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古礼学的内在层级与逻辑结构(下) 被引量:2
1
作者 曹胜高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11-16,共6页
(接上期) 三、礼制考论 礼之别异,一在于仪,二在于制。礼制是对礼器形制和数量的规定,是礼义在物体层面的体现。《礼记.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礼的分配作用和节制意识要求不同社会阶层在器物使用上有所区别,礼别尊... (接上期) 三、礼制考论 礼之别异,一在于仪,二在于制。礼制是对礼器形制和数量的规定,是礼义在物体层面的体现。《礼记.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礼的分配作用和节制意识要求不同社会阶层在器物使用上有所区别,礼别尊卑、上下的社会意义也要求在仪式所用器物上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结构 层级 礼学 上古 社会阶层 社会意义 礼制 器物
下载PDF
《卷耳》奠礼说考论——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另一重启示
2
作者 多洛肯 赵钰飞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8-156,187,共10页
上博简《孔子诗论》揭开了先秦儒家诗歌批评理论的一角,也启发我们重新认识《左传》和汉儒的解诗理念。结合西周的礼乐文化语境,通过对“永怀”“永伤”“金罍”“兕觥”“我马瘏矣”及采集情节的重新疏证,《卷耳》诗旨或可作天子奠礼... 上博简《孔子诗论》揭开了先秦儒家诗歌批评理论的一角,也启发我们重新认识《左传》和汉儒的解诗理念。结合西周的礼乐文化语境,通过对“永怀”“永伤”“金罍”“兕觥”“我马瘏矣”及采集情节的重新疏证,《卷耳》诗旨或可作天子奠礼解。“整编之诗”的诞生本身就是再创作的过程,周代士大夫们有可能做了同汉儒类似的“编故事”工作,这种以时代语境重构文学内容的可能性应当引起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耳》 奠礼 周行 上博简 《孔子诗论》
下载PDF
传统礼义文化的内涵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冬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157-163,共7页
中华民族素有"礼义之邦"之称,讲"礼"重"义"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礼义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它是一个个体、一个组织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内在的精神文化素养的显示,是中华民族内化的文化基... 中华民族素有"礼义之邦"之称,讲"礼"重"义"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礼义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它是一个个体、一个组织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内在的精神文化素养的显示,是中华民族内化的文化基因,是安身立命之本,治国理政之据,它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义 礼治 现代意义
下载PDF
闽地祠祀阳明考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山梁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79-88,共10页
祀,国之大事也。福建因王阳明“两次半”入闽,遁迹武夷、进军汀州、驻节上杭、平寇漳南,而成为阳明先生经略、过化、存神之地。阳明先生离世之后,福建与其他省份一样,先后在武夷山、长汀、上杭、平和等地,共立祠11座,以祀先生,铭记其捍... 祀,国之大事也。福建因王阳明“两次半”入闽,遁迹武夷、进军汀州、驻节上杭、平寇漳南,而成为阳明先生经略、过化、存神之地。阳明先生离世之后,福建与其他省份一样,先后在武夷山、长汀、上杭、平和等地,共立祠11座,以祀先生,铭记其捍患平乱之功,感念其施民教化之德。闽地立阳明祠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明嘉靖、崇祯以及清康乾年间三个阶段,体现了官府主导、后学推动、朱王会通的“官、学、融”福建地域文化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祀典 阳明祠 王阳明 福建
下载PDF
清乾隆初年“礼会”浅论
5
作者 张涛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9-83,共5页
清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帝下诏纂修《三礼义疏》。除部分三礼馆臣除从事日常纂修外,还自发组织半官方、非正式的《仪礼》学研讨活动,名曰“礼会”。此不但是乾隆初年学术史的重要事件,直接左右了《仪礼义疏》的修撰,
关键词 乾隆初年 《仪礼》 研讨活动 乾隆帝 非正式 学术史 义疏 三礼
下载PDF
戏曲·信仰·认同——奉化礼俗仪式中的吹打乐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廖松清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3年第3期125-129,共5页
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使得奉化的居民形成了"俗信鬼神,好淫祀"的文化特点,给这个地区民间信仰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应运而生的各种礼俗仪式围绕着当地人的日常生活。而吹打乐则贯穿于各种仪式... 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使得奉化的居民形成了"俗信鬼神,好淫祀"的文化特点,给这个地区民间信仰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应运而生的各种礼俗仪式围绕着当地人的日常生活。而吹打乐则贯穿于各种仪式之中,吹打乐的乐曲则以戏曲音乐得以呈现。通过对当地祭祖、丧葬仪式中所使用的吹打乐进行形态的分析,结合信仰文化和认同观念,阐释当地的礼俗仪式中大量使用与戏曲音乐相关的吹打乐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 祖先 礼俗仪式 奉化 吹打乐
下载PDF
共同仪式空间视域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环江自治县毛南族“分龙节”为例
7
作者 洪振健 《保山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95-101,共7页
毛南族“分龙节”作为毛南族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深化毛南族群与其他族群的交往交流交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和价值;通过对“分龙节”的由来和“分龙节”共同仪式空间形成脉络的考证和梳理,认为毛南族“分龙节”的... 毛南族“分龙节”作为毛南族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深化毛南族群与其他族群的交往交流交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和价值;通过对“分龙节”的由来和“分龙节”共同仪式空间形成脉络的考证和梳理,认为毛南族“分龙节”的产生和毛南地区的地形及汉文化影响有关,且“三界公庙”的形成对于“分龙节”共同仪式空间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并对“分龙节”共同仪式空间内的各种元素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展销会”“文体活动”和“民间仪式”是促进毛南族与其他族群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南族“分龙节” 仪式空间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黄帝陵祭祀与中华文化自信 被引量:1
8
作者 霍彦儒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1-6,共6页
针对黄帝陵祭祀与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提高中华文化自觉的关系问题,运用文献分析法,对黄帝陵祭祀的历史发展、文化内涵等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陕西黄陵县桥山自汉武帝开始就成为中华民族祭祀祖先黄帝的"国祭"之地,黄帝被尊为中... 针对黄帝陵祭祀与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提高中华文化自觉的关系问题,运用文献分析法,对黄帝陵祭祀的历史发展、文化内涵等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陕西黄陵县桥山自汉武帝开始就成为中华民族祭祀祖先黄帝的"国祭"之地,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体现在祭祀礼仪、礼器、服饰、音乐和祭文等方面的深厚祭祀文化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场地、陵地古柏是构成"精神标识"和"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持续的黄帝陵祭祀典礼带给祭拜者的体验感、神圣性,促使民众对黄帝、黄帝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敬畏,并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进来,黄帝陵祭祀已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自觉的重要平台;当前亟需制定《黄帝陵公祭法》来确立黄帝陵的国家公祭地位,确保黄帝的崇高地位和黄帝陵祭祀活动的至上性、庄严性,发挥黄帝陵祭祀在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上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 黄帝陵 国祭 祭祀典礼 文化自信 公祭法
下载PDF
作为本土知识的仪式空间──以大理喜洲为例 被引量:17
9
作者 梁永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16,共6页
社会人类学家提出,行政、市场、仪式是三种形成空间的力量。笔者根据在大理喜洲的田野工作提出,虽然三种力量造成了三种社会空间,但只有仪式空间才是当地人的本土知识。行政和市场力量形成的空间因变动不定而脱离了本土社会分类,只能用... 社会人类学家提出,行政、市场、仪式是三种形成空间的力量。笔者根据在大理喜洲的田野工作提出,虽然三种力量造成了三种社会空间,但只有仪式空间才是当地人的本土知识。行政和市场力量形成的空间因变动不定而脱离了本土社会分类,只能用客位的视角观察到。因此,在探讨空间形成力量之前,研究者应该在主位与客位的视角之间做出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空间 本土知识 主位与客位 大理
下载PDF
中越边境广西金龙布傣族群的“天”与天琴 被引量:10
10
作者 秦红增 毛淑章 农瑞群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7-94,共8页
立足田野调查,从起源、仪式、诗经、"巫"身份等方面,系统剖析了中越边境广西龙州县金龙镇布傣族群的"天"信仰、"做天"仪式、"天琴"法师及法事操持者等内容,为深化相关研究提供了基本参考。
关键词 金龙布傣族群 天琴 法事操持者
下载PDF
《论语·八佾》孔子不欲观禘说之礼制内涵诠释
11
作者 黄溪 宁镇疆 《唐都学刊》 2024年第1期104-110,共7页
《论语》礼制的诠解为古代经师看重,近代论语注本却往往忽略。《论语·八佾》载孔子云:“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此句的诠释很能体现礼制在经典解释中的重要性,历代诠解主要有三种:孔安国、邢昺等认为鲁国吉禘举行时间违... 《论语》礼制的诠解为古代经师看重,近代论语注本却往往忽略。《论语·八佾》载孔子云:“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此句的诠释很能体现礼制在经典解释中的重要性,历代诠解主要有三种:孔安国、邢昺等认为鲁国吉禘举行时间违反礼制;清人认为孔子讥讽当时宗室僭越大禘之礼;郑玄、马融从禘礼内部进行解释。分析三种诠解的方式,结合禘礼的内在仪式与外在历史背景,可以看出,孔子不欲观禘是其对传承周礼、谨遵礼制的坚守,也是对鲁国现实政治的忧虑关切。重视《论语》礼制诠解是解读经典文本、理解孔子圣人之意的关键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禘祫 郑玄
下载PDF
“成于乐”与孔子的人生理想 被引量:4
12
作者 程怡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9-84,共6页
"成于乐",真的是指君子道德学问与音乐修养的和谐完美之境吗?通过解读《周礼》、《礼记.乐记》等文献,笔者认为,古代的乐实际上是祭祀行礼的表演形式,祭祀行礼的场面因而被称为"礼乐之文",它的井然有序离不开乐官... "成于乐",真的是指君子道德学问与音乐修养的和谐完美之境吗?通过解读《周礼》、《礼记.乐记》等文献,笔者认为,古代的乐实际上是祭祀行礼的表演形式,祭祀行礼的场面因而被称为"礼乐之文",它的井然有序离不开乐官系统的指挥、调控。这种指挥、调控正是孔子所说的"节礼乐"。当一个大司乐、大乐正那样的祭祀行礼的主持人,在孔子看来,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就。或许,这样理解"成于乐",才更能了解孔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地之序 礼乐之文 青铜祭器 大司乐 大合乐
下载PDF
先秦“话体”的生成、性质及文体嬗变 被引量:2
13
作者 夏德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0-77,共8页
先秦时期的祝官文献主要面向神灵,但有时也指向世俗层面,如《周礼》六辞。"六辞"中的"会"是"话"字的假借,因此"话"是一种指称"善言"的仪式性文体。祝官在早期承担训诫的职能,他们在... 先秦时期的祝官文献主要面向神灵,但有时也指向世俗层面,如《周礼》六辞。"六辞"中的"会"是"话"字的假借,因此"话"是一种指称"善言"的仪式性文体。祝官在早期承担训诫的职能,他们在工作中常常会积累辑集一些格言谚语以用于训诫。这些辑集的格言谚语形成话体。"话体"最初作为一种承担着训诫职能的仪式性文体,它属于祝官文献。随着史官群体及优人群体的兴起,产生了语类文献及优语文献,这些文献促使"话体"由神圣性文本向世俗化文本的转变。这一过程主要表现为:一是"话体"为"语体"所继承;二是"话体"向话本小说的演变。在殷商及西周早期一般用"话"来指称记言文献,这一用法在春秋时期被"语"体所取代。先秦时期重视讲说故事的"善言"性质,而话本及说话伎艺突出故事的娱乐性,这种由"善言"到"故事"的转化实际上反映"话体"向话本小说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祝官文献 话体 仪式文体 语体 话本
下载PDF
黔中背牌苗丧葬祭祀仪式灵魂观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蔡威 《怀化学院学报》 2018年第12期6-10,共5页
背牌苗的灵魂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体现在丧葬祭祀仪式中的灵魂观体系以及"开路词"中对亡灵的"阳间路""阴间路"的引导,重走祖先路,不忘民族迁徙历史,最终亡人与祖先团聚,生... 背牌苗的灵魂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体现在丧葬祭祀仪式中的灵魂观体系以及"开路词"中对亡灵的"阳间路""阴间路"的引导,重走祖先路,不忘民族迁徙历史,最终亡人与祖先团聚,生活在另一个"世界"。这是一套完整的族群灵魂体系,是一套完整的灵魂观系统。在族群的灵魂观下,这是对人最终归属的交代即人观之中的"我到哪里去"的回答,是对家族及族群社会运行体系的维系,也会对民族文化有影响,是对族民的一种道德教化和社会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牌苗 灵魂观 社会 丧葬祭祀仪式
下载PDF
桂东南闾山教刀山科科仪本的解读
15
作者 蔺淋娟 《韶关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5-11,共7页
刀山科仪是桂东南大幡醮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闾山教的特色科仪之一。分析刀山科仪《玉皇刀山解冤科》和《雷府刀山解冤科》两种科仪本的内容结构、由来、文化内涵与意蕴,探讨科仪本"援佛入道"的原因及闾山教儒释道巫"... 刀山科仪是桂东南大幡醮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闾山教的特色科仪之一。分析刀山科仪《玉皇刀山解冤科》和《雷府刀山解冤科》两种科仪本的内容结构、由来、文化内涵与意蕴,探讨科仪本"援佛入道"的原因及闾山教儒释道巫"四教合一"的宗教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闾山教 大幡醮仪 刀山科仪 科仪本 解冤释咒
下载PDF
大同寺儿村石雕与北魏傩仪
16
作者 曹彦 韦正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0-37,152,共9页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北魏石雕三品》中公布的大同寺儿村古墓出土的北魏石雕。文章将石雕的年代纠正为5世纪中期前后,通过对该石雕的细读,发现这种二武士一人面一兽面的组合与关中地区关系密切。文章对石雕表现的仪式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北魏石雕三品》中公布的大同寺儿村古墓出土的北魏石雕。文章将石雕的年代纠正为5世纪中期前后,通过对该石雕的细读,发现这种二武士一人面一兽面的组合与关中地区关系密切。文章对石雕表现的仪式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展现了北魏平城时代鲜卑军傩的场景。寺儿村石雕中武士和怪兽形象的组合,对北魏洛阳时代及其后之镇墓组合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寺儿村石雕 北魏 傩仪
原文传递
透过仪礼看皇太极时期对蒙关系以及“外藩(tulergi golo)”概念的形成
17
作者 李善爱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47-57,共11页
随着皇太极占据了凌驾于蒙古各部之上的优势地位,以往暗示满蒙平等关系的仪礼步骤朝着突出皇太极优势地位的方向演变。后金汗与蒙古王公之间的接见礼有了更为复杂的步骤,并被划分等级。满蒙关系的变化成为"tulergi golo"一词... 随着皇太极占据了凌驾于蒙古各部之上的优势地位,以往暗示满蒙平等关系的仪礼步骤朝着突出皇太极优势地位的方向演变。后金汗与蒙古王公之间的接见礼有了更为复杂的步骤,并被划分等级。满蒙关系的变化成为"tulergi golo"一词开始拥有政治含义的背景。"tulergi golo"一词后来被汉译为"外藩",并固定下来。对于tulergi golo概念与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秩序思想中派生的"藩"概念,应当在不同的背景中加以解释。即受皇太极统治时期的满蒙关系影响,后金(清)的对蒙政策与对蒙认识发生改变,这成为清代"外藩"的初步概念得以形成的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关前满蒙关系 仪礼的政治作用 tulergigolo 理藩院 清代外藩概念
下载PDF
查海遗址社会的秩序性构建——基于家户考古的视角
18
作者 徐紫瑾 《华夏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9-146,156,共9页
本文从家户考古的研究视角对查海遗址晚期家户的空间、经济以及仪式活动所呈现的秩序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家户的布局、家户内部的活动与性别分区塑造了空间的秩序性;家户多样的生计方式与男女协作维持了经济的秩序性;家户个体与群体... 本文从家户考古的研究视角对查海遗址晚期家户的空间、经济以及仪式活动所呈现的秩序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家户的布局、家户内部的活动与性别分区塑造了空间的秩序性;家户多样的生计方式与男女协作维持了经济的秩序性;家户个体与群体的仪式活动稳定了意识形态的秩序性,而这些秩序性推动了社会的长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海遗址 秩序性 家户考古 空间分区 仪式活动
原文传递
乡土建筑中的传统文化印记——以临沣寨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书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8784-8786,共3页
以临沣寨为例,就民居建筑体现的礼制文化、和合中庸文化为内容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 民居 建筑文化 礼制 和合中庸
下载PD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Reflected i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A Case Study of Linfengzhai Village
20
作者 刘书芳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09年第5期73-77,共5页
Taking Linfengzhai Village for an example,the culture of ritual and balance reflected in vernacular dwellings were studied.
关键词 VERNACULAR DWELLINGS Architectural culture ritual and ceremony The DOCTRINE of mean and balanc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