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洞庭湖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变化分析 被引量:48
1
作者 孙占东 黄群 姜加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08-1113,共6页
通过对近几十年来洞庭湖水情、泥沙、污染和湿地生态等不同方面问题的回顾分析,认为在三峡工程建设、洞庭湖退田还湖和极端天气事件影响下,洞庭湖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发生了一些变化。由于气候干旱化,加之三峡水库蓄水影响,导致洞庭湖入湖... 通过对近几十年来洞庭湖水情、泥沙、污染和湿地生态等不同方面问题的回顾分析,认为在三峡工程建设、洞庭湖退田还湖和极端天气事件影响下,洞庭湖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发生了一些变化。由于气候干旱化,加之三峡水库蓄水影响,导致洞庭湖入湖水量季节性减少,湖区水位下降,干旱期延长。模拟显示2006和2009年三峡秋季蓄水使洞庭湖出口水位平均下降2.03和2.11 m;由于三口来沙急剧减少,入湖泥沙打破了以淤积为主的模式,2006年洞庭湖第一次出现从拦蓄泥沙变成向长江净输出泥沙。低水位运行不仅对洲滩演进和湖泊水质带来影响,也加速了对湖滩的开发利用,外来物种的发展威胁了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和动物栖息地的稳定。同时,湖区复合型水污染威胁加重,洞庭湖水质从2008年的Ⅳ类水下降为Ⅴ类水。洞庭湖在缺水与洪涝矛盾中,正从单一洪灾为主转向矛盾的两个方面共存。这些变化一方面与气候变化有关,也是流域生产由传统农业转向农、林、水、工的综合发展,以及湖泊与流域关系改变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三峡工程 退田还湖 气候变化 湖泊-流域过程
原文传递
退田还湖后洞庭湖区土壤颗粒组成和化学特性的变化 被引量:29
2
作者 杨刚 谢永宏 +3 位作者 陈心胜 李峰 任勃 秦先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392-6400,共9页
土壤质量变化的长期动态监测是评价"退田还湖"工程实施后生态学效应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洞庭湖区3种不同退田还湖模式(自然恢复、种植芦苇和种植杨树)下的典型"双退"区(青山垸、官垸和小集成)为对象,通过与相邻堤... 土壤质量变化的长期动态监测是评价"退田还湖"工程实施后生态学效应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洞庭湖区3种不同退田还湖模式(自然恢复、种植芦苇和种植杨树)下的典型"双退"区(青山垸、官垸和小集成)为对象,通过与相邻堤垸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比较,揭示退田还湖后土壤生态特征的变化及其成因。研究发现,以种植杨树作为湿地恢复模式的小集成样地促进了粘粒和粉粒的形成,并能快速累积有机质、全磷、全钾;以种植芦苇为恢复方式的官垸样地中,由于经常受洪水影响而使土壤物理性质有向自然生态系统转化的趋势,同时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下降,而全磷含量增加;以恢复自然湖泊为方式的青山垸样地中,土壤物理特性和全量元素含量无明显变化。研究认为优势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自然过程的强弱等是造成洞庭湖"退田还湖"系统中土壤颗粒组成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田还湖 洞庭湖 恢复 土壤特性
下载PDF
洞庭湖青山垸退耕地不同水位土壤种子库特征 被引量:25
3
作者 侯志勇 谢永宏 +1 位作者 于晓英 李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23-1328,共6页
研究退耕地土壤种子库的组成特点和分布规律是评价受损湿地生态恢复效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洞庭湖典型退田还湖区——青山垸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水位及湿地土壤(0~2、2~5和5~10cm)种子库的大小、物种组成多样性及其与地上植被的关系... 研究退耕地土壤种子库的组成特点和分布规律是评价受损湿地生态恢复效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洞庭湖典型退田还湖区——青山垸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水位及湿地土壤(0~2、2~5和5~10cm)种子库的大小、物种组成多样性及其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青山垸土壤种子库密度、丰富度指数以及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的相似性系数沿低-中-高水位梯度呈"V"型变化.常淹区种子库密度最高,为(36943±5207)粒·m-2,偶淹区最低,为(18618±6977)粒·m-2,洪淹区居中,为(30572±5329)粒·m-2;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的相似性系数(Sorensen系数)为常淹区(0.76)>洪淹区(0.53)>偶淹区(0.41).种子库密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沿土壤剖面呈递减趋势,但不同水位的递减幅度存在差异.种子库密度、物种丰富度以及地上植被与湿地种子库的相似性系数沿水位梯度呈规律性变化,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水文波动和植被的物种生活型组成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库 湿地 退耕还湖 洞庭湖 水位
原文传递
不同退耕年限条件下菜子湖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被引量:22
4
作者 杨艳芳 孟向东 张平究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2-328,共7页
退耕还湖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生态恢复的重要举措。土壤理化性质指标是评价湿地生态恢复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菜子湖区不同退耕年限(2、5、8、10和20 a)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与相邻仍耕作油菜地和原始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的比较,... 退耕还湖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生态恢复的重要举措。土壤理化性质指标是评价湿地生态恢复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菜子湖区不同退耕年限(2、5、8、10和20 a)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与相邻仍耕作油菜地和原始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的比较,揭示了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生态特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不同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增加;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在退耕5 a时显著升高,而后期变化平缓;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土壤黏粒含量逐渐增加;土壤容重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土壤含水量不断增加;土壤pH值缓慢降低。退耕2 a湿地土壤生态特征仍与油菜地相似,退耕2 a后土壤生态特征开始向原始湿地方向演化。退耕20 a期间湿地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强烈,而亚表层变化相对平缓。回归分析表明,除土壤pH和氮素含量的回归曲线拟合不显著外,退耕湿地表层土壤黏粒含量、容重、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全磷含量和有效磷含量恢复到原始湿地水平所需时间分别为19、23、31、26、27和22 a,快于亚表层土壤的20、31、51、40、30和23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湖 退耕年限 土壤理化性质 菜子湖湿地
下载PDF
Eco-compensation effects of the wetland recovery in Dongting Lake area 被引量:18
5
作者 XIONG Ying WANG Keli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0年第3期389-405,共17页
Eco-compensation is an environmental economic instrument for internalization of external cost. Returning farmland to lak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s of restoring wetland ecosystem func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 Eco-compensation is an environmental economic instrument for internalization of external cost. Returning farmland to lak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s of restoring wetland ecosystem func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of China. Whether the project of lake recovery can be successful depends on the compensation to the farmers who have lost their original benefits and contributed to the wetland ecosystem recovery by returning farmland to lake. Aiming at the wetland recovery of the Dongting Lake, the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pro- grams of the lake recovery and flood control in this area has been challenged by the heavy task of population resettlement, so it is an ideal area for case studies to reach the academic objectives proposed as the above. Based on field survey and experimentation, this research evaluated the benefit losses of the resettled farmers and the increased values of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s caused by wetland recovery, and furthermore, the value of eco-compensation for relocated farmers was calculated by considering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armers' compensation appeal. The value of eco-compensation for relocated farmers in the Dongting Lake area was 6084.5 yuan per household by synthetic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n wetland ecosystem restoration. Moreover, this article took Dongting Lake area as a case to study and explore the basic issues of the eco-compensation by returning farmland to lake, that was who should pay, who should be paid, how much the payment was and what the payment means was, which sought the mechanisms of wetland restoration eco-compensation and prompted the people's enthusiasms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tland recovery returning farmland to lake eco-eompensation service value of ecosystem effect EVALUATION Dongting lake area
下载PDF
退田还湖后鄱阳湖区洪水调蓄功能的多情景模拟 被引量:18
6
作者 姜鲁光 封志明 +2 位作者 于秀波 甄霖 黄河清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17-823,共7页
1998年以来退田还湖工程的实施,对鄱阳湖区洪水调蓄功能具有明显影响。本文利用高精度数字地形模型和防洪圩堤数据,基于GIS空间分析和水文模拟,对鄱阳湖区现状(2005年)和未来不同洪水情景下的洪水调蓄能力进行了模拟分析,分别计算了相... 1998年以来退田还湖工程的实施,对鄱阳湖区洪水调蓄功能具有明显影响。本文利用高精度数字地形模型和防洪圩堤数据,基于GIS空间分析和水文模拟,对鄱阳湖区现状(2005年)和未来不同洪水情景下的洪水调蓄能力进行了模拟分析,分别计算了相应的蓄洪面积和容积。研究表明,2005年鄱阳湖洪水位曾一度超过双退圩堤进洪水位(18.50m),双退圩堤进洪后,湖泊面积实际扩大2385hm2,相应增加6907×104m3湖泊容积。为了研究退田还湖后鄱阳湖区未来洪水调蓄功能的可能变化,本文设置了20.50m、21.68m、22.59m三种洪水水位情景,分别对应万亩(666.67hm2)以下单退圩堤蓄洪、万亩以上单退圩堤蓄洪、1998年历史最高洪水位重现三种可能情景,对鄱阳湖区洪水调蓄功能的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表明:与2005年相比,三种洪水情景下,鄱阳湖区退田还湖后将分别增加蓄洪面积17325hm2,57198hm2和65573hm2,分别增加蓄洪容积71426×104m3,205545×104m3和349175×104m3,退田还湖工程可以有效缓解鄱阳湖区的防洪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田还湖 洪水调蓄 情景分析 生态系统服务 鄱阳湖
原文传递
不同时段洞庭湖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退田还湖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潘明麒 于秀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40-145,共6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与分析,可以科学阐述区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结构变化规律、驱动力等,有助于规范人类行为、协调人地关系,从而为更好的进行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1995、2000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与分析,可以科学阐述区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结构变化规律、驱动力等,有助于规范人类行为、协调人地关系,从而为更好的进行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1995、2000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为基础,以退田还湖工程为切入点,系统分析洞庭湖区三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初步阐述了退田还湖工程这一重要的生态恢复工程对湖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退田还湖工程促进了耕地向湿地的转化,使移民迁入区和迁出区的土地利用结构都会发生重大变化。最后,指出对于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工程的实施与管理,各级政府一定要起到宏观调控的指导作用,包括要从战略上予以规范、规划,积极引导人们的土地利用活动向着科学、和谐的方向发展,必要时还需要辅以行政、经济或法律措施,促进各种土地资源间的合理流转,以实现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为区域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区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退田还湖 影响
下载PDF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水位调控方案的探讨 被引量:16
8
作者 齐述华 廖富强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8-126,共9页
利用历史水文资料、越冬候鸟分布调查资料及基础地理数据等,从鄱阳湖形态的历史演变和鄱阳湖越冬候鸟生境保护的角度,探讨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水位调控方案。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和建议:(1)在维持鄱阳湖形态不变的情况下,为有效保护越冬... 利用历史水文资料、越冬候鸟分布调查资料及基础地理数据等,从鄱阳湖形态的历史演变和鄱阳湖越冬候鸟生境保护的角度,探讨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水位调控方案。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和建议:(1)在维持鄱阳湖形态不变的情况下,为有效保护越冬候鸟生境不受水利枢纽工程水位调控的影响,工程调控水位不宜超过12m,但由于低水位运行不利于水利枢纽工程工程效益的发挥,而高水位运行不利于越冬候鸟栖息地的保护,为调和工程效益和候鸟保护之间的矛盾,建议实施适当退田还湖,以促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规划实施;(2)根据地形、越冬候鸟分布范围、圩堤内居民点分布以及圩堤内土地利用现状,提出了约640km2实施退田还湖范围;(3)以退田还湖为前提,按照"调枯不调洪"原则,提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水位调控方案,为工程的推进和实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水利枢纽 退田还湖 生态移民 越冬候鸟
原文传递
不同退耕年限下菜子湖湿地土壤磷素组分特征变化 被引量:16
9
作者 刘文静 张平究 +3 位作者 董国政 孔令柱 郑真 司红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654-2662,共9页
选取菜子湖区不同退耕年限(2、5、8、10a和20a)湿地为研究对象,以仍耕作油菜地和原始湿地为参照,分析了土壤全磷(TP)、有效磷(AP)、有机磷(OP)和无机磷(IP)各形态含量,探讨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磷素组分特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土... 选取菜子湖区不同退耕年限(2、5、8、10a和20a)湿地为研究对象,以仍耕作油菜地和原始湿地为参照,分析了土壤全磷(TP)、有效磷(AP)、有机磷(OP)和无机磷(IP)各形态含量,探讨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磷素组分特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无机磷各形态含量大小顺序为:铁磷(Fe-P:73.55—391.76 mg/kg)>钙磷(Ca-P:21.64—108.04 mg/kg)>闭蓄态磷(O-P:17.15—29.57 mg/kg)>铝磷(Al-P:5.84—25.97 mg/kg),其中Fe-P占了土壤无机磷总量的54.20%—74.13%;退耕还湖2—8a期间,湿地土壤Al-P、Fe-P和O-P含量有逐渐降低趋势,而退耕8—20a后逐渐上升,以Fe-P为主的这3形态磷左右着退耕后土壤无机磷的变化;Ca-P随退耕年限增加整体呈上升趋势,对土壤无机磷的贡献逐渐增加;无机磷占土壤全磷的比例为35.90%—67.27%,主导着退耕后湿地土壤全磷变化;有机磷占土壤全磷的17.82%—50.51%,在退耕2a后下降,随后开始逐渐上升,对退耕后湿地土壤磷库恢复的贡献逐渐增加;其中Fe-P、O-P和Al-P控制着退耕后土壤磷素有效性变化。退耕后水文条件、植被生长和土壤黏粒含量变化不仅影响退耕后湿地土壤磷素组分特征,也影响着退耕后湿地土壤磷素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湖 湿地土壤 磷素形态 磷素有效性 菜子湖
下载PDF
退田还湖对洞庭湖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光贵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9-41,共3页
在分析退田还湖工程对洞庭湖区生态环境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就工程对洞庭湖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预测 ,获得了退田还湖能扩大洞庭湖行蓄洪能力、改善湖区局部气候和水质、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血吸虫病流行控制的有利结论。工程实施... 在分析退田还湖工程对洞庭湖区生态环境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就工程对洞庭湖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预测 ,获得了退田还湖能扩大洞庭湖行蓄洪能力、改善湖区局部气候和水质、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血吸虫病流行控制的有利结论。工程实施以后 ,洞庭湖行洪能力将增加 10 %以上 ,在特大洪水年 ,蓄洪垸和单退垸高水还湖可扩大湖面面积 13 43km2 ,加上现有天然湖泊面积 2 62 5km2 ,可达 3 968km2 ,接近新中国成立初期天然湖面积。同时指出了不仅工程和移民集镇建设占压部分土地、破坏地表植被、产生水土流失 ,而且可能会因环境基础设施的缺乏或建设滞后 ,乡镇工业“三废”、居民生活污水与垃圾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 ,带来安置区局部水质和土壤污染风险 ,并提出了湖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田还湖 洞庭湖 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 移民安置
下载PDF
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后不同恢复模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杨刚 谢永宏 +2 位作者 陈心胜 侯志勇 李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187-2192,共6页
以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后不同恢复模式下(恢复自然水域、种植芦苇、种植杨树)的典型堤垸(青山垸、官垸和小集成)为研究对象,通过与相邻堤垸农田生态系统(水田、旱田)土壤中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比较,揭示不同退田还湖模... 以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后不同恢复模式下(恢复自然水域、种植芦苇、种植杨树)的典型堤垸(青山垸、官垸和小集成)为研究对象,通过与相邻堤垸农田生态系统(水田、旱田)土壤中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比较,揭示不同退田还湖模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化学特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水田、旱田相比,在表层土壤中,以种植杨树为恢复方式的小集成样地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加,其他酶活性无显著变化;以种植芦苇为恢复方式的官垸样地的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有所下降,其他酶活性无显著变化;恢复自然水域的青山垸样地中,除磷酸酶活性下降外,其他酶活性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4种酶活性均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说明退田还湖后系统恢复模式导致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是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田还湖 酶活性 恢复 土壤有机质
原文传递
洞庭湖区的湖垸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被引量:12
12
作者 彭佩钦 赵青春 蔡长安 《生态环境》 CSCD 2004年第1期139-141,共3页
在调查分析洞庭湖区围湖垦殖和湖垸农业形成的历史的基础上,归纳了湖垸农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加大;水面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环境污染严重,湿地生态功能衰退;土壤退化和潜育化严重;血吸虫病死灰复燃。并结合已有的经... 在调查分析洞庭湖区围湖垦殖和湖垸农业形成的历史的基础上,归纳了湖垸农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加大;水面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环境污染严重,湿地生态功能衰退;土壤退化和潜育化严重;血吸虫病死灰复燃。并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了湖垸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认真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减少泥沙淤积;调整湖垸农业结构,建立有利于避灾、减灾新模式;退田还湖,发展替代农业,发展莲藕、籽藕、茭白等水生经济植物种植;与企业结合,发展油菜、马铃薯、亚麻等工业原料作物;利用欧美杨耐涝性强的特点,在地势较高的季节性淹没的洲滩地,发展以林为主的林农复合经营模式,湖洲草地发展草食畜禽替代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区 农业 可持续发展 洪涝灾害 生物多样性 环境污染 湿地 生态功能
下载PDF
退耕还湖后安庆沿江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平究 赵永强 +1 位作者 孟向东 潘根兴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19-1323,共5页
以安庆沿江湿地不同历史利用方式(水耕和旱耕)和不同退耕还湖方式(自然水域且水产养殖-白荡湖和自然水域无水产养殖-菜子湖)的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退耕还湖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退耕后白荡湖湿地土壤容重、粘粒含量和大... 以安庆沿江湿地不同历史利用方式(水耕和旱耕)和不同退耕还湖方式(自然水域且水产养殖-白荡湖和自然水域无水产养殖-菜子湖)的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退耕还湖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退耕后白荡湖湿地土壤容重、粘粒含量和大多数养分含量均下降,而全磷含量有所增加;退耕后菜子湖湿地土壤粘粒含量和大多数养分含量均增加,而土壤容重和有效磷含量下降;历史水耕的菜子湖湿地土壤除有效磷含量外,土壤粘粒含量和大多数养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历史旱耕湿地。退耕还湖为自然湿地相对于水产养殖更有利于湿地土壤生态恢复;相对于历史水耕土壤,历史旱耕湿地土壤生态恢复较为缓慢;土壤粘粒、有机质和全氮是评价湿地土壤生态恢复状况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庆湿地 退耕还湖 土壤生态恢复 土壤理化性质
原文传递
安庆沿江退耕还湖18年的湿地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平究 赵永强 孟向东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9-305,共7页
以安庆沿江农田不同退耕还湖方式——低坝高网式水产养殖和湿地自然恢复区的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并以邻近的水田和旱地土壤作为参照,研究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生物化学性质变化。结果表明,退耕还湖18a(1991~2009年)后,在湿地自然恢复区,... 以安庆沿江农田不同退耕还湖方式——低坝高网式水产养殖和湿地自然恢复区的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并以邻近的水田和旱地土壤作为参照,研究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生物化学性质变化。结果表明,退耕还湖18a(1991~2009年)后,在湿地自然恢复区,湿地土壤(深度为0~30cm)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磷酸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大,土壤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减小;由水田退耕18a的湿地亚表层土壤(深度为15~30cm)脲酶活性和表层土壤(深度为0~15cm)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由旱地退耕18a的湿地无明显差异,由水田退耕18a的湿地表层土壤脲酶活性和亚表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蔗糖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都明显高于由旱地退耕18a的湿地。退耕还湖18a后,进行低坝高网式水产养殖的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减小,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大;由水田退耕18a的湿地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与由旱地退耕18a的湿地无明显差异,由水田退耕18a的湿地表层和亚表层土壤脲酶活性、表层土壤蔗糖酶活性和亚表层土壤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由旱地退耕18a的湿地,而其亚表层土壤蔗糖酶、表层土壤磷酸酶、表层和亚表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低于由旱地退耕18a的湿地。天然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明显低于已退耕还湖的湿地和参照农田土壤。退耕还湖后,湿地的不同利用方式及其历史利用方式影响湿地土壤生物化学性质;湿地土壤有机质等养分含量和水文条件变化是导致湿地土壤生物化学性质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湖 湿地土壤 微生物碳 土壤酶活性 安庆
原文传递
不同退耕年限下菜子湖湿地土壤铁形态变化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云飞 杨艳芳 +2 位作者 王娅娅 刘文静 张平究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234-3241,共8页
选取菜子湖区不同退耕年限(3、5、7、9、11、21 a)湿地为研究对象,以仍耕作油菜地和原始湿地为参照,分别采用王水消解法和Tessier连续提取法,分析了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全铁和铁的赋存形态特征,探讨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铁组分特征变化规... 选取菜子湖区不同退耕年限(3、5、7、9、11、21 a)湿地为研究对象,以仍耕作油菜地和原始湿地为参照,分别采用王水消解法和Tessier连续提取法,分析了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全铁和铁的赋存形态特征,探讨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铁组分特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铁各形态含量大小顺序为:残渣态(RES-Fe:17.09-30.84 g·kg-1)〉铁锰氧化态(RED-Fe:3.66-4.48 g·kg-1)〉有机结合态(OM-Fe:0.87-3.09g·kg-1)〉碳酸盐结合态(CARB-Fe:0.01-0.37 g·kg-1)〉可交换态(EXC-Fe:0.01-0.15 g·kg-1).占全铁均小于1.5%的EXC-Fe和CARB-Fe均在退耕3 a和5 a期间含量快速升高,而后降低再升高,最低值出现在退耕11 a;RED-Fe在退耕3-9 a比较稳定,随后缓慢增加;而OM-Fe随退耕年限增加整体上呈增加趋势;占土壤铁形态总量73.91%-85.42%的RES-Fe在退耕3a时含量下降,在3-9 a间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9-21 a又逐渐下降;研究区全铁(Tot-Fe)平均含量在18.50-38.41 g·kg-1之间,变化趋势与RES-Fe基本一致.讨论结果表明退耕还湖后水文条件和植被状况的改变导致了土壤环境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影响退耕后湿地土壤全铁含量变化,也影响土壤铁形态组分特征,进而影响土壤铁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湖 湿地土壤 铁形态 有效性铁
原文传递
退耕还湖后安庆沿江湿地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平究 赵永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8-132,共5页
以安庆沿江不同退耕还湖方式(白荡湖区,低坝高网式养鱼;菜子湖区,自然恢复湿地)和不同历史利用方式(水耕和旱耕)的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的颗粒分形特征变化。结果表明,退耕还湖后白荡湖区湿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和&l... 以安庆沿江不同退耕还湖方式(白荡湖区,低坝高网式养鱼;菜子湖区,自然恢复湿地)和不同历史利用方式(水耕和旱耕)的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的颗粒分形特征变化。结果表明,退耕还湖后白荡湖区湿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和<0.01 mm粒径颗粒含量降低,且历史水耕湿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降幅小于历史旱耕湿地;菜子湖区湿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和<0.01 mm粒径颗粒含量升高,且历史水耕湿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增幅大于历史旱耕湿地。2个湖区湿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细黏粒、粗黏粒和细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粗粉粒、细砂粒和粗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土壤有机质、全磷和有效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和土壤养分含量的聚类分析结果总体相似。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可作为评价退耕还湖后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演变状况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湖 湿地土壤 分形维数 安庆
下载PDF
不同退耕年限下菜子湖湿地土壤酶活性变化 被引量:7
17
作者 包先明 程新锋 +3 位作者 纪磊 郑真 孔令柱 张平究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92-697,共6页
选取菜子湖区不同退耕年限(3、7、9、11、21 a)湿地为研究对象,以仍耕作油菜地和原始湿地为参照,分析了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磷酸酶和脲酶活性特征,探讨了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对于仍耕... 选取菜子湖区不同退耕年限(3、7、9、11、21 a)湿地为研究对象,以仍耕作油菜地和原始湿地为参照,分析了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磷酸酶和脲酶活性特征,探讨了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对于仍耕作油菜地,退耕后湿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表层与亚表层均表现为退耕3~7 a降低,退耕9~21 a升高趋势;表层土壤蔗糖酶活性呈现退耕3 a升高?退耕7 a降低?退耕9~11 a升高?退耕21 a降低的趋势,而亚表层土壤退耕3年急剧升高,而后呈降低的趋势;表层土壤磷酸酶活性则呈现退耕3~11 a逐渐升高,而后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亚表层土壤则表现为退耕3~7 a降低?退耕9~11 a升高?退耕21 a降低的趋势;退耕后湿地表层土壤脲酶活性表现为退耕3 a降低,退耕7~9 a升高,退耕11~21 a降低趋势,亚表层则呈现退耕3 a升高,而后逐渐降低的趋势;退耕21 a湿地土壤4种酶活性均与原始湿地仍存在显著性差异。退耕后水文条件的改变和植被的恢复致使土壤酶来源、酶促反应底物与产物和土壤环境因子变化,进而影响退耕后湿地土壤酶活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湖 湿地土壤 酶活性 菜子湖
下载PDF
洞庭湖区不同退田还湖模式下湿地植被恢复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7
18
作者 任勃 李峰 +3 位作者 谢永宏 陈心胜 侯志勇 李旭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9-394,共6页
以2006年野外调查资料为依据,对洞庭湖区3种"双退"恢复模式(自然恢复、种植荻和种植杨树)下的植被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恢复模式下的物种数最为丰富,达79种,而种植荻模式下的物种数最为稀少,仅36种;自然恢复模式... 以2006年野外调查资料为依据,对洞庭湖区3种"双退"恢复模式(自然恢复、种植荻和种植杨树)下的植被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恢复模式下的物种数最为丰富,达79种,而种植荻模式下的物种数最为稀少,仅36种;自然恢复模式下湿生植物种类最为丰富,占物种总数的81.0%,而种植杨树和荻模式下所占比例分别为78.7%和69.4%;群落类型以自然恢复模式下最为丰富,达11种,其中水生植物群落类型3种,而种植杨树和荻模式下的群落种类分别为8种和1种;各群落间生产力水平差异显著,以种植杨树模式下群落生产力最高,而多样性水平以种植荻模式下最低.结果表明,从植被特征角度来看,自然恢复模式为3种"双退"模式中的最优恢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退田还湖 植被特征 恢复生态
下载PDF
不同退耕年限下菜子湖湿地土壤活性铝形态特征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娅娅 杨艳芳 +2 位作者 李云飞 刘文静 张平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7-315,共9页
选取菜子湖区不同退耕年限(3、5、7、9、11和21 a)湿地、以仍耕油菜地和原始湿地土壤为研究对照,分析了土壤全铝和活性铝形态组分特征,探讨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铝元素组分特征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全铝含量和活性... 选取菜子湖区不同退耕年限(3、5、7、9、11和21 a)湿地、以仍耕油菜地和原始湿地土壤为研究对照,分析了土壤全铝和活性铝形态组分特征,探讨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铝元素组分特征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全铝含量和活性铝含量分别在16.78-57.05 g瓜g和1 699.94~3 823.49 meC/kg之间,其中活性铝总量占全铝含量的6.70%~11.84%。退耕还湖3-11a期间,土壤全铝、活性铝总量及5种形态活性铝总体均随退耕年限延长而增加;退耕11~21 a期间均下降。不同形态活性铝中,可溶性铝Als含量最低,而酸溶无机铝Al(OH)2和腐殖酸铝Al-HA含量较高,分别占活性铝总量的42%~53%和39%-50%,左右着活性铝总量的变化。分析讨论表明退耕后湿地植被和水文条件的改变导致土壤粘粒,有效磷和有机质的变化,进而影响退耕后土壤活性铝组分特征。其中0-5 cm土壤毒性较强的交换性铝Al3+和羟基铝Al(0H)^2+、Al(OH)2^+含量均在退耕3-9 a期间逐渐增加,占活性铝总量的比例也有所增加,该退耕期湿地土壤存在一定的铝毒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湖 湿地土壤 活性铝形态 铝毒
原文传递
退田还湖政策的博弈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毛德华 王亦宁 +2 位作者 彭保发 李杰 李景保 《湿地科学》 CSCD 2007年第4期289-297,共9页
运用博弈论(Game theory)方法,探索退田还湖所涉及的利益主体之间尤其是移民安置中的的博弈关系。研究表明:退田还湖的实施以及移民安置工作必须兼顾各级地方政府以及农民的利益,必须从经济理性人的角度寻找博弈各方的行动动机,并以此... 运用博弈论(Game theory)方法,探索退田还湖所涉及的利益主体之间尤其是移民安置中的的博弈关系。研究表明:退田还湖的实施以及移民安置工作必须兼顾各级地方政府以及农民的利益,必须从经济理性人的角度寻找博弈各方的行动动机,并以此为依据制订政策。单凭地方政府的力量不能完成退田还湖工程,中央政府的介入是必要的,并且要起主导作用;但单独依靠中央投入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中央或上级政府应当综合考虑自身的生态防洪效益与基层政府和农民的切身经济利益,重点放在改变地方经济状况上,通过各种长期稳定的优惠政策提高基层政府主动接纳移民的积极性,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该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弈分析 经济理性人 退田还湖 移民安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