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91篇文章
< 1 2 10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秸秆生物炭对Pb(Ⅱ)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162
1
作者 安增莉 侯艳伟 +1 位作者 蔡超 薛秀玲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851-1857,共7页
利用红外(FTIR)光谱、Boehm滴定、比表面积及微孔分析等方法对300℃、400℃、500℃、600℃下制备的水稻秸秆生物炭进行表征,分别记录为RC300、RC400、RC500和RC600,同时研究了4种生物炭在不同平衡时间、pH值、浓度下对Pb(Ⅱ)的吸附特征... 利用红外(FTIR)光谱、Boehm滴定、比表面积及微孔分析等方法对300℃、400℃、500℃、600℃下制备的水稻秸秆生物炭进行表征,分别记录为RC300、RC400、RC500和RC600,同时研究了4种生物炭在不同平衡时间、pH值、浓度下对Pb(Ⅱ)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生物炭表面含氧官能团的数目下降,芳香化程度升高,微孔结构逐渐发育,比表面积逐渐增大.4种生物炭对Pb(Ⅱ)的吸附反应过程满足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相关系数R2大于0.9947.随着溶液初始pH值的升高,生物炭的吸附量增加,最佳吸附pH值RC300和RC400为3.5,RC500和RC600分别为6.5和6.0.在25℃时,4种生物炭对Pb(Ⅱ)的吸附容量为RC300>RC400>RC500>RC600,表明在300—600℃范围内,低温条件下制备的生物炭对重金属离子有更强的吸附能力.利用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拟合了4种生物炭对Pb(Ⅱ)的等温吸附数据,结果显示RC300和RC400符合Langmuir方程,而RC500和RC600更符合Freundlich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 生物炭 热解温度 吸附 Pb(Ⅱ)
下载PDF
不同裂解温度对水稻秸秆制备生物炭及其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48
2
作者 简敏菲 高凯芳 余厚平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57-1765,共9页
以农业废弃物水稻秸秆为原料,采用限氧裂解法不同温度(300℃、400℃、500℃、600℃、700℃)下制备生物炭,利用SEM电镜扫描、比表面测定、傅里叶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等现代分析手段对生物炭的结构、形貌、比表面积、孔径、表面官能团和元... 以农业废弃物水稻秸秆为原料,采用限氧裂解法不同温度(300℃、400℃、500℃、600℃、700℃)下制备生物炭,利用SEM电镜扫描、比表面测定、傅里叶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等现代分析手段对生物炭的结构、形貌、比表面积、孔径、表面官能团和元素含量等理化特性指标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产率和挥发分比例下降,灰分含量升高,p H值增大,含碳量上升,N、H、O含量下降,H/C、O/C、(O+N)/C下降,这表明生物炭芳香性增强,亲水性和极性减弱.生物炭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随着温度升高,孔隙数量增加,孔结构发育更加完全.稻秆生物炭孔结构主要为中孔,且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平均孔径变小,比表面积有所增大,在600℃达到最大.红外光谱结果显示,随着裂解温度升高,水稻秸秆中烷烃基缺失,甲基(—CH3)和亚甲基(—CH2)逐渐消失,而芳香族化合物增加,芳香化程度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 生物炭 裂解温度 特性
原文传递
秸秆生物有机肥的施用对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27
3
作者 张亚丽 张娟 +1 位作者 沈其荣 王金川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1575-1578,共4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秸秆生物有机肥的施用对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与原始秸秆相比 ,秸秆生物有机肥与尿素配合施用能明显提高土壤生物量碳、氮的含量 ,增幅约为 3~ 4倍 ;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土壤的供氮能力关系非常密切 ,前期发...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秸秆生物有机肥的施用对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与原始秸秆相比 ,秸秆生物有机肥与尿素配合施用能明显提高土壤生物量碳、氮的含量 ,增幅约为 3~ 4倍 ;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土壤的供氮能力关系非常密切 ,前期发生强烈的微生物增殖过程 ,则中后期必会发生无机氮释放过程 .这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极为重要 ,同时提高了肥料氮利用率 ,揭示了秸秆生物有机肥配施无机氮肥改善土壤供氮能力的机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生物有机肥 施用 土壤供氮能力 影响 土壤生物量氮 肥料氮利用率
下载PDF
水稻秸秆生物碳对重金属Pb^2+的吸附作用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42
4
作者 陈再明 方远 +1 位作者 徐义亮 陈宝梁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69-776,共8页
以农业废弃物水稻秸秆为原料,采用限氧裂解法制备了不同温度(350、500和700℃)下的秸秆生物碳(RC350、RC500和RC700),研究了生物碳对Pb2+的吸附性能、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为准确预测生物碳还田固碳对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行为的影响提供理... 以农业废弃物水稻秸秆为原料,采用限氧裂解法制备了不同温度(350、500和700℃)下的秸秆生物碳(RC350、RC500和RC700),研究了生物碳对Pb2+的吸附性能、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为准确预测生物碳还田固碳对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行为的影响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生物碳对Pb2+的吸附行为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Pb2+在RC350、RC500、RC700上的吸附速率分别为0.167h-1、0.154h-1、0.388h-1;其等温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方程,最大吸附量分别为65.3、85.7和76.3mg·g-1,是原秸秆生物质RC100的5~6倍、活性炭AC的2~3倍.生物碳单位面积上的有效吸附点位比AC高约10倍.经酸化去除表面矿物成分后,RC350和RC700对Pb2+的吸附能力急剧下降,其最大吸附量、吸附亲和力与AC相近;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去灰分后生物碳上有机碳官能团并无明显减少,而无机矿物(如SiO2)含量显著降低.生物碳中的有机碳组分和无机矿物组分对其吸附Pb2+均有重要贡献,其中无机矿物组分的吸附量及亲和力均大于有机碳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碳 秸秆 吸附 作用机理
原文传递
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对水稻生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39
5
作者 韩新忠 朱利群 +2 位作者 杨敏芳 俞琦 卞新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192-2199,共8页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0、1500、3000、4500、6000kg.hm-2)对水稻生长、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水稻分蘖数、株高、SPAD及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秸秆不还田(对照),但是未全部达到显著性差异;50...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0、1500、3000、4500、6000kg.hm-2)对水稻生长、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水稻分蘖数、株高、SPAD及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秸秆不还田(对照),但是未全部达到显著性差异;50%秸秆还田处理增产效果最显著(P<0.05),与对照相比,理论增产10.2%,实际增产9.0%;秸秆还田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对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影响不显著;50%秸秆还田处理对微生物量碳、氮的提高作用最明显(P<0.05),分别较对照提高46.0%和90.0%;25%和50%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活性(P<0.05);25%、50%和75%秸秆还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对照提高9.3%、12.1%和8.5%(P<0.05);与对照相比,50%秸秆还田土壤蔗糖酶活性提高20.3%(P<0.05)。鉴于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长期效应以及对土壤微生物生理代谢影响的复杂性,合理秸秆还田量的选择还需进行长期定位试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秸秆还田 产量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水稻秸秆生物碳的结构特征及其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128
6
作者 陈再明 陈宝梁 周丹丹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9,共11页
以水稻秸秆为原料,采用限氧裂解法制备了不同温度(100~700℃)的秸秆生物碳,用TG-DTG热重分析、CHNO元素分析、FTIR、BET-N2比表面及孔径分布等手段表征生物碳的组成与结构,研究生物碳吸附水中硝基苯、对硝基甲苯、萘、菲等有机污染物... 以水稻秸秆为原料,采用限氧裂解法制备了不同温度(100~700℃)的秸秆生物碳,用TG-DTG热重分析、CHNO元素分析、FTIR、BET-N2比表面及孔径分布等手段表征生物碳的组成与结构,研究生物碳吸附水中硝基苯、对硝基甲苯、萘、菲等有机污染物的性能及影响因素,探讨其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试图为高效利用废弃农业秸秆资源、制备廉价的有机物吸附材料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水稻秸秆生物碳含有丰富的有机碳组分和无机矿物组分,随着裂解温度升高,生物碳中有机组分的含碳量逐渐升高、极性减弱、芳香性增强,而无机矿物组分的相对含量则不断增加;当裂解温度从300℃升至400℃时,比表面积突然增大(0.16→110m·2g-1)、微孔结构被打开,主要由于水稻秸秆中纤维素组分大量分解所致.水稻秸秆生物碳吸附有机污染物的主要介质为有机组分,等温吸附曲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回归参数N、logKf与生物碳的芳香性指数(H/C原子比)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定量描述了分配作用和表面吸附作用的相对贡献.随碳化温度升高,等温吸附曲线由线性变为非线性,吸附机制从分配作用→分配作用+表面吸附作用→表面吸附作用;分配作用部分与有机污染物的logKow呈正相关,而表面吸附则与污染物的疏水性、分子尺寸及其与生物碳的极性匹配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碳 水稻秸秆 有机污染物 吸附作用 构-效关系
原文传递
稻草还田综合效益研究 被引量:102
7
作者 周江明 徐大连 薛才余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2年第4期7-10,共4页
通过对稻草秸秆还田方式和对后熟增产机制及对土壤养分变化影响的研究表明 ,稻草翻耕埋田施入量以 30 0 0kg/hm2 左右为最佳 ,约占全量的 1/ 2 ;稻草若以全量覆盖还田 ,以配施112 5kg/hm2 的石灰为好 ,不仅可加速稻草腐烂 ,还起到防病... 通过对稻草秸秆还田方式和对后熟增产机制及对土壤养分变化影响的研究表明 ,稻草翻耕埋田施入量以 30 0 0kg/hm2 左右为最佳 ,约占全量的 1/ 2 ;稻草若以全量覆盖还田 ,以配施112 5kg/hm2 的石灰为好 ,不仅可加速稻草腐烂 ,还起到防病的作用 ,从而促进作物产量的提高。稻草还田对 0~ 2 0cm土壤培肥作用效果十分明显 ,最有影响的是速效磷 ,其次是速效氮和速效钾 ,有机质也有较明显的提高。试验还表明稻草还田对改良土壤的性能效果很好 :降低了土壤的容重 ,增加了持水量和耕层厚度 ,提高了阳离子交换量 ,确保土壤的持续利用和农业的持续发展。研究为该区如何合理进行稻草还田 ,以及稻草还田对后熟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贡献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还田 综合效益 秸秆还田 作物产量 土壤肥力
下载PDF
稻田秸秆还田:土壤固碳与甲烷增排 被引量:113
8
作者 逯非 王效科 +2 位作者 韩冰 欧阳志云 郑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9-108,共10页
基于我国农田土壤有机质长期定位试验和稻田甲烷排放试验成果,将全国稻田划分为单季区和双季区.根据土壤有机质试验数据,分析了秸秆还田在我国两个稻田区的单季稻田、水旱轮作稻田和双季稻田的固碳潜力.同时根据我国稻田甲烷排放试验数... 基于我国农田土壤有机质长期定位试验和稻田甲烷排放试验成果,将全国稻田划分为单季区和双季区.根据土壤有机质试验数据,分析了秸秆还田在我国两个稻田区的单季稻田、水旱轮作稻田和双季稻田的固碳潜力.同时根据我国稻田甲烷排放试验数据,采用取平均排放系数的方法,估算了我国稻田在无秸秆还田情况下的甲烷排放总量;结合IPCC推荐的方法和参数,估算了我国稻田秸秆还田后甲烷排放总量及增排甲烷的全球增温潜势.结果表明:在中国稻田推广秸秆还田的固碳潜力为10.48TgC.a-1,对减缓全球变暖的贡献为38.43TgCO2-eqv.a-1;但秸秆还田后稻田甲烷排放将从无秸秆还田的5.796Tg.a-1增加到9.114Tg.a-1;秸秆还田引起甲烷增排3.318Tg.a-1,其全球增温潜势达82.95TgCO2-eqv.a-1,为土壤固碳减排潜力的2.158倍.可见,推广秸秆还田后,中国稻田增排甲烷的温室效应会大幅抵消土壤固碳的减排效益,是一项重要的温室气体泄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秸秆还田 土壤固碳 甲烷 温室气体减排
原文传递
生物质秸秆热重分析及几种动力学模型结果比较 被引量:68
9
作者 宋春财 胡浩权 +1 位作者 朱盛维 朱英华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1-316,共6页
利用热重分析在不同升温速率和氮气气氛下对两种生物质(玉米秸秆和稻秆)的热失重行为进行了研究。根据热重实验数据,采用四种利用热分析获取动力学参数的方法(Coats Redfern法,Doyle法,最大速率法和分布活化能模型(DAEM)),计算生物质秸... 利用热重分析在不同升温速率和氮气气氛下对两种生物质(玉米秸秆和稻秆)的热失重行为进行了研究。根据热重实验数据,采用四种利用热分析获取动力学参数的方法(Coats Redfern法,Doyle法,最大速率法和分布活化能模型(DAEM)),计算生物质秸秆热分解反应活化能E、反应级数n及频率因子A,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得出的热分解动力学参数不同。利用Coats Redfern法,玉米秸秆和稻秆在热解主要阶段(失重约5w%~80w%时)可由一段一级反应过程描述,升温速率10K/min时活化能值分别为68 8kJ/mol和70 0kJ/mol。Doyle法和DAEM模型得到的结果较为接近,可以得到生物质热解过程中的活化能随失重率的变化曲线。生物质秸秆热解包含分子键能断裂的一系列复杂、连续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玉米秸秆 稻秆 热重分析 动力学
下载PDF
以稻草为碳源和生物膜载体去除水中的硝酸盐 被引量:87
10
作者 邵留 徐祖信 +2 位作者 金伟 尹海龙 朱柏荣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414-1419,共6页
采用室内试验装置,研究了以农业废弃物稻草为反硝化碳源和反应介质的生物反应器对于污水中硝酸盐的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以稻草为反硝化碳源和生物膜载体的反应器启动时间短,对污水中硝酸盐氮的去除效果好,且试验过程中未发... 采用室内试验装置,研究了以农业废弃物稻草为反硝化碳源和反应介质的生物反应器对于污水中硝酸盐的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以稻草为反硝化碳源和生物膜载体的反应器启动时间短,对污水中硝酸盐氮的去除效果好,且试验过程中未发现亚硝酸盐累积;进水硝酸盐浓度对装置的处理效果有一定影响,浓度过高会导致硝酸盐的去除率下降;装置对进水DO和pH变化有一定抗性,DO在1.0-3.5 mg/L,pH在6.5-8.5之间变化时,反应器硝酸盐的去除率变化很小,缓冲能力较强;反应器稳定性强,装置运行84 d后,出水硝酸盐开始升高,硝酸盐去除率逐步降低,但去除率仍在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 碳源 生物反硝化 生物膜载体
原文传递
秸秆纤维性能 被引量:60
11
作者 刘洪凤 俞镇慌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3-128,共6页
从秸秆的资源状况、使用价值和利用途径出发 ,主要针对稻草秸秆的组织结构特性、孔隙率、机械性质、吸湿性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
关键词 秸秆纤维 性能 组织结构特性 孔隙率 机械性质 吸湿性能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施氮对水稻根系分泌物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0
12
作者 徐国伟 李帅 +2 位作者 赵永芳 陈明灿 李友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0-146,共7页
秸秆还田及适宜的施氮水平,对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及减少环境污染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徐稻3号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设置3种氮肥水平与2种秸秆处理,研究了秸秆与氮肥处理下水稻根际分泌特性的差异及其与养分吸收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 秸秆还田及适宜的施氮水平,对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及减少环境污染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徐稻3号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设置3种氮肥水平与2种秸秆处理,研究了秸秆与氮肥处理下水稻根际分泌特性的差异及其与养分吸收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同一秸秆处理下,中氮(NN)增加结实期氮素的累积,提高氮(N)素的吸收利用率,同时,NN处理下根系分泌物中苹果酸、琥珀酸、有机酸总量、氨基酸的含量及根系活性上升。在同一氮肥处理下,秸秆还田提高N素吸收累积,增加根系分泌物中苹果酸、琥珀酸及草酸的含量,降低柠檬酸的含量,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总量、氨基酸含量及根系活性在秸秆还田后明显上升。相关分析表明,结实期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总量、苹果酸、琥珀酸、氨基酸的含量以及根系活性与氮素累积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秸秆还田 施氮 根际分泌物 养分吸收利用
下载PDF
稻草配施生物菌剂对大棚连作土壤的改良作用 被引量:60
13
作者 于占东 宋述尧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77-179,共3页
温室土壤的盐碱化问题已经比较严重 ,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改良温室土壤已成为迫切的问题。该文在塑料大棚连作土壤中施用稻草及稻草配合 EM菌、乐土菌 ,进行了它们对温室土壤的改良效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3种处理下 ,土壤全盐... 温室土壤的盐碱化问题已经比较严重 ,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改良温室土壤已成为迫切的问题。该文在塑料大棚连作土壤中施用稻草及稻草配合 EM菌、乐土菌 ,进行了它们对温室土壤的改良效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3种处理下 ,土壤全盐含量 (EC值 )均下降 ,微生物区系得到明显改善 ,黄瓜枯萎病减轻 ,促进了黄瓜生长发育 ,达到了缓解大棚土壤连作障碍的目的。特别是稻草 + EM菌处理黄瓜产量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施 大棚连作 稻草 生物菌剂 EC值 微生物区系 温室土壤 土壤改良 秸秆利用
下载PDF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稻田表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短期影响 被引量:64
14
作者 郭梨锦 曹凑贵 +2 位作者 张枝盛 刘天奇 李成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577-1584,共8页
土壤微生物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艺措施响应敏感,为此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法研究短期耕作和小麦秸秆还田对稻田表层土壤(0~5cm)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2011年在湖北省均川镇,设置了免耕(NT)和翻耕(PT)两种耕... 土壤微生物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艺措施响应敏感,为此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法研究短期耕作和小麦秸秆还田对稻田表层土壤(0~5cm)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2011年在湖北省均川镇,设置了免耕(NT)和翻耕(PT)两种耕作方式以及6000kg·hm-2(SR3)、4000kg·hm-2(SR2)、2000kg·hm-2(SR1)、0kg·hm-2(SR0)四种还田量试验。为期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田土壤共检测出了21种不同的磷脂脂肪酸类型,以iC15:0、C16:0、10Me17:0、Cyc19:0为主,分别占总磷脂脂肪酸的9.6%~11.6%、16.1%~19.0%、8.7%~13.0%和7.6%~9.8%,各处理土壤总磷脂脂肪酸含量在25.35~43.06nmol·g-1波动;免耕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显著降低真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生物量以及真菌/细菌、单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和Shannon-Winner指数;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细菌、真菌、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生物量以及真菌/细菌、Shannon-Win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Margalf丰度指数。因此,秸秆还田提高了表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多样性,短期免耕主要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秸秆还田 土壤微生物 磷脂脂肪酸
下载PDF
裂解温度对稻秆与稻壳制备生物炭表面官能团的影响 被引量:59
15
作者 高凯芳 简敏菲 +3 位作者 余厚平 陈朴青 谢永璨 于培德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663-1669,共7页
以稻秆和稻壳为原料,在不同温度下(300、400、500、600、700℃)采用热裂解法制备生物炭,利用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测定各生物炭比表面积,以傅里叶红外光谱图(FTIR)和Boehm滴定法分别定性和定量分析不同生物炭表面官能团的种类和数量,分... 以稻秆和稻壳为原料,在不同温度下(300、400、500、600、700℃)采用热裂解法制备生物炭,利用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测定各生物炭比表面积,以傅里叶红外光谱图(FTIR)和Boehm滴定法分别定性和定量分析不同生物炭表面官能团的种类和数量,分析不同温度对不同原材料制备生物炭的表面官能团种类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低温裂解条件(300、400、500℃)下,同温度稻壳生物炭(RC-H)比表面积显著高于稻秆生物炭(RC-S);高温裂解(600、700℃)条件下,同温度RC-S比表面积则更大.随裂解温度升高,两种原材料制备的生物炭比表面积均呈显著增大的趋势,其中稻秆在600℃下制备的RC-S比表面积最大,稻壳在700℃下制备的RC-H比表面积最大.FTIR分析结果显示,同一温度下两种材料制备的生物炭特征吸收峰基本相同,且表面基团种类大致相同,但RC-S较RC-H表面官能团更丰富,在热解过程中均形成了芳香环结构,且芳香化程度随裂解温度升高而增加.不同裂解温度下两种材料的生物炭表面官能团变化规律相似,主要表现为烷烃基随裂解温度升高而缺失,甲基(—CH3)和亚甲基(—CH2)逐渐消失,而芳香族化合物增加,芳香化程度增强.Bohem滴定结果表明,各裂解温度下RC-S的表面官能团总量和碱性官能团数量均高于RC-H,而各裂解温度下RC-S的酸性官能团含量均小于RC-H.随裂解温度升高,两种材料制备生物炭的表面官能团变化规律相似,表现为表面官能团总量均减少,酸性官能团含量降低,碱性官能团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 稻壳 生物炭 裂解温度 表面官能团
下载PDF
预处理对稻草秸秆纤维素酶解产糖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8
16
作者 张木明 徐振林 +1 位作者 张兴秀 孙远明 《农产品加工(下)》 2006年第3期4-6,共3页
采用酸处理、碱处理和机械粉碎3种方法对稻草秸秆进行预处理。探讨3种预处理方法对稻草秸秆酶解产糖以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预处理都可以较为有效地提高稻草秸秆的酶解产糖率。经酸处理、碱处理和机械粉碎处理后,... 采用酸处理、碱处理和机械粉碎3种方法对稻草秸秆进行预处理。探讨3种预处理方法对稻草秸秆酶解产糖以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预处理都可以较为有效地提高稻草秸秆的酶解产糖率。经酸处理、碱处理和机械粉碎处理后,稻草秸秆的最高酶解产糖率分别为9.25%,33.16%和10.64%,分别约为对照的3.4倍、12.0倍和4.0倍。酸处理和碱处理可以去除部分杂质,达到纯化稻草秸秆的目的,提高纤维素酶的作用底物——纤维素的比例,从而提高酶解产糖率;而机械粉碎则主要是通过提高酶反应的接触面积来达到提高酶解产糖率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处理 稻草秸秆 纤维素酶 水解
下载PDF
稻草秸秆活性炭的制备及其表征 被引量:54
17
作者 韩彬 周美华 荣达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28-832,共5页
利用廉价的农业废弃物稻草秸秆,选择磷酸氢二铵为活化剂在不同的活化温度和预氧化条件下来制备活性炭。应用N2吸附-脱附等温曲线对产品表面孔结构进行表征,采用热重分析来研究稻草秸秆的活化过程。结果表明,同其他处理方法相比,先浸泡... 利用廉价的农业废弃物稻草秸秆,选择磷酸氢二铵为活化剂在不同的活化温度和预氧化条件下来制备活性炭。应用N2吸附-脱附等温曲线对产品表面孔结构进行表征,采用热重分析来研究稻草秸秆的活化过程。结果表明,同其他处理方法相比,先浸泡后预氧化处理并在700℃下活化制得的样品不但有最大的比表面积(1078.21m2·g-1),其得率和碘吸附值也最大,分别为39.75%和636mg·g-1。热重分析表明磷酸氢二铵的浸泡可以增加稻草秸秆的热稳定性。不论是否经过预氧化,制得的样品平均孔径在2~3nm。(NH4)2HPO4的浸泡可以明显地增加样品的比表面积从而增加其吸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秸秆 活性炭 磷酸氢二铵 比表面积 热重分析
下载PDF
稻麦秸秆全量还田的产量与环境效应及其调控 被引量:53
18
作者 王德建 常志州 +2 位作者 王灿 张刚 张斯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73-1082,共10页
秸秆还田是一项土壤培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但稻秆还田经济效益低、增产效应不显著以及一些环境负效应,影响了该措施的推广。本文结合本课题组研究工作,综述了国内外近期的相关研究进展,就稻麦秸秆全量还田的产量效应、秸... 秸秆还田是一项土壤培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但稻秆还田经济效益低、增产效应不显著以及一些环境负效应,影响了该措施的推广。本文结合本课题组研究工作,综述了国内外近期的相关研究进展,就稻麦秸秆全量还田的产量效应、秸秆腐解特性与环境效应及其调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稻麦产量,且增产效应随还田时间延长而增加;稻季麦秸/油菜秸的腐解率在50%-66%,其N、P、K养分释放率分别为42%-58%、55%-68%和92%-98%;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农田碳固定、减少径流损失,但也增加了稻田甲烷排放、氨挥发以及渗漏的养分损失。提高秸秆还田效益的调控措施有:增加稻麦前期氮肥施用比例,适当减少总的氮肥、磷肥用量,大幅减少钾肥用量;秸秆尽量在麦季还田、稻季采用湿润灌溉可减少甲烷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 秸秆还田 增产机制 秸秆腐解 环境效应
下载PDF
乳酸菌和纤维素酶对稻草青贮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0
19
作者 李静 高兰阳 沈益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6-90,共5页
为探讨稻草青贮利用的可能性,研究了添加乳酸菌或/和纤维素酶对稻草青贮品质的影响。将4个水稻品种(日本晴、Genjah Wangkal、武运粳7号和武育粳3号)的新鲜稻草切碎后添加乳酸菌(1×105CFU·g-1)或/和纤维素酶(1g·kg-1),... 为探讨稻草青贮利用的可能性,研究了添加乳酸菌或/和纤维素酶对稻草青贮品质的影响。将4个水稻品种(日本晴、Genjah Wangkal、武运粳7号和武育粳3号)的新鲜稻草切碎后添加乳酸菌(1×105CFU·g-1)或/和纤维素酶(1g·kg-1),用聚乙烯袋真空青贮60d。试验结果表明,添加乳酸菌使青贮料pH值降低了6.07%(P<0.01);丁酸(BA)和氨态氮(NH3-N)含量分别降低了38.65%(P<0.01)和46.52%(P<0.01);乳酸(LA)、粗蛋白(CP)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分别提高了70.70%(P<0.01)、7.19%(P<0.01)和6.76%(P<0.05)。纤维素酶处理使青贮料的pH值降低了3.52%(P<0.01),BA和NH3-N含量分别降低了28.74%(P<0.01)和22.23%(P<0.01);LA、CP和WSC含量分别提高了19.93%(P<0.01)、3.82%(P<0.05)和6.43%(P<0.05);有机物体外消化率(IVOMD)提高了2.67%(P<0.05)。同时添加乳酸菌和纤维素酶处理效果优于单独添加乳酸菌或纤维素酶处理。青贮料的pH值、BA和NH3-N含量分别降低9.35%(P<0.01)、63.24%(P<0.01)和54.74%(P<0.01),LA、WSC和CP含量分别提高121.67%(P<0.01)、20.19%(P<0.01)和10.41%(P<0.01),NDF和ADF含量分别降低3.61%(P<0.01)和3.05%(P<0.01),IVOMD提高3.98%(P<0.05)。稻草青贮料的发酵品质和饲用价值存在品种间差异,武运粳7号和武育粳3号稻草的发酵品质和饲用价值优于日本晴和Genjah Wangkal稻草。结论:添加乳酸菌和纤维素酶可提高稻草青贮品质,WSC含量高的稻草添加乳酸菌其发酵品质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 青贮 乳酸菌 纤维素酶 发酵品质
下载PDF
牛粪、鸡粪和稻秆混合的沼气发酵特性与工艺优化 被引量:51
20
作者 王晓娇 李轶冰 +3 位作者 杨改河 李敏 任广鑫 冯永忠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4-108,共5页
采用可控恒温厌氧发酵装置,选用牛粪、鸡粪、稻秆3种原料,按干物质比例0∶2∶1、0.4∶1.6∶1、0.8∶1.2∶1、1.2∶0.8∶1、1.6∶0.4∶1、2∶0∶1混合,研究了各配比在15℃、20℃、25℃、30℃下的厌氧发酵情况。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各配... 采用可控恒温厌氧发酵装置,选用牛粪、鸡粪、稻秆3种原料,按干物质比例0∶2∶1、0.4∶1.6∶1、0.8∶1.2∶1、1.2∶0.8∶1、1.6∶0.4∶1、2∶0∶1混合,研究了各配比在15℃、20℃、25℃、30℃下的厌氧发酵情况。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各配比产气速率和累积产气量均增大,15℃下发酵周期最长,其他温度对发酵周期影响无显著差异;不同配比下,累积产气量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牛粪、鸡粪、稻秆3种原料混合的发酵效果显著好于牛粪与稻秆、鸡粪与稻秆2种原料混合的发酵效果,但配比对发酵周期无显著影响。通过模型预测,得到最优工艺组合,在发酵温度为30℃,牛粪、鸡粪与稻秆配比为1.22∶0.78∶1时,可获得最大累积产气量为28 308.7 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气发酵 牛粪 鸡粪 稻秆 温度 配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