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轮缘间隙出流对下游动叶端壁气膜冷却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高庆 屈杰 +3 位作者 王汀 马汀山 居文平 李军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74-379,共6页
对轮缘间隙出流与主流相互作用下的动叶端壁气膜冷却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数值求解三维RANS方程组和SST湍流模型,详细分析了冷却气流质量流量比MR和进气预旋度等气动参数对动叶端壁气膜冷却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增大MR有利于提高动... 对轮缘间隙出流与主流相互作用下的动叶端壁气膜冷却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数值求解三维RANS方程组和SST湍流模型,详细分析了冷却气流质量流量比MR和进气预旋度等气动参数对动叶端壁气膜冷却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增大MR有利于提高动叶前缘端壁区域的气膜冷却效率,但即使在较大MR工况下,动叶中后弦长端壁区域仍无法获得充足的气膜保护;随着进气预旋度的增大,气膜覆盖面积和平均气膜冷却效率均有所提高;通过调整进气预旋度使冷却气流以设计气流攻角进入动叶通道时,动叶端壁将获得最佳的气膜冷却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缘密封 动叶端壁 冷却特性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端壁传热与气膜冷却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叶创捷 《能源工程》 2019年第3期27-34,共8页
以某F级燃气轮机第一级动叶的叶根型线为实验叶型,设计并搭建了端壁换热特征测量实验台和气膜冷却有效度测量实验台。根据红外热像仪的拍摄结果,测量端壁的温度分布,获得端壁的换热分布和气膜冷却特征。受马蹄涡影响,前缘附近是端壁换... 以某F级燃气轮机第一级动叶的叶根型线为实验叶型,设计并搭建了端壁换热特征测量实验台和气膜冷却有效度测量实验台。根据红外热像仪的拍摄结果,测量端壁的温度分布,获得端壁的换热分布和气膜冷却特征。受马蹄涡影响,前缘附近是端壁换热最强烈的区域。由于角涡的存在,压力面与端壁的角区有大面积的高换热区域。吹风比是影响气膜冷却效果的重要因素,随着吹风比的增大,端壁整体冷却效果增强。在实验中,鞍点处气膜孔对前缘端壁的冷却效果十分有限,受马蹄涡影响,前缘附近端壁的气膜被卷吸脱离壁面,难以形成覆盖端壁的气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叶端壁 换热特征 气膜冷却
下载PDF
动叶端壁离散孔气膜冷却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叶创捷 潘丞雄 +1 位作者 张玫宝 戴韧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8-36,共9页
基于某F级燃气轮机第一级动叶栅的数值模拟,以实现动叶端壁气膜冷却全覆盖为目标,分析定常下动叶端壁的流动与传热特征,拟综合考虑端壁二次流结构特征与级间封严冷气泄漏流的影响,将端壁划分为四个具有不同流动传热特征的区域,并据此设... 基于某F级燃气轮机第一级动叶栅的数值模拟,以实现动叶端壁气膜冷却全覆盖为目标,分析定常下动叶端壁的流动与传热特征,拟综合考虑端壁二次流结构特征与级间封严冷气泄漏流的影响,将端壁划分为四个具有不同流动传热特征的区域,并据此设计了叶根端壁仅13孔数的离散气膜孔布置方案各区域采取不同的冷却方式根据不同吹风比下的研究结果发现:吹风比为0.75时端壁冷却有效度均值在0.2以上,实现了全端壁冷却的目标;前缘附近端壁冷却效果受吹风比影响显著,吹风比在0.75以上时冷却有效度达到0.5以上;除近压力面区域,气膜冷却效果随吹风比的增大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叶端壁 二次流 泄漏流 气膜冷却 离散孔布置
原文传递
改进的瞬态实验方法对涡轮转子端壁换热的研究
4
作者 余鲲 罗翔 闻洁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975-1980,共6页
改进瞬态实验方法,使实验件的初始温度在上下表面间形成线性分布,降低了对实验设备和操作的要求.以此方法研究涡轮转子端壁的流动和换热情况,实验结果表明,端壁表面的换热强度受来流雷诺数和端壁二次流结构的共同影响.来流雷诺数增加,... 改进瞬态实验方法,使实验件的初始温度在上下表面间形成线性分布,降低了对实验设备和操作的要求.以此方法研究涡轮转子端壁的流动和换热情况,实验结果表明,端壁表面的换热强度受来流雷诺数和端壁二次流结构的共同影响.来流雷诺数增加,端壁整体换热增强;二次流的影响,导致端壁表面存在若干局部传热强化的区域,包括前缘马蹄涡形成的区域、马蹄涡分支覆盖的区域、靠近吸力面一侧通道涡生成的区域、以及角涡产生的位置.实验测得的结果符合对端壁二次流结构的现有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转子端壁 传热系数分布 瞬态实验 二次流 马蹄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