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权与人格权的关系--从人格权的独立成编出发 被引量:28
1
作者 石佳友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8-108,共11页
人格权与人权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民法与宪法之间的关系,尽管分属于不同的法律秩序,二者之间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人格权的基本化和基本权利的民事化是同时双向发生的进程。基本权利为人格权制度提供合法性来源以及发展与完善的动力;而人... 人格权与人权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民法与宪法之间的关系,尽管分属于不同的法律秩序,二者之间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人格权的基本化和基本权利的民事化是同时双向发生的进程。基本权利为人格权制度提供合法性来源以及发展与完善的动力;而人格权则落实对基本权利的保障,实现其客观价值和主观权利的双重功能。人格权制度在当代主要回应"主体客体化"的风险,防止人由法律关系的主体沦为客体。从这个角度来看,《民法总则》的相关规定仍然存在不足,而传统的侵权法来保护人格权的模式也难以有效应对当代的挑战。强调人格权与人权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有效保护人格权的方式来切实推进人权保护,这是当代中国法典化所应承载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实现依法治国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权 人权 民法总则 侵权责任 主体客体化
原文传递
剩余权视角下的城市更新政策变迁与实施——以广州为例 被引量:23
2
作者 朱一中 王韬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6-63,81,共9页
基于剩余权相关理论建立城市更新政策分析框架,探讨城市更新政策制定与变迁机制及其实施效率。研究发现广州市城市更新政策构建了政府、开发商与原业主之间复杂的契约关系网络,基于分成地租契约的自主更新显著提高了制度效率,但城市更... 基于剩余权相关理论建立城市更新政策分析框架,探讨城市更新政策制定与变迁机制及其实施效率。研究发现广州市城市更新政策构建了政府、开发商与原业主之间复杂的契约关系网络,基于分成地租契约的自主更新显著提高了制度效率,但城市更新存在多元目标难以协调、过度追求土地开发利益的问题,面临政策稳定性差、规划管控不足的困境。建议在确立公共利益优先原则、发挥规划管控作用、明确不同参与主体角色定位的基础上,政策制定应合理配置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应建立土地增值税制度,转变政府角色定位,以分成契约的形式实现不同参与主体间的土地收益分享和经营风险分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权 城市更新 政策变迁 激励机制 土地契约 利益主体 旧城改造
原文传递
自然体权利:权利的发展抑或终结? 被引量:20
3
作者 徐祥民 巩固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0-88,共9页
权利的成立是有条件的。人文主义和主体自由是权利的两大核心要素。自然体权利论对权利之人文精神和主体自由的反动与剥离,带来的不是权利的发展,而是因消解权利要素所带来的权利的终结。要警惕自然体权利论带给传统权利理论的混乱与颠... 权利的成立是有条件的。人文主义和主体自由是权利的两大核心要素。自然体权利论对权利之人文精神和主体自由的反动与剥离,带来的不是权利的发展,而是因消解权利要素所带来的权利的终结。要警惕自然体权利论带给传统权利理论的混乱与颠覆。在权利话语泛滥的时代背景下,权利概念的使用尤须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利 自然体权利 要素 人文主义 主体自由
原文传递
体育权利在《全民健身条例》中的实现 被引量:16
4
作者 王岐富 吴真文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5-8,共4页
从分析体育权利的内涵和特征入手,对《全民健身条例》有碍于体育权利实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当前《全民健身条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法律责任主体的缺损、保障机关的缺位、全民健身保险制度不完善、农民全民健身的体育权利缺失等问题... 从分析体育权利的内涵和特征入手,对《全民健身条例》有碍于体育权利实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当前《全民健身条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法律责任主体的缺损、保障机关的缺位、全民健身保险制度不完善、农民全民健身的体育权利缺失等问题,进一步提出通过细化《全民健身条例》,增强可操作性;政企联动,建立相关的财政保障机制;完善体育保险制度;切实落实农民健身权利等几个方面的措施,确保体育权利在《全民健身条例》中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健身 体育权利 责任主体 保障机关 保险 农民
下载PDF
论公司监督权的设置与完善 被引量:4
5
作者 张竹英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6-92,共7页
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三权分立”是现代公司有效运行的基本标志 ,监督权的设置和完善是其核心问题。针对当前国有企业公司化改制过程中监督弱化的现象 ,应当合理地选择监督者 ,设定其相应的监督权 ,以使公司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道德... 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三权分立”是现代公司有效运行的基本标志 ,监督权的设置和完善是其核心问题。针对当前国有企业公司化改制过程中监督弱化的现象 ,应当合理地选择监督者 ,设定其相应的监督权 ,以使公司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道德风险降到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督权 “三权分立” 完善 监督者 有效运行 所有权 核心问题 公司化改制 经营权 公司制
原文传递
上海市积极老龄化的实践与启示 被引量:15
6
作者 庞凤喜 王绿荫 +1 位作者 王希瑞 申珍妮 《经济与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3-73,共11页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为快速、老龄人口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也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面临的最大挑战与常态性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为快速、老龄人口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也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面临的最大挑战与常态性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的“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际上是积极老龄化在我国国家层面上的全面部署。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公共政策理念,积极老龄化既涉及现代公民社会权利的实现问题,也涉及老龄群体作为稀缺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从我国地区层面来看,人口深度老龄化的上海市,已成为开展积极老龄化实践的重要样本城市,其在养老保障、养老服务、老年医疗、老年教育等方面践行积极老龄化理念,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在人口老龄化应对策略、积极老龄化推进约束、积极老龄化责任主体明确、老年人群优势发掘、养老服务新格局构建等方面提供了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老龄化 社会保障 社会权利 社会资源 责任主体
下载PDF
一种理念的诠释:动物法律主体地位之思考 被引量:11
7
作者 郑友德 段凡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52-56,共5页
权利、主体的产生乃是根源于社会利益的需要。动物应该拥有权利并可以成为法律主体,我们赋予动物法律主体地位不仅仅是法律做出的改良,更是一种构建在"非人类中心主义"基础之上的法理念。
关键词 动物 权利 主体 法理念
下载PDF
我国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性质与构造——以日本民法上的入会权为借鉴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永燃 李永泉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4期132-139,共8页
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构造是牵涉到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基本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关键是将集体成员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各种权能对接,这就需要突破罗马法传统的所有权框架,以日耳曼法的总有理论为基础分析和构造集体土地所有权... 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构造是牵涉到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基本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关键是将集体成员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各种权能对接,这就需要突破罗马法传统的所有权框架,以日耳曼法的总有理论为基础分析和构造集体土地所有权。在总有的所有权框架中,农民集体作为所有权的主体,各个集体成员依据其成员资格而非通过他物权的设定享有对集体土地的使用、收益权,并通过民主的形式行使对集体土地的管理和处分权能。在这方面,日本运用总有理论对其入会权制度的整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集体 土地所有权 土地权益 总有 入会权 权利主体 权能构造
下载PDF
民事法律关系理论视角下的人工智能 被引量:5
9
作者 殷秋实 《法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7,共14页
在民事法律关系理论的视角下,人工智能的定位应该基于民事主体的基本理论展开。现有的主体理论以自然人为核心,主体具有权利归属和行为作出两种功能,以满足不同的价值或需求。由于人工智能的“自主性”在产生机制、适用范围和运作方式... 在民事法律关系理论的视角下,人工智能的定位应该基于民事主体的基本理论展开。现有的主体理论以自然人为核心,主体具有权利归属和行为作出两种功能,以满足不同的价值或需求。由于人工智能的“自主性”在产生机制、适用范围和运作方式上都不同于人之理性,以人工智能作为行为主体也欠缺价值支撑,因此,人工智能并非行为主体。人工智能具有成为权利主体的可能,但是制度收益有限,体系成本很高,而且现有制度足以解决人工智能责任承担的问题,人工智能不宜成为权利主体。人工智能和法人并无相似之处,也不能“借”法人之“壳”而成为权利主体。所以,人工智能并非主体,只需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看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法律关系 民事主体 权利主体 行为主体
下载PDF
论民法典物权编与总则编的立法协调 被引量:10
10
作者 房绍坤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5-105,共11页
在民法典编纂中,物权编与总则编应当做好立法协调。民法典物权编的民事主体称谓应当与总则编的民事主体类型保持一致,所有权立法结构应当按照民事主体类型重新设计。物权概念、物权客体、物权法定原则、征收条款等,应视情况分别规定于... 在民法典编纂中,物权编与总则编应当做好立法协调。民法典物权编的民事主体称谓应当与总则编的民事主体类型保持一致,所有权立法结构应当按照民事主体类型重新设计。物权概念、物权客体、物权法定原则、征收条款等,应视情况分别规定于总则编与物权编。在未登记的动产物权返还请求权适用诉讼时效的背景下,物权编应当设置取得时效制度,以保持制度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典 物权编 总则编 民事主体 取得时效 立法协调
原文传递
动物真的能够成为法律主体吗?——关于法律主体的前提性说明 被引量:9
11
作者 许翠霞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4-130,共7页
动物权利论主张将动物纳入法律主体的范畴,但是要成为法律主体必须满足这一逻辑前提,即作为法律秩序内的成员必须对法律秩序和共同规范怀有内在的认同感和自愿服从的义务感,这一逻辑前提决定了理性能力是成为法律主体的必备条件。而动... 动物权利论主张将动物纳入法律主体的范畴,但是要成为法律主体必须满足这一逻辑前提,即作为法律秩序内的成员必须对法律秩序和共同规范怀有内在的认同感和自愿服从的义务感,这一逻辑前提决定了理性能力是成为法律主体的必备条件。而动物不具备人类的理性能力,因此不能也不应当成为法律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权利 法律主体 理性能力
下载PDF
论国际私法中动产物权的客体范围问题 被引量:5
12
作者 佘延宏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8-94,共7页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对动产物权客体种类和范围的规定虽有较大差异,但已呈现出渐趋融合之势,从动产物权客体日渐多样化的角度可以说明国际私法领域对动产物权问题的立法和司法日趋复杂和深入。
关键词 国际私法 动产 物权 《法国民法典》 英美法系国家 属物财产 属人财产 财产权 中国 大陆法系国家
下载PDF
人权何以成为人权:证明方式、内在逻辑及理据 被引量:8
13
作者 侯健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23,共9页
运用解释性证明方法可以揭示人权实践内含的逻辑及理据。人权上的"人"从社会性的概念扩展为生物性的概念,并可能进一步地从实质性的概念扩展为程序性的概念。人权是每一个人实现其正当人性需求的权利,可普遍化是人性需求转化... 运用解释性证明方法可以揭示人权实践内含的逻辑及理据。人权上的"人"从社会性的概念扩展为生物性的概念,并可能进一步地从实质性的概念扩展为程序性的概念。人权是每一个人实现其正当人性需求的权利,可普遍化是人性需求转化为人权的限定条件。推动普遍化逻辑的理据是有关人是平等主体的信念。普遍化逻辑和相关信念界定了人权之为人权。人权的普遍化逻辑是现代"世界历史"发展逻辑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普遍化 逻辑平等 主体 “世界历史”
下载PDF
我国著作权法“表演者”概念之厘清——以法学方法论为视角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璐 《电子知识产权》 2021年第9期26-33,共8页
现行《著作权法》关于表演者权的条文在"表演"上缺乏清晰界定,在"何谓表演者"上混同了表演者与表演者权享有者概念,立法的缺失为司法带来困惑和混乱。故而从"表演行为"、"表演客体"、"表... 现行《著作权法》关于表演者权的条文在"表演"上缺乏清晰界定,在"何谓表演者"上混同了表演者与表演者权享有者概念,立法的缺失为司法带来困惑和混乱。故而从"表演行为"、"表演客体"、"表演主体"三个层面递进式地推敲"表演者"概念,针对"表演行为"立法上的空白性、"表演客体"立法上的模糊性、"表演主体"立法上的扩张性,借助法学方法论,以法律解释及法律漏洞理论为视角,界定表演行为为表达以供外在感知的且应当具备最低程度的"创造性"的行为;厘清"文学艺术作品"表演客体;构建表演者权主体制度对表演主体理性回归,明确"表演者"概念,回应司法争辩,发挥我国著作权法中表演者权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演者权 表演行为 表演客体 表演主体 法学方法论
下载PDF
儿童权利视域下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范斌 宋耀萌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6-53,共8页
基于儿童权利视角审视社会治理现代化与儿童福利制度转型下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对于提升城市治理质量、满足儿童福利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在权利主体—权利内容—权利保障的分析框架下,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具有促进儿童空间权利正义、培育儿... 基于儿童权利视角审视社会治理现代化与儿童福利制度转型下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对于提升城市治理质量、满足儿童福利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在权利主体—权利内容—权利保障的分析框架下,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具有促进儿童空间权利正义、培育儿童主体价值、保障和实现儿童福祉权益等重要意义。针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儿童优先”原则悬浮、“保护与自主”相对失衡、制度设计碎片化等困境,需要坚持“儿童优先”原则,适当平衡“保护与自主”,完善儿童友好制度设计,以构建儿童友好的健康成长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权利 儿童友好城市 权利主体 儿童优先
原文传递
“群众”抑或“公民”:中国信访权利主体论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田先红 罗兴佐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4-43,共10页
我国的信访制度是以"群众"为逻辑起点的。在长期的信访实践中,"群众"一直构成了信访的权利主体。改革开放后,"公民"的权利观念渗透到信访制度中,信访制度的权利主体逐渐发生从"群众"向"公... 我国的信访制度是以"群众"为逻辑起点的。在长期的信访实践中,"群众"一直构成了信访的权利主体。改革开放后,"公民"的权利观念渗透到信访制度中,信访制度的权利主体逐渐发生从"群众"向"公民"的转变,并因此带来了一些新问题。近年来,"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群众路线的重要性被反复强调,执政党仍然十分重视群众路线这一极其重要的国家治理遗产,并在整治官僚集团过程中重新诉诸群众路线。"群众"逻辑与"公民"逻辑构成信访制度中的一对矛盾体,二者的角力与消长深刻影响着信访制度的改革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 公民 信访制度 权利主体 群众路线
下载PDF
论高校学生工作的法治理念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同君 夏民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1年第3期17-20,共4页
在依法治国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双重背景下 ,高校学生工作应转变传统的育人观念 ,树立法治理念 ,即以公正作为人才培养的生长点和立足点。具体而言 ,一是确立权利本位的价值取向 ,以学生权利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工作的价值标准 ;二是认清高... 在依法治国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双重背景下 ,高校学生工作应转变传统的育人观念 ,树立法治理念 ,即以公正作为人才培养的生长点和立足点。具体而言 ,一是确立权利本位的价值取向 ,以学生权利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工作的价值标准 ;二是认清高校的法律地位 ,扮演好既是民事主体又是行政主体的双重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学生工作 法治理念 权利本位 德育 民事主体 行政主体 《高等教育法》 价值取向
下载PDF
自然体内在价值主体论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苑银和 余丽萍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4-68,共5页
自然体权利论者以自然体的内在价值为由要求赋予自然体价值主体地位,希冀实现自然体与人的平等。然而,价值既不是一个实体,也不是客体的属性,更非主体的需要,它是一个关系范畴,判断价值的唯一标准是对象性关系的理性活动,只有人符合这... 自然体权利论者以自然体的内在价值为由要求赋予自然体价值主体地位,希冀实现自然体与人的平等。然而,价值既不是一个实体,也不是客体的属性,更非主体的需要,它是一个关系范畴,判断价值的唯一标准是对象性关系的理性活动,只有人符合这一标准,人是价值的唯一主体,自然体不可能与人达到平等,自然体权利根本无法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体权利 价值 内在价值 主体 对象性关系
下载PDF
试论作者的精神权利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兴华 刘松巍 《学术探索》 2003年第6期44-46,共3页
著作精神权利是作者基于作品依法享有的以人身利益为内容的权利 ,大多数国家的立法对此项权利都给予了保护 ,但与其相关的诸多问题却一直存在争议。本文拟从著作精神权利的基本内容着手 ,对它的主体和转让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著作精神权利 主体 转让
下载PDF
人类胚胎基因编辑中的权利冲突解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余厚宏 《交大法学》 CSSCI 2021年第4期78-93,共16页
以CRISPRCas9为代表的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带来了技术、伦理和社会多维度的风险,这些隐忧可以被解读为基因信息提供者、潜在者和社会大众三者之间的各种权利冲突,其主要表现为父母之间的生育权冲突超出了传统生育权内容的范畴、父母与社会... 以CRISPRCas9为代表的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带来了技术、伦理和社会多维度的风险,这些隐忧可以被解读为基因信息提供者、潜在者和社会大众三者之间的各种权利冲突,其主要表现为父母之间的生育权冲突超出了传统生育权内容的范畴、父母与社会大众的权利冲突引发了新型自由主义优生学的危险、潜在者与社会大众平等权的冲突动摇了社会平等观的基础、潜在者与父母的权利冲突引发了权利主体资格和能力的平衡关系之革新。为了保证人性尊严和人类社会的稳定秩序,妥当的应对原则是:以共同善替代简单公共利益计算的考量,实现集体权利与个体权利的和谐;以具体情境为判准,选择基本权利与非基本权利;不再以生存目的论作为权利排序的终极根据,而是立足于提升文明状态、回归和谐秩序,并对未来保持足够开放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编辑 权利冲突 生育权 权利主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