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地幔柱与南海形成演化 被引量:70
1
作者 鄢全树 石学法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11-322,共12页
东南亚上地幔地震层析成像表明,海南岛周围之下存在地幔柱,近垂直的低波速柱体位于海南岛及南海之下,从浅部向下穿越660km的不连续面处(上下地幔的分界面)并一直延伸到1900km。南海及周边地区包括雷琼半岛、海南岛、北部湾盆地、广西北... 东南亚上地幔地震层析成像表明,海南岛周围之下存在地幔柱,近垂直的低波速柱体位于海南岛及南海之下,从浅部向下穿越660km的不连续面处(上下地幔的分界面)并一直延伸到1900km。南海及周边地区包括雷琼半岛、海南岛、北部湾盆地、广西北海涠洲岛、以及中南半岛等地,分布有一定量的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它们的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出OIB的特点并具有DUPAL异常,表明其源区较深。此外,由南海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的橄榄石-流体平衡所推导的南海底地幔潜在温度(1661℃)位于夏威夷(1688℃)与冰岛热点(1637℃)相应值之间,为海南岛地幔柱的存在提供了岩石学及矿物化学方面的约束。基于以上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及矿物化学方面的证据,结合数字模拟实验资料,表明在海南岛及邻近区域之下存在地幔柱。建立了一个南海形成演化的初步模型:(1)50~32Ma,印度洋板块-欧亚板块碰撞及其所导致的太平洋板块后退的综合效应为南海地区提供了一个伸展环境,进而为地幔柱物质的上升提供了通道;(2)32~21Ma,当地幔柱柱头到达软流圈时,由于侧向物质流与扩张中心发生相互作用,促进了南海的扩张,并在26~24Ma期间发生了洋脊重新就位,使扩张中心从原来的18°N附近(即现今西北海盆的中心)调整到15.5°N附近(即现今的东部亚盆);(3)21~15.5Ma,随着地幔柱效应的逐渐增强,热点-洋脊相互作用越来越强烈,在大约21Ma发生了洋脊的再次重新就位事件,诱发了西南海盆的扩张;(4)15.5Ma~现在,由于印澳板块前缘与巽他大陆碰撞,使得南海大约在15.5Ma停止扩张,并沿着南沙海槽及吕宋海沟向菲律宾岛弧及巴拉望地块之下俯冲,而南海热点继续活动,直到第四纪还有碱性玄武岩喷出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地幔柱 碱性玄武岩 南海形成演化 柱脊相互作用
下载PDF
印度洋构造过程重建与成矿模式: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的启示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三忠 索艳慧 +7 位作者 刘鑫 赵淑娟 余珊 戴黎明 许立青 张臻 刘为勇 李怀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0-43,共14页
印度洋经历过复杂的构造演化,其中3次重大的三联点和洋中脊跃迁、板块重组对印度洋现今构造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Gplates板块重建技术和古水深数据,并融合前人热点和年代学研究结果,重点探讨了120 Ma、90 Ma、84 Ma、65 Ma... 印度洋经历过复杂的构造演化,其中3次重大的三联点和洋中脊跃迁、板块重组对印度洋现今构造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Gplates板块重建技术和古水深数据,并融合前人热点和年代学研究结果,重点探讨了120 Ma、90 Ma、84 Ma、65 Ma、40 Ma、24 Ma和15 Ma发生在印度洋的重大构造事件,讨论了这些构造事件在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脊构造特征上的关联,探讨了西南印度洋不同演化阶段的两种海底热液成矿模式,即早期热点-洋中脊相互作用相关的热点成矿模式和后期海洋核杂岩相关的湿点成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印度洋 板块重建 洋脊演化 脊-柱相互作用 成矿
下载PDF
南大西洋慢速洋中脊与地幔柱相互作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3
作者 张海桃 鄢全树 +2 位作者 李传顺 关义立 石学法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167-4183,共17页
揭示洋中脊与地幔柱(脊-柱)之间的可能联系为认识地球深部物质组成与深部地幔动力学过程提供了重要窗口,也是过去40多年以来固体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在绵延八万多千米的全球洋中脊系统中,部分洋脊片段会受到地幔柱作用不同... 揭示洋中脊与地幔柱(脊-柱)之间的可能联系为认识地球深部物质组成与深部地幔动力学过程提供了重要窗口,也是过去40多年以来固体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在绵延八万多千米的全球洋中脊系统中,部分洋脊片段会受到地幔柱作用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显示,大西洋的形成演化与地幔柱作用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尤其在南大西洋的裂解、打开演化过程中,南大西洋中脊系统始终与其周围地幔柱(如圣赫勒拿、阿森松、特里斯坦、高夫、发现等地幔柱)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关系,导致沿脊出露玄武岩在地球化学组成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均一性特征。本文在系统性总结脊-柱相互作用研究现状与南大西洋地区地质构造演化特征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南大西洋中脊13.2°S~24.2°S地区玄武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南大西洋中脊研究区的岩浆演化、地幔源区性质;指示出圣赫勒拿地幔柱物质向南大西洋中脊系统传播的主要方向;圈定了圣赫勒拿地幔柱对南大西洋中脊系统地幔源区性质在沿脊方向的影响范围(14.2°S~20.4°S);同时推测了南大西洋中脊系统与圣赫勒拿地幔柱之间受地幔柱影响的软流圈地幔物质在大洋岩石圈底部的空间展布。最后本文提出了关于南大西洋地区脊-柱相互作用领域现存的科学问题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相互作用 南大西洋中脊 洋中脊玄武岩 地幔柱 地幔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