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云英还田+稻鱼共生对水稻土壤养分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吕广动 黄璜 +4 位作者 梁玉刚 王忍 周晶 隆斌庆 杨飞翔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729-1735,共7页
【目的】通过模式对比,探究“紫云英还田+稻鱼共生”对水稻土壤养分和产量的影响规律,为水稻的高效优质生产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紫云英还田(ZD)、稻鱼共生(YD)、紫云英还田+稻鱼共生(ZY),以常规水稻种植(CK)为对照,... 【目的】通过模式对比,探究“紫云英还田+稻鱼共生”对水稻土壤养分和产量的影响规律,为水稻的高效优质生产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紫云英还田(ZD)、稻鱼共生(YD)、紫云英还田+稻鱼共生(ZY),以常规水稻种植(CK)为对照,共4个处理,进行各处理土壤pH、土壤养分(有机质、全量氮磷钾及其有效态)含量、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指数的测定、分析和比较。【结果】与CK处理相比,YD、ZD和ZY处理均能有效提高当季水稻土壤肥力,其中ZY处理效果最优。ZY处理成熟期土壤有机质、土壤全量氮、磷、钾及其有效态含量较CK处理分别提高16.40%、18.18%、20.63%、3.42%、7.71%、15.96%和1.85%(P<0.05);ZD处理可以有效缓解土壤酸化,其成熟期的土壤pH(6.06)较CK、YD和ZY处理分别增加0.04、0.12和0.08个单位,且差异显著(P<0.05);ZY、ZD和YD处理较CK处理,均能有效提高当季水稻产量,且以ZY处理产量最高,达到6.29 t/hm2,ZY处理的实际产量较CK、ZD和YD处理的增幅为4.83%~11.33%,且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上,紫云英还田+稻鱼共生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从而促进当季水稻产量提高,是一种绿色、高效的培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还田 稻鱼共生 土壤养分 水稻产量
下载PDF
紫云英还田耦合稻鱼共生对双季水稻群体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吕广动 黄璜 +6 位作者 王忍 梁玉刚 张印 马微微 陈璐 周晶 高静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057-4067,共11页
为探究"紫云英还田+稻鱼共生"对水稻群体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试验以冬闲田-双季稻(CK)为对照,设置紫云英-双季稻(ZD)、冬闲田-双季稻+鱼(YD)、紫云英-双季稻+鱼(ZY)共4个处理,调查水稻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物质积累... 为探究"紫云英还田+稻鱼共生"对水稻群体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试验以冬闲田-双季稻(CK)为对照,设置紫云英-双季稻(ZD)、冬闲田-双季稻+鱼(YD)、紫云英-双季稻+鱼(ZY)共4个处理,调查水稻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物质积累与转运、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指数。结果表明:1)双季稻栽培期间,ZY处理较CK处理抽穗期的水稻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了11.33%和50.26%,ZY处理较CK处理从分蘖期至抽穗期的光合势分别增加了12.30%~28.96%和24.00%~48.46%,ZY处理较CK处理从幼穗分化期至抽穗期的净同化率分别增加了25.46%和11.62%。2)YD、ZD、ZY处理均有效提高了双季稻地上部生物量,双季稻栽培期间,ZY处理的地上部生物量最高,为1607.70和1526.60 g·m^-2,早稻较CK、YD、ZD处理增加11.22%、8.81%、0.90%,晚稻较CK、YD、ZD处理增加14.34%、5.42%、5.78%。ZY处理在提高地上部生物量的同时,促进物质向穗部转移,各处理的双季稻收获指数以ZY处理最高,分别为0.58、0.59。3)ZY处理双季稻产量分别为6.68、7.15t·hm^-2,较CK、YD、ZD处理增产幅度达12.79%~17.99%、2.23%~11.72%、0.44%~14.95%,水稻的穗粒数是影响水稻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综上,YD、ZD、ZY处理可以有效提高和优化双季稻群体生长特性表现,进而促进双季稻水稻产量的增加,其中ZY处理效果优于YD、ZD处理,是一种绿色高效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还田 稻鱼共生 双季稻 叶面积指数 地上部生物量 产量
原文传递
稻鱼共生养鱼密度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3
作者 欧茜 熊瑞 +4 位作者 周文涛 钟康裕 龙攀 徐莹 傅志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74-2182,共9页
为探究不同密度稻鱼共生模式对双季稻田甲烷(CH_(4))排放及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于2022—2023年在湖南省长沙县路口镇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双季稻不养鱼常规种植(CK)、双季稻养鱼3000尾·hm^(−2)(DY1)、6000尾·hm^(−2)(DY2)3个处理... 为探究不同密度稻鱼共生模式对双季稻田甲烷(CH_(4))排放及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于2022—2023年在湖南省长沙县路口镇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双季稻不养鱼常规种植(CK)、双季稻养鱼3000尾·hm^(−2)(DY1)、6000尾·hm^(−2)(DY2)3个处理,采用大区试验设计,分析不同密度稻鱼共生模式对双季稻田CH_(4)排放及土壤有机碳(SOC)、水溶性有机碳(WDOC)及微生物量碳(MBC)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两年的稻鱼共生模式增加了CH_(4)季节累积排放通量和周年累积排放量;不同密度稻鱼处理之间相比,DY1处理2022、2023年CH_(4)周年累积排放显著高于DY2处理17.67%、13.35%(P<0.05)。稻鱼处理在2022年早、晚稻成熟期较CK分别提高了土壤SOC含量8.18%~14.10%和47.26%~56.42%;在2023年分别提高了22.00%~22.77%和23.74%~24.91%。土壤WDOC含量达到峰值时,与CK相比,2022年稻鱼处理的早、晚稻时期分别提高了133.39%~179.35%(P<0.05)、27.72%~40.78%(P<0.05),2023年稻鱼处理的早、晚稻时期分别提高了6.98%~14.16%(P<0.05)、68.51%~74.83%(P<0.05)。稻鱼处理土壤MBC含量在2022年早稻时期显著提高了544.86%~719.41%(P<0.05),晚稻高峰时显著提高了15.89%~32.68%(P<0.05),2023年早稻时期MBC含量变化较小,晚稻高峰时DY2较CK显著提高了210.35%(P<0.05)。综上,稻鱼共生模式增加了土壤SOC、WDOC、MBC含量且促进了CH_(4)排放,但CH_(4)排放随养鱼密度增加而降低。本研究发现,稻鱼共生模式对双季稻田CH_(4)减排具有意义,且当养鱼密度在6000尾·hm^(−2)时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稻鱼共生 养鱼密度 甲烷排放 有机碳
下载PDF
不同稻田种养模式对水稻生长、二化螟及杂草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罗雨聪 王忍 +5 位作者 张印 廖欣 汤伟 钟康裕 黄璜 陈灿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3-97,共5页
为探究不同稻田种养模式对水稻生长特性、二化螟及杂草防控效果的影响,设置稻田养牛蛙(DNW)、稻田养黑斑蛙(DW)、稻田养鱼(DY)和水稻单作(CK)4个处理,调查各处理水稻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二化螟虫口密度和杂... 为探究不同稻田种养模式对水稻生长特性、二化螟及杂草防控效果的影响,设置稻田养牛蛙(DNW)、稻田养黑斑蛙(DW)、稻田养鱼(DY)和水稻单作(CK)4个处理,调查各处理水稻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二化螟虫口密度和杂草密度。结果表明,在齐穗期,DW处理的叶面积指数较CK显著增加15.23%;在水稻生长期DW处理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为49.60%,杂草密度防治效果为73.78%,杂草干物质防治效果为76.44%,DW处理的杂草干物质量较CK显著下降。DW、DNW处理成熟期的穗干物质量较CK分别高3.21%和12.10%,但差异不显著。DW处理的有效穗数、穗粒数较CK显著增加19.45%和18.50%。水稻实际产量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DW与CK一致,DNW比CK增产9.89%,稻蛙共作具有较好的稳产效果。综上所述,“稻-黑斑蛙”共生能提高水稻光合作用,减少二化螟危害和稻田杂草发生,达到稳定水稻产量、减少农药使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蛙共生 稻鱼共作 叶面积指数 干物质量 二化螟 杂草
下载PDF
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稻田养鱼进步与创新体系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周江伟 刘贵斌 黄璜 《湖南农业科学》 2017年第9期105-109,共5页
稻鱼共生生态农业文明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随着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稻田养鱼的技术体系、方法模式和管理水平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在生态农业成为农业发展主导模式的今天,国家农业... 稻鱼共生生态农业文明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随着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稻田养鱼的技术体系、方法模式和管理水平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在生态农业成为农业发展主导模式的今天,国家农业政策的支持和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为"稻—渔"产业的新一轮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运用好现代农业科技,促进稻田养鱼方法改革与技术创新,对实现农业绿色高效可持续生产、保障农副产品安全、拓宽精准扶贫渠道和完善"稻—渔"产业技术体系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鱼共生 生态农业 方法模式变革 技术创新 精准扶贫
下载PDF
稻鱼共生“广西三江模式”及其再生稻栽培技术探讨 被引量:5
6
作者 唐兆顺 何金旺 +1 位作者 陈爱秋 杨澜 《农业科学》 2020年第7期480-486,共7页
文章简要地介绍了稻鱼共生“广西三江模式”的由来和创新发展情况,并从头季稻品种、稻田选择、播种育秧、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收割时间及再生稻的留桩高度等方面对其再生稻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旨在为该项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文章简要地介绍了稻鱼共生“广西三江模式”的由来和创新发展情况,并从头季稻品种、稻田选择、播种育秧、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收割时间及再生稻的留桩高度等方面对其再生稻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旨在为该项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山区 稻鱼共生 再生稻 栽培技术
下载PDF
稻鱼共生模式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分析——以L县苗族聚居区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常巧素 《山西农业科学》 2016年第11期1723-1728,共6页
稻鱼共生作为我国传统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其生态和经济效益广为人知,但是作为地方文化之一的社会效益却很少受到学者重视。社会效益作为EES系统(经济、生态和社会)中重要一环,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EES... 稻鱼共生作为我国传统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其生态和经济效益广为人知,但是作为地方文化之一的社会效益却很少受到学者重视。社会效益作为EES系统(经济、生态和社会)中重要一环,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EES系统为基点,分析贵州省黔东南州L县的稻鱼共生农业生产方式,从而探讨这一具有经济生态价值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得以长久传承的社会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鱼共生 EES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
下载PDF
水稻在传统生态农业中的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徐旺生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9年第1期12-16,共5页
文章主要论述水稻在中国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价值。隋唐时期,北方旱作农业出现水土流失的状况,中原战乱,水稻农业承接了经济文化中心转移的重任,并一直是农业的依靠。水稻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水稻与猪牛一起,构成了大的... 文章主要论述水稻在中国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价值。隋唐时期,北方旱作农业出现水土流失的状况,中原战乱,水稻农业承接了经济文化中心转移的重任,并一直是农业的依靠。水稻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水稻与猪牛一起,构成了大的复合种养系统;水稻与麦子在南方形成了稻麦二熟,水旱轮作系统;水稻与鱼、鸭、蟹、虾,在水田构成了共生系统;水稻使得南方丘陵与山区形成了梯田和冲田,利用效率大大增加;水稻还阻碍了水土流失现象,远比旱作农业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水稻在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的同时,构成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系统。中国古代农业起义地区多数发生在旱作农业区,很少发生在水田稻作农业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鱼共生 种养结合 水旱轮作
下载PDF
杂交中稻品种在稻鱼环境中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左生力 彭玉林 +1 位作者 郑云峰 马益虎 《福建农业科技》 2020年第2期38-41,共4页
为筛选出适于稻鱼环境的水稻优良品种,以野香优676、Y两优5866、晶两优华占、Y两优676、万象优111、臻优727、中浙优8号、农两优3135、深两优332等9个杂交中籼稻品种为供试材料,在稻田养鱼环境条件下,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参试品... 为筛选出适于稻鱼环境的水稻优良品种,以野香优676、Y两优5866、晶两优华占、Y两优676、万象优111、臻优727、中浙优8号、农两优3135、深两优332等9个杂交中籼稻品种为供试材料,在稻田养鱼环境条件下,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参试品种的产量、抗性等表现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Y两优5866、中浙优8号、臻优727这3个品种生育期适中,综合抗性好,产量高,米质较优;深两优332和晶两优华占2个品种在稻鱼环境下的综合表现较好;野香优676生育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佳,但稻曲病发生严重;农两优3135、万象优111和Y两优676这3个品种产量、品质、抗病性均表现一般。从各参试品种的综合表现来看,Y两优5866、中浙优8号、臻优727比较适宜稻鱼环境,可重点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鱼共生 水稻 品种筛选 生态适应性
下载PDF
云南哈尼族梯田稻禽鱼共生系统与生物多样性调查 被引量:7
10
作者 袁爱莉 黄绍文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2-47,共6页
节约型生产是资源可持续和环保型生产的首选目标。哈尼族梯田传统的稻禽鱼共生系统和混作业的复合型经营模式是土地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的典型代表,具有多重食物链的能量循环及其抗御病虫害的生态功能,它代表着山地农耕生产方式的最高表... 节约型生产是资源可持续和环保型生产的首选目标。哈尼族梯田传统的稻禽鱼共生系统和混作业的复合型经营模式是土地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的典型代表,具有多重食物链的能量循环及其抗御病虫害的生态功能,它代表着山地农耕生产方式的最高表现,显示了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和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梯田 稻禽鱼共生系统 多重食物链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厢作稻鱼鸡共生对水稻群体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1
作者 马微微 黄璜 +7 位作者 陈灿 任勃 王忍 袁娇 张印 欧林志 马昀君 罗雨聪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212-2217,共6页
为探明厢作稻鱼鸡共生模式对水稻群体生长及其产量的影响,设置厢作稻田养鸡(RC)、厢作稻田养鱼(RF)、厢作稻田养鸡养鱼(RFC)和厢作常规水稻栽培(CK)4个处理,进行连续2年(2020—2021年)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RC和RFC处理水... 为探明厢作稻鱼鸡共生模式对水稻群体生长及其产量的影响,设置厢作稻田养鸡(RC)、厢作稻田养鱼(RF)、厢作稻田养鸡养鱼(RFC)和厢作常规水稻栽培(CK)4个处理,进行连续2年(2020—2021年)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RC和RFC处理水稻灌浆期的叶面积指数分别提高了46.99%和46.32%(P<0.05),水稻成熟期穗干重分别提高了40.85%和33.39%(P<0.05);RC和RFC处理孕穗-齐穗期的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较CK处理分别提高了29.83%和33.71%(P<0.05);RFC和RC处理齐穗-灌浆期的群体生长速率较CK分别提高了80.94%和75.34%(P<0.05),光合势较CK分别提高了34.25%和39.74%;RC和RFC处理孕穗期至齐穗期的光合速率较CK分别提高了3.05%~14.87%和6.45%~19.38%;RC、RFC和RF处理的水稻产量较CK分别提高了10.89%、13.23%和11.56%,RC处理的有效穗数较CK提高了13.25%(P<0.05)。综上,RC和RFC处理能提高水稻的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和群体生长速率,增加穗干重,从而达到稳产和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厢作栽培 稻鱼鸡共生 群体生长 水稻产量
原文传递
野香优676稻鱼共生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家威 陈丽娟 郑锋 《福建稻麦科技》 2022年第3期40-42,共3页
2020—2021年,尤溪县禾园生态家庭农场选用野香优676建立稻鱼共生种养模式,2021年平均每667m^(2)产量407.9 kg,产值达2365.8元,增加土壤肥力,实现生态种养,达到增效增收的目的。从品种选择、稻田建设,水稻绿色栽培等方面介绍野香优676... 2020—2021年,尤溪县禾园生态家庭农场选用野香优676建立稻鱼共生种养模式,2021年平均每667m^(2)产量407.9 kg,产值达2365.8元,增加土壤肥力,实现生态种养,达到增效增收的目的。从品种选择、稻田建设,水稻绿色栽培等方面介绍野香优676稻鱼共生种养模式的主要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野香优676 稻鱼共生 优质 栽培技术
下载PDF
“稻—渔—牧”综合种养模式发展初探——以衡山县绍祥农场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涛 黄斌 +4 位作者 刘中明 罗绍祥 何斌 王忍 黄璜 《作物研究》 2017年第6期613-618,共6页
稻鱼共生技术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之一,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经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在方法、模式及生产管理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其中便衍生出"稻—渔—牧"模式。以衡山县绍祥农场为例,介绍了"稻—渔—牧"模式的... 稻鱼共生技术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之一,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经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在方法、模式及生产管理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其中便衍生出"稻—渔—牧"模式。以衡山县绍祥农场为例,介绍了"稻—渔—牧"模式的技术要点,并进行综合效益分析,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探讨其推广的可行性,最后结合其他稻田生态种养技术,对"稻—渔—牧"模式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综合种养 稻鱼共生 效益分析
下载PDF
哈尼梯田鱼的畜养与食用习俗浅析——以红河县甲寅乡作夫村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东波 《红河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4,共4页
基于田野调查,详细叙述了哈尼梯田鱼的畜养、捕捉和食用习俗及其包含的本土生态知识。红尾鲤鱼与红米稻谷构成的"稻鱼共生系统"的良性维持,反映了村民高效利用资源的技能。作为养鱼场所的本田与秧田的相互补充,克服了稻作周... 基于田野调查,详细叙述了哈尼梯田鱼的畜养、捕捉和食用习俗及其包含的本土生态知识。红尾鲤鱼与红米稻谷构成的"稻鱼共生系统"的良性维持,反映了村民高效利用资源的技能。作为养鱼场所的本田与秧田的相互补充,克服了稻作周期性与养鱼连续性的冲突。捕捉梯田鱼的游戏,让儿童们亲身观摩和传承梯田农耕文化。受区域气候灾害和外来物种入侵的影响,近几年作夫村养鱼规模逐渐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梯田 稻鱼共生系统 本土生态知识 文化传承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田县稻鱼共生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建议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延东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4559-4563,共5页
近几年来,农业文化遗产逐渐受到了关注,尤其是特色农业科技文化,更是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一些国际化组织还专门成立了全球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来进行研究。农业文化遗产是几千年来人类农业知识技能的结晶,对于人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 近几年来,农业文化遗产逐渐受到了关注,尤其是特色农业科技文化,更是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一些国际化组织还专门成立了全球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来进行研究。农业文化遗产是几千年来人类农业知识技能的结晶,对于人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之一的稻鱼共生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浙江省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鱼共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 农业文化 农业科技 青田县
下载PDF
垄作稻鱼鸡共生对稻田土壤养分含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16
作者 马微微 陈灿 +4 位作者 黄璜 任勃 周晶 李桂香 王忍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17,共9页
于2018—2019年分别设置垄作稻鱼鸡(RFC)、垄作稻鱼(RF)、垄作稻鸡(RC)和垄作单稻(CK)4个处理,研究垄作稻鱼鸡共生对土壤养分含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垄作稻鱼鸡共生模式的发展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CK相比,2 a RC、RFC... 于2018—2019年分别设置垄作稻鱼鸡(RFC)、垄作稻鱼(RF)、垄作稻鸡(RC)和垄作单稻(CK)4个处理,研究垄作稻鱼鸡共生对土壤养分含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垄作稻鱼鸡共生模式的发展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CK相比,2 a RC、RFC处理水稻成熟期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均提高,且RC、RFC处理全磷含量与CK均达到显著性差异;2 a RC、RFC处理成熟期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均显著高于CK,RFC处理齐穗期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CK;2 a RFC、RC、RF处理成熟期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显著高于CK。2018年RF处理水稻产量较CK提高5.75%,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2019年RFC、RC、RF处理水稻产量均显著高于CK,增幅分别为16.29%、14.03%、9.35%。综上可知,RC和RFC处理均能够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水稻产量,可作为稻田综合种养的优选模式,尤其是RFC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作栽培 稻鱼鸡共生 土壤养分 水稻产量
下载PDF
民族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的就地保护——以侗族的稻鱼鸭共生系统为例 被引量:5
17
作者 戴宇 雷凯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41-44,60,共5页
侗族的稻鱼鸭共生系统是一项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该系统是侗族人民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应对环境的文化模式。通过田野调查发现,该系统对糯稻品种的保护,比建立种质基因库更为有效。其不仅维护了稻谷品种与生态环境的协同演化,同时... 侗族的稻鱼鸭共生系统是一项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该系统是侗族人民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应对环境的文化模式。通过田野调查发现,该系统对糯稻品种的保护,比建立种质基因库更为有效。其不仅维护了稻谷品种与生态环境的协同演化,同时还强化了侗族对其农业文化遗产的认同与传承。基于此,对我国农业文化遗产而言,对其就地保护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农业文化遗产 就地保护 稻鱼鸭共生系统
下载PDF
“稻-鱼-鸭”共生模式的技术设计与思考 被引量:3
18
作者 孟祥杰 邹紫茵 +3 位作者 梁玉刚 王忍 黄璜 陈灿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9,共4页
为解决稻、鱼、鸭共生的难题,提出了一种水稻种植下混养鱼鸭的技术方案,并于2019-2020年在湖南省长沙县路口镇实施。通过2年的观察发现,"稻-鱼-鸭"共生模式保证水稻生长发育的同时,也保持了鱼的水下生存环境及鸭的田间、水面... 为解决稻、鱼、鸭共生的难题,提出了一种水稻种植下混养鱼鸭的技术方案,并于2019-2020年在湖南省长沙县路口镇实施。通过2年的观察发现,"稻-鱼-鸭"共生模式保证水稻生长发育的同时,也保持了鱼的水下生存环境及鸭的田间、水面活动空间;通过鱼鸭的活动及捕食,能有效防控田间病虫草害的发生,减少除草剂的施用;同时鱼鸭的粪便能够直接还田减少肥料的施用,对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减轻农田污染有着重要作用;稻田中的深水域还有蓄水、缓解灌溉水短缺等作用。"稻-鱼-鸭"共生模式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鱼-鸭”模式 技术要点 经济效益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