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hancing disease resistances of Super Hybrid Rice with four antifungal genes 被引量:7
1
作者 ZHU HuaChen1, XU XinPing1, XIAO GuoYing2,3, YUAN LongPing2 & LI BaoJian1 1 Bio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Key Laboratory of Gene Engineering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2 China National Hybrid Rice R&D Center, Hunan Hybrid Rice Research Center, Changsha 410125, China 3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Agriculture,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angsha 410125, China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07年第1期31-39,共9页
A plant expression vector harboring four antifungal genes was delivered into the embryogenic calli of ‘9311’, an indica restorer line of Super Hybrid Rice, via modified biolistic particle bombardment. Southern blot ... A plant expression vector harboring four antifungal genes was delivered into the embryogenic calli of ‘9311’, an indica restorer line of Super Hybrid Rice, via modified biolistic particle bombardment. Southern blot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in the regenerated hygromycin-resistant plants, all the four anti-fungal genes, including RCH10, RAC22, β-Glu and B-RIP, were integrated into the genome of ‘9311’, co-transmitted altogether with the marker gene hpt in a Mendelian pattern. Some transgenic R1 and R2 progenies, with all transgenes displaying a normal expression level in the Northern blot analysis, showed high resistance to Magnaporthe grisea when tested in the typical blast nurseries located in Yanxi and Sanya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transgenic F1 plants, resulting from a cross of R2 homo-zygous lines with high resistance to rice blast with the non-transgenic male sterile line Peiai 64S, showed not only high resistance to M. grisea but also enhanced resistance to rice false smut (a disease caused by Ustilaginoidea virens) and rice kernel smut (another disease caused by Tilletia barclaya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 Hybrid rice multi-gene transformation rice BLAST rice false smut rice kernel smut anti-fungi disease resistance
原文传递
水稻粒黑粉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戴雷 张道环 +4 位作者 于立繁 王文相 叶正和 张爱芳 陈雨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61-265,共5页
稻粒黑粉病已经成为杂交稻制种田的重要病害。目前国际上关于稻粒黑粉病的研究总体看来还较少,也存在较多的争议。主要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对水稻粒黑粉病的研究情况,对发病症状、病原物及其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病害循环与侵染机制、... 稻粒黑粉病已经成为杂交稻制种田的重要病害。目前国际上关于稻粒黑粉病的研究总体看来还较少,也存在较多的争议。主要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对水稻粒黑粉病的研究情况,对发病症状、病原物及其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病害循环与侵染机制、发病因素与病害流行、分级标准和综合防治进行了综述,同时探讨了目前关于该病害研究所存在的争议及以后值得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粒黑粉病 杂交稻 研究进展 综述
下载PDF
78个水稻不育系对稻粒黑粉病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5
3
作者 王爱军 殷得所 +4 位作者 富蓉 盘林秀 顾思思 江波 郑爱萍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7-212,共6页
水稻稻粒黑粉病主要为害水稻不育系,是限制我国南方杂交水稻制繁种产量和质量的主要病害因素。为挖掘抗稻粒黑粉病的水稻不育系品种,提供具有抗稻粒黑粉病育种价值的水稻不育系材料,本研究于2014—2016年,采用田间接种稻粒黑粉病菌的方... 水稻稻粒黑粉病主要为害水稻不育系,是限制我国南方杂交水稻制繁种产量和质量的主要病害因素。为挖掘抗稻粒黑粉病的水稻不育系品种,提供具有抗稻粒黑粉病育种价值的水稻不育系材料,本研究于2014—2016年,采用田间接种稻粒黑粉病菌的方法,对四川、湖北、福建的78个水稻不育系品种进行了稻粒黑粉病菌抽穗期抗性评价。连续3年接种稻粒黑粉病菌试验表明,共有4个水稻不育系品种对稻粒黑粉病表现中抗及以上抗性,大部分为感病品种,其中4766A接种稻粒黑粉病菌后未发病,对稻粒黑粉病表现稳定高抗,为我国首次报道的高抗稻粒黑粉病水稻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不育系 黑粉病菌 高抗品种
原文传递
防治杂交水稻制种田稻粒黑粉病药剂筛选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家丰 夏燃 +6 位作者 黄李华 张善华 丁焓赟 宋博文 剧佳华 胡晋 胡伟民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6-102,共7页
以9种不同的杀菌剂单剂及其复配剂为材料,探索不同杀菌剂防治杂交水稻制种田稻粒黑粉病的效果。综合2 a试验结果,复配药剂“代森锰锌(711.1 mg/L)+大蒜素(16.7 mg/L)”防治稻粒黑粉病的效果最佳,2020年和2021年的田间防效分别为71.83%~7... 以9种不同的杀菌剂单剂及其复配剂为材料,探索不同杀菌剂防治杂交水稻制种田稻粒黑粉病的效果。综合2 a试验结果,复配药剂“代森锰锌(711.1 mg/L)+大蒜素(16.7 mg/L)”防治稻粒黑粉病的效果最佳,2020年和2021年的田间防效分别为71.83%~79.36%和60.79%~61.38%,分别高于对照药剂爱苗14.56~33.06和26.41~32.31个百分点,且对种子活力和质量无明显不良影响,可以作为防治稻粒黑粉病的药剂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制种 稻粒黑粉病 杀菌剂 防治效果
原文传递
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萌发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梁继农 袁树忠 +1 位作者 丁长富 杨翔平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5-28,共4页
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在室内干燥条件下贮存3年左右即丧失活力。度过休眠期的冬孢子在适宜条件下,则可萌发。冬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30℃,水层厚度小于0.5mm较为适合。荧光、紫外光或散射光处理均可促进萌发,光照强度以60001x为宜。... 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在室内干燥条件下贮存3年左右即丧失活力。度过休眠期的冬孢子在适宜条件下,则可萌发。冬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30℃,水层厚度小于0.5mm较为适合。荧光、紫外光或散射光处理均可促进萌发,光照强度以60001x为宜。每天光照10—12h,5天后冬孢子大量萌发,先连续黑暗水培3—4天,再间歇光照3天,也可大量萌发。25—200ppm赤霉素对其萌发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供试的几种营养物对其萌发没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粒 黑粉病菌 厚垣孢子萌发 影响因子 水稻
原文传递
杂交稻制种粒黑粉病的侵染源及发生规律 被引量:5
6
作者 潘学贤 程开禄 +5 位作者 黄富 汪远宏 张长伟 赵学谦 邓玉琳 陈宁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89-296,共8页
1989—1993年对稻粒黑粉病(Neovossia horrida)的侵染源和发生流行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由冬孢子萌发直接产生的次生担孢子不是田间发病的主要接种体。发现并证实稻粒尾孢黑粉菌具有在植物体表芽殖附生特性,其病害循环中存在... 1989—1993年对稻粒黑粉病(Neovossia horrida)的侵染源和发生流行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由冬孢子萌发直接产生的次生担孢子不是田间发病的主要接种体。发现并证实稻粒尾孢黑粉菌具有在植物体表芽殖附生特性,其病害循环中存在一个相当长的田间芽殖附生阶段,芽殖附生的次生担孢子才是田间发病的有效接种体。不育系柱头外露率高、开花时间持续长而分散及恢复系花粉量不足是导致发病严重的主要寄主因素。发病程度(Y)与扬花期降雨频率(X_1)和降雨量(X_2)呈极显著和显著偏相关,关系模型为Y=-1.8038+0.3499X_1+0.0837X_2±2.9411。栽培因素与发病程度也密切相关,建立了杂交稻制种防病增产栽培数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制种 黑粉病 侵染源 发生规律
原文传递
两优培九制种稻粒黑粉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被引量:5
7
作者 马铮 何盛莲 +1 位作者 金开美 鲁伟林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2期13-15,共3页
从亲本的特性、气候、栽培管理等方面分析了两优培九制种稻粒黑粉病的发生原因 ,并提出了以杀灭菌源、定向栽培、正确喷施“92 0”和加大药剂防治力度等措施 ,来降低稻粒黑粉病的发生率。
关键词 两优培九 稻粒黑粉病 发生原因 防治方法
下载PDF
制约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萌发的关键因素 被引量:4
8
作者 梁继农 袁树忠 +1 位作者 印毅 黄奔立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43-346,共4页
在相同条件下,从稻田直接收集的病粒中的稻粒黑粉病菌厚垣孢子不能萌发,而取之于仓库中的孢子能萌发。为探明其制约因素,对该病菌进行了光照和浸水时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形成后,必须经光照射后,方可进入休眠期;度过... 在相同条件下,从稻田直接收集的病粒中的稻粒黑粉病菌厚垣孢子不能萌发,而取之于仓库中的孢子能萌发。为探明其制约因素,对该病菌进行了光照和浸水时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形成后,必须经光照射后,方可进入休眠期;度过5~6个月休眠期的冬孢子,必须浸水48h以上才开始复苏;复苏后的冬孢子必须在光照条件下才能萌发。未完成后熟作用的冬孢子和完成后熟但尚未复苏的冬孢子即使在光照条件下也不能萌发。即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必须经历后熟、休眠、复苏三个阶段后,在适宜的光照与温湿条件下,方可萌发。光照对其冬孢子具有双重作用,促使后熟进入休眠和刺激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粒黑粉病菌 冬孢子 孢子萌发 影响因素 休眠期 光照
原文传递
稻粒黑粉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因素试验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占山 任新国 +1 位作者 李霞生 张光利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3期65-67,共3页
对影响稻粒黑粉病菌(Neovossia horrida)孢子萌发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厚垣孢子在室内干燥条件下贮存3年左右即丧失活力;度过休眠期的厚垣孢子在吸湿、感光、适宜的温度及充足的氧气条件下即可萌发;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30... 对影响稻粒黑粉病菌(Neovossia horrida)孢子萌发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厚垣孢子在室内干燥条件下贮存3年左右即丧失活力;度过休眠期的厚垣孢子在吸湿、感光、适宜的温度及充足的氧气条件下即可萌发;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30℃;水层厚度小于0.5mm较为适宜;荧光、紫外光或散射光处理均可促进萌发,光照强度以6000lx为宜;每天光照时间为10~12h,5d后厚垣孢子大量萌发;先连续黑暗水培3~4d,再间歇光照3d,也可大量萌发;体积分数为(50~200)×10-6的赤霉素对其萌发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供试的几种营养物质对其萌发影响甚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粒黑粉病菌 厚垣孢子 孢子萌发率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稻粒黑粉病的发生与穗层及包颈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邵见阳 林姗姗 +1 位作者 张祥喜 王立新 《江西农业学报》 CAS 1992年第2期118-122,共5页
本调查研究分析表明杂交稻制种田母本稻粒黑粉病的发生与穗层及包颈有很大的关系,穗层越高,发病率越低。主茎高度低于分蘖,发病率则明显高于后者,在重病田中这一关系表现得更为明显;同一蘖位中,下层穗发病率为上层穗的2.34~4.69倍。包... 本调查研究分析表明杂交稻制种田母本稻粒黑粉病的发生与穗层及包颈有很大的关系,穗层越高,发病率越低。主茎高度低于分蘖,发病率则明显高于后者,在重病田中这一关系表现得更为明显;同一蘖位中,下层穗发病率为上层穗的2.34~4.69倍。包颈率与发病率呈正相关。6184/006。江农ⅡA/HR1004两组合株高(简称A.B组合株高)相当,其包颈率B/A=2.36,发病率B/A=3.59;同一穗层中,包颈株的病粒率明显高于不包颈株;如果包颈率较低,包颈对病粒率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粒黑粉病 水稻穗层 水稻包颈 病粒率
下载PDF
不同杀菌剂对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戴雷 张道环 +6 位作者 李寒松 于立繁 王文相 叶正和 张爱芳 陈雨 高同春 《植物检疫》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4,共4页
稻粒黑粉病(Rice kernel smut)是一种真菌病害。在离体条件下,采用孢子萌发测定法,测定了嘧菌酯、灭菌唑、拌种灵、多菌灵、咪酰胺和二硫氰基甲烷抑制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萌发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同时研究了药剂浸种处理对稻种的安全性... 稻粒黑粉病(Rice kernel smut)是一种真菌病害。在离体条件下,采用孢子萌发测定法,测定了嘧菌酯、灭菌唑、拌种灵、多菌灵、咪酰胺和二硫氰基甲烷抑制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萌发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同时研究了药剂浸种处理对稻种的安全性以及浸种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嘧菌酯和二硫氰基甲烷对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较高,MIC为0.4μg/mL,多菌灵的抑制活性次之,MIC为0.8μg/mL,其他3种药剂的抑制活性不高,MIC均大于1.6μg/mL。种子安全性试验表明,嘧菌酯在2.0、4.0、8.0μg/mL和多菌灵在4.0、8.0、16.0μg/mL处理3d和7d后,稻种的萌芽率与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而二硫氰基甲烷在4.0和8.0μg/mL处理下,所选稻种的萌芽率显著低于对照,说明该药剂在浸种处理后会影响所选稻种的萌芽,但其在低剂量处理下对稻种的萌芽率影响较小。关于稻粒黑粉病浸种处理的合适农药剂型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粒黑粉病 浸种处理 冬孢子 最低抑制浓度
原文传递
不同侵染时间点稻粒黑粉病菌的转录组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舒新月 江波 +1 位作者 马丽 郑爱萍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90-202,共13页
由土传真菌稻粒黑粉菌引起的稻粒黑粉病是水稻杂交制种田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为初步解析稻粒黑粉病菌侵染过程中与寄主的互作分子机制,本研究用稻粒黑粉病菌强毒力菌株JY-521侵染感病不育系材料“9311A”,于侵染8、12、24、48和72 h 5个... 由土传真菌稻粒黑粉菌引起的稻粒黑粉病是水稻杂交制种田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为初步解析稻粒黑粉病菌侵染过程中与寄主的互作分子机制,本研究用稻粒黑粉病菌强毒力菌株JY-521侵染感病不育系材料“9311A”,于侵染8、12、24、48和72 h 5个时间点取菌样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与未侵染对照组相比,在侵染8 h时,差异表达基因(DEGs)数最多,有337个DEGs;其中上调的DEGs有120个,下调的DEGs有217个。337个DEGs的KEGG富集分析表明,脂肪酸代谢和过氧化物酶体可能是稻粒黑粉病菌侵染过程中的关键代谢途径。此外,对编码碳水化合物酶、分泌蛋白和宿主植物—病原互作蛋白的DEGs在5个侵染时间点的表达模式进行解析,结果表明,一些显著上调表达的DEGs可能是稻粒黑粉病菌侵染的关键致病因子。该研究结果为解析稻粒黑粉病菌的致病分子机制,进一步防控该病害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粒黑粉病 转录组 致病机制
下载PDF
稻粒黑粉病病原菌分类地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陆凡 陈毓苓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1993年第3期34-36,共3页
稻粒黑粉病是我国杂交稻制种田的重要病害,其病原菌的归属问题目前仍有分歧。通过对其病原菌细致研究和试验观察发现:稻粒黑粉菌的冬孢子在光照条件下可大量萌发;萌发后产生20—60枚线状小孢子;小孢子之间不结合;小孢子在PSA培养基上可... 稻粒黑粉病是我国杂交稻制种田的重要病害,其病原菌的归属问题目前仍有分歧。通过对其病原菌细致研究和试验观察发现:稻粒黑粉菌的冬孢子在光照条件下可大量萌发;萌发后产生20—60枚线状小孢子;小孢子之间不结合;小孢子在PSA培养基上可产生腊肠状和针状次生小孢子。将这些性状同Neovossia属的典型种N.moliniae(Thuem)Ko-ern及Tilletia属进行全面比较,认为将稻粒黑粉菌定名为Neovossia horrida(Tak.)Padwick & AzmatKhan更为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稻粒黑粉病 真菌 分类
下载PDF
稻粒黑粉病药剂防治技术初探
14
作者 田学志 董习华 +2 位作者 罗跃进 丁士银 汪丽 《安徽农学通报》 2008年第11期179-180,159,共3页
用三唑酮防治稻粒黑粉病,通过不同的防治适期、不同的浓度及打药次数的防效比较,确定了最佳的防治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制种田母本始穗期和抽穗期,用20%三唑酮EC1200ml/hm2或15%三唑酮WP1200 g/hm2防治稻粒黑粉病的效果在90%以上,重发... 用三唑酮防治稻粒黑粉病,通过不同的防治适期、不同的浓度及打药次数的防效比较,确定了最佳的防治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制种田母本始穗期和抽穗期,用20%三唑酮EC1200ml/hm2或15%三唑酮WP1200 g/hm2防治稻粒黑粉病的效果在90%以上,重发年份,齐穗期扬花期还需再防治一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粒黑粉病 三唑酮 防治技术
下载PDF
水稻稻粒黑粉病为害损失测定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15
作者 张祥喜 林姗姗 +2 位作者 邵见阳 杨志华 习平根 《江西农业学报》 CAS 1993年第2期146-149,共4页
稻粒黑粉病已成为杂交制种及不育系繁殖的一个重要病害。它对产量影响的直接原因是减少了单穗实粒重,增加了病粒率。分析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的损失率应低于病粒率,每穗病粒数的多少对千粒重和结实率的影响不大。模拟为害发病率(X)与损... 稻粒黑粉病已成为杂交制种及不育系繁殖的一个重要病害。它对产量影响的直接原因是减少了单穗实粒重,增加了病粒率。分析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的损失率应低于病粒率,每穗病粒数的多少对千粒重和结实率的影响不大。模拟为害发病率(X)与损失率(Y)的关系,可建立江农ⅡA/HR1004和汕A/桂33的损失预测方程分别为Y_1=-0.1036+1.0211X,Y_2=-0.0335+1.0528X。结合目前防治费用、产品价格和防治效果,本文估算了不同产量水平的允许损失率,并提出目前的防治指标为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粒黑粉病 为害损失 防治指标 水稻
下载PDF
培矮64S系列组合制种稻粒黑粉病防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唐建初 汤传喜 +1 位作者 王伟成 邢芳超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4-16,共3页
研究了肥水管理、“九二0”施用时期与用量、轻度割叶对两系杂交水稻培矮64S系列组合制种稻粒黑粉病发生的影响,提出降低氮肥用量、及早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在见穗蔸率3%~5%喷施“九二0”,适当增加其用量以及在喷完后轻度割... 研究了肥水管理、“九二0”施用时期与用量、轻度割叶对两系杂交水稻培矮64S系列组合制种稻粒黑粉病发生的影响,提出降低氮肥用量、及早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在见穗蔸率3%~5%喷施“九二0”,适当增加其用量以及在喷完后轻度割叶等措施,能有效降低稻粒黑粉病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培矮64S 制种 稻粒黑粉病 防控
下载PDF
稻粒黑粉病发生流行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富 潘学贤 +2 位作者 程开禄 汪远宏 张长伟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5年第A01期105-109,共5页
1989~1992年进行了气象因素对稻粒黑粉病发生流行影响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冬孢子萌发的适温范围为18~32℃,最适萌发温度为26~28℃;适温、高湿有利于田间次生小孢子数量增殖;病害发生流行程度(y)与扬花期降雨频率(x1)和降雨量... 1989~1992年进行了气象因素对稻粒黑粉病发生流行影响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冬孢子萌发的适温范围为18~32℃,最适萌发温度为26~28℃;适温、高湿有利于田间次生小孢子数量增殖;病害发生流行程度(y)与扬花期降雨频率(x1)和降雨量(x2)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相关,其回归模型为:y=-1.8038+0.3499x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粒黑粉病 发生流行 气候因素 水稻
全文增补中
水稻不育系稻粒黑粉病抗性QTL的定位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益善 孙平勇 余木兰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21,共6页
为了定位稻粒黑粉病抗性基因,建立水稻抗稻粒黑粉病分子育种技术体系。以对稻粒黑粉病抗性较强的光温敏不育系W9593S和易感稻粒黑粉病、与W9593S不育基因等位的光温敏不育系培矮64S为亲本,通过杂交和多年自交,构建了由183个高世代稳定... 为了定位稻粒黑粉病抗性基因,建立水稻抗稻粒黑粉病分子育种技术体系。以对稻粒黑粉病抗性较强的光温敏不育系W9593S和易感稻粒黑粉病、与W9593S不育基因等位的光温敏不育系培矮64S为亲本,通过杂交和多年自交,构建了由183个高世代稳定不育系组成的重组自交系遗传群体。以这个重组自交系遗传群体为材料,利用200个多态性SNP分子标记,通过复合区间作图对稻粒黑粉病抗性QTL进行定位。结果定位到5个稻粒黑粉病抗性QTL,分布在4条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为7.26%-13.64%,其中,qRRKS-11和qRRKS-8的表型贡献率较大,分别为13.64%和12.07%,定位区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9和1.4 cM。水稻对稻粒黑粉病的抗性表现为数量性状遗传,通过精细定位和克隆主效QTL,可以实现抗稻粒黑粉病不育系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不育系 稻粒黑粉病抗性 QTL定位
下载PDF
中9A制种罹稻粒黑粉病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被引量:1
19
作者 冯丰膑 陆琦 《广西农学报》 2009年第3期25-26,64,共3页
稻粒黑粉病在中9A制种中发病较为普遍。经过多年制种生产实践,发现罹病原因主要是亲本种子和土壤带病菌、柱头大和外露率高、母本花期偏早柱头外露时间长、扬花期间遇上阴雨天气、喷施"九二0"和施肥不当等,提出做好亲本种子... 稻粒黑粉病在中9A制种中发病较为普遍。经过多年制种生产实践,发现罹病原因主要是亲本种子和土壤带病菌、柱头大和外露率高、母本花期偏早柱头外露时间长、扬花期间遇上阴雨天气、喷施"九二0"和施肥不当等,提出做好亲本种子杀菌处理及制种基地实行轮作、合理安排播期和调节扬花期、科学肥水管理、培育健壮禾苗群体、科学喷施"九二0"改善穗层结构及药物防治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9A 稻粒黑粉病 发生原因 防治
下载PDF
杂交水稻制种田母本粒黑粉病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汪金莲 杨民和 +2 位作者 刘桂保 涂春耕 刘可荣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2期222-226,共5页
研究了杂交水稻母本粒黑粉病病原菌的越冬、发病条件及防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在室内需7个月的休眠期方能萌发,存活期2a;在室外需6个月休眠期,存活期1a.水浸和土壤深层越冬的冬孢子存活力明显低于土壤表层和室内越冬的冬孢子... 研究了杂交水稻母本粒黑粉病病原菌的越冬、发病条件及防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在室内需7个月的休眠期方能萌发,存活期2a;在室外需6个月休眠期,存活期1a.水浸和土壤深层越冬的冬孢子存活力明显低于土壤表层和室内越冬的冬孢子。不同母本抗性差异显著,珍汕97A较抗病,V20A和常菲22A较感病。氮肥用量高,田间湿度大,发病严重。福尔马林和强氯精浸种效果好。田间药剂防效以12.5%速保利(1500倍)和50%多菌灵(500倍)最高。冬浸和表土深翻制种田,能减轻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本 粒黑粉病 发生规律 防治 杂交水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