下的法治中国建设中,法治之理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核心内容和法学原理的政治行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支撑,中国的现实社会也需要用法治之理进行打量和改变。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作用来看,我们只有在构建了成熟的法治之理基础上,才能用法治理想改变中国。在此过程中,需要基于法理学科和法理学者的身份焦虑以及法治中国建设的需求,对当代中国法理学研究中的问题和思维方式上的缺陷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法理学 法学理论体系 法治中国 法治思维
下载PDF
体系解释的逻辑展开及其方法论意义 被引量:17
5
作者 陈金钊 吴冬兴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54-73,共20页
体系解释的逻辑意蕴是塑造法治思维的必备成分。忽视体系解释的逻辑维度,不仅会酿成过度文义解释的机械执法、司法,还极易在法律与其他社会因素的关系思辨中丢失法律的确定性和权威性。体系解释在我国的演进历史表明,逻辑必将成为当代... 体系解释的逻辑意蕴是塑造法治思维的必备成分。忽视体系解释的逻辑维度,不仅会酿成过度文义解释的机械执法、司法,还极易在法律与其他社会因素的关系思辨中丢失法律的确定性和权威性。体系解释在我国的演进历史表明,逻辑必将成为当代中国法律解释的理论支点。因而需要对体系解释进行"方法意识、思维依据、操作规则"层面的逻辑展开,在细分法体系要素的基础上,塑造以探寻逻辑一致性为目标的操作规则。体系解释的逻辑展开,对促进法律规范的体系性适用、矫正传统思维侵蚀法意、证成体系解释的黄金解释规则属性等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系解释 法治思维 体系思维 法治逻辑 黄金解释规则
下载PDF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内涵与特征 被引量:14
6
作者 杨小军 姚瑶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25,2,共11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总结并回应了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法治实践,从一系列重要讲话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体系完整、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它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的总目标、法治道路、司法体制改革以及党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总结并回应了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法治实践,从一系列重要讲话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体系完整、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它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的总目标、法治道路、司法体制改革以及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其显著特征在于政治上的核心站位、系统推进法治建设路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理论原则和学理支撑,并作为推进法治建设的行为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 全面依法治国 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
下载PDF
法的一般性对法治中国建设的意义 被引量:14
7
作者 陈金钊 宋保振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3-99,共7页
作为法治的基本原则,法的一般性既体现法律规范的特征,又彰示法治实现的进路。相对于西方国家借助法的一般性走向形式法治,进而提出对法治思维和法律方法的倡导,在中国,具有辩证特质的实质思维却消解了法的一般性。而法治中国目标的实现... 作为法治的基本原则,法的一般性既体现法律规范的特征,又彰示法治实现的进路。相对于西方国家借助法的一般性走向形式法治,进而提出对法治思维和法律方法的倡导,在中国,具有辩证特质的实质思维却消解了法的一般性。而法治中国目标的实现,还必须在形式法治理念下进行建构。此时法的一般性就不再只是纯粹的立法"宣示",还具有解释和应用上的意义。体现在当前的法治建设,合理选择立法对策的着力点、正确认识特色国情中的权力思维模式、强化规则意识下的法治思维活动都是法的一般性原则回溯,也进而构成法治中国目标实现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中国 法的一般性 法治思维 程序正义
原文传递
法治是被定义的生活——关于法治逻辑的意义探寻 被引量:13
8
作者 陈金钊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5-54,2,157,共22页
法治是由法律所定义的生活秩序,只有尊重、恰当使用法律定义,才有可能在思维方式上接近法治。不尊重法律意义的固定性、安全性、一般性等,片面强调法律、法治与其他现象的统一、协同、结合,把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关系交织在一起,法律... 法治是由法律所定义的生活秩序,只有尊重、恰当使用法律定义,才有可能在思维方式上接近法治。不尊重法律意义的固定性、安全性、一般性等,片面强调法律、法治与其他现象的统一、协同、结合,把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关系交织在一起,法律就会丢掉明确性,失去对社会的调控能力。虽然法律的意义塑造需要在主体、法律和社会三向循环中构建,但却不能离开法治逻辑对循环思维的指引。构建法治逻辑需要把覆盖在法治之上的'色彩'分离出来,还原法治的本色,从而使人们能够在明确意义上言说,在批判思维中建构。把法律外规范等同于法律,不仅模糊了法律的界限,而且也使法治思维无法推论下去,对法律、法治命题无法进行有效的论证。这种思维方式不改变,法治可能永远难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逻辑 法律思维 法治思维 法理思维 法律方法
原文传递
据法阐释与辩思解释的融贯——中国语境下的法治思维方式塑造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金钊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2-66,共15页
据法阐释的思维方式奠基于形式逻辑,其构成法治思维的基本特征。有学者认为,法治思维与辩证思维难以兼容,是反法治或瓦解法治的思维方式。能印证这一判断的是,后现代法学思潮用辩思方法论证了法律的可废止性及法律推理的不可能性,进而... 据法阐释的思维方式奠基于形式逻辑,其构成法治思维的基本特征。有学者认为,法治思维与辩证思维难以兼容,是反法治或瓦解法治的思维方式。能印证这一判断的是,后现代法学思潮用辩思方法论证了法律的可废止性及法律推理的不可能性,进而提出法治危机论。可后现代法学重解构轻建构,反而是传统的基础法学提出了法律论证、实质推理、法律渊源等外部征用的补救方法。这些方法运用辩思解释打开了法律的封闭性,同时从完善法律推理的大前提来展示法治命题的可能性,这些外部征用的法律论证方法是辩思解释的组成部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纯粹的辩思无法直接推进法治,但法治思维的塑造离不开以辩证法为基础的辩思。与法治中国相匹配的法治思维,需要融贯据法阐释与辩证思维,持法达变是其基本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思解释 法治思维 法治逻辑 据法阐释
下载PDF
从“雷人”抗疫标语探讨民众法治文化和法治思维建设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清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3-93,共11页
自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国上下积极配合各级政府的疫情防控工作,使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得到了有效防控,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争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经济生产和生活秩序逐步得到恢复。然而,在代表公权力的广大社会组织动员社会力... 自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国上下积极配合各级政府的疫情防控工作,使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得到了有效防控,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争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经济生产和生活秩序逐步得到恢复。然而,在代表公权力的广大社会组织动员社会力量遵守疫情防控指南、响应党中央疫情防控政策的过程中,发布了一些"雷人"的抗疫标语。这些标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普通群众的抗疫意识,却反映出我国新时代的法治文化在普通群众中的渗透率有待提高,普通民众的法治思维有待准确建立,根源在于新时代德法共治治理模式受到古代"德治法治"文化的左右及扰乱,主要表现在公权力的错用、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错位以及良法错治等三个方面。为了进一步营建"合法、合情、合理"的法治文化,帮助普通民众建设"依法办事、靠法化事"的法治思维,要在治理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新时代法治与德治相互融通、互相助益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文化 法治思维 雷人标语 公权力 程序与实质正义 良法善治
原文传递
法治思维探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吕世伦 金若山 《北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18,共14页
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发出关于"法治思维"的倡导,把改革开放以来法制(治)建设成就在精神层面上予以升华,是治国理政的人治思维向法治思维转换的重大历史性标志。解析"自然(理性)主义"、"分析实证主义"... 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发出关于"法治思维"的倡导,把改革开放以来法制(治)建设成就在精神层面上予以升华,是治国理政的人治思维向法治思维转换的重大历史性标志。解析"自然(理性)主义"、"分析实证主义"、"社会实证主义"等几个现代主流法治思维模式,及总结中国社会实践的经验,对于深入全面理解和把握法治思维不可或缺。法治思维的结构,包括法治认知的前提要素、恪守现行法律的核心要素、定位"民间规范"的补充要素。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见诸法律实践的媒介与途径,它以是否需要和可能借助法律手段解决特定事件或案件为前提。法治方式运用中应严格贯彻实体法律和遵循正当程序,并尊重道德及"民间规范",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法治思维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主要是:其一为辩证法,从发展、联系、矛盾、全面的视角进行法律考量;其二为形式逻辑方法,符合排他性的法律理由、必然性的法律三段论、融贯性的系列法律决断的要求。法治思维是两种方法紧密结合的整体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 法治思维方法
下载PDF
意识形态法治化及意义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金钊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1期47-58,共12页
法治是现代政治的运行方式,是化解社会矛盾、解决权力运行失灵的有效方法,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势在必行。然而,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完善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的以权力为核心的政治意识... 法治是现代政治的运行方式,是化解社会矛盾、解决权力运行失灵的有效方法,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势在必行。然而,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完善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的以权力为核心的政治意识形态,树立与现代政治相适应的法治意识形态。并将当下的政治意识形态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所确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以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方案进行法治化塑造。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当下最大的政治。中国社会需要在法治意识形态指导下进行决策,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确定深化改革的措施,从而推进中国社会的法治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 法治中国 法治意识形态 政治意识形态
下载PDF
法律如何调整变化的社会——对“以不变应万变”思维模式的诠释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金钊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23-31,共9页
复杂多变的社会经常会对依法办事的思维模式提出挑战,因而很多人主张引入其他社会规范,甚至更复杂的语境因素来弥补法律规范的单调性缺陷。然而,这存在着使人们的思维陷入以复杂调整复杂的危险。社会关系本就很复杂,如果再引入更复杂的... 复杂多变的社会经常会对依法办事的思维模式提出挑战,因而很多人主张引入其他社会规范,甚至更复杂的语境因素来弥补法律规范的单调性缺陷。然而,这存在着使人们的思维陷入以复杂调整复杂的危险。社会关系本就很复杂,如果再引入更复杂的社会规范、语境因素等,法律规范可能会失去权威地位;如果任凭简单的依法办事思维模式蔓延,又会导致机械司法、执法的盛行。如何克服简单依法办事的缺陷,系统、准确、恰当的法律思维模式是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议题。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法律调整的基本模式是"以简约应对复杂""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法治得到最大程度地实现。法律调整社会"以不变应万变",这并不是说法律在运用过程中不发生任何变化,而是在尊重法律权威,恪守法律的原则、价值、精神等因素的前提下实现"持法达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思维 法律调整 法律方法 法治方式 法律思维
下载PDF
认真对待明确的法律--兼论定义法治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金钊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50-68,共19页
法治是由法律所定义的秩序。明确的法律是法治思维的前提,法治思维主要是对明确法律的意义认定或阐释,只有尊重明确的法律才能显现法治限权以及保障自由的本色。但是,在辩思盛行的语境下,人们对明确的法律不够尊重,而是习惯于在法律与... 法治是由法律所定义的秩序。明确的法律是法治思维的前提,法治思维主要是对明确法律的意义认定或阐释,只有尊重明确的法律才能显现法治限权以及保障自由的本色。但是,在辩思盛行的语境下,人们对明确的法律不够尊重,而是习惯于在法律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思辨中探寻意义,由此衍生出法律权威的失落。欲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就需要充分发挥明确法律的意义,如明确的法律得不到实施,法治只能停留在修辞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明确性 定义法治 法治话语 法治逻辑 法治思维
下载PDF
传统与现代性法治的纠结与整合——兼及法治思维的实践转向 被引量:8
15
作者 武建敏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41,共13页
传统不是历史的文本,而是从过去发展到今天依然在控制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实践元素。现代性法治的谋划存在于一个包含着重要传统元素的实践语境中,传统元素中的精华与糟粕都是现代性法治谋划不可逃离的文化语境。传统在现代性... 传统不是历史的文本,而是从过去发展到今天依然在控制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实践元素。现代性法治的谋划存在于一个包含着重要传统元素的实践语境中,传统元素中的精华与糟粕都是现代性法治谋划不可逃离的文化语境。传统在现代性法治追寻中发生作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传统与现代性法治的较量与博弈中,双方较量的结果并不是先定的,而是由实践中多种元素的交互作用所决定的。正是在对传统与现代性法治纠结与整合的考量中,法治思维实践转向的意义获得了明确的阐释。实践论的法治思维不仅体现了辩证法的实践智慧,同时强调了偶然性及事件思维在法治实践中的重要价值,这是架构中国法治实践学派法治理论的重要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 现代性法治 法治思维 实践转向 中国法治实践学派
原文传递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高校工会维权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小禾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94-98,共5页
梳理了与我国高校工会维护教职工权益相关的法律法规;阐述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关系和现实意义;分析了现阶段高校工会依法维权所面临的问题及困境;提出要树立依法办事的维权理念,形成潜心学法的工作态度和工会担负起普法教育责任等推... 梳理了与我国高校工会维护教职工权益相关的法律法规;阐述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关系和现实意义;分析了现阶段高校工会依法维权所面临的问题及困境;提出要树立依法办事的维权理念,形成潜心学法的工作态度和工会担负起普法教育责任等推进高校工会依法维权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 高校工会 维权
下载PDF
法源话语及对法治的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金钊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40,共20页
实现法治不仅需要法律,还需要法源话语支持法治思维。对法源话语的概括可从法学、法律和法治三个维度进行。从我国现有的法源语用观察,法学角度的法源基本是从司法角度界定法律,目的是在结合论中嵌入逻辑因素,进而较为准确地描述法律实... 实现法治不仅需要法律,还需要法源话语支持法治思维。对法源话语的概括可从法学、法律和法治三个维度进行。从我国现有的法源语用观察,法学角度的法源基本是从司法角度界定法律,目的是在结合论中嵌入逻辑因素,进而较为准确地描述法律实施。作为法律话语的法源,是从立法角度统一法律形式,旨在将其他社会规范及价值等,以认可的方式推定为法。统一法源虽能保障法之权威,但注定是难以完成的任务。在辩思盛行的中国,需要把法源纳入法治话语系统,进而运用法源思维及法律方法塑造法治之法。作为法学话语的法律渊源,为法治思维的塑造提供了思路;作为法律话语的法源,为法治确定了法的范围;作为法治话语的法源,为重塑法治之法提供了思维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渊源 法治话语 法治思维 法律方法 法律发现
原文传递
法治思维:从利益主张到权利诉求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志铭 钟欣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4-51,156,共9页
法治思维要求社会生活主体按照法治的要求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法治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是依照法律的规定处理国家治理中的一切事务,故而法治思维最为简约的定义是思维主体按照法律的规定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一种简约但不简单... 法治思维要求社会生活主体按照法治的要求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法治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是依照法律的规定处理国家治理中的一切事务,故而法治思维最为简约的定义是思维主体按照法律的规定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一种简约但不简单的立场认识法治思维应基于日常生活实践,从权利概念入手,辨析利益与权利,并动态展示从利益主张到权利诉求的进程。利益是权利的基础,利益转化为权利应经过利益识别、利益正当性证明和利益被权威认可三个步骤,以此为基础,从利益主张中转化生成权利诉求的过程包括应予识别的四个环节,即主张利益、主张正当的利益、主张明显属于权利的权益,以及主张可以或可能归入权利的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思维 权利 利益 权益 利益主张 权利诉求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修辞意义——第十三届全国法律修辞学研讨会述评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雷 陈金钊 《河北法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4-42,共19页
作为话语实践的法律修辞方法,应当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修辞意义。用法治话语言说中国式现代化,通过聚焦现代化建设的法治语境、彰显法治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诠释中国式法治理论的现代性,建构中国的法治话语体系和话语权,为世界提供... 作为话语实践的法律修辞方法,应当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修辞意义。用法治话语言说中国式现代化,通过聚焦现代化建设的法治语境、彰显法治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诠释中国式法治理论的现代性,建构中国的法治话语体系和话语权,为世界提供法治文明的新形态;用法治思维阐释并指引现代化国家建设,在坚持形式法治的基础上兼顾实质考量,提升法律解释、法律推理、法律修辞、法律发现等法律方法的法治运用能力,用制度规范权力的行使;用法治意蕴充实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对其本质要求的法理阐释和法治转化,用法治方式和方法推进和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各方面工作,拓展法治话语在人工智能、智慧法院、共享法庭等领域的实践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法治修辞 法治话语 法治思维 法治意蕴
原文传递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职思政课的意蕴、困境与对策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洁 《高教学刊》 2024年第S02期6-9,14,共5页
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法治自信、培育高职学生法治素养和对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意义深远。在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具体过程中,存在内容、形式和效果等现实困境,应以习近平... 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法治自信、培育高职学生法治素养和对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意义深远。在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具体过程中,存在内容、形式和效果等现实困境,应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培育法治思维,提升法治素养;以横纵两维度打破教学设计藩篱,整合教学内容;以“八个相统一”为指导推动各种教学方法创新,提升教学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思政课 教学内容 法治思维 法治素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