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stablish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Rat Model of Spinal Cord Injury with the Pathopattern of Qi-Deficiency and Blood-Stasi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被引量:5
1
作者 Liang LI Feng LI +5 位作者 Jian YIN Bo PAN Qing-Ping YU Xiong CAI Hui-Yong HUANG An CHEN 《Digital Chinese Medicine》 2018年第1期102-112,共11页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rat model of Spinal Cord Injury(SCI)with the pathopattern of Qi-deficiency and Blood-stasis(QDBS)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and then assess its feasibility.Methods Swimming exhaustio...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rat model of Spinal Cord Injury(SCI)with the pathopattern of Qi-deficiency and Blood-stasis(QDBS)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and then assess its feasibility.Methods Swimming exhaustion method and Rubrospinal Tract(RST)transection were combined to establish arat model of SCI with pathopattern of QDBS in TCM.Macroscopic representation,including the body weight,food intake and tongue scores,was recorded.Behavioristics was scored with spontaneous vertical exploration test.Hemorrheology was analyzed using hemorheological analyzer and morphology of spinal cord was observed.The feasibility of the model was confirmed on the basis of the reversion caused by administration of Bu Yang Huan Wu Decoction(BYHWD).Results The findings in the QDBS group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symptoms of QDBS syndrome,including reduced body weight,food intake,and forelimb utilization rate and increased tongue scores.However,the corresponding findings in the BYHWD group were superior to those in the QDBS group after35d(P<0.05).In comparison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QDBS group showed higher whole blood viscosity and hematocrit values(P<0.05)and a lower red blood cell(RBC)deformability index(P<0.05),while the corresponding findings in the BYHWD group were close to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An eminence or induration appeared in the injured spinal cord,which was suspected to be vacuoles or a scar.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showed that the R/T ratio in the BYHWD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QDBS group(P<0.05).Conclusion Swimming exhaustion method combined with RST transection operation can successfully establish a rat model of SCI with pathopattern of QD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nal cord injury (SCI) Qi-deficiency and Blood-stasis (QDBS) Bu Yang Huan Wu Decoction (BYHWD) rubrospinal tract (RST)
下载PDF
Detection of Ca^(2+)-dependent acid phosphatase activity identifies neuronal integrity in damaged rat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fter application of bacterial melanin 被引量:1
2
作者 Tigran R. Petrosyan Anna S. Ter-Markosyan Anna S. Hovsepya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7期1147-1152,共6页
The study aims to confirm the neuroregenerative effects of bacterial melanin (BM) o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jury using a special staining method based on the detection of Ca^2+-dependent acid phosphatase activity... The study aims to confirm the neuroregenerative effects of bacterial melanin (BM) o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jury using a special staining method based on the detection of Ca^2+-dependent acid phosphatase activity. Twenty-four ra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undergo either unilateral destruction of sensorimotor cortex (group I; n = 12) or unilateral rubrospinal tract transection at the cervical level (C3-4) (group II; n = 12). In each group, six ra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fter surgery to undergo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of BM solution (BM subgroup) and the remaining six rats were intramuscularly in)ected with saline (saline subgroup). Neurological testing confirmed that BM accelerated the recovery of motor function in rats from both BM and saline subgroups. Two months after surgery, Ca^2+-dependent acid phosphatase activity detec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Chilingarian's calcium adenoside triphosphate method revealed that BM stimulated the sprouting of fibers and dilated the capillaries in the brain and spinal cord.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BM can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motor function of rats with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jury; and detection of Ca^2+-dependent acid phosphatase activity is a fast and easy method used to study the regeneration-promoting effects of BM on the injure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bacterial melanin histochemical analysis rubrospinal tract sensorimotor cortex Ca^2+-dependent acid phosphatase activity rats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改善脊髓损伤的抗氧化功能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16
3
作者 范婷婷 万彩云 +5 位作者 卢青青 荆晓朔 张伟 范瑜洁 聂颖 李亮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2期1818-1823,共6页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BYHWD)对脊髓损伤(SCI)大鼠的抗氧化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CI组、BYHWD低剂量(BL)组、BYHWD高剂量(BH)组,每组6只。采用游泳力竭法联合红核脊髓束(RST)横断手术制备SCI气虚血瘀证...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BYHWD)对脊髓损伤(SCI)大鼠的抗氧化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CI组、BYHWD低剂量(BL)组、BYHWD高剂量(BH)组,每组6只。采用游泳力竭法联合红核脊髓束(RST)横断手术制备SCI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对照组和SCI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胃,其他组予以BYHWD灌胃,1次/d。通过自发性直立探究行为(前肢使用率)实验测试运动功能恢复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激光共聚焦观察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CREB/BDNF)的表达。结果:干预后,BH组前肢和右前肢的利用率高于SCI组和BL组(P<0.05或P<0.01);与SCI组比较,观察组的MDA水平均下降,SOD水平均上升,以BH组水平变化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激光共聚焦法显示,与SCI组比较,观察组CREB、BDNF的表达均上升,以BH组表达变化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补阳还五汤可改善SCI大鼠的抗氧化功能,其机制涉及CREB/BDNF信号通路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脊髓损伤 气虚血瘀证 氧化应激 神经营养因子 红核脊髓束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红核脊髓束再生及功能修复的影响 被引量:15
4
作者 陈安 王慧 +4 位作者 伍校琼 廖君 蔡维君 罗学港 鞠躬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87-590,共4页
为探讨补阳还五汤对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及功能修复的影响,将SD大鼠C3-C4右侧红核脊髓束(RST)横断后,分别以补阳还五汤和蒸馏水连续灌胃8周,用BDA顺行束路示踪方法检测轴突再生情况,采用自发性直立探究行为学测试方法评判前肢运动功能的... 为探讨补阳还五汤对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及功能修复的影响,将SD大鼠C3-C4右侧红核脊髓束(RST)横断后,分别以补阳还五汤和蒸馏水连续灌胃8周,用BDA顺行束路示踪方法检测轴突再生情况,采用自发性直立探究行为学测试方法评判前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结果显示:灌服补阳还五汤组的大鼠在损伤RST的尾侧可见少量的BDA标记纤维,伤侧前肢使用率明显高于蒸馏水组(P<0.01)。上述结果提示,补阳还五汤能促进大鼠横断的红核脊髓束轴突再生及部分功能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脊髓损伤 红核脊髓束 再生 功能恢复 大鼠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对红核脊髓束横断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安 张建伟 +4 位作者 伍校琼 石咏梅 李花 罗学港 鞠躬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65-668,共4页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BYHWD)对红核脊髓束横断后神经元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1.正常组;2.实验组:C3-4右侧红核脊髓束横断后灌服补阳还五汤;3.对照组:C3-4右侧红核脊髓束横断后灌服蒸馏水;用FG逆行示踪定位红核脊...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BYHWD)对红核脊髓束横断后神经元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1.正常组;2.实验组:C3-4右侧红核脊髓束横断后灌服补阳还五汤;3.对照组:C3-4右侧红核脊髓束横断后灌服蒸馏水;用FG逆行示踪定位红核脊髓束神经元在红核的分布。动物存活8周后,Nissl染色计数红核脊髓束神经元并计算其平均截面积。结果:红核神经元的数目和平均截面积实验组分别减少了22%和35%,对照组分别减少了42%和64%。结论:BYHWT不仅提高了轴突横断后红核神经元的存活率,还对其萎缩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红核脊髓束横断 神经元
下载PDF
黄芪注射液对大鼠红核神经元逆行溃变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李亮 杨萍 +4 位作者 张薇 余清平 廖君 石咏梅 陈安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46-449,共4页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大鼠红核神经元逆行溃变的影响。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假手术组、实验组和模型对照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在脊髓C3、C4之间切开黄韧带。实验组和模型对照组在脊髓C3、C4之间外侧索横断损伤红核脊髓...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大鼠红核神经元逆行溃变的影响。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假手术组、实验组和模型对照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在脊髓C3、C4之间切开黄韧带。实验组和模型对照组在脊髓C3、C4之间外侧索横断损伤红核脊髓束,随后分别以黄芪注射液和生理盐水进行腹腔注射。4周后,各组取6只大鼠将轴突示踪剂生物素葡聚糖胺(BDA)注入红核进行顺行示踪,检测轴浆顺行运输能力;另外6只大鼠行尼氏染色显示红核神经元形态及数目。结果实验组和模型对照组被BDA标记轴突的相对面积及数目低于正常组或假手术组(均P<0.01),实验组被BDA标记轴突的相对面积及数目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均P<0.01);实验组和模型对照组存活的红核神经元数目和平均截面积均低于正常组或假手术组(均P<0.01),实验组的红核神经元数目和平均截面积均高于模型对照组(均P<0.01)。结论黄芪注射液可通过改善轴浆运输能力,提高胞体的存活率,从而对逆行溃变的红核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注射液 红核神经元 红核脊髓束 逆行溃变 轴浆运输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对移植BMSCs在脊髓损伤局部存活、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范瑜洁 聂颖 +3 位作者 陈安 殷坚 杨奔 李亮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1期1321-1325,共5页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Buyang Huanwu Decoction,BYHWD)对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在脊髓损伤局部存活、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气虚血瘀组、BYHWD组、BMSC...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Buyang Huanwu Decoction,BYHWD)对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在脊髓损伤局部存活、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气虚血瘀组、BYHWD组、BMSCs组、BYHWD+BMSCs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以外所有大鼠均行脊髓损伤(spinal cord lnjury,SCI)气虚血瘀证造模,并予以相应干预,连续28 d。通过斜板实验观察前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局部BrdU、Nestin和GFAP的表达。结果术后14 d、28 d两个时间点,BYHWD+BMSCs组斜板实验评分及前肢使用率均高于气虚血瘀组(P<0.05),BYHWD组、BMSCs组相应数据则低于BYHWD+BMSCs组(P<0.05)。免疫组化显示:正常组、气虚血瘀组、BYHWD组未见BrdU阳性细胞表达,BMSCs组仅见少量表达,BYHWD+BMSCs组可见大量表达。正常组可见较少Nestin阳性细胞,气虚血瘀组Nestin阳性细胞应激性增多,BYHWD、BMSCs组及BYHWD+BMSCs组则明显增多,且BYHWD+BMSCs组多于BYHWD、BMSCs组(P<0.01)。BYHWD、BMSCs组及BYHWD+BMSCs组GFAP表达低于气虚血瘀组(P<0.01);BYHWD、BMSCs组GFAP表达高于BYHWD+BMSCs组(P<0.01)。结论 BYHWD能促进脊髓损伤后移植的BMSCs在脊髓局部存活、增殖并向神经干细胞方向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脊髓损伤 气虚血浴证 红核脊髓束
下载PDF
建立中枢神经再生大鼠红核脊髓束横断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陈安 张建伟 +5 位作者 王慧 谭劲 廖君 李亮 罗学港 鞠躬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6期9-10,共2页
目的研究中枢神经再生,建立一种简易可靠的红核脊髓束横断动物模型。方法将大鼠颈曲由下突位变为上突位,在手术显微镜下切开C3、C4间的黄韧带,横断颈髓外侧索;用Fast-Blue(FB)逆行示踪结合行为学分析判断红核脊髓束是否完全切断。结果... 目的研究中枢神经再生,建立一种简易可靠的红核脊髓束横断动物模型。方法将大鼠颈曲由下突位变为上突位,在手术显微镜下切开C3、C4间的黄韧带,横断颈髓外侧索;用Fast-Blue(FB)逆行示踪结合行为学分析判断红核脊髓束是否完全切断。结果红核神经元未被FB标记,伤侧前肢在探究活动中不使用。结论该方法具有可靠性和简便实用性,制备的红核脊髓束横断模型是研究中枢神经再生的良好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核脊髓束 动物模型 中枢神经再生 逆行示踪 行为学分析
下载PDF
嗅鞘细胞移植联合应用GDNF对大鼠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5
9
作者 曹莉 叶俊丽 +5 位作者 刘丽 陈菲 陈哲宇 李建红 路长林 何成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93-597,F004,共6页
目的 :研究嗅鞘细胞 (OECs)移植并联合应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对脊髓损伤的保护和促进再生作用。方法 :建立成年 SD大鼠脊髓 T8半横断损伤模型 ,将体外培养纯化的 OECs植入脊髓损伤处 ,同时局部应用 GDNF。采用斜板试验和 ... 目的 :研究嗅鞘细胞 (OECs)移植并联合应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对脊髓损伤的保护和促进再生作用。方法 :建立成年 SD大鼠脊髓 T8半横断损伤模型 ,将体外培养纯化的 OECs植入脊髓损伤处 ,同时局部应用 GDNF。采用斜板试验和 BBB联合功能评分观察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并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技术评价 OECs和 GDNF对神经元存活和纤维再生的影响。结果 :(1) OECs和 GDNF联合应用时对皮质和红核神经元有逆行性保护作用 ,可促进脊髓下行传导束再生 ,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2 ) OECs和 GDNF联合应用组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最强 ,高于 GDNF或 OECs单用组。结论 :联合应用 GDNF和 OECs在脊髓损伤修复治疗中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鞘细胞移植 GDNF 大鼠 脊髓损伤 治疗作用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红核脊髓束 皮质脊髓束
下载PDF
大鼠前肢食物小球抓取动作评分的改进和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宗兆文 廖维宏 +5 位作者 伍亚民 龙在云 杨恒文 李应玉 陈恒胜 曾琳 《创伤外科杂志》 2004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目的 改进大鼠前肢食物小球抓取动作的评分标准。方法 将大鼠前肢抓取动作录像 ,并输入计算机将其分解为 6个分解动作 ,按动作的异常程度给予 0~ 3分 ;同时按大鼠连续 1 0次抓取动作所需时间长短给予 0~ 2分 ,并计入总分。观察单纯... 目的 改进大鼠前肢食物小球抓取动作的评分标准。方法 将大鼠前肢抓取动作录像 ,并输入计算机将其分解为 6个分解动作 ,按动作的异常程度给予 0~ 3分 ;同时按大鼠连续 1 0次抓取动作所需时间长短给予 0~ 2分 ,并计入总分。观察单纯致伤皮质脊髓背侧束 (dCST)或联合致伤红核脊髓束 (RST)后 ,大鼠前肢功能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改进后的评分标准能较精确地反映不同损伤情况下以及功能代偿后 ,大鼠前肢功能的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评定 皮质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
下载PDF
伸长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晓雪 邵雪梅 +3 位作者 虞芬 刘丽敏 张茂先 高秀来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3-435,526,共4页
目的:研究伸长细胞是否可以促进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传导束再生。方法:采用Wistar大鼠脊髓T8全横断模型,移植传代培养的伸长细胞,以未移植脊髓损伤组为对照,观察两组损伤后第12周末BBB评分,损伤平面以下红核-脊髓运动诱发电位,和横断部... 目的:研究伸长细胞是否可以促进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传导束再生。方法:采用Wistar大鼠脊髓T8全横断模型,移植传代培养的伸长细胞,以未移植脊髓损伤组为对照,观察两组损伤后第12周末BBB评分,损伤平面以下红核-脊髓运动诱发电位,和横断部位组织学染色结果。结果:第12周末伸长细胞移植组红核脊髓运动诱发电位总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MD=133.2μV,P<0.01),峰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MD=0.061ms,P=0.040);第12周末伸长细胞移植组BB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MD=5.0000,P<0.01);第12周末脊髓横断部位HE染色显示伸长细胞移植组脊髓损伤处结构较完整。结论:伸长细胞移植可以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传导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长细胞 脊髓损伤 移植 运动诱发电位 红核脊髓束
下载PDF
基于Ca^(2+)浓度及线粒体氧化应激探讨补阳还五汤对脊髓损伤大鼠受损红核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卢青青 范婷婷 +3 位作者 万彩云 张伟 谢梦洲 李亮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598-604,共7页
目的从Ca^(2+)浓度及线粒体氧化应激的角度探讨补阳还五汤(Buyang Huanwu Decoction,BYHWD)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气虚血瘀证红核神经元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BYHWD低剂量组(BL组)、BYHWD中剂量... 目的从Ca^(2+)浓度及线粒体氧化应激的角度探讨补阳还五汤(Buyang Huanwu Decoction,BYHWD)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气虚血瘀证红核神经元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BYHWD低剂量组(BL组)、BYHWD中剂量组(BM组)和BYHWD高剂量组(BH组)。除对照组外,其余4组均采用游泳力竭法联合红核脊髓束(rubrospinal tract,RST)横断术制备SCI气虚血瘀证模型。BL组、BM组、BH组大鼠分别以BYHWD生药12.825、25.650、51.300 g/kg的剂量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以生理盐水灌胃。采用斜板实验检测大鼠的肢体运动功能,血液流变学检测血液的状态,氧化应激和抗氧化能力检测红核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原子分光光度法测定红核Ca^(2+)浓度,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红核线粒体的状态。结果术后第1、第14、第28天,模型组斜板实验角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14、第28天,BL组、BM组、BH组斜板实验角度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BL组斜板实验角度明显低于BH组(P<0.01)。与术后第1天比较,术后第14、第28天BL组、BM组、BH组斜板实验角度均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卡松黏度、MDA含量和Ca^(2+)浓度均明显升高(P<0.01),SOD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BL组、BM组、BH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卡松黏度和Ca^(2+)浓度均明显降低(P<0.01),BM组、BH组MD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BH组SOD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BH组比较,BL组、BM组卡松黏度均明显升高(P<0.05)。模型组出现线粒体结构模糊、排列紊乱、染色质边集的典型凋亡现象。BL组、BM组、BH组线粒体结构变得清晰,数目增多,染色质边集现象改善,其中,BH组改善最为明显。结论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补阳还五汤 CA^(2+) 线粒体 氧化应激 红核神经元 气虚血瘀证
下载PDF
红核脊髓运动诱发电位与脊髓损伤的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邵雪梅 谢燕 +2 位作者 虞芬 刘丽敏 张茂先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8-62,共5页
目的 :探讨一种可以敏感地反映脊髓损伤程度的客观、定量的电生理学指标。方法 :采用Wrathall等人描述的重力损伤法制备大鼠脊髓胸段 (T8)分级损伤模型 ,通过测量损伤动物红核 -脊髓运动诱发电位 (MEPs)的变化 ,并与动物运动行为和组织... 目的 :探讨一种可以敏感地反映脊髓损伤程度的客观、定量的电生理学指标。方法 :采用Wrathall等人描述的重力损伤法制备大鼠脊髓胸段 (T8)分级损伤模型 ,通过测量损伤动物红核 -脊髓运动诱发电位 (MEPs)的变化 ,并与动物运动行为和组织形态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分析红核 脊髓MEPs与脊髓分级损伤的关系。结果 :在给予红核刺激后 ,假损伤组红核 脊髓MEPs出现 5~ 7个正波和 4~ 5个负波 ,峰 峰总幅度值 (简称总峰值 )为(195 .2 5± 34.35 ) μV ,峰潜伏时为 (1.5 7± 0 .15 )ms。随损伤程度加大 ,总峰值明显减少 ,而峰潜伏时明显延长。红核 脊髓MEPs总峰值与观察期末的BBB评分 (r =0 .79)以及损伤中心处的残余面积 (r =0 .87)显著相关 ;峰潜伏时与观察期末的BBB评分 (r=- 0 .88)以及损伤中心处的残余面积 (r =- 0 .86 )也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红核 脊髓MEPs总峰值和峰潜伏时两项指标可以敏感地反映脊髓分级损伤程度、运动功能和形态学情况 ,是监测胸段脊髓损伤程度的客观、定量、精细的电生理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核脊髓束 运动诱发电位 脊髓损伤 大鼠
下载PDF
大鼠红核脊髓束与脊髓小脑束起始细胞突触联系的电镜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炳刚 张崇智 +2 位作者 速家震 张进路 徐群渊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47-451,共5页
采用神经元溃变和HRP神经元逆行追踪结合的方法,电镜观察组核脊髓束终末与脊髓小脑束起始细胞的突触联系。结果表明红核脊髓束溃变终末与HRP标记的脊髓小脑束起始神经元(脊髓边缘细胞和Clarke柱细胞)胞体及树突形成突触... 采用神经元溃变和HRP神经元逆行追踪结合的方法,电镜观察组核脊髓束终末与脊髓小脑束起始细胞的突触联系。结果表明红核脊髓束溃变终末与HRP标记的脊髓小脑束起始神经元(脊髓边缘细胞和Clarke柱细胞)胞体及树突形成突触,但大部分溃变终扣则与非标记神经元构成突触,以轴-树突触居多。溃变终扣主要呈电子致密型和清亮型两种,以致密型为主,内多含圆形小泡。实验提示红核脊髓束与脊髓小脑束起始细胞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突触联系。从形态学上证实了红核脊髓束参与脊髓小脑束起始细胞向小脑输送信息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核脊髓束 脊髓小脑束 突触 起始细胞 电镜
下载PDF
含P物质的红核神经元至脊髓的投射——HRP逆行追踪和免疫组化结合法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家祥 朱长庚 +2 位作者 刘庆莹 卢金活 张喜京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97-200,共4页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标记与免疫细胞化学相结合方法,在大鼠红核内观察到HRP阳性与P物质反应阳性的双重标记神经元。双标细胞以对侧为主,同侧较少。首次证实了红核脊髓束中有部分纤维是SP能的,并可投射至颈、胸、腰段脊髓。
关键词 红核脊髓束 P物质 脊髓 神经元
下载PDF
大鼠Calbindin-D28K样阳性脊髓投射神经元亚群分布方式
16
作者 谭会兵 石葛明 +2 位作者 陈幽婷 刘树峰 万选才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0年第2期94-99,共6页
目的 研究大鼠红核 脊髓投射神经元Calbindin D2 8K样免疫反应 (CaBP LI)表现形式及其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霍乱毒素B亚单位结合胶体金 (CB Au)逆行标认神经元复合免疫细胞化学反应的非荧光双标方法。结果 红核 脊髓投射神经元表现... 目的 研究大鼠红核 脊髓投射神经元Calbindin D2 8K样免疫反应 (CaBP LI)表现形式及其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霍乱毒素B亚单位结合胶体金 (CB Au)逆行标认神经元复合免疫细胞化学反应的非荧光双标方法。结果 红核 脊髓投射神经元表现为两种亚型 :一种为CaBP LI阴性神经元 ;另一种为CaBP LI阳性神经元。两种神经元在红核具有特殊的分布方式 ,头侧水平CB Au标认的红核 脊髓投射神经元均呈CaBP LI阴性 ,向尾侧CaBP LI阳性神经元数目逐渐增多。脑室注射L型钙离子通道激动剂BayK86 4 4仅引起CaBP LI免疫反应强度增加 ,并未改变两种神经元的分布方式 ,头侧CB Au标认的红核 脊髓投射神经元仍表现CaBP LI阴性。结论 大鼠红核 脊髓投射神经元的CaBP LI阳性和CaBP LI阴性两种亚型及其分布特点说明 ,这些神经元的性质并非均一 ,并可能与红核 脊髓投射神经元对钙超载具有不同的耐受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细胞化学 红核脊髓束 CALBINDIN-D28K
下载PDF
大鼠颈段红核脊髓束损伤后炎症反应相关基因表达谱
17
作者 王超 孙天胜 +1 位作者 姜京城 叶超群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1年第4期337-339,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颈段红核脊髓束(RST)损伤后急性期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方法 Sprague Dawley(SD)雌性大鼠18只,随机分为2组:双侧RST损伤组(n=9)和假手术对照组(n=9)。制作双侧RST损伤模型,24 h后处死动物,以损伤处为中心取长约0.5 mm脊髓组... 目的探讨大鼠颈段红核脊髓束(RST)损伤后急性期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方法 Sprague Dawley(SD)雌性大鼠18只,随机分为2组:双侧RST损伤组(n=9)和假手术对照组(n=9)。制作双侧RST损伤模型,24 h后处死动物,以损伤处为中心取长约0.5 mm脊髓组织,将各组中的3只动物标本混合,提取总RNA,共得到6份RNA样品,使用含有28000个大鼠基因的Affy-metrix表达谱基因芯片检测基因变化。结果大鼠RST损伤后24 h表达发生变化的有153条基因,表达上调的有136条,表达下调的有17条。与炎症相关的基因大部分表达上调(Scn9α除外),Toll样受体信号途径中有8条基因表达上调。结论 RST损伤后多种炎症反应相关的基因表达出现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红核脊髓束 基因芯片 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