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秸秆还田模式对秸秆腐解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李祥 柯希恒 +4 位作者 王树星 曹山朝 张养利 曾桥 王永平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期23-29,共7页
【目的】探明秸秆腐解及土壤性质对还田模式的响应,为提高秸秆还田质量提供参考。【方法】比较辅助剂添加模式、耕作模式、小麦机械收获模式及微生物菌剂活化模式4种秸秆还田模式下秸秆的腐解率及土壤性质的变化。【结果】在辅助剂添加... 【目的】探明秸秆腐解及土壤性质对还田模式的响应,为提高秸秆还田质量提供参考。【方法】比较辅助剂添加模式、耕作模式、小麦机械收获模式及微生物菌剂活化模式4种秸秆还田模式下秸秆的腐解率及土壤性质的变化。【结果】在辅助剂添加模式中,秸秆还田+尿素+微生物菌剂+土壤调理剂模式明显优于其他还田模式,还田12个月其秸秆腐解率达100%,并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耕作模式中,深翻播种与深松免耕在还田12个月时秸秆腐解率均为100%;机械收获及微生物菌剂活化模式中,自带营养的活化微生物菌剂与洋马联合收获机处理可提高秸秆腐解率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结论】小麦成熟期采用洋马联合收获机收获,采用小麦秸秆+尿素+自制微生物菌剂+土壤调理剂的模式还田,下茬耕作采用深耕播种、深松免耕交替进行,微生物菌剂施用时进行活化并带足营养,在上述技术措施条件下,还田10个月小麦秸秆腐解率达100%,并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田模式 秸秆腐解率 土壤性质 耕作模式 菌剂处理
下载PDF
稻秸还田与播种方式影响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大田试验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张斯梅 顾克军 +5 位作者 许博 张恒敢 顾东祥 石祖梁 张传辉 杨四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33期29-33,共5页
为了研究水稻秸秆还田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及籽粒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大区试验,分析了稻秸机械全量还田与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率、出苗均匀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稻秸不还田条件下,机械条播的出苗率显著低于机械匀播和人工... 为了研究水稻秸秆还田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及籽粒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大区试验,分析了稻秸机械全量还田与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率、出苗均匀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稻秸不还田条件下,机械条播的出苗率显著低于机械匀播和人工撒播,机械条播、机械匀播和人工撒播的出苗率分别为51.84%、90.89%和88.87%;人工撒播的出苗均匀性差于机械条播和机械匀播,3种播种方式的出苗变异系数分别为0.49、0.26和0.23。稻秸机械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播种方式处理的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都有所降低,其中机械条播的下降幅度较大,出苗率降低了36.54%。小麦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通过影响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而影响籽粒产量,无论稻秸是否还田,机械匀播的产量均高于其余两种播种方式,稻秸不还田和全量还田条件下的产量分别为6091.34 kg/hm2和6476.20 kg/hm2。因此,在稻秸还田小麦生产中,推荐采用机械匀播的播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小麦的田间出苗率,而且能保持较好的出苗均匀性,有利于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播种方式 小麦 出苗 产量
下载PDF
不同轮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黑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高洪军 李强 +4 位作者 彭畅 张秀芝 焦云飞 高纪超 朱平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6-344,共9页
轮作和秸秆还田是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有效措施,微生物作为土壤养分循环的驱动者,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是衡量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明确不同玉米-大豆轮作和秸秆还田方式下0~20 cm耕层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 轮作和秸秆还田是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有效措施,微生物作为土壤养分循环的驱动者,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是衡量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明确不同玉米-大豆轮作和秸秆还田方式下0~20 cm耕层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组成差异。结果表明:与玉米连作相比,玉米-大豆轮作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Rhizobiaceae作为根瘤菌的代表科,在轮作处理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玉米连作处理,且与土壤碱解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性。功能基因预测分析表明,轮作处理的氧化亚氮还原酶基因和固氮酶nifB基因的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玉米连作处理,而固氮酶nifH基因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连作处理,表明轮作改变了土壤中与氮周转相关微生物的丰度。在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处理中,玉米秸秆旋耕还田处理土壤养分含量最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主要受速效钾、总氮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Streptomycetaceae和Burkholderiaceae相对丰度在秸秆旋耕还田中显著高于秸秆深翻还田和覆盖还田,且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合土壤养分和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研究结果,玉米-大豆2∶1轮作下玉米秸秆旋耕还田对耕层土壤培肥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轮作 秸秆还田 耕种方式 土壤养分 微生物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浙江省退耕还林主要生态治理模式初探 被引量:3
4
作者 谢相林 高智慧 +2 位作者 卢国耀 江志标 洪利兴 《浙江林业科技》 2003年第2期53-56,共4页
概述了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与研究,从浙江省退耕还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出发,根据近几年的退耕还林实践,总结归纳了几种退耕还林主要生态治理模式,并提出了退耕还林生态治理思路。
关键词 浙江省 退耕还林 生态治理 生态林模式 林药治理模式 林果治理模式
下载PDF
资本下乡确保农民权益的模式问题与对策研究
5
作者 杨良山 柯福艳 +1 位作者 徐知渊 喻佳节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233-240,共8页
通过分析资本下乡确保农民利益的典型模式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就资本下乡确保农民权益提出了对策建议,包括:确保农民在乡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法律法规赋予农民的利益、进一步完善农民核心利益表达机制、切实保护好村民和村集... 通过分析资本下乡确保农民利益的典型模式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就资本下乡确保农民权益提出了对策建议,包括:确保农民在乡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法律法规赋予农民的利益、进一步完善农民核心利益表达机制、切实保护好村民和村集体的发展权、完善乡村空间资源的价值补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 下乡 确保 权益 模式
下载PDF
Field Experiment for the Effects of Rice Straw Returning and Seeding Pattern on Wheat Seedling Emergence and Grain Yield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斯梅 顾克军 +6 位作者 樊平声 许博 张传辉 顾东祥 张恒敢 于建光 杨四军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7年第12期2357-2361,2382,共6页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rice straw returning and seeding patterns on seedling emergence and grain yield,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 gate the effects of straw mechanized returning and different ...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rice straw returning and seeding patterns on seedling emergence and grain yield,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 gate the effects of straw mechanized returning and different seeding patterns on e- mergence rate, emergence uniformity and yield traits of wheat after rice.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in rice straw removal treatments, the emergence rate of mechani- cal seeding in drill was lower than that of mechanical uniform planting and manual broadcast sowing, which were 51.84%, 90.89% and 88.87%, respectively; the emer- gence uniformity of manual broadcast sowing was inferior to mechanical seeding in drill and mechanical uniform planting, which were 0.49, 0.26 and 0.23, respectively. As for the treatments with rice straw returning to the field, the emergence rate and emergence uniformity all decreased in the three seeding patterns, of which mechan- ical seeding in drill dropped markedly with emergence rate decreased by 36.54%. The emergence rate and emergence uniformity affected grain yield by affecting pan- icle, grains per spike and 1 000-grain weight. The grain yield for the treatment with rice straw removal was 6 091.34 kg/hm2, while that with rice straw returning to field was 6 476.20 kg/hm2, and both were higher than the yields of the other two seed- ing patterns. Therefore, mechanical uniform planting was?recommended for its higher emergence rate, better emergence uniformity, which was conductive to increase grain yield in wheat after rice production with rice straw returning to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w returning Seeding pattern Wheat after rice Seedling emergence YIELD
下载PDF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环境效应分析 被引量:40
7
作者 焦峰 温仲明 李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6-29,78,共5页
退耕还林(草)是黄土高原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深入,其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也越来越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对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影响下的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生态和社会效应进行了分析,提... 退耕还林(草)是黄土高原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深入,其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也越来越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对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影响下的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生态和社会效应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黄土高原尚待或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草) 土地利用格局 生态效应 社会效应
下载PDF
对稻麦秸秆还田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28
8
作者 常志州 王德建 +2 位作者 杨四军 王灿 张斯梅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4-309,共6页
众所周知,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肥力与防止秸秆焚烧的一个十分重要途径,同时,秸秆也是宝贵的再生资源,多级利用可以发挥其最大的效益,这是否意味着稻麦秸秆能长期连续全量还田?或秸秆可以全部收集离地?本文以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项目... 众所周知,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肥力与防止秸秆焚烧的一个十分重要途径,同时,秸秆也是宝贵的再生资源,多级利用可以发挥其最大的效益,这是否意味着稻麦秸秆能长期连续全量还田?或秸秆可以全部收集离地?本文以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通过探讨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对产量和土地持续生产力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对稻麦秸秆最大还田量进行了分析,同时讨论了基于维持土地生产力的稻麦秸秆最低还田量问题,旨在为稻麦秸秆还田或收集利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为维持土壤地力的持续提高,一定量的秸秆还田是必要的;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对稻麦有增产作用,可减少农田氮、磷径流损失,并能显著提高土壤肥力水平,但麦秸还田会增加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因此,在条件允许下,应避免或减少麦秸还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秸秆 最大还田量 最小还田量 还田模式
下载PDF
稻草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出苗以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9
作者 李波 魏亚凤 +4 位作者 季桦 汪波 熊飞 张琛 刘建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24期122-126,共5页
为了研究稻草还田与不耕作方式对小麦出苗以及产量的影响,通过小区试验研究稻草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出苗率、出苗整齐度、均匀性、产量以及主要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稻草还田使小麦出苗率以及出苗均匀性下降;稻草还田条件下,... 为了研究稻草还田与不耕作方式对小麦出苗以及产量的影响,通过小区试验研究稻草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出苗率、出苗整齐度、均匀性、产量以及主要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稻草还田使小麦出苗率以及出苗均匀性下降;稻草还田条件下,免耕降低了出苗整齐度,旋耕、浅翻耕、深翻耕提高了出苗整齐度;稻草还田后影响小麦产量主要原因是小麦出苗率、出苗均匀性低;稻草还田后小麦出苗率变低、均匀性变差,通过影响小麦千粒重、有效穗数、每穗粒数而影响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还田 耕作方式 出苗率 产量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下载PDF
东北稻区不同秸秆还田模式机具作业效果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孙妮娜 王晓燕 +3 位作者 李洪文 彭显龙 王将 王庆杰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68-74,154,共8页
水稻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增产增效的重要方式。东北稻区存在秸秆量大、收获时秸秆含水率低、切碎抛撒难等问题,既影响秸秆还田质量,又进一步影响后期耕整地和插秧作业质量,亟需研究适用于东北稻区的机械化秸秆还田模式,改善秸秆还田和... 水稻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增产增效的重要方式。东北稻区存在秸秆量大、收获时秸秆含水率低、切碎抛撒难等问题,既影响秸秆还田质量,又进一步影响后期耕整地和插秧作业质量,亟需研究适用于东北稻区的机械化秸秆还田模式,改善秸秆还田和耕整地作业质量,支撑水稻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本研究在黑龙江省七星农场开展机械化秸秆还田试验,共设4种模式,即:对照CK(秸秆不还田,秋翻+春搅浆)、还田处理1(秸秆还田,秋翻+春搅浆)、还田处理2(秸秆还田,秋翻、秋旋+春平地)、还田处理3(秸秆还田,秋旋埋+春平地)。试验选取不同模式各作业环节的配套机具,并监测不同模式的秸秆还田和耕整地机具作业效果。2年的试验检测表明,3种秸秆还田模式均能实现秸秆全量还田,并满足水稻插秧前的地表作业要求,能够保证正常的插秧作业和水稻返青。其中,还田处理3的综合还田效果相对最优,能实现较好的地表平整度、泥浆度和植被覆盖率;还田处理2与还田处理1相比,增加秋季旋耕作业,春季改用无动力平地作业,2年的数据尚未显示能显著改善插秧前地表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稻区 秸秆还田模式 秸秆全量还田 机具作业效果 水稻返青
下载PDF
麦秸还田和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薛亚光 魏亚凤 +1 位作者 李波 刘建 《中国农学通报》 2018年第22期10-14,共5页
旨在探讨耕作方式和麦秸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粳稻‘南粳5055’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按照耕作方式(沟埋和旋耕)和还田量的组合设置5个处理,麦秸不还田(CK)、麦秸半量沟埋还田(DB-HS)、麦秸全量沟埋还田(DB-TS)、麦... 旨在探讨耕作方式和麦秸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粳稻‘南粳5055’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按照耕作方式(沟埋和旋耕)和还田量的组合设置5个处理,麦秸不还田(CK)、麦秸半量沟埋还田(DB-HS)、麦秸全量沟埋还田(DB-TS)、麦秸半量旋耕还田(RT-HS)和麦秸全量旋耕还田(RTTS)。测定了水稻的产量、稻米品质和稻米淀粉粘滞性。结果表明:与CK相比,麦秸还田均提高了水稻产量,其中RT-HS和DB-TS分别增加了5.3%和3.6%。麦秸还田还不同程度地改善了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对蒸煮食味品质则改善效果不显著,RT-TS显著降低了稻米的峰值黏度、崩解值和胶稠度,提高了消减值和直链淀粉含量,降低了稻米的食味性。以上结果表明,随着麦秸还田量增加,旋耕还田不利于水稻增产和稻米品质的改善,而麦秸集中沟埋还田则对水稻高产优质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秸还田 耕作方式 水稻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水稻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小麦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李波 魏亚凤 +4 位作者 汪波 季桦 熊飞 张琛 刘建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58-764,共7页
为了解水稻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小麦抗倒伏能力的调节作用,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免耕、旋耕、浅翻耕、深翻耕)下水稻秸秆还田后小麦茎秆基部第1至第4节间主要物理性状及抗倒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稻秸秆还田后小麦株高降低,茎秆节间变短... 为了解水稻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小麦抗倒伏能力的调节作用,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免耕、旋耕、浅翻耕、深翻耕)下水稻秸秆还田后小麦茎秆基部第1至第4节间主要物理性状及抗倒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稻秸秆还田后小麦株高降低,茎秆节间变短,基部节间茎秆抗折力增强,花后倒伏指数降低,抗倒性提高,尤以深翻耕处理表现最好;茎秆基部节间茎壁加厚,茎秆干重增加,充实度提高,从而增强了茎秆抗折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稻草还田 耕作方式 倒伏指数
下载PDF
秸秆还田模式对稻麦两熟农田麦季CH_4和N_2O排放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靳红梅 沈明星 +3 位作者 王海候 陆长婴 常志州 郭瑞华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共7页
为了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稻麦两熟农田麦季CH_4和N_2O的排放规律,以江苏省南部地区稻麦两熟农田为研究对象,进行了8年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即仅麦季稻秸秆还田处理(R)、仅稻季麦秸秆还田(W)和稻麦季秸秆均还田(RW)]的田间定位试验,采用... 为了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稻麦两熟农田麦季CH_4和N_2O的排放规律,以江苏省南部地区稻麦两熟农田为研究对象,进行了8年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即仅麦季稻秸秆还田处理(R)、仅稻季麦秸秆还田(W)和稻麦季秸秆均还田(RW)]的田间定位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析各处理麦季田间CH_4和N_2O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对照(CK)相比,秸秆还田可增加麦季CH_4和N_2O的排放通量。各处理间CH_4的累积排放量大小为R处理>RW处理>W处理>CK对照,麦季N_2O的累积排放量大小为W处理>R处理>RW处理>CK对照。各秸秆还田模式(R、W、RW)下,麦季CH_4和N_2O的全球增温潜势(GWP)分别为1 225.5 kg/hm^2,CO_2-eq、1 250.9kg/hm^2,CO_2-eq和1 214.5 kg/hm^2,CO_2-eq,均显著(P<0.05)高于秸秆不还田的1 068.5 kg/hm^2,CO_2-eq。各处理间的单位产量GWP表现为RW处理>W处理>R处理>CK对照,稻麦秸秆均全量还田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大。N_2O对总增温潜势的贡献率大于95%,是麦季减排的主要对象。从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角度考虑,建议秸秆单季还田时采用稻秸秆全量还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模式 麦季 CH4 N2O 排放特征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对黄土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剖面水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史君怡 王国梁 刘国彬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1-86,共6页
为了评估退耕还林(草)工程对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剖面水分含量变化的影响,通过整合分析研究了退耕还林(草)工程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使草原区和森林草原区土壤含水量显著降低,且随深度增加土... 为了评估退耕还林(草)工程对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剖面水分含量变化的影响,通过整合分析研究了退耕还林(草)工程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使草原区和森林草原区土壤含水量显著降低,且随深度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呈下降趋势;而森林区土壤含水量未发生显著变化,且随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先增大再减小;退耕还林(草)导致3个分区中森林草原区土壤水分亏缺最严重。因此,干旱半干旱区进行植被恢复应依据当地自然条件和树种特性,选择合适植被恢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草)工程 土壤含水量 土地利用方式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甘蔗地土壤优先流运动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吴晗 陈晓冰 +3 位作者 姜波 秦梓城 刘思佳 刘俊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1-148,共8页
秸秆还田措施可改变田间土壤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物生长。为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措施对田间土壤优先流的影响,以秸秆覆盖(CM)、秸秆焚烧覆盖(BM)和无秸秆覆盖(CK)3种处理方式下的甘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染色示踪试验,结合图像解析... 秸秆还田措施可改变田间土壤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物生长。为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措施对田间土壤优先流的影响,以秸秆覆盖(CM)、秸秆焚烧覆盖(BM)和无秸秆覆盖(CK)3种处理方式下的甘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染色示踪试验,结合图像解析技术和生态学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广西不同秸秆还田措施下的甘蔗地土壤优先流运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外部供水环境下,无秸秆覆盖甘蔗地土壤染色形态分化为指状和团块状,秸秆覆盖和秸秆焚烧覆盖均以团块状分化形态为主,其平均总染色面积比均显著高于无秸秆覆盖(26.0%)。无秸秆覆盖下表层染色面积比快速下降,在15~30 cm深度中秸秆覆盖和秸秆焚烧覆盖下水流运动范围快速减小,深层土壤中秸秆覆盖染色面积比变化速度最小。无秸秆覆盖下形状指数达15.54,优先流运动更集中,而秸秆覆盖和秸秆焚烧覆盖下甘蔗地平均近圆形指数为0.67,优先流弯曲程度更高,且平均邻近指数为0.87,水流连通性更好。无秸秆覆盖下平均基质流深度(3.52 cm)和边缘密度指数(11.51)均最小,但优先流比最大(73.2%),优先流空间发育程度最高。秸秆还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甘蔗地土壤优先流现象,对蓄水保墒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地 秸秆还田 景观格局 优先流
原文传递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武海岩 赵媛媛 +3 位作者 杜林芳 迟文峰 丁国栋 高广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8-100,共13页
【目的】水源涵养服务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生态系统服务之一,也是评估区域生态环境效益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水源涵养量为指标,探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的生态效益。【方法】采用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和气象数据,量化了2000−2018年... 【目的】水源涵养服务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生态系统服务之一,也是评估区域生态环境效益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水源涵养量为指标,探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的生态效益。【方法】采用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和气象数据,量化了2000−2018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和同期水源涵养量动态,进而评估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水源涵养服务的影响。【结果】(1)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自西北向东南依次以草地、耕地、林地覆盖为主,水源涵养量自西北向东南递增;(2)2000−2018年,林地总体增加了14.22%,区域水源涵养量总体也呈现增加趋势,晋北山地丘陵区、燕山丘陵山地水源保护区、科尔沁沙地、鄂尔多斯高原和大兴安岭南部区等增幅相对较大;(3)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随不同时期、亚区分布和地类转换而存在差异,林地水源涵养服务量最高,且在各亚区均占主导地位;(4)2000−2010年,全区内草地向林地转移对水源涵养量增加的贡献最大,达49.32×10^(8) m^(3),大面积草地转为林地使大兴安岭南部区水源涵养量增加最为显著,达16.11×10^(8) m^(3);(5)2010−2018年,全区内仍是草地向林地转移对水源涵养量增加的贡献最大,达3.87×10^(8) m^(3),荒地开垦、造林、种草对涵养水源的贡献集中作用于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区,增加了1.31×10^(8) m^(3),退耕还林和草地向林地转移对燕山丘陵山地水源保护区贡献最大,达1.84×10^(8) m^(3)。【结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以来,退耕还林、荒地造林、草地治理等措施使研究区水源涵养服务有效提高,引起水源涵养量增加的土地利用/覆盖转移类型主要为未利用土地向林、草地转移和草、耕地向林地转移,地类转移对水源涵养量增加贡献最大的区域主要为大兴安岭南部区、燕山丘陵山地水源保护区和晋北山地丘陵区等东南部区域。区域土地利用/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风沙源 土地利用/覆盖 水源涵养 退耕还林 时空格局
下载PDF
基于夜光遥感数据的广西县域农村多维脱贫分析
17
作者 陆妍玲 黄娅琦 +2 位作者 周俊芬 王杰 韦晶闪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9-178,共10页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防止返贫是我国目前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重点强调了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在多维贫困的基础上,动态客观地监测县域农村贫困程度的时空演变,对国家防返贫工作...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防止返贫是我国目前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重点强调了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在多维贫困的基础上,动态客观地监测县域农村贫困程度的时空演变,对国家防返贫工作十分重要。随着遥感卫星的快速发展,高信息量和高质量的遥感数据影像逐渐丰富并被广泛应用,相比于传统的统计类数据,夜光遥感数据具有与社会经济要素高度相关、相对客观性强和时间跨度相对较长等优点。该文以DMSP/OLS和NPP/VIIRS夜光遥感数据为基础,提取夜间灯光强度指数,结合多维脱贫指数构建两者关系模型,对2010—2020年广西县域农村贫困程度进行时空演变研究,分析存在的返贫原因,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提供科学参考和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光遥感数据 多维脱贫指数 防返贫 时空格局 演变分析
下载PDF
稻草还田方式及还田量对稻茬小麦播种立苗质量和产量建成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朝苏 汤永禄 +2 位作者 吴春 吴晓丽 黄钢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96-1002,共7页
2009-2011年,在成都平原稻茬麦区开展了稻草还田方式及还田量对机播小麦立苗质量和产量建成的影响研究.试验设置两种稻草还田方式即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和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粉碎还田(简称全喂入和半喂入方式)、4种还田量(0、4、8、12... 2009-2011年,在成都平原稻茬麦区开展了稻草还田方式及还田量对机播小麦立苗质量和产量建成的影响研究.试验设置两种稻草还田方式即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和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粉碎还田(简称全喂入和半喂入方式)、4种还田量(0、4、8、12t/hm2).结果表明,半喂入方式下小麦的播种深度、种子有效覆盖比例及出苗均匀度均高于全喂入式,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9.1%~28.7%和5.5 %~24.8%,产量提高11.1%.半喂入方式下随着还田量的增加,播种深度、出苗率及出苗均匀度呈下降趋势.相较于无秸秆处理,秸秆还田处理小麦在出苗后群体扩大迅速,各生育阶段群体质量较优,产量增加2.2% ~11.0%.稻草还田还可以缓解耕层土壤温度变化,减少棵间水分蒸发.综上,采用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机收水稻,既便于稻草还田,又利于提高小麦机播质量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还田方式 稻草还田量 小麦 机播质量 生长发育
下载PDF
秸秆还田方式对低丘橘园土壤碳库与蓄水能力的影响
19
作者 黄越 商小兰 +2 位作者 徐星 郭水荣 章明奎 《农学学报》 2023年第7期63-69,共7页
为了深入理解秸秆还田对低丘柑橘园土壤的改良效果,采用田间微区方式开展2年试验,设对照(不施用秸秆)、覆盖还田、浅层还田、深层还田和全层还田等5个处理,比较研究了不同方式秸秆还田对土壤碳库及水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类秸秆还... 为了深入理解秸秆还田对低丘柑橘园土壤的改良效果,采用田间微区方式开展2年试验,设对照(不施用秸秆)、覆盖还田、浅层还田、深层还田和全层还田等5个处理,比较研究了不同方式秸秆还田对土壤碳库及水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类秸秆还田方式均不同程度改善了土壤物理性状、有机碳含量、肥力指标和酶活性,但它们对不同深度土层的影响有所差异。秸秆覆盖还田只能改善表土最上部分土壤的理化性状,且对表层水分条件的改善优于其他还田方式;但其对深层土壤的影响不明显。秸秆翻耕还田兼具翻耕本身的松土作用和增加有机质输入,同时改善不同深度土层的物理性状与有机质和养分的积累,其对土壤性状的改良作用强度大于秸秆覆盖。总体上秸秆深层还田和全层还田对土壤改良作用的影响范围大于秸秆浅层还田,特别在增加深层土壤有机碳和水分的贮存方面秸秆深层还田效果尤为显著。研究认为,秸秆深层还田与地表覆盖相结合可全方位改善柑橘园土壤性状,新建果园前期可考虑以深层还田为主,后期逐渐转变为浅层还田或覆盖还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方式 地表覆盖 深耕还田 有机碳组分 蓄水量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四川省的退耕还林植被恢复经营模式 被引量:2
20
作者 牟菊英 潘攀 +3 位作者 周述祥 赵皓艾 黄永强 唐成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5年第2期63-67,共5页
通过对四川省退耕还林生态工程的实施情况全面了解和对典型工程县的深入调查剖析,总结出了各地探索出的很有推广应用价值的12种退耕还林植被恢复经营模式。经对这12种模式的效应、具体配置、例举的典型事例以及适用区域的介绍以提供给... 通过对四川省退耕还林生态工程的实施情况全面了解和对典型工程县的深入调查剖析,总结出了各地探索出的很有推广应用价值的12种退耕还林植被恢复经营模式。经对这12种模式的效应、具体配置、例举的典型事例以及适用区域的介绍以提供给各退耕还林工程区域参考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植被恢复 经营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