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脏室间隔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顾秀莲 樊济海 +2 位作者 巢胜吾 王玲 李博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3年第21期4081-4084,共4页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Right Ventricular Septum,RVS)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ightventricularape,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行起搏器治疗的72例患者随机均...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Right Ventricular Septum,RVS)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ightventricularape,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行起搏器治疗的72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RVS起搏,对照组采用RVA起搏,比较植入后15分钟和1年后测定两组间心室起搏参数差异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心脏指数(CI)、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差异。结果:植入后15分钟和1年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起搏参数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心腔内R波幅度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后1年后,两组间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VS起搏优于RVA起搏,有望替代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成为最佳的心室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间隔部 右心室心尖部 血流动力学参数
原文传递
超声心动图对X线下右室中位间隔起搏导线定位的评价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强 白明 +3 位作者 张璐 邓爱云 汪涛 张钲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3年第2期138-141,共4页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对X线下右室中位间隔起搏(RVMSP)导线定位进行评价。方法 2011年1月至2011年9月植入心脏起搏器114例。在X线引导下将心室主动导线固定于右室中位间隔(RVMS)。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接受经胸超声检查判断心室主动导线的...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对X线下右室中位间隔起搏(RVMSP)导线定位进行评价。方法 2011年1月至2011年9月植入心脏起搏器114例。在X线引导下将心室主动导线固定于右室中位间隔(RVMS)。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接受经胸超声检查判断心室主动导线的位置,采用胸骨旁短轴观,包括心尖水平、乳头肌水平、二尖瓣水平和主动脉水平。结果 112例(98.25%)患者的右室主动导线位置可在超声下清晰显示。2例因严重的肺气肿,导线定位的超声图像不清晰。104例主动导线成功地定位于RVMS。8例的主动导线植入右室游离壁,包括4例在二尖瓣水平游离壁和4例在乳头肌水平游离壁。结论导线定位一般能在超声心动图检查时清晰显示,超声检查的结果与X线引导的导线定位有很好的一致性。由于解剖变异等因素影响,X线引导下的RVMSP的导线定位可能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脏起搏 右室间隔 起搏导线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宏伟 刘培敏 +1 位作者 许长存 于海娜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8年第3期195-196,共2页
目的了解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参数的差异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65例安装DDD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RVA)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起搏进行置入时及术后3个月起搏参数、左室射血分数的分析。结果两组基线资料... 目的了解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参数的差异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65例安装DDD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RVA)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起搏进行置入时及术后3个月起搏参数、左室射血分数的分析。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术后15min及3个月两组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均无差异,术后3个月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右室心尖部组(0.57±0.04vs0.50±0.03,p<0.05)。结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可行,且对心功能的影响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间隔部 右室心尖部 左室射血分数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部植入起搏器对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P波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贾凤英 石鑫 李艳霞 《医学综述》 2015年第8期1511-1513,共3页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RVS)植入起搏器对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奎屯市伊犁州奎屯医院收治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89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符合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植入起...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RVS)植入起搏器对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奎屯市伊犁州奎屯医院收治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89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符合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植入起搏器条件者82例,依据患者起搏器植入位置不同分为RVS组(43例)和右心室心尖部(RVA)组(39例)。分析RVS对Pd及相关指标的影响,并与RVA相比较。结果术后6个月,RVS组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显著低于RVA组(P〈0.01),QRS时限、QRS增量均显著低于RVA组(P〈0.05或P〈0.01),QRS波开始到主动脉血流出现时间-QRS波开始时间到肺动脉血流出现时间差值显著低于RVA组(P〈0.01)。RVS组患者持续性心房颤动发生率显著低于RVA组(P〈0.05),而房性心律失常为1~2级的比例显著高于RVA组(P〈0.01)。RVS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显著低于RVA组(P〈0.05或P〈0.01)。结论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心脏起搏器时,相对于RVA,RVS可减少对Pd的影响,降低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术后心脏收缩不同步性,改善心脏收缩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房室传导阻滞 右心室间隔部 心脏起搏器 P波离散度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部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申强 包忠武 +2 位作者 艾庆 周俊 朱永芝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5-257,共3页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患者急性期及慢性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3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RVS组行RVS起搏,RVA组行RVA起搏。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情况,监测术中血流动力学...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患者急性期及慢性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3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RVS组行RVS起搏,RVA组行RVA起搏。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情况,监测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两组术后随访起搏器心室起搏率、心电图QRS波宽度、心脏功能有无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以及术中电压阈值、阻抗、感知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急性期心搏出量、心指数、每搏量及平均肺动脉楔入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内径缩短分数、左房室瓣口E峰血流速度与左房室瓣口A峰血流速度的比值、QRS波宽度及6 m 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S起搏是安全、有效的,具有更好的急性期血流动力学效应,长期起搏时对心脏功能的影响也较少,是一种更理想的起搏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血流动力学 右心室心尖部 右心室间隔部
下载PDF
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6
6
作者 陶四明 张荣华 +3 位作者 李易 洪云飞 杨锋 吕云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69-72,共4页
目的探索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可行性及间隔部电极定位的技术方法学要点.方法从需要安装双腔起搏器的患者中随意选择54例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植入,男性31例,女性23例,年龄50-86(67.7±8.6)岁,将心室起... 目的探索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可行性及间隔部电极定位的技术方法学要点.方法从需要安装双腔起搏器的患者中随意选择54例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植入,男性31例,女性23例,年龄50-86(67.7±8.6)岁,将心室起搏螺旋电极先后定位于右室心尖部及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并测试起搏参数.结果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电极定位成功率为98.15%,该部位起搏参数满足起搏要求[起搏阈值(0.73±0.12)V],同时起搏QRS时限较心尖部变窄(130.45±18.24,153.11±20.10,P〈0.001).结论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高、可行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 右室流出道
下载PDF
主动与被动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或右室间隔部即刻起搏参数的比较 被引量:5
7
作者 王禹川 丁燕生 +4 位作者 周菁 盛琴慧 蒋捷 史力斌 李康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03-505,共3页
目的比较主动与被动电极(AE与PE)植入右室心尖部(RVA)或右室间隔部(RVS)对即刻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资料,比较AE和PE植入RVA时即刻起搏参数的差异,比较AE植入RVA或RVS即刻起搏参数的差异。结果入选399例,283例... 目的比较主动与被动电极(AE与PE)植入右室心尖部(RVA)或右室间隔部(RVS)对即刻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资料,比较AE和PE植入RVA时即刻起搏参数的差异,比较AE植入RVA或RVS即刻起搏参数的差异。结果入选399例,283例右室起搏电极植入RVA,AE 155例,PE 128例。AE者的起搏阈值高于PE者,而阻抗、感知低于PE者,电极类型是影响差异的唯一因素。271例右室起搏电极为AE,植入RVA 155例,RVS 116例。两部位仅阻抗有差异,起搏部位是影响差异的唯一因素。结论 AE和PE在植入RVA时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的差异由电极类型不同所引起,而AE植入RVA和RVS即刻阻抗的差异归咎于起搏部位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电极 被动电极 右室心尖部 右室间隔 即刻起搏参数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定位右室起搏电极不同部位的影像学及心电图特点 被引量:5
8
作者 刘晓罡 吴冬燕 许静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6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依据心脏超声对右室起搏电极的定位,分析各部位起搏的影像及12导联心电图特点,以协助提高间隔定位的准确率。方法对100例在本院行双腔起搏器安置术的患者,依据超声定位分为4组:右室流出道(ROVT)间隔部、ROVT前壁、中间隔部及前间隔... 目的依据心脏超声对右室起搏电极的定位,分析各部位起搏的影像及12导联心电图特点,以协助提高间隔定位的准确率。方法对100例在本院行双腔起搏器安置术的患者,依据超声定位分为4组:右室流出道(ROVT)间隔部、ROVT前壁、中间隔部及前间隔部(间隔与前壁夹角),记录4组患者左前斜45°(LAO 45°)图像中电极头端平行线与水平线夹角、左侧位(LL)图像中电极头端方向、正位(PA)图像中以0.1个椎体为单位记录电极头端在平静吸气末距心底影的椎体个数及术后心室充分起搏的心电图中Ⅱ导联QRS波时限、心电轴、Ⅱ导联R波振幅、Ⅰ导联的形态、Ⅲ导联形态、下壁导联切迹、胸前移行导联。分析各部位影像及心电图指标特点。结果 1LAO 45°时,ROVT前壁及前间隔部电极头段与水平线夹角显著大于ROVT间隔部及中间隔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显示夹角=56.0°时灵敏度和特异度最大。2LL时,ROVT间隔部及中间隔部电极指向脊柱比例显著大于ROVT前壁及前间隔部。3PA时,ROVT前壁及ROVT间隔部电极高度明显高于中间隔部及前间隔部,电极头端距心底影的椎体个数=1.75时,灵敏度和特异度最大。4ROVT前壁及前间隔部起搏QRS波时限、下壁导联存在切迹比例显著大于ROVT间隔部及中间隔部。ROC曲线显示当起搏QRS波时限=150ms时,区分间隔与前壁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最大,联合LAO 45°电极头段与水平线夹角及起搏QRS波时限,可提高间隔定位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4%及80%。结论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在术中影像及心电图上分别表现出一定特点,对间隔定位有协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室间隔起搏 心脏超声 影像学 心电图
原文传递
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的不同起搏部位对植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9
作者 刘振金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20期43-45,共3页
目的探析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的不同起搏部位对植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00例植入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患者,按照起搏部位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植入部位为右心室心尖部,试验组植入部位为右心室间隔。对比两组患者植入... 目的探析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的不同起搏部位对植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00例植入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患者,按照起搏部位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植入部位为右心室心尖部,试验组植入部位为右心室间隔。对比两组患者植入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B型脑钠肽(BNP)]和生活质量[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植入6个月后,两组患者LVEF高于本组植入前,LVEDD、LVESD小于本组植入前,BNP低于本组植入前,且试验组患者LVEF(53.06±5.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8.45±5.11)%,LVEDD(52.48±3.32)mm、LVESD(49.07±3.56)mm明显小于对照组的(54.88±3.84)、(51.54±3.42)mm,BNP(67.43±8.06)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2.18±8.84)pg/ml(P<0.05)。植入6个月后,两组患者SF-36评分均较本组植入前显著提升,且试验组患者SF-36评分(80.06±5.11)分高于对照组的(72.12±5.67)分(P<0.05)。结论在进行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时,与右心室心尖部相对比,右心室间隔起搏可以更为有效的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永久性起搏器 心功能 生活质量 起搏部位 右心室心尖部 右心室间隔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观测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庆军 钱剑峰 +3 位作者 刘峰 茹铁周 潘文 毛家亮 《心脏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773-775,共3页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具备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RVA组与RVS组,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脏指数(CI),对比...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具备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RVA组与RVS组,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脏指数(CI),对比观察术前、术后3,6个月差异。并比较术前与术后心电图QRS波宽度。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QRS波时限均较自身心律时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VA组起搏QRS时限显著长于RVS组[(158±15)msvs(132±15)ms,P<0.01];RVA组术后3个月随访LVEF,SV,FS,CI较术前均显著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59±3)%vs(51±3)%,(79±15)mlvs(71±16)ml,(0.36±0.11)vs(0.31±0.09),(2.5±0.4)L/(min·m2)vs(2.1±0.4)L/(min.m2),均P<0.05];RVS组术后3,6个月随访LVEF,SV,FS,CI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RVS组3,6个月随访LVEF,SV,FS,CI均显著高于同期RVA组,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VS起搏尽可能的保证了心室激动和收缩同步性,实现了比RVA起搏较为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心室间隔部 右室心尖部 血流动力学 多普勒超声心动描记术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部心脏起搏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陶四明 洪云飞 李易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7年第4期538-541,共4页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改变了正常心脏的激动收缩顺序从而导致心脏组织及电学重塑、心脏收缩功能下降最终发生心力衰竭。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可以获得接近正常生理的心室激动顺序,最大限度保持左、右双心室间正常的电激动顺序和收缩同步性;同时...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改变了正常心脏的激动收缩顺序从而导致心脏组织及电学重塑、心脏收缩功能下降最终发生心力衰竭。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可以获得接近正常生理的心室激动顺序,最大限度保持左、右双心室间正常的电激动顺序和收缩同步性;同时改善左房、左室的收缩同步性,增加左心室的舒张充盈时间,减少二尖瓣反流,有效地避免了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不良影响。近来短期和长期研究发现右室间隔部心脏起搏可明显改善心脏活动的同步性,从而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认为右室间隔部心脏起搏治疗是对生理性心脏起搏的再认识。文章综述了右室心尖部起搏的病理生理及右室间隔部起搏治疗相关临床试验、显效机制、技术关键及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右心室心尖部 右心室间隔部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鲍中华 郭俊芳 +5 位作者 张国辉 真亚 李卫东 汪建飞 孙琴芳 张凤琴 《现代医学》 2008年第6期397-399,共3页
目的评价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50例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分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的形态、宽度以及术前、术... 目的评价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50例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分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的形态、宽度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之间的运动延迟(SPWMD)和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IVMD)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前LVEF、SPWMD及IVMD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与术前相比,RVS组起搏心电图Ⅱ导联QRS波间期无明显变化,而RVA组较术前及RVS组显著延长(均P<0.05)。术后3个月随访,RVS组LVEF、SPWMD、IVMD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而RVA组LVEF较术前下降,SPWMD、IVMD较术前延长;与RVS组相比,RVA组LVEF显著下降,SPWMD、IVMD显著延长(均P<0.05)。结论RVA起搏使左、右心室不同步,与RVA起搏相比,RVS起搏尽可能地维持了双心室的正常激动顺序和双心室的同步性,比RVA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右心室间隔部 右心室心尖部 心脏同步性
下载PDF
右室间隔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左室功能中远期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胡军 李阳 +1 位作者 石水梅 于波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3年第4期343-348,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右室间隔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左室功能中远期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及Cochrane图书馆,同时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12年12月,收集右... 目的系统评价右室间隔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左室功能中远期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及Cochrane图书馆,同时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12年12月,收集右室间隔起搏与右室心尖起搏对左室心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并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质量评价体系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资料提取,采用RevMan5.1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0项研究,164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术后12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MD=4.00,95%CI:1.87~6.12)、术后12个月以上LVEF(MD=5.28,95%CI:2.53~8.03)、术后12个月血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SMD=-0.89,95%CI:-1.56^-0.22)、术后12月左室收缩末体积(MD=-5.24,95%CI:-9.53^-0.96)、术后12月Tei指数(MD=-0.42,95%CI:-0.18^-0.05)、术后QRS时限(SMD=-1.16,95%CI:-1.64^-0.68)方面右室间隔起搏均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而在术后12个月左室舒张末内径(MD=-0.52,95%CI:-1.91~0.87)、术后12个月左室舒张末体积(MD=-1.43,95%CI:-3.72~0.87)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心尖部起搏,右室间隔起搏对左室功能影响较小;但受纳入研究质量及样本量的限制,上述结论仍需进行更多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间隔 右室心尖 起搏 左室功能 META分析
下载PDF
右室间隔部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功能和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文苏 张超群 +1 位作者 程明月 李承宗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230-234,共5页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位的最佳起搏位置。方法61例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且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按X线影像结果及心室电极头端所在位置,将患者分为右室低位间隔组(22例)、右室中位间隔组(21例)及右室高位间隔组(18例)。随...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位的最佳起搏位置。方法61例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且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按X线影像结果及心室电极头端所在位置,将患者分为右室低位间隔组(22例)、右室中位间隔组(21例)及右室高位间隔组(18例)。随访术后1年的心室起搏比例、心电图及心脏彩超等资料,比较患者QRS波时限、R波切迹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短轴缩短率(FS)、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间的收缩延迟时间(SPWMD)及主动脉射血前时间与肺动脉射血前时间之差(IVMD)等,并分析右心室间隔部位的最佳起搏位置。结果3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基础疾病、EF、LVEDD及FS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起搏模式均为DDD,3组患者心室起搏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与低位间隔组相比,中位间隔组其心室起搏QRS时限短、R波切迹少、FS值高、SPWMD时限短、IVMD时限短,2组之间EF值及LVEDD无明显差异;与高位间隔组相比,中位间隔组心室起搏QRS时限短、切迹少、EF值高、SPWMD时限短、IVMD时限短,FS值及LVEDD无统计学差异;与高位间隔组相比,低位间隔组QRS波时限短、LVEF值高,LVEDD、FS、SPWMD及IVMD之间无差异。结论相对于右室间隔面其他部位起搏,右室中部间隔面起搏时QRS波时限更短,对心脏功能及心脏收缩同步性等影响最小,有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右室间隔 心功能 心脏收缩同步性
下载PDF
主动电极右室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亓俊杰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6年第2期116-119,共4页
目的观察主动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疗效。方法以2008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植入心脏起搏器的1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分为四组:单腔起搏器(VVI)右室心尖部起搏组(52例,A组)、VVI右室间隔部起搏组... 目的观察主动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疗效。方法以2008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植入心脏起搏器的1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分为四组:单腔起搏器(VVI)右室心尖部起搏组(52例,A组)、VVI右室间隔部起搏组(31例,B组)、双腔起搏器(DDD)右室心尖部起搏组(33例,C组)和DDD右室间隔部起搏组(19例,D组)。分析四组在术后即刻及术后1、6、12、24个月的起搏阈值、导线阻抗、QRS波时限和心功能相关指标。结果四组手术过程顺利,无并发症发生。B、D组术后即刻的起搏阈值较A、C组偏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的起搏感知及阻抗均无明显差异。随访1年后,A、B、C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较D组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更符合生理性起搏的特点,对心功能及心室重构的不良影响明显小于右室心尖部起搏。因此,DDD右室间隔部起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心脏起搏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电极 心脏起搏 右室间隔部
下载PDF
双源CT精确判断的室间隔起搏患者心电图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何浪 沈法荣 +5 位作者 金红峰 王志军 钟诚 孙国建 陈建明 刘元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2年第3期211-214,共4页
目的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以及双源CT精确判定室间隔起搏部位,分析体表心电图变化特征。方法 57例植入起搏器患者,术中经DSA图像定位提示起搏导线植入右室间隔部,术后行双源CT确定导线精确位置,分析明确植入到室间隔不同部位... 目的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以及双源CT精确判定室间隔起搏部位,分析体表心电图变化特征。方法 57例植入起搏器患者,术中经DSA图像定位提示起搏导线植入右室间隔部,术后行双源CT确定导线精确位置,分析明确植入到室间隔不同部位及游离壁的起搏心电图特征。结果游离壁12例(21.1%);间隔45例(78.9%)。游离壁起搏的QRS波时限显著宽于高位间隔起搏(150±15 ms vs 121±26 ms,P<0.05);高位间隔起搏Ⅲ导联R波振幅(RⅢ)明显大于低位间隔起搏(1.10±0.55 mV vs-0.27±0.12 mV,P<0.05);高位间隔起搏者44.4%Ⅰ导联出现q波或QS,中位间隔36.8%,低位和游离壁均为0;代表游离壁起搏的肢体导联切迹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室间隔起搏心电图往往表现为窄QRS波,I导联形态多变,高位间隔起搏时RⅢ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双源CT 室间隔起搏 心电图
下载PDF
右室间隔不同部位起搏对术后QRS波时限和振幅及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彭思亮 王志荣 +2 位作者 陈文苏 张超群 李承宗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77-81,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右室间隔部起搏部位对术后QRS波振幅和时限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且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62例,按X线影像结果及心室电极头端所在位置,将患者分为低位间隔组(22例)、中位间隔组(21例)及高位... 目的探讨不同右室间隔部起搏部位对术后QRS波振幅和时限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且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62例,按X线影像结果及心室电极头端所在位置,将患者分为低位间隔组(22例)、中位间隔组(21例)及高位间隔组(19例),比较患者胸导联QRS波总振幅(∑QRSAV)、胸导联QRS波起始0.04s振幅和(∑QRSAV0.04)、QRS波时限、起搏QRS波除极开始至R波顶峰时限(DR)及除极顶峰至除极末时限(RE)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通过对指标的对比分析,探讨影响右室间隔部起搏术后心功能变化的可能因素,寻求右心室间隔部位的最佳起搏位置。结果3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LVE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中位组与低位组相比,∑QRSAV大,∑QRSAV0.04大,QRS时限短,DR时限短;LVEF值均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组与高位组相比,其心室起搏QRS时限短、∑QRSAV大,∑QRSAV0.04大,DR时限短,EF值高。低位组与高位组相比,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RE时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合3组资料整体来看,QRS波时限和∑QRSAV对术后LVEF有显著影响(P〈0.05),且QRS波时限对术后LVEF的影响大于∑QRSAV。DR时限、∑QRSAV0.04与QRS波时限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973,r=-0.709,P〈0.05),∑QRSAV0.04、DR时限与∑QRSAV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828,r=-0.745,P〈0.05),RE时限与∑QRSAV和QRS波时限的相关性较小(r=-0.423,r=0.683,P〈0.05)。结论右室中位间隔起搏术后较低位、高位心功能好,QRS波时限短,∑QRSAV大,DR时限短和∑QRSAV0.04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右室间隔 心功能 QRS波振幅 QRS波时限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中期血流动力学变化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政 张志辉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10年第6期1175-1177,共3页
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中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在61.8±19.3(28~81)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共使用心室主动电极导线60根,电极导线固定部位为右室流出... 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中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在61.8±19.3(28~81)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共使用心室主动电极导线60根,电极导线固定部位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35根,右室流入道间隔部25根。术前、术后7d及出院后1、3、6、12、24月同一起搏频率下用超声心动图测定起搏时的左室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每搏输出量(SV)和心输出量(CO)。结果手术顺利完成,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右室间隔部起搏术后7d及出院后1、3、6、12、24月EF、FS、SV和CO各参数和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中期随访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不良影响,超声心动图可作为长期随访观察起搏效果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 永久性起搏器 右室间隔部 血流动力学 超声检查
原文传递
不同入路进行右室不同部位临时起搏的探讨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领 岳修宇 +1 位作者 陈军军 石振刚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6年第6期539-542,共4页
目的探讨经锁骨下静脉途径进行右室间隔部临时起搏与经股静脉途径进行右室心尖部临时起搏的差异。方法将进行临时心脏起搏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61例患者经锁骨下静脉途径进行右室间隔部起搏,即临时起搏电极在X线后前位投影时距... 目的探讨经锁骨下静脉途径进行右室间隔部临时起搏与经股静脉途径进行右室心尖部临时起搏的差异。方法将进行临时心脏起搏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61例患者经锁骨下静脉途径进行右室间隔部起搏,即临时起搏电极在X线后前位投影时距心影下缘1.5~2个椎体影;第二组:62例患者经股静脉途径进行右室心尖部起搏。观察两组患者的依从性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第二组比较,第一组患者的依从性较好(85.2%vs 40.3%,P〈0.05);电极脱位、局部出血发生率较低(分别为3.3%vs 19.4%;3.3%vs 17.8%;P均〈0.05)。结论与经股静脉途径进行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经锁骨下静脉途径进行右室间隔部起搏安全性较好,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不同静脉入路 右室间隔部 右室心尖部 临时起搏
原文传递
间隔部主动固定电极对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傅春江 石伟彬 +4 位作者 舒娴 罗晓丽 陈乔 杨立 王旭开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3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探讨右室间隔部(RVS)主动固定电极对植入永久起搏器的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78例植入永久起搏器的老年患者,分为RVS起搏组(实验组,植入主动固定电极,n=42)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对照组,植入被动固定电极,n... 目的探讨右室间隔部(RVS)主动固定电极对植入永久起搏器的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78例植入永久起搏器的老年患者,分为RVS起搏组(实验组,植入主动固定电极,n=42)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对照组,植入被动固定电极,n=36),以超声心动图评价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左室缩短率(FS)、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E/AI:L值的差异。结果术前两组心功能状况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RVS起博组与术前相比较,FS、SV、CO、EF、E/A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起博组在术后6个月FS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SV、CO、EF、E/A均高于RVS起博组(P〈0.05)。两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起搏比例及平均心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VS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间隔部 右室心尖部 心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