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7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68
1
作者 杨吉顺 高辉远 +4 位作者 刘鹏 李耕 董树亭 张吉旺 王敬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26-1233,共8页
在67500、90000和112500株hm^(-2) 3个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品种登海701产量和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籽粒产量、叶面积指数(LAI)、光合有效辐射(PAR)上层截获率、群体光合(CAP)和群体... 在67500、90000和112500株hm^(-2) 3个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品种登海701产量和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籽粒产量、叶面积指数(LAI)、光合有效辐射(PAR)上层截获率、群体光合(CAP)和群体呼吸(CR)、干物质积累量均提高;而叶绿素含量、穗位叶层和下层PAR截获率则降低。在67500株hm^(-2)下,宽窄行与等行距处理相比无显著优势。但在90000株hm^(-2)和112500株hm^(-2)密度下,80cm+40cm行距处理的产量、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穗位叶层的PAR截获率、花后群体光合速率(CAP)平均值均显著高于其他行距处理(等行距、70cm+50cm和90cm+30cm);而群体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的比值(CR/TCAP)则显著低于其他行距处理。说明在较高密度条件下,80cm+40cm的宽窄行配置有助于扩大光合面积、增加穗位叶层的光合有效辐射、提高群体光合速率、减少群体呼吸消耗,从而提高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密度 行距配置 光分布 群体光合
下载PDF
株行距和种植密度对高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4
2
作者 张伟 张惠君 +2 位作者 王海英 谢甫绨 陈振武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3-287,共5页
选用辽宁省高油大豆品种辽豆14号和辽豆11号,探讨了不同株行距对两个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增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减少,单株有效荚重降低,百粒重下降。叶面积指数随种植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 选用辽宁省高油大豆品种辽豆14号和辽豆11号,探讨了不同株行距对两个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增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减少,单株有效荚重降低,百粒重下降。叶面积指数随种植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单株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呈下降趋势。品种、种植密度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行距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植密度 行距 农艺性状 产量
下载PDF
不同密度与行距配置对紧凑型玉米产量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62
3
作者 李猛 陈现平 +2 位作者 张建 朱德慧 程备久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32-136,共5页
以郑单958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方式下玉米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行距间、不同密度间及不同行距与密度互作间产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适度增加密度可以提高产量,随行距的扩大产量有降低的趋势,对紧凑型玉米而言,产量不... 以郑单958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方式下玉米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行距间、不同密度间及不同行距与密度互作间产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适度增加密度可以提高产量,随行距的扩大产量有降低的趋势,对紧凑型玉米而言,产量不仅与种植密度密切相关,而且与种植方式也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紧凑型 密度 行距
下载PDF
种植样式对高密度夏玉米产量和株高整齐度的影响 被引量:60
4
作者 杨利华 张丽华 +3 位作者 张全国 姚艳荣 贾秀领 马瑞崑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2-124,共3页
在种植密度7万株/hm2条件下设置40、50、60、70cm等行距和40+80cm大小垄5种种植样式进行试验,以50cm等行距种植产量最高,较60、70和40+80cm处理增产5.15%~5.77%;40cm等行距种植产量次之;40+80cm大小垄与40、60、70cm等行距种植产量无... 在种植密度7万株/hm2条件下设置40、50、60、70cm等行距和40+80cm大小垄5种种植样式进行试验,以50cm等行距种植产量最高,较60、70和40+80cm处理增产5.15%~5.77%;40cm等行距种植产量次之;40+80cm大小垄与40、60、70cm等行距种植产量无显著差异。高密度夏玉米最佳种植样式应为50cm左右等行距,最优行株比约为1.821∶。行距缩小,公顷粒数、千粒重和株高整齐度呈提高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高密度种植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负影响。5种种植样式的次生根层数与条数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行距 种植样式
下载PDF
穗型和行距对水稻冠层受光态势的影响 被引量:57
5
作者 王建林 徐正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22-426,共5页
提出了量化指标半消光深度(Ds)和冠层照光度(CLI)两个概念。利用这两项指标对不同行距下不同穗型水稻冠层的受光态势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孕穗期,叶角是决定不同品种之间光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一般叶角越小,冠层受光越优越。在... 提出了量化指标半消光深度(Ds)和冠层照光度(CLI)两个概念。利用这两项指标对不同行距下不同穗型水稻冠层的受光态势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孕穗期,叶角是决定不同品种之间光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一般叶角越小,冠层受光越优越。在齐穗期穗子成为影响冠层光分布的主要因素,并以弯穗型品种穗子遮光强烈而对冠层内光分布影响较大。灌浆期穗型的变化仍然是影响冠层光分布的主要因素:弯曲穗型由于穗子严重弯曲,上部受光良好,但下部并不比其他穗型优越。无论什么品种,在整个生育时期行距越宽,冠层受光越好。相同品种相同行距在不同生育时期光分布有明显变化,一般是在孕穗期光照条件比齐穗期优越,到灌浆期光照条件又有所改善。但不同品种变化规律不尽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穗型 行距 水稻 半消光深度 冠层照光度
下载PDF
不同行距配置方式对夏玉米冠层结构和群体抗性的影响 被引量:49
6
作者 苌建峰 张海红 +2 位作者 李鸿萍 董朋飞 李潮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4-112,共9页
为探究行距配置方式对冠层微气象因子及群体抗逆性的影响,明确夏玉米适宜的行距配置方式,在方城和辉县设置大田试验,以3个不同株高类型的玉米杂交种为材料(中秆品种郑单958、高秆品种先玉335和矮秆品种512-4),设置2个种植密度(60 000株h... 为探究行距配置方式对冠层微气象因子及群体抗逆性的影响,明确夏玉米适宜的行距配置方式,在方城和辉县设置大田试验,以3个不同株高类型的玉米杂交种为材料(中秆品种郑单958、高秆品种先玉335和矮秆品种512-4),设置2个种植密度(60 000株hm–2和75 000株hm–2),研究了5种行距配置方式(50 cm、60 cm、70 cm、80 cm等行距和80 cm+40 cm宽窄行)下冠层结构和群体抗逆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株高类型杂交种在相同密度下,随行距扩大,株型变得松散,穗部叶片叶向值减小,并偏离种植行,向种植行垂直方向发展,冠层温湿度降低,群体抗逆性增强,但冠层光照截获率降低,产量也随之减少。对比发现,不同品种和密度下,60 cm等行距能够较好地协调冠层微气象因子与玉米产量的关系,叶片分布适宜,冠层温湿度和光能分布合理,显著提高了中下部的光能截获率,病虫害和倒伏的发生率较低,获得最高产量的频率最高,且适宜机械化田间作业,建议作为适宜黄淮海地区推广的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距 密度 夏玉米 小气候 抗逆性 产量
下载PDF
行距对超高产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9
7
作者 吴玉娥 薛香 +2 位作者 郜庆炉 段爱旺 杨文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84-86,共3页
为了探讨行距对不同超高产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对5个不同类型的超高产小麦品种在相同密度(基本苗225万/hm2)、不同行距条件下的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密度下,不同品种的产量、小穗数、成穗数总的趋势是以16.67c... 为了探讨行距对不同超高产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对5个不同类型的超高产小麦品种在相同密度(基本苗225万/hm2)、不同行距条件下的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密度下,不同品种的产量、小穗数、成穗数总的趋势是以16.67cm行距时最高;不同品种要实现最大成穗数所要求的最佳行距不同:周麦16和矮早8以行距16.7cm时最高,温麦6-986和百农9711以行距20cm时最高,偃师4110以行距23.3cm时最高;行距的大小对超高产小麦的蛋白质含量、沉淀值无显著影响。在生产上可以根据不同超高产小麦品种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不同,通过调整行距、增加成穗数以获得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距 超高产小麦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密度和行距对早播小麦生长、光合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0
8
作者 张向前 陈欢 +4 位作者 赵竹 李玮 杜世州 乔玉强 曹承富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6-92,共7页
为筛选早播小麦的适宜种植密度及行距配置,以济麦22为材料,设置了180×104株·hm-2(D1)和240×104株·hm-2(D2)两种种植密度和17cm(R1)、20cm(R2)、23cm(R3)和26cm(R4)四种行距配置,研究了行距和种植密度对早播小麦生... 为筛选早播小麦的适宜种植密度及行距配置,以济麦22为材料,设置了180×104株·hm-2(D1)和240×104株·hm-2(D2)两种种植密度和17cm(R1)、20cm(R2)、23cm(R3)和26cm(R4)四种行距配置,研究了行距和种植密度对早播小麦生长、光合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在密度D1和D2下,分别以行距R1和R2的株高、节间长、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重、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和产量最高。在相同行距下,D1的株高、节间长、叶绿素含量、开花期和灌浆期的光合指标均大于D2,而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重、冠层光合有效辐射、穗数和产量均低于D2。因此,合理的种植密度和行距组合有利于安徽淮北地区早播小麦生长和高产;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的基本苗和行距分别为240×104株·hm-2和20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距 叶绿素含量 光合特性 光合有效辐射
下载PDF
播种行距和灌水量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36
9
作者 杜文华 田新会 曹致中 《草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3期81-87,共7页
研究了播种行距和灌水量对甘农3号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通过2年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随着行距增大,株高下降,株高和种子产量呈负相关,R=-0.802*。2)行距和灌水量对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同。行距对种子产量、... 研究了播种行距和灌水量对甘农3号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通过2年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随着行距增大,株高下降,株高和种子产量呈负相关,R=-0.802*。2)行距和灌水量对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同。行距对种子产量、有效分枝数/m2、花序数/枝条、豆荚数/花序和籽粒数/豆荚的影响较大;灌水量对种子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均较小。3)种子产量构成因素中,豆荚数/花序(x3)与种子产量极显著正相关,R2=0.882**;籽粒数/豆荚(x4)、花序数/枝条(x2)与种子产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03*和0.693*。种子产量的回归方程为:y=260.358+64.152x3+50.976x4+5.482x2。4)播种当年和生长第2年,行距为100cm、灌水量为900 m3/hm2时,有效分枝数/m2、花序数/枝条、豆荚数/花序、籽粒数/豆荚和种子产量均为最高。2年间的种子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2=0.801*,回归方程为:y=772.563+0.521 5x+0.009 8x2-2.0×10-5x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距 灌水量 紫花苜蓿 种子产量 影响
下载PDF
行距和行向对不同密度玉米群体田间小气候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7
10
作者 余利 刘正 +3 位作者 王波 段海明 孟凡进 李秋月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38-942,共5页
浚单20"是目前我国种植面积较大的紧凑性高产玉米品种为充分发挥该品种在安徽种植区域的高产潜力,开展了种植密度行距和行向三者相配置的田间试验,在60 000株.hm 2和67 500株.hm 2两种种植密度下,研究了不同行距和行向对"浚单... 浚单20"是目前我国种植面积较大的紧凑性高产玉米品种为充分发挥该品种在安徽种植区域的高产潜力,开展了种植密度行距和行向三者相配置的田间试验,在60 000株.hm 2和67 500株.hm 2两种种植密度下,研究了不同行距和行向对"浚单20"的田间小气候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行距增大,玉米群体内部的日均风速和日均光照强度逐渐增大,累计积温和日均相对湿度则呈下降趋势在同一种植密度和行距条件下,东西行向种植比南北行向种植的玉米群体日均风速较大日均光照强度较高累计积温较低和日均相对湿度较小,且产量高同一种植行向,不同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条件下,玉米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其中种植密度为60 000株.hm 2,东西行向种植,行距为50 cm时,玉米群体结构较为合理,所形成的田间小气候较有利于"浚单20"的生长发育,籽粒产量达到10 582.5 kg.hm 2通过研究阐明了行距行向和密度三者不同配置所形成的田间小气候与玉米产量形成的关系,为提高"浚单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浚单20 玉米 种植密度 行距 行向 群体结构 田间小气候 产量
下载PDF
密度和株行距配置对川中丘区夏玉米群体光分布及雌雄穗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33
11
作者 金容 李钟 +5 位作者 杨云 周芳 杜伦静 李小龙 孔凡磊 袁继超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14-630,共17页
为了便于全程机械化生产,四川中部部分地区玉米生产已逐渐由套作春播转变为净作夏播。为了明确本区域净作夏玉米高产、宜机的群体结构,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株行距配置对夏玉米群体光分布及雌雄穗分化和产量的影响... 为了便于全程机械化生产,四川中部部分地区玉米生产已逐渐由套作春播转变为净作夏播。为了明确本区域净作夏玉米高产、宜机的群体结构,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株行距配置对夏玉米群体光分布及雌雄穗分化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玉米有效穗数增加,但因空秆和倒伏增加导致有效穗数增幅逐渐减少甚至最终降低;密度增加使玉米叶片茎叶夹角和开张角降低,叶向值增加,群体透光率明显降低,消光系数增大,雌雄穗小穗分化期和小花分化期幼穗长度和中部直径、吐丝期雄穗主轴长度和成对小穗数以及雌穗总小花数、吐丝小花数、受精小花数和单株果穗受精率均降低,而退化小花数、败育花数和花败育率均增加,最终导致玉米秃尖变长,穗粒数和百粒重显著降低。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先增后降,以67,500株hm^-2最高, 2年平均较45,000株hm^-2和90,000株hm^-2密度分别显著增加17.00%和14.03%。此外, 2年在45,000株hm^-2和67,500株hm^-2密度下,等行距均优于相应宽窄行, 60 cm等行距处理下玉米株型紧凑,能改善群体受光条件,提高玉米单株果穗受精率,降低小花败育率,籽粒产量较高;在2018年90,000株hm^-2密度下,(110+50) cm宽窄行处理更能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雌雄穗分化,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因此,川中丘区夏玉米高产栽培应适当缩行增密,宜采用67,500株hm^-2密度搭配60 cm等行距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株行距配置 玉米 叶型 光合有效辐射 雌雄穗 产量构成
下载PDF
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紫花苜蓿群体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3
12
作者 魏永鹏 南丽丽 +1 位作者 于闯 付双军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898-1905,共8页
以甘肃省主栽品种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Gannong No.3)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甘肃荒漠灌区播种量(12,16,20和24kg·hm-2)和行距配置[3种等行距10、15和20cm,2种宽窄行距6行×10cm(窄)+40cm(宽)和6行×10cm(窄)+30... 以甘肃省主栽品种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Gannong No.3)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甘肃荒漠灌区播种量(12,16,20和24kg·hm-2)和行距配置[3种等行距10、15和20cm,2种宽窄行距6行×10cm(窄)+40cm(宽)和6行×10cm(窄)+30cm(宽)]对其干草产量、茎叶比及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行距处理中,20cm行距的苜蓿干草产量显著高于15、10cm和两种宽窄行距(P<0.05);不同的播种量处理中,播种量为16kg·hm-2的苜蓿年总干草产量显著大于20、24和12kg·hm-2(P<0.05)。播种量为16kg·hm-2、行距为20cm时,初花期苜蓿粗蛋白、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钙、磷含量分别为21.89%、3.59%、33.69%、30.98%、1.34%、0.11%,其粗蛋白含量和年干草产量(32 841.71kg·hm-2)显著高于其它处理(P<0.05)。从产量和营养品质综合考虑,该地区播种量为16kg·hm-2、行距为20cm是高产、稳产的最佳配置。本研究结果对苜蓿的栽培与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行距配置 播种量 荒漠绿洲 灰色关联分析
下载PDF
不同播量与行距对小麦产量与辐射截获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33
13
作者 武兰芳 欧阳竹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36,共6页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设置了3个播种量(6kg·667m-2、9kg·667m-2和12kg·667m-2)和3个种植行距(20cm、25cm和30cm)共9个处理。通过测定小麦群体生长动态、辐射截获量和籽粒产量,研究分析不同行距和播种量对小麦产量形...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设置了3个播种量(6kg·667m-2、9kg·667m-2和12kg·667m-2)和3个种植行距(20cm、25cm和30cm)共9个处理。通过测定小麦群体生长动态、辐射截获量和籽粒产量,研究分析不同行距和播种量对小麦产量形成和辐射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群体总茎数和叶面积指数表现为随播种量增大而增加;在相同播种量下,尽管20cm行距的小麦分蘖数最高,但其有效成穗数却最低;叶面积指数与群体总茎数变化动态一致,而叶日积却表现为随行距和播量加大而增加。在相同播种量下,籽粒产量和辐射利用效率均随着种植行距增加呈递增趋势变化,在3个播种量下表现趋势一致。行距由20cm增加到25cm和30cm,籽粒产量平均增加81.62g·m-2和162.53g·m-2,截获辐射利用效率平均增加0.18%和0.35%。产量和截获辐射利用率在行距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而播种量之间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播种量和行距之间也没有明显互作效应。由此说明:调整行距对产量的影响作用大于调整播种量对产量的影响作用。因此,在水肥条件较好的黄淮海平原区小麦生产中,把传统种植行距15-20cm调整为25~30cm,播种量在常规播种量的基础上适量增加,可以提高小麦单产与辐射资源利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籽粒产量 辐射利用效率 播种量 种植行距 小麦
下载PDF
磷肥和行距对两种草坪草种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0
14
作者 蒋文兰 潘元吉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0-32,共3页
本试验运用二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研究了磷肥和行距及其组合对草坪草多年生黑麦草和高羊茅种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磷肥和行距及其组合不但可以提高草坪草种子产量,而且可以改善草坪草种子品质,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本试验运用二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研究了磷肥和行距及其组合对草坪草多年生黑麦草和高羊茅种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磷肥和行距及其组合不但可以提高草坪草种子产量,而且可以改善草坪草种子品质,提高种子的发芽率、生长势和活力指数。磷肥和行距及其处理还可提高草坪草的每穗籽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羊茅 磷肥 行距 种子 产量 草坪草
下载PDF
行距配置对大穗型小麦灌浆期干物质转移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7
15
作者 杨文平 郭天财 +3 位作者 刘胜波 朱云集 王晨阳 王永华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3-107,共5页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行距配置对大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灌浆期干物质转运及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兰考矮早八干物质生产及物质转移效率受行距的影响。干物质生产以15 cm行距为最大,30 cm行距为最小;干物质转移量对籽粒的...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行距配置对大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灌浆期干物质转运及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兰考矮早八干物质生产及物质转移效率受行距的影响。干物质生产以15 cm行距为最大,30 cm行距为最小;干物质转移量对籽粒的贡献率以穗轴+颖壳部位最低,以茎鞘为最大,叶片居中;地上部总干物质转移量对籽粒的贡献率以20 cm行距为最高,其次为15 cm行距,以30 cm行距为最低。通过Logistic方程拟合其籽粒灌浆过程并计算有关籽粒灌浆参数表明,行距配置对籽粒灌浆特征也有一定影响,就总的效果而言,以20 cm行距最优,有利于提高千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距 小麦 物质转移 灌浆特性
下载PDF
密度与行距配置对耐密型春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8
16
作者 杜天庆 郝建平 +4 位作者 马磊磊 郝科栋 范龙秋 邢江会 李明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1-106,111,共7页
采用3因素裂区设计,对3个耐密型品种在3个种植密度和3种行距配置方式下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的数量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3个品种的株高、穗位高、茎粗、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LAI)、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行... 采用3因素裂区设计,对3个耐密型品种在3个种植密度和3种行距配置方式下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的数量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3个品种的株高、穗位高、茎粗、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LAI)、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行距配置对产量构成3因素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多个作用大小不一的农艺性状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决定玉米产量。强盛51与大丰26分别在密度为82 500株/hm2和"66.6+33.3"cm宽窄行配置模式下产量最高,大丰26在密度为82 500株/hm2采用"50+50"cm等行距种植产量可达15 000 kg/hm2以上,确定这3个组合为玉米超高产的最佳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种 密度 行距配置 农艺性状 产量
原文传递
不同行距配置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25
17
作者 张东旭 董琦 +1 位作者 高志强 宋长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5379-5379,5381,共2页
研究了不同行距对2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基本苗情况下,缩小行距放稀株距均能显著提高2个小麦品种的成穗数,增产显著。
关键词 行距 超高产小麦 产量 产量构成
下载PDF
插秧量与行距配置对水稻分蘖及穗重的影响 被引量:23
18
作者 王建林 徐正进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6期401-405,共5页
通过插秧量与行距配置对杂交稻和常规稻分蘖及穗重的影响研究表明 ,不同插秧量对水稻茎蘖消长规律存在明显影响 ,插单苗的在整个分蘖过程中茎蘖量比插3苗的少 ,最终的成穗数明显要少。其茎蘖消长规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辽粳326和优418最... 通过插秧量与行距配置对杂交稻和常规稻分蘖及穗重的影响研究表明 ,不同插秧量对水稻茎蘖消长规律存在明显影响 ,插单苗的在整个分蘖过程中茎蘖量比插3苗的少 ,最终的成穗数明显要少。其茎蘖消长规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辽粳326和优418最高分蘖量和最终有效穗数高于辽优3225,而辽优3225分蘖力较低 ,则是由于该品种分蘖峰值提前 ,分蘖两极分化早所致。各种处理成穗率相近 ,但在不同蘖位的成穗机制上存在差异 ,插3苗的成穗蘖位较为集中 ,而插单苗的成穗蘖位分布分散 ,并造成插3苗的穗重分布比插单苗的分散。杂交稻的穗重变异性大 ,分布较常规稻分散 ,具有产生大穗的潜力 ,而插单苗更利于杂交稻大穗潜力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秧量 行距配置 水稻分蘖 穗重 杂交稻 常规稻 茎蘖消长规律 水稻产量
下载PDF
种植模式对机采棉干物质积累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6
19
作者 魏鑫 徐建辉 张巨松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77-1184,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新疆机采棉干物质积累和品质的变化规律,为新疆棉花大田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疆机采棉新陆早50号为材料,研究行距(66+10)cm、(72+4)cm和(76+76)cm三种种植方式,对机采棉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新疆机采棉干物质积累和品质的变化规律,为新疆棉花大田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疆机采棉新陆早50号为材料,研究行距(66+10)cm、(72+4)cm和(76+76)cm三种种植方式,对机采棉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棉花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行距(66+10)cm的叶面积指数明显高于(72+4)cm,且峰值较(72+4)cm高0.19 cm,生育后期下降缓慢。(76+76)cm种植模式生育前期叶面积指数虽高于(66+10)cm,但其生育后期下降幅度较大,且峰值较(66+10)cm低0.28。干物质积累量均随生育进程的推移呈"慢-快-慢"变化趋势,六户地(66+10)cm种植模式小于(72+4)cm,133团(66+10)cm种植模式小于(76+76)cm。【结论】从棉花生长发育到所形成的冠层结构,具有的光合特性至棉纤维品质及机采质量综合比较评价,三种种植模式对大田生产推广的适宜度比较为:(76+76)cm>(66+10)cm>(72+4)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棉 株行距 品质 干物质积累
下载PDF
种植行距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26
20
作者 王楚楚 高亚男 +6 位作者 张家玲 曹庆军 陈乾隆 陈红强 熊萍 毛庆明 崔金虎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8-111,共4页
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行距种植(70、65、60、50 cm)下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行距处理下,干物质积累总量及各器官干物质向子粒转移量、转移率及对子粒的贡献率不同,其中,70 cm行距处理下干物质积累... 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行距种植(70、65、60、50 cm)下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行距处理下,干物质积累总量及各器官干物质向子粒转移量、转移率及对子粒的贡献率不同,其中,70 cm行距处理下干物质积累总量和子粒转移效率都高于其他处理,在玉米种植方式上,采取70 cm的种植行距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行距 干物质积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