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0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卸荷条件下花岗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36
1
作者 黄润秋 黄达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205-2213,共9页
基于岩石试件的卸荷试验,研究卸荷条件下岩石的变形、参数及破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卸荷过程中岩石向卸荷方向回弹变形较为强烈、扩容显著,脆性破坏特征明显。(2)卸荷过程中岩石的变形模量E逐渐减小,泊松比μ逐渐增大,E减小了5%~2... 基于岩石试件的卸荷试验,研究卸荷条件下岩石的变形、参数及破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卸荷过程中岩石向卸荷方向回弹变形较为强烈、扩容显著,脆性破坏特征明显。(2)卸荷过程中岩石的变形模量E逐渐减小,泊松比μ逐渐增大,E减小了5%~27%,而μ增大了50%~335%,变化均随初始围压的增大和卸荷强度的增强而增大,两者均与体积应变相关。(3)相对于加载试验,卸荷岩石的c减小而φ增大,且卸荷强度愈强,c减小得越多,φ增大的程度越小。峰值c减小了33.2%~47.8%,而残余c为正常值的65.3%~77.6%,峰值φ增加了14.7%~33.2%,而残余Φ增大了5.9%~9.4%。(4)卸荷条件下岩石破坏具有较强的张性破裂特征,各种级别的张裂隙发育,双向卸荷时甚至在次卸荷方向上也可能出现张拉裂隙,剪性破裂面一般追随张拉裂隙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三峡花岗岩 卸荷试验 变形特征 力学参数 破裂机制
下载PDF
赣南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成矿特征概述 被引量:110
2
作者 张恋 吴开兴 +2 位作者 陈陵康 朱平 欧阳怀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17,共8页
赣南是我国离子型稀土资源的主产区之一,其成矿母岩分布广,成矿条件优越,稀土配分类型多样。本文从成矿背景和矿床分布规律,成矿母岩和矿体赋存特征,以及矿石中稀土的赋存状态和配分类型等方面较为详细地总结了赣南稀土矿床成矿地质特征。
关键词 赣南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 成矿母岩 矿床特征
原文传递
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层的非均质性 被引量:71
3
作者 鲁新便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60-362,共3页
岩溶缝洞储集层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充分认识此类储集层非均质性的发育情况对于油藏的有效开发至关重要。通过对岩溶缝洞储集层所特有的纵、横向非均质结构特征分析,对影响和控制岩溶缝洞储集层非均质性的主导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特... 岩溶缝洞储集层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充分认识此类储集层非均质性的发育情况对于油藏的有效开发至关重要。通过对岩溶缝洞储集层所特有的纵、横向非均质结构特征分析,对影响和控制岩溶缝洞储集层非均质性的主导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特有的孔渗结构特征和孔渗关系进行了探讨。对可能适合表征此类储集层非均质性的若干技术进行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储集层 碳酸盐岩 非均质性 孔隙度 渗透率 评价
下载PDF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煤岩图像特征抽取与分类识别 被引量:46
4
作者 孙继平 佘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2期508-512,共5页
为了尽可能减少作业人员数目,研究了煤岩图像的自动识别技术,介绍了煤岩图像的识别基础、小波变换和支持向量机原理,分析了煤岩图像纹理在多尺度分解情况下的特点以及支持向量机的参数设置,利用煤岩图像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纹理统计量角... 为了尽可能减少作业人员数目,研究了煤岩图像的自动识别技术,介绍了煤岩图像的识别基础、小波变换和支持向量机原理,分析了煤岩图像纹理在多尺度分解情况下的特点以及支持向量机的参数设置,利用煤岩图像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纹理统计量角二阶矩、对比度、相关性、均值、方差构造纹理特征子向量P1,利用煤岩图像不同尺度分解下的角二阶矩、对比度、相关、均值、方差构造纹理特征子向量P2,利用不同尺度分解系数构造纹理特征子向量P3,结合3个特征子向量构造纹理特征向量,最后结合支持向量机对煤岩图像进行分类识别。对不同的特征抽取方式以及煤岩的不同分类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特征抽取以及分类方法能有效的表达纹理信息,对煤岩的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7.959 2%,与不使用小波的方法相比提高了7.01%。研究结果可为煤岩界面的自动识别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 小波 支持向量机 图像 特征抽取
下载PDF
基于小波的煤岩图像特征抽取与识别 被引量:45
5
作者 孙继平 佘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900-1904,共5页
针对目前采掘工作面是事故易发多发地带和煤岩界面的识别基本由人工来完成的现状,为了减少人员伤亡以及实现采矿自动化,研究了煤岩的自动识别技术。介绍了煤岩图像识别基础和小波变换原理,讨论了小波函数以及滤波长度、分解尺度的设置情... 针对目前采掘工作面是事故易发多发地带和煤岩界面的识别基本由人工来完成的现状,为了减少人员伤亡以及实现采矿自动化,研究了煤岩的自动识别技术。介绍了煤岩图像识别基础和小波变换原理,讨论了小波函数以及滤波长度、分解尺度的设置情况,提出利用Daubechies小波对煤岩图像进行分解,构造相应的纹理导向度,获得特征值参数表,最后通过Minkowski距离计算公式,得到待测样品与煤岩样品的空间距离,根据距离大小来实现对待测样品的识别。结果表明:该方法通过小波分解再抽取相应的特征值充分表达了煤岩图像的纹理特征信息,而且能成功识别煤岩图像获得了比其他分解方法更高的识别准确率。研究结果可为煤岩界面的自动识别提供理论参考,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 图像 小波 特征抽取 识别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特征提取的岩石图像矿物成分分析 被引量:43
6
作者 白林 姚钰 +2 位作者 李双涛 徐东晶 魏昕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78-182,共5页
采用深度学习方法进行岩石识别,收集15种常见岩石的图像数据,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构建岩石识别深度学习模型,达到63%的识别准确率。分析岩石识别结果,白云岩、灰岩和大理岩等矿物成分接近的岩石容易互相误判,说明矿物成分对于岩石识别是很... 采用深度学习方法进行岩石识别,收集15种常见岩石的图像数据,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构建岩石识别深度学习模型,达到63%的识别准确率。分析岩石识别结果,白云岩、灰岩和大理岩等矿物成分接近的岩石容易互相误判,说明矿物成分对于岩石识别是很重要的特征。进一步对卷积神经网络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特征图分析,成功提取了多种类型岩石中的矿物,如花岗岩中的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闪长岩中的角闪石、斜长石等矿物,千枚岩中的绢云母等矿物,说明深度学习方法能有效提取岩石的矿物成分特征,也说明深度学习方法对于岩石识别的有效性,同时有助于按矿物成分进行岩石定名。对岩石识别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识别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 特征提取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储集性 被引量:41
7
作者 张传林 赵省民 文志刚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02-204,共3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的辫状河三角洲主要由砾岩、含砾砂岩和粗砂岩等粗碎屑岩组成,是本区重要的沉积相类型。该区的辫状河三角洲虽也由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辫状河前三角洲3个亚相组成,但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是其沉积的主体... 准噶尔盆地南缘的辫状河三角洲主要由砾岩、含砾砂岩和粗砂岩等粗碎屑岩组成,是本区重要的沉积相类型。该区的辫状河三角洲虽也由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辫状河前三角洲3个亚相组成,但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是其沉积的主体,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则因发育于较陡的浅湖地带和被辫状分流河道冲刷而发育程度很差。同时,露头样品的测试结果和石油地质的综合分析表明,该区辫状河三角洲砂砾岩体的油气储集性较好,是区内较好的储集层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网状河 三角洲 储集层 沉积相 石油地质
下载PDF
锦屏二级水电站大理岩不同应力路径下加卸载试验研究 被引量:41
8
作者 李新平 肖桃李 +1 位作者 汪斌 徐鹏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82-889,共8页
针对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赋存于高地应力环境的特点,对隧洞内的大理岩开展常规三轴压缩试验及峰前、峰后卸围压试验,通过试验数据对比分析,研究大理岩的强度变形特征及破裂机制。主要研究成果:(1)大理岩峰值强度与实时围压关系密切,... 针对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赋存于高地应力环境的特点,对隧洞内的大理岩开展常规三轴压缩试验及峰前、峰后卸围压试验,通过试验数据对比分析,研究大理岩的强度变形特征及破裂机制。主要研究成果:(1)大理岩峰值强度与实时围压关系密切,应力路径不同、实时围压相同时,峰值强度相同。(2)围压效应明显,峰值强度随初始围压增加而增加;相比三轴加载试验,峰前卸围压试验峰值强度降低约19.5%,峰后卸围压试验规律不明显,而峰后卸围压试验达到峰值强度时的围压值约占初始围压值的97.2%,峰前卸围压试验结果较离散。(3)相比三轴加载试验,峰前卸围压试验c值降低约27.5%,φ值提高约22.6%,而与此相反,峰后卸围压试验c值增加约13.7%,φ值降低约6.5%,表明大理岩抗破裂的主控因素峰前卸围压试验由摩擦力控制,峰后卸围压试验由黏聚力控制。(4)峰后卸围压试验自卸荷点开始出现明显的应变平台,表现为理想塑性变形。(5)峰前卸围压试验的体积应变自卸荷点开始出现明显的转折点。(6)三轴压缩试验和峰后卸围压试验,大理岩的破坏模式主要为单一剪切破坏,随着围压增加,剪切破裂面端口的粗糙程度降低;峰前卸围压试验的破坏模式为:低围压时的劈裂破坏~中等围压时的"X"型共轭剪切破坏~高围压时的单一剪切破坏。这些研究结论揭示了锦屏大理岩加、卸载应力路径下的力学特性差异,可为西部深埋引水隧洞的开挖、支护设计及稳定性分析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大理岩 卸荷试验 强度参数 变形特征 破裂机制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三叠系烃源岩地化特征及勘探前景 被引量:30
9
作者 温爱琴 范久霄 《河南石油》 2003年第2期15-17,2,共3页
镇原—泾川地区邻近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纪湖盆沉积中心 ,上三叠统延长组暗色泥岩厚达 2 5 0m。文章利用前人资料和最新地化资料 ,论述了该区烃源岩地化特征 ,探讨了油气勘探前景。综合烃源岩地化特征认为 :上三叠统延长组烃源岩有机质丰... 镇原—泾川地区邻近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纪湖盆沉积中心 ,上三叠统延长组暗色泥岩厚达 2 5 0m。文章利用前人资料和最新地化资料 ,论述了该区烃源岩地化特征 ,探讨了油气勘探前景。综合烃源岩地化特征认为 :上三叠统延长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成熟度较高 ,有机质类型为Ⅱ1~Ⅲ型 ,是本区主力烃源岩。生烃强度、资源丰度、资源量显示延长组烃源岩具有形成中型油田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镇-泾地区 三叠系 烃源岩 地化特征 油气勘探前景
下载PDF
沁水盆地煤岩储层单井产能影响因素 被引量:41
10
作者 刘人和 刘飞 +2 位作者 周文 李景明 王红岩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0-33,38,共5页
沁水盆地煤层气资源丰富,最新一轮的资源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埋深2000m以浅的煤层气地质资源量可达3.98×1012m3。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蓝焰公司等单位相继在盆地南部的潘庄、寺庄、樊庄等区块获得了煤... 沁水盆地煤层气资源丰富,最新一轮的资源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埋深2000m以浅的煤层气地质资源量可达3.98×1012m3。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蓝焰公司等单位相继在盆地南部的潘庄、寺庄、樊庄等区块获得了煤层气产能;然而该盆地目前煤层气井年产能仍小于20×108m3,距煤层气大规模产能建设目标差距甚远。由于影响煤层气高产的因素较复杂,导致各井排水采气生产特征差异较大,稳产周期与产能也复杂多变。基于此,重点分析了煤层气井单井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盆地煤层气产量较高的井主要分布于煤层厚度大于5m,含气量大于19m3/t,含气饱和度高于70%,渗透率为1.0×10-3μm2左右,临界解吸压力大于1.8MPa且地层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弱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煤岩 储集层 单井 产能 特征 影响 因子
下载PDF
隐爆岩及其形成模式探讨 被引量:39
11
作者 王照波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01-205,共5页
在对隐爆岩及隐爆角砾岩筒的特征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了隐爆角砾岩筒的形成模式 ,认为隐爆角砾岩筒是经“自下而上 -顺次推进 -序次叠加”的形式爆破而成的 ,同时对隐爆岩的各种岩石类型进行了成因分析。
关键词 隐爆岩 岩石特征 形成模式 隐爆角砾岩筒 成因分析 岩石类型 成矿作用
下载PDF
煤岩力学特性测试与煤层气井水力压裂力学机理研究 被引量:36
12
作者 李志刚 付胜利 +1 位作者 乌效鸣 李同林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0-13,共4页
通过大量煤岩力学物理性质的测试与分析 ,证实了试验区煤岩的弹性模量相对较低 ,泊松比较高 ,脆性大 ,易破碎 ,易压缩 ,且煤岩垂直层理方向上和平行层理方向上的力学物理性质差异较大 ,因而应将煤岩视为正交各向异性体或横观各向同性体... 通过大量煤岩力学物理性质的测试与分析 ,证实了试验区煤岩的弹性模量相对较低 ,泊松比较高 ,脆性大 ,易破碎 ,易压缩 ,且煤岩垂直层理方向上和平行层理方向上的力学物理性质差异较大 ,因而应将煤岩视为正交各向异性体或横观各向同性体来处理。运用 Griffith等有关脆性断裂理论 ,试验和研究了煤岩单轴压应力状态下的脆性断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 岩石力学 水力压裂 煤层气井
下载PDF
自然与饱水状态下岩溶灰岩力学性质及能量机制试验研究 被引量:38
13
作者 郭佳奇 刘希亮 乔春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6-308,共13页
为研究饱水对岩溶灰岩力学性质和能量机制的影响,利用RMT–150B岩石力学试验系统分别对自然和饱水状态试样进行单轴压缩和常规三轴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饱水对岩溶灰岩的强度和变形特征影响显著,2种状态下试样峰值强度与围压的回归... 为研究饱水对岩溶灰岩力学性质和能量机制的影响,利用RMT–150B岩石力学试验系统分别对自然和饱水状态试样进行单轴压缩和常规三轴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饱水对岩溶灰岩的强度和变形特征影响显著,2种状态下试样峰值强度与围压的回归关系可用以主应力表达的Coulomb强度准则表征;岩溶灰岩试样的似软化系数及其降低速率均随围压增加而减小。从能量角度对2种状态试样损伤破坏过程中的能量特征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饱水状态试样吸收的总应变能U,峰前储存的可释放应变能eU及二者随轴向应变的增加速率均小于自然状态的对应值;随含水量增加eU/U逐渐下降,峰后eU释放率随围压增加而逐步下降,整体上饱水试样的eU释放率较大;峰值应力处试样各应变能随围压线性递增,2种状态下耗散能差值随围压的变化是试样破坏形式差异的内在原因;岩溶灰岩试样全过程能量实时演化过程具有阶段性,2种状态下压密和弹性变形阶段耗散能差别细微,但进入屈服阶段后,饱水状态试样耗散能增加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岩溶灰岩 饱水 力学性质 能量特征 耗散能
原文传递
试论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影响因素——以任丘油田雾迷山组为例 被引量:32
14
作者 余家仁 雷怀玉 刘趁花 《海相油气地质》 1998年第1期39-48,共10页
依据任丘潜山碳酸盐岩储层研究成果及潜山油藏有关储层资料,分析了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影响因素。储层中泥质白云岩与粗结构藻白云岩韵律性的岩性剖面,纵向上储层与非储层交替出现,孔洞的发育顺层分布,形成同层渗透带;多次沉积间断,... 依据任丘潜山碳酸盐岩储层研究成果及潜山油藏有关储层资料,分析了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影响因素。储层中泥质白云岩与粗结构藻白云岩韵律性的岩性剖面,纵向上储层与非储层交替出现,孔洞的发育顺层分布,形成同层渗透带;多次沉积间断,构成多岩溶期,并有沿风化壳的溶蚀缝洞带及古水平岩溶带;构造应力产生断层和构造缝发育带,可形成断裂高渗带;成岩后生作用及储层演化,经历了各种次生改造,形成现今的储层面貌。认为层位古老的碳酸盐岩储层,原生孔隙难以保存,储渗空间以次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地层 碳酸盐岩 油气藏 储集层特征 油田
下载PDF
不同应力路径下砂岩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0
15
作者 韩铁林 陈蕴生 +2 位作者 宋勇军 李伟红 余朝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2期3959-3966,共8页
利用WDT–1500多功能材料试验机对砂岩试样进行定围升轴、卸围升轴及定轴卸围这3种不同应力路径下的三轴试验,并从变形特性、强度特性和破坏特性及其机制分析等方面对砂岩试样的力学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定围升轴,卸... 利用WDT–1500多功能材料试验机对砂岩试样进行定围升轴、卸围升轴及定轴卸围这3种不同应力路径下的三轴试验,并从变形特性、强度特性和破坏特性及其机制分析等方面对砂岩试样的力学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定围升轴,卸围升轴及定轴卸围下砂岩的强度有所降低,而其侧向变形和相同主应力下的扩容量明显增加,尤其在卸围升轴下的扩容量最大;不同应力路径下,砂岩的变形和强度特性主要受初始轴压和初始围压的影响,而围压加载速率对砂岩力学性质的影响不明显。定围升轴下试样呈现剪切破坏,而卸围升轴和定轴卸围时试样常常呈现出张剪破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砂岩 卸荷 应力路径 变形特性 破坏特征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演化特征与人地矛盾分析 被引量:20
16
作者 蓝安军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1期40-45,共6页
在石漠化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了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过程、演化特征和石漠化发生环境的人地矛盾 ,认为石漠化是喀斯特脆弱自然环境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共同产物 ,是区域人地关系严重恶化的结果。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 演化行征 人地矛盾 形成过程 演变机制 水土流失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烃源岩排烃特征与排烃史 被引量:27
17
作者 陈冬霞 黄小惠 +3 位作者 李林涛 邓克 张建华 邱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1-45,共5页
四川盆地西部(简称川西)前陆盆地构造具有多期性,导致油气生成和聚集过程的复杂性,其中烃源岩排烃特征和排烃史的研究,对于明确油气成藏期,理清油气藏成因类型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应用排烃门限理论,利用生烃潜力法研究了川西坳陷上三... 四川盆地西部(简称川西)前陆盆地构造具有多期性,导致油气生成和聚集过程的复杂性,其中烃源岩排烃特征和排烃史的研究,对于明确油气成藏期,理清油气藏成因类型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应用排烃门限理论,利用生烃潜力法研究了川西坳陷上三叠统烃源岩的排烃特征和排烃史。结果表明:①川西坳陷上三叠统烃源岩在早侏罗世(J1)末期即开始进入排烃门限,晚侏罗世(J3)早期—中期开始进入排烃高峰期;②马鞍塘组—小塘子组烃源岩的排烃高峰期处于J3p—K,T3x3烃源岩排烃高峰期处于J3sn—J3p,T3x5烃源岩排烃高峰期处于K1—K2;③川西地区不同层段不同地区进入排烃门限和排烃高峰期的时间存在差异:马鞍塘组—小塘子组和须家河组三段烃源岩,鸭子河地区排烃时间相对较早,马井、孝泉—新场—合兴场地区次之,大邑和丰谷地区较晚,须五段烃源岩在洛带排烃时间较早,马井、孝泉—新场—合兴场和丰谷地区次之,大邑地区和鸭子河地区最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晚三叠世 烃源岩 排烃门限 生烃潜力 排烃史 古地温特征 排烃高峰
下载PDF
辽河坳陷洼609井区火山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特征 被引量:26
18
作者 任作伟 金春爽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4-56,共3页
辽河坳陷洼609 井区火山岩位于中生界和下第三系两套地层中, 中生界以中酸性熔岩为主,新生界以基性熔岩为主。主要岩类有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辉绿岩、自碎火山角砾岩、火山碎屑岩等。储集空间包括原生的孔隙和裂缝以及次生的... 辽河坳陷洼609 井区火山岩位于中生界和下第三系两套地层中, 中生界以中酸性熔岩为主,新生界以基性熔岩为主。主要岩类有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辉绿岩、自碎火山角砾岩、火山碎屑岩等。储集空间包括原生的孔隙和裂缝以及次生的溶孔和裂缝。储集空间的形成和演化可以分为六个阶段:火山岩形成时原生孔隙形成阶段;火山岩体遭受风化剥蚀形成次生溶蚀孔、洞、缝阶段;火山岩体遭受埋藏和构造断裂形成构造缝阶段;大气淡水以及地下水对火山岩体的溶蚀和充填作用;生油岩有机质成熟形成的有机酸对火山岩体的溶蚀作用;油气对孔隙的充填阶段;热液作用始终对储集空间起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层 储集空间特征 火山岩 油气勘探
下载PDF
三维内置裂隙倾角对类岩石材料拉伸力学性能和断裂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5
19
作者 李术才 杨磊 +1 位作者 李明田 张宁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1-289,共9页
采用试验手段研究单轴拉伸条件下内置三维裂隙倾角对类岩石砂浆材料力学特性及断裂特征的影响。试验中配制物理力学性能与砂岩接近的砂浆材料,研制三维裂隙空间定位装置,同时改进传统岩石材料直接拉伸试验方法,研制黏结轴拉试验装置。... 采用试验手段研究单轴拉伸条件下内置三维裂隙倾角对类岩石砂浆材料力学特性及断裂特征的影响。试验中配制物理力学性能与砂岩接近的砂浆材料,研制三维裂隙空间定位装置,同时改进传统岩石材料直接拉伸试验方法,研制黏结轴拉试验装置。试验结果发现,含裂隙砂浆试件的单轴拉伸受力变形过程分为4个阶段:缺陷张开阶段、弹性变形阶段、弹塑性变形阶段和破坏阶段,其中弹性阶段所占比例最高,突发性破坏阶段是拉伸破坏和压缩破坏最明显的区别。裂隙倾角α的改变对砂浆材料力学性能影响很大,随着α增大(0°<α<90)°,试件峰值强度σP逐渐降低,α=45°左右时,σP变化幅度最大。在拉伸荷载作用下,内置裂隙长轴前缘附近先后产生包裹状翼裂纹和次生裂纹,在短轴附近产生扭结区,裂隙的张拉扩展导致试件最终断裂。裂隙倾角α的改变影响裂隙扩展的轨迹和试件破坏后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三维裂隙倾角 力学性能 断裂特征 单轴拉伸 类岩石材料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下白垩统营城组火山岩喷发旋回特征 被引量:25
20
作者 唐华风 边伟华 +2 位作者 王璞珺 姜传金 王莹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39,共5页
松辽盆地兴城地区下白垩统营城组一段火山岩可划分为下部、中部和上部3个喷发旋回。营城组一段98%的工业气流都富集在上部旋回,该旋回便成为火山岩勘探开发的重点,而快速准确地确定上部旋回、明确各旋回的井—震标志则成为首要任务。基... 松辽盆地兴城地区下白垩统营城组一段火山岩可划分为下部、中部和上部3个喷发旋回。营城组一段98%的工业气流都富集在上部旋回,该旋回便成为火山岩勘探开发的重点,而快速准确地确定上部旋回、明确各旋回的井—震标志则成为首要任务。基于关键井钻井资料及其地震反射特征的对比分析,建立了火山岩喷发旋回的井—震标志:①下部旋回的岩性以酸性岩为主,含中基性岩,喷溢相占90%;部分井段伽马值小于90API;地震特征为席状—盾状—锥状、中—强振幅、中高频、连续性好。②中部旋回的岩性以酸性岩为主,发育少量的中性岩,喷溢相占79.5%;伽马值多为90~160API;地震特征为丘状—透镜状—穹隆状—板状、中弱振幅、中低频、连续性中—好。③上部旋回的岩性为酸性岩,喷溢相占47.1%、爆发相比例大幅度提高;伽玛值多为130~260API;地震特征为丘状—楔状—席状、中弱振幅、中低频、连续好—差。上述火山岩喷发旋回的井—震标志也为快速找准邻区火山岩勘探目的层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早白垩世 火山岩 储集层 喷发旋回 地球物理特征 标志 成藏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