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3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河流泥沙物理模型的设计方法 被引量:24
1
作者 李保如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A12期113-122,共10页
现代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在决定江河开发和治理方案时,河工模型试验是极重要的手段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大江大河泥沙模型的设计方法,并对模型相似条件及设计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泥沙 水流 物理模型 黄河 河流
下载PDF
澜沧江流域河流泥沙发展趋势初步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尤联元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B06期93-100,共8页
本文将澜沧江划分成上、中、下三段。根据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分析了50年代以来该三段各自的水沙变化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别,发现水量变化比较平稳,泥沙则有增加趋势。文章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对变化原因作了探讨。
关键词 澜沧江流域 河流泥沙 发展趋势 土壤侵蚀
下载PDF
河流泥沙模拟技术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8
3
作者 胡春宏 王延贵 张燕菁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41,84,共6页
本文系统总结了河流模拟技术的发展过程和研究成果。河流模拟技术包括河流实体模型和泥沙数学模型两部分。在实体模型方面,已建立了一整套河工模型的相似理论、设计方法和试验技术,在模型变态、模型沙选择、高含沙水流模拟、模型测验等... 本文系统总结了河流模拟技术的发展过程和研究成果。河流模拟技术包括河流实体模型和泥沙数学模型两部分。在实体模型方面,已建立了一整套河工模型的相似理论、设计方法和试验技术,在模型变态、模型沙选择、高含沙水流模拟、模型测验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并解决了大量的工程泥沙问题。在数学模型方面,建立了一维、二维和三维泥沙数学模型,并随着泥沙基本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广泛的工程应用,在计算模式、数值计算方法、计算结果的后处理、参数选择、高含沙水流问题处理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还展望了河流模拟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泥沙 实体模型 数学模型 模拟技术
下载PDF
低流量及间歇性断流条件下黄河下游的河床沉积过程与形态调整 被引量:12
4
作者 许炯心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17,共8页
自从 1986年开始 ,黄河下游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即以低流量为主并发生间歇性断流的时期 ,河床发生强烈淤积。我们以这一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实测资料 ,分析了这一时期中的河床沉积过程与形态调整。河床淤积过程可以概括为滩唇 (天然... 自从 1986年开始 ,黄河下游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即以低流量为主并发生间歇性断流的时期 ,河床发生强烈淤积。我们以这一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实测资料 ,分析了这一时期中的河床沉积过程与形态调整。河床淤积过程可以概括为滩唇 (天然堤 )垂向加积、河底垂向加积和河岸侧向加积 3种类型。河床横断面形态的调整与上述 3种加积过程的速率有密切的关系。文中建立了表达河床形态调整指标与这 3种加积速率之间关系的回归方程 ,可以用于估算黄河下游不同河段的河床形态调整趋势。受河床边界条件和水沙过程沿程调整的影响 ,3种加积速率都表现出明显的沿程变化规律。受其影响 ,河床调整的方式也表现出明显的沿程差异。在低流量条件下 ,黄河下游平滩比降和河底比降的变化趋势是相反的 ,平滩比降趋于增大 ,河底比降趋于减小。在漫滩机率较小、低流量占优势的情形下 ,后者居于主导地位 ,故黄河下游输沙能力趋于减小 ,淤积趋势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断流 河床演变 河流沉积 河床调整 黄河下游
下载PDF
三门峡水库水沙运动的若干规律——兼论水库溯源冲刷对黄河下游河道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陈建国 周文浩 韩闪闪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65-1174,共10页
小浪底水库的合理运用对于延长水库寿命,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减淤、长治久安,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与小浪底水库河谷地貌、水沙运动基本相似的三门峡水库潼关以下库段和下游河道数十年的基本资料,分析了水库造床及冲淤形态、水库拦粗排细和... 小浪底水库的合理运用对于延长水库寿命,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减淤、长治久安,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与小浪底水库河谷地貌、水沙运动基本相似的三门峡水库潼关以下库段和下游河道数十年的基本资料,分析了水库造床及冲淤形态、水库拦粗排细和水库泄空、溯源冲刷的特点,以及溯源冲刷本身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的影响。这些对于深化认识和科学制定小浪底水库拦沙后期的运用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运用方式 水库淤积形态 拦粗排细 溯源冲刷 河道冲淤
原文传递
长江泥沙的来源、输移和沉积特性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向治安 喻学山 +1 位作者 刘载生 陈时若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9-19,28,共12页
本文依据大量原型观测资料和分析研究成果,论述了长江泥沙的来源、输移及沉积特性。文中对影响流域产沙的气候条件、下垫面条件及人类活动等项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近期资料统计,长江流域的土壤侵蚀总量为22.39亿t。流域产沙具有... 本文依据大量原型观测资料和分析研究成果,论述了长江泥沙的来源、输移及沉积特性。文中对影响流域产沙的气候条件、下垫面条件及人类活动等项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近期资料统计,长江流域的土壤侵蚀总量为22.39亿t。流域产沙具有泥沙输移比小和产沙地区集中两个基本特征。河流泥沙的沉积主要为水库淤积、湖泊沉积和河床的冲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 来源 输移 沉积 河流
下载PDF
水沙条件对黄河下游河道输沙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许炯心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5-280,共6页
提出河道输沙功能指标Fs为进入某一河道的泥沙总量(干流与支流输入沙量之和)与输出这一河道的泥沙量之比。河道输沙功能与来水量和来沙量有密切关系,若来水减少,来沙增多,则河道输沙功能减弱。来沙中大于0.05mm粗泥沙含量百分比与河道... 提出河道输沙功能指标Fs为进入某一河道的泥沙总量(干流与支流输入沙量之和)与输出这一河道的泥沙量之比。河道输沙功能与来水量和来沙量有密切关系,若来水减少,来沙增多,则河道输沙功能减弱。来沙中大于0.05mm粗泥沙含量百分比与河道输沙功能指标成负相关。来沙系数、特别是粗泥沙的来沙系数,是决定黄河下游输沙功能的重要因子;来沙系数越大,则河道输沙功能指标越低。场次洪水的输沙功能指标随场次洪水最大含沙量的增大而降低,历年河道输沙功能指标随各年中高含沙水流频率的增高而降低。小浪底水库修建后,为我们通过调水调沙提高河道输沙功能提供可能。研究表明,场次洪水平均含沙量35kg/m3,或场次洪水平均来沙系数为(0.015kg·s)/m6,是在调水调沙中实现河道输沙功能优化的最优含沙量和最优来沙系数,平滩流量则是实现河道输沙功能最大化的最优流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输沙 泥沙淤积 调水调沙 黄河下游
下载PDF
塔里木河干流河道综合治理措施的研究(Ⅱ)——干流河道整治与生态输水措施 被引量:7
8
作者 胡春宏 王延贵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0-38,共9页
针对塔里木河干流河道的特性、水资源损耗特点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提出了干流河道输水堤防的规划原则、布局形式与堤距,河道整治的部位与形式,引水工程及叠梁式生态闸等治理措施;深入分析了输水堤防工程对河道冲淤的影响,指出堤防建... 针对塔里木河干流河道的特性、水资源损耗特点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提出了干流河道输水堤防的规划原则、布局形式与堤距,河道整治的部位与形式,引水工程及叠梁式生态闸等治理措施;深入分析了输水堤防工程对河道冲淤的影响,指出堤防建设规模与河道冲淤有一定的关系,修建堤防后中游河段向下游河道输水比例将增加,导致中游河段淤积减少或冲刷增加,下游河段淤积增加;探讨了引水分流对干流河道冲淤的影响,对于阿拉尔至英巴扎河段,引水分流使该河段的淤积加重或冲刷减轻;英巴扎至恰拉河段,引水分流会使河道处于减淤状态。当分沙量较大时,对减少干流泥沙淤积是有利的,同时也减轻了干流泥沙处理的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流河道 综合治理措施 输水堤防 引水分流 河道冲淤
下载PDF
河流泥沙学科几个方面发展跟踪 被引量:7
9
作者 郭庆超 曹文洪 +1 位作者 陈建国 方春明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34-140,共7页
河流泥沙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技术科学,它是研究泥沙在水体中的输移、冲刷和淤积的规律,是水利学科的理论基础之一,包括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学、工程泥沙、航道与港口治理、高含沙水流与泥石流等多方面的内容。本文在查阅浏览大... 河流泥沙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技术科学,它是研究泥沙在水体中的输移、冲刷和淤积的规律,是水利学科的理论基础之一,包括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学、工程泥沙、航道与港口治理、高含沙水流与泥石流等多方面的内容。本文在查阅浏览大量研究资料基础上,着重从泥沙运动、河床演变、水库泥沙和数值模拟技术等几个方面对泥沙学科的历史进程、重要成果和发展动态进行了跟踪,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研究水平,提出了今后发展的新方向和值得关注的议题,对我国河流泥沙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发展 河流泥沙 河床演变 工程泥沙 数值模拟技术
下载PDF
辽河中下游泥沙沉积特性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杨 郭成久 +2 位作者 范昊明 武敏 安晓奇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10-512,共3页
为了确定辽河中下游泥沙主要沉积区及对其起控制作用的水沙来源区,以有关水文站年系列资料为基础,运用泥沙收支平衡法、统计学方法,研究辽河中下游泥沙时空分布及主要沉积区沉积量与上游不同水沙来源区水沙量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巨流河... 为了确定辽河中下游泥沙主要沉积区及对其起控制作用的水沙来源区,以有关水文站年系列资料为基础,运用泥沙收支平衡法、统计学方法,研究辽河中下游泥沙时空分布及主要沉积区沉积量与上游不同水沙来源区水沙量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巨流河-六间房河段为辽河中下游强烈沉积区,支流柳河产沙量的变化对辽河下游泥沙沉积量的变化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为缓解辽河下游泥沙沉积问题,亟待加强柳河水土流失的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来源区 泥沙沉积 辽河中下游
下载PDF
RESEARCHES ON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LAWS OF WATER AND SEDIMENT TRANSPORTATION 被引量:2
11
作者 Ye Qingchao (Institute of Geography, CAS, Beijing 100101People’s Republich of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1995年第1期63-75,共13页
The major project 'Researches on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laws of water and sediment transponaion' wasmanaged jointly by the Institute of Geograph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major project 'Researches on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laws of water and sediment transponaion' wasmanaged jointly by the Institute of Geograph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AS) and State Planning Commission with the Yellow River ConservancyCommission of Ministry of Water Conservancy of China covering the period of July, 1988-December, 1992. All of the anticipated objectives of the project had been completely reached, and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project were checkedand accepted in July, 1993 in Beijing. The project is charactenzed by thecomprehensiveness in research with systematic and all-around conent throughclosely combining environmotal changes with water and sedimenttransport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superiority of the cooperation of multiple disciplines and units.A series of major problemswere well replied in the end. Besides studying some problems of the moment,some basic researches on the prosped of reducing sediments delivered into theYellow River after 2000, the ways to prolonging the lifetime of the current lowerYellow River channel, the program of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rainage basin, etc., were carried out. Moreover, the projecthas outstanding features comparing with other researches on the large rivers inChina, and is uncommon in the field of researches on rivers all over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ver sedimentation TRANSPORT ENVIRONMENT
下载PDF
河湖沙冲淤和三角洲发育的长期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冬建 曾庆存 +1 位作者 朱江 刘卓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1996年第1期30-34,36-37,共7页
本文利用一个二维的水动力学和泥沙冲淤动力学模式,对河床演变和三角洲的发育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动力模式包括水流方程、悬沙输送方程和底床变化(含推移质运动)方程。数值积分格式采用IAP平方守恒格式和分解算法,使计算既省... 本文利用一个二维的水动力学和泥沙冲淤动力学模式,对河床演变和三角洲的发育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动力模式包括水流方程、悬沙输送方程和底床变化(含推移质运动)方程。数值积分格式采用IAP平方守恒格式和分解算法,使计算既省时又长期稳定。对一个理想的河湖区域进行了长达50年的数值积分。模拟结果肯定了曾庆存等以前得到的主要结论,并得到一些新的结论。研究表明:泥沙首先在河流入口处沉积,并逐渐向下游推进和向河槽两边延伸;随着泥沙的沉积,底床逐渐升高,在河槽中形成了一个沙岛;在沙岛上游,原河槽中沉积的泥沙又被冲刷,重新出现深河道;数值积分50年后,人口处已形成一个巨大的冲积扇(水下三角洲),并不断向下游扩展,三角洲(包括沙岛)的前缘十分陡峭;由于泥沙的沉积,河床抬升,水深变小,水流速度场在整个堆积扇上明显增大,并在三角洲前缘出现明显的绕岛环流和河流分叉现象。模拟结果还表明,在漫滩区泥沙只淤不冲,而在河槽中既有淤积又有冲刷。此外,由于泥沙的淤积,使得湖型水库的水流入口处(库尾)水位明显抬高(即所谓“翘尾巴”现象)。这些结果在定性上与有关湖泊型水库淤积的观测事实是相当符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沉积 三角洲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莱芜“红石”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彭远新 彭华 +1 位作者 赵全科 朱海彬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1期58-62,共5页
山东莱芜红石公园内出露较大面积的红色岩层,研究其成因及其沉积环境,可以确定当时的古地貌和气候特征,因此具有重要意义。在红色岩层分布区采集7个样品,用XRF、激光粒度分析仪和扫描电镜等设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红层主要成份是SiO_2和A... 山东莱芜红石公园内出露较大面积的红色岩层,研究其成因及其沉积环境,可以确定当时的古地貌和气候特征,因此具有重要意义。在红色岩层分布区采集7个样品,用XRF、激光粒度分析仪和扫描电镜等设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红层主要成份是SiO_2和Al_2O_3,沉积粒度以细沙为主,沙粒上具有水成标志。确定莱芜红色岩层为丹霞地貌景观,形成于季节性河流沉积,当时气候比较炎热干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石 环境分析 河流沉积
下载PDF
辽河各水沙来源区对下游泥沙沉积的影响
14
作者 陈杨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7,12,共5页
以辽河中下游有关水文站年系列资料为基础,运用泥沙收支平衡法,研究辽河中下游泥沙时空分布,结果表明:巨流河至六间房河段为辽河中下游强烈沉积区。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巨流河—六间房河段泥沙沉积量与上游不同水沙来源区水沙量相关关... 以辽河中下游有关水文站年系列资料为基础,运用泥沙收支平衡法,研究辽河中下游泥沙时空分布,结果表明:巨流河至六间房河段为辽河中下游强烈沉积区。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巨流河—六间房河段泥沙沉积量与上游不同水沙来源区水沙量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辽河下游巨流河—六间房河段沉积量与辽河支流柳河产沙区产沙量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柳河产沙量的变化对辽河下游河道泥沙沉积量的变化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且柳河汛期单位来水来沙量较全年单位来水来沙量对辽河下游沉积量的贡献率更大。因此,为缓解辽河下游河道沉积问题,柳河水土流失的治理亟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来源区 河道泥沙沉积 辽河中下游
下载PDF
三峡水库初期运用对长江中下游水文河道情势影响分析 被引量:36
15
作者 熊明 许全喜 +1 位作者 袁晶 童辉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0-125,共6页
三峡工程自2003年6月1日蓄水发电后,坝下游水文河道情势发生了较大变化。2003-2006年,长江中下游干流宜昌、汉口、大通水文站年均输沙量仅为0.702亿t、1.34亿t和1.63亿t,分别较多年均值偏小86%、67%和62%;各水文站悬沙粒径均有所变粗,... 三峡工程自2003年6月1日蓄水发电后,坝下游水文河道情势发生了较大变化。2003-2006年,长江中下游干流宜昌、汉口、大通水文站年均输沙量仅为0.702亿t、1.34亿t和1.63亿t,分别较多年均值偏小86%、67%和62%;各水文站悬沙粒径均有所变粗,尤以监利站最为明显,由蓄水前的0.009mm变粗为2006年的0.150mm。蓄水发电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冲刷强度明显增大,沿程枯水位有所下降。2002年10月至2006年10月宜昌至湖口河段平滩河槽冲刷量为6.14亿m3,以基本河槽冲刷为主。宜昌站2006年汛后与2002年汛后比较,当宜昌站流量分别为4000m3/s、10000m3/s时,其相应水位分别下降0.07m、0.49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泥沙工程学 三峡工程 水文情势 河道冲刷
原文传递
上荆江河段河岸土体组成分析及岸坡稳定性计算 被引量:30
16
作者 宗全利 夏军强 +1 位作者 许全喜 邓春艳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8-178,共11页
崩岸是上荆江河段河床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崩岸过程不仅与近岸水流动力作用有关,而且还与河岸土体组成及力学特性密切相关。本文对上荆江4个典型断面的崩岸土体进行了现场取样与室内土工试验,较全面地分析了崩岸土体组成及力学特性。... 崩岸是上荆江河段河床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崩岸过程不仅与近岸水流动力作用有关,而且还与河岸土体组成及力学特性密切相关。本文对上荆江4个典型断面的崩岸土体进行了现场取样与室内土工试验,较全面地分析了崩岸土体组成及力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上荆江河岸为上部黏性土和下部非黏性土组成的二元结构,且在大部分河岸上部黏性土层厚度超过其下部非黏性土层厚度;黏性土层的抗剪强度随含水率变化明显,随含水率增加,黏聚力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稳定,而内摩擦角呈减小趋势。根据上荆江崩岸发生形式及过程,结合崩岸土体的土工试验结果,综合考虑水流冲刷作用和水位变化等因素,计算了两个典型河岸在枯水期、高水期和退水期的岸坡稳定性,得到了不同水位及不同坡脚横向冲刷距离下河岸稳定的安全系数。计算结果表明:当河岸坡脚冲刷达到一定距离时,高水期安全系数将明显低于枯水期,说明崩岸在汛期比在枯水期更容易发生;退水期安全系数明显低于相同条件下枯水期和高水期;涨水期河岸安全系数随水位升高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说明水位变化对河岸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泥沙工程学 河岸稳定性 土体组成分析 二元结构河岸 崩岸 上荆江
原文传递
三峡下游不同类型分汊河段冲刷调整特点分析 被引量:27
17
作者 陈立 周银军 +1 位作者 闫霞 罗优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9-116,共8页
针对三峡工程坝下游不同类型分汊河段在三峡蓄水后的演变特点及规律,依据原观资料,对宜昌~虎牙滩河段、宜都河段、关洲河段及芦家河河段进行河床演变分析,并按照水流动力轴线年内交替与否将以上河段分为水流动力轴线年内交替型分汊河... 针对三峡工程坝下游不同类型分汊河段在三峡蓄水后的演变特点及规律,依据原观资料,对宜昌~虎牙滩河段、宜都河段、关洲河段及芦家河河段进行河床演变分析,并按照水流动力轴线年内交替与否将以上河段分为水流动力轴线年内交替型分汊河道和水流动力轴线年内不交替型分汊河道。研究表明:三峡蓄水后,各典型河段具有各自的演变特点,其主要冲淤规律的不同在于冲刷主要部位的不同,但均为洪水水流动力轴线的所经之地,对于水流动力轴线年内交替型分汊河道而言,表现为其洪水主汊冲刷幅度大于枯水主汊,这一变化显然不利于该类型分汊河段分流格局的稳定,应当引起防洪及航运部门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泥沙工程学 河床演变 冲刷调整特点 分析 三峡下游 分汊河道
原文传递
三峡水库蓄水后荆江典型分汊河段演变机理及发展趋势研究 被引量:27
18
作者 朱玲玲 张为 葛华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6-113,共8页
分汊河段水动力轴线受水沙及河床边界等的影响易于摆动,主流摆动为主支汊易位提供动力条件,也使得分汊河段心滩及边滩的演变趋于复杂。三峡水库蓄水后,水沙条件变异使得下游分汊河段主流摆动现象及其影响更加显著。本文以荆江典型分汊... 分汊河段水动力轴线受水沙及河床边界等的影响易于摆动,主流摆动为主支汊易位提供动力条件,也使得分汊河段心滩及边滩的演变趋于复杂。三峡水库蓄水后,水沙条件变异使得下游分汊河段主流摆动现象及其影响更加显著。本文以荆江典型分汊河段——沙市河段为例,分析了分汊河段的演变特点及机理,明确了水动力条件、来沙及洲滩相互作用对浅滩演变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三峡水库蓄水后水沙条件变化特点,研究河段演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泥沙工程学 分汊河段 主流摆动 特征流量级 三峡水库蓄水
原文传递
应用人工阶梯-深潭治理下切河流——吊嘎河的尝试 被引量:21
19
作者 余国安 王兆印 +1 位作者 张康 刘怀湘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5-89,共5页
在我国西南山区下切河流——吊嘎河上利用人工阶梯-深潭进行河流治理的野外试验。吊嘎河河床严重侵蚀下切,由此引发塌岸、滑坡甚至泥石流灾害,河流生态环境变化剧烈,水生生态受到抑制。在吊嘎河中上游选取长约150m河段,模仿自然阶梯-深... 在我国西南山区下切河流——吊嘎河上利用人工阶梯-深潭进行河流治理的野外试验。吊嘎河河床严重侵蚀下切,由此引发塌岸、滑坡甚至泥石流灾害,河流生态环境变化剧烈,水生生态受到抑制。在吊嘎河中上游选取长约150m河段,模仿自然阶梯-深潭的地貌及结构特点,布置人工阶梯-深潭,并对河流微地貌、水生栖息地环境及生态进行了5个月的观测。人工阶梯-深潭布置后,试验段河床持续冲刷下切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维持了较为稳定的水生栖息地环境,同时水生栖息地多样性增加。采用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评价河流生态显示,吊嘎河的水生生态也得到明显改善。吊嘎河野外试验初步表明,人工阶梯-深潭系统是山区下切河流综合治理中的一个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泥沙工程学 下切河流治理 人工阶梯-深潭 河流微地貌 水生生态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下载PDF
水库下游分组沙冲淤特性分析 被引量:19
20
作者 陈飞 李义天 +1 位作者 唐金武 张亭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4-170,共7页
水库修建前后下游河道分组沙冲淤实测资料表明:建库前特定河段粗沙淤积主要是由于水力因素沿程显著减弱;建库后近坝河段,泥沙补给不足,各组泥沙均发生较剧烈的冲刷,床沙粗化迅速;距坝较远的河段,只要上游河段有足够泥沙补给,能够基本达... 水库修建前后下游河道分组沙冲淤实测资料表明:建库前特定河段粗沙淤积主要是由于水力因素沿程显著减弱;建库后近坝河段,泥沙补给不足,各组泥沙均发生较剧烈的冲刷,床沙粗化迅速;距坝较远的河段,只要上游河段有足够泥沙补给,能够基本达到饱和的各组泥沙的冲淤特性与建库前保持一致,但淤积量趋于减小;水库下游发生长距离冲刷的主要原因是床沙补给不足,尤其是细沙补给严重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泥沙工程学 水库下游 分组沙冲淤 水力条件 泥沙补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