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患者急性期及慢性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3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RVS组行RVS起搏,RVA组行RVA起搏。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情况,监测术中血流动力学...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患者急性期及慢性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3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RVS组行RVS起搏,RVA组行RVA起搏。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情况,监测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两组术后随访起搏器心室起搏率、心电图QRS波宽度、心脏功能有无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以及术中电压阈值、阻抗、感知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急性期心搏出量、心指数、每搏量及平均肺动脉楔入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内径缩短分数、左房室瓣口E峰血流速度与左房室瓣口A峰血流速度的比值、QRS波宽度及6 m 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S起搏是安全、有效的,具有更好的急性期血流动力学效应,长期起搏时对心脏功能的影响也较少,是一种更理想的起搏方式。展开更多
目的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以及双源CT精确判定室间隔起搏部位,分析体表心电图变化特征。方法 57例植入起搏器患者,术中经DSA图像定位提示起搏导线植入右室间隔部,术后行双源CT确定导线精确位置,分析明确植入到室间隔不同部位...目的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以及双源CT精确判定室间隔起搏部位,分析体表心电图变化特征。方法 57例植入起搏器患者,术中经DSA图像定位提示起搏导线植入右室间隔部,术后行双源CT确定导线精确位置,分析明确植入到室间隔不同部位及游离壁的起搏心电图特征。结果游离壁12例(21.1%);间隔45例(78.9%)。游离壁起搏的QRS波时限显著宽于高位间隔起搏(150±15 ms vs 121±26 ms,P<0.05);高位间隔起搏Ⅲ导联R波振幅(RⅢ)明显大于低位间隔起搏(1.10±0.55 mV vs-0.27±0.12 mV,P<0.05);高位间隔起搏者44.4%Ⅰ导联出现q波或QS,中位间隔36.8%,低位和游离壁均为0;代表游离壁起搏的肢体导联切迹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室间隔起搏心电图往往表现为窄QRS波,I导联形态多变,高位间隔起搏时RⅢ较高。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患者急性期及慢性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3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RVS组行RVS起搏,RVA组行RVA起搏。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情况,监测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两组术后随访起搏器心室起搏率、心电图QRS波宽度、心脏功能有无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以及术中电压阈值、阻抗、感知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急性期心搏出量、心指数、每搏量及平均肺动脉楔入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内径缩短分数、左房室瓣口E峰血流速度与左房室瓣口A峰血流速度的比值、QRS波宽度及6 m 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S起搏是安全、有效的,具有更好的急性期血流动力学效应,长期起搏时对心脏功能的影响也较少,是一种更理想的起搏方式。
文摘目的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以及双源CT精确判定室间隔起搏部位,分析体表心电图变化特征。方法 57例植入起搏器患者,术中经DSA图像定位提示起搏导线植入右室间隔部,术后行双源CT确定导线精确位置,分析明确植入到室间隔不同部位及游离壁的起搏心电图特征。结果游离壁12例(21.1%);间隔45例(78.9%)。游离壁起搏的QRS波时限显著宽于高位间隔起搏(150±15 ms vs 121±26 ms,P<0.05);高位间隔起搏Ⅲ导联R波振幅(RⅢ)明显大于低位间隔起搏(1.10±0.55 mV vs-0.27±0.12 mV,P<0.05);高位间隔起搏者44.4%Ⅰ导联出现q波或QS,中位间隔36.8%,低位和游离壁均为0;代表游离壁起搏的肢体导联切迹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室间隔起搏心电图往往表现为窄QRS波,I导联形态多变,高位间隔起搏时RⅢ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