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语诗歌节奏构成要素及其形成原理
1
作者 张中宇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3-183,共11页
自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不美,节奏坏,不和谐,都由于语文坏和性情坏;美,节奏好,和谐,都由于心灵的聪慧和善良”,节奏一直是中、西诗学及推动诗歌艺术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但汉语诗节奏的构成要素及其形成原理尚缺全面、系统的论证。从萨丕... 自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不美,节奏坏,不和谐,都由于语文坏和性情坏;美,节奏好,和谐,都由于心灵的聪慧和善良”,节奏一直是中、西诗学及推动诗歌艺术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但汉语诗节奏的构成要素及其形成原理尚缺全面、系统的论证。从萨丕尔提出的语言“动力基础”出发,比较汉语、英语语音的“动力特点”,并从中国古、今诗歌综合考察,汉语诗的节奏以“双音化”为基本特征:在显性层面“双音结构”为最常见的标准组合,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在隐性层面表现为单音“延长”、三音“压短”、超过三音强制切分以趋近双音的时长,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等。诗句中的轻微停顿可凸现、强化“双音化”效果并形成“韵律边界”。汉语的虚词、“词长弹性”是支持“双音”组合的高效语法工具。“双音化”、顿、虚词、“词长弹性”可称为汉语诗节奏四要素。由于双音节是汉语最为高效的组合方式,现代汉语词库中双音词已占压倒性优势——据吕叔湘统计占比超过90%,因而汉语诗句或诗行几乎可天然超过一半为双音结构,以“双音化”为核心,进一步利用汉语虚词、“词长弹性”等语法手段,以及“隐性的双音化”,即可有效配置、形成汉语诗的节奏——因而可称为“双音衍生型”节奏。汉语诗的节奏有三大优势:第一,配置容易,是因为汉语的“双音化”极为强势;第二,节奏感强,是因为诗句中的轻微停顿形成非常清晰的“韵律边界”;第三,更为整齐,是因为汉字的书写和发音具有“等长”“等时”的特点,且汉语中双音结构具有显著优势,不同于英语单词书写和发音长短不一。因而,汉语具有天然诗性语言的特征,不但促进了《诗经》、唐诗宋词等极高水平的长期繁荣,也极有利于帮助当代诗歌艺术和文化的优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诗 节奏构成要素 双音化 形成原理 诗性语言
下载PDF
汉语节律的自然特征 被引量:20
2
作者 吴为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00-106,共7页
汉语韵律研究必须立足于汉语的特点,必须先弄清楚它的自然特征。古代诗词格律源于自然语言节律,形成一种压倒句法的强制性格式,可以作为探讨汉语节律自然特征的依据。本文主要讨论关于节律的三个相关问题:1.音步长度的确认及其类型;2.... 汉语韵律研究必须立足于汉语的特点,必须先弄清楚它的自然特征。古代诗词格律源于自然语言节律,形成一种压倒句法的强制性格式,可以作为探讨汉语节律自然特征的依据。本文主要讨论关于节律的三个相关问题:1.音步长度的确认及其类型;2.音步组合的松紧及其规律;3.律动要素的选择及其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节律 韵律 音步构成模式 近体诗 格律 音节 律动要素
下载PDF
云南壮剧帮腔的壮族民歌元素及其效果
3
作者 蒙俊 《文山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40-43,共4页
云南壮剧音乐中帮腔的演唱形式,不管是民间业余土戏班表演的传统剧目还是专业表演团体创作演出的新编壮剧,都是在壮族民歌元素的基础上传承并得到提炼和发展的。帮腔中壮族民歌的旋律元素表现了情感变化,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节奏元素烘托... 云南壮剧音乐中帮腔的演唱形式,不管是民间业余土戏班表演的传统剧目还是专业表演团体创作演出的新编壮剧,都是在壮族民歌元素的基础上传承并得到提炼和发展的。帮腔中壮族民歌的旋律元素表现了情感变化,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节奏元素烘托戏剧冲突,剧情矛盾更加激烈;衬词元素突出民歌特点,民族特色更加浓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剧帮腔 壮族民歌 旋律元素 节奏元素 衬词元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