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退耕还草地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1
作者 海旭莹 董凌勃 +7 位作者 汪晓珍 邓蕾 李继伟 刘玉林 李妙宇 潘英杰 吕文文 上官周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8570-8581,共12页
为探讨退耕还草地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随恢复年限的变化以及其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选取黄土高原不同恢复年限退耕还草地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农田(对照)、恢复8 a、15 a、25 a和35 a,测定了植物地上部分和土壤C、N、P含量,并分析了其C∶N∶P... 为探讨退耕还草地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随恢复年限的变化以及其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选取黄土高原不同恢复年限退耕还草地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农田(对照)、恢复8 a、15 a、25 a和35 a,测定了植物地上部分和土壤C、N、P含量,并分析了其C∶N∶P化学计量特征与植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总体上,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植物地上部分C、N、P含量呈现增长趋势,而其C∶N、C∶P以及N∶P呈现降低趋势,其中C含量在恢复35 a时达到最大值(434.95 g/kg);N含量在农田阶段最高(2.29 g/kg),P含量在恢复25 a时达到最高(1.23 g/kg)。(2)土壤C、N、P含量及N∶P随恢复年限的增加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C∶N呈现降低趋势,而C∶P基本保持不变;土壤C、N、P含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恢复35 a,其值分别为10.94 g/kg、0.07 g/kg、0.06 g/kg。(3)随着植物地上部分C含量和C∶N的增加,Shannon-Weiner指数降低;植物地上部分C含量和土壤P含量是影响Simpson指数的主要因子,其与植物地上部分C含量负相关,而与土壤P含量显著正相关;Pielou均匀度指数与土壤N含量、N∶P、C∶P以及植物地上部分C含量等因子正相关;Margalef指数与植物地上部分N含量、P含量等因子正相关。研究表明草地恢复中植物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对植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草地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植物多样性 内稳态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高原坡地退耕恢复草地的土壤水分动态 被引量:12
2
作者 易彩琼 王胜 樊军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82-1189,共8页
为了解黄土高原水蚀风蚀区坡地退耕还草后的土壤水分消耗与补充过程,利用2003年开始的野外坡面径流小区定位观测土壤剖面水分,分析坡地退耕还草多年后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丰水年的恢复状况。结果表明:坡地退耕还草后,土壤水分含量降低... 为了解黄土高原水蚀风蚀区坡地退耕还草后的土壤水分消耗与补充过程,利用2003年开始的野外坡面径流小区定位观测土壤剖面水分,分析坡地退耕还草多年后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丰水年的恢复状况。结果表明:坡地退耕还草后,土壤水分含量降低,多年以后,苜蓿地显著低于坡耕地,含水量已接近或者达到萎蔫含水量。撂荒草地土壤水分含量稍低于坡耕地,尽管坡耕地有较多的径流,但是土壤水分含量保持在较高水平。2010年初3个处理土壤剖面平均含水量分别为7.4%,12.6%,12.5%,丰水年降水可以不同程度的补充土壤剖面水分,补充深度较一般年份深110cm左右,苜蓿地、撂荒地、坡耕地土壤水分分别恢复到10.0%,14.5%,15.5%,分别增加了35.1%,15.1%,24.0%。因此,坡耕地退耕种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导致土壤水分含量显著降低,只有在丰水年土壤水分含量才有较明显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水分 退耕还草 丰水年
下载PDF
黄土高原退耕还草土壤水分对植物地上部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靳小莲 赵巍 +2 位作者 李梦迪 刘栋栋 鞠文亮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7-63,共7页
揭示土壤水分含量变化对植物养分吸收的影响,对阐明草本植被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可为黄土高原区生态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以安塞纸坊沟流域不同退耕还草年限(6 a,15 a,25 a和45 a)的草本植物和0—50 cm深度土壤样... 揭示土壤水分含量变化对植物养分吸收的影响,对阐明草本植被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可为黄土高原区生态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以安塞纸坊沟流域不同退耕还草年限(6 a,15 a,25 a和45 a)的草本植物和0—50 cm深度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植物地上部C,N,P,K,Ca和Mg含量及土壤含水率,并分析了植物养分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与土壤含水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随退耕还草过程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植物体中C,N,K,Ca和Mg含量整体上随着退耕年限延长先降低后升高,植物P含量在退耕还草初期下降,中后期保持稳定。植物C/N,C/P和N/P比值随退耕年限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且在退耕还草过程中植物生长主要受到N限制。植物Ca和Mg含量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另外,退耕45 a含水率最低,植物C/Ca,C/Mg,N/Ca,N/Mg,P/K,P/Ca,P/Mg比值也是最低的,表明植物可以增加吸收K,Ca和Mg以应对水分胁迫。研究表明土壤含水率随退耕还草过程降低,土壤水分降低促进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对环境的适应。研究结果为改善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生态稳定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草 植物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比 土壤含水率 黄土高原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区不同土壤类型的植被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王丹斓 李跃进 +3 位作者 张昊 王志军 陈喜梅 余雅婧 《北方农业学报》 2019年第1期97-104,共8页
采用样线法对内蒙古四子王旗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区域的4种不同土壤类型:栗钙土、棕钙土、灰褐土及草甸土的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主要探讨了退耕还草后4种土壤类型的植物群落结构、物种组成、植物的水分生态类型、群落的α多样性及群落稳... 采用样线法对内蒙古四子王旗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区域的4种不同土壤类型:栗钙土、棕钙土、灰褐土及草甸土的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主要探讨了退耕还草后4种土壤类型的植物群落结构、物种组成、植物的水分生态类型、群落的α多样性及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退耕还草后4种土壤类型,随着退耕年限的增长,其物种数量为由简到繁后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栗钙土、棕钙土、灰褐土均以典型旱生植物为主,草甸土以旱中生植物为主;栗钙土植物多样性略高于棕钙土、灰褐土和草甸土。棕钙土的植物群落稳定性较其他3种土壤类型高,且4种土壤类型的植物群落稳定性与α多样性之间并无显著的关联。因此保护农牧交错带植物多样性,对促进荒漠草原农牧交错带的发展以及合理利用是至关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退耕还草 土壤类型 多样性
下载PDF
退耕还草对土壤碳库活度及团聚体活性有机碳组分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映雪 臧真凤 +2 位作者 张瑜 王怡楠 赵巍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41-249,共9页
[目的]揭示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草对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的影响,阐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库质量和稳定性的调控因素,为评估土壤碳固存潜力和有机碳积累机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安塞纸坊沟流域不同退耕年限(7 a,18 a,35 a和45 a)土... [目的]揭示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草对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的影响,阐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库质量和稳定性的调控因素,为评估土壤碳固存潜力和有机碳积累机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安塞纸坊沟流域不同退耕年限(7 a,18 a,35 a和45 a)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耕地作对照,分析了0—10 cm土层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不同粒级团聚体(5~2 mm,2~0.25 mm,0.25~0.053 mm和<0.053 mm)有机碳含量、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及其土壤环境影响因子。[结果]退耕还草显著提升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碳库活度虽然变化不显著,但促进中活性有机碳转变为低活性有机碳,增加非活性有机碳占比,维持并提升土壤碳库质量。草地恢复影响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在各粒级团聚体的重新分配,土壤有机碳和高、中活性有机碳主要存在于>0.25 mm粒级大团聚体中,低活性有机碳主要存在于<0.25 mm粒级微团聚体中。团聚体不同活性有机碳组分的积累主要受土壤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等营养元素含量调控。[结论]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结构和营养元素的综合效应共同决定活性有机碳在团聚体中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活性有机碳 退耕还草 黄土高原
下载PDF
日月山高寒草甸不同恢复措施下14年恢复效果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毛绍娟 李红琴 +3 位作者 罗谨 贺慧丹 迟海腾 李英年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413-2420,共8页
【目的】旨在评价高寒地区不同恢复措施下高寒草甸的恢复效果。【方法】通过对日月山地区退耕还草和围栏封育措施恢复14年的样地进行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2种常见恢复措施下日月山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恢复效果进行量化和比较。【结果】退... 【目的】旨在评价高寒地区不同恢复措施下高寒草甸的恢复效果。【方法】通过对日月山地区退耕还草和围栏封育措施恢复14年的样地进行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2种常见恢复措施下日月山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恢复效果进行量化和比较。【结果】退化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在2种恢复措施下生态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群落高度和覆盖度均恢复显著(P<0.05);2种恢复措施下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的恢复效果存在差异,与自然放牧相比,围栏封育措施下其地上、地下生物量分别提高62.25%、56.65%,而退耕还草措施下其地上、地下生物量分别高57.37%、5.70%;群落组成逐渐丰富,围栏封育措施下,物种丰富度为26种,其Shannon、Simpson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自然放牧样地相应指数,群落中7.69%的物种的重要值小于1,退耕还草措施下,物种丰富度为22种,其Shannon、Simpson多样性指数略低于自然放牧样地的相应指数,群落中31.82%的物种重要值小于1;群落结构明显优化,2种恢复措施下群落结构演替为资源利用更高效的3层结构,但两种恢复措施下各层结构的物种组成存在差异;2种恢复措施均可不同程度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但多处未达到显著性检验水平(P>0.05),说明土壤的恢复较群落植被的恢复更滞后,更需要较长的恢复时间。【结论】两种恢复措施下退化草地的生态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退耕还草措施需要更久的恢复时间,而对于围栏封育措施14年的恢复时间已超过其最佳封育年限。退化草地最终的恢复目的不止是生态功能恢复,还应该包括生产及生活功能恢复,从而恢复草地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使退化草地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围栏封育 退耕还草 自然放牧 恢复效果
下载PDF
典型农牧区草地景观特征及退耕潜力分析——以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哈乐镇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高艺宁 赵萌莉 熊梅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4-103,共10页
以2015年内蒙古武川县哈乐镇草地斑块为研究对象,采用景观格局指数,从农村牧区草地规模、分布及形状的视角构建草地景观特征评价指标;采用2020年人均耕地标准测算退耕潜力,探讨草地景观综合状况与退耕潜力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武川县... 以2015年内蒙古武川县哈乐镇草地斑块为研究对象,采用景观格局指数,从农村牧区草地规模、分布及形状的视角构建草地景观特征评价指标;采用2020年人均耕地标准测算退耕潜力,探讨草地景观综合状况与退耕潜力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武川县哈乐镇草地密集区域较多,草地斑块的疏密程度受海拔与坡度影响较大;不同村组的草地景观差异较大,西北地区草地景观规模小且破碎化程度高,东南地区草地景观规模大且集聚度好;退耕还牧潜力较大的发展潜力区和优势潜力区大多位于哈乐镇东北和西南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草地景观 退耕还草 案观指数
原文传递
坡耕地退耕还草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黄江 朱丽琴 +1 位作者 申思佳 黄荣珍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8年第4期31-34,64,共5页
研究坡耕地退耕还草后的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变化有利于了解其碳固定机制。本文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坡耕地为对照,2种还草整治方式(象草地和芒草地)为研究对象,探讨坡耕地还草后土壤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组... 研究坡耕地退耕还草后的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变化有利于了解其碳固定机制。本文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坡耕地为对照,2种还草整治方式(象草地和芒草地)为研究对象,探讨坡耕地还草后土壤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组分及其比例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0~60 cm)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ROC)、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平均值均以象草地最高,芒草地次之,坡耕地最低;而水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平均值以坡耕地略高,但其在土壤剖面中的下降幅度最大(66. 08%)。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均以表层最高,说明表层土壤有机碳聚集能力更强。在不同活性有机碳组分比例中,坡耕地和芒草地以ROC/TOC最高,象草地以DOC/TOC最高,但两种还草整治方式和对照均以MBC/TOC最低(1. 06%~4. 27%)。在不同还草方式中,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比例以象草地最高,表明象草地更有利于活性有机碳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草 活性有机碳 坡耕地
下载PDF
新疆喀什干旱区实施新一轮退耕还草问题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魏林 龙鸿艳 《草食家畜》 2020年第2期46-48,共3页
新疆喀什地区属于干旱区,年降雨量少,生态环境脆弱,退耕还草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喀什地区实施了退耕还草工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问题依然突出。针对存在的耕地面积少,实施难度大;经济效益低,农户缺乏积极性和验... 新疆喀什地区属于干旱区,年降雨量少,生态环境脆弱,退耕还草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喀什地区实施了退耕还草工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问题依然突出。针对存在的耕地面积少,实施难度大;经济效益低,农户缺乏积极性和验收标准高,资金难以完全兑付等实际问题,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并提出了意见与建议:一是加大宣传,提高对退耕还草意义的认识;二是提高补助,降低验收标准,增强农牧民的积极性;三是配套水利设施建设,提高种植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草 干旱区 种植成效
下载PDF
浅谈奉节县退耕还草发展围栏轮牧的思路
10
作者 徐太敏 张新全 胡道成 《四川草原》 2004年第4期35-37,共3页
在调查和分析退耕还林还草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奉节县自然地理情况,提出了在奉节县退耕还草使用生物围栏发展围栏轮牧的思路。这是加快生态建设,发展经济,促进林牧互相结合共同发展,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协调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奉节县 退耕还草 围栏轮牧 综合效益 生物围栏
下载PDF
浅谈草业的可持续发展
11
作者 赵李毅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6年第10期33-34,共2页
草业是以草地资源为基础的,通过开展草地建设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高效苜蓿业等工程,解决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均衡性、工业对环境破坏等问题,以达到草业更好、更快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草业 退耕还草 苜蓿业 可持续
下载PDF
黄土坡耕地退耕还林后土壤性质变化研究 被引量:116
12
作者 彭文英 张科利 +1 位作者 陈瑶 杨勤科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72-278,共7页
退耕还林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论文以退耕历史较长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县为例,选取不同类型植被恢复和不同恢复年限的退耕样区,探讨了退耕还林还草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坡耕地退耕后,遭侵蚀破坏的土体构型渐... 退耕还林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论文以退耕历史较长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县为例,选取不同类型植被恢复和不同恢复年限的退耕样区,探讨了退耕还林还草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坡耕地退耕后,遭侵蚀破坏的土体构型渐趋恢复,土壤容重、pH值减小,毛管孔隙度、饱和含水量等增大;土壤有机质增加了2.75倍,碳增加了27.29%,氮增加了46.79%;而且,土壤速效养分增加的速度大于土壤全量元素增加的速度。土壤质量恢复效益最大的是刺槐林地,其次是柠条灌木地,最小的是撂荒地。混交林土壤全氮含量最高,柠条最利于铵态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积累。不同类型植被,土壤速效养分的差异比土壤全量元素间的差异明显。随恢复时间的增加,土壤结构不断得到改善,土壤有机质、全碳、全氮以及主要离子含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土壤速效养分增加更明显。土壤有机质在植被恢复5年以上开始明显增加,土壤碳、氮和速效养分则在10年以后增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还草 土壤性质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水源涵养功能定量评估及空间差异 被引量:52
13
作者 王玉纯 赵军 +1 位作者 付杰文 魏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4637-4648,共12页
水源涵养功能是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服务功能之一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采用In VEST模型,通过参数本地化,定量评估了石羊河流域产水量及水源涵养功能,在此基础上对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进行分级,通过模拟不同退耕情景,分析其产水量及水... 水源涵养功能是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服务功能之一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采用In VEST模型,通过参数本地化,定量评估了石羊河流域产水量及水源涵养功能,在此基础上对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进行分级,通过模拟不同退耕情景,分析其产水量及水源涵养功能的差异。结果表明:(1)In VEST模型中的Zhang系数为2.1时,研究区产水量模拟效果最佳;研究区2015年单元平均产水深度值为60.90 mm,产水总量为24.71×10~8m^3;单元平均水源涵养量为23.97 mm,水源涵养总量为1.35×10~8m^3;单元产水深度与单元平均水源涵养量空间分布均呈现出南高北低的趋势;研究区不同地类单元水源涵养能力以林地最强,草地的水源涵养总量最大。(2)研究区内水源涵养功能一般重要级别区域占总面积的53.94%,极重要和高度重要级别共占总面积的22.40%。(3)根据不同退耕模式情景模拟结果,研究区林地面积最大时,单元水源涵养量及水源涵养总量均最高;随着林地、草地面积的增加,产水量有所减少,且林地面积最大时,产水量最少;基于最小模糊度法,确定了研究区合理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INVEST模型 产水量 石羊河流域 退耕还林还草
下载PDF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环境效应分析 被引量:40
14
作者 焦峰 温仲明 李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6-29,78,共5页
退耕还林(草)是黄土高原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深入,其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也越来越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对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影响下的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生态和社会效应进行了分析,提... 退耕还林(草)是黄土高原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深入,其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也越来越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对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影响下的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生态和社会效应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黄土高原尚待或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草) 土地利用格局 生态效应 社会效应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退耕还林生态建设工程成效监测 被引量:41
15
作者 李登科 卓静 孙智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20-126,F0004,共8页
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SPOT VEGETATION数据从宏观上反映近年来植被覆盖所发生的变化;利用TM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状况、植被覆盖度,与DEM数据叠加分析计算坡耕地面积、土壤侵蚀强度,研究退耕还林前后的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坡耕地... 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SPOT VEGETATION数据从宏观上反映近年来植被覆盖所发生的变化;利用TM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状况、植被覆盖度,与DEM数据叠加分析计算坡耕地面积、土壤侵蚀强度,研究退耕还林前后的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坡耕地面积和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较细致地揭示陕西省吴起县退耕还林生态建设工程的所取得的实效。结果表明,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吴起县域版图在遥感影像逐渐显现、越来越清晰,植被覆盖增加极为显著,高覆盖植被面积在逐年增加,低覆盖植被面积在逐年减少,植被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周围区域。与1997年相比,到2007年该县有75.15%耕地不再耕种,退出的耕地主要变为草地、林地和果园;林草覆盖率增加显著,由1997年的37.06%提高到2007年的80.60%;大于25°的坡耕地80%~90%实现了退耕;土壤侵蚀强度总体上降低,极强度、剧烈的高等级土壤侵蚀面积由1997年占国土总面积的42.52%下降到2007年的17.35%,但形势仍然严峻,需继续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生态建设 遥感监测 地理信息系统 植被 土地利用 土壤侵蚀 吴起县
下载PDF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紧迫性地域分级论证 被引量:33
16
作者 彭文英 张科利 李双才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38-443,共6页
退耕还林还草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科学分析现有土地及其利用结构是退耕还林还草战略实施的重要保证。论文应用科学抽样数据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耕地的坡度构成及其土地垦殖率等的区域差异特征,提出了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还草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科学分析现有土地及其利用结构是退耕还林还草战略实施的重要保证。论文应用科学抽样数据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耕地的坡度构成及其土地垦殖率等的区域差异特征,提出了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草)紧迫性地域分级。其结果可以为根据有限的资金,分区分批进行退耕,最大限度地保证粮食安全,并实现区域生态重建,为合理实施退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迫性 地域分级 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 水土保持 退耕还草 水土流失
下载PDF
北方土石山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的空间有效配置 被引量:33
17
作者 和继军 蔡强国 王学强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17-1026,共10页
坡耕地是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的重要策源地,为了有效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提高坡耕地持续利用,分析了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在坡耕地上的适用范围,研究结果显示,耕作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随着坡度的增加而降低,在0°-6°的坡度范围内... 坡耕地是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的重要策源地,为了有效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提高坡耕地持续利用,分析了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在坡耕地上的适用范围,研究结果显示,耕作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随着坡度的增加而降低,在0°-6°的坡度范围内水土保持效果最佳;坡改梯工程的适用范围广泛,水土保持效益稳定,但在陡坡上实施坡改梯工程的难度和成本将显著增加,维护费用高,且土地的损失量大,不宜在土地资源紧张的贫困山区大面积推广;植物篱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受坡度的限制性小,在25°以下的坡地上都能收到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且投资少,适合在在广大贫困山区使用。因此,根据北方土石山区的坡耕地的特点及不同水土保持措施最佳适用范围,坡耕地被划分为4个坡度范围分别进行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配置,即0°-5°平地及浅丘地采取以耕作措施为主进行治理,5°-15°缓中坡耕地采用以梯田措施为主、植物篱措施为辅进行治理,15°-25°的坡耕地采用植物篱措施为主进行治理,25°以上坡耕地必须退耕还林还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措施 水平梯田 植物篱 坡耕地 退耕还林还草
原文传递
基于土地利用的北方农牧交错带生境质量研究 被引量:28
18
作者 刘孟竹 张红娟 +1 位作者 王彦芳 裴宏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6-162,共7页
明析生态脆弱区生境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对区域内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切实意义。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基于该区2000年、2010年、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土地动态度、转移矩阵等指标并结合InVEST模型分析了研究区退耕还... 明析生态脆弱区生境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对区域内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切实意义。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基于该区2000年、2010年、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土地动态度、转移矩阵等指标并结合InVEST模型分析了研究区退耕还林还草以来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及其视角下的生境质量变化。结果表明:(1) 2000—2018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耕地、林地为主,面积合计逾43万km^(2),占比超过90%;区内林地、建设用地显著扩张,草地与耕地有明显减少趋势。(2)"高"与"较高"等级的生境质量区域占据研究区48%,"较低"和"较高"等级的生境质量区域面积最大,多年来两者占比均保持在32%~35%。(3) 2000—2018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退耕还林还草区域生境质量进化区域面积超过7 000 km^(2),退化区域未超过1 200 km^(2)。近20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整体生境质量偏高,整体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是促使该区生境质量转好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土地利用 北方农牧交错带 InVEST模型 退耕还林还草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经济效应--以安塞县为例 被引量:24
19
作者 刘志超 杜英 +2 位作者 徐丽萍 杨改河 冯永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76-1482,共7页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经济效应关系到人工重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退耕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对科学评价退耕还林(草)工程经济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安塞县退耕还林(草)试点工作为对象,采用参与性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 Rura...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经济效应关系到人工重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退耕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对科学评价退耕还林(草)工程经济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安塞县退耕还林(草)试点工作为对象,采用参与性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为调查方法,对安塞县实行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农村经济效应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采用主成分析法对6个经济指标与退耕还林(草)经济效应的关系进行分析;用聚类分析法对8个模式的经济效应进行分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6个经济效应指标可以简化为特色农业收入因子、粮食收入因子和非农业收入因子,并对各因子对经济效应的贡献作了详细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8个退耕模式可分成4个经济效应发展类型:经济效应增效型、经济效应稳步型、经济效应迟缓型和经济效应滞后型;从而进一步验证经济效应与农业结构调整、后续产业的发展、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为退耕还林(草)的顺利开展提供研究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经济效应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工程对渭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被引量:21
20
作者 徐省超 赵雪雁 宋晓谕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893-3904,共12页
退耕还林(草)工程作为中国启动的重要生态补偿项目,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起着关键作用,系统剖析退耕还林(草)工程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有助于为健全生态补偿制度提供借鉴。本研究以渭河流域为例,基于土地利用数据、气象数据等资料,在分... 退耕还林(草)工程作为中国启动的重要生态补偿项目,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起着关键作用,系统剖析退耕还林(草)工程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有助于为健全生态补偿制度提供借鉴。本研究以渭河流域为例,基于土地利用数据、气象数据等资料,在分析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渭河流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的基础上,运用Invest模型、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探究退耕还林(草)工程对渭河流域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碳储量、生境质量等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渭河流域林草覆盖率呈波动上升趋势,林草面积增加2704.49 km^(2)。2000—2018年间,渭河流域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碳储量、生境质量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水源涵养和固碳服务增幅较大,生境质量和土壤保持增幅较小。退耕还林(草)工程有效提升了渭河流域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固碳、生境质量等生态系统服务,但对不同地域单元生态系统服务影响强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流域 退耕还林(草)工程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 地理加权回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