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进路法回采顶柱其顶板安全厚度的数值分析方法 被引量:10
1
作者 胡伟 周爱民 《矿业研究与开发》 EI CAS 2001年第2期14-17,共4页
采用极限分析和顶板初次来压计算的方法 ,推导出进路法回采顶柱时 ,顶板安全厚度的计算公式 ,该式简单直观 ,使用方便 ,并在某金矿的科研与生产中应用。
关键词 进路回采 顶板安全厚度 极限分析 初次来压步距 数值分析
下载PDF
基于突变理论的采空区顶板安全厚度多因素预测模型 被引量:2
2
作者 尚向凡 苗胜军 +1 位作者 于兆新 罗立民 《中国矿业》 2021年第12期76-82,共7页
确定采空区顶板安全厚度对保证矿山作业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基于尖点突变理论和强度折减法研究西石门铁矿采空区顶板安全系数与其厚度的函数关系,建立了顶板安全厚度判断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 确定采空区顶板安全厚度对保证矿山作业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基于尖点突变理论和强度折减法研究西石门铁矿采空区顶板安全系数与其厚度的函数关系,建立了顶板安全厚度判断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采空区纵深、跨度、高度、顶板黏聚力与抗拉强度对采空区顶板安全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纵深、跨度、顶板黏聚力、抗拉强度与顶板安全厚度之间分别呈线性、非线性正相关、非线性负相关、非线性负相关的变化关系;高度对顶板安全厚度的影响非常小。本文建立了综合考虑采空区纵深、跨度、顶板黏聚力与抗拉强度4种因素的采空区顶板安全厚度预测模型,为确定采空区顶板安全厚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且模型预测结果与某硫铁矿瞬变电磁勘探结果相吻合,验证了预测模型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折减法 突变理论 顶板安全厚度 预测模型 瞬变电磁勘探
下载PDF
基于松动圈理论的充填体下巷道顶板安全厚度和支护方式 被引量:1
3
作者 戴兴国 黄毅 +1 位作者 谢学斌 汪令辉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3-47,共5页
为安全高效回采冬瓜山铜矿盘区隔离矿柱,在充分利用矿山已有巷道工程的前提下,仍需在盘区采场充填体下开挖新的出矿巷道。基于松动圈理论,利用单孔声波检测仪测量巷道围岩松动圈范围,为确定充填体下开挖巷道的顶板安全厚度、选择巷道支... 为安全高效回采冬瓜山铜矿盘区隔离矿柱,在充分利用矿山已有巷道工程的前提下,仍需在盘区采场充填体下开挖新的出矿巷道。基于松动圈理论,利用单孔声波检测仪测量巷道围岩松动圈范围,为确定充填体下开挖巷道的顶板安全厚度、选择巷道支护方式提供依据。现场测试表明,冬瓜山铜矿-760和-790m巷道的围岩松动圈为0.8~1.3m。根据圣维南局部效应原理,结合工程技术人员的实际经验,最终确定采场充填体下新开挖出矿巷道的顶板安全厚度为4m。此外,通过松动圈测定和工程借鉴,确定新开挖巷道支护采用喷锚支护,局部破碎地方采用喷锚网联合支护,经理论计算和现场实测,总结出新开挖出矿巷道顶板锚杆长度选取2.2m、锚杆网度选取1.0m×1.0m时,能够安全经济地控制巷道松动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孔声波法 围岩松动圈 顶板安全厚度 巷道支护
原文传递
基于能量释放理论的采场顶板极限跨距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池秀文 杨剑锋 +3 位作者 郭继琼 何治良 王学梁 高本铭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7-91,共5页
基于对现有能量释放率和采场顶板跨距计算研究的基础上,将能量释放率运用于采场顶板跨距计算,经过理论计算得到对于单个采场和多个采场开采时,能量释放率均能适用,且采场失稳的能量释放主要是由顶板失稳造成的。在此基础上提出适用于采... 基于对现有能量释放率和采场顶板跨距计算研究的基础上,将能量释放率运用于采场顶板跨距计算,经过理论计算得到对于单个采场和多个采场开采时,能量释放率均能适用,且采场失稳的能量释放主要是由顶板失稳造成的。在此基础上提出适用于采场失稳的面能量释放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并推导出顶板极限跨距和安全厚度的计算公式,可知顶板极限跨距和顶板安全厚度与弹性模量、埋深等呈非线性关系,将顶板极限跨距计算公式运用于其他矿山得到验证,并运用于挑水河磷矿开采的顶板极限跨距的计算,指导实际生产,也为顶板极限跨距和安全厚度计算提出新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释放 梁模型 顶板跨距 安全厚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