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圣彼得堡地铁1号线区间隧道事故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胡向东 白楠 李鸿博 《隧道建设》 2008年第4期418-422,共5页
圣彼得堡地铁1号线"森林"站与"英勇广场"站之间的区间隧道穿越涅瓦河古河道,在施工期间和1975年投入运营后发生了一系列事故,后期隧道内大量涌水涌砂,导致地面沉降、隧道变形,结构严重破坏,最终于1995年终止列车运... 圣彼得堡地铁1号线"森林"站与"英勇广场"站之间的区间隧道穿越涅瓦河古河道,在施工期间和1975年投入运营后发生了一系列事故,后期隧道内大量涌水涌砂,导致地面沉降、隧道变形,结构严重破坏,最终于1995年终止列车运行。论文介绍了在特殊地质条件下的施工方法,回顾了事故的经过及其对策,根据相关的现象分析了事故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隧道 事故分析 地下河 冻结法 融沉
下载PDF
Recent changes in ground surface thermal regimes in the context of air temperature warming over the Heihe River Basin,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QingFeng Wang TingJun Zhang +1 位作者 XiaoQing Peng Bin Cao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4年第4期273-281,共9页
Changes in ground surface thermal regimes play a vital role in surface and subsurface hydrology, ecosystem diversity and productivity, and global thermal, water and carbon budgets as well as climate change. Estimating... Changes in ground surface thermal regimes play a vital role in surface and subsurface hydrology, ecosystem diversity and productivity, and global thermal, water and carbon budgets as well as climate change. Estimating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air temperatures and mean annual air temperature(MAAT) from 1960 through 2008 over the Heihe River Basin reveal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rend of 0.31 °C/decade, 0.28 °C/decade, 0.37 °C/decade, 0.50 °C/decade, and 0.37 °C /decade,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d time series of mean annual ground surface temperature(MAGST) and maximum annual ground surface temperature(MaxAGST) for 1972–2006 over the basin indicate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rend of 0.58 °C/decade and 1.27 °C/decade, respectively. The minimum annual ground surface temperature(MinAGST) in the same period remains unchanged as a whole. Estimating surface freezing/thawing index as well as the ratio of freezing index to thawing index(RFT) in the period between 1959 and 2006 over the basin indicate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rend of-42.5 °C-day/decade, 85.4 °C-day/decade and-0.018/decade,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 temperature ground surface temperature freezing index thawing index tendency rate Heihe river Basin
下载PDF
流域开河日期预报实例分析
3
作者 胡艳娇 黄琦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9年第5期65-66,共2页
我省北方河流封冻期较长,河流解冻预测分析对防凌汛、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国防等工作至关重要。文章以线性回归方程拟合法为例,根据河流解冻影响因素,选择实例数据,对具体河段开河日期做了尝试性预测分析,结果满足精度要求。针对预报方... 我省北方河流封冻期较长,河流解冻预测分析对防凌汛、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国防等工作至关重要。文章以线性回归方程拟合法为例,根据河流解冻影响因素,选择实例数据,对具体河段开河日期做了尝试性预测分析,结果满足精度要求。针对预报方法的使用条件,结合当前工作实际提出了使用中须注意的特殊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解冻 开河日期预报 影响因素分析 方程拟合 预报精度
下载PDF
基于GIS的三江源区冻融侵蚀评价与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史展 陶和平 +2 位作者 刘淑珍 刘斌涛 郭兵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214-221,F0004,共9页
三江源区由于其高海拔、高纬度和低气温的气候特点而成为冻融侵蚀较严重的区域,因此开展其冻融侵蚀强度的研究对区域合理的生态环境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制定具有积极作用。该文采用归一化方法和冻融评价模型,利用影响冻融侵蚀的主要... 三江源区由于其高海拔、高纬度和低气温的气候特点而成为冻融侵蚀较严重的区域,因此开展其冻融侵蚀强度的研究对区域合理的生态环境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制定具有积极作用。该文采用归一化方法和冻融评价模型,利用影响冻融侵蚀的主要因子气温年较差、降水量、坡度、植被盖度和太阳辐射进行定量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三江源区冻融侵蚀区分布面积较广,占源区总面积的75.7%,其中长江源区的冻融区面积比最大,其次是澜沧江源区和黄河源区。3个流域的冻融侵蚀均以中度侵蚀为主,但它们在侵蚀强度等级构成和不同强度等级所占比例均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长江流域的冻融侵蚀相对最严重。相同强度冻融侵蚀区在空间上积聚,不同强度冻融侵蚀空间分异明显,呈现出由东向西的低-高-低-高侵蚀的带状分布特征。尽管该区域内存在多个高值和低值区交叉分布的现象,但它们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西部地区以植被覆盖和太阳辐射为主,而东部地区以降水、坡度和太阳辐射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 温度 模型 三江源区 冻融侵蚀强度
下载PDF
祁连山区黑河流域季节冻土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彭小清 张廷军 +4 位作者 潘小多 王庆峰 钟歆钥 王康 牟翠翠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97-508,共12页
季节冻土的时空变化对地—气水热交换、地表能量平衡、地表水文过程、生态系统及碳循环等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利用黑河流域11个气象站40多年的气温数据和5 cm深度处的土壤温度数据,建立了月平均气温与土壤冻结天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应... 季节冻土的时空变化对地—气水热交换、地表能量平衡、地表水文过程、生态系统及碳循环等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利用黑河流域11个气象站40多年的气温数据和5 cm深度处的土壤温度数据,建立了月平均气温与土壤冻结天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应用月平均气温与冻结天数的相关关系和5 km网格化月平均气温及30 m分辨率的DEM数据,编制了黑河流域逐月季节冻土分布图,并按其空间分布特征,将逐月地表冻融状态划分为:完全冻结、不完全冻结和不冻结3种。系统研究了黑河流域2000—2009年逐月季节冻土分布及冻结概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在季节分配上,黑河流域完全冻结面积最大值出现在1月;不完全冻结面积最大值在11月;而不冻结面积最大值在6月和7月。在年际变化上,完全冻结状态的离差值在冷季变化大,暖季变化小;不完全冻结状态在一年的回暖期和降温初期,年际变化较大;不冻结状态分别在4月和10月变化较大。冻结概率在1月达到最大值,6月和7月降低到最小值。在空间分布上,黑河流域季节冻土的逐月分布与变化和冻结概率主要受海拔高度控制,纬度的影响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 季节冻土 冻融变化 冻融天数 冻结概率
原文传递
黄河源区若尔盖站冻融期土壤温、湿度的模拟与改进 被引量:15
6
作者 陈渤黎 罗斯琼 +1 位作者 吕世华 张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7-345,共9页
利用陆面过程模式CLM3.5对黄河源区若尔盖站进行了一年的数值模拟试验,通过比较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的观测值与模拟值,检验了该模式在黄河源季节性冻土地区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模式对土壤温度的模拟,非冻结期较好,深层土壤温度稍偏高... 利用陆面过程模式CLM3.5对黄河源区若尔盖站进行了一年的数值模拟试验,通过比较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的观测值与模拟值,检验了该模式在黄河源季节性冻土地区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模式对土壤温度的模拟,非冻结期较好,深层土壤温度稍偏高;冻结期模拟值偏低,冻结深度偏大。对土壤含水量的模拟,在冻融期出现了较大偏差,含水量骤降(冻结)、骤增(消融)的时间均较观测提前。模式土壤热传导参数化方案中的土壤基质热导率计算偏大是造成土壤温、湿度偏差的主要原因。将Johansen土壤基质热导率方案替换了原模式参数化方案后,模拟结果有一定的改进,土壤温度暖舌、冷舌的模拟深度显著减小,冻结期土壤温度模拟偏低的现象也得到了改进,土壤含水量骤降、骤增的时间与观测更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土壤热导率 冻融过程 CLM3.5模式
下载PDF
黄河淤泥烧结多孔砖抗冻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童丽萍 雷小娟 《新型建筑材料》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3-26,共4页
黄河淤泥烧结多孔砖的耐久性能尚待深入研究。在对黄河淤泥烧结多孔砖泛霜、石灰爆裂性能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抗冻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3组黄河淤泥烧结多孔砖的抗冻性试验,探讨其冻融破环的机理及破环特征,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进而提... 黄河淤泥烧结多孔砖的耐久性能尚待深入研究。在对黄河淤泥烧结多孔砖泛霜、石灰爆裂性能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抗冻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3组黄河淤泥烧结多孔砖的抗冻性试验,探讨其冻融破环的机理及破环特征,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一些减轻冻融破坏现象的措施,为黄河淤泥烧结多孔砖的进一步推广使用奠定了基础,也为正在编制的《黄河淤泥多孔砖》产品标准提供试验数据及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淤泥烧结多孔砖 耐久性 冻融破坏 抗冻性试验
下载PDF
1977-2017年雅江流域中下游大气/地面冻融指数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9
8
作者 刘磊 罗栋梁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12-822,共11页
冻结指数是某个地区冻结期长短和严寒程度的综合表征,融化指数是某个地区融化期长短及正积温高低的综合度量,冻融指数也是计算活动层厚度和季节冻结深度的关键参数,并可用于多年冻土分布预报。利用雅鲁藏布江(雅江)流域中下游11个气象... 冻结指数是某个地区冻结期长短和严寒程度的综合表征,融化指数是某个地区融化期长短及正积温高低的综合度量,冻融指数也是计算活动层厚度和季节冻结深度的关键参数,并可用于多年冻土分布预报。利用雅鲁藏布江(雅江)流域中下游11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温、地面温度数据计算了1977-2017年大气及地面冻融指数,并分析其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雅江流域中下游近40年来冻结指数呈显著下降趋势,大气冻结指数、地面冻结指数、大气融化指数、地面融化指数多年变化范围分别为208.4~508.0、136.9~371.0、2171.8~2499.8、3350.2~4315.2℃·d;其气候倾斜率分别为-36.6、-48.7、90.7、115.8℃·d·(10a)^-1。雅江流域大气和地面冻结指数以海拔4488.8m的嘉黎最大,海拔2991.9m的林芝最小;大气和地面融化指数则以海拔3560m的泽当最大,海拔4488.8m的嘉黎最小。流域内大气负温日数变化规律与地面负温日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气候倾向率分别是-6.28d·(10a)^-1和-5.57d·(10a)^-1。研究结果可为雅江流域冻土预报,冻融作用所形成的冰缘地貌研究及其引发的地质灾害如冻融滑塌、冻融泥流等灾害的监测与预防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雅鲁藏布江流域 大气冻/融指数 地面冻/融指数
下载PDF
气候变暖下黄河源区冻土变化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8
9
作者 郝振纯 张晓鹏 +2 位作者 张磊磊 王璐 史学丽 《黑龙江水专学报》 2009年第3期100-104,共5页
近40年来,黄河源区地温长期处于增温状态,多年冻土出现表层融化。冻土退化后,土壤含水率减少,导致寒区径流的变化。所以研究冻土为寒区水资源估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利用土壤水分迁移方程和热传导方程,采用中心差分格式并在一定假设前... 近40年来,黄河源区地温长期处于增温状态,多年冻土出现表层融化。冻土退化后,土壤含水率减少,导致寒区径流的变化。所以研究冻土为寒区水资源估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利用土壤水分迁移方程和热传导方程,采用中心差分格式并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建立起冻土水热耦合迁移数学模型。对黄河源区站点的冻融深度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计算值和近2 a冻土的上、下限实测值吻合较好。由此表明采用的数学模型和数值方法是合理、可信的,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土壤冻融过程的一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数值模拟 土壤冻融过程 水热耦合迁移
下载PDF
Changes in freezing and thawing indices over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from 1980 to 2014 被引量:6
10
作者 Rui Wang Qingke Zhu Hao Ma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257-268,共12页
Freezing and thawing indices are not only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ermafrost research but also are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However,to date,research on ground-surface freezing and thawin... Freezing and thawing indices are not only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ermafrost research but also are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However,to date,research on ground-surface freezing and thawing indic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air indices is limited.Based on daily air and ground-surface temperatures collected from 11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the freezing and thawing indices were calculated,and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rends were analyzed.The air-freezing index(AFI),air-thawing index(ATI),ground surface-freezing index(GFI),ground surface-thawing index(GTI),air thawing-freezing index ratio(Na)and surface ground thawing-freezing index ratio(Ng)were 1554.64,1153.93,1.55,2484.85,850.57℃-days and 3.44,respectively.Altitude affect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freezing and thawing indices.As the altitude increased,the freezing indices gradually increased,and the thawing indices and thawing-freezing index ratio decreased.From 1980 to 2014,the AFI and GFI decreased at rates of 8.61 and 11.06℃-days a^(-1),the ATI and GTI increased at 9.65 and 14.53℃-days a^(-1),and Na and N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t 0.21 and 0.79 decade^(-1).Changes in the freezing and thawing indices we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s in the air and ground-surface temperatures.The rates of change of the ground surface freezing and thawing indices were faster than the air ones because the rate of increase of the groundsurface temperature was faster than that of the air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nd surface and air increased.The change point of the time series of freezing and thawing indices occurred in 2000–2001.After 2000–2001,the AFI and GFI were lower than before the change point,and the changing trend was lower.The ATI,GTI,Na and Ng during 2001–2014 were higher,with faster rates than before.In addition,the annual thawing indices composed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the mean annual air temperature and mean annual ground surface temperature than the annual freez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FREEZING and thawing indices PERMAFROST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易卿 程彦培 +3 位作者 张健康 董华 刘坤 倪增石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0-95,103,共7页
利用1981年-2010年中国、俄罗斯两国气温、降水资料和1992年、2000年、2010年三期遥感影像资料,研究了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进而分析气候变化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多年平均气温以0.33℃/(1... 利用1981年-2010年中国、俄罗斯两国气温、降水资料和1992年、2000年、2010年三期遥感影像资料,研究了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进而分析气候变化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多年平均气温以0.33℃/(10a)的倾向率呈增高趋势;多年平均降水量波动性较大,总体以22.05mm/(10a)的倾向率减少。由于气候变暖趋干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导致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的植被覆盖发生变化,并引起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湿地萎缩、冻结层退缩、沙化土地扩大等生态环境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阿穆尔河 气候变化 土地沙化 湿地退化 冻结层退缩
下载PDF
1901—2018年三江源地区大气冻融指数变化特征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方方 罗栋梁 +2 位作者 刘磊 金会军 李超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17-426,共10页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冻土是其高寒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冻土的变化深刻影响高寒生态系统固碳及水源涵养。基于英国东英吉利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UEA)气候研究中心(Climatic Research Unit,CRU)月平均气温...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冻土是其高寒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冻土的变化深刻影响高寒生态系统固碳及水源涵养。基于英国东英吉利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UEA)气候研究中心(Climatic Research Unit,CRU)月平均气温再分析资料,利用线性倾向法和滑动平均法并结合GIS空间分析和制图,计算并分析了三江源地区1901—2018年冻融指数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冻结指数在1901—2018年整体以-1.1℃·d·a^(-1)的斜率呈波动减少趋势,经历了三个波动变化阶段:1901—1943年的下降(-3.4℃·d·a^(-1))、1943—1966年的升高(8.8℃·d·a^(-1))、1966—2018年的再次下降(-4.3℃·d·a^(-1))。融化指数与冻结指数的变化相反,整体以0.34℃·d·a^(-1)的斜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呈现升高(1901—1943年,3.3℃·d·a^(-1))、下降(1943—1981年,-3.1℃·d·a^(-1))、再次升高(1981—2018年,2.9℃·d·a^(-1))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自西向东随海拔和多年冻土连续性降低,冻结指数由3 400℃·d递减到600℃·d,融化指数由接近0℃·d增加到1 800℃·d。长江源区冻结指数最大,融化指数最小;黄河源区冻结指数最小,融化指数最大。研究成果可为三江源地区冻土变化及其对高寒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提供科学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地区 多年冻土 大气冻融指数 时空变化 CRU TS4.03数据集
下载PDF
黑河上游地表冻融指数与径流关系 被引量:6
13
作者 郭阳 张廷军 +1 位作者 曹琳 高坛光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2-227,共6页
[目的]探讨黑河上游地表冻融指数与径流的关系,为该流域的径流预测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79—2006年黑河上游西支水文站和气象站的月平均径流、降水和气温资料,对该流域冻融指数变化、融化和冻结阶段径流变化... [目的]探讨黑河上游地表冻融指数与径流的关系,为该流域的径流预测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79—2006年黑河上游西支水文站和气象站的月平均径流、降水和气温资料,对该流域冻融指数变化、融化和冻结阶段径流变化进行分析,并对地表冻融指数与径流的关系做了进一步探讨。[结果]冻结指数和融化指数分别具有明显减少和增加的趋势,且在1990—2005年表现更为突出。径流在融化阶段变化趋势不明显,在冻结阶段呈现减少趋势,其中冬季径流减少趋势较为明显。季节冻融过程对冬季径流减少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冻结指数显著减小,表明土壤季节冻结过程中气温升高,这很可能使得冬季地表积雪更多地进行升华,从而削减了对径流的补给,导致了径流量的减少;融化指数显著增大,导致土壤季节融化深度增加了13~14cm,从而增加了土壤的调蓄空间,使得部分地表水储存于活动层,导致地表冬季径流量减少。[结论]季节冻融变化是影响黑河上游径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上游 冻融指数 地表径流 多年冻土
下载PDF
季节性冻融对滞洪区改良路基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海波 赵志峰 张甜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6-162,共7页
针对苏北黄泛区粉土路基受季节性冻融的影响,对水泥、石灰、粉煤灰不同组合的12种粉土路基改良填料开展冻融环境下抗压强度、质量损失(抗冲刷能力)的试验研究,分析不同组分下改良土的抗冻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粉质... 针对苏北黄泛区粉土路基受季节性冻融的影响,对水泥、石灰、粉煤灰不同组合的12种粉土路基改良填料开展冻融环境下抗压强度、质量损失(抗冲刷能力)的试验研究,分析不同组分下改良土的抗冻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粉质土抗压性能及质量完整性逐步衰减,衰减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水泥粉煤灰改良土的抗冻效果明显优于水泥石灰组合,水泥石灰改良土在冻融循环后由于材料脆性变强而使得填料更易崩解。在各组分对冻融破损的抑制方面,水泥的胶结作用显著,在水泥质量分数为2%-7%时,可以抑制冻融导致的强度衰减,提升抗冲刷能力;石灰能一定程度改善填料抗冻性,但由于其自身的膨胀性又对质量损失控制、抗冲刷能力存在不利影响;而粉煤灰的添加却可以在抑制强度衰减尤其保持质量完整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添加5%水泥及15%粉煤灰的改良组合可使苏北黄泛区季节性冻融环境下粉土路基具有较优异的抗冻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泛区 改良粉土路基 冻融循环 抗压强度 水土流失
原文传递
黄河包头段冻融期水体荧蒽残留及光降解行为
15
作者 张琦 梅小乐 +2 位作者 南艳霞 于淑玉 杨红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76,共6页
作者分别于流凌期、封河期及开河期,采集黄河包头段干流水体样品,分析该河段荧蒽(Fla)的残留水平及时空变异特性,通过光降解实验探究Fla的降解过程及光敏化剂对降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冻融过程中8个采样断面均有Fla检出,且未超过标... 作者分别于流凌期、封河期及开河期,采集黄河包头段干流水体样品,分析该河段荧蒽(Fla)的残留水平及时空变异特性,通过光降解实验探究Fla的降解过程及光敏化剂对降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冻融过程中8个采样断面均有Fla检出,且未超过标准值。大部分采样点Fla含量在稳定封河期及开河期较高,各个采样点Fla含量在0.05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差异,S2、S5断面浓度相对较高,S4、S6和S7点浓度较低。水中Fla可以发生直接光降解,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72 h后降解率几乎达到90%。在避光进行暗反应时,Fla浓度基本不发生变化。添加丙酮、泥沙及低浓度H2O2均可抑制Fla的降解,反应仍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而较高浓度的H2O2会促进Fla的光降解,且降解反应不再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包头段 冻融过程 荧蒽 变异特性 光降解
下载PDF
Freeze-thaw processes of active-layer soils in the Nanweng'he River National Natural Reserve in the Da Xing'anling Mountains,northern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2
16
作者 RuiXia He HuiJun Jin +2 位作者 XiaoLi Chang YongPing Wang LiZhong Wang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8年第2期104-113,共10页
The active-layer soils overlying the permafrost are the most thermodynamically active zone of rock or soil and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earth-atmosphere energy system. The processes of thawing and freezing and thei... The active-layer soils overlying the permafrost are the most thermodynamically active zone of rock or soil and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earth-atmosphere energy system. The processes of thawing and freezing and their associated complex hydrothermal coupling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variation in mean annual temperatures and the formation of ground ice in permafrost regions. Using soil-temperature and-moisture data obtained from the active layer between September 2011 and October 2014 in the permafrost region of the Nanweng'he River in the Da Xing'anling Mountains, the freeze-tha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rmafrost were studied. Based on analysis of ground-temperature variation and hydrothermal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the thawing and freezing processes of the active layer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1) autumn-winter freezing,(2) winter freeze-up, and(3) spring-summer thawing. Variations in the soil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were analyzed during each stage of the freeze-thaw process, and the effects of the soil moisture and ground vegetation on the freeze-thaw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study's results show that thawing in the active layer was unidirectional, while the ground freezing was bidirectional(upward from the bottom of the active layer and downward from the ground surface).During the annual freeze-thaw cycle, the migration of soil moisture ha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t different stages. In general, during a freezing-thawing cycle, the soil-water molecules migrate downward, i.e., soil moisture transports from the entire active layer to the upper limit of the permafrost. In the meantime, freeze-thaw in the active layer can b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soil-moisture content and vege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weng'he river NATIONAL NATURAL RESERVE ACTIVE LAYER freeze-thawing processes moisture content vegetation effect
下载PDF
封开河预报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汪恩良 徐雷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9年第7期1-7,共7页
冬季封河和春季开河阶段,我国北部高寒地区将产生大量流凌,容易堆积、拥堵河段,抬高水位,造成凌汛灾害。建立精确的封开河预报模型可为预防凌汛提供充足时间。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封开河预报模型的研究进展,对国内应用较多的数学模型、统... 冬季封河和春季开河阶段,我国北部高寒地区将产生大量流凌,容易堆积、拥堵河段,抬高水位,造成凌汛灾害。建立精确的封开河预报模型可为预防凌汛提供充足时间。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封开河预报模型的研究进展,对国内应用较多的数学模型、统计学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总结分析,归纳各模型的优缺点;阐述影响封开河预报模型精度的两个关键步骤即影响因子选取和预报因子筛选方法,筛选影响预报精度的13个预报因子,且通过对比分析3种筛选方法,结果表明逐步分析法可使预报模型更加精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开河预报模型 数学模型 统计学模型 神经网络模型 预报因子筛选方法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黄河包头段冻融过程中PAHs的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琦 裴国霞 +2 位作者 李汗青 高丽惠 王晶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1-217,共7页
为研究黄河包头段冻融过程中PAHs(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分别于2012—2014年流凌期、封河期及融冰期采集黄河包头段干流水相及冰相样品,分析该河段PAHs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探究污染物的来源.结果表明,水相中共检测... 为研究黄河包头段冻融过程中PAHs(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分别于2012—2014年流凌期、封河期及融冰期采集黄河包头段干流水相及冰相样品,分析该河段PAHs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探究污染物的来源.结果表明,水相中共检测出11种PAHs,ρ(∑_(11)PAHs)的范围为6.58~222.37 ng/L,平均值为61.48 ng/L,其中Fla(荧蒽)为最主要的污染物,部分组分在个别采样点超出了EPA882-Z-99-001中规定的标准限值;冰相中共检测出8种PAHs,ρ(∑_8PAHs)的范围为4.91~59.39 ng/L,平均值为27.17 ng/L,ρ(4环PAHs)所占比例最大.ρ(PAHs)在水相与冰相中沿程分布规律一致,S2、S5采样点较高,S4、S7采样点相对较低.水相冻融过程中,大部分采样点的ρ(PAHs)均在稳定封河时较高.水相冻融过程中原有7种PAHs反应的信息可由3个因子来代替,分别代表生活污水及工业污废水排放源、煤燃烧排放源及交通源的污染,方差累积贡献率达8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包头段 多环芳烃 冻融过程 分布特征 来源解析
下载PDF
融冰洪水演进的马斯京根模型 被引量:2
19
作者 林瑜 吕海深 +2 位作者 朱永华 孙铭悦 张梅洁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6-92,共7页
为解决参数率定过程复杂的问题,将河段内的融冰产生的流量视为河段下断面出流的一部分,构建出适用于文开河融冰时期洪水演进的马斯京根模型,并将优化算法应用到模型参数率定的过程中。以黄河宁蒙河段为例,采用试错法、非线性规划法和智... 为解决参数率定过程复杂的问题,将河段内的融冰产生的流量视为河段下断面出流的一部分,构建出适用于文开河融冰时期洪水演进的马斯京根模型,并将优化算法应用到模型参数率定的过程中。以黄河宁蒙河段为例,采用试错法、非线性规划法和智能算法中的遗传算法这3种方法对所构建的模型参数进行率定。模拟结果表明:3种方法所模拟的出流过程线均合格;整体上,非线性规划法模拟的精度最高,其洪水的确定性系数D c为0.980,过程平均相对误差RE为4.840%;而试错法模拟的洪峰流量更为准确,且冰期模拟精度高于无冰期。本研究为融冰洪水演进的模拟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演进 河冰消融 马斯京根模型 文开河 度日因子法
下载PDF
黑河中游农田荒漠过渡带土壤冻融过程中水热动态 被引量:1
20
作者 崔乐乐 赵英 +2 位作者 易军 张建国 王燕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4-100,共7页
以黑河中游典型农田荒漠过渡带为例,对过渡带3种景观单元冻融期土壤水热动态进行了野外定位监测。结果表明:(1)土壤温度随气温剧烈变化,变幅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3种景观单元土壤温度变幅由剧烈到平缓的顺序为:荒漠>农田>防护... 以黑河中游典型农田荒漠过渡带为例,对过渡带3种景观单元冻融期土壤水热动态进行了野外定位监测。结果表明:(1)土壤温度随气温剧烈变化,变幅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3种景观单元土壤温度变幅由剧烈到平缓的顺序为:荒漠>农田>防护林,并依次形成60,100和80cm深的冻土层;(2)受土壤性质和地表覆盖的影响,冻融过程中,农田、防护林土壤含水量变化明显,且农田土壤水分含量4月初达到最大值,而荒漠土壤含水量则基本保持不变;(3)土壤水分变化滞后于土壤温度的变化,防护林土壤水和温度变化较农田缓慢;(4)浅层地下水位在冻结期下降,融化期回升,且回升速率大于下降速率。冻融过程可有效减小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渗漏,冻后聚墒明显,利于下层土壤水分的保持,对于来年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中游 景观单元 冻融 水热耦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