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本与行为:朱熹《家礼》与其家礼活动 被引量:12
1
作者 粟品孝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99-105,共7页
对朱熹的家礼行为进行清理并与其《家礼》文本进行比照 ,发现其言行相顾 ,《家礼》的规定基本上在其家庭生活中得到了实现 ,但由于现实境遇和思想的变化 ,朱熹的一些行为也与《家礼》的要求明显不合。而最受后人重视的《家礼》“祠堂”
关键词 朱熹 《家礼》 文本 行为
下载PDF
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短视频弹幕互动研究——以Bilibili情侣类视频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汪雅倩 荣懋丹 《新闻与传播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70,共15页
移动视频社交时代,各类短视频平台涌现了大批极具影响力的“微名人”,新型互动文化随之产生。为了挖掘其特征属性,聚焦情侣视频博主及CP文化,以B站为例,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探讨情侣博主的内容特征及其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模式。通过... 移动视频社交时代,各类短视频平台涌现了大批极具影响力的“微名人”,新型互动文化随之产生。为了挖掘其特征属性,聚焦情侣视频博主及CP文化,以B站为例,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探讨情侣博主的内容特征及其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模式。通过参与式观察和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后发现:情侣博主的视频以情境互动类为主,视频主题倾向于搞怪、整蛊,视频基调突出较强的情绪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文本分析法挖掘弹幕类型、关键词等,并最终建立短视频平台情侣博主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仪式链模型。基于综合研究方法,勾勒出短视频情侣博主与用户之间从启动到结果的完整互动仪式图景,揭示了互动仪式要素从“身体共同在场”到虚拟共同在场的转变,突出了虚拟场景和情感能量在移动视频社交时代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平台 情侣博主 弹幕互动 内容分析 文本挖掘
下载PDF
仪式与文本之间——论《诗经》的经典化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8
3
作者 李辉 林甸甸 马银琴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50-61,共12页
《诗》是周代典礼仪式上用于歌唱的歌辞文本。周代仪式乐歌的文本内容与仪式中的话语要素存在密切的互文关系。随着周代礼乐制度的发展,颂、雅、风不同诗体的创制、乐用机制及其与仪式的关系也有变迁。《诗》的流传存在于两个系统,即乐... 《诗》是周代典礼仪式上用于歌唱的歌辞文本。周代仪式乐歌的文本内容与仪式中的话语要素存在密切的互文关系。随着周代礼乐制度的发展,颂、雅、风不同诗体的创制、乐用机制及其与仪式的关系也有变迁。《诗》的流传存在于两个系统,即乐官群体所用的、其内容和功能以服务于具体乐用为主的"乐本"系统和周贵族"诗教"所用、偏重于礼乐德义教育的文本系统,而后者正是《诗》的经典性主要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仪式 文本 经典化
下载PDF
与魔幻、荒诞无关:扎西达娃研究的一种路径 被引量:7
4
作者 傅钱余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3年第6期43-48,共6页
对藏族文化传统的关注和思考,是扎西达娃小说一以贯之的主题。藏族仪式、民俗是作者借以表达此主题的文化形式。从《朝佛》到《西藏,隐秘岁月》,作者有一个简单批判到犹豫反思再到深刻领悟的思考过程。扎西达娃的创作始终植根于藏族文... 对藏族文化传统的关注和思考,是扎西达娃小说一以贯之的主题。藏族仪式、民俗是作者借以表达此主题的文化形式。从《朝佛》到《西藏,隐秘岁月》,作者有一个简单批判到犹豫反思再到深刻领悟的思考过程。扎西达娃的创作始终植根于藏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他一直在追问:藏族文化的精髓到底是什么?如何存在?因此,扎西达娃的小说是"西藏"的,与魔幻和荒诞并无多大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仪式 文化精神 文本分析
下载PDF
德宏傣族族源神话的多元叙事与文化记忆 被引量:6
5
作者 李斯颖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109-122,共14页
族源神话是一个民族关于自身来源的能动叙事,属于人类文化记忆的范畴。德宏傣族传承着丰富的族源神话内容,以"九位天神""弟兄民族祖先""葫芦生人""混鲁与混赖"等母题为主。从文化记忆理论角度... 族源神话是一个民族关于自身来源的能动叙事,属于人类文化记忆的范畴。德宏傣族传承着丰富的族源神话内容,以"九位天神""弟兄民族祖先""葫芦生人""混鲁与混赖"等母题为主。从文化记忆理论角度出发探索德宏傣族族源神话传承现状,对其仪式与文字文本演述并行、傣文与汉文叙事共存的现象进行探究,可以解读傣族文化记忆塑造过程中多重认同标准并存与角力的关系。作为特殊文化记忆的族源神话,受到佛教文化、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保持着本民族文化传统基因与地域性色彩。它们发挥着凝聚德宏傣族集体意识、传授传统历史文化知识的作用,强调地方资源的分配与多个民族的"和而不同",建构了对应的地方知识体系。族源神话叙事是德宏傣族人民整合历史、自我调适而形成的一种"文化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宏 傣族 族源神话 文化记忆 仪式 文字文本
下载PDF
应俗的“礼文”:明代四六启的“礼文”属性及其价值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苗民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2-108,共7页
在传统礼法社会,有一类文体是伴随礼制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的,其文体规范往往被列入官方礼典,文体本身也凸显仪式性特征,这类文体可名之为"礼文"。具体到明代,应用范围最广且应用频率最高的"礼文"即四六启。通过对... 在传统礼法社会,有一类文体是伴随礼制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的,其文体规范往往被列入官方礼典,文体本身也凸显仪式性特征,这类文体可名之为"礼文"。具体到明代,应用范围最广且应用频率最高的"礼文"即四六启。通过对官方礼制、社会习俗、士人交际方式等多维视角的考察,会发现四六启在明代社会发挥着难以替代的礼仪交际功能,且这种功能并不因程序化和套袭化而被削弱,彰显出"礼文"写作中"因袭"力量对"创新"力量的明显压制。这种情形,在文章学层面固然可理解为文体生命力的缺失,但在社会文化学的意义上却正是上层礼制在社会习俗层面得以践履的实证,体现出明代社会礼俗互动与"礼文"写作之间互为助力又互相颉颃的微妙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四六启 礼文 礼仪 礼义
下载PDF
仪式表演视角下连南瑶族自治县排瑶“耍歌堂”舞蹈文本阐释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婷 代宏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8-65,共8页
“耍歌堂”是排瑶纪念盘古王、祭祀祖先的盛大仪式,其舞蹈展现了人与神之间的沟通互动过程,并借由身体符号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达思想感情。文章结合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排瑶田野考察,从舞蹈文本描述到以“仪式表演为中心”进行研究,... “耍歌堂”是排瑶纪念盘古王、祭祀祖先的盛大仪式,其舞蹈展现了人与神之间的沟通互动过程,并借由身体符号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达思想感情。文章结合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排瑶田野考察,从舞蹈文本描述到以“仪式表演为中心”进行研究,将仪式舞蹈文本置于历史文献、口述传承与当下的仪式表演语境中,对其生成过程与表演实践的即时性与人的创造性建构、阈限期与结构特点、表征与隐喻等方面进行阐述,揭示“耍歌堂”仪式表演行为与仪式舞蹈表演的深层关联,为理解排瑶社会结构和舞蹈文化内涵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表演 耍歌堂 舞蹈文本 文化认同
原文传递
从文化与媒介的视角看中国乡村电影的兴衰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林波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83-85,共3页
“乡村电影”作为中国农村主要的娱乐和文化传播媒介,曾经占据了乡村生活的重要位置。它承载着深刻的仪式意义,并成为一代人的成长记忆。乡村电影不同于一般的电影,它独特的放映方式已经变革了电影的形式,增益了电影原有的意义,并构成... “乡村电影”作为中国农村主要的娱乐和文化传播媒介,曾经占据了乡村生活的重要位置。它承载着深刻的仪式意义,并成为一代人的成长记忆。乡村电影不同于一般的电影,它独特的放映方式已经变革了电影的形式,增益了电影原有的意义,并构成了其特有的历史行为功效。它在短短二三十年间的兴盛与式微,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和文化的诸多变迁,以及迅速而剧烈的媒介变革。当传统秩序和革命话语为新的生活方式与现代性观念所替代,乡村电影的仪式和文本意义也就逐步被瓦解。随之而来的媒介变革,在给中国农村带来新的文化娱乐体验的同时,也培育了新的媒介使用兴趣和需求,乡村电影的存在空间也就越发紧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电影 仪式意义 文本意义 媒介变革
下载PDF
中国古代图书馆的历史分期及其动因 被引量:2
9
作者 王瑛琦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2年第12期5-10,共6页
文化记忆理论认为人类的记忆机制经历了由“仪式一致性”向“文本一致性”的过渡。图书馆是人类记忆机制之一,在古代中国这一变革萌芽于西周,经春秋战国而最终完成。以最终完成为时间节点,可将中国古代图书馆分为两个时期:“仪式记忆时... 文化记忆理论认为人类的记忆机制经历了由“仪式一致性”向“文本一致性”的过渡。图书馆是人类记忆机制之一,在古代中国这一变革萌芽于西周,经春秋战国而最终完成。以最终完成为时间节点,可将中国古代图书馆分为两个时期:“仪式记忆时期”与“文献记忆时期”。从文化记忆理论来看,推动中国古代图书馆阶段性发展的根本动因是春秋战国前后社会文化形态的变迁,包括文化回忆模式与记忆机制两方面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图书馆 历史分期 文化记忆 仪式一致性 文本一致性
下载PDF
东巴仪式表演的文本结构探析
10
作者 杨杰宏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5年第4期46-50,共5页
仪式也是文本,东巴仪式表演文本是以口头演述与仪式表演互为文本的。平行结构是东巴口头传统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句法结构,而在与东巴口头传统演述相结合的仪式表演中也同样存在着这一句法结构。从东巴仪式表演类型分析,其结构可分为以下... 仪式也是文本,东巴仪式表演文本是以口头演述与仪式表演互为文本的。平行结构是东巴口头传统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句法结构,而在与东巴口头传统演述相结合的仪式表演中也同样存在着这一句法结构。从东巴仪式表演类型分析,其结构可分为以下并列平行式与递进平行式。在东巴仪式表演中,表演类型有着严整的结构单元,这些结构单元从最小的表演动作到表演步骤、表演程序、表演类别形成了金字塔式结构,同时也构成了各种仪式类型及表演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行式 东巴 仪式表演 口头文本 仪式叙事
下载PDF
彝族撒尼人揭秘式仪式词的文学治疗
11
作者 昂晋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35-40,共6页
基于《彝族撒尼祭祀词译疏》的文本分析以及田野调查资料,提出了揭秘式仪式词的概念,勾勒了彝族撒尼人揭秘式仪式词与撒尼人治疗思维之间的关系。撒尼人揭秘式仪式词具有叙事饱满以及叙事内容与仪式目的不一致性的特点,结合撒尼人“揭... 基于《彝族撒尼祭祀词译疏》的文本分析以及田野调查资料,提出了揭秘式仪式词的概念,勾勒了彝族撒尼人揭秘式仪式词与撒尼人治疗思维之间的关系。撒尼人揭秘式仪式词具有叙事饱满以及叙事内容与仪式目的不一致性的特点,结合撒尼人“揭秘”以抵御邪孽的治疗思维及地方传说,解释了呈现这两个特点的原因,也梳理了撒尼人揭秘式仪式词实现治疗功能的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揭秘式 仪式词 文学治疗 彝族撒尼人
下载PDF
东巴仪式表演的文本特征研究
12
作者 杨杰宏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17-21,59,共6页
仪式产生文本。东巴叙事文本产生于东巴仪事。东巴叙事传统文本既是口头与书面的复合型文本,也是诗、歌、舞、画等多元表演艺术形态的复合型文本,而且这一口头与书面互文的复合型文本与仪式叙事中的东巴音乐、东巴绘画、东巴舞蹈、东巴... 仪式产生文本。东巴叙事文本产生于东巴仪事。东巴叙事传统文本既是口头与书面的复合型文本,也是诗、歌、舞、画等多元表演艺术形态的复合型文本,而且这一口头与书面互文的复合型文本与仪式叙事中的东巴音乐、东巴绘画、东巴舞蹈、东巴工艺等多模态的文本交织融汇于一体,从而体现出多元模态的文本形态。仪式表演文本类型既可根据仪式类型进行宏观层面的划分,也可根据同一仪式类型的规模进行更为详细的划分,说明仪式表演文本类型的确定必须基于仪式的外部与内部因素,二者是传统的产物。这些不同模态的文本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仪式叙事文本关键在于仪式程式。仪式程式是各个仪式叙事要素的程式关系之和,也是仪式主持者能够圆满完成仪式的秘密武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巴叙事 仪式表演 文本特征 多模态
下载PDF
论汉代游仙诗的来源、艺术形态及其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树国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225-235,共11页
游仙观念来源于原始巫教和道家学派,在信仰、仪式与方技三个方面规定了游仙诗艺在汉代的发展方向和艺术形态特征。汉武帝时代的郊祀活动通过对神灵的献祭祈求游仙长生,祭神乐舞发展为游仙乐舞,在《郊祀歌》中得到完美的展现;同时游仙诗... 游仙观念来源于原始巫教和道家学派,在信仰、仪式与方技三个方面规定了游仙诗艺在汉代的发展方向和艺术形态特征。汉武帝时代的郊祀活动通过对神灵的献祭祈求游仙长生,祭神乐舞发展为游仙乐舞,在《郊祀歌》中得到完美的展现;同时游仙诗也是两汉时代世俗宴享仪式上的艺术消费品。汉代游仙诗艺具有仪式性、表演性和在场性特点,是从《楚辞.远游》到魏晋游仙诗发展的重要阶段,对魏晋文人同类题材作品的创作具有重大影响,成为古典浪漫主义的重要范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仙诗 仪式形态 文本形态 游仙乐舞
下载PDF
民族文学研究的人类学方法探赜——以“仪式”为研究基点 被引量:1
14
作者 傅钱余 《太原大学学报》 2012年第3期29-32,38,共5页
跨学科的视野和交叉方法是民族文学研究的必然要求。在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中,一个不容忽视之处便是文本中的仪式现象。这为民族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角、借鉴仪式理论提供了可能。然而,学界并没有给予仪式现象高度的重视,或是对仪式作文化... 跨学科的视野和交叉方法是民族文学研究的必然要求。在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中,一个不容忽视之处便是文本中的仪式现象。这为民族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角、借鉴仪式理论提供了可能。然而,学界并没有给予仪式现象高度的重视,或是对仪式作文化学解剖,或是将仪式书写理解为风情饰品。以仪式为突破口,借鉴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不但能够让民族文学批评更具有深度,同时也可以在总结、归纳、反思的基础上形成民族文学理论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 跨学科 人类学方法 仪式 文本分析
下载PDF
论孔颖达的《丧服》制度礼文诠释
15
作者 邓声国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1年第1期145-157,共13页
唐代以后,《丧服》制度及其礼文诠释进入一个集成式发展阶段,颇具超越前代、重构新局的宏大气概,孔颖达《礼记正义》便极具代表性。考察《曾子问》《丧服小记》诸篇相关诠释可见,孔颖达《礼记正义》继承并发展了两汉魏晋南北朝《丧服》... 唐代以后,《丧服》制度及其礼文诠释进入一个集成式发展阶段,颇具超越前代、重构新局的宏大气概,孔颖达《礼记正义》便极具代表性。考察《曾子问》《丧服小记》诸篇相关诠释可见,孔颖达《礼记正义》继承并发展了两汉魏晋南北朝《丧服》学诠释的众多成就,无论是诠释涉略面、诠释理路、诠释体式的选择,还是对此前各家经文诠释纷争见解的选择,都彰显出礼文诠释的独到之处。在《丧服》制度及其礼文的诠释过程中,孔颖达持有自己的诠释出发点和《丧服》制度弘旨观;在疏通申解《丧服》制度礼文及其郑《注》的过程中,他又继承延续并创新性地发展了前人诠释焦点、诠释方法等方面成果,形成一整套独具个性化的诠释理念、诠释方法与诠释特色,对唐代乃至此后《丧服》学的诠释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颖达 《礼记正义》 《丧服》制度 礼文 诠释
下载PDF
论仪式与民族文学的艺术特色——以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为考察中心
16
作者 傅钱余 《昆明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119-122,共4页
在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中,有大量存在于文本中的仪式。学界或是对仪式作文化学解剖,或是将仪式书写理解为场景描述。前者混淆了文化和文学意义上仪式的区别,忽略了文学的虚构性质;后者则未注意民族文学的特殊性,对仪式书写可能具有的多层... 在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中,有大量存在于文本中的仪式。学界或是对仪式作文化学解剖,或是将仪式书写理解为场景描述。前者混淆了文化和文学意义上仪式的区别,忽略了文学的虚构性质;后者则未注意民族文学的特殊性,对仪式书写可能具有的多层次意义未加深入思考。实际上,仪式承载信仰与情感,蕴含作者的民族认同,并对文本的叙事进程及结构有着较大影响,读者可通过对仪式的重视和分析,更好地理解人物,揭示文本深层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 少数民族小说 仪式 情感 信仰 文本叙事
下载PDF
周代策命的言语形态及其文本化
17
作者 朱军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78-84,共7页
策命是周代最重要的言语活动之一。策命仪式利用了商周以来宗教言语和政治言语中常用的直言和代言模式及其转换机制,这决定了策命文本的原生形态和次生形态的底本。策命仪式的文本化表现为传世文献的片段式取用和转换、金文的完整记录... 策命是周代最重要的言语活动之一。策命仪式利用了商周以来宗教言语和政治言语中常用的直言和代言模式及其转换机制,这决定了策命文本的原生形态和次生形态的底本。策命仪式的文本化表现为传世文献的片段式取用和转换、金文的完整记录和简式记录。策命言语的文本化首先体现在命书的独立文体属性的获取和命体的形成,其次是命书成为被取用和改写的底本。言语仪节的文本化是策命仪式性削弱而文本性加强的佐证。对文本化的挖掘,可以逆推出策命作为仪式的原生形态,也可以把握一些相关文本的生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策命 仪式 言语 文本化
下载PDF
个体身份转换与行业规则的塌陷——以2003—2016年媒体人离职告白为例 被引量:14
18
作者 胡沈明 胡琪萍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63-69,共7页
越来越多的媒体人在离职之际通过朋友圈、微博、辞职信、访谈等方式公开或隐晦地表达离职信息。文章通过对近年来网络上公开的媒体人告别话语进行搜集分析,发现媒体人告别话语实质是个人身份转换的一种仪式,通过这种仪式,媒体人实现从... 越来越多的媒体人在离职之际通过朋友圈、微博、辞职信、访谈等方式公开或隐晦地表达离职信息。文章通过对近年来网络上公开的媒体人告别话语进行搜集分析,发现媒体人告别话语实质是个人身份转换的一种仪式,通过这种仪式,媒体人实现从认知、情感和职业等方面的过渡。但是作为一种文本,个体身份转换的象征性表达实质上颠覆了媒体和媒体人的公共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行业规则的沦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告别话语 仪式 身份过渡 私人文本公共化
下载PDF
眉山水陆考 被引量:4
19
作者 侯冲 张蓓蓓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1-38,169,共8页
苏轼《水陆法像赞》此前被与《眉山水陆》相提并论,但由于资料有限,学界对二者关系的认识一直不太清晰。以《水陆法像赞》小引提到的"法云寺法涌禅师善本"为突破点,可推知《水陆法像赞》撰于元祐六年夏秋之间,与苏轼元祐八年... 苏轼《水陆法像赞》此前被与《眉山水陆》相提并论,但由于资料有限,学界对二者关系的认识一直不太清晰。以《水陆法像赞》小引提到的"法云寺法涌禅师善本"为突破点,可推知《水陆法像赞》撰于元祐六年夏秋之间,与苏轼元祐八年为亡妻所设水陆道场无关。根据所见昆明地区两种相关新资料,可知《眉山水陆》又称《龙华水陆仪》,是指南宋绍兴年间张兴运、宝月禅师等人编辑,以杨锷《水陆仪》、祖觉《水陆斋仪》为基础,将苏轼《水陆法像赞》纳入到中、下时仪文中的水陆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眉山水陆 水陆法像赞 杨锷 苏轼 祖觉 龙华水陆
下载PDF
人类学视域下的体育媒介仪式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洪艳 董青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7-61,66,共6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人类学的视角对大型体育赛事的仪式化传播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体育媒介仪式通过与媒体联接、即时传播、拓展外围文本等方式实现了媒介仪式语义的形成、主体文本的实现和仪式语境的建构;媒体... 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人类学的视角对大型体育赛事的仪式化传播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体育媒介仪式通过与媒体联接、即时传播、拓展外围文本等方式实现了媒介仪式语义的形成、主体文本的实现和仪式语境的建构;媒体通过先进的媒介技术实现了体育传播方式的变革,加速了传统仪式的世俗化,使体育媒介事件演变为一种分散状态下的现代仪式;体育媒介仪式就是大型体育赛事的仪式化展演,通过这个在当代社会具有典范意义的视窗,表达了体育媒介仪式之于人类社会的意义,传递并倡导着当代社会的公共价值观。研究为学界更深入地探究现代仪式变迁的理论动因与人类学内涵提供了新的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传播 人类学 仪式 媒介事件 媒介仪式 外围文本 公共价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